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幸福有約
與幸福有約
美滿家庭7習慣
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Families
【內容大綱】
柯維博士深信,家庭是社會的基石,是個人內心充實的最大源頭。唯有家庭的圓融美滿,人們才能享有真正平實的快樂。透過本書,您不但可以了解七個習慣的驚人力量,更能從書中習得主動積極,成為家中推動變遷的舵手,並尊重家人彼此的歧異,使全家的力量大於個人力量的總和。在這渾沌不安的現實世界中,創造出屬於您的美好家庭文化。
【目錄章名】
給讀者的信 史蒂芬.柯維
前言 珊德拉.柯維
偏離軌道
習慣一 主動積極
習慣二 以終為始
習慣三 要事第一
習慣四 雙贏思維
習慣五 知彼解己
習慣六 統合綜效
習慣七 不斷更新
生存、安定、成功、意義
實戰索引
7習慣之總圖與定義
本書相關資源
【精彩書摘】
偏離軌道
美滿的家庭——甚至連偉大的家庭,都有九○%的時間是處於軌道以外。關鍵在於:他們知道目標何在、何謂「軌道」,他們會一次次返回軌道。
這種過程很像飛機的航行。起飛前,駕駛員會擬定飛行計畫。他們徹底明白自己要去何處,並會依據飛行計畫展開行程。但是,在飛行途中,風雨、氣流、其他班機的停降、人為疏失和其他變數,都會影響航行,使得駕駛員會稍微改變方向。所以,大多數時間,飛機並未依照預定的路線前進。整個行程當中,飛機常常出現輕微偏離計畫的狀況。氣候變化或異常的空中交通堵塞,則更易使飛機偏離預定路線。但是,若非遭遇重大問題,飛機總能順利抵達目的地。
他們是怎麼做到的?在飛行途中,駕駛員時時刻刻接收訊息。他們從偵測環境的儀器、機場塔臺、其他機器,甚至從其他星球接收訊息。依據這些回饋的訊息,他們隨時調整,一次次返回航道。
他們的希望並非建立在偏離軌道之上,而是有賴於願景、規畫,以及返回軌道的能力。
我相信,飛機的航行是家庭生活的理想像徵。對於我家來說,偏離航道形同家庭分崩離析。家庭希望的源頭,是擁有願景、規畫和一次次返回軌道的勇氣。
西恩(兒子):
一般而言,我覺得,在我們長大的過程中,家中的爭吵不比其他家庭少。我們有自己的問題。但是我相信,我們的關係之所以穩固,乃是因為擁有更新、道歉與重新開始的能力。
比如說,全家去旅行時,爸會為我們擬定計畫,要我們清晨五點起床,吃早飯,準備八點出發。問題在於:出門的日子來臨時,我們都睡得死死的。沒有人幫忙,爸就會發脾氣。當我們終於啟程,大約總比預定時間晚了十二個小時。沒有人敢跟爸說話,因為他快氣瘋了。
我印象最深的是,事後爸總會道歉,一向如此。他能為發火而道歉——尤其是你曉得自己激怒了他的時候,這實在是一種謙卑的表現。
回顧過去,我覺得我家的特點是,即使我們渾渾噩噩;即使父母為家庭會議、家庭目標和家事擬定的新計畫和新作法,看起來完全不管用,爸媽總是不灰心,總是繼續努力。
我家和一般家庭沒有兩樣;我也和常人無異。即使有許多難處、問題和挫折,你仍有極大的希望,得以朝目標行進。關鍵在於:找到目的地、擬定飛行計畫,還得帶個羅盤。
飛機的隱喻貫徹本書,藉著建立美好家庭文化的觀念,傳達希望和活力。
本書的三個期許
本書的目的是讓你在理智和情感兩方面,都把保有希望視為第一要務。同時,我想讓你培養自己和家庭不致偏離軌道的三種能力:目的地、飛行計畫和羅盤。
1. 明確的目的地
你閱讀本書,乃是因為你有獨特的家庭處境和需求。此刻的你可能正在掙扎著挽回婚姻,或為破鏡重圓而努力;或許你婚姻幸福,但想追求更美滿的關係,建立極為滿足、極為充實的感情;你可能是單親,幾乎被種種要求和壓力無情地碾碎;你可能正在跟一個任性的孩子掙扎,或是面對一個被幫派、毒品或其他不良勢力控制的叛逆青少年;你可能努力把兩個家庭拼湊在一塊兒,無奈兩邊的孩子們漠不關心。
或許你希望孩子愉快地做功課,完成該做的事,不必提醒便能自動自發;或許你覺得,在家中扮演多重角色(顯然是互相衝突的角色),如父母、法官、陪審團、獄卒和朋友,對你是太大的挑戰;或許你在嚴格和放任之間來回擺盪,不知如何管教孩子。
或許你正吃力地東挪西補,養家糊口。經濟壓力讓你耗盡了時間和心力,以致你沒有力氣維繫感情;你可能兼了兩三個差事,每日與所愛的人擦身而過,如同黑夜海上擦身而過的兩艘輪船。乍聽之下,建立美好的家庭文化簡直是天方夜譚。
你的家庭可能爭吵不斷。家人吵鬧、打鬥、吼叫、呼喊、蠻橫、咆哮、偷襲、輕蔑、責怪、批評、拂袖而去、用力摔門、漠不關心、冷淡孤僻;或許大的孩子不回家,家人之間沒有親情;或許婚姻裡的愛情已經消逝衰褪;或許你覺得空虛孤單;或許你千辛萬苦力圖改善一切,卻徒勞無功。你筋疲力竭,覺得一切都是枉然,何必白費心機?
