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煬帝的身前身後
隋煬帝的身前身後
老六月雪
隋朝歷時三十八年,是我國歷史上繁盛的朝代之一。公元581年,北周的靜帝以楊堅眾望有歸下詔宣布禪讓。楊堅登基稱帝,定國號為大隋,改元開皇。開皇九年(589)滅南陳,統一了中國,結束了西晉末年以來近三百年的分裂局面。同年琉球群島歸降隋朝。隋文帝楊堅結束了中國長期混亂的局面,使中國又回到了和平年代。隋文帝在位二十四年,精心治理,在政治、經濟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改革。由於隋文帝的勵精圖治,發展生產,他被外國人稱為「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皇帝」。
隋文帝
隋煬帝
隋文帝深知「古帝王沒有好奢侈而能持久的」道理,他提倡生活節儉,宮中的妃妾不作美飾,一般士人多用布帛,飾帶只用銅鐵骨角,不用金玉,大量地減少國家的財政開支,想方設法增加財政收入。開皇十七年,戶口滋盛,倉庫無不盈積。高祖遂停此年正賦。隋文帝初登基時全國人口400萬戶,隋煬帝登基時已達890萬戶。
隋朝具有了雄厚而強大的經濟實力,隋文帝下令修建大興城,此乃當時的「世界第一城」,它的設計和布局思想,對後世中國及日本、朝鮮都市建設具有深遠的影響。
隋文帝於公元584年修建廣通渠,這是修建大運河的開始。他實行均田制,設置糧倉,使大隋王朝的財政實力居歷代之冠。蘇軾稱:「漢以來丁口之蕃息與倉廩府庫之盛,莫如隋。」《通典》記載文帝時期天下富足情況時說:「隋氏西京太倉,東京含嘉倉、洛口倉,華州永豐倉,陝州太原倉,儲米粟多者千萬石,少者不減數百萬石。天下義倉,又皆充滿。京都及并州庫布帛各數千萬。」到隋文帝末年時,「計天下儲積,得供五六十年」。
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四年,實現了「鴻恩大德,前古未比。」「七德既敷,九歌已洽……於是躬節儉,平徭賦,倉廩實,法令行,君子咸樂其生,小人各安其業,強無凌弱,眾不暴寡,人物殷阜,朝野歡娛。二十年間,天下無事,區宇之內晏如也……」這就是隋書里的「開皇之治」。
如此強盛的王朝,何以在隋煬帝繼位十四年後輕而易舉地滅亡了呢?讓我們看看隋煬帝都做了什麼。
大隋世祖明皇帝楊廣,隋朝第二任皇帝,唐謚煬皇帝。煬帝仁壽四年(604)七月繼位。登基後的楊廣雄心勃勃,他主要幹了五件事:
修通運河
隋煬帝下令開挖修建南北大運河。大運河北起北京,南到浙江杭州,故又名京杭運河。途經4省2市,溝通錢塘江、長江、淮河、黃河、海河5大水系,全長2700公里。如此浩大的工程,利於千秋萬代。大運河連接黃河、長江流域兩個文明,將全國經濟中心的長江流域同仍是政治中心的北方連接起來。大運河的修建使中國水運暢通、發達,為中國後世的繁榮富強打下了牢固堅實的基礎。大運河充當中國漕運的重要通道歷時1200多年。自清末改漕運為海運,大運河才不再是國家經濟的大動脈。
現在,整個大運河,除北京到天津、臨清到黃河兩段,其餘河段均已通航。正在規劃的中國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實施後,大運河將是重要的輸水線路。舉世聞名的京杭大運河,是我國僅次於長江的第二條「黃金水道」,是世界上開鑿最早、最長的一條人工河道,是蘇伊士運河的16倍,巴拿馬運河的33倍。大運河在中華民族的發展史上,為發展南北交通,溝通南北之間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聯繫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開拓疆土與西巡張掖
公元605年(大業元年),隋軍大敗契丹軍,俘虜其男女4萬餘人,拖延了契丹的崛起。
公元608年(大業四年),隋煬帝派軍滅了吐谷渾。開拓疆域數千里,實行郡縣制度管理。這是以往各朝從未設置過正式行政區的地方。
公元609年(大業五年),隋煬帝率大軍橫穿祁連山,到達河西走廊的張掖郡。西部大漠邊關的自然環境惡劣,士兵凍死大半,隨行官員大多失散。隋煬帝也吃盡苦頭。隋煬帝這次西巡歷時半年之久,遠涉到了青海和河西走廊。在封建時代,中國皇帝抵達到西北偏遠之地的,只隋煬帝一人。隋煬帝西巡過程中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促成甘肅、青海、新疆等大西北成為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隋煬帝到達張掖之後,西域二十七國紛紛表示臣服。各國商人云集張掖進行貿易。隋煬帝親自打通了絲綢之路,舉行了盛大的萬國博覽會。這是舉世創舉。
開創科舉
