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20%的人能通過這個比喻開悟

編前語:當年,凈土宗初祖——慧遠大師接待從印度來的佛馱耶舍時,佛陀耶舍用拿手好戲表了一個法。他拿出一隻手握成拳,給慧遠大師和眾人看,說:「佛」(用拳頭代表「佛」);然後舒拳為掌,說:「眾生」(用手掌代表「眾生」)。連說三遍,大家丈二和尚摸不著頭。他看大家不明白,又伸出拳頭,說——阿, 然後舒拳為掌,說—彌陀。連演三遍。這時,慧遠大師,當下頓悟,啊,原來佛和眾生是一不是二,原來佛和眾生都是一個東西啊!佛即眾生,眾生即佛!於是成就當年廬山結社123人念佛全部往生的史事。這就是「千修千人成,萬修萬人去」的念佛法門。

大乘佛法從聞思修入,聞必有慧,見不見之見,即在相見性,故有印光大師講:「聞即往生,位儕等覺」。聞的當下,生滅對待之心即已見到不生不滅的真心。明白此理,真心當下即是妄心,煩惱即是菩提,造業當下就是解脫,苦即是法身。把拳頭比作一。在拳頭的當下我們就知道能夠現出鎚子、剪子、掃把、木排、布、兔子的耳朵、狐狸的尾巴,它能現出一切,就在一個拳頭上能現出這麼多相。所以,我們知道心能現萬法,這就叫「一切智」,稱為明心;「道種智」就是拳頭現成手掌以後,知道它這個有形有相的手掌當下就是無形無相的拳頭,還知道這個鎚子就是這把剪子,這把剪子就是這把木排,這個掃把就是這塊布,所以這裡沒有哪一個不是哪一個,這就叫「道種智」,稱為見性。此理圓融圓滿圓通一切萬法,沒有之一,沒有例外,也只有圓教才能證得「一切種智」(亦即佛智)。

繼續分享《法華經》——藥草喻品相關經文:

如來說法,一相一味,所謂解脫相、離相、滅相,究竟至於一切種智。其有眾生聞如來法,若持讀誦,如說修行,所得功德不自覺知。

所以者何?唯有如來,知此眾生種相體性,念何事,思何事,修何事,云何念,云何思,云何修,以何法念,以何法思,以何法修,以何法得何法。眾生住於種種之地,唯有如來如實見之,明了無礙。如彼卉木叢林諸藥草等,而不自知上中下性。如來知是一相一味之法,所謂解脫相、離相、滅相、究竟涅槃,常寂滅相,終歸於空。佛知是已,觀眾生心欲而將護之,是故不即為說一切種智。

汝等迦葉,甚為希有,能知如來隨宜說法,能信能受。所以者何?諸佛世尊隨宜說法,難解難知。

《法華經》——藥草喻品

「一相」就是「一實相印」。用實相來講:無相之相、無不相之相、無相無不相之相。用「如來藏」來講:即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空不空如來藏。這是我們的本來面目真實理體。你怎麼樣講它都是這個樣子。「一味」,明白了這個道理,就以它指導我們修行。

「所謂解脫相、離相、滅相」:這三個名相又是在分別解釋修行的原則次第。它們通小通大,通凡通聖,我們按照圓頓大法來解釋。所謂解脫,造業當下就是解脫,業障本來空。你明白了「一心三藏」,是非、好壞、聖凡、有情、無情、善業、惡業,當下都是這個念。你懂了,深信不疑,當下就解脫;在中陰身期間徹底解脫。

[離相]:為在相離相,煩惱即是菩提,迷惑即是般若。不是修禪宗,眼睛一閉什麼也不管,三十二相都是「無明相」。圓教看任何相都是佛相——在人相是佛,在泥巴相也是佛。守住這個念。我這個人什麼也不是,什麼也是;講我是佛也是對的,講我是牛馬豬羊也是對的,在人相離人相。這是我們真心本來面目隨緣顯現的一個法而已。「離相」就是講「煩惱即菩提」,不必為煩惱習氣去著急,你不要理睬它,它就是菩提;但是可不是鼓勵你去搞煩惱習氣,如果這樣那說明你還沒有離相。這是無上妙法!

