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與做人 思考題及解答 (轉)

學佛與做人 思考題及解答

1、什麼叫佛?什麼叫人?二者之間的關係是怎麼樣的?什麼叫學佛?什麼叫做人?二者之間的關係是怎麼樣的?了知此已,對您的生命,有何啟發?

答:

1)佛,就是已經徹底覺悟的人。

2)人,就是尚未覺悟的本來佛。

3)人的本性、真性就是佛,人的表性、假性才是人。

4)去妄就是學佛。

5)歸本就是做人。

6)通過學佛才能達到做人,因為去妄才能歸本。學佛就是做人,因為去妄之當下、當體即是歸本。

7)一切佛法,總不出,去與歸也。

2、對於學佛的意義,主要由哪些認識?正誤偏圓各為如何?互相之間的關係,是怎麼樣的?了知此已,對您的生命,有何啟發?

答:

1)A、有一類人認為學佛的意義,僅在於能為自己帶來平安健康、升官發財、工作順利、生意興隆、學業有成、事業有成、情有所歸,家庭合諧等現世的利益安樂。B、有一類人認為學佛的意義,在於能獲得來世的利益安樂。C、有一類人認為學佛的意義,在於能獲得個體生命的自由自在。D、有一類人認為學佛的意義,在於能令自他一切眾生的生命,都能究竟圓滿。

2)第一種認識,是完全的錯誤;第二種認識,是偏中之偏;第三種認識,是偏面認識。第四種認識,才是圓滿的認識。

3)追求前前者,往往難以達成前者,而希求後後者,則前前之一切皆易於成辦。

4)對於這「學佛的意義」,的認識,是學佛修行,完善生命的正確開始,沒有正確圓滿的認識,開始必不圓滿,乃至沒有辦法正確的開始。

3、學佛人裡面,大體分成哪兩種類型?這兩種人在佛法和生命中的收穫,各為如何?了知此已,對您的生命,有何啟發?

答:

1)A、第一種人,是把學佛當成了一種業餘性質的可以非常有效的釋放心靈壓力的興趣愛好,因為現代社會的快節奏模式,使人們平時在忙碌追趕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快速的積聚著心靈的壓力,周末和節假日到寺廟、佛堂、佛教團隊參加活動,找找朋友聚聚聊聊,在清凈單純的氛圍中,自然的釋放著心靈的壓力,感受著身心的放鬆,因為,在社會上已經難以找到這樣的一種氛圍,所以,就喜歡上了這麼一種自我定位的學佛。依此可以點綴、豐富、改善自己的現實生活。B、第二種人,是把學佛當成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現在的工作、家庭、事業、現在自己所擁有的一切,比起學佛來,都沒有學佛來得重要!學佛,就是用整個生命在實踐佛法,以佛法在完善生命,所以,學佛,才是生命的永恆主題曲,其他的一切,只不過都是為這主題曲所服務的。

2)第一種人,於佛法實無所得,於生命也只不過只能得到些暫時的相似的利益罷了。第二種人,佛法能真實獲得,於生命,也能走向永遠的究竟圓滿。

3)第二種人,看起來似乎是很難做的,可是,真的是這樣嗎?當然不是這樣的!而且是恰恰相反的,因為如果不是這樣,那麼佛法就不是佛法了。因為佛法是來自於宇宙人生的真相之法,而來自於真相之法,必然是最易於還歸於真相的,所以,當我們想明白了這一點,這樣必然是最自然而然的最最輕易的了。

4、對於學佛和做人的關係,有哪幾種把握?分別會導致什麼結果?了知此已,對您的生命,有何啟發?

答:

1)A、第一種認為,學佛和做人,是完全沒有關係的,學佛是學佛,做人是做人,學佛時學佛,做人時做人。B、第二種認為,做一個具有賢善人格的人,是學佛必不可少的基礎。C、第三種認為,學佛就是做人,離開了做人,就沒有另外的佛可學。

2)第一種的把握,會令佛法對現實的人生、當前的生命,產生不了絲毫的真實利益,誦經、念佛、拜佛、持咒、觀想、研討,就只是誦經、念佛、拜佛、持咒、觀想、研討而已,煩惱依然是煩惱,該怎麼想怎麼做,還是照老樣子的怎麼想怎麼做,煩惱不會有絲毫的減少,思想不會有絲毫的轉變,人格不會有絲毫的提升,既然產生不了真實的利益,那麼,從本質上說,這佛法也就不是佛法了。B、第二種的把握,雖然已經把做人列入了學佛的必備基礎之中,但是人們往往都會認為自己的佛是還沒有學好,卻不會承認自己連人也沒做好的,於是這基礎也就自然的被人們高高喊起、輕輕放下了,既然,做不好這基礎,那麼自然所謂的佛法也就學不好了。C、學佛做人既然是一體化的關係了,那麼自然就能將每一句佛法都完全徹底的落實於現實的人生中、當下的生命里,就避免了第一種把握所產生的問題;既然把做人提高到了一體化的程度,那麼,也就沒有把做人當成學佛的基礎了,這樣就成了沒有基礎,反而就是最好的基礎了,就避免了把學佛虛幻神秘化,以及把做人虛假基礎化的問題了。

3)A、是故,當知,學佛就是做人,除了做人之外,再無學佛之事!做人就是學佛,除了學佛之外,再無真人可做。B、佛法,本身就是一門最好的關係把握學,通達佛法,自然就能把一切關係,輕鬆而正確的把握得當。

5、做人為什麼一定要學佛呢?了知此已,對您的生命,有何啟發?

答:

1)A、我們都想做一個明白人、好人、有能力的人、完美無缺的人,可是我們不管怎麼努力,我們一向都只是一個糊塗人、壞人、沒有能力的人、充滿缺陷的人。佛就是、只是一個明白人、好人、有能力的人、完美無缺的人,而且佛也能讓我們成為一個明白人、好人、有能力的人、完美無缺的人,所以,我們想要真正做一個明白人、好人、有能力的人、完美無缺的人,就必須要好好的學佛。B、做人的終極目標,不是要超越別人,而是作回真正的自己,但是只要還有妄想的存在,就不可能作回真正的自己,而學佛的終極目標就是回歸本來一切圓滿的真正自己,學佛的方法就是去妄歸本,所以,我們想要作回真正的自己,就必須得好好的學佛。

2)想做好人嗎?想作回真正的自己嗎?那就好好學佛吧,因為,唯有學佛,才能做好人,才能作回真正的自己。

6、做人具有什麼特點?了知此已,對您的生命,有何啟發?

答:

1)做人是我們的終身職業,沒得選擇,無法請假、無法辭職,無法將自己的工作移交給別人作。

2)既然如此,那就好好做吧,讓自己的人生過得更好,過得更有意義。

7、生命的長短,有哪兩種感受?了知此已,對您的生命,有何啟發?