隋文帝即位以後,廢除九品中正制,開始採用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員。隋煬帝時,正式設立進士科,我國科舉制度正式誕生。這一制度一直沿用到清末。
這種「任人唯賢」的改革,為選拔下層優秀知識分子提供了極好的機會。這無疑是異常高明的創舉,對後世中國影響深遠。科舉制的創立是封建選官制度的一大進步:衝破世家大族壟斷仕途的局面,起到抑制門閥的作用;擴大了官吏的來源,為大批門第不高的庶族地主知識分子參政提供了機會,「大者登台閣,小者任郡縣」;科舉制把讀書、考試和做官緊密聯繫起來,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因此,這一制度為歷朝沿用。
開發西域
此前,隋朝基本上是在張掖和西域商人進行貿易的。後來,裴矩上疏主張開發經營西域,這激發了隋煬帝建立像秦始皇和漢武帝那樣功績的強烈慾望。但是,隋煬帝所做的卻是賠本的買賣。他好大喜功,貪慕虛榮。
他用金錢來引誘西域的商人來朝貿易,命令地方郡縣殷勤招待,借貿易之名炫耀自己的文治武功。隋煬帝為了開發經營西域,打敗了西突厥的處羅可汗,掃除一大障礙。擊敗吐谷渾,將其領地建成四郡,派遣官員治理,保證西域的暢通。
公元610年的正月,隋煬帝在洛陽用大演百戲來招待西域商人,前後達一個月之久。洛陽的店鋪都用帷帳裝飾,讓西域的商人們免費吃住。隋煬帝用巨額國財賺取虛有的名聲,用錢引誘西域各國商人和使者來朝賀。
東征高麗
公元612年,經過準備的第一次征伐高麗正式開始,終因後勤補給不利退兵。半路上又遇到了高麗軍隊的伏擊,三十多萬人的隊伍,最後僅有二三千人返回。
第二年,隋煬帝又一次出兵,這次剛到達前線,適逢禮部尚書楊玄感反叛,洛陽被重兵圍攻。隋煬帝趕忙退兵救援洛陽,第二次被迫撤兵。這時王朝已經顯露出敗亡之兆。但隋煬帝仍在613年,又發動了第三次對高麗的戰爭。這次在平壤附近,隋軍打敗了高麗軍隊,高麗王高元遣使投降,隋煬帝遂班師回朝。
除此之外,他還辦了一件大事:一上台,楊廣就下令重修《大隋律》。歷代王朝均規定,犯謀反等大罪,父子兄弟均斬,家口沒官為奴。新的《大隋律》斷然取消了連坐之罪,開創了中國法律史獨一無二的先河。(《隋書·刑法志》)這是中國法制史走出的極為重要的一步。可惜這一步到了唐代又退了回去。
隋煬帝開通大運河造福萬代,我們至今受益;他開疆拓土功在千秋,大唐在最鼎盛時也沒能恢復大隋的版圖;他選官、用法的思想影響深遠。一個建立了如此豐功偉績的皇帝,何以成為中國史上名聲最差的皇帝之一呢?
首先源於大唐的官方定論。唐高祖李淵登基後,謚封楊廣為「煬帝」。何為「煬」?《謚法》云:「好內遠禮曰煬,去禮遠眾曰煬,逆天虐民曰煬。」煬帝為大唐積下千秋功業,而沒有心肝的唐人卻稱他為「煬」。可見人心裡有多少天理!既然朝廷已有定論,庶民焉敢不隨聲附和?李淵何以有此一舉?一是他奪了隋的天下,需要確立他在法理、天理、道理上的正當性;二是收拾破碎的山河,需要凝聚上下的力量;三是樹立自己形象的最便捷方法就是污損前人。於是便有了「煬帝修運河是為了遊玩」、「文帝病重時,煬帝在他面前強姦她的妃子」等等弱智、可笑、別有用心的說法和故事。
其二:煬帝累積了過多的民怨,為「後唐」抹黑「前隋」奠定了社會基礎。貞觀11年,監察御史馬周對唐太宗李世民說:「隋家儲洛口,而李密因之;西京府庫,亦為國家之用,至今未盡。」隋朝已滅亡了20年,隋文帝已死33年,可那時的糧食布帛還未用完。1969年在洛陽發現了一座隋朝糧倉——含嘉倉遺址。面積達45萬多平方米,內探出259個糧窖。其中一個糧窖還留有已炭化的穀子50萬斤。由此可見隋朝的富裕與強盛。
文帝斂民財過重,雖然國家成為「史上第一富」,但百姓並未同時富裕起來。煬帝繼位後,依仗豐盈的國庫,大興土木工程,用民力過重,使百姓非但沒有得到國富帶來的實惠,反而陷入無休止的勞役兵役。大運河綿延數千公里,其工程之大,為世界歷史上首屈一指,如此浩大的工程,如此宏偉的千秋大業,由一代人來完成,可謂國家有錢,百姓無力,況且,三征高麗耗資巨大,死傷慘重,累積了民怨。
毫無疑問,隋煬帝的戰略眼光、雄才大略和強國富民的願望都是必須肯定的,不管是開通大運河,還是開疆拓土平定邊疆,都使中華民族至今受益無窮。但由於他對國情民情缺乏準確的把握,建功立業的願望過於迫切,甚至好大喜功,貪圖虛名,把百年大計也當成形象工程,過度透支了民力和百姓的熱情,逼得百姓「不識好歹」,厭倦了「自己吃沒頭兒的苦,為子孫造沒邊的福」,在覬覦大隋天下的人「犯上作亂」時,百姓的人心向背發生了可以理解的逆轉。
隋煬帝的教訓是深刻的,民力不能用至竭。當一膛煤燒乏時,再續煤就很難復燃了。
(源自網路)
推薦閱讀:
※史實|修大運河的隋煬帝有沒有「艷史」?
※大運河最早故道在這裡!開鑿第一人不是隋煬帝而是他!
※死於兵變的隋煬帝臨終遺言是什麼 1
※隋煬帝揚州風流事屬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