標籤:

【戰國06】大國逐雄 秦齊崛起

―、魏、齊、秦、韓、趙、燕稱王戰國中期,各國諸侯紛紛稱王,和周王的稱號同等了。以前周天 子才稱王,各國國君稱諸侯。楚國從春秋時起就稱王,戰國時也沿襲 稱王。諸侯國在戰國時最早稱王的是魏國,魏惠王時魏國是七國中最強 大的國家。魏國一度拔邯鄲。公元前344年,魏國率領十二諸侯朝天 子,韓、宋、魯、衛等國會盟,這就是魏國發起和主持的「逢澤(今 開封附近)之會」,秦國也派了公子少官參加。這是戰國中期的一件 盛事,魏在這次盟會上稱王,引起了各國的反對,齊國「舉兵伐魏」, 魏國向齊討好,齊國罷兵。各國對齊國的行動很不滿,楚國伐齊,趙 國、燕國也調兵遣將準備伐齊,魏國稱王引起了各國間很大的事端。魏又謀伐秦,秦王和商鞅商議。商鞅說一個秦國是敵不過強大的 魏國的,他有計謀敗魏國,讓他去見魏王。商鞅跟秦王說了他的辦法, 秦王派他去魏。商鞅到魏國對魏王說,要謀王業不能只是宋、衛、部、 魯這樣的小國聽從,而是要伐齊、楚、燕、趙這樣的大國。商鞅勸魏 王行王服,然後伐齊、楚。魏王接受了商鞅的遊說,於是建王宮、造 王車、制王旗、穿王衣,「稱夏王」,儼然成了天子。商鞅慫恿魏國稱王是要把各國攻擊目標引向魏國,解除魏國對秦 國的威脅。諸侯國反對稱王,齊國、楚國很憤怒;諸侯國都附和齊國, 魏王很驚恐。魏國畢竟是這時候強大的國家,雖遭到各國的反對,魏 國仍稱王。魏王和惠施商議,要報桂陵之戰、馬陵之戰的仇,要和齊國進行 決戰。惠施說:「現在國家弱,沒有力量,不能決戰。不如變服(不著王服)折節(表示屈節)朝見齊王,楚王必怒,魏王覺得這辦法 好。公元前334年,魏王約請齊王在齊國徐州(今山東滕縣東南)相 會,這就是魏、齊「會徐州相王」。這是戰國中期的重要事件,魏王 和齊王互相承認為王。魏已稱王,實際上這是魏國承認齊國為王,是 向各諸侯國宣告齊國也稱王。魏王不惜變服折節,對齊國委曲求全。 齊國稱王引起了楚國的反對,楚威王親自領兵攻齊徐州,打敗了齊將 申縛。公元前325年,秦國、韓國也相繼稱王。韓國由於經過昭侯、申 不害的治理,國力比趙、燕強,韓比趙、燕先稱王。公元前323年,秦國派張儀和齊楚大臣在嚙桑(今江蘇沛縣西 南)相會。這時魏國公孫衍為了對抗秦、齊、楚的聯合,發起「五國 相王"參加的五國是:魏、趙、韓、燕、中山。「五國相王」就是參 加的五國互相承認為王,趙、燕、中山從這年起也稱王。魏國用發起 相王、承認一些國家稱王的辦法來組織聯合陣線。燕國雖是大國但力 量較小,中山是小國,別國看不起,他們利用「相王」的機會,能夠 得到一些大國的承認,也就稱王了。趙國說過:「誰沒有力量誰就不 敢稱王」。可見稱王是要有實力作後盾的,弱小國家力量不夠,就要 依靠大國的扶植。齊王對趙、魏揚言:「寡人羞與中山並為王要和趙、魏一起討 伐中山,廢掉中山王號。中山王很害怕,和大臣張登商議,張登讓派 他帶重金去見齊國的權臣田嬰。張登對田嬰說:趙、魏願和中山稱王, 齊要廢掉中山稱王,中山王廢,中山與趙、魏更親密。這是齊國為趙、 魏增加力量,對齊不利。不如齊國允許中山稱王,中山必親齊而絕趙、 魏,對齊有利。田嬰果然聽信張登的話,說給齊王,齊允許中山稱王。 這時張登又對趙、魏說:齊國想伐魏河東,因為齊國很不願中山稱王, 現在允許中山稱王,是想用中山的兵。趙、魏相信張登所說,對齊很 是反感,更加保護和支持中山稱王,中山和齊斷絕了關係。為了反對中山稱王,齊國對中山「閉關不通」,齊國還想割平邑 地方給燕、趙,一起攻打中山。燕、趙認為這是齊國故意離間燕、趙 和中山的關係,想把中山置於自己的勢力之下,燕、趙堅決支持了中 山稱王,「事遂定」。「平公立,是時六國皆稱王,(《史記·魯世家》)魯平公元年,是公元前322年,七個大國除楚國早已在春秋時稱王外,其餘六國也 都稱王了。二、「合縱」與「連橫」過去有關戰國的史書,記載了大量關於蘇秦和張儀在七個大國間 進行「合縱」、「連橫」的遊說。把他倆說成是同時的人,蘇秦和張儀 遊說是針鋒相對的。司馬遷在寫關於這方面的歷史時曾感到懷疑,說 「奇怪不是蘇秦的事,又像是蘇秦的事,都說成是蘇秦的事」。後來又 有一些歷史學家也提出過懷疑。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戰國縱橫家書》,全 書共27章,11 000多字。其中11章見於《戰國策》和《史記》,內 容大體相同,另外16章是失傳的佚書。《戰國縱橫家書》可校正和補 充《戰國策》、《史記》,特別是16章佚書,是研究戰國的重要史料。 蘇秦的書信言論有15章以上,證明不是像過去的史書所說,蘇秦死在 張儀之前,他比張儀實際上死的晚,他主要的政治活動也比張儀晚。 這使我們對戰國合縱連橫的了解比較接近實際了。「縱者,合眾弱以攻一強也;而橫者,事一強以攻眾弱也。」(《韓 非子·五蠢》)一些遊說之士,研究形勢,奔走於各國之間。他們為 合縱遊說稱縱說,為連橫遊說稱橫說,歷史上把他們稱為縱橫家,他 們往往成了合縱連橫的發動者、組織者。「三國攻秦」、「四國為一將 以攻秦」、「五國攻秦」,合縱的國家多少不一,合縱進攻的對象有秦 國有齊國,主要指的是秦國。連橫主要以秦國為中心。