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花經》與民間信仰中的文殊菩薩 -- 佛教門戶網 -【佛學研究網】 吳言生說禪
06-05
一、緒論作為大乘經典中最重要的菩薩之一,文殊菩薩的歷史和身世有著不同的說法其中比較常見的是認為他是歷史上一位僧人,與釋迦牟尼大約同時期。隨著大乘經典翻譯在中國的發展,中國佛教信徒的人數不斷增加,文殊菩薩也從印度來到了中國。如果說家喻戶曉的觀世音菩薩是「大悲大慈」的象徵,文殊則象徵著「智慧」,「覺悟」,「真實」和對一切事物深刻的領悟力與洞察力。他的名字頻頻出現在大量漢譯佛經中,僅僅以他的名字為標題的經典,包括《佛說文殊菩薩師利涅槃經》,《文殊師利問經》,《佛說文殊師利現寶藏經》等,不下一、二十種。另一些經典,包括一些非常重要的,雖然文殊的名字沒有出現在標題上,但是他確實在這些經典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妙法蓮花經》便是一例。它是大乘佛教最重要、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以它為切入點,觀其所代表的「大傳統」,觀念與學說思想,並且以它和民間大眾的信仰,即「小傳統」,比較,相信他們異同將會有助於了解在中國文殊菩薩信仰的實質。二、文殊菩薩與《妙法蓮花經》《妙法蓮花經》作為一部極有影響的大乘佛教典籍,它既是佛教教義的載體,也是一一些佛教徒定例頂禮膜拜的聖物。從其篇幅和影響力看,觀音在《經》中是個重要角色,但是這裡由於討論的重點不同,故略去。文殊在《妙法蓮花經》中的作用從一開始就是很顯然的。如同他的名字含義所示,首先他是一個「智慧『,的化身,代表」大智「。他以淵博的知識獲得眾菩薩的認可與尊敬。在《妙法蓮花經》一開始,彌勒見到佛為諸菩薩說大乘經典式,曼陀羅花如同雨下,世界有六種震動,佛眉間白毫光照遍各層天空和地獄。這些奇蹟,使他心中大惑不解:以何因緣而有此瑞?今佛世尊入於三昧,是不可思議現希有事,當以問誰?誰能答者?復作此念,是文殊舍利法王之子,己曾親近供養過去無量諸佛,必應見此希有之相。我今當問。彌勒向文殊求教,於是引發了文殊的長篇解釋,從明燈佛說大乘經《無量義教菩薩法佛所護念》,妙光、菩薩宣教《妙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起,直到妙光菩薩持《妙法蓮花經》為人傳授,滿八十小劫為止。更重要的是,文殊強調說:「爾時妙光菩薩,豈異人乎?我身是也,求名菩薩汝身是也。」在這裡,《妙法蓮花經》通過文殊與彌勒的對話,具體地突出了問殊的「智」一他的學問;並且宣揚了過去無數劫以來大乘的功績。他不僅目睹了彌勒所稱奇的種種奇蹟,而且在過去無數劫以來,他本人就在這些奇蹟中持《妙法蓮花經》為眾生演說。文殊不僅僅在過去常宣講《妙法蓮花經》,他還化度無數菩薩,其中一個例子就是他提到「于海中唯常宣說《妙法蓮花經》」:無數菩薩坐寶蓮花從海湧出?此諸菩薩皆是文殊師利之所化度,具菩薩行,皆共論說六波羅蜜,本聲聞人在虛空中說聲聞行,今皆修行大乘空義。文殊師利言,我于海中唯常說妙法華經。雖然同樣是宣講《妙法蓮花經》,在上述這段里,文殊並沒有再籠統地講這個事實,而是更進一步地具體講到他在海上講經的情景。由於他宣講《妙法蓮花經》的力量,龍女年八歲,具有大慧根,須臾間便獲得正覺。在這裡,文殊不僅僅自己具有大智慧,深得佛法知識,勤勤懇懇宣講《妙法蓮花經》,而且能夠通過他的教誨,使具有大慧根的龍女入禪定,得諸法,發菩提心,得不退轉。也就是說,以龍女這樣一個女童的形象來向人們說明文殊在海中宣講《妙法蓮花經》的成效和力量。而在《妙法蓮花經》「安樂行品」中,文殊的形象卻不僅是一個如上文所見的佛教宣講者。他以護法者的身份與佛祖對話,關注著將來佛法的傳授與護持。通過關於如何在「惡世」護持讀說《妙法蓮花經》的問答,佛祖向文殊指出,「欲說是經,當安住四法」。