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怕的Uber模式: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商業模式vs固有利益群體 大對抗!

導讀:

Uber(中國名字翻譯為「優步」)一不小心成了熱門話題,之前是創業、投資人群圈熱議,這次因為廣州被禁而廣為人知。這家2009年創立的公司在僅僅五年時間、經過五輪融資後估值達到400億美元,並且在美國已經可以出租私人直升飛機,名副其實地實現「打飛的」。作為當今矽谷最熱門的公司之一,它是怎麼樣的公司?雕爺為什麼說它應該獲得諾貝爾領經濟學獎?

文/龔焱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創業學助理教授

本文根據龔焱教授在第七期中歐創業點將台演講內容整理,原載於《中歐商業評論》

放眼今天的矽谷,Uber無疑是最炙手可熱的一家公司。

先來看一下Uber的發展線路圖:2009年8月到現在已經經過了五年的時間,種子輪從兩個聯合創始人20萬美元開始起步,到天使輪一共融資125萬美元,然後從A輪開始,B輪,C輪,D輪,E輪,現在最新的估值大約是400億美元,作為一個還沒有IPO的公司,400億美元是一個極其驚人的估值。

那麼問題來了,這400億美元估值的背後是不是有一個巨大的泡沫,換句話說,這個估值背後的邏輯是什麼?我個人認為Uber之所以有如此高的估值在於它的三重溢價:第一重溢價是體驗重構的溢價,也就是說Uber改變了傳統的打車體驗,在這個對傳統打車體驗的重構背後,Uber獲取了第一重溢價;第二重溢價,是對價值,尤其是碎片化的價值釋放,它獲取了第二重溢價;第三重溢價是Uber重構了聯結方式,包括和品牌的聯結以及和個人的聯結。

「少即是多」

如果我們具體來看這三重重構,就會發現Uber的商業模式是如何展開的。首先是體驗的重構,進入Uber界面,你首先可以對車型進行選擇,也就是說可以選高級轎車或者商務車或者普通轎車或者拼車,然後這個界面會自動出現你所處的位置,同時這個界面會告訴你最近的一輛車到你所處的位置大概要多久。所以從用戶的角度來說,在這個界面上只需要做一個很簡單的動作,就是選擇車型,同時點「設置位置」,就很輕鬆地完成了整個體驗的關鍵的第一步。第二步,當你進入第二個界面後,你只需要點「預約」,你打車的動作就全完成了。

這就回到設計美學的四個基本原則,在1996年,一個非常有名的設計大師提出了設計美學的四重基本原則,其中最為基本的是第一個原則,從體驗的角度來說,用戶應當付出最小的代價來達到最大的效果,這是體驗最關鍵的一個設計點。而我個人用過無數的App,在這個原則方面,至今為止沒有人能超越Uber。

為什麼這條原則非常關鍵?因為這回到了非常底層的哲學問題,人類演進的方向是不斷朝著簡化的方向在前進,也就是說人類演進的方向一直朝著如何能用最少的力氣、最少的動作,當然有人會質疑這個演進的方向最終會毀滅全人類,但至少我們現在還在沿著這個軌跡繼續前進。無論是所謂數學公式的美學,還是設計的美學,我們都可以看到「少即是多」,這是體驗方面非常關鍵的原則。

另外還有一個非常關鍵的原則,如果我們把Uber和易到用車做一個對比的話,我個人對兩個公司都做過訪談,Uber和易到雖然在總的產品的表現形式上很類似,但是在體驗的基本邏輯上是完全不同的,因為當你作為一個平台,你必然要傾向於這個平台的某一方,也就是說作為一個平台,你不可能完全均衡地對你平台的多方來進行協調,必然會傾向某一方,而Uber更多是無條件地傾向於用戶方,也就是說在Uber整個體驗的設計中,沒有太多考慮司機的感受,所以這也是經常被司機詬病的一點,但是易到的邏輯更多是一個均衡的邏輯,易到在框架設計中會更多的考慮司機的體驗。

司機的重生

從第二個維度來說,Uber在價值重構上重新釋放了司機碎片化的時間,以及車本身的價值。我經常用的Uber的一個司機叫Peter,他原來的生活是非常簡單,給一家外資的律所開車,對Peter來說,他每天的工作非常乏味,早上這家律所的老闆會跟他說,今天早上我要到陸家嘴的辦公樓開會,你7點到酒店接我,我要準時到陸家嘴的辦公樓,對Peter來說,當他完成了這趟任務之後,他白天的時間就完全閑置了,他可能要等著老闆一直開會到四五點鐘,然後接到他的電話,接上他再回到酒店,所以再跟Uber發生聯動之前, Peter一天中大量的碎片化時間是被浪費的。

但是和Uber聯動之後,無論是Peter碎片化的時間,還是他車的閑置價值,都被充分的釋放出來了。現在Peter的一天是怎麼樣的呢?我們可以設想,當他送完老闆後,他就打開Uber開始接單,然後接到下午可能快四點鐘的時候,他就關掉手機再回到正常的任務,所以這給了他極大的靈活度,不光釋放了他碎片化的時間,還給了他極大的彈性來掌控自己每天的日程。所以在價值重構方面,一個根本的邏輯就在於,把司機,尤其是這種非計程車司機的碎片化時間充分釋放出來,在釋放的過程中,就獲取了一個價值釋放的溢價,這是整個邏輯的第二重。

在Uber價值重構的第二重邏輯中,最關鍵的變數是通過價格機制來對交易進行撮合,在美國大都市打車的高峰時期, Uber最高能把價格提高到打車原價的8倍,原來可能一公里5美元,現在可能是一公里40美元,這背後是一個極其複雜的演算法,而且是一個動態價格的調節機制。

