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釋圓覺原來是個說胡話的大騙子!

釋圓覺原來是個說胡話的大騙子!

事實勝於雄辯,謊言掩蓋不了真相!

前幾天我在好幾個網站上,看了一個叫什麼釋圓覺的人,寫的一篇《揭開佛教歷史的大騙局》的文章,他裡邊有這樣的話:

釋圓覺說:大乘邪教徒所宣揚的六度菩薩道(一曰布施,二曰持戒,三曰忍辱,四曰精進,五曰禪定,六曰智慧,這裡的"持戒"包括"忍辱",重複,純屬文字遊戲)………………………,大乘經典都是偽造的,攻擊破壞原始佛教和騙取利是他們的真正用意」。————

這是一篇誹謗大乘佛法「一鳴驚人」的文章!當時我一看,覺得這篇文章怪怪的!心中有一種說不出的滋味!

因為對於佛陀的北傳原始經典,我以前僅僅是走馬觀花地看過一遍罷了!裡邊的具體細節我也不清楚。

要說是南傳的原始經典,我根本就從來沒有看過,裡頭的內容到就是什麼樣子,我確實也不知道,不知道就心中沒底,心中沒底就說不清楚。

按照釋圓覺的這種論調,大乘經典里的「菩薩六度」,似乎是無中生有,都是後人編造出來的文字遊戲!好像在南傳原始經典里,佛陀根本就沒有「菩薩六度」這樣的開示。

不過,好在我歷來都不信邪,別人的文字遊戲,哪怕你說出個花來,我壓根兒就不愛聽信!不管別人說什麼話,我都要進行一番思考,然後才放心。

我想,胡說總究不能掩蓋事實,謠言也絕對不能代表真相。我們打開佛陀的南傳原始經典一看不就知道了嗎?

因為釋圓覺的說法,純粹是他個人的說法,他的說法,不能代表真正的原始佛經里的真實內容。所以我們絕對是不能輕信的!我們久學的佛子哪能不去考證,讓他一忽悠就信以為真了呢?

因為這件事是關乎著每個學佛者慧命的大事,我們要必須要告訴大家一個真相!才能去除大家心中的疑惑。如果不弄清楚這些真相,那麼就會禍害很多學佛人的慧命。這是絕對是不行的。

帶著這個問題,我決心要考證個究竟。我要親手考察考察南傳的原始經典,查清這些說法的來龍去脈!查清楚佛陀在南傳的原始經典里,到底是怎麼說的。

在佛陀的南傳原始經典里,到底是不是就像釋圓覺說的那樣:佛陀沒有關於「菩薩六度」這樣的開示?而「菩薩六度」是「純屬」後人編造出來的文字遊戲呢?

接著我就馬上著手進行閱讀佛陀的南傳原始經典。經過我自己的親手考證,終於發現釋圓覺原來是一個說謊話的騙子!

在佛陀的原始經典里,那些明明白白的確鑿證據,徹底揭穿了釋圓覺的彌天謊言!我的疑心終於解開了!大乘經典確確實實是佛陀親口說的經教!因為佛陀在南傳原始經典里,早就有過「菩薩六度」這樣的具體開示!釋圓覺的謠言僅僅是狂人筆記而已!

現在,只能說明一個問題,那就是:釋圓覺是一個謗佛謗法的賊人!他是一個信口胡言的大騙子!或許他是一顆不顧因果的大傻瓜!

釋圓覺胡說「菩薩六度」是後人編造的文字遊戲!這是他在不懷好意、捏造事實,誹謗大乘經典的鬼話!

為了辨明事實真相,我們以事實為依據,來證明這個問題。首先大家來看,佛陀在南傳原始經典里關於「布施」的開示:

(1)布施

(南傳)增支部經典三,五 集, 第五 《文荼王品》:

爾時,世尊即以偈告郁伽天子曰:

「可意之物行布施 當即獲得可意物

以最上物而布施 復得最上之事物

以最好物而布施 即當獲得最好物

以最勝物而布施 到達於最勝之處

最上最好之施者 以及最勝之施者

即使生於何處時 壽命長而有榮譽」

佛陀在(南傳)長部經典一《究羅檀頭經》二五里開示說:

「尊者瞿曇!有比此等之三種犧牲祭、十六祭法,及此等時常之布施、隨祀宗

族,建造此等精舍,更少煩雜、少傷害,且比其他犧牲祭更多果報、功德耶」

「婆羅門!有比此等之三種犧牲祭、十六祭法,及此等時常之布施、隨祀宗族,建造此等精舍,更少煩雜、少傷害,且比其他犧牲祭更多果報、功德。」

(南傳)中部經典四,第一四二《 施分別經》:

[世尊曰:]「如是,阿難!如是,阿難!阿難!實際上,凡有人(甲),因人(乙)而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伽時。阿難!我不言由此人(甲),對其人(乙),要十分報恩。--即所謂以贊仰、起迎、合掌之業、恭敬之業、依服、飲食、座卧、緣病以供養醫藥資具。阿難!實際上,凡有人(甲)、由其人(乙)而離殺生、離偷盜、於欲離邪行、離虛誑語、離須羅、迷羅耶飲酒之放逸處時。阿難!我不言由此人(甲)對其人(乙),須十分報恩。--即所謂以……之供養。阿難!實際上,凡有人因其人而對佛具證凈……對聖戒具證凈時。阿難!我不言由此人對其人,須時十分報恩--即所謂以……之供養。阿難!實際上,有人因於人而對苦無疑、對苦集無疑、對苦滅無疑、對苦滅之道無疑時。阿難!我不言由此人對其人須十分報恩。

--即所謂以……之供養。

「阿難!然而,有此等十四對人施。對如來、阿羅漢、正等覺者,供養布施,此為第一對人施。對辟支佛供養布施,此為第二人施。對如來之弟子阿羅漢供養布施,此為第三對人施。對證阿羅果之道中者供養布施,此為第四對人施。對不還者供養布施,此為第五對人施。對證不還果之道中者供養布施,此為第六對人施。對一來者供養布施,此為第七對人施。對證一來果之道中者供養布施,此為第八對人施。對預流者供養布施,此為第九對人施。對證預流果之道中者供養布施,此為第十對人施。對外學於諸欲離貪者供養布施,此為第十一對人施。對凡夫之戒具足者供養布施,此為第十二對人施。對凡夫之惡戒者供養布施,此為第十三對人施。對畜生供養布施,此為第十四對人施。阿難!於此等中,若對畜生供養布施,應望得百倍之施[報]。若對凡夫之惡戒者供養布施,應望得千倍之施[報]。若對凡夫之具戒者供養布施,應望得百千(十萬)倍之施[報]。若對外學諸欲之離貪者供養布施,應望得億百千倍之施[報]。若對證預流果之道中者供養布施,應望得無數無量之施[報]。何況對預流果者耶!

對證一來果之道中者……乃至……何況一來者……[乃至]……對證不還果之道者……[乃至]……何況不還者……[乃至]……對阿羅漢果之道中者……[乃至]

……何況對如來弟子之阿羅漢……[乃至]……辟支佛……[乃至]……何況對如

來、阿羅漢、正等覺者耶!