這四法向文殊提示了應該如何去做才能傳法,比如不親近國王、王子、大臣;不親近諸外道、梵志;不親近旃陀羅及豬、羊、狗,不獨自如別人家,等等。而正確的行為應該是觀一切法空,「如虛空無所有性」:不說他人好惡長短;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為解脫;要共讀誦《妙法蓮花經》,使人寫經,供養經卷。佛祖告訴文殊,「於後末世法欲滅時,有持是《法華經》者,於在家出家人中生大慈悲心,隨在何地,以神通力智慧力引之令得住是法中。」實際上,在將來的「惡世」或「法滅」之際,如何保持、宣教《妙法蓮花經》。這些規範中包括他個人的道德、行為、語言及態度。這一段是文殊得到的具體說明。在這裡,佛祖反覆交代文殊:文殊師利,此《法華經》,是諸如來第一之說,與諸說中最為甚深,末後賜與,如彼強力之王,久護明珠今乃與之。文殊師利,此《法華經》。諸佛如來秘密之藏,於諸經中最在其上。長夜守護不妄宣說,始於今日,乃與汝等而敷演之。文殊菩薩所扮演的角色在這裡已經不僅是個具有大智慧的菩薩,也不僅是個宣講佛法的有地位、受人尊敬的教義傳播者。在《妙法蓮花經》中,文殊菩薩成了這部重要典籍的繼承者與捍衛者了。《妙法蓮花經》借佛祖之口,告訴人們它是眾經中最深奧、最高級的經典。要是從「大傳統」的角度看,文殊經常為眾生演說的主要內容大致為:1、「佛乘」的觀念。經典中常有「三乘」之說,即眾信徒所信仰的可得阿羅漢的「聲聞乘」,可得辟支佛(獨覺佛)的「辟支佛乘」,和修得菩薩果的「菩薩乘」。但是這三種都比不上「佛乘」,這是通向覺悟與解脫的唯一道路,即佛經中常提到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妙法蓮花經》更強調的是「三乘」與「佛乘」的關係,是佛祖為了使信仰者不同層次理解能力而設的「方便」,用這種方法使根基不同的信徒們逐步得到對佛法更深刻的理解。2、「惡人」的解脫。提婆達多是釋迦牟尼的弟子和堂弟,佛經中一般的說法是他對釋迦牟尼由崇敬變為嫉妒,多次意欲加害,分裂僧團。在許多典籍里都提到他由於自己的惡行而入地獄,而《妙法蓮花經》第十二章卻有不同。在這罩,提婆達多在過去世曾為仙人,給國王(釋迦牟尼前世)宣說大乘《妙法蓮花經》,令國王獲六波羅蜜,成正覺,廣度眾生。而提婆達多也成了天王如來。這一點清楚地向人們顯示,沒有絕對的善與惡,好與壞都不是永久的,更不是互相對立的,不可轉變的。3、「眾生皆可成就」。也是在第十二章中,我們看到上面提過的文殊教化龍女的事情。八歲的龍女獲得了最上正覺,即得「無上菩提」。這個快速成正覺得例子清楚地向人們說明,任何眾生,(龍女顯然不是人類),任何年齡(她才八歲),任何性別(龍女並沒有轉化成男身而成正覺),任何時間內(她是速成的),都可以獲得最高成就。《妙法蓮花經》中的這個觀念可以說在當時是很大膽的,它超越了所有可能的區別:物種,年齡,性別,時間等,是典型的大乘佛教思想的體現。4、「方便」。諸多佛典相信佛是個歷史人物,而在《妙法蓮花經》中,他藉助著自己的其他形體,以種種方式和技巧宣講佛法,這個佛已經超越了歷史上的釋迦牟尼。他可以根據講述的內容隨機變化形體,以適應種種不同的聽眾。在這部經中,佛已經被看成是一個能不受時空限制的神,存在於任何地方,包括所有眾生之中。反映在《妙法蓮花經》中的這些主要觀念給後來的佛教信仰帶來極大的影響,是它對大乘佛教的重要貢獻。假如像經中所提及的,文殊菩薩在過去無量劫中經常宣講這部經典,那麼,至少可以說,具有大智慧的文殊,也認識到了這些基本原則的重要性。或者,換句話說,《妙法蓮花經》中的文殊,是在繼承並發展著這個佛教的「大傳統」。三、文殊菩薩與民間崇拜民間崇拜一般是指通俗的,大眾的,特別在某些特定的社會階層中流行的一些宗教實踐。民間崇拜的佛和菩薩主要有阿彌陀佛,藥師佛,觀音菩薩等。佛和菩薩的名稱不同,但是具體的實踐活動卻有不少類似之處,譬如唱名。