答:

1)A、第一種人,因為沒有沒有明確的人生目標,所以,過得百無聊懶,一天到晚只是想盡辦法安排節目來消磨時日,明知疲倦卻又似乎不知疲倦的進行著各種各樣的娛樂活動,最後當娛樂不再是娛樂的時候,甚至用毒品來製造虛幻的美好時空來欺騙自己,打發眼前不滿意的時空。他們的感受當中,一天都覺得是如此的漫長難熬,何況是一生呢。B、第二種人,首先知道我們的生命,看起來似乎是挺長的,但是和人類的歷史、宇宙的歷史相比,那就實在是太為短暫了。其次,知道,我們的生命,是一個無限的相續,現世的生命,在這個無限的相續里,那也不過就是彈指一揮間而已,而且這個彈指一揮間,還十分的難得卻極易的失去。最後,還知道,我們現世的生命,真正能為我所用的時間,實在少得可憐,假如能活九十年,僅僅睡覺就去掉了三分之一,就睡掉了整整三十年!年少時的無知,年老時的無力,各為二十年的話,至少又去掉了整整的四十年!青中年時的身不由己的忙碌,每天連一兩個小時,用于思考人生的問題,用於改善自己的生命狀態,都很難保證。那麼,我們的生命,確實是極為短暫的,短暫的都有些可怕了。知道可怕了,才能去珍惜,才能去努力。

2)能為我所用的時間,能改善生命狀態的時間,才真正屬於我的生命。我們所要做的,就是要把握好每一分每一秒這樣真正屬於自己生命的時間,並努力地使這樣的時間越來越多!

8、人生的兩大目標是什麼?互相之間的關係,是怎麼樣的?了知此已,對您的生命,有何啟發?

答:

1)一是要過得幸福,二是要過得有意義。

2)二者是一體相成的,只要是過得幸福的,就必然是有意義的;只要是過得有意義的,就必然是過得幸福的;反之,只要是過得不幸福的,就必然是沒有意義的;只要是過得沒有意義的,就必然是過得不幸福的。

3)世人,都是將這人生兩大目標,分開來處理的,而且基本上都是偏向於追求過得幸福的,而不怎麼考慮是否過得有意義的,但是,因為恰恰是因為不了解人生的意義,於是就不可能真正了解幸福的內涵,就不可能能有獲得幸福的正確途徑,所以,雖然努力拚命的想獲得幸福,結果卻總是與真正的幸福,擦肩而過乃至背道而馳。

9、對於幸福究竟是什麼,通常人們有哪一些認識?這樣的認識對嗎?為什麼?了知此已,對您的生命,有何啟發?

答:

1)A、第一種人,是把幸福建立在物質財富之上,認為不幸福,就是因為缺乏物質財富,只要擁有了足夠的物質財富,就能過得幸福了。B、第二種人,是把幸福建立在一個未知數之上,建立在我們還不曾實現的人生目標之上。正是因為由於不明白什麼是真正的幸福,所以,就一直盲目的追逐著,當還沒有成家的時候,覺得成家是幸福的基礎;當還沒有孩子的時候,覺得孩子是幸福的源泉;當還沒有地位的時候,覺得顯赫的地位就是幸福的保障;當工作繁忙的時候,覺得能夠清閑一些,那是多麼的幸福啊;當過得清閑的時候,又會覺得清閑真是難受,能有些事做,過得忙碌充實些,就幸福了。……。

2)當然不對。

3)A、物質財富,頂多只能用于衡量我們的生活水準,卻與幸福絕對沒有必然的因果關係。因為如果幸福是和物質財富成正比的話,那麼,世界上最富有的人,肯定就是最幸福的人了,可是,事實上是,富有的人,大多數比沒有財富的人過得還不幸福,一生為財富所累,沒有生活的自由,成天因財富而擔驚受怕,相反,有一些人,物質財富雖然很少,但是卻過得怡然自得、安樂自在。B、這樣的幸福,只是相對於現有的生命狀態、生活狀態而言,其本身同樣不具有幸福的本質。所以,當他們真正實現的時候,能給我們帶來的,也僅僅是由於暫時滿足而產生的一種相似的幸福感而已。

4)世人都在求幸福,可是求來求去,獲得幸福了嗎?答案,當然是異口同聲的——沒有!這是為什麼呢?啊!

10、慾望和幸福,之間有什麼關係?為什麼?了知此已,對您的生命,有何啟發?

答:

1)是相背關係,越有慾望,越無幸福。

2)A、慾望是強大而無止境的,而滿足卻是短暫而弱小的,隨著慾望的增強,會讓短暫而弱小的滿足,也變得越來越短暫而弱小,直至徹底沒有!B、慾望還會讓人們不知價值的野蠻的享受眼前所擁有的一切,這樣的一種享受,恰恰是對於生命的摧殘而不是對於生命的真正享受。

3)慾望,正是由於心靈的空虛而產生,才不斷的向外追求一切,來填補心靈的空虛。在這種追逐之中,使心靈變得更加的迷茫,在迷茫之中,會不知該怎麼生活才好,會覺得人生越來越沒有意義,所以,就會去盲目的娛樂,以取悅自己的心靈,實在不行的時候,就會去酗酒、狂歡、吸毒……。

4)有欲無幸福,無欲才幸福,幸福不難得,放下欲即得。

11、物質、心靈和幸福,互相之間的關係,是怎麼樣的?為什麼?了知此已,對您的生命,有何啟發?

答:

1)物質只是生存的基礎,與幸福的本身,並無直接的關係,而心靈的狀態,才是取決是否幸福的真正關鍵。

2)獲得了我們想要獲得一切物質,我們還是沒有幸福,但只要我們有了良好的心情、心態,現在就會感到很幸福。

3)幸福,從來就是心靈的事,與物質無關,心靈的事,當然只能在心靈上解決,在物質上不管怎麼樣的努力,最終,都還是必定一樣的徒勞無功,所以,想要獲得真正的幸福的朋友們,就請把您的關注,回到自己的心靈上吧。

12、還需要如何,才能獲得幸福?為什麼?了知此已,對您的生命,有何啟發?

答:

1)還需要找到不幸產生的根源,消除一切與幸福相違背的因素。

2)因為不幸和幸福是水火不容、有你無我的存在,只要有不幸的根源,就會不斷的產生不幸,而只要有不幸的存在,就必然沒有幸福了。

3)人們都在尋求幸福,可是從來也沒有從解決不幸的根源上去努力過,這又如何能獲得幸福呢?

13、不幸的根源是什麼?為什麼?了知此已,對您的生命,有何啟發?