能夠連橫的國 家不如合縱的多,張儀活動秦國的連橫只有魏國或者楚國參加,並且 希望爭取韓國。由於各國之間的矛盾複雜,形勢不斷發生變化,合縱 連橫也很不穩固,所謂「朝秦暮楚」,政局變化十分不定,今天和這 個是朋友,明天又變成了敵人,和那個又是朋友。最早發起合縱的是魏國的公孫衍,最早遊說連橫的是秦國的張儀, 後來的蘇秦、李兌、信陵君等也是發起和組織合縱的重要人物。公孫衍(即犀首),在秦國做過大良造,後來回魏國做魏將、魏 相。魏國不斷受到秦國的進攻,韓也深受秦國之害,這時張儀為秦國 拉攏齊、楚在進行外交活動。公元前324年,公孫衍發起了魏、趙、韓、燕、中山五國相王,用意是聯合抗秦,這是針對張儀的外交活動 組成的一次聯合陣線,但沒有什麼成效。公元前322年,魏王把惠施逐走,惠施是主張聯合齊、楚抗秦的。 魏王改用張儀為相,張儀是要魏國聯合秦、韓伐齊、楚,意圖是要魏 國屈服於秦國而使別的諸侯國也效法。他實際上是為秦國的利益在魏 國活動,魏國發現以後把他驅逐回秦國。這時,齊王「以事屬犀首」, 燕、趙「以事屬犀首」,楚王也「以事因犀首」,韓相公叔「因委之犀 首以為功」。齊、燕、楚、趙、韓五國表示對公孫衍的信任,公元前 319年,在五國的贊助下,公孫衍做了魏相。山東各國對公孫衍很支 持,公元前318年,公孫衍針對張儀為秦國搞連橫活動,發起了一次 五國合縱攻秦,五國是:魏、趙、韓、楚、燕"以楚為縱長。聯軍 至函谷關(今河南靈寶縣境內),秦出兵回擊,聯軍退。次年,秦軍 與五國中的韓、趙、魏軍隊戰於修魚(今河南原陽縣西),秦軍勝, 斬殺三晉軍8萬,這次合縱失敗了。這是戰國第一次五國合縱攻秦, 是由公孫衍發動的。後來評論說公孫衍「能合縱連橫」(《呂氏春秋· 開春》)〇公孫衍曾對義渠君遊說:「只要山東國家進攻秦國,秦國就會給 義渠送來重禮。」秦國受到五國進攻時,送給義渠君綢緞美女,想拉 攏義渠。義渠君對群臣說:「這就是公孫衍所預言的,」意思是說秦國 必定有事了。義渠乘機起兵攻秦,「大敗秦人李帛之下」。這是義渠君 聽了公孫衍的遊說,當五國合縱攻秦時也發動對秦進攻。張儀,魏人。公元前329年人秦,和公孫衍不和,秦免公孫衍的 大良造,任張儀為大良造。公元前328年為秦相。公元前322年離秦 入魏任魏相,他想以魏合於秦、韓而攻齊、楚,這對齊國和楚國是不 利的,他們堅決反對,支持公孫衍任魏相。公元前319年,魏國以公 孫衍代替張儀為相,很快出現了前面敘述的公元前318年公孫衍發動 的五國合縱攻秦。張儀在魏的連橫活動嚴重受挫,這是合縱連橫的一 次鬥爭。張儀由魏國回秦國任秦相,以後他又去楚國遊說,欺騙楚懷王說①《史記·秦本紀》記載公元前318年「韓、趙、魏、齊、燕帥匈奴共攻秦」有誤。 這次合縱沒有匈奴,義渠在五國合縱攻秦時曾攻秦。五國中的齊應為楚c願獻商於600里地,讓楚國「閉關絕約於齊」·,因為秦國想攻打齊國, 要拆散「齊、楚從親」。楚王受了騙,沒有得到秦國的土地,就和齊 國絕了交,秦、齊反而聯合起來。楚國很生氣,發動攻秦,屢遭失敗, 楚懷王死於秦國。這是張儀為秦國的又一次連橫活動,破壞楚、齊聯 合,建立秦、齊聯合,達到了目的,秦國取得了很大的勝利。公孫衍和張儀是早期合縱連橫的兩位著名人物,所謂「公孫衍、 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 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滕 文公》)就是說他們兩人進行的合縱連橫活動。合縱連橫是戰國的大事。我們以後還要談到這方面的情況。三、秦並巴蜀巴、蜀是上古時候地處今四川省境內的兩個國家。巴約有今四川 省東部沿長江南北之地,北到劍閣,西邊沿嘉陵江流域閬中、南充等 地與蜀交界,西南沿長江流域到合江、瀘州、宜賓一帶,東到萬縣、 雲陽和楚交界。蜀國約有今四川中部岷江、沱江、涪江流域的廣大地 區,南邊東邊和巴國接壤,北到今甘肅的文縣與秦交界,西到今邛崍 山一帶。這是說的較固定的地域,但巴、蜀地域不大固定。巴、蜀地方氣候溫暖,物產豐富,據《華陽國志》記載:巴地盛 產五穀、桑麻、魚、鹽、銅、鐵、丹漆等,六畜有馬、牛、羊、雞、 犬、豕。蜀地有璧、玉、金、銀、銅、鐵、犀、象、桑、漆、麻之饒<, 有山林澤漁之富,四季有各 種蔬菜瓜果,巴、蜀「地稱 天府」。《史記》、《漢書》也都有相似的記載,古代 巴、蜀是很富饒的地方。巴、蜀曾屬周王朝管 轄,周對巴、蜀封官職。「周失綱紀,蜀先稱王。」戰國時巴也稱王。蜀王為開 三星堆* 土古蜀國面具明氏,傳了十二世,到十二世為秦所滅。《華陽國志》、《蜀王本紀》 都說約相當戰國前期蜀在成都定都。戰國時巴在江州(今重慶)、墊江(今合川)、平都(今豐都)、閬中(今閬中)定過都。戰國時巴、 蜀都早已進人奴隸社會。春秋戰國時巴、蜀與中原國家的關係主要是與楚國、秦國的關係。 巴有時與楚聯合,有時為楚附庸,有時與楚通婚姻。蜀有時對秦戰爭, 有時對秦納貢,奉秦為盟主。華夏大國主持盟會很少讓巴參加,史載 「巴國與盟會希」。蜀王封其弟於漢中,號苴(扣)侯,苴侯與巴王為好。蜀王對此 很生氣,發兵攻打。苴侯逃到巴,向秦國求救。這時韓國正發動攻秦。 