或許你是祖父母,深切關心子女的家庭,卻擔心幫倒忙而不知所措;或許你和兒子或媳婦只維持表面上的禮貌,雙方在內心深處卻掀起冷戰。有時冷戰愈演愈烈,形成水火不容的衝突;或許你在成長的過程或婚姻中,長期遭受虐待,雖然決心跳出惡性循環,卻找不到任何模式或典範,致使你不斷重蹈覆轍,做出自己深惡痛絕的行為;或許你們是一對想要孩子的夫婦,由於事與願違,你們覺得夫妻之情不再甜蜜。
或許你承受多重壓力,對家庭不抱希望。無論問題為何,最重要的是,不要拿自己的家庭與別人比較。沒有人能徹底了解你的問題。除非你相信,他們真的有此能力,否則,他們的建議對你無足輕重。同樣的,你永遠無法完全領會另一個人的家庭狀況或家庭問題。通常人們會把自己的經驗投射到對方身上,為對方的問題開出解藥。然而,我們往往只看到冰山一角。許多人總以為,別人的家庭十分完美,殊不知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挑戰和包袱。
美妙的是,願景的力量超過包袱。比起過去積存的醜惡回憶,或是眼前面對的問題,未來的目標——期許生活與心靈都獲得改善,更顯得強勁有力。
我們藉著建立「家庭使命宣言」,希望幫助全球的家庭,創造家人共享的願景與觀念。在接下來的章節中,我將說明如何發展這種宣言,闡述它如何統整與強化家庭。家庭使命宣言能變成你家的獨特「使命」,它所蘊涵的價值將成為你們的行為準則。
你可以帶頭建立更美好、更有效能的家庭願景。但是為了運作有效,家庭成員必須一起參與。他們必須協助這個願景成形——至少了解它、加入它。理由十分簡單。你玩過拼圖,或者看別人玩過嗎?心中先記下整體圖象有多重要?一起玩的人應否記住相同的畫面?要是缺乏共享的願景,人們會各行其是,陷入迷航的困境。
我們主張,在家庭裡創造一個共享的願景。目的地若明晰,你們就能一次次返回航道。事實上,旅程是目的地的一部分,兩者息息相關。如何行進與目的地在何處一樣重要。
2. 擬定飛行計畫
擬定飛行計畫至為重要。飛行計畫應以導向目的地的原則為基礎。讓我與你分享一個例子。
有位好友對我傾訴他對兒子的深重憂慮。他口中的兒子是個「叛逆」、「令人不安」和「忘恩負義」的人。
「史蒂芬,我不知道該怎麼辦,」他說:「情況糟透了。我若走進房間跟他一起看電視,他會立刻關掉電視,起身離去。我盡力跟他溝通,卻沒有用。」
當時我在大學教授有關七個習慣的課程。我說:「你何不跟我到課堂上看看?我們就要上到第五個習慣——知彼解己。它教你在說明看法之前,先用同理心傾聽對方的想法。我的推測是,你兒子覺得你不了解他。」
「我早就了解他了。」他答道:「要是他不聽我的話,我可以想見他會碰到什麼問題。」
「我建議你先假設自己對兒子一無所知,就像一張白紙。聽他講,不作任何道德的評估或論斷。來上我的課,學習這種態度,學習從他的思考架構裡傾聽。」
他來了。上完一堂課,他覺得自己已經懂了。他對兒子說:「我要聽聽你的看法。或許我不了解你,但是我想了解你。」
他兒子答道:「你從來沒有了解過我,從來沒有!」話一說完,兒子拂袖而去。
第二天,這位朋友對我說:「史蒂芬,這法子不管用。我這麼努力,他卻這樣對我!我真想說:『你這個白癡!難道你不明白我為你所做的一切,看不出我正在努力嗎?』我真的不覺得還有希望。」
我說:「他在考驗你是不是真心的。他發現了什麼?他發現你不是真的想了解他。你要他變成一個規矩的年輕人。」
「他本該如此,這個傲慢的小傢伙!」他答道:「他完全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好把事情搞砸。」
我回答:「反省你的情緒。你氣憤、挫折、心裡在判斷他。你能否運用初級的傾聽技巧,幫助兒子打開心門?跟他說話或看著他時,你能否不傳達內心認定的負面訊息?你必須努力改變自己的理智和感情。最後,你將學會無條件地愛他,而不是等他變得循規蹈矩,你才肯愛他。在學習的過程中,你將學會從他的角度聽他說話。如果有必要,你要為了自己的論斷和過去所犯的錯誤向他道歉,盡全力挽回彼此的感情。」
朋友恍然大悟。稍早的努力僅僅是運用表層的技巧,並未產生不計後果、誠摯溝通的力量。
他回到課堂上繼續學習,面對自己的感受和動機。不久他體會到,自己建立了新的態度。他對兒子的感覺變得更溫柔、更敏感、更開放。
最後他說:「我準備好了。我要再試一次。」
我說:「他還是會考驗你有沒有誠意。」
「沒關係,史蒂芬,」他答道:「現在我覺得,他可以拒絕我的每一項建議。這都沒有關係。我會不斷提議,因為這樣做是對的,因為他值得我努力。」
那天晚上,他坐在兒子身旁:「我知道,你覺得我沒有嘗試去了解你。但是,我希望你知道,我正在努力,而且會一直努力下去。」
男孩仍是冷漠的:「你從未了解過我。」他起身準備離開。伸手開門時,朋友說:「你離開之前,我想說對不起。前幾天晚上,我不該在你朋友面前讓你沒有面子。」