答:

1)不幸的根源,是心靈中的煩惱,是帶有負面生命信息的不良情緒。

2)因為同樣的事情,發生在不同人的身上,所產生的結果也是大相徑庭的,甚至同樣的事情,發生在同一個人的不同時間段時,也會產生完全不同的結果。比如,當聽到別人的無理罵辱之時,如果,我們心存嗔恨,那麼就會煩惱、就會憤怒、就會發火,可是我們如果心存慈悲,那麼就會安然、就會平和、就會歡喜。比如,當我們面臨物質簡單的生活時,如果無足貪求,就會感到煩惱、痛苦,如果少欲知足,就會感到安樂、自在。所以,不幸的根源,並不是外在的客觀的一切,而是我們自己主觀的心靈中的煩惱。

3)幸福人生的關鍵,就在我們有什麼樣的心態,用什麼樣的觀念在生活,如果沒有健康的心態、沒有正確的人生觀念,要把這幾十年過得幸福,那也真是不那麼容易的。

14、現代人的生命中,問題最多的,是什麼?對此,現代心理學和佛法,各自解決的方式是怎麼樣的?了知此已,對您的生命,有何啟發?

答:

1)現代人的生命中,問題最多的,就是明顯的心理疾病。

2)現代心理學,只能是一種治標不治本的治療方式,所以,根本就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這個問題今天看似解決了,明天馬上又來了。而佛法所採用的標本兼治的方法,讓你的煩惱,一次次的得到真實的減輕,直至徹底圓滿的解決。

3)A、煩惱就是心理疾病,本身就是在每一個凡夫身上,都是普遍性的存在,只不過現代人的表現更為突出、更為明顯罷了。B、佛法雖然本身不是心理學,但卻又是最好的心理學,在未來的時空里,將佛法引入現代心理學的範疇,這是一個很好的方法,既可以補心理學之先天不足,也可以使佛法有更好的傳播空間。

15、人類心理疾病的根源是什麼?了知此已,對您的生命,有何啟發?

答:

1)總的根源,是自從我們有了生命以來,就一直伴隨著我們生命的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不能明了的「無明」,別的根源是由此而生的六大根本煩惱(即六大不健康的心理的反應。)——貪、嗔、痴、慢、疑、不正見。

2)既知根源,就得滅其根源,方能解決心理疾病而獲得幸福,而解決其根源之法,除了佛法,就再也沒有別的方法,所以,為了獲得幸福,必須得好好學修佛法。

16、佛教里說的毒品和世間的毒品,對比之後,同異如何?人們對此的認識為如何?為什麼會導致這樣?了知此已,對您的生命,有何啟發?

答:

1)A、同在都會危害於我們的身心健康!B、異在貪嗔痴三毒,是主要危害精神健康的毒品,他時刻傷害著我們的心靈,左右著我們的人生。世間毒品,主要危害人類的身體,對於心靈的危害只是附帶性的。

2)人們對於世間毒品的危害,都有比較清楚正確的認識,對於煩惱毒品的危害,卻基本上處於完全無知的狀態,甚至還處於不僅不知其害還認為其大有其利的顛倒狀態。

3)對於身體的危害,直接明顯,所以,易於可見可知,而煩惱毒品,卻是隱形的極善於偽裝的,她潛伏在我們的生命里,在我們不知不覺的情況下,時刻影響著我們的生命,偽裝成我們最親密的人,讓我們在被欺騙的情況下,心甘情願的什麼都聽他的,一切按著他的意思在作,沒有佛陀的指證,我們一向都是把她當成了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最可愛的人的。

4)修行,就是一個清毒工程,我們的生命,一直飽受著精神毒品的危害,只有把毒品徹底都清除乾淨了,我們的生命,才能有安樂自在。

17、什麼叫做我執和我執的發展?對於我們的生命,有何危害?為什麼能產生這樣的危害?了知此已,對您的生命,有何啟發?

答:

1)A、建立於自己生命根本層的一種離名言相的對於自我的堅固的虛妄執著。B、因為有我執,就自然會進一步的執著我的財富、我的女人,我的名譽、我的地位、我的事業、我的感情、我的家庭、我的孩子、我的……。

2)我執本身的危害,不易觀察,而我執的發展的危害卻是很容易的觀察的,當我的財富,破產的時候,我就會感到已經到了世界末日;當我的女人,和別的男人好的時候,我就會羞愧難當、暴跳如雷;當我的名譽,被無理損害的時候,我就會無比氣憤、十分沮喪;當我的地位,被別人搶佔的時侯,我就會想殺了那個人;當我的事業,失敗的時侯,我就會感到活不下去了;當我的感情,破壞的時侯,我就會覺得生不如死;當我的家庭,遭到破裂的時候,我就會感到自己的生命不再完整了;當我的孩子,怎麼樣的時侯,我就會隨之而怎麼樣,當我的……時,我就會隨之而……。

3)那都是因為把這一切與自己緊密的綁在了一起,因為如果是與自己無關的東西,那麼我們的心,是基本上不會有什麼感受的,更談不上會有什麼難受和痛苦。

4)通過四扼要的如理觀察,我們知道連我都不是真實的存在,那麼我的發展就更是虛妄了,我們的心就是緣著這些虛妄的東西而轉,真是可憐的無知的很哪,今後當多依緣起如幻的智慧,觀察自己的一切,不再為彼所轉,否則,處處物物上都有牽掛,走到哪裡,都不得自在。

18、如何才能做到人到無求品自高?為什麼?了知此已,對您的生命,有何啟發?

答:

1)從反方面來說,要去掉我執,才能做到無所求。從正方面來說,要回歸到本來,才能做到無所求。

2)因為,連我都已經沒有了,還有什麼可求的;因為,本來就是一切圓滿的,還有什麼可求的。

3)妄執妄求,導致了生命的沒有自由、沒有自在,只有無妄執無妄求,才能令生命,活得自由自在,而要達到無妄執無妄求,有兩種方法,一種是破除我執,達到無我,一種是去妄歸本,作回真我,方便雖有二,歸元實無二。

19、究竟為了什麼而活著,一般人都是從什麼出發,來考慮這個問題的?這種出發點有什麼問題?了知此已,對您的生命,有何啟發?

答:

1)一般都是從自身的生活,都是從自己的親人的角度出發來考慮這個問題的,小的時候,我們覺得是為了自己的父母們活著,為了他們的希望而去讀書,長大後,我們是為了妻子兒女而活著,為了他們的幸福生活而活著。

2)A、這種出發點,因為都是基於我執心所出發的,所以,其行為所導致的必然結果,自然都是令自他繼續輪迴生死的業。B、由於認識的局限,其所追求的只是,現世的安樂,只是破壞未來生命安樂而換來的不是真實現世安樂的現世安樂。

3)A、唯有善業才能感得快樂的果報,那麼究竟何為善業?何為惡業呢?凡是從我執心出發的就都是惡業!凡是從有違於我執心的利他心出發的就都是善業。B、生命是無限的相續,不僅僅是短暫的這一輩子,還有無限的未來,我們決不能為了獲得眼前短暫的安樂,而破壞了未來長遠的安樂,也不能為了得到長遠的安樂,而放棄了眼前的安樂,因為這不但違背於人性的張揚,而且一樣違背了法性的自然規律。因為人都是喜歡現在快樂而未來也快樂乃至永遠都快樂的,因為佛法都是令你現在快樂未來也快樂乃至永遠都快樂的。

20、活著的意義究竟是什麼,有哪一些看法?這些看法,各會導致什麼樣的生命結局?了知此已,對您的生命,有何啟發?