伐蜀呢?伐韓呢?秦王猶豫不決,遂和大臣商議。張儀說:親魏善楚,進兵三川(韓三川郡,今河南宜陽一帶), 攻新城(今河南密縣)、宜陽(今河南宜陽),兵臨東周西周,周天子 恐懼,獻出九鼎,就可以「挾天子以令於天下,天下莫敢不聽」,這 是成就天下的大事業。蜀是偏遠僻陋之國,消耗人力物力,不能成名, 得地也沒有利。聽說「爭名者於朝,爭利者於市」。三川、周王室是 天下的朝市,不去爭,而去爭偏遠的戎狄,這就離王業遠了。司馬錯說:不能這樣說。我聽說要富國就要擴大土地,要強兵就 要富民。今天秦國還是地狹民貧。蜀是西邊戎翟的首領,「得其地足 以廣國,取其財足以富民」。今天蜀有內亂,是征伐的好時機。攻取 蜀,天下不以為暴,得其利益,諸侯不以為貪。攻韓攻周,有劫天子 不義之名。周是天下的宗主,齊是韓的友好。周自知失九鼎,韓自知 失三川,必將緊密聯合。齊、趙、楚、魏會援助,那時秦國就危險了, 不如伐蜀有利。秦王採納司馬錯的意見,派司馬錯領兵伐蜀。公元前316年,司馬錯帶領秦兵伐蜀,蜀王敗。蜀王走至武陽, 為秦軍所殺。蜀相及太子退至逢鄉,死於白鹿山,蜀亡。司馬錯繼續 攻取了巴。公元前316年,秦設巴郡。公元前314年,秦王封兒子通 國為蜀侯,以陳壯為相。公元前311年,秦設蜀郡。不久,陳壯反秦, 殺蜀侯通國,秦派甘茂等人蜀殺陳壯。秦在巴、蜀採取發展經濟的措 施,修築從秦本土到巴、蜀的棧道,大量移民進巴、蜀,興修水利, 如著名的都江堪,又在各地修築城邑,築成都城周圍12里,高7丈。秦攻佔巴、蜀以後,軍事上對楚國處於十分有利的地位,軍隊從 蜀的中心地帶乘船而下,不費很大的勞苦,不要10天就可以到捍關(今四川奉節東),再往東,竟陵(今湖北潛江西北)、黔中(治設今 湖南沅陵)、巫郡(治設今四川巫山)就很容易為秦佔有。漢中的兵 甲,乘舟出巴,水漲時下漢,4天可到五渚(在漢江下游)。「秦為船 舶萬艘欲攻楚」(《蜀王本紀》),秦處於有利的形勢。公元前308年, 司馬錯帶領10萬軍隊,從巴、蜀乘船沿江而下,攻佔楚地黔中郡C秦兼并巴、蜀以後,秦國的人力物力雄厚多了。「秦益強,富厚 輕諸侯」(《戰國策·秦策》),秦國的地位大為改善。考古發掘證明,巴蜀文化和巴蜀文化前身與中原地區文化既有密 切關係又有自己的地方特色。1959年,在彭縣竹瓦街出土了一批青銅 器。1956年,在成都發現的西周土台遺址和在廣漢中興公社出土的一 批玉器,和中原地區的殷周青銅器、禮器紋飾形制相似,這些說明巴 蜀文化前身與中原地區文化已有密切關係。1972年,在涪陵小田溪發現巴蜀文化遺物,出土銅器有編鐘、惇 於、銅壺、鉦、盥、釜、甑、戈、矛、劍、弩機等,紋飾、形制只有 劍尚有巴蜀銅兵器的特點,其他與秦楚器相似。巴蜀銅兵器出土很多, 類別有戈、矛、鉞、劍等,巴蜀銅兵器很有地方特色。像劍的形式為 柳葉形、扁莖、無首,柄內有兩穿,戈、矛的紋飾有濃厚的地方色彩。 巴蜀地區有一種葬俗,即船棺葬,時代屬戰國時期和稍後,分布地區 相當廣。凡是船棺葬就隨葬巴蜀銅兵器,這是少數民族的葬俗,在福 建崇安武夷山和雲南等少數民族地區也發現了類似的船棺葬。1965 年,在成都百花潭中學發掘了一件嵌錯賞功宴樂銅壺,壺腹有錯銀圖 案四層,內容有採桑、狩獵、宴樂、舞蹈、擊磐、水戰、陸戰攻城等 圖像,內容和風格與河南汲縣山彪鎮戰國墓出土的水陸攻戰鑒和宴樂 銅壺基本相同。這些反映了巴蜀地區社會經濟和文化已經發展到相當 高的水平。四、楚懷王死於秦國秦國害怕齊國和楚國聯盟。秦王和張儀商議對策,張儀說讓他去 楚。秦王於是派張儀去楚試圖拆散齊、楚聯盟。公元前313年,秦王派張儀去楚國,張儀對楚王說:「大王能夠閉 關絕齊,我請秦王獻商於(今河南淅川、內鄉一帶)之地六百里。這樣大王能得商於之地,能西好於秦,能北弱齊國,一舉而三得利,大 王何不行之。」楚王信以為真,很高興地答應了。楚國大臣們也很髙興,紛紛向楚王祝賀。陳軫不高興,楚王問為 什麼。陳軫說:「秦國所以看重楚國,是因為齊、楚聯盟,今天和齊 國絕交,楚國就孤立了。秦國怎麼會給孤立無援的楚國六百里地?楚 國何不表面上與齊國絕交,暗裡又和齊國聯合,派使者跟隨張儀去秦 國,如果秦國給地,和齊國絕交也不晚;如果不給地,就和齊國計劃 對付秦國。」楚王不聽,不讓陳軫再說。楚國和齊國絕了交。張儀回秦後假裝墜車受傷,3個月不上朝。楚王聽說,以為張儀 怪他和齊國只不過絕交,於是派一勇士去齊國大罵齊王。齊王十分生 氣,和秦國和好。這時張儀上朝,對楚使者說:「我有六里的俸邑,願獻給楚王。」 使者報告楚王,楚王大怒,要興兵攻打秦國。陳軫對楚王說:「不要攻打秦國,不如獻一名都給秦,和秦一起 伐齊,這是我雖失之於秦而取償於齊。」楚王不聽。楚王立即和秦國絕交,派屈匄(g扮)、率師攻秦。公元前312年, 秦楚戰于丹陽(今河南丹水北),楚大敗,秦俘虜楚將屈匄及副將等 70餘人,斬首8萬,秦取楚漢中郡。楚國失敗,楚懷王十分惱怒,調動全國的軍隊攻打秦國。秦國、 楚國又戰於藍田(今陝西藍田縣),楚軍大敗。楚國被迫割地與秦國 講和。過了不久,秦王派使者告訴楚王,希望以秦國武關(今陝西商縣 東)以外的地方換楚國黔中地。楚王說:「不願換地,願得張儀而奉 獻黔中地給秦國。」