另外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利用數據來驅動決策,我們可以看到無論在用戶端還是在司機端,所有的關鍵決策都是通過數據來驅動的。比如這是Uber給司機的一個自動通知,它告訴司機說你的拒絕率過高,即Uber過去給你推送的當中,你的拒絕率達到了50%,所以我們要把你的服務取消24個小時,如果你繼續保持這麼高的拒絕率的話,Uber就會把你從系統里踢出去,種種這些關鍵的決策都是通過數據來推動的。

不只是一個打車平台

最後一點非常重要的是通過Uber這個系統來進行聯結,這包括對品牌的聯結,也有跟個人服務的聯結。比如現在有一個叫Uber Rush的應用,你可以利用這個來實現P2P的包裹傳遞,幫助別人傳遞包裹,讓包裹從一個街區傳遞到另外一個街區。所以Uber不會僅僅局限在一個打車平台,而是通過這個平台把所有相關的連接方都開放出來,讓品牌和個人服務都實現充分的聯結。

===============

對Uber商業模式的初步思考

來源:199IT數據中心 微信:i199IT

最近使用優步(Uber)打車的頻率,遠遠超過了滴滴打車。深感新興產業迭代發展的速度,並開始思考對交運行業未來的影響。初步整理思路如下:

一、打車軟體變革的第一步——突破管制

物流競爭的作用,是孵化並壯大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物種,消滅低效率的物種,從而降低整個社會物流成本。低成本的社會物流並非源自先知們高屋建瓴的規劃,而只能來自過度供給、慘烈競爭、創新求存和適者生存。

我們內地的計程車牌照管制,很大程度上學習了香港的經驗。我們不難觀察到:

  • 政府通過出售牌照獲得了一次性收益;

  • 牌照的價值取決於稀缺性,如果牌照數量增長未能同步於城市人口擴張和規模擴大,牌照價值就會持續提高;

  • 大多數內地城市牌照數量並未實現合理增長;

  • 牌照租金持續上行,持牌人資產升值;

  • 計程車車費明顯高於無牌照管制的應有水平,牌照管制提高了居民出行成本;

  • 牌照管制和供給不足引發其他副作用,例如導致私人購車與環境壓力增加,服務水平下降,計程車司機的收入十多年不變(剩餘價值均流向牌照持有人)。

  • 中國台北放鬆計程車牌照管制的經驗卻並未在我們大陸被模仿,儘管放鬆管制,對消費者帶來的體驗提升是公認的事實。監管難度低與既得利益也許是體制剛性的解釋。

    滴滴、快的和優步的出現,在交通部和某些城市的政府部門支持下,突破了牌照的瓶頸。根據我們極小樣本的調研,新型打車軟體的司機數量大幅上升且收入顯著提高,開始出現司機從傳統出租公司流向自雇體系的趨勢。如果未來政府不強行限制新型打車軟體的發展,上市公司將面臨司機流失+客戶流失的雙重壓力,計程車牌照的價值令人擔憂。

    政府的管治往往能延緩變革的速度,減少對利益相關群體的衝擊,但是在民生領域,難以改變變革的趨勢。

    二、打車軟體變革的第二步——提升效率

    如果打車軟體只是對牌照管制的革新,那麼一旦管制放鬆,打車軟體公司的價值自然就會下降。然而不難看到,打車軟體顯著提升了效率,降低了成本。

  • 減少車輛巡遊攬客產生的空駛,降低燃油、人力和污染排放。

  • 減少乘客街邊無效等待時間,節約了消費者時間;

  • 引入繁忙時段差異化價格協商機制,提高營運車輛繁忙時段工作強度,吸引非營運車輛滿足波峰需求。(如果不允許非營運車輛在繁忙時段攬客,將導致「按繁忙時段設計供給產生的過度供應」或「按空閑時段設計供給導致的供給不足」)

  • 優步(Uber)已經開始在海外某些城市引入UberPool。即通過軟體實現拼車功能,進一步提高車輛的裝載率,並降低單獨打車產生的經濟與環境成本。

  • 我們不妨把廉價航空的分析體系影射在打車軟體上,更高的裝載率、更高的巡航小時數、更低的停泊時間與費用、基於實時交通狀況設計的動態最優路線,將令「專車」比私家車更具經濟性。長期看,打車軟體可能會降低私家車的使用頻率,從而降低經濟與環境成本。

    三、打車軟體變革的第三步——物流革新

    優步已經在海外推出UberEat,即由簽約司機為餐廳提供送餐服務。

    如果用物聯網的概念,虛化「專車」的定義,可以得到:

  • 如果把零擔卡車定義為「專車」,其物流作用類似於目前貨代的拼貨功能;

  • 如果把無人飛機定義為「專車」,其物流作用類似於阿里巴巴、亞馬遜與順豐都曾經試驗過的無人飛機送貨;

  • 如果把社區手持智能手機的大媽定義為「專車」,其物流作用類似於目前少數電商企業試點的「社會化P2P快遞」;

  • 如果把第三方城市物流小貨車定義為「專車」,電商/快遞的自有配送車定義為「私家車」,也許會出現裝載率更有保障的第三方「專車」替代「私家車」的商業模式。

  • 四、未解決的若干疑問——黏度、規模/網路優勢、2B、價值

    儘管腦洞稍微打開,就能對打車軟體產生許多聯想。但是,我們仍然有許多疑問,需要與投資者一起探索,例如:

  • 就個人體驗而言,滴滴、快的和優步的品牌差異只在於臨時優惠政策帶來的價格差異。長期而言,如何通過差異化來實現客戶黏度?

