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何郁:以天下為己任,善養浩然之氣 先秦十子之亞聖孟子

孟子是繼孔子之後儒家最偉大的思想家,歷史上稱為「亞聖」,與孔子合稱為「孔孟」。孔孟思想在中國傳統思想中,居於統治地位。

孟子是戰國中期魯國鄒地人,是魯國貴族的後裔。

四歲時,孟子父親去世,家道徹底衰落,家庭收入主要來源於母親織布,母子相依為命。孟子的母親不僅聰慧、賢良、有眼光,而且很重視對孟子的教育。在《列女傳》《韓詩外傳》中,都記載有孟母教育孟子的故事。

孟母教子故事四則

其一:孟母三遷

首先,孟母很重視社會環境對孩子的影響。孟子小時候,家裡很窮,住的地方靠近墓地,孟子整天與一幫孩子出入其間。孟母擔心這樣下去孩子會迷戀鬼神之事,於是帶著孟子換了一個地方住。可是這次住的地方靠近市場,孟子貪玩市場上的炫賣(即叫賣——編者注)之事,有空就往市場上跑,孟母擔心這樣下去,孩子會不思進取,於是帶著孟子又換了一個地方。這一次,她們選擇在一所學校旁安居下來,果然,受其環境影響,孟子開始安心讀書,並且認真學習禮法之事。孟母說,這才是我們可以居住的地方。這個故事叫「孟母三遷」。

其二:斷杼教子

其次,孟母很重視對孩子意志力的培養,做事情貴在堅持,不能半途而廢。有一天,孟子去學校讀書,心中想著母親的織布機在扎扎作響,心裡貪玩,就停了下來,回家了。母親知道孩子心裡浮躁,安不下心來,於是就問孟子:「為什麼逃學了?」孟子說:「想回來看看母親織布。」母親二話沒說,拿起桌上的剪刀,剪斷了正在織的布,搗毀了機杼,這樣,不光是這匹布織不成了,而且織布機也不能再織布了,母子二人的生活受到影響。孟子非常痛苦,對母親表示再也不敢逃課了。孟母破涕為笑。自此以後,孟子讀書十分用功。這是孟母「斷杼教子」的故事。

其三:買肉取信

註:曾子「殺豬取信」

孟母不僅注意孩子的讀書學習教育,而且也很注意孩子的品德思想教育。有一次,村東頭一戶人家殺豬,孟子不解,問母親,這家人殺豬幹什麼?母親說,想割肉給你吃。說後,自知失言。孟母說,我懷你的時候,席子不正我不坐,食品不凈我不吃,這是你的胎教。今天我說話自知失言,但為了教育你,做人要講誠信,我說到做到。於是孟母到東家去,割肉回來給孟子吃。這是孟母「買肉取信」的故事。

曾子「殺豬取信」

曾子「殺豬取信」的故事更為知名:

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她的兒子哭著鬧著要跟著去。他的母親對他說:「你回去,等我回來殺豬給你吃。」她剛從集市上回來,曾子就馬上要去殺豬。他的妻子說:「我不過是開玩笑罷了,你居然信以為真了。」曾子說:父母去教他,聽從父母的教導。現在你欺騙孩子,就是在教他欺騙別人。母親欺騙了孩子,孩子就不會相信他的母親。

其四:孟子休妻

由於孟母對孟子管教嚴格,加上孟子天資聰穎,讀書又十分用功,所以孟子十分年輕時,就已經名聞鄉里了,這可能也助長了孟子的驕傲情緒。有一天,孟子回家,推門而入,發現妻子竟然箕踞而坐(兩腳張開,兩膝微曲地坐著,形狀像箕,是一種不拘禮節的坐法——編者注),孟子十分生氣,對母親說,我要把妻子休了。母親問明原因後,對孟子說,這不是你妻子違禮,而是你違禮。按照禮法,你進門前先要問清楚有誰在家,進廳堂時要讓裡面的人知道外面有人進來,進入卧室時要先向下看,這樣做的目的,都是為了提醒裡面的人要有所準備。你推門而入,毫無禮法,怎麼能怪罪你妻子箕踞而坐呢?孟子聽完母親的教訓後,深悔對妻子無禮了。孟子知錯能改,完全是母親深明大義、嚴格禮法教育的結果。這是關於孟子休妻的故事。