秦王想派張儀又不好說出口,張儀請求去楚國,說他依仗秦國的 強大有辦法對付楚王。張儀到了楚國,楚王立即把他關押起來,要殺 他。靳尚對鄭袖說:「秦王十分喜愛張儀,楚王要殺他。秦王要用上 庸(今湖北房縣均縣等地)六縣的地方和美女換回張儀,楚國能得到 土地,楚王高興,秦女必然得到貴寵而夫人就會被驅逐了。夫人為何 不去說楚王放走張儀?」鄭袖很害怕,就在楚王面前日夜哭泣,對楚 王說:「今天楚地沒有給秦,秦王派張儀來,這是很看重楚國。要是 殺了張儀,秦王必定大怒,報復楚國。我請求我們母子都遷到江南去,免得遭秦國的宰割蹂躪。」楚王聽信了鄭袖的話,放張儀回國。屈原出使齊國回來,對楚王說:「何不殺張儀!」楚王很後悔,趕 快派人去追,但已經來不及了。公元前299年,秦王寫信給楚王說:「秦楚過去約為兄弟,楚太子 入質秦,兩國關係很好。楚太子殺我大臣逃去,秦興兵攻楚。秦楚接 界,互為婚姻,相親久矣。秦、楚關係不好,不能號令諸侯。願與君 王武關相會,友好結盟。」楚王接到信,猶豫不決。昭雎說:「王不要 去,發兵自守。秦是虎狼之國,不可信,有兼并諸侯的野心。」屈原 也勸楚王不要去,秦國貪戾不可信。懷王子子蘭對王說:「何必絕了 秦國的歡心。」懷王聽了子蘭的話,去赴會。秦王命令一位將軍埋伏在武關,假稱是秦王。楚王到武關,秦軍 閉關劫持楚王去咸陽。到了咸陽,秦王不以王禮而以接見屬國藩臣的 禮見楚王,楚王大怒。秦王要挾楚王割巫、黔中郡,楚王不答應。秦 王把楚王扣留起來。楚國大臣們商議如何辦,有人主張立王子。昭雎說:「大王和太 子(質於齊)都困在諸侯國,今天又背王命立庶子,不合適。」昭雎 到齊國,假稱楚王死了,要太子回國繼王位。齊大臣對於是否放楚太 子回國發生爭議,有人主張要挾楚割下東國地方,齊相主張放楚太子 回國。齊王同意了齊相的意見,歸還楚太子。太子回國立為王,這就 是楚頃襄王。公元前297年,楚懷王想逃回國,被發覺,秦軍擋住去楚國的道 路。楚王從便道跑到趙國,趙主父在代,子惠王初立,不敢接納楚王。 楚王想走到魏國去,秦使追來,趙國把楚王和秦國使者送回秦國。楚 懷王憂憤成疾,公元前296年,死於秦國。消息傳到楚國,楚國憤然 和秦國絕交。屈原回顧這段歷史時十分憤慨,他借譴責桀紂的昏聵表示對君王 的不滿。他譴責那般佞臣是:「惟夫黨人之偷樂兮,路幽昧以險溢。」 「眾皆競進以貪婪兮,憑(滿)不厭(飽)乎求索。」(《離騷》)他憤 怒地譴責那些人苟且偷安、無止境貪求私利,把國家引到昏暗和危險 的境地。五、趙武靈王「胡服騎射」趙武靈王(前325—前299在位)是趙國的第六個國君,他奮發 圖強,立志改革,是從「胡服騎射」開始的。趙人穿的衣服,袖子長,腰肥,領口寬,下擺大。趙王想建立一 支強大的騎兵,這種長袍大褂不適宜,無法在馬上射箭打仗。大家都 穿胡服,把大袖子的長袍改成小袖的短褂,腰裡系一根皮帶,腳上穿 雙皮靴。看來只是服裝改革,但實際上是要打破長期以來趙人的習俗, 關係到整個社會風氣,因此阻力很大。公元前307年,趙武靈王召大臣樓緩商議說:先祖的功業沒有完 成。今天北邊有燕,東邊有東胡,西邊有林胡、樓煩、秦、韓,中山 在我國的腹心。沒有強兵,就不能生存。我想改革服裝,大家都穿胡服,再建立一支 強大的騎兵。樓緩說好。但 許多大臣想不通。趙王對肥 義說:我想沿著襄主的道路,完成簡主、襄主的功業,「今 吾將胡服騎射以教百姓」,必 然會遭到世人的非議。肥義 說:大王不要管天下的非議,成就大功的人不和眾人議論。從前舜在有苗地方跳舞,禹 袒體人裸國,不是為了縱情 快樂,而是想成大功。愚蠢 的人不懂得如何成事,智慧 的人能預見未來。王就實行吧。趙王說:愚蠢人笑我, 鄴邱胡服騎射鵰塑賢明人明白。趙國行胡服,功未可知,「胡地中山,吾必有之」。於是 趙王首先胡服。趙王派人告訴叔父公子成,請公子成胡服。公子成是很有影響的人,他反對胡服。他對來人說,自古以來的禮、教、習俗不改變。趙王親自去公子成家,對公子成說·.服裝是為了便用,禮是為了便 事,禮不是一成不變的。地方不同,服裝不同。聖人也看對百姓是否有 利,禮也可以不同。今天叔父所言是因循舊俗,我所言是制變習俗。我 們國家東邊有河、薄洛水,沒有舟船;西邊邊境沒有騎射的軍隊守邊。 「變服騎射以備燕、三胡、秦、韓之邊。」以前中山國依仗齊國的強大兵 力,侵略我國地方,欺凌我國民眾,我先王感到羞恥,沒有報仇雪恨。 今天胡服騎射,就是為了圖強,為了雪恨。今天叔父順從習俗但違背了 簡主、襄主的意願,反對胡服而忘了報仇雪恨。公子成再拜稽首,說王 將繼簡襄之意,臣敢不聽。趙王賜他胡服。又下令全國胡服。公族趙文、趙造反對胡服,他們說要遵循禮教、習俗,「循法無 過,修禮無邪」,否則「百姓會亂」。趙王對他們說:古今的習俗不 同,沒有效法的。帝王不相沿襲,沒有禮可循。三王時也各自看形勢 和需要製法、制禮。法度制令,看怎麼合適就怎麼訂,衣服器械,看 怎麼方便就怎麼用。賢聖的君主,不沿襲前代能成就王業,夏殷的衰 敗,不變易禮也滅亡。循法修禮,不適應今天的需要,不足以治世。 趙王說服了他們。公族趙燕遲遲不胡服,趙王嚴厲命令他:「你有意違抗我,犯了 大罪。小心我親自嚴懲你,處以極刑以示天下執法之嚴。」