  • 直覺而言,這種商業模式有規模/網路優勢,但是其經濟規模如何量化?例如在城市客運/貨運領域,如果經濟規模較小,若干家公司都能夠達到,那麼價格競爭就會長期存在,股東價值難以實現;

  • 我們對A股現有2B的物流電商化一直持懷疑態度,核心在於互聯網的優勢主要利用信息實現碎片化供求的配對,而在非碎片化的2B領域,互聯網暫難提供顯著的價值。在城市物流領域,如果電商/快遞都希望實現服務的差異化,那麼第三方外包的「最後十公里」或「最後一公里」,是否能夠孕育和生長?

  • ===========

    深度剖析Uber營銷與運營策略完整匯總

    來源:新媒體營銷

    來自: 3W,娛透社,@e言堂(e_yantang)整理

    營銷篇

    Uber在全球範圍表現得已經足夠精彩,無論是一鍵叫直升機,還是呼叫周公救失眠都賺足了眼球。那麼,進入中國之後,Uber又是如何進行娛樂營銷的呢?

    【佟大為變身司機】

    2015年4月6日,一個視頻在網上瘋轉——在上海,明星佟大為駕駛著售價近100萬元的特斯拉電動汽車,作為一名Uber的司機滿市轉悠著拉客。

    佟大為變身Uber司機視頻截圖

    【雪糕日】

    2014年7月,在深圳和廣州多輛Uber 定製的雪糕車會駛向街頭。用戶只需在Uber的App里選擇「雪糕」按鈕,離他們最近的雪糕車會儘快把雪糕送至指定地點,用戶最快可在幾分鐘內就能享用到雪糕。

    獲得Uber雪糕的用戶

    【媽媽專車】

    2014年9月1日,Uber與媽媽網合作,為媽媽網網友的新入園寶寶們提供專車接送,並用鏡頭記下寶貝最珍貴的瞬間。該活動獲得很多媽媽的好評,她們認為此次活動給寶貝一個有意義的開學紀念。

    媽網專車送你去上學活動海報

    【公主南瓜車】

    在六一兒童節的前夕,Uber與GOELIA實現「公主夢」的按需服務,只需輕輕一鍵,就有Uber加長林肯白色公主車為你實現小時候的公主夢想,並聯合定製美麗方案,幫助女孩們實現公主夢。

    【一鍵呼叫水陸空】

    今年愚人節後Uber杭州在官方微博中發布消息稱Uber杭州可以一鍵呼叫 Uber 水陸空,在杭州用 Uber 可以打車、打船,再加上這次的飛機,Uber 的服務涵蓋了水陸空。

    Uber杭州「一鍵叫水陸空」消息官微截圖

    【激動車副駕駛員】

    Uber聯合MINI在成都推出了「激動車副駕駛員」體驗,10輛特別定製的MINI一次性滿足你視、聽、嗅、味、觸五感需求。按摩裝置、頂級情趣香氛、迷幻慢搖電音、iPad內置激動視頻、功能飲料和食物、《男人裝》雜誌、免洗洗手液、大膽出位的文字·····

    MINI車內出位設計

    通過以上幾個案例,你是否已經對Uber娛樂營銷有點感覺了呢?Uber作為娛樂營銷的進擊者直接甩出對手N條街,快速成長的用戶群成為了最好的佐證。為了把握Uber娛樂營銷的真諦,小編特意總結了一些規律,手把手教你玩轉娛樂營銷。

    第一招:超乎預期,專註傳遞生活方式

    Uber的初衷是為人們提供一種「即時叫車+專屬司機」的服務,但它不僅僅是提供此項服務,它傳遞給消費者的是一種時尚的、創新的現代化生活方式。它符合營銷3.0時代的核心理念即以人文化營銷,它與消費者的溝通主要訴求於情感。例如媽網專車案例中就從媽媽的現實生活入手,用媽媽的角度去打造一個接地氣的情感溝通活動,雪糕日活動還原了用戶的生活場景,用貼心服務去打動目標消費者。

    Uber網頁廣告

    Uber專註於傳遞生活方式的做法,大大超過了我們對於一款打車軟體的預期。原本冰冷的、陌生的司機與乘客的關係立刻變得溫暖而熱絡起來,Uber就像大白一樣在出行方面為用戶提供著無微不至的關懷,那麼,我們有什麼不選擇這樣的服務呢?

    第二招:品牌跨界,產生奇妙的化學效應

    相比於滴滴打車、快滴打車直接用紅包大戰攻城略地不同,Uber另闢蹊徑,通過品牌跨界營銷快速佔領市場。在中國市場與媽媽網、歌莉婭、寶馬MINI、特斯拉等品牌的合作都是最好的佐證,其實在國外市場,這已經成為Uber營銷的常用手段。

    Uber聯合特斯拉

    通過品牌跨界營銷,Uber不斷帶給用戶新的驚喜,借「他山之石」更加迅速地擴大了自身知名度,能夠更快攻陷合作品牌原有消費者的心理防線,可以說這樣的強強聯合產生了奇妙的化學效應。

    第三招:話題製造,借勢明星及視頻力量

    Uber最新的活動藉助了明星佟大為的影響力,製造了一場別有生趣的事件。這是娛樂營銷的常用手段,通過借勢名人或明星,吸引關注。同時通過記錄的相關視頻,將事件在網路環境中發酵,產生更加廣泛的關注和話題。

    當然這個過程中需要匹配明星或名人形象,傳達相適應的品牌主張是非常重要。

    第四招:洞察人性,極致的場景體驗

    Uber做娛樂營銷給人最大的感覺就是它能夠洞察人性,一方面將現實生活中確實所需的場景高度提煉,一方面將內心深處不為人知的小秘密有限放大,然後用富有創意的形式打造極致體驗。於是有了將公主夢、富豪夢、車震幻想等等付諸於現實的場景體驗,也有了體諒媽媽、白領、學生等不同群體的特殊場景體驗。

    正是通過這種情感化的影響,讓用戶一旦體驗了,就不能忘懷。這些美好的Uber體驗勢必將延續到生活中,催發下一次的乘車需求。

    第五招:口碑,讓傳播更有效

    Uber不是通過廣告轟炸消費者,而是讓消費者參與到傳播進程中。通過非凡的乘車體驗,用創意、娛樂的元素將整個服務包裝成有故事的東西,引發用戶自願充當傳播者,幫助Uber共同完成宣傳。

    因此很多認識Uber的人最初都通過微信朋友圈,那些鮮活的、生動的乘車故事,因為講述的人與你息息相關,降低了信賴成本。口碑營銷絕對是當下最潮流的方式,充分體現了娛樂營銷3.0的精神,也讓傳播變得更有效!