答:

1)A、一般人,隨著年紀的大小,會覺得相應的某些方面的成功就是活著的意義所在,比如,讀書時,覺得把書讀好,就是活著的意義所在;談戀愛時,覺得找到人生的另一半,才是活著的意義所在;工作時,覺得把工作干好,才是活著的意義所在;成家時,覺得使家人幸福的生活著,才是活著的意義所在所在;創業時,覺得事業的成功,才是活著的意義所在。B、在中國傳統的觀念里,認為一定要活得出人頭地、光宗耀祖,那才是活著的意義所在。所以,有「吃的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的提倡。C、品德高尚的古人們,還有三不朽的人生標準,即「立德、立功、立言」,能夠成為聖賢,讓自己的德行感召千秋萬代以後的子子孫孫,能夠為民族為國家立下偉大的功業,讓自己的名字萬古流芳,能夠讓自己的人生智慧,通過書本保留傳承下去,讓後人們也從中得益,這些就是自己活著意義所在。D、為了獲得來世的安樂,就是活著的意義所在。E、為了獲得個體生命的自由自在,就是活著的意義所在。F、為了讓自他一切眾生,都能獲得生命的徹底覺醒和究竟圓滿,就是活著的意義所在。

2)A、這種隨著人生的不同階段,所產生的活著的意義,也會隨著人生階段的繼續向前而覺得沒有意義,比如,小時候,覺得讀好書就是活著的意義所在,可是長大後發現,讀好書對於自己的人生來說,完全沒有自己原來所認為的具有那樣的意義,其餘的也都是一樣,那麼當一切的活著的意義,都成為過去式的時候,就再也找不到活著的意義所在了,人,也就只好不知道為了什麼而活著了,這樣的活著,於死了已經沒有太大的分別,已經是標準的行屍走肉了。B、由於不知,人,只要也只有做好自己,才是最大的真正的出人頭地、光宗耀祖,而為了另外一種錯誤認識的出人頭地、光宗耀祖,就不斷的去和別人攀比競爭,一輩子就活在永遠都是一樣的「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尷尬境地,因為你不管怎麼去努力,總還是會有很多人比你更優秀的,而哪怕你完全不努力,也還是會有很多人比你還不如的,所謂的出人頭地、光宗耀祖,那也只是自我安慰式的出人頭地、光宗耀祖罷了。C、立德,立的又是什麼樣的德?如果僅僅是局限於現世的德,那麼從本質上說,他就不是真正的德。立功,立的又是什麼樣的功?如果是為了自己的民族國家而傷害了其他的民族和國家,那麼他的本質就是一種罪惡。立言,立的又是一種什麼樣的言?如果,不是從清凈覺醒的本來真心中所流露出來的語言,從本質上來說,就都是染污心靈的中級或高級的心靈垃圾而已!D、輪迴之中本來就是沒有真實的安樂的,又追求什麼來世的安樂呢?不追求當下生命的解脫,而去追求什麼虛妄的來世安樂,那是何等的愚痴啊。E、想想一切眾生,與我們究竟是什麼關係吧,棄他們而不顧不管,只顧追求自己個體生命的解脫,這是一個連世間上有道德的人也做不出來的事情啊,身為佛子,怎能如此?F、利他就是自利,唯有在利他中,才能、自能圓滿的成辦自利的功德。

3)親愛的朋友,您究竟是為了什麼而活著呢?啊!

21、佛教的生命觀是怎麼樣的?這樣的生命觀,對於我們現世的人生,有何利益?了知此已,對您的生命,有何啟發?

答:

1)生命是一個無限的相續,我們現世的生命,在這個無限的相續中,只是一個極為短暫的片段。

2)這樣的一種生命觀,就能使我們把眼光放得極為長遠,會讓我們建立起極為高遠的生命目標,會讓我們不被現世的生活所迷惑、所淪陷,會讓我們不會為了現世的短暫的相似的安樂而胡作非為,會讓我們以淡然安然超然的心態,面對現世中的一切。

3)誰都不喜歡鼠目寸光,可是如果沒有建立起,佛教的這種生命觀,誰又能不是鼠目寸光呢?

22、我們來的時候帶著什麼而來,走的時候又是帶著什麼而走呢?了知此已,對您的生命,有何啟發?

答:

1)我們來的時候,是帶著業而來,走的時候又是帶著業而走。除了這個自己所造的業,我們來的時候,就是一無所有的而來,走的時候,也是兩手空空的而走,來的時候,沒有財富、事業、妻子、兒女,走的時候,一樣還是帶不走財富、事業、妻子、兒女,帶不走的就是沒有的。

2)對於帶不走的東西,該以什麼樣的心態對待之;對於能帶走的東西,又該以什麼樣的心態,對待之,當好好的想明白。

23、富翁四個老婆的故事,您看了有何感受和啟發?

答:

1)老婆還是原配的好,雖然飽受自己的冷落,可是到最後,還是她對自己最好,而那些小老婆,實在是中看不中用的呀,那麼,以後就對那些小老婆們,別再那麼好了。

2)學佛修行,不過就是把原些看重的那些東西,看輕一些,把原些看輕的那些東西,看重一些,如是而已。然而,反過來說,如果您學了很久、修了很久之後,原些看重的那些東西,還是一樣的看重,原些看輕的那些東西,還是一樣的看輕,那麼,就只能證明,你完全是學錯了佛、修錯了行了。

24、人生難得的珍貴性,體現在哪裡?了知此已,對您的生命,有何啟發?

答:

1)就體現在給予了我們一個修行的機會,一個完善生命的機會,使我們可以通過今生的努力,為未來種下善的因緣,使未來的生命能夠生生增上,直至圓滿。

2)如果我們的人生,沒有用於修行,沒有用於完善生命,那麼,我們就是拿著一個鑽石在當玻璃珠用,我們就是最傻最傻的那個傢伙!

25、什麼直接關係到人生的幸福?所以,我們應該怎麼作?為什麼?了知此已,對您的生命,有何啟發?

答:

1)生命的素質,直接關係到人生的幸福。

2)所以,我們一方面要通過自己的努力,使自己的生命,從不健康的、充滿煩惱的生命狀態中,解脫出來,從而獲得智慧、覺悟的人生;另一方面,我們還要積極的自覺覺他、自利利他,使更多的人走向光明的解脫之路。

3)A、因為生命的素質,就是體現在煩惱的減輕減少,如果煩惱不變不動,那麼生命的素質也是必然會一樣的不變不動。B、大乘的佛法,就是與眾生共同修行的佛法,就是在覺他中圓滿自覺,在利他中成辦自利的佛法,離開了覺他、利他,自覺和自利,就必然不能圓滿。

4)「菩薩怎麼作,我就怎麼作,彼發菩提心,我發菩提心,破除心煩惱,修行菩薩道」,修行之道,完善生命之路,不外乎如是也。

26、人生的意義,還在於什麼?了知此已,對您的生命,有何啟發?