趙燕嚇得 直打哆嗦,一再稱罪,立即胡服。趙國建立起一支強大的騎兵部隊。公元前306年,趙國攻取胡地到 榆中(今內蒙古鄂爾多斯黃河北岸),「闢地千里」。攻中山到寧葭。公 元前305年,趙王親自率領右、左、中軍三路大舉攻中山,攻取丹丘、 華陽、鴟、鄗、石邑、封龍、東垣等地,中山獻四邑求和。公元前300 年,又攻中山,擴地北至燕、代,西至雲中、九原。經過五年的進攻, 到公元前2%年(趙惠文王三年),趙國滅了中山,遷中山王到膚施 (今陝西榆林東南)。從此,趙國本土到代地的交通暢通無阻。公元前299年,趙武靈王在東宮大朝君臣,舉行傳王位的禮儀, 立王子何為王,就是趙惠文王。肥義為相國。趙武靈王自號主父。主父想讓兒子治國,自己帶兵征伐胡地,再從雲中、九原南下攻 秦。他要親自看地形和了解秦國的情況,於是化裝成使者人秦,見了 秦王,秦當時還不知他就是主父。主父封長子章為安陽君,有代(今河北蔚縣)地。公子章不服弟 立為王,主父擔心,派田不禮為章的相。李兌對肥義說:「公子章驕橫,黨徒多,慾望大。田不禮殘忍, 兩人在一起,必定有陰謀。小人有慾望,輕慮淺謀,只見利,不顧害, 禍患不會久了。」李兌又幾次與公子成商量防備田不禮。肥義對信期說:「公子章和田不禮表面上說得好,暗地裡打壞主 意,他們的貪慾很大。公子章想依仗主父作亂,禍害趙國,我很擔憂。 以後誰要見王必先見我,我要保護王。」公元前295年,主父和趙王游沙丘,這裡有離宮。公子章、田不 禮率黨徒作亂,假稱主父命令召趙王。肥義先去見他們,被殺。公子 成和李兌從邯鄲趕來,調兵平亂,殺了公子章和田不禮,殲滅他們的 黨徒,安定了王室。公子成為相,李兌為司寇。惠文王年少,公子成 和李兌專政。 ,公子章敗退的時候,逃到主父的宮室里,公子成和李兌圍困主父 宮室,公子章被殺死。公子成和李兌商議:因為公子章躲到主父宮, 圍了主父,兵撤走以後,我們就要被殺。公子成和李兌決定不解圍, 命令宮中人都出來,主父想出,不得出。沒有吃的,連幼雀都抓吃了, 3個多月,餓死在沙丘宮。他們知道主父已死,才發喪告諸侯。主父原先以長子章為太子,後得孟姚,很寵愛,生何,廢太子章 立何為太子。孟姚死以後,主父又憐憫太子章,想讓太子章在代稱王。 惠文王即位以後,公子章很傲慢,主父又憐憫惠文王。想分趙國立兩 人為王,猶豫未定,亂起來了。一個對趙國很有貢獻的國王,最後得 了餓死的下場。六、燕國內亂與燕、齊戰爭燕傳至易王,易王傳至燕王噲。燕王噲很看重燕相子之,蘇代與 子之要好,蘇代為齊國出使燕國。燕王問蘇代:「齊宣王如何?」蘇代 說:「不能稱霸。」燕王問:「為什麼?」蘇代說:「對大臣不信任。」蘇 代是想激勵燕王更重用子之,燕王果然更加信任子之。子之送百金給 蘇代作為報答。鹿毛壽對燕王說:「人們說堯很賢,是因為能夠讓天下給許由,許由不受。有讓天下地名,其實並沒有讓天下。今天大王能以國讓子 之,子之一定不敢受。那麼大王和堯齊名了。」燕王把王權委託給子 之,子之權勢大重。又有人對燕王說:「禹推舉益接他的位,但官吏 都是啟的人。禹年老以為啟不能管天下,把王位傳給益。啟和他的黨 徒攻益,奪了王位。禹名義上是傳位給益,其實是讓啟取代。今天大 王委國給子之,但官吏都是太子的人,名義上是委國子之,實際是太 子專權。」燕王果然收三百擔以上官吏的官印給子之。子之從此「南 面行王事」,即坐在朝南的國王王位上,行使國王權利。燕王噲年老 不管政事,反而為臣。公元前314年,子之為王第三年,燕國大亂,百姓驚恐怨恨。將 軍市被與太子平策划進攻子之。齊王派人對太子平說:「我聽說太子 要申張君臣的大義,端正父子的位置。齊國雖小,願意聽從太子的命 令。」齊國想乘機插足燕國內亂。太子聚集他的黨羽,命將軍市被攻 子之,沒有成功。市被反攻太子,市被死。幾個月騷亂,死了數萬人, 百姓非常不滿。孟軻勸齊王乘機伐燕。齊王命令章子率領臨淄等五都的兵和齊國北部的丁壯伐燕。燕軍不抵抗,城門不關閉。齊軍很快進入燕國國都, 僅5個月就佔領了燕國大片土地。齊軍殺燕王噲,擒子之,剁為肉醬。從河北平山縣三汲中山王譽墓出土的銅器銘文上,我們知道了燕 國內亂時中山國也乘機派相邦司馬曬率三軍之眾侵燕,佔地數百里,占城數十。這一重要史實過去古書沒有記載。「燕人畔」,燕國軍民紛紛起來反抗,各諸侯國也反對外國佔領。 公元前312年,齊軍被迫撤出燕國,齊軍佔領達3年之久。公元前312年,燕人立太子平,就是燕昭王。昭王即位,國家殘 破不堪,昭王決心復興燕國和報仇雪恨。後來蘇代和昭王一次談話里 講到:「我聽說大王睡不好覺,吃不好飯,常常想著如何報仇。」樂毅 說:「昭王怨齊,未嘗一日而忘報齊也。」昭王為振興國家,想求得賢臣良將,他去見郭隗,對郭隗說: 「燕國力量薄弱,不能報仇。要是能夠求得賢士和我一起治理國家, 就能夠雪先王的恥辱。先生說如何求得賢士?」郭隗說:「如果大王向 著東面盛氣凌人地求臣,只能是干苦力、服勞役的人來;如果向著南 面用不失君臣的禮儀求臣,那會是有一般人臣才能的人來;如果向著西面十分恭敬十分虔誠地求臣,那就會有很有才德的人來。」郭隗又 說:「臣聽說從前有人用千金買千里馬,三年沒有買得。主人另派一 人去買,三個月買得一死馬馬頭,花五百金。主人大怒,問為什麼花 五百金買一死馬頭。