    運營篇

    Uber的一套玩法值得東莞酒店業好好學習,同樣是希望自己的司機(小姐)多接客,看看人家是怎麼動用政策槓桿拉動服務從業人員的積極性的。

    最近UBER的人民優步非常火,去年UBER剛進入中國的時候可不是這樣,其實我們愛特驚喜早就和UBER形成了合作,用高檔車來為我們的用戶送花以及接送主角到達指定餐廳,因此這一路走來還是比較了解UBER的發展過程。

    那會還是不瘟不火,但是最近突然旺了起來,以至於我前兩天在朋友圈說突發奇想,想申請成為人民優步的司機,一天接一個客戶,把當天和乘客發生的故事進行直播連載,受到了朋友們的極大慫恿。(東莞酒店業什麼時候能有趣到讓業外人員都有下海嘗試的衝動?)

    其實我最初的想法很奇葩,就是想利用每天半個小時的接客時間,上班時認識一些從小區出發的鄰居,下班時面試一些公司的科技園附近的攻城獅,每次接客都免費獲得一個我們產品的用戶(甚至有車費回報!不得不佩服自己的機智啊有木有~~)

    再有就是不經意間一個電話談妥上千萬融資的時候從觀後鏡里欣賞乘客的訝異表情,這一切YY起來都是多麼的有趣,於是,在這樣的動力下,從來就喜歡玩些不正經遊戲的我開始正兒八經的研究Uber人民優步司機的申請流程。

    這一研究不打緊,研究出了為什麼UBER能夠在每個城市不超過10人的團隊運營下,如此迅速崛起的原因。我總結,除了有強大的矽谷基因,雄厚的資本實力,最令人佩服的是他們制定了一套牛逼的遊戲規則來實現運營效率的提高,這值得每一個產品經理,創業者,管理者學習,而不僅僅是酒店業。我們逐條分析

    獎勵政策的實時更新

    獎勵政策每周不同,實時更新(獎金也是每周發放,而車費是即時發放),說明他們在不停的用獎金槓桿測試司機增加數量以及用戶數量之間的均衡點。補貼是令人髮指的,因此燒錢一定不是長期行為。

    讓司機一直跑起來

    從獎勵政策可以看出,在目前這個與其他幾家XX專車之類的競品搶私家車司機的階段,司機的收入每一單都至少是平常的兩倍,高峰期可以到3倍。這個數字說著沒什麼,但是具體到司機的收入那就可怕了,你說你平時一個月的工資是1萬,現在突然漲到了2萬,要是努力度增加50%,就變成了3萬,這就是平時1萬的3倍,天哪,你說換了你是不是玩命的干?

    因為司機們也很清楚,這樣的補貼是不會常有的,得抓住這段風口上的好日子。於是司機越拚命,用戶就越覺得好多人民優步的車啊,身邊到處都是,你看地圖上爬的到處都是紅色的小蟲子,真是不錯的體驗,「好吧,那我以後就用這個工具了」。用戶多了,司機接客也容易多了,於是也就死心塌地的跟著uber幹了……於是在用戶和司機兩端的勢能橋接就完成了。

    互聯網產品,最初拼的就是用戶習慣,用戶習慣形成了,任務就基本完成了。(當然,獎勵減少後情況會發生新的變化,這需要新的策略)。

    同時,我們也看到了,UBER留了一手,每程的獎勵50元封頂,那就意味著一個普通25元車費的行程 高峰期3倍車費可以到達75元(25×3)的收入是奇點。

    如果40元的普通行程,3倍也只能拿到40+50=90元,而不是40×3=120元。這個規則的制定,我覺得倒不是uber補貼不起,而是為了防止某些精於算計的司機在高峰期蓄意刷一些遠途的大額單,比如200的,如果不設上限就達到了600,這樣的錢就太好賺了。

    因此讓你不要想這門心思,安心多拉客吧,因為讓司機永遠在路上多跑,是UBER運營所有政策的核心中的核心。

    關於這點,在接下來的解析中仍然可以看到。

    當然,除了高峰段獎勵,還有沖單獎勵,這是很多產品的銷售政策中都會涉及的,數量越多額外的沖單獎勵就越多,值得一提的是,以10單為一個階梯,也就是說做夠31單和30單是一樣的獎勵300元,你要想拿到更多,就必須沖著40單去。於是司機們會暗自算計,這周已經38單了,不如再做兩單沖40吧,還能再拿個400呢。你看,還是我剛才說的策略,讓司機多多跑起來。

    設置補貼門檻

    補貼獎勵是有前提條件的,你不要光是看到了獎金的部分,而忽略了你需要達到怎樣的要求。

    第一個門檻,星級4.8的設置還是體現了讓你多跑多接客的核心。

    很多人沒有意識到4.8是個啥意思,就是說,你一旦稍有服務不周獲得了一個4星評價,就不得不以4個五星來拉高平均數到4.8,換句話說,你本來這周不想跑了,但是因為達不到4.8的門檻,就拿不到獎金,因此就不得不多接4個客,而且每次都得服務周到以確保拿到5星。還好人家沒設置門檻到4.9,那樣你拿到一個4星就得多接9個五星回來。