兒子突然轉過身來:「你一點也不明白,當時我有多難堪!」男孩的眼眶充滿淚水。
「史蒂芬,」稍後朋友對我說:「看見兒子落淚的那一刻,你的訓練和鼓勵都還沒有發揮影響力。我根本不曉得他在乎我,不知道他是如此珍貴。我頭一回真心想聽聽他的想法。」
他做到了。男孩漸漸打開心門。他們聊到深夜,朋友的妻子進房提醒「上床時間到了」,兒子立刻道:「我們要聊聊。對不對,爸?」父子倆一直談到清晨。
第二天,在我辦公室的走道上,朋友含著淚說:「史蒂芬,我找回了兒子。」
就像朋友所發現的,人際互動有某些基本原則,與這些原則及自然法則和諧共存,對於高品質的家庭生活至為重要。前面的例子中,朋友違反的基本原則是設身處地、尊重他人。他的兒子也違反了這項原則。然而,父親選擇實踐這項原則的作法——真心、同情地傾聽兒子的話,去了解兒子,徹底改變了原來的親子關係。在任何化學公式中改換一個元素,結果必定大不相同。
高效族在生活的各層面都有知彼解己的習慣。你能想像一個高效能的人會不尊重別人、不願傾聽與了解別人嗎?你若發現一項普遍(適用於任何地點)、永恆(適用於任何時間)與不證自明(為它爭論顯然愚不可及,例如:爭辯能否「不尊重對方而建立穩固的長期關係」)的原則,便能藉著身體力行來辨識真偽。試想,一個人若心中相信原則,行為卻完全相反,將是多麼荒唐可笑。
在人際關係的世界裡,立基於普遍、永恆與不證自明原則的七個習慣,就像是物理世界的地心引力原則那般真實。這些原則基本上掌管生活的每個層面。它們是古往今來成功的個體、家庭、組織和文明的一部分。這些習慣不是戲法或技巧,也不是捷徑。它們不是練習方法或執行清單。它們是一種思考和做事的完整模式,所有成功的家庭都有這些特質。
在家庭生活或其他的互賴情境中,違反這些原則的人必會遭到挫敗。誠如俄羅斯文豪托爾斯泰在小說《安娜.卡列妮娜》中所言:「快樂的家庭都是一樣的,不快樂的家庭卻各有各的悲哀。」無論是雙親家庭或單親家庭;無論父母有十個小孩還是膝下猶虛;無論家人是彼此忽視虐待或愛護信任,快樂的家庭總有若干可長可久的特質。這些特質都包含在七個習慣中。
這位朋友學到的另一項原則是變化的本質——所有真實、持久的改變都是發自內心。換句話說,他並未致力改變兒子,而是改變自己。由於內心深處的努力,他終於改變了環境,也改變了兒子。
這種由內而外的作法正是七個習慣的核心。藉著持續應用包含在習慣裡的原則,你可以促使任何關係或情境往積極的方向改變,使自己成為變遷的舵手。再者,在改善問題方面,注意原則比注意行為效果更好。這是因為人們在本能上熟知原則,或是原則已深植心中。了解原則讓人更明白真實的本性與可能性,進而激發潛能。
由內而外的作法日益重要的另一項原因是,時代正在劇烈地變遷。過去人們可以用「由外而內」的作法養育子女,因為社會是家庭的盟友和資源。人們身邊圍繞著角色楷模、典範、媒體的強固觀念,以及有利家庭的法律與支援系統。這些助力使婚姻得以持久,有助於建立穩固的家庭。即使家庭發生問題,仍有成功婚姻和家庭生活的觀念加以支撐。這些因素使人們能用由外而內的方式教養子女。成功就是「跟著潮流走」。
然而,時代的潮流走向已經產生劇烈的改變。今日「跟著潮流走」,就是把家庭帶上死路!
即使社會重新重視「家庭觀念」的趨勢令人振奮,過去三十到五十年的大潮流,仍是從支持家庭(pro-family)走向反對家庭(anti-family)。我們試圖駕駛飛機,穿越動盪不安、不利於家庭的環境。然而,強勁的逆風陣陣吹來,總是輕易地把許多家庭吹離軌道。
我最近參加了一項有關家庭的學術會議。會中有位州長分享了他的經驗:
最近我和一位男士聊天。他是個好爸爸。他告訴我以下的故事:
他七歲的兒子最近彷彿有心事。他說:「爸,我就是沒法不去想它。」這位父親猜想,它可能是個噩夢,或是兒子看過的恐怖電影。
經過多方的說服和哄勸,兒子終於說出,他看了許多恐怖、醜惡、赤裸裸的春宮照片。父親問道:「你在哪兒看到的?」兒子說,是隔壁的九歲鄰居帶他從電腦上看到的。這位父親對那個小孩一直很信任。「你看過幾次了?」父親問。答案是:「很多次。」
於是,這位父親去看鄰居男孩的父母。男孩的父母為此感到驚慌。想到這兩個孩子小小年紀就被這種照片污染心靈,他們感到噁心。他們把兒子叫來,問他是怎麼回事。孩子瀕臨崩潰,放聲大哭:「我知道這是不對的,可是我就是停不下來。」
他們擔心是否有成人涉入此事。答案是沒有。原來是一名六年級的孩子把網址交給鄰居男孩,告訴他:「上網看一看,它真的很酷!」隨後,這個網站便如同一場瘟疫,在社區裡迅速傳開。
鄰居男孩的父親對我說,他們覺得應該鼓勵孩子玩電腦,而且這個九歲的孩子對電腦也很在行。他們把電腦放在樓下一個房間的門後。不料這個房間變成了春宮商店。
這種事是怎麼發生的?我們的社會怎會提供這種科技,讓在這方面沒有智慧、經驗和判斷力的孩童,淪為病態、引人上癮、污染心靈的猥褻圖片的受害者?