唱誦觀音的名號可以保護眾人生命財產安全,家庭平安快樂;唱誦阿彌陀佛名號可以積功德往生西方凈土。根據每個佛或菩薩的基本功能不同,相應的實踐也有所不同。文殊菩薩在大眾中的信仰與崇拜,大體上有四個方面:1、造像。文殊的造像很多,在漢地佛教和藏傳佛教地區都很流行。除此以外,在東亞其他國家和地區,如日本和朝鮮半島,文殊菩薩的造像也同樣豐富多彩,譬如,騎獅,持刀,坐蓮花座,等等。他的基本特徵如智慧、威猛、銳利等也通過造像形象地表現出來。在中國境內的文殊菩薩像雖然有種種傳說,但最早的文殊像已不可考。從歷史上看,自唐至清,歷代留下的文殊菩薩像數不勝數。就五台山地區而言,由於它被看成是文殊菩薩的道場,造像活動更是盛行。譬如,有聰明文殊,智慧文殊,無垢文殊,儒童文殊,獅子文殊,帶箭文殊,燈籠文殊,金剛文殊等等。各個造像的藝術價值以及它們在民眾心中的宗教意義自不待言,已經有不少文章和著作加以討論了。值得注意的是另一個方面,即文殊崇拜不僅僅是民間的活動,它也同時得到了來自統治階層的重視和支持。比如,「代宗時候,又令不空三藏推廣文殊信仰,欽定普賢、觀音為文殊菩薩之侍者。」清乾隆皇帝仿五台殊像寺於北京香山建立了寶像寺,於承德建立了殊像寺,供養騎狻猊文殊像等。2、身世的傳說。信仰文殊菩薩的僧人和普通民眾,一直很關心文殊的身世。從諸多佛典分析,文殊的身世大體可以分為七種,l~其中在民間較為流行的說法可能是受到了《文殊師利涅經》的影響,稱文殊生於舍衛國一個婆羅門家庭,後來為釋迦牟尼弟子,大乘佛教推他為智慧第一,並為眾菩薩之首。3、進香、朝拜。最著名、最有影響力的文殊菩薩的朝拜聖地為五台山,它被認為是文殊菩薩的道場。歷代朝廷與民間都不斷在五台山修建寺廟。譬如東台望海寺,南台普濟寺,北台靈應寺和西台法雷寺。除此以外,還有黛螺頂寺,顯通寺,尊勝寺等各寺廟中的文殊殿。雖然五台山並不僅僅供奉著文殊,但是由於他和五台山的關係,文殊崇拜更促使了五台山發展成為一個著名的佛教聖地。在五台山以外的其他地方,朝拜文殊也是一個非常普遍的宗教實踐。4、通俗文學。通俗文學有它的特點,是宗教研究中一個不可缺少的領域,也是「小傳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五台山成為中國最早的佛教名山以後,因為是文殊道場,有因為文殊作為佛祖的左脅侍,在四大菩薩中地位最高,因而五台山在佛教諸名山中地位也最高。與此有關的許多通俗文學也大量渲染、推崇五台山。一方面作者藉助五台山的大名聲來提高作品的任物聲望和地位,其中有些已經成為家喻戶曉的「名人」。另一方面,通俗文學的廣泛流傳,包括與它們相關的話本、戲劇、說唱等通俗的形式,也促使五台山名聲遠揚。四、大、小傳統的結合與矛盾「大傳統」與「小傳統」的關係,總是既矛盾又統一的。文殊信仰所反映的大、小傳統的關係,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從研究「文殊信仰」這一角度看,特別是將文殊信仰作為一個整體看,以《妙法蓮花經》為例的大傳統與大眾信仰文殊的宗教實踐(「小傳統」)組成了一幅完整的關於文殊菩薩的畫面。經典中文殊菩薩所代表的特性以及它所選角的佛教概念、教義、哲學思想等構成了「理性」的一個方面,特別對大乘佛教思想進行了發揮和詮釋,這對於大乘佛教的發展起了很大作用,深化了人們對大乘基本觀念,譬如「空」,「拯救眾生」等的理解和認識。它集中體現了大乘佛教思想的主體和精髓。可以說,以《妙法蓮花經》為例的「文殊信仰」給予人們一個更堅實的理論基石。沒有這個方面,「文殊信仰」的宗教實踐活動只是一種在較淺層面上的活動。也可以這樣說,而對於信徒而言,則更看重的是感情上虔誠和膜拜;對於研究佛教的學者而言,不了解大眾的宗教活動,則難以理解典籍中文殊崇拜的現象。這是互補的一面。而從另一方面看,大傳統與小傳統並不是任何時候都是互補的,或是相輔相成的。在很多情況下,它們是互相矛盾的,是各不相融的。懷著一顆虔誠的心來信仰、崇拜某種宗教的信徒,並不需要認真地去了解它的哲學、神學以及詮釋學上的各種解釋,也不必去追究更深奧的理念。