    這樣會導致難度增加很多,從而很多司機會選擇放棄獎金,慢慢也就放棄了這個平台轉戰其他競品,因此,你看這個尺度拿捏是多麼的精準,稍增一分則多,稍減一分則少。這就是遊戲規則制定的妙處。

    再來看第二個門檻,接單率要達到80%。

    接單率是什麼呢? 就是平台指定了離客人位置最近的你去接單,就會在你客戶端爆出來一個圓圈,你得在15秒內去接,如果十次派給你你有2次以上不接,或是由於在干其他事沒接到,那不好意思,那的接單率就不到80%了,就沒有獎金資格了。這個政策是用來保證什麼的呢? 是保證乘客用戶體驗的,用戶總能在15秒之內就得到答覆說有車來了,那是怎樣的一種感覺?簡直太棒了有沒有?就算是計程車掛著空車燈遠遠的駛來你得不能確定對方是否一定停,是否一定在眾多的候車者中停在你面前,是否一定載你去你的目的地,這些計程車都不能給到你的安全感,UBER在15秒內都能給到你。而隨後車主司機打來的電話更是讓你放下了一百個心,你唯一需要擔心的就是他在過來接你的路上由於交通堵塞是否能準時到,但這有什麼關係呢?明確的知道有人來接這就已經很開心拉,多等幾分鐘又何妨呢?

    如果你知道這輩子一定會有一個人來娶你,你會在乎他是在你25歲還是30歲的時候出現嗎?

    再來分析第二句紅色標出的規則「如果不相信我們的數據統計,可以選擇不衝擊獎勵,但千萬不要過來找我們辯論,辯論者終止合作」。這是何等霸氣的條款?

    但作為一個公司創始人和產品締造者,我深深的感到這種霸氣的存在是多麼的重要。霸道總裁的魅力有時候就是體現在這些霸道上。

    我們有時候因為各種原因,沒有時間或精力或必要向我們的員工,或者合作者,甚至用戶去解釋更多,其實更多時候,你們照著我制定的規矩去做就去了,你只要需要相信我的智商,我的經驗,制定出來的規則一定會比你能想到的更好,那就夠了,這是一種對領袖,對產品,對品牌的信任。而這種信任能減少我們很多的溝通成本。

    照著去做,不需要問為什麼?因為我暫時沒有時間回復你!UBER作為一個全國極少人數的精英團隊來管理的公司,當然沒法去接待一個個瑣碎的司機抱怨,所以這個時候他們選擇的處理方式是:愛乾乾,別BB。為UBER的這種霸氣喝彩。

    最後一條關於推薦獎勵,介紹朋友成為人民優步的司機後,不是直接獎勵200元,而是被介紹的新司機在做滿20單以後,你看,這個又是我剛才說的原則,司機們,給我跑起來,出去接客去……是不是像極了窯子里媽媽桑的聲音?是的,只不過人家UBER用經濟槓桿,而不是直接吆喝。

    服務優步司機

    UBER很相信經濟槓桿的力量,因為優步司機只是partner不是員工,所以他們從來不要求優步司機一定如何如何,而會說建議如何如何,因為怎樣怎樣你就會得到好評,而好評剛才講過了,是拿到獎勵的門檻,所以實質他們還是通過經濟手段來進行管理。這就是遊戲規則的力量,勝過你說一萬句。

    永久封號

    「永久封號」對於在這個平台上努力賺錢的司機來說,是滅頂之災,因此眾多的「一經發現,永久封號」條款,是司機們必須熟讀的,他們不得不去掂量這些風險有沒有必要去冒。

    比如說這條「完成行程後私自聯繫客戶」「一經發現,永久封號」,對於想通過此方式認識美女並死纏爛打的人來說,是走不通的。當然,兩廂情願的眉來眼去,事主也不會投訴,因此永遠不會被發現。不但不會投訴,還會感謝這樣的平台吧。

    不過UBER平台考慮的更多的可能是不願意司機和乘客聯繫形成長期包用關係,因為這樣的關係形成太多,對於平台就沒有依賴性了。所以必須杜絕。

    車型要求

    優步的車型,要求並不高,8萬以上的車即可,雖然很多豪華車主由於好奇在陸續加入,但並不因為他們的豪華車型而形成不同的價格(我是針對人民優步而言)。

    也就是說,豪華車由於油耗大,如果真要做這門生意的話,反而是賺不過低價車型的。這點看上去不公平啊,你提供了豪華車給用戶裝逼,卻不能收更高的價格,心中自是不平。

    但其實機智的UBER早已看穿了這一切,你要用豪華車裝逼,那就請去尊享系列,或者是uber black。那個更貴,你要是只是代個步,就請老實使用人民優步的普通車,如果運氣好遇到高富帥的大奔,你就暗自慶幸好了。

    而UBER也很清楚,高富帥們也就是來玩個票的,好奇和好玩作為驅動力,永遠就是個三分鐘熱度,人家根本不缺這個錢,怎麼可能滿大街幫你拉客去呢?富家千金跑去KTV做陪酒的也有,只不過人家是想自己嗨,順便賺點錢,你要是指望她天天去坐台?別做夢了,這不是一個道理嗎?比如我,初衷其實是想給我專欄《聶帥說》寫故事,才想到去拉客人,我放著自己的公司不管,跑去做接客的生意,瘋了不成?