過去三十年來,家庭的處境產生強大而劇烈的變遷。想想以下的現象:
?私生子出生率的增加幅度超過四○○%。
?單親家庭的百分比增加了三倍以上。
?離婚率增加了兩倍以上。據估計,新婚夫婦約有半數將以離婚收場。
?青少年自殺率增加近三○○%。
?學生申請大學的學力性向測驗(Scholastic Aptitude Test)成績,平均降低了七十三分。
?美國婦女今日排名第一的健康問題是家庭暴力。每年有四百萬名女性遭伴侶毆打。
?四分之一的青少年在高中畢業前,便感染過一種性病。
一九四○年起,公立小學的管教問題從學生嚼口香糖和在走廊奔跑,轉為懷孕、強暴和暴力攻擊。
同時,雙親中有一人在家照顧孩子的家庭百分比,由六六?七%降為一六?九%。今日兒童平均每人每日看電視的時間長達七小時,每日與父親相處的時間卻不超過五分鐘。
偉大的歷史學家湯恩比(Arnold Toynbee)指出,我們可以用一個簡單的觀念,來概述人類的歷史,那就是:沒有任何事物比成功更容易消亡。換句話說,回應與挑戰相當時,你就成功了。但當挑戰改變,原有的回應便會失效。
挑戰已經改變,我們必須培養因應挑戰的新方法。空有創造穩固家庭的意願仍嫌不足。即使有好點子也還不夠。我們需要新的想法和技術。挑戰突飛猛進,若想有效作出回應,就得迎頭趕上。
七個習慣的架構代表這套想法和技術。本書將一再說明,即使在騷亂不安的環境中,許多家庭仍能運用這個架構走上軌道,不致偏離。
我特別要鼓勵你,每週安排一段「家庭時間」。在這段時間裡,禁止意外狀況或不速之客的干擾,也不許任何人打斷。家庭時間可以用來規畫、溝通、教導觀念、一起歡笑。它是一股強勁的力量,讓你和家人留在軌道上。同時,我建議你和家人定期安排一對一的談心時間——讓對方決定談什麼。如果你能做到這兩件事,我保證你的家庭生活品質一定迅速提升。
為什麼要擬定使命宣言?為什麼要安排家庭時間?為什麼要一對一地談心?因為世界變得太厲害,變遷的腳步不斷加快。不設計新的基本模式或架構,家庭將被變遷的風暴吹離航道。
哲學家懷海德(Alfred North Whitehead)說過:「靈活運用自己充分了解的原則,這樣的習慣就是擁有終極的智慧。」你不必學習一百種新方法,也不必試著搜羅更新穎、更好用的技巧。你只需要一個基本原則的架構,讓你在各種情況下都能加以運用。
這七個習慣創造出這種架構。七個習慣最大的力量不在個別的原則,而在合為一體,彼此效力。藉著這個架構,你可以了解任何家庭情境的問題,為它開出解藥。你可以找出改善或解決問題的前幾個步驟。學習七個習慣的數百萬人可以為它們作見證。這些習慣不是告訴你該怎麼做,而是提供一種思考方式、一種生命狀態,使你逐漸明白該怎麼做、在什麼時候去做。有了技能,才可找到適合的方式;培養技能,則需要不斷的練習。
有個家庭的成員一致表示:「有時我們覺得,實踐這些原則實在困難。但是,不去努力比咬著牙做下去更困難。」一言一行都會導致後果,不顧這些原則的行動,勢將帶來不快樂的後果。
本書的第二項期許就是說明,無論身處何種情境,七個習慣的架構都是極有效的工具。它們讓你看出病癥所在,由內而外帶來積極的改變。
3. 攜帶羅盤
七個習慣的架構強調,你是生活的創造力源頭,透過你的領導和以身作則,你可以成為家庭生活創造力的源頭,也就是變遷的舵手。所以,本書的第三項期許就是:幫助你認識並發展四項獨特的稟賦。它們將使你成為家中變遷的舵手。這些稟賦會成為一個羅盤、一種內心的指引。在你往目的地前進的同時,它們會讓你的家庭留在軌道上。它們讓你認識自己的生活,把生活和原則結合在一起。即使在最惡劣的天候下,它們給你力量,讓你找出最恰當的行動,並且努力實踐。
如果本書讓你不被作者、其他作家、諮商人員或所謂的心理專家牽著鼻子走;如果本書讓你找到出路,向合適的資源尋求協助,本書對你和你的家庭才算貢獻卓著。你是否同意這個看法?