複次,阿難!此等有七種之僧類施。對佛在世時之兩種僧伽供養布施,此為第一之僧類施。對如來滅後之兩僧伽供養布施,此為第二之僧類施。對比丘之僧伽供養布施,此為第三之僧類施。對比丘尼之僧伽供養布施,此為第四之僧類施。為『如是數之比丘與比丘尼,應由我指名』供養布施,此為第五之僧類施。為『如是數之比丘,應由指名』供養布施,此為第六之僧類施。為『如是數之比丘尼僧伽,應由我指名』供養布施,此為第七之僧類施。複次,阿難!於未來世有諸種姓者,雖著袈裟然是惡戒、惡法者,於彼諸惡戒者之間,特指定僧伽以供養布施。如是之時,阿難!我亦言無數無量之僧類施。阿難!然,雖以任何理由,我不言由僧類施比對人施有大果。阿難!於此有四種之施清凈。何者為四阿難!施之由施者為清凈而非由受者。阿難!施之由受者為清凈而非由施者。阿難!施之非由施者為清凈亦不由受者。阿難!施之由施者清凈而亦由受者。然者,阿難!如何施之由施者為清凈而非由受者阿難!茲有施者是具戒善法,而有諸受者是惡戒惡法。阿難!如是者,施是由施者為清凈而非由受者,然者,阿難!如何施之由受者為清凈而非由施者阿難!茲有施者是惡戒惡法而有諸受者,是具戒善法。阿難!如是者,施是由受者為清凈而非由施者。

然者,阿難!如何施之非由施者為清凈而亦非受者阿難!茲有施者是惡戒惡法。又有受者是惡戒惡法。阿難!如是者,施乃非由施者為清凈而亦非由受者。

然者,阿難!如何施之由施者為清凈而亦由受者阿難!茲有施者是具戒善法。又受者亦是具戒善法。--如是者,阿難!施乃由施者為清凈而亦由受者。

阿難!此等為四種之施清凈。」

世尊如是說。如是說已,[大]師善逝更又如是說曰:

是人為具戒 布施惡戒者

施之得如法 有善欣樂心

勝信大業果 如是之布施

施者為清凈 是人為惡戒

布施具戒者 施之得非法

有不欣樂心 無信大業果

如是之布施 受者為清凈

是人為惡戒 布施惡戒者

施之得非法 有不欣樂心

無信大業果 如是之布施

兩者具不凈 是人為具戒

布施具戒者 施之得如法

有善欣樂心 勝信得大果

我言如是施 實有廣大果

是人已離貪 布施離貪者

施之得如法 有善欣樂心

勝信大業果 我言如是施

實有廣大果 --

(南傳) 增支部經典五,八 集第四 布施品 三十一 布施1 (一)

一 「諸比丘!布施有八種。以何為八耶

二 即隨至而給與布施;怖畏之故而給與布施;我前受布施而給與布施;我將受布施而給與布施;思:『布施為善』而給與布施,思:『我炊而彼等不炊,故我給與炊而對不炊者給與布施』;思:『若給與布施,則我為起善名稱』而給與布施;為心之莊嚴、心資具而給與布施。諸比丘!如是有八種布施。」

(辯論):

大家可見,佛在這南傳原始經典里早已明明開示說過「布施」一法!可是釋圓覺卻說這是大乘經典的文字遊戲!是後人編造出來的。你看這個釋圓覺多奸詐,竟然胡說是後人編造出來的,真是一個蒙人的大騙子,說話一點也不實誠!

為當一個人,如果你是人生父母養的,咱說話就要負責任,說話就要說真話,絕不能做哪種昧著良心騙人的損陰缺德事!

但凡一個有良知的人,在寫文章批評他人時,真的咱就是真的,假的咱就是假的,咱必須掏出良心說實話,實事求是的說真話!

尤其是對於佛法,我們更不能隨便胡說!在佛法上,決不能為了某種私人利益去造假瞞哄人。這樣的因果我們擔待不起!

因為你寫出來的東西,不知有多少人要看,他們看了以後,如果是有條件考察的話,那還罷了,如果不去考察,那就會害了人家的慧命!

你看,佛陀在南傳原始經典里明明白白有「布施」的這一開示,可是這個釋圓覺卻裝傻賣獃,故意耍笑捉弄人。

他竟然違背事實、顛倒黑白,製造假象來蒙蔽那些沒有看過佛陀原始經典的人!害得大家浪費時間看他寫的那些假話!可見釋圓覺這個人的心術不正!他是想謀害學佛人的慧命!你看這個釋圓覺多損陰!

他造謠生事,胡說「菩薩六度」是後人編造的!他還竟然罵佛陀的說法是文字遊戲!可見釋圓覺是多麼的惡劣!多麼的卑鄙!多麼的無恥!

釋圓覺是一個昧了良心任意說胡話的人!釋圓覺是變著法子說假話蒙人騙人的人,他是一個沒天理的人!

(2)持戒

(南傳)長部經典三《等誦經》中言:

一四 具戒、持戒者之五功德:友!具戒、持戒者,因不放逸,得大財富聚,

此為具戒、持戒者之第一功德。複次,友!具戒、持戒者,善名流布,此為具戒、

持戒者之第二功德。複次。友!具戒、持戒者,親近任何諸眾:剎帝利眾,婆羅門眾,居士眾,沙門眾等,皆得離怖畏,得安心,此是具戒、持戒者之第三功德。複次,友!具戒、持戒者,正念而命終,此為具戒、持戒者之第四功德。複次,友!具戒、持戒者,身懷命終之後,生於善趣,天界,此為具戒、持戒者之第五功德。

(南傳)增支部經典一,三 集 ,第一 《愚人品》:

云何為三法耶持戒、斷彼破戒之垢。無嫉、斷彼嫉之垢。無慳、斷彼慳之垢。諸比丘!成就此三法,斷此三垢者,即猶如捉而停留生於天。

(南傳)增支部經典六,十集 第三 大品

大德!我乃觀知恩、知報之故,於世尊作如是最勝敬禮,承示慈愛。

大德!世尊為眾人之利益、眾人之安樂而行,令眾人得聖正之理,即令安住正真法性、善法性。

大德!世尊為眾人之利益、眾人之安樂而行,令眾人得聖正之理,即令安住正真法性、善法性故。

大德!我觀此義趣故,於世尊作如是最勝敬禮,承示慈愛。

大德!複次,世尊有戒,有佛戒、聖戒、善戒,成就善戒。大德!世尊有戒,有佛戒、聖戒、善戒,成就善戒故。大德!我觀此義趣之故,於世尊作如是最勝敬禮,承示慈愛。大德!複次,世尊於長夜住阿練若,親近於阿練若、林間、僻地等邊陬之坐卧

(南傳)增支部經典六,十集 第五 罵詈品

諸比丘!出家者應數數觀察十法。何等為十耶

出家者應數數觀察「棄彩色1。」

出家者應數數觀察「我命乃系屬於他。」

出家者應數數觀察「我欲改行儀。」

出家者應數數觀察「我有無非難自我持戒耶」

出家者應數數觀察「有智之同梵行者,審視無非難我持戒耶」

出家者應數數觀察「我一切之可愛、可意與處異而別離。」

出家者應數數觀察「我所有業,領受業,胎業,以業為緣者,以業為歸趣,我領受我所造之善惡業。」

出家者應數數觀察「我云何而過日夜。」

出家者應數數觀察「我喜空閑處2耶」

出家者應數數觀察「我上人法能證得為聖之殊勝智見耶如是於末期間同梵行者而不羞愧耶」

諸比丘!出家者應數數觀察此十法。

(辯論):

在南傳的原始經典里,佛陀明明白白開示說「持戒」的功德,可是釋圓覺硬是昧卻良心,視而不見,說「持戒」是後人在大乘經典里編造的文字遊戲!你看這個釋圓覺多損!道德水平多惡劣!

