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詩詞初級入門(三)
關於新韻、平水韻
【新韻是好是壞】這個是很多學者爭論的問題。新韻的優點,上文已經講了。同時,有更多的學者和大家,對新韻持反對意見。其理由大致如下:a.平水韻有著悠久的歷史,這是幾千年來我們中華民族的母語體系,不可只圖一時簡便而廢棄。b.普通話只是當下的官方語言,正如歷朝歷代都有其特定的官方語言,但歷代的文人都一直沿用平水韻。平水韻是作為一種書面語言韻律的存在,不可以為當下口語所左右。c.我們漢語中有大量的辭彙、典故、成語,都是歷代文人按照原始的聲韻結構或者說書面語言韻律而創作的。片面的聲韻改革,則會使我們的語音體系逐漸走向簡單化,古代文學也將從此沒落。【押平聲韻】近體詩規定,只能押平聲韻,這幾乎是一條死規矩。事實上以近體詩的格律來看,假如押仄聲字會感到有些拗口,所以古人大都能自覺遵守這一規則。(也有例外:柳宗元《江雪》)至於[平仄通押]就更不用說了,現下網路上盛行的很多將仄聲字和平聲字通押(韻母相同)的詩,是絕不足取的。(類比開頭講的《再別康橋》中的「來」「彩」二字)
近體詩的格律【格律不是一下子就能研究通透的,需要通過研讀古人作品去熟悉,實踐去證明】推薦入門資料:王力《詩詞格律概要》王力《詩詞格律十講》上文說了,近體詩也叫格律詩,因為相比於近體詩而言,古體詩幾乎不講格律(或者是特點不明顯);所以講詩的格律,也主要是講近體詩。【入律的古風】古體詩就五言和七言的三字腳(句末三字)來說,有:仄平仄、仄仄仄、平仄平、平平平,四種格式。如:開荊扉、吟松風、河星稀,這都是古風三字腳。但是不普遍,也沒有全部遵循,有很多反例,所以只能算是一種說法。而這裡要說的是一種入律的古風,其特點是:a.全詩用律句(指後文中格律詩的基本句型),或基本上用律句;(通常是七言)b.換韻,而且往往是平仄韻交替。c.往往是四句一換韻,換韻後第一句入韻,全詩好像是許多首不同韻的七絕的組合。王維的《桃源行》、白居易的《長恨歌》《琵琶行》等都屬於入律的古風,這裡為篇幅所限,不具引。【體詩的正格、變格及拗救】正格(五言律詩為例)(0表示可平可仄,1表示平,2表示仄,A表示平聲韻)五言律詩一共四個句型。仄起仄收:22112(12112)平起平收:11221平起仄收:11122(21122)仄起平收:22211(12211)這麼寫其實是為了突出兩個重要的地方:a.一三四句的首字都可平可仄,只有第二句不行。b.左邊的格律,是最標準且最正規的,但是括弧里的也是完全允許的。所以這四個句型可以合併成:02112、11221、01122、02211。第二句型的首字如果用了仄聲,這是近體詩的大忌,叫做「犯孤平」,孤平的理解眾說紛紜,但是意思是一樣。其他句,首字不管是平還是仄,都還是有兩個連續平聲的存在,而這一句,首字一旦用仄聲,就沒有連續的平聲了。所以謂之「孤平」。由於韻腳是平聲,且放在偶數句,再加上句子的對應關係(專業術語叫:黏、對,有意者可以看後面得出來的四種正格的每句第二字,能找出規律,這裡不深入說明),所以律詩的前四句,得到了兩種排列方式。02112,1122A。01122,0221A。或01122,0221A。02112,1122A。中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中平平仄仄,中仄仄平平。或:中平平仄仄,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然後各自再補上一組,就得到了律詩兩種最標準的平仄格式。首句仄起仄收式:02112,1122A。01122,0221A。02112,1122A。01122,0221A。首句平起仄收式:01122,0221A。02112,1122A。01122,0221A。02112,1122A。這兩種格式的首句換成平收式,於是又得到律詩的另外兩種平仄格式。首句仄起平收式:0221A,1122A。01122,0221A。02112,1122A。01122,0221A。首句平起平收式:1122A,0221A。02112,1122A。01122,0221A。02112,1122A。以上便是五言律詩最基本的四種格律,前兩種「標準」,只是因為它的對仗非常工整,其實四種都是正規的,都叫正格。(後兩種,也可以算是前兩種的變格,不過後來詩人用的很普遍,便視為正格)而七言律詩,則是在四種句型前分別加兩個字,即:0102112021122102011220102211通過類似的方法,也可以得到四種格律,就不一一列舉了。【五言絕句、七言絕句分別是五言律詩、七言律詩的上半部分,也可以類比之,這裡就不贅述了。】