沒有人和你一樣了解你的家庭問題。你是當事人。你必須處理亂流、氣候變化,以及其他會把你和家人吹離航道的因素。你身上有裝備,能夠了解家裡需要什麼改變,並且促使它實現。
除了適用於各個情境的技巧和練習,你更需要採行一種作法,讓你有能力、有力量,把種種原則應用在自己的問題上。
遠東地區有句諺語:「給人一條魚,讓他吃飽一日。教他釣魚,讓他終生不餓。」本書的目的不是給你一條魚。即使書中列出許多案例,說明不同的人在各種環境運用七個習慣的方法,本書的焦點仍是教你釣魚。我們將透過一系列的原則,幫助你把能力發揮到極致。所以,你應體會各種故事的深意,在裡面尋找原則。案例本身可能與你的處境不符,但是我敢保證,原則和架構絕對適合你。
心中的終極目標:美好的家庭文化
本書的主旨在於高效能家庭的七個習慣。什麼是家庭的「效能」?就是美好的家庭文化。
這裡的「文化」指的是家庭的精神——家裡的感受、反應、細微的變化和氣氛。它是家庭的個性——家人關係的深度、品質和成熟度。它是家庭成員建立感情的方式和對彼此的感覺。它源於集體行為模式的精神和感受,是家人互動的特徵。這些東西來自家人內心深處共享的信念和價值觀。
我明白,「美好」的定義因人而異。我用它來描述一種滋養人心的文化。在這個文化裡,家人深刻、誠摯、真心地享受共處時光。他們共享信念和價值觀,依據掌管生活各層面的原則,有效地互動與採取行動。這是一種從以「我」為核心,轉為以「我們」為核心的文化。
家庭是一種「我們」的經驗、「我們」的心態。從「我」變為「我們」——從獨立到互賴,是家庭生活最具挑戰性、最艱難的轉變。誠如詩人佛洛斯特(Robert Frost)詩句:「選擇的路,決定一切。」儘管美國文化顯然把個人自由、立即回饋與效率控制放在第一位,沒有一條路比豐富、互賴的家庭生活更喜悅、更令人滿足。
當你的快樂主要來自於他人的快樂時,你的心態已從「我」轉移到「我們」,解決問題和掌握機會的整個過程也隨之改變。但是,直到你把家庭列入優先考慮,你的心態才會產生真正的轉變。婚姻之所以往往淪為住在一起的兩個單身貴族,就是因為雙方的心態從未由獨立轉為互賴。
美好的家庭文化重視「我們」。它反映出心態的轉變,讓你們一起努力,選擇與走向共同的目的地。它讓你們對社會或其他家庭有所貢獻,有所成就。同時,它讓你們能夠面對把家庭拋離軌道的強大力量——包括外界的氣候因素 (我們身處的文化、個人無法控制的經濟變化、突然發生的重大疾病)與內部的騷亂(爭鬥、缺乏溝通、批評、抱怨、比較和競爭)。
家人一起努力
我想在探討七個習慣之前指出,讀者對《與成功有約》(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 的反應十分熱烈,許多人要求我把這些資料應用到家庭上。應讀者之求,我把《與成功有約》中若干「極有效能」的家庭故事納入本書。
但是,絕大多數的案例都是新的。事實上,這些人多是努力把這些原則運用到他們的家庭中。閱讀這些故事時,不妨思考如何從基本原則中汲取觀念,找出可能運用在自己家裡的作法,就算是嶄新的、不同的作法也未嘗不可。
如果情況許可,我建議你立刻採取行動,促使家人一開頭便加入改善現況的行列。我向你保證,要是你們能一起探索、一同分享,你們的學習必定更深刻,關係更穩固,也會獲得更多的喜悅和洞察力。同時,藉著一同努力,你不致迅速超越配偶或青春期的子女,你力求改變的意願或新知識,也不致讓他們覺得飽受威脅。許多人接觸到談論家庭的心理書籍後,就開始論斷配偶。他們的批評如此嚴厲,以致雙方往往在一年後決定「合理地」仳離。
一起學習是一股強大的力量,它能幫助讀者建立「我們」的文化。你們應一同閱讀本書,大聲地讀給對方聽。你們應討論書中的故事,一起探索書中蘊涵的觀念。或許你想藉著晚飯時,與家人分享這些故事,帶頭改變氣氛。或許你想作更深入的討論和應用。每一章的結尾,我都列出若干起步的建議,提供你教導家人(甚至是讀書會)及讓他們參與的方法。或許你想直接運用本書結尾的七個習慣總圖。不用著急,慢慢來。尊重每個人的理解層次,不要強迫對方接受這些想法。請記住,和家人一起努力時,「慢」就是「快」,「快」就是「慢」。
我要再次強調,談到你的家庭,你才是專家。或許目前你不想帶動家人;或許你正在處理敏感的問題,此刻要求家人加入殊為不智;或許你要先想想這些想法有沒有道理,再作決定;或許你希望從配偶和青少年的子女開始。
這些作法都可行,因為只有你最了解自己的問題。我只想指出,經過多年的經驗,在各種情境運用七個習慣,我學到了一件事:當人們一起閱讀、討論、反覆探索、獲得新的體驗、領悟和了解,他們展開了建立情感的過程,令人愈來愈振奮。這是一種同舟共濟的精神:「你我都不夠完美,但我們正在一起學習,一起成長。」當你們謙卑地分享學習心得,無意「塑造」對方,這種態度會消除別人加在你身上的標籤和判斷,讓你在「安全」、合理、允許出錯的環境中,繼續成長與改變。
我要指出:家人若是一開頭便十分抗拒,不要灰心喪氣。記住,無論何時,只要採取新作法,必會聽到以下的反應:
「我們究竟是哪根筋不對?」
「為什麼要花這麼大的力氣作改變?」
「為什麼我們不能像普通家庭一樣?」
「我餓了。我們先吃飯吧。」
「我只有十分鐘。時間到了我就走。」
「我可以帶朋友一起來嗎?」
「我寧願看電視。」
置之一笑,繼續努力。一切都是值得的。
中國竹子的奇蹟
在你做每一件事時,請記住中國竹子的奇蹟。竹子的種子植入泥土後,在長達四年的時間裡,除了冒出嫩芽,一點動靜也沒有。這四年當中,一切的成長都在地下進行。巨大、富含纖維的根部在土壤中往下擴展。到了第五年,竹子迅速生長,高達八十英尺!