釋圓覺竟然蒙蔽那些沒有看過經典的人!你說世界上哪有這種下賤無恥的人!這個人竟然昧著良心拿佛法來騙人!簡直是喪失了人格!!

在南傳的原始佛教的經典里,我們隨處可以見到佛陀對「菩薩六度」的這些慈悲開示,這些慈悲的開示,正是「佛陀親口說」的經教。

釋圓覺真是有眼不亮,瞎子一樣!他竟然大肆造謠說:這是後人在大乘經典里編造的「文字遊戲」!可見這個說法是釋圓覺扯出來的彌天謊言。這個釋圓覺真可惡,這個人實在太無恥! 太無賴!

違背事實的人,就是昧卻良心的人。釋圓覺就是違背事實的人,所以釋圓覺就是一個昧卻良心的人!

(3)忍辱

佛陀在(南傳)長部經典一《大本經》二八里說道:

諸比丘!實於此時,毗婆屍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對比丘僧伽誦波羅提木叉:

『忍辱苦行為第一

涅槃第一諸佛說

出家不惱害他人

沙門亦不害他者

不造一切之惡因

一切善業全具足

………

修習高潔增上心

此乃諸佛之教誡』

(南傳)相應部經典一,第一 《諸天相應》:

一 如是我聞,爾時,世尊住毗舍離之大重閣講堂。

………

三 立於一面彼雲天之紅蓮公主,於世尊前,唱此偈曰:

………

不論任何者 寂靜與忍辱

近此聖法人 以舍此身時

應滿天之集

在(南傳)小部經典一,《法句經》七 阿羅漢品中言:

九四 諸根歸寂靜,如御善調馬,斷慢無煩惱,天人所羨慕。

九五 敬虔之聖者,忍辱如大地,又似堅居幢,如無污泥地,斯人無輪迴。

九六 聖者意寂靜,語與業寂靜,正直而解脫,如是得安穩。

在《南傳》小部經典二,一 蛇 品 一○ 曠野經 :

時曠野夜叉以偈白世尊:

…………………

依精進能越苦惱 依慧始能得遍淨」 ()

一八五 「云何而能得智慧5 云何而能得財寶

云何而獲得稱譽 云何而結交友誼

云何而得此世界 至他世界無愁煩」 ()

一八六 「汝欲獲得涅槃道6 應信阿羅漢諸法

心不放逸聰明者 依聞六欲得智慧 ()

一八七 行所當行耐荷負7 勤奮鬥者得財富

依真實語獲稱譽 與所欲者結友誼」 ()

一八八 「實語善心精進捨 此等四法信為主

在俗生活若存此 當至他界無愁煩 ()

一八九 實語調御捨忍辱8 此四勝者應須知

但欲廣知其他等 問他沙門婆羅門」 ()

(南傳)小部經典二, 小 品 四 《大吉祥經》:

()

二六六 忍辱與柔和 會見諸沙門

時時有法談 是最上吉祥

(南傳)小部經典二,小 《婆羅門法經》:

此間婆羅門 決不行淫法

()

二九二 梵行戒質直 柔軟與苦行

柔忍不害命 忍辱受讚說

()

二九三 彼第一梵行 堅固精勤者

彼實斷淫法 夢中亦不行

(一○)

二九四 此世有識人 隨學彼禁戒

梵行不淫戒 忍辱受讚說

(南傳)小部經典二 ,大 品 九《 婆私吒經》:

怒罵毆打被繩縛8 對此無瞋忍耐者

具忍辱力強忍軍9 我稱彼為婆羅門

(三○)

六二四 無忿精勤具頭陀 持戒渴愛不增盛

調御此身最後身 我稱彼為婆羅門

(三一)

六二五 不著蓮葉如水珠10 不承錐尖如芥子

對彼諸欲無染著 我稱彼為婆羅門

(三二)

六二六 此世自己苦滅盡 了知滅盡諸苦者

卸除重擔離縛者 我稱彼為婆羅門

(三三)

六二七 甚深智慧具慧者 道與非道通曉者

通達最上義理者 我稱彼為婆羅門

(三四)

六二八 在家以及非家者11 不與兩者交往者

少欲遠離不住家 我稱彼為婆羅門

(南傳)小部經典二,一四 《迅速經1》:

九二八 人來毀訾不駭怖 受人賞讚勿高傲

心無貪欲及慳吝 除去忿怒與兩舌

(一四)

九二九 不可從事作買賣 比丘決不誹謗人

於村不可作親著 不以語人慾利得

(一五)

九三○ 比丘不可為誇大 策語受施不可為

比丘不可學傲慢 異執之論不可說

(一六)

182 九三一 勿為妄語所誘導 勿為欺誑有正知

更依活命依慧命 依戒勤行莫輕他

(一七)

九三二 爾諸沙門應忍辱 多聞眾言之污辱

不以麤語作回應 諸上善人無反報

(一八)

九三三 比丘了知此諸法 簡擇常念應當學

煩惱寂滅知是寂 於瞿曇教勿放逸

(一九)

九三四 彼之自勝不勝他 見自內證無雜言

於世尊教不放逸 常行禮拜應隨學」

世尊如斯宣說已,迅速經竟。

(辯論):

佛在南傳佛法的經典里明明有:「忍辱」這一說法!釋圓覺卻說這是大乘佛法的文字遊戲!可見釋圓覺確實是一個不誠實的奸人!是一個極無恥的卑鄙小人!

他為了誹謗大乘佛法,連佛陀的原始經典也要惡意否定,這是他故意昧著良心,違背事實,卑鄙地誹謗大乘佛法!

可見釋圓覺這是在存心製造混亂,他是一個專門衝擊佛教的一個不良之徒!他是一個昧著良心蒙人騙人,故意製造謠言說謊話的人!說謊話的人,是毫無教養的人,釋圓覺就是一個毫無教養的人!