答:

1)人生的意義,還在於你能為這個世界帶來什麼利益。

2)如果,你的存在,為這個世界帶來了染污、黑暗、愚昧、不安、傷害、痛苦、那麼,對於這個世界來說,你就是不應該存在的!如果,你既沒有為這個世界帶來利益,也沒有為這個世界帶來傷害,那麼,對於這個世界來說,你是完全無關緊要、可有可無的!如果,你的存在為這個世界帶來了清凈、光明、智慧、安心、愛心、幸福,那麼,對於這個世界來說,你就是這個世界最需要的最好的大寶貝。

3)親愛的朋友,您為這個世界,究竟帶來了什麼?啊!

27、以仁義禮智信為核心的世間道德,和佛法,互相之間的關係是怎麼樣的?為什麼?了知此已,對您的生命,有何啟發?

答:

1)關係是仁義禮智信中有的部分,佛法中,都有,而佛法中有的部分,仁義禮智信卻是沒有。

2)世間道德里的仁,只是對於人類的極其有限的愛心,而佛法中的仁,卻是對於一切眾生的想要親自予以圓滿之樂、拔除一切痛苦的慈悲心,哪怕是在人乘佛法里,也有對於一切眾生的不殺生和護生;世間道德里的義,只是對於人類的極其有限的道義,而佛法中的義卻是要無條件的給予一切眾生圓滿的利益安樂,哪怕是在人乘佛法里,也有對於一切眾生的不偷盜和護其所有;世間道德里的禮,只是對於人類的極其有限的關係規則,而佛法中的禮,卻是對於一切眾生的如實相應的平等尊重,哪怕是在人乘佛法里,也有對於一切眾生的不邪淫和護其貞潔;世間道德里的智,只是不見人生真相、陷於昏暗之中的極其有限的世間智慧,而佛法中的智,卻是破盡一切黑暗、徹見人生真相的圓滿智慧,哪怕是在人乘佛法里,也有斷除飲酒等一切能引發神智不清之後的清醒智慧;世間道德里的信,只是對於人類的極其有限的信譽,而佛法中的信,卻是圓滿徹見人生真相之後的知行合一、教證一體的信,哪怕是在人乘佛法里,也有對於一切眾生的不妄語和如實語。

3)佛法,在其體性和範圍上,都是全面性的遠遠超越於世間道德的。哪怕是人乘佛法,在某些部分也是遠遠超越於世間道德的,所以,哪怕僅僅是為了做一個世間上的好人,學佛也是最佳的不二選擇。

28、為什麼說,佛法的修行基礎,就是做人?了知此已,對您的生命,有何啟發?

答:

1)A、從凡夫到成佛的五乘佛法而言,依次增上的是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人乘是最低的基礎,沒有這基礎,那是上不去的。B、以三士道的修行次第而言,是經人天乘的下士道,進入聲緣乘的中士道,再進入菩薩乘的上士道,人乘是最低的基礎,沒有這基礎,同樣也是上不去的。

2)抬頭看了之後,更重要的是低頭看,如果不低頭看,腳下的那一步,都走不好,又如何能,到的了你抬頭看的那個地方呢?

29、世間道德和出世間的解脫道,有何區別?了知此已,對您的生命,有何啟發?

答:

1)世間道德,僅能帶來一些輪迴中的相似安樂,卻不能帶來生命真正的自由自在的解脫。而出世間的解脫道,能令斷除煩惱、出離輪迴、超越三界、了脫生死、令生命活得真正的自由自在。

2)對於任何的生命體而言,其最根本的一個生命需求,就是想要獲得自由!而不是其他的一切!一個沒有自由的人,就是一個坐在牢獄裡的人,而沒有人會喜歡坐在牢獄裡的,只是因為我們坐牢的時間太長了,竟然忘了自己原來是坐在牢獄裡,錯把牢獄當成了自己的家!而忘記了追求自己生命的真正自由!如果說,坐牢是生命的一大可悲,那麼,忘記了自己是在坐牢,那就是生命的最大可悲!

30、對於人間和天堂,佛教和其他宗教的看法,各為如何?為何會導致這樣不一樣的看法?了知此已,對您的生命,有何啟發?

答:

1)A、一般的宗教認為,人間充滿著缺陷和痛苦,充滿著不幸和污濁,所以,人間只是短暫的虛幻的停留,天堂是完美的快樂的幸福的清凈的永恆的真實的存在,所以,升到天堂,那是人生的最好歸宿。B、而佛教則認為,天堂雖然美好,但是一樣充滿著煩惱痛苦,而且因為殊勝的享樂,就完全產生不了完善生命的善法欲,於是就完全斷絕了完善生命的光明之路,最後,在天福享盡之後,必將下墮,彼時會產生更大的痛苦。所以,天堂只是短暫的虛幻存在,更是障礙生命提升的泥潭!而人間正因為有苦有樂,苦不足以牽絆我們的修行,樂也不足以牽絆我們的修行,苦還可以促使我們的修行,樂也可以促使我們的修行,而人格完善之後,我們現在所處的人間,當下就是真實而永恆的天堂,所以,人間才是我們修行的樂土,才是提升生命的最佳場所,才是未來真實而永恆的存在。

2)一般宗教之所以會這樣的認為,那是因為他們教主的生命層次,僅限於此,再高的一些事情,他本身就看不到,所以就把天堂說成了他說看到的那樣。而佛教這樣認為,那是因為,佛陀徹底的發現了宇宙人生的真相,依其真相,而說明了天堂的真相。

3)阿含經,明白的告訴我們,「諸佛世尊,皆出人間,終不在天上成佛也」。所以,佛,來自於人間,存在於人間,佛法來自於人間,還用於人間,佛與佛法皆在人間,您找到了嗎?

31、漢傳佛教的立足點在哪裡?這樣的立足點適合於什麼樣的人修學?給現在的學修者們帶來了什麼樣的現實問題?了知此已,對您的生命,有何啟發?

答:

1)漢傳佛教的立足點,當然是純粹的大乘佛法,而且是至圓至頓的大乘佛法。

2)自然,真正適合修學的人,必須要是大乘根性的人,而且是圓頓大乘根性的人了。

3)漢傳佛教的大乘法門,在談論自家法門的時候,都唯恐不高不深不圓不頓不玄不妙,卻似乎是看不到現代社會裡的人們,實際上都是連人乘佛法的基礎都沒有的人,都不見得能做得好的人。於是就令修學者們進入了這樣的一個怪圈,談其理,自然是高深圓頓玄妙莫測的,初看其行,卻是為了自己的解脫而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所以是掛名的大乘,實際的小乘!再看其行,卻是對於人間,也有著千絲萬縷的牽掛,求生極樂只是口頭上喊喊罷了,所以是掛名的求生極樂,實際的連小乘也沒有!再看其行,對於人天乘佛法的五戒十善,都做得大有問題,所以是掛名的為求解脫,實際上連人乘也沒有!