    所以人家根本沒必要為你的所謂豪車去做特別的定價,因為知道你壓根玩不久。但是,前期這樣的影響力客戶對於口碑,營銷還是很有傳播作用的,因此,他們不遺餘力的引導這個點。關於高富帥,關於艷遇,關於浪漫……正是這樣的宣傳故事多了,女孩們對UBER產生了某種幻想,以為用UBER和進了長江商學院一個效果,所以據後台數據,年輕女性乘客在UBER用戶中佔了很大比例。

    而這個效用是正循環的,女性用戶多了,男性司機覺得機會也大增,把泡妞陣地從酒吧延展到了UBER上。這種找金龜婿的方式,從落地和精準性來講,確實比去世紀佳緣有效得多,交友網站上或許會寫著年收入,但是你信嗎?吹牛又不用上稅!

    而優步車主實實在在有輛不錯的車在眼前,這個總不能造假吧,就算有萬分之一的人是租來的,敢於租車出來接客或泡妞的,我也不得不說人家是個人才。這個思路和我們電梯海報徵婚的用戶如出一轍:把交友的大幅精美海報通過我們直接掛到城市的高端社區的電梯里,不管你是租的還是自購的,能在這個高檔小區出入的人,不會差到哪兒去,這樣直接把經濟適用男給過濾掉了。簡單,有效!

    嚴格的投訴處理

    對於投訴的處理,UBER是非常嚴格的,因為他們採用了非常豐厚的獎勵政策,所以司機們是趨之若鶩,等於是送錢給司機的階段,因此再嚴苛的要求,司機們都會遵守。

    開什麼玩笑?大佬在給你派紅包,訓斥你幾句還不得趕緊笑納?還敢頂嘴?這麼嚴苛的管理,其他家要是沒有資本實力去支撐而貿貿然跟著玩,結果一定會不一樣,人家司機會說:TMD老子也賺不到多少錢,還被你各種嚴厲的制度壓著,老子不幹了!

    各種投訴分為初級,中級,嚴重,能容忍犯錯的機會也不盡相同。為什麼對投訴如此看中,C端用戶的體驗永遠是互聯網產品的根本,至於司機?那是資本撬動的,能用錢解決的都不是事。

    所以司機隨便欺負都沒關係,拿錢的手軟,冤枉了你就是冤枉了,寧可錯殺不可放過。而用戶是付錢的,是上帝。在這兩者孰輕孰重的關係上,UBER看得很明白。

    溢價演算法

    溢價演算法和下面要講的自動匹配演算法,我覺得是UBER整個產品的核心,所以放在最後來講。

    前面講的所有,關於司機怎麼圈,資本怎麼砸,用戶怎麼忽悠,體驗怎麼做好,司機怎麼管理,這一切哪家公司來做,都是沒啥區別的,只要掌握方法。

    而UBER橫行全球幾百個城市,賴以成名的,我認為就是這兩個核心演算法。溢價演算法,是基於他們對市場這隻無形的手的調節功能,百分之百的相信,以及百分之兩百的理解,不得不佩服老牌資本主義經濟學教育出來的人和我們受過幾年計劃經濟耽誤過的人理解上想比還是會深刻很多的,不然人家早起步那麼多年的資本主義社會不是白乾了。

    正如他們自己所說「溢價不是計劃好的,是依據供求動態平衡」,具體演算法我們不得而知,但基本上的邏輯還是能夠揣摩的,這個溢價係數也一定是和那塊區域的用戶發送需求和司機數量的比例來確定。因為溢價的出現,當更多的司機奔赴現場去救火的時候,可能又會出現司機多過乘客的情況,於是再果斷取消溢價會降低係數,因此說是動態平衡的。

    當然,一個區域的高峰時間段是大概可預見的,之前的所有數據都可以作為參考,但是隨著UBER用戶和司機數量兩端每天的增加,情況會每天都不同,這確實需要一個完備的演算法設計方案去應對。這涉及到大數據,用戶增長預測,甚至當地堵車事件預測(例如演唱會散場)等很多方面,是很考驗研發團隊實力的。

    自動匹配演算法

    自動匹配演算法:和其他軟體不同,UBER派單是不用搶的,指定給最近的司機,他們認為這是社會整體資源效率的最大化。

    所以司機不用每天神經處於緊繃狀態要去搶單,這種狀態時間長了確實容易神經衰弱,別的不說,春節幾天你天天搶紅包,把你弄得腰酸脖子疼紅包肘,你就知道常年保持這種狀態對身體是怎樣的摧殘了。

    這樣就等於解放了司機的神經,於是他們不需要考慮搶的問題,但接下來需要考慮另一個問題:我處在怎樣的地理位置容易派到單呢?這其實就是在哪趴活容易多的代駕們要考慮的問題了,食肆酒樓咖啡館還是寫字樓機場,這些司機們都很清楚。

    關於UBER沒有預約,他們的說法是:當身邊3分鐘內就有車應約而來的時候,大家自然就不需要預約了,這說法當然是對的,但多少有點理想化了,趴活為什麼存在?因為有些地方生意好做,有些地方偏僻就沒客人,於是越沒客人的地方,大家越不愛去,每個城市都有很多這樣的死角,不管司機數量豐富到多少的程度,我相信死角一定存在,有死角,就需要預約,就不可能3分鐘內一定來車。

    這點,不知道UBER想清楚沒有。如果你不給預約,就一定會出現有乘客留下司機的聯繫方式,私下單線聯繫,從而擺脫平台上的交易,這點一定會出現!

    未來的多人乘坐計劃

    據說矽谷總部開發的永不停歇的多人乘坐計劃已經在舊金山開始了,這個演算法就更牛逼了。

    司機帶著A出發要去甲地,途中收到擬行進路程中的某乘客B發出的要去基本同一方向的乙地的需求,於是順上B繼續向甲或者乙地行進(是先向甲還是乙視規劃而定),然後此過程不停的循環,帶上C,D,E……理論上,一個4座車,如果演算法得當,確實可以永遠保持同一方向的乘客不停的上下,如同一輛大巴,但是路線永遠不確定,上下車地點永遠不確定,隨時變化著……這個說起來容易,在程序設計上確實相當相當牛逼了。我還蠻期待來到中國的……這樣一路上小夥伴像走馬燈一樣不停的換,豈不是很有趣?那個著名的人生就像乘坐大巴的雞湯理論是不是要改一改了?