釋圓覺說:「持戒」包括「忍辱」,重複。此亦謬說。

(舉例):

如在(南傳)小部經典十,第一章 阿瓦利耶品(渡守)》:三八五,《難提鹿王本生譚》:有如是說:

「菩薩告王,使王護五戒:「大王!王者實須破惡法,實施王之十法,依正法而治國。」

274 布施持戒與捨離 正義柔和與精進

無瞋無害能忍辱 最後切要須無癡

如是持善法 躬親為體現

慈心自身生 善心自增進

如是以偈之形說述王之正法,彼更於數日之間,居於王前,王宣言於其國中守護一切有情之命,擊打金鼓,遍歷各處,而後菩薩云:「大王!勤政愛民。」彼於是為會父母而歸。」

(辨義):

這裡的「忍辱」和「持戒」並列為治國善法的十法之一,「忍辱」一法並不是包括在「持戒」之內。

(舉例):

又如:(南傳)小部經典八,第九章 《革履品》:中說:

主分 昔日波羅奈國梵與王治國時,菩薩出生於長者之家,父死得長者之地位,

而彼之子為一抱膝之幼兒,向父云:「父親!請說唯一句、一事務,含種種之意語,使我聞之。」於是唱第一之偈:

我願父為說 有種種意義

一句攝多句 依此成利益

彼父對此回答唱第二之偈:

我子!精進為一句 具有多種意

此與戒相結 此與忍辱伴

應使諸友樂 足使敵受苦

菩薩如此答其子之質問,彼亦依父所說求自己之利益隨其業報出生應生之所。

(辨義):

此處是把「持戒」和「忍辱」作為「精進」所攝持在多句中的多種意義之善法。在這裡並沒有把「忍辱」歸納在「持戒」之中。可見「持戒」和「忍辱」各有其特殊含義。他們是既獨立,又互為相伴的多種意義善法。絕不是誰可以包括誰的問題。

(舉例):

又如:(南傳)小部經典四(譬喻經) 第一 佛陀品 長老之譬喻中說:

「忍辱與無害,以慈心持戒,不持敵意者,彼渡人天界。」

(辨義):

這裡的「忍辱」和「無害」,是以慈心「護戒」的增上法。「持戒」並沒有包含「忍辱」的意思。受持戒法之人,對於他人的無知侮辱,要忍辱,不起害心、不持敵意,這樣才可以渡的人天界。

(舉例):

再如:佛陀在(南傳)小部經典六,《因緣譚總序》中開示道:

於是於諸處 予探如來本

上方與下方 十方之法界

一二六 當予探尋時 第一布施度

古之諸大仙 依此為大路

一二七 「若欲得菩提 先行第一度

布施波羅蜜

………………….

成佛基本法 非惟此一端

熟他菩提法 於此須探尋

一三一 當予探尋時 第二護戒度

古之諸大仙 依此為行所

一三二 「若欲得菩提 次行第二度

護戒波羅蜜

……………………

成佛基本法 非惟此一端

熟他菩提法 於此須探尋

一三六 當予探尋時 第三出離度

古之諸大仙 依此為行所

一三七 「若欲得菩提 次行第三度

出離波羅蜜

…………….

成佛基本法 非惟此一端

熟他菩提法 於此須探尋

一四一 當予探尋時 第四智慧度

古之諸大仙 依此為行所

一四二 「若欲得菩提 次行第四度

智慧波羅蜜

……………………

成佛基本法 非惟此一端

熟他菩提法 於此須探尋

一四六 當予探尋時 第五精進度

古之諸大仙 依此為行所

一四七 「若欲得菩提 次行第五度

精進波羅蜜

……………………….

成佛基本法 非惟此一端

熟他菩提法 於此須探尋

一五一 當予探尋時 第六堪忍度

古之諸大仙 依此為行所

一五二 「堪忍波羅蜜

………………………

成佛基本法 非惟此一端

熟他菩提法 於此須探尋

一五六 當予探尋時 第七真實度

古之諸大仙 依此為行所

一五七 「真實波羅蜜

………………………

成佛基本法 非惟此一端

熟他菩提法 於此須探尋

24 一六一 當予探尋時 第八決定度

古之諸大仙 依此為行所

一六二 「第八波羅蜜

………………………

成佛基本法 非惟此一端

熟他菩提法 於此須探尋

一六六 當予探尋時 第九為慈度

古之諸大仙 依此為行所

一六七 「若欲得菩提 次行第九度

慈愛無比類 汝今須堅持

一六八 恰如有清水 為除諸塵垢

善人與惡人 寒冷同感受

一六九 利者不利者 慈受平等心

滿慈波羅蜜 達得上菩提」

……………………

成佛基本法 非惟此一端

熟他菩提法 於此須探尋

一七一 當予探尋時 第十為捨度

古之諸大仙 依此為行所

一七二 「第十波羅蜜 汝今須堅持

堅固無可比 證得上菩提

一七三 如棄染淨物 皆投於大地

忿怒與慈愛 棄之見平等

一七四 對於苦與樂 汝常使平衡

滿捨波羅蜜 達得上菩提」

……「於此世界,菩薩完全應行使成熟菩提成佛之基本法,惟此十波羅蜜而無其他,此十波羅蜜,上至虛空,下至地上,無論東西其他各方,惟自住於心之內部。」徹觀如是住於內心之〔此十波羅蜜〕,一總緊密再三順逆思惟。執終而遂初,執初而決終,執中間而果兩端,執兩端而果中間。捨肢體而為波羅蜜,捨自然之物而近於小波羅蜜,捨生命而為最上義波羅蜜。此十波羅蜜,十近小波羅蜜與十最上波羅蜜,如對於流出之油一齊混合,可棒攪須彌山、迴旋大海水。彼如是思此十波羅蜜時,依其法之威力,使四那由他 1二十萬由旬 2厚之此大地,如象踏葭束,機押甘蔗,發大音而震動。又如陶工及油榨機車輪之旋轉。

(辨義):

在這裡「忍」為成佛十法的第六度「堪忍波羅蜜」。 「菩薩完全應行使成熟菩提成佛之基本法,惟此十波羅蜜而無其他,此十波羅蜜,上至虛空,下至地上,無論東西其他各方,惟自住於心之內部。」,

「此十波羅蜜」之間的關係,並且是「執終而遂初,執初而決終,執中間而果兩端,執兩端而果中間」,不可分離的互助互增的連帶之法。他們之間互有因果,互為貫通的法則。並沒有互為包括的意思!他們是誰也代替不了誰的各自獨立意義的法則!也可以說「忍辱」者是行法,「持戒」者是行處。「持戒」是「忍辱」的增上緣!「忍辱」是「持戒」的增上法!二者之間互為增上。並不是「持戒」就包括了「忍辱」,「持戒」和「忍辱」這兩個波羅蜜,不可用「包括」二字來界定。

行此十波羅蜜,如果你是「捨肢體而為波羅蜜,捨自然之物而近於小波羅蜜」,如果你是捨生命,就是成為最上義波羅蜜」。

可見這裡第二「護戒波羅蜜」是不包括第六「堪忍波羅蜜」的。釋圓覺說「持戒包括忍辱」,這是強說、是胡說、是妄說、是謗佛之說!