4)高深圓頓玄妙莫測的法門,固然是好,但也是要真正有那樣的根性的人才好,對於一般根性的人,還是老老實實的一步一步的上去,才好,才不會使修行落空!

32、對於如何判別大小乘,一般有哪兩種看法?正誤如何?了知此已,對您的生命,有何啟發?

答:

1)A、有很多人,想當然的認為,學修大乘法門的,自然就是大乘了,學修小乘法門的,自然就是小乘了。B、而實際上,判別大小乘,是在於你的思想動機,如果你,只是為了追求個體生命的解脫,那麼不管你修學的是什麼法門,都還是一樣的小乘,反之,如果是為了一切眾生的生命圓滿,那麼不管你修學是什麼法門,都是一樣的大乘,總而言之,大小乘是以你發的是出離心還是菩提心來判斷的,因為思想動機決定行為性質。

2)A、第一種以所學的法門來判別是否為大小乘的做法是錯誤的,乃至來判別是否是佛法,都還是一樣的錯誤的,因為如果,你只是為了現世的一些相似的安樂,那麼不管你所修學的是什麼法門,其所產生的功德,都自然的轉為了獲得現世安樂的因,與解脫和成佛全然無關,乃至於與來世的安樂也一樣的全然無關,那麼她自然就不是佛法了。B、第二種,以發心來判定是否為大小乘的作法,是完全正確的,因為思想動機決定行為的性質。

3)親愛的朋友,您所學修的究竟是大乘呢,還是小乘呢、還是?啊!

33、佛法修行的目標和次第是怎麼樣的?了知此已,對您的生命,有何啟發?

答:

1)佛法修行的終極目標是自他一切生命的究竟圓滿,為了達到這個終極目標,首先要發起希求來世安樂的心,而修習能夠獲得來世的安樂的方便,其次要發起希求個體生命解脫的心,而修習能夠獲得個體生命解脫的方便,繼而發起能令自他一切生命究竟圓滿的心,而修習能令自他一切生命究竟圓滿的方便,而達到令自他一切眾生的生命究竟圓滿的終極目標。

2)完善生命,需要建立生命的終極目標,也需要建立生命的階段性目標,要通過從下而上的一個個階段性目標的實現完成,才能實現完成生命的終極目標,否則,終極目標,必將永遠的成為終極夢想罷了。

34、人乘和大乘,之間的關係是怎麼樣的?我們在現實的修行中,大都又是怎麼樣的?這樣的修行,會給我們帶來什麼問題?了知此已,對您的生命,有何啟發?

答:

1)人乘,自然是大乘的必備基礎,試想一個連人都沒有做好的人,怎麼可能會成為一個菩薩?試想一個還在殺生的人,又怎麼會有了對於一切眾生視如母親要對之圓滿報恩的慈悲心?試想一個還在偷盜的人,又怎麼會是一個把自己的一切已經完全奉獻給了眾生的菩薩?

2)我們雖然學了很多的大經大論,大道理似乎也懂得了很多,可是我們卻常常忽略了最為根本的五戒十善,很少以五戒十善來對照自己的起心動念,來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

3)這樣就使我們所修的大乘,結果不但得不到大乘的結果,連人身都會保不住!

4)千萬不要小看人天乘,五戒十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嗔、不痴),是比較現實的,而越是現實的就越是難做,嚴格的來說,這個世界上,沒有多少學佛人,能真正的做到!

35、很多的大乘經典,如《維摩詰經》《法華經》等,為什麼對聲聞羅漢的行持都持批判的態度?我們應該怎樣正確的對待之?了知此已,對您的生命,有何啟發?

答:

1)那是佛陀為了使他們不陷在個體生命的解脫里,而令繼續追求生命的究竟圓滿而所作的一種方便。

2)要知道,在我們還沒有發起大乘的菩提心之前,羅漢們的人格和生命品質,那是全面的遠遠超越於我們之上的,那是我們可能多少輩子都趕不上的!如果我們跟著佛陀的話,去批判他們,那隻能證明我們的何等的愚昧無知!當我們發起了菩提心,這時,我們也只是在種姓這一點上,超過了羅漢們,其他的一切生命品質,都還是遠遠的不如羅漢們,我們在他們面前,究竟還有什麼可驕傲的?

3)莫小瞧羅漢呀,莫小瞧羅漢呀。等您成了八地的大菩薩以後,再來小瞧羅漢吧。

36、漢傳佛教有一個什麼樣的弊病?這個弊病是怎麼養成的?這樣的弊病,對於我們的修行,會產生什麼樣的問題?了知此已,對您的生命,有何啟發?

答:

1)有一個一上手就直接修大乘,而忽略於解脫道和人天乘的修行的弊病。

2)那是因為對於佛陀褒大貶小的思想沒有正確的把握,誤解佛意而養成的。

3)其結果,必然會使我們不但修不成大乘,連解脫道也修不成,甚至連人乘也一樣修不成!雖然,所修的是大乘,可是真正的心態、生命狀態,卻比完全沒有學佛的世間人,也好不到哪裡去,甚至比某些世間善人還不如!

4)我們拚命的在強調要積極入世,可是往往還沒有具備出世的心態,在這樣的情況下,急於入世,就會迷失生命的方向,不但不能凈化世間,過不了多久,連自己也會被世間所同化掉了。

37、《菩提道次第論》是一本什麼樣的論典?對於漢傳佛教修學體系的重建來說,有何利益?對於現代社會的人們來說,有何利益?了知此已,對您的生命,有何啟發?

答:

1)是一本將從凡夫到成佛為止的一切修行方法都高度集成化、濃縮化、程序化、模式化的的論典。

2)A、漢傳佛教往往忽略於解脫道和人天乘的修行,道次第論中的下士道和中士道正好可以彌補其不足。B、因為漢傳佛教修學體系,是不落於南傳的小乘佛法,也不入於藏傳的密乘佛法,是在修持上以菩提道次第作為成佛大道的框架結構,配合相應修心法和戒律止觀的實踐,作為調心的基礎,最後導入或禪或凈的高層修持,或類似於此的去妄歸本的修持的,是在修持上,是先借造佛體系的方便,作為一個調心的基礎,再導入本佛體系的去歸修持的。所以,漢傳佛教的核心靈魂雖然是直直去妄歸本的如來藏,但是,因為現代人的根性問題,直直去歸的方法大多數都修不了,這時,把菩提道次第,作為一個調心的前方便,就顯得十分重要了。

3)從現代社會的普遍共同人性特點來看,是這樣的,現代社會的大都數人,一邊從學校的的學習、到單位的工作,一直就活在程序化、模式化當中,一邊又面臨著整個社會人群中越來越嚴重的信任危機,於是一方面覺得什麼都不可靠,一方面會不由自主的更加緊緊的抓住現有的程序化的模式,道次第是一套高度集成化、濃縮化、程序化、模式化的修行方法,有鮮明的終極目標和階段性目標,有清晰可見依之可行可達的修學地圖,所以,對於缺乏信任感而又習慣於程序化模式化的現代人,實在是太適應了,適應到了可以無縫接軌的程度。

4)所以,將來的時代,必將是道次第將大興的時代,作為一個有志於傳播佛法的佛弟子來說,都理所當然的應該積極的投入對道次第的學修傳播中去。

38、是否可以不修人乘,直接作菩薩?為什麼?了知此已,對您的生命,有何啟發?