    簡單總結如上的分析,UBER是一家很相信動用市場化的經濟槓桿調節手段的公司,他們以此為指揮棒,制定了相關遊戲規則,其核心就是不惜一切力量為了讓司機不停的奔跑起來,因為這是平台吸引用戶的根本,當用戶基數達到一個拐點,才有可能爆發更多的大數據挖掘出來的核反應。那麼請問,同樣做服務行業的你,學到了什麼呢?

    ===========

    論Uber為什麼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文|雕爺

    前幾天,我的司機回老家休假,我又懶得開車,就天天用易到、滴滴、和Uber的專車服務,結果用出超多的心得——簡單的給出結論,就是:易到和Uber都應該活下來,而滴滴應該失敗。

    哦……我知道,我這個結論太扯淡了。明明滴滴專車才是目前市場上當之無愧的老大……可是,「倒果為因」來論證滴滴才是邏輯最牛逼那個,豈不是太懶惰?因為我們知道,「商業邏輯」最棒的那個,也未必贏到最後,畢竟,企業競爭是多角度、全方位的,Google的理念還比百度更棒呢,但中國市場你也知道,贏的那個是比較沒底線的。

    OK,回到題目,為何我說「Uber應該拿諾貝爾經濟學獎」呢?因為,Uber有史以來第一次解決了人類經濟學上最大難題之一:定價問題。簡單來說,就是到底什麼是「合理的價格」?我們知道,一杯水就是一杯水,但對於一個酒足飯飽的傢伙,和一個沙漠中快要渴死的人,其價格何止應該相差萬倍?而今天的Uber,就完美解決了這個問題。哦,其實,還有一家企業,從另一個角度,也解開了這個方程式的另一個坡度,容我賣個關子,文章結尾再說那家有資格和Uber一起領諾貝爾經濟學獎的企業是誰。

    如果你最近都剛好用過滴滴和Uber,就知道我下面講的是什麼意思了。

    先看簡單的滴滴,滴滴的專車價格,就是個「拍腦袋的定價」,為啥這麼說呢?請問,滴滴目前的一公里價格,到底是怎麼定出來的?靠汽車折舊?靠汽油價格?靠司機顏值?嗯,其實我猜,主要就是和計程車對比吧?然後找個價格區間,設定得比計程車高點,比易到低點(因為要打擊易到),再配合瘋狂補貼,就齊活了。

    但是,這個價格,反映出「供需真相」了么?如果沒有供需的真相體現,何談「價格真相」呢?

    讓我們再看看Uber,前些日子我被朋友圈刷屏,「Uber比計程車還便宜啦!」我很多朋友都在感嘆Uber真不要命的補貼啊,居然「人民優步」的專車比計程車便宜,紛紛狂用中。我當時立馬疑問,「我靠,不對呀,因為我剛剛前幾天在香港被Uber狠宰一刀呢!」

    當時是這樣,我在香港尖沙咀,晚高峰六點半,趕著要去中環,因為我訂了一家米其林三星餐廳的座位,那家準時開餐不等人,我當時急眼了,計程車排長隊,完全沒可能等到。我打開易到、滴滴、一號專車,擦了,尖沙咀附近一輛車都沒有,我打開Uber,嘿!居然附近有車!一預定,Uber告訴我,抱歉,你得加價!3.2倍才行,靠,你丫狠!我輸入了3.2倍……然後,Uber居然提示,抱歉,3.2倍沒戲了,現在得3.8倍!我&…%&¥*…%&*……¥%¥))!¥你個老母了!趁火打劫么這不是?但你能怎樣?只有Uber有車!好吧,3.8倍同意……沒一會,一輛車就開到我身邊了。最終,原本一百五十港幣的車程,足足收了我五百多港幣!

    這時你發現沒有?其實,Uber的「足夠低」定價,其實是指「最閑時段」,而真正車少人多的時候,Uber每分鐘都會提高定價。

    說個極端情況,如果三里屯區域,在凌晨時分,只有一輛專車和一個乘客,一分錢一公里也是可以成交的。(這個顯得太極端是吧?可你知道,陌陌的老闆唐岩同學,偶爾抽瘋,開著賓利跑車在Uber接活兒的,還津津樂道看見乘客欣喜若狂的樣子,他很開心。)重點是,各位:一輛專車和一個乘客,供需之間是平衡的,這時任何價格成交,都是「合理」的,這個價格,都反映出了供需的真相,是「真理價格」。

    好了,現在還是一輛車,但是兩個乘客咋辦?其實,這時「競價」的思路就開始發生作用了。這個時候,「看不見的手」開始工作,價格每向上漲一點,實際上就造成兩個後果:第一,要麼消滅一個需求;第二,要麼吸引來一個此區域外的供應。

    讓我們先來看第一個「消滅需求」,價格每上漲1%,事實上就有一些人打算放棄此次消費。回到我當時在香港尖沙咀的情景,150元漲到500多耶!為何那麼多人都想用車,只有我叫到車了?因為當時我身邊無數需求被消滅了呀!他們有的繼續忍耐等計程車,有的改乘地鐵,有的改坐公交,還有的乾脆去附近吃飯算球!因為錯過了這個最高峰時間,價格肯定蹭蹭往下降。說白了,你把價格漲到5萬塊,我的需求也會被消滅呀!那頓飯很美味,但也不值打車花5萬是不是?但如果剛好李嘉誠車拋錨了,要去談個生意呢?5萬塊輕而易舉就成交是不是?總比耽誤一單50億的生意強。