[滅相]:苦即是法身。滅相無非是被生死所苦。我們明白了,現在生死是不是假的?我們從來沒有生過,從來也沒有死過。拳頭變成手掌,拳頭滅了沒有?那手掌生了沒有?是不是「生死不二」?手掌再變成拳頭,手掌滅了沒有?拳頭生了沒有?生滅是在表演而已。那來世怎麼樣個生法就大有文章可做啊!就看這一生怎麼樣行持。有些人一邊在學「如來藏」,一邊拚命地去吃喝玩樂,這就沒有智慧。

許多朋友和弟子們請師父吃飯,師父說:「你請我吃飯的話,我一吃我心就痛。你把這個吃飯的錢能夠拿來放生多好啊!這是對師父最大的供養。」師父總是這樣勸導,我們要把可以省下來的錢用來救度眾生,明白嗎?就是印幾份光碟也就幫助人開智慧。就是毛主席講的,節約每一個銅板,為了戰爭事業。我們現在要節約每一分錢,為了如來家業!這個很重要啊!

"究竟至於一切種智":這「一切種智」分為「一切智」與「道種智」來觀照。「一切智」就是知道我們的心能夠變現出萬法,在空見有,不需要現有,他心裡就知道,這叫「明心」;「道種智」呢,知萬法皆由我心變現,在相迴光返照到心,這叫「見性」。所以明白了這個「一切種智」就叫「明心見性」。比如說這個拳頭是不是一呀?在拳頭的當下我們就知道能夠現出鎚子、剪子、掃把、木排、布、兔子的耳朵、狐狸的尾巴,它能現出一切,就在這個拳頭上它就知道現出這麼多相來,就知道心能現萬法,這就叫「一切智」;「道種智」就是拳頭現成手掌以後,知道它這個有形有相的手掌當下就是無形無相的拳頭,還知道這個鎚子就是這把剪子,這把剪子就是這把木排,這個掃把就是這塊布,所以這裡沒有哪一個不是哪一個,這就叫「道種智」。只有圓教才能證得「一切種智」。

"其有眾生聞如來法,若持讀誦,如說修行,所得功德不自覺知":這句點醒你了,我們修行佛法證到功德並不知道。那不知道,怎麼還說多少人成就了?多虧老佛爺交代標準答案。我們是根據標準答案對號入座。

" 唯有如來,知此眾生種相體性":這個「種相體性」實際上是總結了前面的「十如是」。

所謂「相」,佛種從緣起,是表萬法的「緣因佛性」。明白了「如來藏」,因緣法是不是也是我們的真心本來面目啊?所謂「體」呢,即「正因佛性」。不管你承認不承認,我們都是個「一心三藏」。所謂「性」,即「了因佛性」。我們真心本來面目的那種智慧叫「了因佛性」。佛知眾生,是徹底了知,他看一個人不會有錯。有些人怎麼樣都教化不了的,佛知道,但我們心裡沒有底,所以我們講《法華經》,好在是諸佛把關,不需要我們自己去招生,是佛菩薩在搞招生辦公室。能來的就來,不能來的就缺席。有的能來聽一兩分鐘,都是他前世修來的福報。有福報的人天南海北千里迢迢來聽,沒有福報的人,你在他眼睛鼻子底下,他都不來聽一句。要珍惜啊!

」念何事,思何事,修何事,云何念,云何思,云何修,以何法念,以何法思,以何法修,以何法得何法「:簡單說,這段有幾個關鍵詞:「念、思、修、事、云何、以何法」,分別解釋。

所謂「念」,可觀照為「如是性」;「思」,「如是力」;「修」呢,「如是緣」;然後「念何事」,「事」即「如是相」;云何念:「云何」二字即「如是作」;以何法念:「以何法」就是「如是因緣」;以何法得:「得」就是「如是果報」。這段經文可以回到「十如是」來觀照。萬法不出「十如是」。(十如是請查看文章:如是我不聞,念佛拜佛、盤腿打坐.....都是無用功)

「 眾生住於種種之地,唯有如來如實見之,明了無礙」:開頭是知眾生種種體性。中間經過了一些具體的提示,到最後這一段呢,再次概括唯有如來知道你怎麼修怎麼念,以什麼辦法來念,無所不知。[如實見之]:從你的全體狀況,以此來現行觀照。[明了無礙]:圓融、圓滿、圓通,這是如來果地的功德。