答:

1)不可以。

2)因為人乘是菩薩乘的必備基礎,離開了這個基礎,菩薩乘就只能是永遠也不能真實建立起來的空中樓閣。

3)我們學佛修行,需要的不是好聽的虛名,而是實實在在的生命的逐步完善,所以,我們的修行,還是從人乘,扎紮實實的開始吧。

39、學佛修行需要什麼樣的人身?為什麼?暇滿人身是怎麼樣的難得?了知此已,對您的生命,有何啟發?

答:

1)需要具足暇滿的人身,也就是說要離開地獄、餓鬼、畜生、邊地、長壽天、聾啞愚痴、教法已無、具有邪見這八種無暇,還要具備生為人、生在有佛法的地區、六根健全、未作五無間業、能信佛法、佛已降世、已說正法、有隨聞修證者、有如證而說者、有提供學修順緣者。

2)因為不是這樣的人身,就不能具備修學佛法的條件,如三惡道的生命形式,就根本沒有機會聽聞佛法,邊地和長壽天,又因地區原因而不能聽聞或聽不進佛法,痴啞和邪見又因身心問題而不能學修佛法,教法已無,則因時間問題,而聽不到佛法等。

3)從因上來說,要持清凈五戒、要以施等助伴,最後配一清凈善願才能得到,試想如今的社會,有幾人可以做到如此,故知其實在難得!從喻上來說,盲龜穿孔、須彌穿針、佛爪泥土都可以感知其難得。從數上來說,六道眾生之數量、人道眾生之數量、遇到佛法之人的數量、相信佛法之人的數量、正信佛法之人的數量、信已學修佛法之人的數量、學修圓滿的成佛之道之人的數量,在清凈和合增上的師法友團隊中學修圓滿成佛之道之人的數量,依次相比,就能如實感知其難得了。

4)暇滿人身,佛不說,我們還真不知道是如何的難得,知其難得,當令其有意。否則,就是最大的最無恥的最無知的浪費資源!

40、有了暇滿的人身,是否只要依靠自己,就可以修學佛法了呢?為什麼?那麼該怎麼修學佛法呢?了知此已,對您的生命,有何啟發?

答:

1)不可以。

2)因為佛法是超出於我們凡夫生命經驗之上的聖者的生命經驗,僅僅依靠我們現有的知識和生命經驗,是完全弄不懂什麼是佛法的,連懂都不能弄懂,更何況是依之行持現證了。

3)所以,就需要有如實的佛法內涵的善知識來引導我們的學修。所以,廣論云:「修解脫者,更無緊要過於尊重,即觀現世可看他而作者,若無教者,亦且無成,況是無間從惡趣來,欲往從所未經之地,豈能無師。」

4)修行的第一步,就是找到如量的善知識,修行的第二步,就是在善知識的引導下,修習生命的完善之道。沒有第一步,就自然也沒有第二步,而有了第一步,第二步,自然也就有了。

41、根據佛法本身的標準,合格的善知識是怎麼樣的?了知此已,對您的生命,有何啟發?

答:

1)A、最優秀的善知識,就是要具備能於世間少欲知足(世欲淡泊)、能安於清貧樂於修道(心安大道)、有很好的自制力和執行力(戒)、有很好的專註力和平穩力(定)、有很好的思辨能力和為人率性純真(慧)、知識廣博又有學術成就(教)、處世洒脫自在和藝術化生活(證)、生命品質遠遠超過我們(增)、高度關注關懷現實社會(悲)、講課引導深入淺出正確到位有趣實用(說)、見義勇為(勤)、誨人不倦(離),這些功德。B、中等標準的善知識,要具備戒、定、慧、證、悲,這五大功德。C、最低標準的善知識,要具備戒與悲心,這兩大功德,如果連這兩個功德,都不具備,那麼,就連最低標準的善知識的條件都不具備了,連最低標準的善知識都不是了,因為無戒,自身尚且難保,如何還能真實利於弟子,無悲,只想利於自己,本不想利於弟子,當然、自然就不能利於弟子了。

2)修行,最重要的是要找到真正的善知識來引導自己的學修,那麼,要找到善知識,首先要以符合佛法本身的標準去觀察,否則,用只是符合你自己或如你自己一般者們的標準,而不是符合佛法的本身標準去觀察、決定,那是永遠也找不到真正的善知識的,既然找不到善知識,那麼,你的修行,自然也是永遠也開始不了的。

42、有人說,現在是末法時代了,已經沒有好老師了,所以,還是自己在家自學自修為好,對此您怎麼看?為什麼?了知此已,對您的生命有何啟發?

答:

1)這種說法是完全錯誤的。

2)A、好老師,在任何時代都是有的,所說的末法時代,那是對於整體人類而言的,對於個體生命而言,只要善根成熟,就永遠都是正法時代,永遠都有感得好老師來教你。諸佛法身遍一切時空,只要我們的善根成熟了,他就會成為好老師,來現前教育我們,我們還沒有得到好老師的攝受引導,那不是因為沒有好老師了,而是因為自己還不是一個好學生,所以,還不能令好老師現身來教,所以我們要令我們的善根成熟,努力的在三寶門中做事培福以快速的積聚資糧、每日勤修懺悔以快速的凈除罪障、每日祈求三寶好師早來,更要努力的在正住、具慧、廣大希求的三大弟子相上不斷的增上,待得罪障大消,資糧暫夠,弟子相成之際,便是祈願如願之時。B、完善生命,就如逆水行舟,只能進不能退,只能上不能下,當力爭上遊,這種沒有好老師,就自己隨便糊弄糊弄自己,在家看看的學修方式,是對自己的生命,極不負責的作法!當於此深刻反思!

3)我們生命中最重要的,就是當如是尋如是師,當如是尋如是師呀。

43、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什麼?為什麼?了知此已,對您的生命,有何啟發?