    澳大利亞前些日子,恐怖襲擊事件,咖啡廳劫持人質,大量現場群眾嚇瘋了,立即掏出手機叫Uber逃離,Uber也是瞬間漲價到4倍……事後新聞媒體大肆抨擊Uber,「難道富人就能逃命,窮人就該等死么?」……Uber的發言人雖然趕緊道歉,說這是演算法「即時」算出來的,對不住大家了。但仍然淡淡回答一句:因為價格漲了,才引來周圍司機趕緊過來接活啊?潛台詞是,難道司機的命就不是命么?你讓司機往危險地帶來賺錢,憑什麼不讓人家多賺?沒有「價格」這隻「看不見的手」調節,你當「供需平衡」是依靠「發展與改革委員會」制定出來的么?(雖然「發改委」一直覺得自己能行。)

    所以,Uber的價格,實際上是依靠「供需」這個最基本的邏輯,依靠系統演算法,「即時運算」出來的。當一個區域,100個司機和100個乘客,供需平衡,那麼「基準價」就是OK的、合理的。過了半小時,100司機還在,只有80個乘客了,這時,Uber就有動力下調「基準價」,把那些本來準備坐地鐵、打出租的人,搶過來。同時,也「消滅」一點「供給」,就是說有些司機嫌這個時間段太便宜,乾脆去午睡算了。等再過2小時,晚高峰來了,100司機沒變,120個乘客了,如你所知,1.5倍、2.3倍、3.8倍價格什麼的就來了,消滅需求,增加供給……依此類推,調節強度不同而已。

    我當時曾在一輛滴滴的專車上,問司機,你用Uber么?他說我只用滴滴,因為滴滴單量比較多,早晚高峰還有一點五倍的總部給的補貼。我說,早晚高峰再補貼,你能拉幾單?回答,都堵在路上,雖然一點五倍也賺不到多少。我鼓勵他,你下次試試Uber,弄不好你早晚高峰能賺到三四倍呢!司機想了想,說對呀,那我以後早晚高峰用Uber接活兒,比較閑時再用滴滴……

    其實,我沒說的是,如果別的規則一樣,大家都不再補貼時,鬧不好Uber的單量在閑時才是最高的,畢竟更便宜,能夠「創造」大量需求……

    圍繞著這套Uber的「彈性定價」邏輯,一切為了效率服務。連目的地都不用輸入,直接系統派來離你最近的車,司機不得挑肥揀瘦!——反觀滴滴專車,是必須要輸入目的地的,然後多個司機進入搶單流程……對了,最好玩的是易到,易到是乘客發出請求,多個司機進行「接單申請」,然後乘客開始「選妃」,根據司機長相、車型、星座什麼的,由你確認你的單派給哪個順眼的司機……

    各位,發現沒,最極致的是Uber和易到啊!雖然他倆完全相反,Uber最沒個性化,但最效率;而易到的邏輯最沒效率,但真正做到了個性化匹配!而滴滴剛好夾在他倆中間……這時有人說了,滴滴是蝙蝠啊,和Uber比個性和易到拼效率不就贏了?嘿嘿,錯!歷史上,只有「起點」最純粹的那個,從商業邏輯上說,才是贏到最後的。騎牆派永遠兩頭不討好。

    哦,當然了,我並不想否認滴滴的領先地位。但我說的是,一個成功的企業,找尋自己的「商業起點」時,應該是「純粹的」,「不可切割的」,「無法兼容的」——你看Uber的商業起點,就沒法再切割得「更有效率」了,極致而純粹。而且無法兼容「個性化」,這才對,因為任何想兼容個性化的行為,勢必影響效率,而導致首鼠兩端,喪失競爭優勢。

    搜索引擎並非Google第一個做的,但Google第一個做到「純粹」,媽的只有一個搜索框,除此之外啥都沒有,極致吧?當時的門戶,可恨不能做八米長頁面,把百科全書都放首頁呢!

    Facebook也不是第一個做社交的,但Facebook第一個把「熟人社交」做到「純粹」,媽的不許玩匿名「你猜我是誰」的遊戲,全都真實身份、真實關係鏈!極致吧?所以笑到最後……

    在這個意義上,Uber和易到才是純粹的兩個極端。

    回到文章開頭的「另一家」解開「定價難題」是誰呢?答案公布:是河狸家呀!!!哈哈哈哈……你們懂的,雕爺不賣廣告還叫廣告雕么?不過,限於文章字數,這篇文章乾貨也足夠多了,就不講解為何河狸家接下來會從另個一個角度,用不同的方程式,但居然和Uber一樣偉大,解決了困擾人類的「定價難題」。

    碰巧,公開宣布一下,今天河狸家的C輪融資到賬了:由「啟明創投」領投,麥星資本和光信資本跟投,以及A輪IDG、B輪寬頻資本繼續跟投——總之4950萬元整美金(就是我上次說的「近5000萬」,確實還差50萬,多誠實!),也就是3億多點人民幣的現金,這錢怎麼花?你猜燒什麼?

    表面上河狸家在燒上門美甲、美容,但其實,在燒一個偉大理念啊!一方面是「手藝人、自品牌」,另一方面,就是這套牛逼到爆、人類歷史上未曾出現的、全新服務業的「定價機制」!只有移動互聯網時代能夠實現!和Uber同樣「純粹」,同樣「極致」,同樣可以並肩去諾貝爾領經濟學獎!

    至於河狸家接下來要做的「偉大創新」之種種細節,敬請期待我下篇文章慢慢道來……近期大家先消化Uber這枚好案例吧。

    推薦閱讀:

    TAG:經濟學 | 經濟 | 商業 | 商業模式 | 群體 | 利益 | 諾貝爾經濟學獎 | 模式 | 諾貝爾 | Ub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