從「十如是」角度觀照也好,從佛在《楞嚴經》、《金剛經》的說法也好,佛無所不通達。十方世界微妙無比,連身上的一根頭髮、一塊廢指甲,它都會跟我們講話。比如說我們身體有某種疾病,我們就可以溝通——我身體里所有的皮肉筋骨,所有的細胞——健康的細胞、不健康的細胞,我們都是一個共同體,我們都在共同維持這個肉團身,大家要互相諒解,互相溝通——都要學會調理自己,來共同維護這個肉團的健康長壽,使它有利於我們今生今世的修行,有利於來生來世的解脫。我們體內的各種細胞都有靈性,要善於跟它們溝通,調動它們的積極性。每個人都有這個本能。但現在由於對現代科學過多地依賴,我們幾乎失去了這種功能。

[眾生住於種種之地,唯有如來如實見之,明了無礙]:反覆講「唯有如來」,為什麼「唯有如來」呀?因為他是過來人,究竟如來果地不可思議。[如實見之]: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小孩從小長到大,有什麼特殊的優點?有什麼特殊的缺點?作為父母來講都知道。你這段過程是父母親眼所見。這是打比喻。[明了無礙]:佛證極果,圓融、圓滿、圓通一切萬法,沒有任何障礙,為什麼?都是自己一個本體。他看一切山河大地都是自己,到哪裡都是不動而至。

「如彼卉木叢林諸藥草等,而不自知上中下性。如來知是一相一味之法」:這裡反覆來拿這個樹木華草打比方。樹木華草它知道不知道自己的根性啊?但是人知道啊。如來知是一相一味之法,「一相」就是真如相。「一味」就是圓教一乘大法。這「一味」就是「法華三昧」,就是「首楞嚴大定」,這是一味之法。「一相」就是我們真心本來面目「一心三藏」之本體。對於「一心三藏」的觀照明了,這就是我們的智慧之用,這就是「一味」。「一味」是「用」,「一相」是「體」。

佛把標準答案交給我們,叫我們「依法不依人」。雖然我們不知道自己已經解脫,不知道自己已經成佛(因為我們沒有修證到圓滿佛),但是佛知道。只要明白了「如來藏」,你就已經進入到佛土。佛反反覆復講這個法,能明白佛的良苦用心嗎?也就是說,我為什麼給你們授記?因為你們已經成佛,但是你們自己不知道。我告訴你們,讓你們解除後顧之憂。你可不要不相信,我講你是佛你就是佛,因為我是過來人。你自己不知道你是佛,就跟樹木華草不知道自己的根性一樣。

那麼佛陀傳了這個法以後一直都有少數人不相信,而且把這個法說成是印廣法師的法。但畢竟是少數,因為各人根機就是不一樣。這段經文能不能體會出佛的這個用意啊?因為涉及到下面第六品專門是〈授記品〉,所以這就是為菩薩授記之前打預防針,掃除思想障礙。

「所謂解脫相、離相、滅相、究竟涅槃,常寂滅相」:解脫相、離相、滅相,前面已作解釋,不再重複。究竟涅槃,即為「無住大涅槃」。佛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不住中流,叫「究竟涅槃」。按圓頓大法來講,任何一法當下「即空即有、雙遮雙照」。怎麼叫「雙遮雙照」呢?比如說,拳頭在相上是不是遮住了手掌啊?在性上是不是可以照到手掌吶?這是不是「一遮一照」?再比如,拳頭表「空」,變現手掌以後成「有」了,手掌當下是不是遮住了拳?是不是相遮住了性?但心是不是可以看到手掌當下就是拳頭啊?是不是又是「一遮一照」?「遮照」同時,這就是我們常講的「雙遮雙照」。懂得「雙遮雙照」你就是「明心見性」。在有見空,在空見有,叫「雙遮雙照」,沒有哪一法不是「雙遮雙照」。整個的十法界萬法都是「雙遮雙照」,就是靠我們的智慧,這就叫「究竟涅槃」。

