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人生智慧

老子的人生智慧

老子的人生智慧歸納為自然精神、三個「和」字、四項原則。

一、自然精神

這個自然不是我們現在說的大自然,更不是具體的事物。老子所謂的自然就是自然而然的一種狀態,你就依從這種自然的狀態該怎麽生活就怎麽生活。事物各有自己的本性,你不要強迫去改變它、改造它。一個人有一個人的活法,你也不要強求人家整齊劃一,不要以你自己想法和行為方式去規範、改造別人。

   老子說過一句很有名的話:「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是主張不要刻意地表現憐憫愛惜、鼓吹仁義道德。老子認為,天地一旦有仁義之心,就會按照它的規律運行,聖人也會以仁義道德的標準去要求別人,這是很不應該的。牛羊吃草,人吃它們的肉,表面上看很殘忍,但是它反映了一種自然的本性,自然的生物鏈,若要打破這個生物鏈,打破這個平衡,就會造成秩序的混亂。還有,孝敬父母、關懷下一代是人的本性,你用不著過分強調這種孝、慈,甚至重新搞一套,這樣給人增加負擔實在是多此一舉。

  老子強調「見素抱樸」,不強求改變,尊重自然,按照事物本來的運行規律辦事,因勢利導,用無為來達到無不為的目的。

  老子還反對過分強調模式,認為這違背事物發展的本性。我們現在就有一個強行定下來的目標——建設好大學。有個口號是十年要成為世界一流的大學。可是,現在北大、清華讓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大學僅僅在招生環節上一挑戰,都有變成國內二流之虞,還說什麽世界一流。世界一流不是自己封的,不是訂了目標說什麽時候做成就一定能做成的。現在,我們還愛把學術研究叫工程,清史工程、夏商周斷代工程等等,都是設計好了你去做,不是按照科研自身的規律來做。說到科研,我有三年時間一篇文章都沒有寫,都在讀書找資料,但是以後三年我寫了很多文章並且都發表了。你說這樣的考核怎麽做?按前三年的情況,我考核不合格,教授就下崗了,或者降為副教授了。你說這樣能搞出真正優秀的科研成果來嗎?所以現在許多真正有 水平的教授不願意做「工程」,這違背教學規律。我們老是在口頭上說尊重辯證法,但是真做起事情來最不尊重辯證法。所以,我覺得老子的自然精神很重要,他的所有理論和觀點都是從自然精神中派生出來的。

二、三個「和」字

道家、儒家都講和,傳統文化裏的和諧是我們今天建設和諧文化、和諧社會的重要資源。但我覺得道家比儒家還要高明。道家講三個和:天人之和、人際之和、個人的身心之和。三個「和」有三個特點:

  一是包容性。和諧首先要有寬大的胸懷。老子說:「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這就是我們經常講的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天之道,常善之物故無棄物,常善之人,故無棄人」。世界上沒有一個東西是沒有用的,也沒有一個人是沒有用的。「高以下為基,貴以賤為本」。和諧首先是包容。

  二是差異性。世間萬物,千奇百怪,什麽形態都有。要承認差異。一個人有一個人的活法,幸福是一種很自我的感受,沒有統一的衡量尺度,不能強求一律。當官的不見得幸福,當官太忙了;大學教授整天到晚填報表、寫論文,也不幸福。我看最幸福的是北京的那些老大爺,每天二兩二鍋頭、一碟花生米,逛逛公園遛遛鳥,自得其樂。承認、尊重差異性是和諧的第二個層次。

  三是平衡性,也是「和」的核心層次。差異是應該承認的,不能強求一律,但差異太大了也會出問題。所以老子說,天之道「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強調一種包含了超越、制衡的動態平衡。抑制權力過大或貧富差距過大符合上天之道。老子認為,雖然不可能做到完全的公平和合理,但是卻要做到相對的公平和公正。

三、四項原則

  第一是批判原則。老子主張對任何事情都持思辨的態度,持獨立批判的能力。批判的能力很重要,沒有批判的能力,社會就不能發展。老子用自己的眼光看事物,也就是用自己的頭腦思考。他認為,「有為」往往會導致妄為、胡作非為。其實人可以通過無為來達到有為的目的。

  老子有很多治國思想,對當時社會的批判是非常有力的。他說治大國若烹小鮮,意思就是治大國就像煎魚一樣,要講究技巧,煎魚時不能隨便翻,把魚都翻爛了,應該盡量不幹預,讓它自己熟。老子最討厭流行的說法和漂亮名詞,對儒家也很不以為然。儒家主要講禮義,老子對禮評價最低,說禮是「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他還有一句非常經典的話:「大道廢,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這是說,自然規律被破壞了,才用所謂仁義約束人的行為;有了智慧,也出現了虛偽;母子、父子、兄弟不和睦的時候,才提倡孝道;國家快要垮臺的時候才會看出忠臣。總之,越是宣傳提倡的東西,越說明它是最缺乏的東西,這是老子深刻獨到的見解。

  可以舉一個例子。東漢時期提倡孝,每個皇上的謚號都要有孝。但是統治者提倡的名教、道學,到後來往往成了偽名教、假道學,孝道表演得最動人的人實際上並不孝。而且,還有更誇張的事情:有一個人偷人家的東西,被人家捉住後以為要被痛扁一頓。沒想到丟東西的那個人卻說,老兄,你偷的不多,你沒有發現我們家還有許多好東西,現在我給你送過來了。這樣沽名釣譽也太惡心了,可是那個人居然還成了典型,成為了東漢王朝上下學習的榜樣。因為這樣被偷了還要再送小偷東西的道德境界一般人是達不到的,因此要大力表彰。這樣的名教、道學就很糟糕。