(舉例):

在(南傳)小部經典五,(堪忍波羅蜜 ) 堪提瓦達本生(本生譚第三一三)中有這樣的記載:

魔王喪膽 此時魔羅天子喪膽,坐於大道,不斷思惟,得十六原因。於地上畫十六印記:「出城以來,糾纏不絕,探求其過失,予未見此人有任何惡事,此人已超越予之領域矣。」魔王曰:「予未曾敢行如此人之布施波羅蜜,是故予與此人不能相同。」於是畫一印記。又同樣:「予未曾能如此人敢行持戒波羅蜜、出離波羅蜜、智慧波羅蜜、精進波羅蜜、堪忍波羅蜜、真實波羅蜜、決定波羅蜜、慈波羅蜜、捨波羅蜜,是故予不能與此人相同。」於是畫至第十之印記。又:「予未曾能如此人敢行十波羅蜜,為得知此世彼世諸人感覺之特別智慧之條件,是故予不能與此人相同。」於是畫第十一之印記。同樣又:「予未曾能如此人敢行十波羅蜜,為得知他人意志性向之特別智慧、大慈定智、雙神通智、無礙智、一切智之條件,是故予不能與此人相同。」於是畫至第十六印記。如是彼依此等原因,於大道畫十六印記而坐。

(辨義):

在這裡也可以看出,持戒是證道的基礎,「忍辱」是護持凈戒的增上法,

「持戒」和「忍辱」是兩個各自含義的「波羅蜜」,他們缺一就不能成為「十波羅蜜」!如果把「忍辱」包括在「持戒」之中,那麼就成了「九波羅蜜」了!

釋圓覺為了誹謗大乘經典,掩蓋原始經典里的事實真相,大肆製造謠言,混淆視聽、顛倒黑白,毀謗佛說,他是一個極端無恥的人!

他狂言道:佛陀說的「持戒和忍辱」這是重複!是「文字遊戲」!他認為佛陀不該有這樣的兩種說法,這是犯了重複!你看釋圓覺是多麼的狂妄!他竟然連佛陀也不相信!不佩服!還要誹謗說佛陀這是犯了「重複」?你看這個釋圓覺是多麼的霸道!簡直是狂妄至極!

既然持戒包括了忍辱?那麼佛陀為什麼說了「持戒波羅蜜」一法,又要說「忍辱波羅蜜」一法呢?難道佛陀糊塗了嗎?難道佛陀沒有釋圓覺的智慧高嗎?

譬如:在最起碼的 「不飲酒,不殺生,不偷盜,不妄語,不邪淫」這五戒裡邊,我們如何能夠看得出「包括」著忍辱的含義呢?

如果按照釋圓覺的胡說,「持戒」包括「忍辱」的話,那麼今後漢語會產生混亂。比如:「忍辱負重」,就「包括」了「持戒負重」。「受戒」就「包括」了「受辱」!受「大戒」就「包括」了受「大辱」,受「五戒」就「包括」了受「五辱」!「戒律」「包括」了「辱律」。這樣能行嗎?

釋圓覺這個人說話顛顛倒倒、出言思維不通情理,簡直是一個頭腦發脹的瘋子!他的這些詞義,只能在他釋圓覺自己的倒霉詞典里可以查到。漢語詞典里你絕對查不到這樣的解詞答案!因為這是釋圓覺創造出來的可笑詞義!他的解詞含義僅僅是給後人留下一個笑柄而已!

你想,如果這個釋圓覺持了酒戒以後,他釋圓覺不喝酒就有些受辱嗎?

難道這個釋圓覺持了不殺生戒以後,他釋圓覺不殺生就有些受辱嗎?

難道這個釋圓覺持了不偷盜戒以後,他釋圓覺不偷盜就有些受辱嗎?

難道這個釋圓覺持了不說妄語戒以後,他釋圓覺不說妄語就有些受辱嗎?

難道這個釋圓覺持了不邪淫戒以後,他釋圓覺不搞邪淫就有些受辱嗎?

你看,這個釋圓覺是什麼的文化水平?連解釋詞義都做不好!這實在是東拉西扯、牽強附會、鳥國里的嘰言詐語!這個釋圓覺原來是個無中生有的造謠把式!東拉西扯、信口開河的胡說專家!

可見這個釋圓覺,多不過是一個智商低下、不通理性的狂人。是一個坑人騙人到處出洋相的弱智跳樑小丑而已!

從這裡再一次可以看出釋圓覺是一個狂妄的人!是一個喪失了理智的人!是一個敗壞了人格的人!是一個誹謗大乘經典不擇手段的人!

(4)精進

(南傳)長部經典二《大念處經》中佛說:

複次,諸比丘!正精進者何耶

諸比丘!於此,比丘起堅決心賣力、精進、心勤注意,令不生未生之惡、不善

法。起堅決心賣力、精進、心勤注意、遠離已生之惡、不善法。起堅決心賣力、精進、心勤注意、令生未生之善法。起堅決心賣力、精進、心勤注意,令住已生之善法,令不惑亂、使之增長、充滿、修習、成就。諸比丘!此等名為正精進。

(南傳)長部經典一《梵網經、誦品》六:

諸比丘!於此,最初生之有情,較長壽、較英俊、較有權力。反之,其後而生諸有情,較短命、較醜陋、較少有權力。諸比丘!然,其後生者之一有情,由此天歿而生來此[地上]15,生來此已,彼舍家而出家,舍家出家已,彼從苦行、精進、專修、不放逸,正憶念、心得三昧,心得三昧已,想起前生之生存,更此以前憶念不起。而彼如是言:「彼尊者實是梵天、大梵天、全能者、不敗者、一切萬物之支配者、世界之自在主、一切之創造主、化生主、最上之能生者、一切之主宰者,是已生、未生者之父。由化生吾等此(尊者梵天),是常恆、堅固、常住,無轉變性,唯如是恆常而住。反之,吾等,因由此梵天之化生,故吾等是無常、不堅固、短命、有死歿、生此之性質。

………..

八 諸比丘!然,其中之有情,由其天身歿而生來此[地上],生此,彼即舍家而出家。舍家而出家已,彼從苦行、精進、專修、不放逸,由正憶念、心得三昧,心得三昧已,而想起前生之生存,更此以前憶念不起矣。

…………….

一一 諸比丘!然,其中有一有情,由其天身歿,而生此[地上]。生此,彼即舍家而出家,舍家而出家已,從苦行、精進、專修、不放逸、正憶念、心得三昧,心得三昧已,而想念前生之生存,更此以前無能想念。

(南傳)中部經典一。十二《獅子吼大經》:

舍利弗!於此予四聲聞應有如次,即壽百歲、生百歲,具足最上之憶念、最上之行道、最上之精進,可達最上智慧辯才。舍利弗!恰如訓練有素,乃而熟練之弓術師,以輕矢容易射越[棕櫚]之陰葉,如是彼等極善憶念、極善行道、有極堅固之精進,如是有成就最上智慧辯才。

(辯論):

釋圓覺胡說:菩薩六度的「精進」一法,也是大乘經典里胡編亂造的「文字遊戲」!