[常寂滅相]:「寂滅相」仍然是解釋究竟涅槃、雙遮雙照。「寂滅」就是「遮」,「相」就是「照」;「寂滅」當下就是「相」,「相」當下就是「寂滅」,「寂滅相」就是「常」;「寂滅」就是「阿」,「相」就是「彌陀」。

[終歸於空]:這裡「空」,禪宗認為萬法都是一個空,開口即錯。禪宗解「寂滅相」,萬相都是「寂滅」,無量的「彌陀」都是一個「阿」,他只見到空性。圓教大法解釋「空」,說為「三空真如」。藏教講「人我空」,通教和別教還講「法我空」。到圓教呢,把這兩個「空」也空掉,空「二空」,是不是就變成「三空」了?三空的話,是不是「真空妙有」?把兩個空空掉了,是不是「從空出有」?當下這一個「空」,就表「空有不二」。「終歸於空」就是講「三空真如」,就是「一心三藏」。

"佛知是已,觀眾生心欲而將護之":佛明白實相,又明白眾生迷惑顛倒的心理。這就形成一種反差,叫「佛觀眾生心」。前面知「本」,後面知「末」,就是怎樣把這個反差解決好。[心欲而將護之]:「將」是引導的意思,目的是覆護眾生的清凈心,讓眾生回到大光明藏這個本位。

「是故不即為說一切種智」:「一切種智」前面作了解釋,是如來果地的智慧。為什麼不立即說呢?防止眾生升起懷疑心、恐懼心,反而把那已經得到的一點點功德丟棄。

「汝等迦葉,甚為希有,能知如來,隨宜說法」:為什麼講迦葉「希有」啊?前面講了,至於過去世中已經有了菩薩根機的人,信解此法不為「希有」;一無所知的眾生多聽一聽,也能聽懂,因為他沒有障礙,也不為「希有」,因為這是講的我們本來的面目;作為摩訶迦葉這樣的人,先修外道已經有了邪見,佛再以小法引導出來,又有了誤會,他們要破除誤會來重新認識大法,這個不簡單,所以叫「甚為希有」。[能知如來隨宜說法]:聽《法華經》,聞佛「開示悟入」以後,對於過去所修的一切法,他明白都是《妙法蓮華經》,這就是「能知如來隨宜說法」。

佛在前四說法時期,無非是把一乘開為三乘,無非是從人、天、聲、緣、藏、通、別七個方便來開示佛法大義。當然這中間又通過《楞嚴經》,在各個不同的時期內來投石問路、旁敲側擊,這就是「如來隨宜說法」。

"諸佛世尊隨宜說法,難解難知":有些菩薩說這個《楞嚴經》是「天書」,這可不是一般人能懂的。錯了!你真正把《楞嚴經》讀懂了,你過去認為最好懂的那些書,才是真正的天書。你真正把《楞嚴經》讀懂了以後,你就知道對佛過去的那些經典,你一句話都不懂,一個字都不懂,連世間法一加一等於二你都不懂。把《楞嚴經》讀懂了以後,我們才知道我們過去一切的看法都是錯誤的。我們只知道老鼠藥不能吃、只知道兩條腿能走路;只知道我們這個肩膀能挑一百斤擔子,你肩膀能挑嗎?如果你心裡沒有思想準備,把擔子一壓會不會把這個腰就壓斷吶?為什麼?我們要挑重擔子的時候把氣憋住,是不是用「心」在挑呀?只有把《楞嚴經》讀懂以後,你才知道一切經典、一切非經典是怎麼回事,才知道萬法都是由我們一念變現的。


自古以來,成佛的法華,開悟的楞嚴!不讀《楞嚴》,不知修心迷悟之關鍵;不讀《法華》,不知如來救世之苦心。


  • 完整講義請查看印廣門清法師《法華經》講義及視頻!阿彌陀佛!

  • 推薦閱讀:

    你聽過的最好的比喻是什麼?
    男女的有趣比喻 愛情=滑鼠 婚姻=鍵盤【組圖
    〖詩詞論文〗淺談詩歌的比喻修辭手法
    到底是剩男急還是剩女急?網友的一個比喻,道出了最後的真相
    為什麼形容一個人興奮會說「像打了雞血一樣」?

    TAG:開悟 | 比喻 | 這個 | 據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