家庭生活的許多事情就像竹子。你努力不懈,投資時間和精力,盡力促進成長,有時卻一連好幾個禮拜、幾個月、甚至幾年看不到成果。但是,你若耐心等候,堅持下去,「第五年」總會來臨。屆時,你將為迅速的成長和變化感到驚異。
耐心是不斷實踐信念;是勤奮的情感。它是甘心受苦,好讓對方成長。它表現了愛,帶來了解。當我們察覺自己在愛中受苦,我們也逐漸了解自己,明白自己的弱點和動機。
借用英國首相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的話說,我們必須「永遠、永遠、永遠不放棄!」
我認識一個小女孩,她老是喜歡跑到屋前的陽台。她一出去,媽媽就跟著,抱抱她,帶她回屋裡去。有一天,小女孩又跑出去,媽媽這回正忙著,忘了跟出去。過了一會兒,小女孩自己回來了。媽媽抱抱她說,很高興女兒會自己回來。小女孩說:「媽媽,我要妳每次都來找我。」
每個人內心深處都有這種「回家」的渴望,祈求豐富滿足的關係和互動,渴望高品質的家庭生活。我們必須永不放棄。無論距離軌道有多遠,我們都能採取行動,修正路線。無論兒女感覺上有多遙遠,你絕對要堅持下去,永不放棄。無論在生理或情感方面,孩子都是你骨中的骨、肉中的肉。就像聖經提到的回頭浪子(the Prodigal son),他們都會回來。你會感化他們。
飛機的比喻提醒我們,你可以抵達目的地;你可以擁有豐富、充實和愉快的旅程。事實上,旅程是目的地的一部分,因為家庭和生命一樣,行進的方式與抵達的地點同樣重要。
就像莎士比亞的詩句:
人生於世,也有潮汐漲落,
把握住漲潮的時機,便可導致成功;
失去良機,一生的航程
必定觸礁擱淺,終身顛沛。
我們現在正漂浮在滿潮的海上;
我們必須順流前進,
否則將要一敗塗地。
(註:本段輯自梁實秋譯「朱利阿斯.西撒」,遠東圖書公司印行。)
我們必須立刻跟上這股潮流,因為我們明白,家庭的重要性無與倫比。當我詢問世界各地的聽眾,要他們列出生命中最重要的三樣東西時,九五%的人寫下「家庭」或「親情」。七五%的人把家庭放在第一位。
我有同感,相信你也一樣。我們最大的喜悅和最深的痛苦都圍繞著家庭。俗話說:「悒鬱的孩子不會有快樂的母親。」我們希望一切順利,也希望獲得喜悅的生活。內心深處,我們知道這種生活是可能的、自然的、正確的。但是,當我們發現,這種願景與現實生活之間存在著一道鴻溝,我們便感覺自己脫離了軌道,認定自己不可能擁有真心渴望的家庭生活,這種想法使我們很容易氣餒絕望。
但是,我們仍有希望,而且是非常大的希望!關鍵在於由內而外,不斷努力。即使脫軌,總是返回航道。
祝福你。我明白你家和我家不一樣。由於離婚或配偶死亡,你可能獨力撫養子女;你可能是祖父母,子女都已長大成人;你可能新婚不久,還沒有小孩;你可能是阿姨、叔伯、兄弟、姊妹。家人的關係良好時,生活本身就很美好。我希望七個習慣能幫助你創造美好的家庭文化,享受圓滿的生活。
起步的建議──成年人、青少年篇
※家庭生活就像飛機的航行
?把本章開頭飛機的比喻再看一次。問家人:家庭生活在哪些方面與飛機的航行相仿?
?問:你覺得我們家什麼時候算是「偏離軌道」?答案包括:壓力大的時刻;衝突的時刻,如吵架、吼叫、責怪、批評等;痛苦的時刻,如寂寞和缺乏安全感。
?問:你覺得我們家什麼時候算是「走在軌道上」?答案包括:散步、聊天、放鬆心情休息、去公園走走、一起出去旅行、出去吃晚餐、舉行派對、野餐或烤肉。
?請家人回想一件偏離軌道的事。問:發生的原因是什麼?還有什麼事會對你造成負面影響?