結果,翻開原始經典一看!原來菩薩六度「精進」一法,正是佛陀親自開示的法語!佛陀在南傳的經典里到處有「精進」專修、不放逸法的具體開示!釋圓覺卻昧著良心故意顛倒是非,大肆造謠說大乘經典里的「菩薩六度」是後人編造出來的文字遊戲!你看這個釋圓覺是多麼的可惡!

佛陀親自開示的法語,釋圓覺都要惡意誹謗!可見釋圓覺是一個什麼人了!釋圓覺真正是一個葬良心發財的奸人。

因為什麼說釋圓覺是葬良心發財的奸人?因為我發覺他寫了不少書,發在了網上。原來他是想賣錢!他想掙點錢,又沒有別的門路,他就想出了歪點子寫書。

要寫書你就寫點別的小說一類或者什麼的,也能賣點錢養家糊口?不過他寫小說又沒有那個能力!他就想出個歪點子,他要一鳴驚人,讓世人感到他是個了不起的人,所以他就選擇誹謗佛經!

他似乎真有點一鳴驚人的舉動,因為敢謗大乘經典的人,畢竟少之又少!釋圓覺卻膽敢謗佛謗法,這也算是一個冒尖人物了!因為這是一個驚天動地的動作!它能夠引起很多人的注視,也可能引起一個轟動的效應!所以他選擇了誹謗佛經。

不過他的謗佛謗法,也僅僅是黔驢之技!因為他沒有過硬的根據,讓明眼人一揭露,馬上露出了破綻!他原來僅僅是一個不堪一擊的紙人!原來他是在顛倒黑白造謠生事、蒙人騙人,從這裡大家可以了解到,釋圓覺原來是一個編造假話耍笑人的一個狂徒!

因為是真是假,只要人家搬開原始佛經對照後,馬上就會拔麻露狼!原來釋圓覺是在昧著良心說話!他的一鳴驚人!原來是「驢一鳴,虎大駭!」鬧半天他對大乘經典發出的誹謗言論,僅僅是「蹄之」而已!

如果真像釋圓覺說的那樣:大乘經典是胡編亂造的。我們當然會感謝他的提示!我們學佛人也可能會改變信仰,或許會去向外道六師學法!

但是事情並不是這樣!因為大乘經典本來是佛陀的教法,不是釋圓覺所胡說的那樣是後人胡編亂造的,說大乘經典是文字遊戲這些話,純粹是釋圓覺昧著良心胡說出來的。

釋圓覺雖然拼盡全力惡意誹謗大乘,可是,對於久學佛子來說,只不過僅僅是在耳邊呱噪了一通而已,沒有什麼參考價值!實在是不值一談!因為我們久學佛子的信仰永遠不會改變!釋圓覺僅僅是枉費心機而已!

這個釋圓覺真是一個損陰缺德、昧了良心的人!他是一個謊話連篇、蒙人騙人的教奸。所以我們佛弟子就不喜歡他!也不會上他的當!

世界上的一切人,包括殺人惡魔,但凡是有正義感的人,大家最反對的是這種昧著良心說假話的人!說胡話的人個個不受大家的歡迎!說胡話的人是過街的老鼠,人人喊打!

不管你做什麼事,真的就是真的,假的就是假的,千萬不要說胡話!大乘經典本來是佛陀的教法,原始經典里有著確鑿的證據,釋圓覺卻滿口胡言說是後人編造的!你說他的良心何在?

他這麼一寫不要其緊,卻害的我們還得浪費時間看他的這一篇缺德文章?甚至還有人買了他的書,真是害人不淺,浪費人的錢財不說,還害人的慧命!你看釋圓覺這個人多損陰!

(5)禪定

(南傳)中部經典三,第八六《鴦掘摩經》:

今我歸依斷有因

多為惡業導惡趣

無負債果享飲食

愚者無知耽放逸

智者守身最勝財

勿耽放逸勿親欲

入禪定者得大樂

分別諸法達最勝

善達不作惡思量

逮達三明成佛教

善達不作惡思量

(南傳)中部經典三,一0八《瞿默目犍連經》:

「婆羅門!我今住竹林中。」「尊者阿難!云何竹林可得樂、且無音、無雜聲、離人里、可離諸人而住,適於獨棲耶」

「婆羅門!竹林可得樂,且無騷音,無雜聲,離人里,可離諸人而住,適於獨棲,

其正恰如卿等之庇護與擁護者之所依者。」「尊者阿難!竹林可得樂,且無騷音,無雜聲,離人里,可離諸人而住,適於獨棲,其正恰如諸尊者之禪定者,修定者之所依,誠然諸尊為禪定者、修定者。尊者阿難!一時,彼尊者瞿曇住毗舍離大林之重閣講堂。尊者阿難!時,我於彼大林之重閣講堂、近彼尊者瞿曇,於其處、彼尊者瞿曇說示禪定論,盡其委曲,彼世尊誠禪定者、修定者。而彼尊者瞿曇對一切之禪定,皆加以讚賞。」「婆羅門!彼世尊未必對一切禪定皆加讚賞。又彼世尊對一切禪定,亦非不加讚賞。然則婆羅門!彼世尊對如何種類之禪定不加讚賞耶婆羅門!此處有一人,為欲貪所纏,彼為欲貪所克之心而住。不能如實了知遠離已起之欲貪。彼隨欲貪之如實介在而為禪思、入定、靜慮、寂定。彼為嗔恚之所纏,為嗔恚所克之心而住,不能如實了知遠離已起之嗔恚。彼隨嗔恚之如實介在而為禪思、入定、靜慮、寂定。又彼為惛眠所纏,為惛眠所克之心而住,不能如實了知遠離已起之惛眠,彼以惛眠之介在如實為禪定……乃至……為掉悔所纏,掉悔所克之心而住……乃至……為疑所纏,疑所克之心而住,不能如實了知、遠離已起之疑。彼仍隨疑之如實介在而為禪思、入定、靜慮、寂定。--婆羅門!實則彼世尊對如是種類之禪定不加讚賞。婆羅門!然彼世尊對如何種類之禪定予以讚賞耶婆羅門!此處有比丘,離欲愛、離不善法、有尋、有伺,由離愛欲與不善法,正住於成就生喜與樂之初禪。靜止諸

尋、伺,身歸靜謐,心成一境性,無尋、伺,住於成就由定生喜與樂之第二禪。……

乃至……第三禪……乃至……住於成就第四禪--婆羅門!如是種類之禪定,正為

彼世尊所讚賞。」「尊者阿難!尊者瞿曇!正對應呵之禪定呵斥,應贊之禪定,讚歎。」--

你看,關於禪定一法,佛陀在南傳的原始經典里,也是處處有開示。釋圓覺卻故意胡說這是大乘經典里胡編亂造的文字遊戲!

因為釋圓覺的說法,根本不符合實際,是違背事實的謊言。他是在昧著良心顛倒佛陀的教法。本來佛陀的南傳原始經典里白紙黑字,明明白白寫著菩薩六度法語,而釋圓覺卻大睜兩眼說胡話。竟然說菩薩六度是假的。可見釋圓覺是多麼的損陰缺德。

你看這個釋圓覺多陰險,他純粹是故意攪渾清水!他是想瞞哄那些不看經典的懶人。是想害那些初入佛門、學法尚淺的佛子的慧命,這個人良心多壞!