押韻的位置,已經用A標出,但是後兩種格式下的首句押韻,可以用鄰韻,這叫做借韻。(這裡為什麼規定寬了些,因為本來首句用其他句式是不用押韻的,當然,也押不了韻)如:蘇軾《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同、中,是一東韻部的,峰是鄰韻二冬韻部的。變格(絕句為例)(0表示可平可仄,1表示平,2表示仄,A表示平聲韻)(02)01122,(01)0221A。(01)02112,(02)1122A。用上面這個格式的絕句舉例說明,變格一共有四種(一說有五種,但是可以算特例,最好不要用)1)第一句,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以平聲為正格、仄聲為變格。但是有一個條件: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不能再可平可仄,一定要平,也即是:(02)11222。(這裡也可以用我之前對「孤平」的說法來理解,當然這只是我個人想法:如果不用平的話,也就沒有連續的平聲了)如:常建《破山寺後禪院》中的: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上一句的「悅」字處本該是平聲,變格成了仄聲;「山」字處則一定要用平聲。2)第一句中五言第三四字(七言第五六字)互換。和上面一樣,也有一個條件: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不能再可平可仄,一定要平。即變成:(02)11212。且出現於絕句(律詩)的第三句(七句)為常。還是類比去理解。如:李白《渡荊門送別》: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故」「鄉」二字平仄對調。3)第四句,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以仄聲為正格、平聲為變格。如杜甫《登樓》:可憐後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父吟。「梁」字宜仄而平。4)第三句,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以平聲為正格、仄聲為變格。這種情況很少見,如果出現的話,往往會和第三種情況同時用。即下一句的同一位置改仄為平來補償,這稱為「拗救」,後文細講。如:李白《送友人》: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一」字宜平而仄。(「一」、「別」為古入聲)5)第二句,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如果改仄為平,句尾連續出現了三個平聲,叫做「三平調」,上文說了這是古風的特點,作近體詩時視為一種禁忌。(但是有罕見的特例中的特例,所以這第五種到底有沒有還待商榷)拗救拗,也就是出律的意思,不合格律的句子稱為「拗句」。拗救有三種情況,而且都是出現在一聯中。(用五言為例)02112,1122A。(中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1)小拗救:即指上文說的變格的第四種情況和第三種情況的合用。此拗救可救可不救。如: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李白《贈孟浩然》)「孟」字處本該平,用了仄,所以在本該仄的「天」字處用了平聲。2)大抝救:出句中第四字拗(平而為仄),必須在對句的第三字改用平聲字作為補償。即:02122,1112A。如: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註:不,乃古入聲)「不」字處本該平,用了仄,所以必須在本該仄的「吹」字處用平聲。3)孤平拗救:前面說的犯孤平的句子:2122A(仄平仄仄平),可以在本句中將第三個字改為平聲作為補救。即:2112A(仄平平仄平)。而在許多情況下,孤平拗救是和其他兩種同時使用的(甚至三種一起)。即原句變成:02222,2112A。如:杜甫《藩劍》中首聯:至此自僻遠,又非珠玉裝。「珠」字的平聲,分別救了本句的「又」,出句的「自」、「僻」。
——明天繼續——
推薦閱讀:
※女生租房時候東西太多放不下,如何能合理減少一些不必要的東西?
※楊颺—微絨極簡家創始人
※怎麼整理宿舍?
※一年級應用題是數學考試得分的關鍵題型,整理匯總
※真宗子平解八字 4 (靈海網貼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