?把本章「我找回了兒子」的案例再看一次。問家人:我們如何回到軌道上?可能出現的答案有:安排一對一的談心時間、要求與獲得回饋、傾聽、原諒、道歉、放下驕傲、變得謙卑、負起責任、反省思考、溝通重要的觀念、互相尊重、考慮後果。
?再看一次西恩的話:「爸媽總是不灰心。」討論家人可以用什麼方法,更有效地修正路線。
※一起學習
?問家人:我們家該如何一起學習,一起分享?答案可能包括:一起看故事書、一起聽音樂、一起旅行、一起享受新的經驗、蒐集家庭照片、分享家庭故事。問:這件事對我們家有多重要?
?討論一下,想想你們如何把一起閱讀和討論本書,當作一種承諾和義務?
※努力永遠來得及
?想想竹子的奇蹟。把小女孩說「媽媽,我要妳每次都來找我」的故事再看一次。問家人:這些故事是否讓我們對家庭和問題的看法,產生任何改變?我們是否有必要靜心等待,讓自己在某個特別的領域或關係中獲得成長?
起步的建議──兒童篇
※玩遊戲
?把一個孩子的眼睛矇住,帶到家中、院子裡或附近的公園裡。讓他失去視力的回程稍有困難。確定回程的安全性,不要選有樓梯或障礙物的路徑。
?把孩子轉幾個圈子,說明任務是返回出發點。
?讓孩子摸索回家的路。過了一會兒,問他是否需要協助或線索。
?讓家人用「向左轉,直走,再向右轉」等指令,把孩子帶回來。
?安全返回家門後,問孩子:在看不見且沒有指引的情況下,找路回家是否困難?給每個孩子機會,讓他們輪流矇上眼睛,體驗找路的感受。
※簡述遊戲的意義
?鞤助孩子了解,你們雖然一起過活,但是,沒有一人能預見未來。你們往往需要家人提供指引、線索和協助,以便達成目標。
?討論有一個家可以依靠,是一件多麼美好的事。
?幫助孩子明瞭,家庭若有「飛行計畫」相助而變得穩固快樂,它的價值並不亞於矇眼找路時所獲得的協助。
※採取行動
?決議每週撥時間聚聚,討論你家的飛行計畫。商量大家能怎麼做,以達成互相幫助、互相支持、一起歡笑,以及一生親近的目標。
?在這個禮拜當中,在家中四處張貼提醒下次家庭會議的小紙條。
?規畫有趣的聯誼活動,例如:拜訪親人、一起去吃冰淇淋、看球賽和分享寶貴的經驗。這種活動清楚地顯示,你重視家庭;身為父母,你願意付出,把家庭放在第一位。
【序言】
史蒂芬?柯維(Stephen R. Covey)
給讀者的信
親愛的讀者:
我的一生當中,從未像撰寫本書時一樣,感受到強烈的熱情--因為我最關心的領域就是家庭,我猜想你們也是一樣。
把七個習慣應用到家庭,是一種極為自然的作法。這些原則適合家庭。事實上,我就是從家庭生活歸納出這七項心得。當你從書中讀到各個家庭分享他們了不起的生命經歷,陳述他們如何運用七個習慣,進而獲得美好成果時,你就會了解這一點。
同時,我也要和讀者分享自己和家人的許多經驗--我們如何努力,有時舉措如何失當。每個家庭的處境都是獨一無二的,我們家也不例外。但是從許多層面來看,每個家庭也有相似之處。我們家和你一樣,都在掙扎著面對許多相同的問題,日復一日因應生活的挑戰。
撰寫本書時,有一點讓我很為難。我不確定是否應披露許多家庭的生活、犯過的錯誤和擁有的成就。一方面,我不願擺出一副無所不知的樣子;另一方面,我也不想隱瞞真心的感受或領會,不和讀者分享七個習慣的驚人影響力。
我要求珊德拉和孩子們分享他們的經驗--美好的和不快的皆可。我斗膽以真名寫下他們的經驗。或許我們失了分寸,因為全書有五分之一的篇幅都是我們自己的故事。然而,這些經驗僅僅是讓原則實現的案例,而原則是放諸四海皆準的。或許你覺得這些故事不幹緊要,但是你會發現,這些原則與自己有切身的關係。我希望這些故事能帶來新的觀念,對你的處境有所幫助。
最重要的是,我盼望藉著這些經驗,為讀者帶來一線希望。我盼望讀者相信,這種思考方式真的有效,真的適合自己。我明白,你想把家庭視為首要事務。我願與你分享經驗,提出一種強而有力的方法,使你在這個瘋狂、動盪、不利於家庭的世界裡,順利達成目標。
最後,我堅信家庭是社會的基石,是內心充實的最大源頭,人生最重要的事業在於家庭。前第一夫人芭芭拉?布希(Barbara Bush)對衛斯里女子學院(Wellesley College)的畢業生演說時指出:
你作為醫生、律師或企業領袖的職責儘管重要,但你首先仍是一個人。人與人的關係-配偶、子女和朋友,是你最重要的投資。在你生命的盡頭,你不會後悔沒有通過某次考試、沒有贏得某個案子,或沒有作成某件生意。你會遺憾沒有花時間陪伴丈夫、孩子、朋友或父母……美好社會仰賴的不是白宮,而是你的家庭。
我深深相信,人們若在生活的各層面勤奮努力,獨獨忽略了家庭,社會將面臨嚴重危機。這種作法與在將沉的「鐵達尼號」上拚命修理甲板上的躺椅,沒有兩樣。
史蒂芬.柯維敬上
【導讀】
珊德拉.柯維
前言
兒子參加的籃球賽快要結束時,我與一位媽媽聊了起來。她說:「約書亞(Joshua)打每一場球,妳先生幾乎都來加油,這真使我驚奇。我知道他很忙——寫書、作顧問、到處奔波。他是怎麼做到的?」當時我腦中閃現一個答案:他有一位偉大的妻子兼全職助理。但是我把這念頭暫時拋開:「他總是先考慮陪孩子。」他的確把家庭放在第一位。
有一次,史蒂芬對一群位高權重的企業家說:「公司若是分崩離析,你會曉得自己要怎麼做,才能拯救公司。無論如何,你總會拿出一個辦法。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家庭。」人們大多知道應該怎麼做,問題是:我們是否願意劍及履及?
