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石刻天文圖

蘇州石刻天文圖概說三千年以前的殷商時代就有了關於天文星象的文字記載,繪畫和雕刻天文星象也有悠久的歷史。漢唐以來的墓室頂部經常可以見到彩繪的或石刻的星象圖。南宋時在蘇州雕刻的天文圖碑,是中國現存較早且較有系統的一塊天文圖石刻。此圖不僅是重要的科學史料及文化遺產,也是世界著明的天文文物,引起了世界各國學者的重視和研究。

蘇州石刻天文圖是南宋淳祐七年(即公元1247年)所刻的,原圖是黃裳所獻。由王致遠負責書文和刻碑的工作。所依據的素材主要是北宋元豐年間(公元1078至公元1085年)的觀測結果。碑石高216公分、寬108公分,碑額題『天文圖』三字,故俗稱『天文碑』。碑石上部是一幅圓形全天星圖,星圖外圈直徑約91.5公分,星圖本身直徑約85公分。畫法是按古法,以天球北極為圓心,用三個同心圓加宿度線來表示的。內圓直徑19.9公分,是北緯約35度(相當於當時開封府的緯度)地方所能見到的天球北極附近終年不沒的恆星的界線。中圓直徑52.5公分,是天球赤道。自內規至外圈間刻有二十八條不等距的宿度線,每條輻射線的端點處,註明二十八宿的宿度。全圖共刻恆星1434顆,並刻出銀河的界線,以及黃道與赤道間夾角約24度。在外環圈刻寫著與二十八宿相配合的十二辰、十二次及州國分野各十二名稱。

觀賞全圖,銀河清晰,刻畫細緻,引人入勝。對於我們研究古代星官、驗証現代恆星提供了十分寶貴的史料。星圖下面有文字說明,標題亦為『天文圖』三字,正文共四十一行,連中間雙行注,共2140字,概略敘述當時所知的天文知識 。其中記有『天體周圍皆三百六十五度四分之一』、『天左旋』、『一晝一夜行三百六十五度四分之一』、『月光生於日光所照』等。這些天文知識,秦漢時期大體就已具備,在宋代還是有用的。如何觀看天文圖?步驟1:我們用現代的星座盤來解釋,我們把北緯35度的遮罩放在天文圖上<圖一>,這個時間我們看到星座的位置在這個區域裡面<圖一>

步驟2:北邊就是<圖二>中黃色箭頭所指的位置,也就是當時的北極星─『紐星』的位置。<圖二>

步驟3:而南邊就是<圖三>中黃色箭頭所指的位置<圖三>

步驟4:我們在觀看時按照星座盤這樣由東向西以逆時鐘方向旋轉的時候 我們會發覺到『北極星』(也就是紐星)的位置一直都不動,而南邊卻一直在動,所以說南的方位就是在文天圖旁邊的這些方位<圖四><圖四>


推薦閱讀:

天文知識
印度天文手相
為什麼把天王星叫做冷行星?
卷二十六 天文志第六
银河系和仙女座中间有什么,难道是一片百万光年的虚空?

TAG:蘇州 | 石刻 | 天文 | 文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