買者回答說:"買了死馬,不愁買不到活馬。』果 然不出一年,來賣千里馬的有三次。大王真心求賢,先從臣開始。臣 這樣的人,大王能看重,何況比臣賢能的人,會不遠千里而來。」昭 王聽了以後,為郭隗修築宮室,尊郭隗為師。鄒衍從齊國遊說來到燕國,昭王用衣袖裹著掃把一邊退走一邊掃 地接他,表示十分尊敬。昭王坐弟子的座位請鄒衍給他受業,還為鄒 衍築碣石宮。樂毅從魏國來,劇辛從趙國來,賢士紛紛來燕國。昭王 弔死問孤,積蓄力量28年,燕國富強,士卒百姓鬥志旺盛。齊滅宋,齊湣王很驕傲,接著南伐楚,西侵三晉,想吞併東周西 周,為天子。大臣諫勸,被殺。燕國「深怨積怒於齊」,處心積慮、長期艱苦準備為了報復齊國。 燕國利用了有利的形勢,昭王與樂毅商議伐齊。樂毅說,齊國地大人 眾,不能獨攻,伐齊必須聯合趙、魏、楚。於是燕國活動聯合趙、魏、 楚,並說服秦國。「諸侯害齊湣王之驕暴,皆爭合縱與燕伐齊。」(《史 記·樂毅列傳》)公元前284年,燕、趙、魏、楚、韓、秦六國合縱 攻齊,燕國傾全國兵力,命樂毅為上將軍,樂毅還受趙國相印,樂毅 統帥燕、趙、魏、楚、韓五國之兵。秦派斯離領秦兵。齊國派大軍應 戰,觸子為將,戰於濟西,齊師大敗。齊又派達子為將,齊燕軍大戰, 齊軍又大敗,達子戰死。樂毅遣秦韓軍回國,派魏軍攻宋,部署趙軍 取河間,自己率領燕軍長驅直入。齊軍崩潰,齊國大亂。僅半年時間, 燕軍攻下齊國都臨淄,攻下70多城,齊國只保有莒、即墨兩城。齊王 逃到莒。燕軍入臨淄,劫走齊國的寶物祭器。燕王到濟上獎賞將士, 封樂毅為昌國君。六國聯軍的時間不長,秦國佔了齊國所得的宋地陶邑,魏佔領了 大部分宋地,趙佔領了濟西部分地,楚國、魯國佔了齊國和原宋國的 一些地方。楚國派了淖齒在齊國,淖齒為齊相,淖齒在莒把齊湣王殺了。太 子化裝成平民,躲到太史的家裡做傭人。淖齒離開莒以後,莒人和逃 亡來莒的官員找太子,太子不敢露面,又過一段時間,才說自己是太子,大家立為王,即齊襄王。告國人,「王已立在莒矣」。齊堅守住 莒,齊襄王在莒5年。田單從即墨反攻,大破燕軍。田單在臨淄做過小官。燕人長驅攻 齊時,齊人敗退混亂,十分狼狽。田單在鋸短的車軸兩端包上鐵皮, 在撤退中車子保持完好終得逃出。田單逃到即墨(今山東平度縣東 南),即墨守城長官戰死。大家推他作首領,說他「以鐵籠(指改造車子)得全,習兵。」燕昭王死,惠王繼位。惠王和樂毅過去不和,田單聽說了,就派 人去作反間。揚言說:樂毅不拔齊兩個城,怕回燕國,以伐齊為名, 是想聯合諸侯在齊稱王。齊沒有歸附,所以緩攻即墨以等待。齊人害 怕別的將領來,那即墨就完了。燕王聽信了傳言,把樂毅換了,派騎 劫代替。燕軍士卒為樂毅憤憤不平。田單命令城中人飲食必祭先祖,飛鳥都下來吃祭品,燕軍奇怪。 田單揚言:神下來教我。他讓一個機靈的士卒假裝「神師」,以後每 逢下令,總是說出於天神的命令。田單又派人揚言說:我們別的不怕, 只怕燕軍俘虜了我們的士卒,割去他們的鼻子,再派他們走在前面和 我們作戰,那即墨就完了。騎劫果然如此做,城內的人看見被俘齊軍 盡被割了鼻子,都很憤怒,決心堅守,唯恐見到被割鼻的人。田單又 派人作反間說.·我們最怕燕人挖我們祖先的墳墓,毀我們祖先的屍骨, 這最令人寒心了。騎劫果然令燕軍盡挖齊人的祖墳,燒死人屍骨。即 墨人從城上看到這種情景,人人痛哭流涕,個個都想出戰,悲憤十倍。田單看到齊軍士氣很髙漲,知道可以動員出戰。他派使者出城假 意投降,騎劫信以為真,「燕軍皆呼萬歲%田單又以重金收買燕軍將 領,說即墨很快要投降,只希望能夠保全即墨人的家小。燕軍將領個 個喜歡,滿口答應,思想麻痹,盲目樂觀。田單征II了 1 000多頭牛。牛身上穿上紅絲綢衣,畫上五彩畫, 兩隻牛角上綁上鋒利的快刀,牛尾巴綁上灌飽油的蘆蘋。在城牆根挖 了幾十個洞口,把牛埋伏在裡面。他又挑選了 5 000名壯士,全副精 銳武裝跟在牛的後面。晚上,燒著牛尾,「火牛」從城門洞里猛衝出 去,拚命向前飛奔,直斗燕軍兵營,頓時大火衝天。燕軍看到五彩龍 紋的火牛,十分害怕。5 000名齊軍壯士緊跟在牛後面,奮勇衝殺。城 牆上的軍民使勁猛敲各種銅器,聲振天地,齊軍聲威大震。燕軍大驚,n十分慌亂,碰上牛就死。死傷遍地,潰不成軍,燕主將騎劫也被殺死。 這就是著名的田單大擺「火牛陣」。齊軍乘勝追擊,被佔領的齊國地 區的人民紛紛起來響應,配合田單打擊燕軍。齊軍勢如破竹,直至北 部邊境,70餘城全部收復。公元前279年,田單去莒迎接襄王,襄王人臨淄主持朝政,封田 單為安平君。從公元前284年六國攻齊到田單復國,前後有5年之久。七、秦齊稱帝秦國征伐山東各國,不斷佔領山東各國的土地,前人把這種進佔 比為蠶食桑葉,如「蠶食六國」(劉向《戰國策·敘錄》),「則諸侯 可蠶食而盡」(《韓非子·存韓》),「蠶食魏氏(即魏國)」(《戰國縱 橫家書》),都用很形象的語言說明了戰國中後期形勢發展的特點。秦國積極向外發展,擴大土地,三晉 (趙、魏、韓)首當其衝。公元前361年,由於秦國勢力東至黃河,魏國都安邑受到威 脅,魏遷都大梁(今開封)。商鞅對秦王說: 「魏國佔有安邑一帶山嶺險要的地區,據有 黃河天險而獨攬山東之利。魏國有利時向西 攻秦,不利時則向東發展。