答:

1)就是在生死之間身不由己、不能自主,乃至於在生活之間,也是一樣的身不由己、不能自主。

2)如果可以自己做主,我們就可以選擇出生在環境最好的國家和地區里,就可以選擇物質和精神財富都非常富有的父母,就應該不會選擇出生在貧窮落後的國家和地區里,就應該不會選擇沒有財富、沒有文化、沒有道德的父母,導致自己人生的一開始就面臨艱難困苦的掙扎。如果可以自己做主,我們就可以選擇生命結束之後,去一個最好的自己想去的地方,應該就不會到那些恐怖可怕最不願意去的地方去了。如果我們可以自己做主,那麼我們現在就可以想快樂就快樂,想作什麼就作什麼,可是我們很多的時候,根本就快樂不起來,大都數的時候,都在被迫的作著自己不喜歡作的事情。

3)自己的生命,不能自己做主,這就是生命本身最大的悲哀!在過去的生命里,我們不能自己做主,我們都是最可悲的人。從現在開始,我們要開始振作,要開始要奪回對於自己生命的絕對主控權,而佛法就是讓你能對自己的生命,絕對自己做主的最好方法,所以,我們想要站立起來的人們,就好好地修學佛法吧。

44、人間的苦樂情況為如何?了知此已,對您的生命,有何啟發?

答:

1)人間的苦樂情況,分成三種,第一種是苦苦,就是現在的感受當中就是苦的,第二種是樂苦,就是現在的感受當中雖然是快樂的,但是不久之後這種快樂就不復存在了,就被替換成痛苦了,我們世人只是把一種痛苦的暫時轉換、緩解,錯當成了快樂了,因為真正的快樂就必然是永遠快樂的,而絕對不會轉變成痛苦的,只要是會轉變成痛苦的快樂,其本質當然不是真正的快樂,而是真正的痛苦。我們世人所認為的一切快樂都跑不出這樂苦的範圍。第三種是行苦,就是在生死之間,和生活之間,對於自己的生命,剎那都不能自主的痛苦。

2)世間本無樂,世間但有苦,唯苦之世間,不覺其有苦,此是顛倒中,第一大顛倒,超越於世間,方得真正樂。

45、什麼叫做八苦?佛為什麼要說苦?了知此已,對您的生命,有何啟發?

答:

1)A、生苦,我們都是哇哇大哭的來到這個世界,在出生之前和出生之際,已經飽受了活似地獄的痛苦,但這僅僅是過去式的痛苦罷了,生命的開始,才意味著無窮無盡的受苦的開始!B、老苦,看看老人們吧,想吃的吃不了,想做的做不了,想說的說不了,乃至於想想的也一樣想不了,這是何等的痛苦啊!而這種痛苦在不久的將來就必然的等在我們無可避免的前方。C、病苦,誰都有生病的經驗,小小的病苦就已經讓我們飽受其苦,在未來的生命里,這樣的病苦只會越來越多、越來越重!D、死苦,我們都想獲得生命的永生,可事實上,我們的生命,卻是隨時都會結束的,這種死亡的恐懼,永遠把我們籠罩在裡面!E、愛別離苦,親愛的人們,都想永不分離的廝守在一起,可是,不要說現世當中,充滿著無數次的分離,更可怕的是,在輪迴里,更是一別之後百千萬世的不能相聚,這是何等的折磨人的痛苦啊!F、怨憎會苦,不喜歡的人、討厭的人、卻是常常的無奈的要在一起學習、工作、生活,讓自己的心,從來都沒有快樂過,這又是何等的苦啊!G、求不得苦,有太多的東西,我們想要獲得,可是卻往往偏偏就是不能如願以償,這樣的一種苦,從我們懂事以來,何曾離開我們呀!H、五蘊熾盛苦,五蘊猶如燃燒的烈火,讓我們的身心片刻也不得自在,在未來的生命中,更是不得絲毫的自在!

2)A、因為苦本是世俗人生的真相,佛說法是依真相而說,當然也要說苦了。B、生命的解脫,需要修習能令生命解脫的解脫道,而修習解脫道需要想要修習解脫道的心,而想要修習解脫道的心,卻需要對於人生痛苦真實感受之後的想要脫苦之心。

3)佛說,以苦為師,佛說,無苦無出離,所以,真正的修行,當從真實的感受人生之苦開始!

46、在三士道的修證中,我們各是什麼樣的人?佛與人究竟有何區別?從此得知學佛和做人是什麼關係?而我們應該如何學佛和做人?了知此已,對您的生命,有何啟發?

答:

1)在下士道的修證中,我們還只是凡人,在中士道的修證中,我們會是獲得個體生命解脫的聖人,在上士道的修證中,我們會是生命究竟圓滿的聖人!

2)A、從生命的本質上說,佛也是人、我也是人,沒有區別。B、但是從當前的生命狀態來看,佛已是完全作回本來自己的大真人,他已經圓滿的開顯了本來就圓滿的慈悲、智慧、能力,有著圓滿的愛心、遍知一切的智慧、一切無礙的能力!而我們還是完全沒有作回本來自己的大傻人,我們本具的本來圓滿的慈悲、智慧、能力,都沒有開顯出來,我們的人生充滿了煩惱、噁心(貪心、嗔心、嫉妒心、我慢心……。)、無知(不知生從何來,死往何去,不知宇宙人生的真相,乃至不知自己究竟是誰……。)、困惑(不明白生命的意義是什麼?不明白活著究竟是為了什麼……。)、處處障礙無能為力!(想要做些什麼,卻往往不但作不了什麼,還會出現種種的不能讓你如意的做些什麼的事情。)

3)學佛修行,就是要把我們生命中一切不健康的因素全部徹底的去除掉,讓我們成為完美無缺的人,讓我們作回本來一切圓滿的自己。所以,學佛修行,不但沒有離開做人,而且本來就只是做人而已,故太虛大師云:「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

4)由此了知,整個佛法的修行,都完全是為做人而服務的,所以,我們要以佛法的標準,來建立起自己人生的終極目標和階段性目標,通過一個個階段性人生目標的逐步完成,而最終完成人生的終極目標。比如,我們的終極目標是生命究竟圓滿的無上佛位,而此目標的完成,需要修習菩薩道,而菩薩道的修習,需要菩提心的引導,而菩提心的發起,需要以出離心作為基礎,而出離心的發起,需要以厭離現世希求來世的心作為基礎,所以,我們先要修習下士道發起厭離現世希求來世的心,再依此為基礎,修習中士道發起出離心,再依此為基礎,修習上士道,發起菩提心和完成菩薩道的實踐而獲得生命究竟圓滿的無上佛位,而完成自己的生命的終極目標。

5)立志當高遠,實踐基礎起,否則志如何,其志終是夢!

高遠之志向,生命之圓滿,基礎為如何?即為下士道,

人乘之佛法,及與下士道,之前之基礎,依師之法類,

道前之基礎,若是不完具,雖為下士道,恐亦不得成。

是故現所修,最最重要者,即是依師法,依此而入道!

推薦閱讀:

改革者
腦子裡不停的在和自己對話 ,無法專註當下,怎麼辦?
如何成為別人眼中的"高效率者」?
天真簡單的我 怎麼才能在紛亂複雜的社會簡單的活下去?為什麼現實生活這麼可怕!?
海裔:在柏林牆下思考政體與治理

TAG:思考 | 做人 | 學佛 | 思考題 | 解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