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佛教思想史》(印順法師)閱讀筆記(二一)瑜伽派與中觀派的對抗與合流
06-05
《印度佛教思想史》(印順法師)閱讀筆記(二一) 一 瑜伽派與中觀派的對抗與合流 公關四世紀以後,以無著和世親為代表的瑜伽派以及以龍樹為掉膘的中觀派長期並行。二者既有對抗也有融合。 瑜伽派世親門下,知名的大德很多。主要有安慧、陳那和德光。 中觀派代表人物有龍樹、提婆、羅睺羅跋陀羅等。 二 瑜伽學的分派 瑜伽學也叫唯識學,隨著唯識學的發展,唯識內部也有不少異議。傳入中國內地的主要分為三派: 菩提流支的地論系:亦稱地論宗。以傳習、弘揚《十地經論》而得名。其學者稱地論師。 真諦的攝論系:其學者稱攝論師。攝論學派自真諦譯出本論並加以弘傳,逐步流傳開來一般唯識講八識,真諦在第八阿賴耶識之外講阿摩羅識(無垢識),講三自性的瑜伽行派總綱時,強調依他起的染污性,最終也應斷滅。 玄奘的法相系:法相唯識宗因通過分析「法相」得出「萬法唯識」的結論而得名,也稱「法相宗」或「唯識宗」。由於該宗的創始人玄奘和窺基常住慈恩寺,窺基還有「慈恩大師」之稱,因此又稱「慈恩宗」。又由於該宗繼承古印度瑜伽行派的學說,《瑜伽師地論》為該宗的根本經典,故也有稱之為「瑜伽宗」的。 三 心、意、識 小乘俱舍宗,以心、意、識三者為六識的異名,其體實為同一。即心(心王)能集起各種精神作用,故稱為心;心能思惟量度,故稱為意;心能了知識別,故稱為識。大乘則以心、意、識三者各別。 唯識宗主張,以第八阿賴耶識能積集諸法種子,故稱為心;第七末那識能恆審思量生起我執,故稱為意;前六識能了別外境,故稱為識。 《瑜伽師地論》上說: 「心,謂一切種子所依止性......意,謂恆行意......識,謂現前了別所緣境界。」 這裡對「意」的理解與前面的解釋不通,意是無邊無盡的集起和滅盡。 四、唯識學對因明的發展 因明,指古印度的(類似)邏輯學。它與聲明(語言文字學)、工巧明(工藝歷算學)、醫方明(醫學)、內明(各學派自己的學說,對佛教來說則指佛學)合稱「五明」,為古印度的五門學科。因,指推理的根據、理由、原因。明,指顯明、知識、學問。 玄奘法師在印度那爛陀寺求法時,曾運用因明多次破斥外來論師的言論,名震天竺。稍後戒日王宣揚此事,是中國人在印度取得的極大榮耀。 再比如因明發展至世親再傳弟子陳那時,就開始具有了量論的性質。因此,因明也分為古因明和新因明。
推薦閱讀:
※凈空老法師開示:凈宗能幫助我們這一生永遠擺脫生死
※海濤法師 《心主宰一切》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下)(演培法師講述)
※凈戒法師《溈山警策文》講記——第20講
※妙印法師恭誦:《金剛經》(鳩摩羅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