作為戰國中期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的孟子,小時候即收到了良好的教育,長大後,成為了一個滿懷仁義道德的儒家學者,他的身上充滿了理想主義色彩。正因為如此,孟子在先秦儒家裡,也就成為了一個眉頭緊鎖的理想主義者。如孔子一樣,他也一直在路上奔走,且走得比孔子更焦慮、更峻切。他似乎沒有孔子從容,但比孔子幸運,他沒有孔子那麼辛苦。我們來看看孟子峻切、焦慮的腳步吧:

孟子的一生

十四歲 志於學。

二十六歲 開門辦學,創辦子思書院,廣納門生,宣傳儒家學說。

四十歲 名聲遠播,鄒穆公延請擔任國職,從此開始出仕和遊歷生活。凡三十八年。

四十三歲 齊威王招納天下賢士,稷下學宮如日中天,孟子奔齊。後母親去世,孟子回家守喪,三年後,再奔齊國。

六十七歲 稷下學宮衰落,孟子去齊奔宋,不用;往滕,與滕文公有交流。後往魏,與梁(魏)惠王交談甚歡。

約七十一歲 再投奔齊宣王,與宣王多有交談。

約七十八歲 回到家鄉鄒地。從此,像他的先師孔子一樣,從事著書和講學,直到生命終結。

享年八十五歲。

孟子在頻繁的奔走中,始終如一地在做一件事——推行王道政治(仁義政治),但可惜的是,沒人理會他。戰國紛爭,各路諸侯圈地搶人,要的是霸道,誰會對王道政治感興趣呢?所以,孟子同孔子一樣,在政治上也是一個失敗者。

然而,孟子的思想和人格魅力卻有著巨大的影響,跟隨孟子遊說和學習的弟子非常多,有名有姓的就有樂正子、公孫丑、萬章、公都子、陳臻、充虞等十三人,高峰時更多。據說,孟子離開滕國時,陣仗非常大,車幾十輛,隨從數百人。可見孟子在當時的影響。在這一點上,孟子比孔子強多了——孔子常常吃閉門羹和中途絕糧,惶惶如喪家之犬。

亞聖正名

孟子在歷史上真正受到重視是在唐代,主要推動者是韓愈。韓愈特別推許孟子的「以天下為己任」的「浩然之氣」的理想人格,因此,他自己常常以儒家道統繼承人自居。由於韓愈的推崇,孟子被抬高到儒家第二人的地步。到了宋代,王安石視孟子為千古知己,親自為孟子作注。到了二程,又把孟子規定為官方意識形態的代表,篆刻石經,並稱孔孟。朱熹把《孟子》一書與《大學》《中庸》《論語》合編為四書,孟子地位步步升格。元代,孟子被追封為「鄒國亞聖公」,從此,「亞聖」成為孟子的代名詞,真正成為儒家的第二把手,直到今天。

在我看來,這一些表面文章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孟子的民本思想、仁政學說,和他的善養浩然之氣的偉丈夫人格魅力,這一切隨著時代的前進,不僅對後代知識分子影響深遠,而且愈發顯示出熠熠的光輝。

(選自何郁《中國古代哲學十五講》第二講,標題有刪改,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2015年4月版)


推薦閱讀:

你知道孔子姓什麼嗎?
鮑鵬山???孟子:王者師與大丈夫
如何解讀「天將降大任」一段?
為什麼孟子喜歡說一些空話,推導出一些不現實的結論?
《孟子》公孫丑下

TAG:孟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