製造假象騙人的人,是沒有天理的人。釋圓覺就是在故意製造假象騙人,所以釋圓覺就是一個沒有天理的人!

(6)智慧

(菩薩═司祭官)

(南傳)小部經典八,第七章 《香草叢品》二一四《河水滿本生經》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智慧波羅蜜所作之談話。某時,比丘於法堂有關如來智慧之話,談如花放。「諸位法友!等正覺者有大智、廣智、明智,有敏捷之智慧、銳利之智慧、透徹之智慧,為具足方便智者。」佛來此處問曰:「汝等比丘!今作何語,集於此處?」答曰:「如是,如是。」「汝等比丘!此非自今日始,如來前生即有智慧,有方便與善巧。」佛為說過去之因緣。

(南傳)小部經典五,第五十五 拔提品 長老之譬喻,五四七,《小妙香》

於此賢劫中,婆羅門之裔,彼名為迦葉,論中最勝者。

八十隨形好,三十二相具,一尋光明圍,而放炎光輝。

發光如日月,如是而鼓舞,一切功德藏,沉靜如雲海。

戒行如大地,三昧如雪山,智慧如虛空,無著如風行。

婆羅捺之城,長者財穀豐,蓄積種種寶,我於豪家生。

佛有大眷屬,我詣佛之前,聽聞有魅力,甘露之妙法。

三十二相具,如月妙天體,更有隨形好,花放如娑羅。

光輝炎照圍,耀輝如金山,一尋光明繞,百光如太陽。

(南傳)小部經典四(譬喻經) 第四 軍頭波漠品 長老之譬喻

一七 甚深微妙法,智慧究真義,名謨賀囉惹,為尊師弟子。

【無我法為諸佛 法中上】

「若學決定法, 知諸法無我; 此為法中上, 智慧轉法輪。」

(長1大1-9b12f.)

(南傳)小部經典三, 《 四十偈集》:

一○七七 智慧語真實,戒律得安定,心達安息者,智者所稱揚。

(南傳)小部經典三, 《 四十偈集》:

一○九○ 彼大牟尼,念住為頸,信仰為手,智慧為頭,常得寂滅,遊行四方。」

(南傳)小部經典十,第一章《尺度品 》四0二《果子袋本生經》:

有智慧之人,增知見,開聖道之門,得不死之大涅槃,得成就聲聞、獨覺智、三藐三菩提;於得不死之大涅槃法,惟有殊勝智慧,其他不過為智慧之從屬。故如是云:

智慧猶如星中月 謂為最勝之賢者

戒律幸福一切法 皆為智慧之從者

(南傳)小部經典四(譬喻經) 第一 佛陀品 長老之譬喻:

九五 彼處戒城壁,樓門汝智慧,賢者!信為其支柱,汝護禁戒門。

九六 念處市望樓,聖者!智慧為廣場,神足交路園,美造法街路。

九七 彼之修多羅,毘曇毘奈耶,九分佛聖言,此即汝法堂。

九八 空法無相法,無欲求梵住,無欲即苦滅,此等汝法殿。

九九 智慧居第一,更精於辯說,稱舍利弗者,正法之將軍。

(南傳)長部經典一,一四 《大本經》:

二0 諸比丘!爾時,毗婆屍菩薩,如是思惟:『無何時則無老死何滅則老死滅

耶』諸比丘!爾時,毗婆屍菩薩,以種種方便而思惟,則依智慧觀察:『無生時則無老死,生滅則老死滅。』

諸比丘!爾時,毗婆屍菩薩,如是思惟:『無何時則無生何滅則生滅耶』

諸比丘!爾時,毗婆屍菩薩,以種種方便而思惟,則依智慧觀察:『無有時則無生,有滅則生滅。』

諸比丘!爾時,毗婆屍菩薩,如是思惟:『無何時則無有何滅則有滅耶』

諸比丘!爾時,毗婆屍菩薩,以種種方便而思惟,則依智慧觀察:『無取時則無有,取滅則有滅。』

諸比丘!爾時,毗婆屍菩薩,如是思惟:『無何時則無取何滅則取滅耶』

諸比丘!爾時,毗婆屍菩薩,以種種方便而思惟,則依智慧觀察:『無愛時則無取,愛滅則取滅。』

諸比丘!爾時,毗婆屍菩薩,如是思惟:『無何時則無愛何滅則愛滅耶』

諸比丘!爾時,毗婆屍菩薩,以種種方便而思惟,則依智慧觀察:『無受時則無愛,受滅則愛滅。』

諸比丘!爾時,毗婆屍菩薩,如是思惟:『無何時則無受何滅則受滅耶』

諸比丘!爾時,毗婆屍菩薩,以種種方便而思惟,則依智慧觀察:『無觸時則無受,觸滅則受滅。』

諸比丘!爾時,毗婆屍菩薩,如是思惟:『無何時則無觸何滅則觸滅耶』

諸比丘!爾時,毗婆屍菩薩,以種種方便而思惟,則依智慧觀察:『無六處時則無觸,六處滅則觸滅。』

諸比丘!爾時,毗婆屍菩薩,如是思惟:『無何時則無六處何滅時則六處滅耶』諸比丘!爾時,毗婆屍菩薩,以種種方便而思惟,則依智慧觀察:『無名色時則無六處,名色滅則六處滅。』

諸比丘!爾時,毗婆屍菩薩,如是思惟:『無何時則無名色何滅則名色滅』

諸比丘!爾時,毗婆屍菩薩,以種種方便而思惟,則依智慧觀察:『無識時則無名色,識滅則名色滅。』

諸比丘!爾時,毗婆屍菩薩,如是思惟:『無何時則無識何滅則識滅耶』

諸比丘!爾時,毗婆屍菩薩,以種種方便而思惟,則依智慧觀察:『無名色時則無識,名色滅則識滅。』

(南傳)增支部經典二,四 集 ,第二 《優樓比螺品》:

四 心處掉舉雜穢語 數數作語任憑誰

於所思惟不穩重 欣悅非法如畜獸

了無尊敬是自惡 彼者顯然非上座

圓具戒品無論誰 具足多聞與勝辯

強於諸善有自製 以智慧觀察義理

探究一切之諸法 心無荒亂具辯才

生死已然付了斷 於諸梵行了無缺

於彼我說是上座 於彼絕非諸般漏

比丘當以漏盡故 人稱上座之盛名

(南傳)增支部經典一,三 集 ,第一 《愚人品》:

諸比丘!愚人之標識是在作業,智人之標識是在作業,智慧是光輝於行。

諸比丘!成就三法者,即應知是愚人。云何為三耶身惡行、語惡行、意惡行。

諸比丘!成就此等三法者,即應知是愚人。

諸比丘!成就三法者,即應知是智人。云何為三耶身妙行、語妙行、意妙行是。諸比丘!成就此等三法者,即應知是智人。

故諸比丘!汝等應如是學,我等若成就三法,即應避開被稱為愚人之三法;若成就三法,即應實行被稱為智人之三法。諸比丘!汝等應如是學。

(南傳)增支部經典一,一 集 ,第二十一《 靜慮品》:

諸比丘!有一法,修習多修習,則能得慧、能增慧、能廣慧、起大慧、起博慧、起廣慧、起深慧、起無鄰慧、起弘慧。能多慧、起速慧、起輕慧、起聰慧、起捷慧、起利慧、起擇慧。云何為一法是念身。諸比丘!有一法,修習多修習,則能得慧……乃至……起擇慧。

(南傳)增支部經典一,二 集 第三 《愚人品》:

諸比丘!修奢摩他成就何種義是修心。修心成就何種義

斷所有貪。諸比丘!修毗缽舍那成就何種義是修慧。修慧成就何種義斷所有無明。諸比丘!被貪所染之心無法解脫。被無明所染之慧無法修。諸比丘!如是由離貪而心解脫,由離無明而慧解脫。

(南傳)增支部經典三,五 集 第十八 《優婆塞品 》:

殺害諸眾生 又作虛誑語

偷取世不與 又通他人妻

沉湎於穀物 草果酒之人

不斷五種怨 名為無戒者

身壞無智慧 彼乃墮地獄

不殺諸眾生 不言虛誑語

不偷世不與 不通他人妻

不沉湎穀物 草果酒之人

斷五種怨已 名為有戒者

身壞有智慧 彼乃生善趣

雜阿含卷十一,《六入處相應》(4)

利刀者,謂利智慧。多聞聖弟子以智慧利刀,斷截一切結、縛、使、煩惱、上煩惱、纏。是故諸姊妹!當如是學:於所可樂法,心不應著,斷除貪故;所可嗔法,不應生嗔,斷除嗔故;所可痴法,不應生痴,斷除痴故。於五受陰當觀生、滅,於六觸入處當觀集、滅,於四念處當善繫心住七覺分。修七覺分已,於其欲漏,心不緣著,心得解脫;於其有漏,心不緣著,心得解脫;於無明漏,心不緣著,心得解脫。諸姊妹!當如是學」!爾時、尊者難陀為諸比丘尼說法,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已,從座起去。

(南傳)增支部經典五,八 集 ,第三《 居士品》:

一七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為少欲而不欲被知少欲;為知足而不欲被知知足;為閑居而不欲被知閑居;為發勤而不欲被知發勤;為正念而不欲被知正念;為定意而不欲被知定意;有智慧而不欲被知有智慧;樂於無戲論而不欲被知樂於無戲論。諸比丘!說『此法為少欲者之所有,此法非多欲者之所有』者,是緣此而說。

(南傳)相應部經典一,第二 天子相應

一 立於一面之難陀那天子,向世尊唱偈曰:

大智之瞿曇 無有蓋覆事

奉問於世尊 大雄智見者

何等持戒者 何等智慧者

何等超苦人 諸天崇何人

二 [世尊:] 具戒有智慧 勤修於心意

寂靜而禪樂 正念舍諸愁

諸漏皆盡已 最後身之人

如是之行人 稱為持戒者

如是之行人 稱為智慧者

如是超苦人 是人諸天敬

(南傳)相應部經典一,第二 《天子相應》:

阿難!不愚、不污、不迷亂、不亂心者,有誰有不喜歡舍利弗者!阿難!舍利弗是賢者、是大慧、廣慧、速慧、迅慧、銳慧、貫通慧、小欲、知足、遠離、不共住、精進、辯者、聽忠言者、忠告者、惡之責難者。」

(南傳)相應部經典四,第一 《六處相應》:

※二 「諸比丘!余尋覓巡行色之甘味終發見色之甘味,此余以智慧善觀色之甘味故。

諸比丘!余尋覓巡行色之患難,終於發見色之患難,此余以智慧善觀色之患難故。

諸比丘!余尋覓巡行色之出離,終於發見色之出離,此余以智慧善觀色之出離故。

諸比丘!餘聲之……香之……味之……觸之……

諸比丘!余尋覓巡行法之甘味,終於發見法之甘味,此余以智慧善觀法之甘味故。諸比丘!余尋覓巡行法之患難,終於發見法之患難,此余以智慧善觀法之患難故。諸比丘!余尋覓巡行法之出離,終於發見法之出離,此余以智慧善觀法之出離故。

(評論)

佛陀在南傳的原始經典里,處處有關於「智慧」的開示!釋圓覺卻白安了一副瞎眼看不見。釋圓覺文化水平有限,剛學會造句就想行文,奇怪!這樣低劣的智商,這樣昏暗的目光。他對經意不理解,不理解就敢發言,結果行文變成了胡說。

他的發言純粹是顛倒是非,製造混亂。他這個人昧卻良知,缺乏道德水準。他滿口胡言,混淆視聽,編造假話來騙人!他竟敢把佛陀的南傳原始經典來任意玷污!還膽敢向大乘經典發出叫囂!

他寫文章是為了賣錢,是為了出名,他已經被金錢衝垮了良心的底線!他沒有真知灼見。他是一個有眼無珠的無眼盲人!

他更沒有正知正見,他的發言,全是他自己憑空設想編造出來的滿嘴胡說!他造謠說大乘經典是胡編亂造,原來他的說法才是胡編亂造的。他的說法是捕風捉影的空穴來風,原來是沒有半點真實可信的確鑿依據!

釋圓覺是故意違背事實,昧著良心誹謗大乘佛法!可見釋圓覺是一個不誠實的人!可見釋圓覺是個顛倒是非,混淆視聽的人!

小結

佛在(南傳)增支部經典一,三集,第三《人品》里說:

諸比丘!云何為盲人耶

諸比丘!世間有一類人,無眼,不能得未得之財物,或不能增殖已得財物。又,不能知善不善之法、不能知有罪無罪之法、不能知劣勝之法、不能知黑白相對法。諸比丘!此名為盲人。

釋圓覺正是這樣的一個無眼盲人。他對真假善法不能明了,他不知有罪無罪之法,他不能知劣勝之法,他不知黑白相對之法。所以釋圓覺就是佛所說的無眼盲人。

佛在(南傳)增支部經典一,三 集, 第三《 阿難品》又說:

友!愚痴者實是作闇者,無眼者,無智者,慧滅者,能助長苦痛者,不能引涅槃者。

釋圓覺就是佛所說的一個無眼者,無智者,慧滅者!他對佛陀教法大肆誹謗,只能助長他自己的苦痛。

釋圓覺如果不及早在佛像前痛哭流涕的懺悔,如果不及早在網路里向大家沉痛悔過,此生業力報盡,必將步入地獄之門!到時悔之晚矣!

推薦閱讀:

如果只是被騙錢,或許你是幸運的
直播中騙子公會常用手段
一般騙子的伎倆有哪些?
「未聞花開」的原答案
我來教大家如何看穿一個女騙子。親身經歷現身說法。

TAG:騙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