秦與魏好像一個 人有腹心病一樣,不是秦並掉魏,就是魏並 掉秦。魏接連大敗於齊,可乘有利時機伐魏,勝魏,"秦據河山之固,東向以制服諸侯』。」秦王認為他說得對,派他伐魏。公元前340 年,商鞅伐魏,魏派公子卬領兵抵抗。商鞅 寫信給公子卬說希望會盟罷兵,公子卬來參 加會盟,宴會上商鞅埋伏甲兵俘虜了公子卬。魏軍,大破魏軍。公元前330年,秦軍在鄘陰(今陝西鄘縣北)再次大敗魏軍,俘 虜了魏將龍賈,迫使魏國把河西之地割給秦國。公元前329年,秦又 接連向魏猛攻,攻取了河東的汾陰(今山西萬榮西南)、皮氏(今山 西河津縣西)、曲沃(今山西曲沃縣)等地。公元前328年,秦又攻取魏的蒲陽(今山西省永濟縣北),魏被迫把上郡15縣(今山西東南 一帶)獻給秦國,至此,今陝西、山西黃河東西地區歸秦佔有,黃河 天險被秦國掌握,秦國的聲威震動山東各國。公元前314年,秦國又趁齊國因燕國內亂進攻燕國的時候進攻三 晉,再次攻取魏的焦和曲沃(原為秦所攻佔,後又歸還魏),又在岸 門大敗韓軍,迫使韓國派太子倉作為人質押在秦國求和。公元前313 年,魏國被迫按照秦國的意志立公子政為太子。這一年秦國攻取了趙 的藺(今山西離石縣西),俘虜了趙將趙莊。秦王對甘茂說:「秦國想東通三川(韓的三川郡),進而窺周室。 此願能償,我死也不朽了。」這必須攻下韓國重地宜陽,宜陽是通三 川、窺周室的必經之地。秦王派甘茂攻宜陽。甘茂說:「宜陽是大縣, 上黨南陽兩地久存物資於此,名為縣,其實是郡。今天行千里而攻, 很難。臣在秦算是一過客(甘茂齊人),樗里疾、公孫衍依持韓國而 非議,王一定聽信他們。臣恐怕不得信任,不要派臣吧!」秦王說: 「一定相信你,訂下盟約吧!」於是甘茂領兵攻宜陽。宜陽有30萬軍 隊守衛,5個月沒攻下,秦軍死傷很重,秦王很著急。馮章說:「不拔 宜陽,韓楚乘吾弊,國必危矣! 」甘茂動搖,左成勸他:「不攻下宜 陽,內有樗里疾、公孫衍攻擊,外有韓的積怨,就危險了;攻下宜陽, 功就多了。」甘茂說宜陽城是他的墳墓,要決一死戰。秦派來援軍, 終於攻下宜陽,打開了通向中原的門戶。秦攻下宜陽,韓對秦更害怕, 韓先王墓在平陽,離武遂只有70里地。公元前294年,秦又攻韓,取武始(今河北武安縣南)、新城 (今河南伊川西南)。第二年韓、魏聯軍抗秦,在伊闕(今河南洛陽市 南)交戰,這次大戰秦軍是左更白起指揮,秦軍大勝,殲韓、魏軍24 萬多人,俘魏將公孫喜,韓、魏聯軍遭到慘重失敗。白起升為國尉。 秦軍比韓、魏軍少得多,秦軍大勝。白起分析這次戰爭勝利的原因, 是因為韓、魏互相推諉,都想自己退在後面,把別人推到前面。秦軍 利用了韓、魏軍的弱點,能夠設疑兵麻痹韓軍,出其不意以精銳攻魏 軍,魏軍既敗,韓軍也就自潰了。伊闕之戰以後,秦國_繼續攻佔三晉的地方。公元前292年,秦攻 占魏的垣(今山西垣曲縣)和韓的宛(今河南南陽)。公元前290年, 秦又占魏的軹(zhl,今河南濟源縣東南)和韓的鄧(今河南孟縣西)。宛和鄧原是韓國兩個冶鐵手工業地區,秦取得以後,更增強了秦的力 量。公元前290年,魏被迫割河東400里(今山西西南部一帶)給秦, 韓被迫割武遂200里(今山西垣曲附近)給秦。公元前289年,秦擊 魏取61城。公元前288年,秦取趙梗陽(今山西太原南)。公元前 287年,秦拔魏新垣、曲陽。公元前286年,魏獻安邑及河內給秦。「量秦之兵,不如三晉之強也。」(《史記·六國年表序》)秦國對 三晉,尤其是魏、韓,一次一次地打擊,一步一步攻佔了三晉的大片 領土。蘇代對這段歷史說:「龍賈之戰(前330),岸門之戰(前 314),封陵之戰(前303),.高商之戰(無考),趙莊之戰(前313), 秦所殺三晉之民數百萬,現在生存的,都是死於秦軍的遺孤。西河、 上雒、三川之地,紛紛落入秦國手中,秦國幾乎佔有三晉的一半土 地。」(見《戰匡策·燕策》)魏、韓被秦國大大削弱了。當時的人常分析魏、韓的戰略意義:「韓,天下之咽喉;魏,天 下之胸腹。」(《戰國策秦策》)秦國人士常分析韓國,說韓國對秦國 像是木頭裡的蠢蟲、人心腹病一樣,秦國一定要除掉。秦國對三晉取 得的勝利,是很有意義的。秦自認為很強大了,發動稱帝。秦相約與 齊稱帝,遭到各國反對,秦受挫。整個說來,秦國逐步強大是最重要 的事,對戰國後來的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齊國經過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挫敗了戰國前期最強大的魏國, 魏國從霸主的地位上跌落下來,齊國躍升為強國。「齊威王、宣王用 孫子、田忌之徒,而諸侯東面朝齊。」(《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公元 前334年,魏國和齊國「會徐州相王」,齊稱王?公元前314年,燕國由於燕王噲讓位子之引起國內大亂,齊軍占 領了燕國廣大國土,大肆掠奪燕國的珍寶財物。後來樂毅在寫給燕惠 王的信里說:「故鼎反乎曆室。」這是說樂毅攻入齊國國都臨淄時,把 以前齊國搶走的大鼎又送回燕國,陳放在燕宮曆室里。齊軍佔領達3 年之久,燕國受到很大的打擊。