就如同虔信基督教的人不必去關心糾纏了一、二千年的神學理論和推導,比如「三位一體」,「救贖」,以及最近一些年來關於上帝是男是女的種種論證。他們最需要的是通過自身的行為(如讀經,禱告等)顯示虔信而進入天堂,如何儘快得救升入天堂才是最重要的。在佛教傳統文化中,這方面的情況也沒有太大的本質上的區別。理論上的佛性探討,並不能直接幫助普通信徒解決如何獲得最終解脫的問題。在社會各階層的民眾中,各種流行的手段都是可以採用的。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歷史時期,以及不同的社會環境於是就帶上了非常不同的「文殊信仰」的烙印,它們既豐富了崇拜的多樣性,也帶來了與大傳統之間有趣的,互相矛盾的觀念。以下有這樣兩個例子,都與被尊為文殊聖地的五台山有關係。第一個例子是關於五台山顯通寺內銅殿里的銅鑄小土地爺。十三層銅塔底層,有一個小小的銅廟,廟內有個更小的銅鑄土地爺。據說康熙皂帝來五台山,看到它特別小,便開玩笑說:「好大的土地!」於是他就被封為山西大土地爺。撇開這個傳說的真實性不談,這裡的關鍵問題是,為什麼在佛教寺廟裡會有一尊道教的土地爺?土地爺在道教中是個人人皆知的神,經常與城隍一起,守護著各處村莊、城鎮。佛教的寺院里給了他一定的位置(儘管是小小的一點),而民間傳說中就把這個小土地變成了統管山西一方的大土地爺。本文前面曾提到,《妙法蓮花經》提到佛祖教誨文殊,為了佛法,行為上應該怎樣做,其中明確提到「不接近外道。」那麼這個「好大的土地」,不正是一個「外道」嗎?他與經典所述有趣地形成了矛盾。這個事實可以看成是小傳統(通俗的、民間的傳統)與大傳統的對立:但是,更可以看成佛教在中國社會罩,從一個外來宗教轉變成中國本土宗教的過程中,在中國文化中逐步紮根,與當地土生土長宗教自然融合的現象。第二個例子是大家都熟悉的通俗文學中的楊五郎。千百年來,楊家將的事迹在話本、戲劇、口頭傳說及小說中代代相傳,成為中國人民心目中的英雄好漢。現在我們不必去考證楊五郎的歷史真實性,而關注在他所代表的文化上。楊家將一直被人們所稱頌,是因為他們反對外族侵略,反對壓迫和掠奪戰爭、保衛自己國家的英雄行為。楊五郎雖然皈依了佛教,出了家,但是他在國家危難之際,挺身而出,抗擊侵略者。這裡值得注意的是,作為一個在五台山的出家人,楊武郎卻沒有失去「憂國憂民」的儒家傳統。所謂「國難當頭,匹夫有責」和「保家衛國」,在這裡反映了同一個意思。把這個例子放在佛教的「大傳統」的背景來看,是很有意思的。如《妙法蓮花經》第十四品所說,為了於「惡世」宣教佛法,文殊菩薩被告之,要「不說他人好惡長短」,亦「不生怨嫌之心」。「他人好惡長短」既不可說,「怨嫌之心」也不可有,更何況一個僧人要拿起武器,披掛上陣,與入侵之敵決一死戰?如果說上一例反映了在民間層面上佛教與道教的融合,這個例子則反映了佛教與儒家思想在社會中和人民大眾中的融合。這種融合既可以是民間的,又可以是官方的。由皇帝和朝廷出面支持修建文殊廟,造文殊像的情況,就是很好的證明。中國封建社會的皇帝,是儒家的最高代表,他們下令推廣文殊信仰,下令修殊像寺,畫文殊像,正是體現了中國文化中三教合一,互相融合的實質。總之,文殊信仰是豐富多彩的,各地、各個時期都有不同。這裡僅以《妙法蓮花經》為例,把其中的主要教義與通俗的文殊作個比較,藉以說明「大傳統」與「小傳統」在文殊信仰上既統一又矛盾的關係,以及這種關係所反映的佛教與中國本土文化結合而產生的三教融合的現象和特點。(信息來源:中華佛光文化網)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是什麼讓你堅定了你的有神論觀點?
※你為什麼信仰基督教?
※世界上都有哪些神話體系?
※在這個浮躁的世代,你經歷過哪些讓你感到溫暖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