  我們現在的社會上有一些現象,按照老子的批判精神也應該被質疑和否定。比如宣傳一個人熱愛工作、投身事業是應該的,社會需要弘揚這種風氣。但是一定不能過分。如果一個人的父親死了,他不奔喪;老婆生孩子,也說工作忙離不開,這就很不恰當了。一個不關愛父母也不愛惜妻子的人,他對工作的愛就可能是裝出來的。我們有理由質疑,連基本的人情都沒有的人,能對事業工作真正負責嗎?社會正氣是合乎自然、合乎人情的,不是虛假的「有為」。老子的批判精神非常值得我們重視和肯定。

  第二個是變易原則,也就是辯證原則。老子講一切都是對立的,也講一切都在變化和一切皆有利弊。好的一面包含不利的一面,不利的一面包含著好的一面,沒有單純的利也沒有單純的弊。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是一句我們非常熟悉的成語,提醒我們單純的利和單純的害是沒有的。比如洋務運動。我們鬥不過人家,就學人家的船堅炮利,可是不學他們的近代制度和近代思想,就是張之洞說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甲午海戰證明光學技術是不行的。甲午海戰中我們的軍艦比日本多,炮的口徑比他們的大,但日本的軍艦速度比較快,炮也射得快,雙方各有優勢。這樣,打下來應該是平手吧。但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日本軍艦一艘都沒有給打沈。戰前日本人的觀察結論就是中國的軍隊是可以被打敗的。憑什麽?憑一個細節:中國軍隊不打仗的時候軍艦上面都掛著大褲衩,這說明軍隊沒有真正備戰的意識。從細節就可以看出一個軍隊的面貌,細節決定成敗。

  事物發展過程中都存在兩個方面。比如現在我們經濟發展得很好,但同時也產生了對環境、生態的破壞。我們在引進許多新觀念、新生活方式的同時,也丟掉了我們民族不少固有的美德。但是我們要辯證地看問題,不能因為事情有弊有害就不去做,關鍵是我們要把害處控制在最小的範圍。

  第三是適度原則。儒家叫中庸,道家沒有這個詞。老子說少私寡慾,「私」少一點,慾望不是不可以有,但是別過分。這就需要掌握一個合適的度。

  中國文化有一個求全的傳統,什麽都要求全,要做到圓滿。藥裡面有十全大補酒,九全就不行;宴席是滿漢全席,全是好東西;競爭上要通吃不漏;人才上要求全責備。其實,一味求全會有很多弊端,會投鼠忌器、優柔寡斷、患得患失,還會有求全之毀。老子的觀點可以幫助我們認識和糾正這種思想上的誤區。

  我們常常說,做好人難,因為好人要求全。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在家要做好父親、好丈夫、好兒子,到單位要做好上級、好下級、好同事,在社會上要做好公民,跟朋友交往要做好朋友……這麽一來就完了,活得非常累。壞人呢,要陞官就跑官買官,要發財就坑蒙拐騙,集中精力投機鉆營,真可能如願以償。結果應了那句非常有名的詩:「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

  在日常生活中,老子的哲學也經常被用上。有句廣告詞的創意來自老子的「少則得,多則惑」的思想,很有趣:「多則惑,少則明,簡約而不簡單,利郎商務男裝。」老子還說,缺的東西、少的東西往往是完整的;表面上彎曲的,實際上是直的;空的東西,實際上是滿的;舊的東西實際上就是新的。女同誌可能會有這樣的經驗:有些買了三年的衣服,再穿出去就過時了,是舊的了;倘若再放一段時間,沒準又變時髦,成新的了。我曾勸一位比較勤勞節儉,把易拉罐、汽水瓶都收起來的女同誌說:這個東西不能收,你要學學老子,撿破爛的人就是靠這些東西生活著,如果他們撿不到東西,維持不了生計,走投無路的話,可能就會去搶劫。

  第四個柔弱原則。這個原則非常重要。老子認為,「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意思是你越不爭,你得到的東西就越多,就是要以退為進、欲擒故縱。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東漢的開國皇帝劉秀。當他沒有太強大實力的時候,他韜光養晦,很會裝孫子。老子說:「不敢為天下先。」人們也將生活中的經驗教訓總結概括出了很多格言。比如「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堆出於岸,流必湍之;行高於人,眾必非之」、「槍打出頭鳥」、「真正有能耐不在於你敢做敢為,而在於你不敢做不敢為」等等。

總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 俗。」「無為而無不為,以退為進,以柔克剛」。 此乃為老子的思想與人生的智慧也!

老子的哲學理論包含了豐富的人生智慧,而且也是很好的文學文章。面對錯綜復雜、競爭日趨激烈的社會,讀讀《老子》能讓自己保持清醒的頭腦,把握機會,更好地工作和生活!


推薦閱讀:

杯水人生
看夏洛特煩惱後,對人生重啟有何感想?
成功是因為什麼?4--知識分子們
人生難得糊塗,人生亦難得明白!
《比海更深》:成為理想中的大人,真的好難

TAG:人生 | 智慧 | 老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