「秦與齊爭長」(《史記·楚世家》),這兩大國都極力拉攏五國相 對抗。岸門之戰(前314)以後,秦國拉攏韓、魏,齊國則和楚國聯 盟。公元前312年,楚攻韓的雍氏(今河南禹縣境內),秦國救韓攻 楚;齊和楚就聯合攻秦、韓、魏,這時以秦齊為首的五國分成為兩個 陣營的攻戰。公元前301年,齊國組織起韓、魏三國共同攻楚,齊將匡章、魏 將公孫喜、韓將暴鳶率三國軍隊攻楚方城(楚的長城),於垂沙大敗 楚軍,殺死楚將唐昧。楚國受到了很大的打擊,楚屈服於齊,派太子 橫為質,向齊國求和。秦國為了和齊國修好,也派涇陽君去齊國為人質。《孫臏兵法·強兵》說「齊大敗燕」(指公元前314年伐燕),「齊 大敗趙」(指公元前325年齊敗趙於平邑,俘趙將韓舉),「齊大敗楚」 (指公元前301年敗唐昧之戰),這時期齊國的國力是強盛的。所謂 「威王、宣王以勝諸侯」(《孫臏兵法·強兵》)。公元前298年,齊國發動齊、韓、魏三國攻秦,三國聯軍攻到函谷 關。秦國君臣焦急地商議是否割地求和,如果割地求和,秦王感到可 惜;不割地,「咸陽必危」。秦國害怕三國聯軍繼續前進,秦王說:「寧 可割讓三城感到後悔,不能使咸陽危急感到後悔。」秦國不惜割武遂 (今山西臨汾境內)與韓,割封陵與魏,割齊城(此城無考)與齊講和。齊國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努力發展,到了公元前288年,秦國約齊 國稱帝。秦為什麼要約齊國稱帝,這不是偶然的,它反映了各國力量 的對比。樂毅說到秦齊去帝號以後「諸侯皆欲背秦而服於齊」。(《史 記·樂毅列傳》)可見齊國有很大的實力。宋國地處中原,「皆平原四達、裔腴之地」。(《史記·春申君列 傳》)對於這樣一塊土地肥沃、交通便利的地方,齊國垂涎三尺,先 後發動了三次對宋的進攻,公元前286年,齊國第三次伐宋,吞併了 宋國。「夫以宋加之淮北,強萬乘之國也,而齊兼之,是益一齊也」。 (《戰國縱橫家書》)齊國兼并了宋國和淮北地方等於增加了又一個齊 國的力量。這是齊國勢力向上發展的頂點。「齊湣王滅宋而驕」,不久 遭到了各國的聯合進攻,受到很大的削弱。秦國不滿於齊王想稱帝,「穰侯相秦而齊強,穰侯欲立秦為帝, 而齊不聽,因請立齊為東帝,而乃能成也」。(《韓非子·內儲說下》) 秦昭王派穰侯魏冉去齊國,勸說齊湣王,秦齊相約稱帝,秦為西帝, 齊為東帝。齊王答應了,於是秦齊稱帝。《戰國縱橫家書》對秦、齊稱帝的意圖說得很清楚,意思是說, 齊取宋,秦取魏的上黨,韓魏從。進而攻趙,秦取趙的上地(趙的上 黨),齊取趙河東,趙從。秦取韓的上地(韓的上黨),齊取燕的陽地。「三晉大破,而攻楚」,秦取鄢,齊取東國下蔡。「齊、秦雖立百 帝,天下孰能禁之。」這就是秦、齊稱帝的如意算盤,過去古書還沒 有這樣清楚詳細說過。蘇秦從燕去齊,遊說齊王。齊王說:「好,你來了,秦國使魏冉 約齊稱帝,你以為如何?」蘇秦說.·「王問臣倉促,此事的憂患還隱 微,願王接受以後不忙於稱帝。秦稱帝,天下聽從,王也稱,不算晚, 先稱後稱也不會有什麼損傷;秦稱帝,天下反對,王不要稱,以收天 下的心,是一很好機會。」蘇問:「齊、秦稱帝,王以為天下尊齊,還 是尊秦呢?」齊王說:「尊秦。」蘇說:「去帝,天下是愛齊,還是愛秦 呢?」齊王說;「愛齊而惡秦。」蘇說:「立兩帝伐趙有利,還是齊伐宋 有利?」齊王說:「伐宋有利。」蘇說:「比較起來,與秦稱帝天下尊秦 而輕齊,去帝則天下愛齊而惡秦,伐趙不如伐宋有利,願王宣布去帝 號,收天下之心。擯去稱帝之約,擯棄秦國,讓秦國處於被動境地而 不能與齊爭勝。王乘機伐宋,有了宋國則衛的陽地危,有淮北則楚的 東國危,有濟西則趙的河東危,有陶、平陸,魏國的城門不敢開了。 齊去帝號加之伐宋,則國重名尊。名義上尊重秦國,結果讓天下恨他, 這叫做以卑賤換尊貴,願王仔細考慮r齊王接受了他的遊說,去帝 號仍稱王。蘇秦很合時宜的話,切中齊王的心理,說服齊王去帝是蘇 秦的一大業績。可見戰國的「遊說之士」在當時的政治生活中具有舉 足輕重的影響。《戰國縱橫家書》記載了這樣一段史實:「齊、趙遇於阿(今山東 陽谷縣東北)……臣與於遇,約攻秦去帝。」這是蘇秦寫給燕王的書 信里說的,「遇」是臨時約見的意思,可見事急。蘇秦參加了這次會 見,齊王和趙王達成去帝攻秦的協議。齊國去帝後,秦國也被迫去帝。秦、齊稱帝在公元前288年10月 到12月,僅兩個月的時間。這事時間雖短,但影響很大。多年以後, 魯仲連還說:「且秦無已而帝,則且變易諸侯之大臣。」(《史記·魯仲 連鄒陽列傳》)這是說秦稱帝的慾望無窮,要去掉各國不合秦國心意 的大臣,換為秦國謀利益的大臣,秦要稱霸天下。歷史學家錢穆說戰 國形勢有三變,第一變是三家分晉,田氏代齊。「齊秦分帝,逮乎一 統,為三變。」(《先秦諸子系年考辨·自序》)秦齊稱帝是戰國史上的 一個重要事件。
推薦閱讀:

互聯網下半場,微博做對了什麼?
擺平這些中國才能真正崛起:膽略與實力
皮尤:美國亞裔崛起了嗎?
中國科幻電影真的要崛起了嗎?(組圖)
張維為:中國崛起故事很精彩 贊同一定規模移民-

TAG:崛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