史蒂芬和我都有快樂的童年,也希望孩子和我們一樣。我們年幼時,生活比現在單純多了。我還記得在漫長的夏夜裡,和附近的小孩踢鐵罐、躲迷藏。爸媽們坐在草地的涼椅上望著我們,或是坐在陽台上談天說地。我父母經常手牽著手,到「費伍德冰淇淋店」(Fernwood Ice Cream Parlor)買一個雙球甜筒。孩子們悠閒地躺在冰涼的碧草上,看著天上的雲朵變換圖象。在夏夜,有時我們凝望銀河眾星閃爍,在院子裡露營。這幅景象深印在腦中,形成快樂安全的家庭理想。
史蒂芬和我經常討論要創造何種家庭生活。隨著家中人口的增加,生活日趨忙碌與複雜,我們明白,成功的家庭需要你付出每一分精力、才華、慾望、願景和決心。要實現真正關心的事,總是需要時間、思考、計畫,安排優先順序。你必須為它努力、為它犧牲;你必須滿心盼望,付出代價。
人們經常對我說:「妳有九個小孩。多好啊。妳一定很有耐性。」我一直無法了解這種推論。為什麼有九個小孩就該有耐性?為什麼我不該是精神錯亂的瘋子?有時人們說:「反正已經有了那麼多小孩,再生一個也無妨。」他們之所以大發謬論,乃是因為他們家裡從來沒有再添過一個孩子。
照顧人口眾多的家庭實非易事。我想過單純的生活,像記憶中的童年那樣。但是史蒂芬總是提醒我,生活不可能回到過去。我們今日的生活複雜,壓力沈重。世界變了,往昔的日子已然逝去,我們只能記在心裡,深深珍惜。
史蒂芬在擔任顧問、演講和寫書等方面愈出名,愈需要四處奔波。這表示我們必須事先作好計畫,免得錯過孩子的重要活動,如球賽、作品展覽會和班級舞會。每次出差,他每晚都會打電話回家,跟每個孩子說說話、討論問題。
「誰去接一下電話,」一個孩子說:「一定又是爸爸。昨天晚上我跟他講過了。這次該輪你。」「好傢伙,叫他電影演完再打來。」「你們對父母有沒有一點敬意?」我們問。
不出門的時候,他總是待在家裡。他是孩子生活的一部分。他與孩子關係密切,大家經常忘記他老是出差。史蒂芬是個傑出的聽眾、終生的學生。他總是提出問題——彷彿狼吞虎嚥地吃下最後一塊感恩節的火雞,他總是如飢似渴地探索別人的思想,希望聽到與自己不同的意見。
他重視異議。我欣賞他的身體力行。他試圖活出自己教導與信仰的一切原則。實踐原則並不容易。他的心裡沒有狡詐。他有一種不尋常的謙遜,它感動、改變與軟化了他的心,使我起而效法。
他是理想主義者(這是我們的福氣,也是要命的詛咒)。他激勵與推動了我、他教過的人和我們的子女。他使我們想有所成就,讓自己與他人更上層樓。他是個鬥士,我也是(我們家的人多是)。
當我們努力實踐信念,奮力往正確的方向前進,孩子會接受我們的價值觀。不過,我們的想法和企圖雖是出於良善——有願景、有意願,有時我們卻把事情搞得一團糟。怒氣叫人不肯妥協,驕傲讓人進退維谷。我們經常誤入歧途,可是我們不斷努力,一次次返回軌道。
女兒辛西亞三歲時,我們搬進第一棟屬於自己的房子——一幢窄小、嶄新、有三個臥房、位於住宅開發區的房子。我們深愛這棟房屋。我喜歡裝扮它,努力讓它變得更美、更有魅力。
我參加的讀書會在我家聚會。我花了好幾小時清理,使每個房間看起來完美無瑕。我急於向朋友介紹每個房間,希望他們留下深刻的印象。那晚,我讓辛西亞早早上床。我以為他們躡手躡腳進房看她時,她早就睡著了——當然,他們注意到的將是她可愛的房間、燦爛的鵝黃百衲被、顏色相配的窗簾,還有我精心縫製、掛在牆上的各色動物玩偶。但是,當我打開她的房門,準備炫耀女兒和她的房間時,我絕望地發現她爬下了小床,把玩具攤得滿地都是。她掏空了五斗櫃,衣服散落四處。她抖開了拼圖和蠟筆——此刻的她竟然還在進行這項工程!她的房間簡直是災難現場,如同遭到颶風的侵襲。在這團混亂當中,她的小臉露出淘氣的微笑,甜蜜地呼喚我:「嗨,媽咪!」
我為她的不聽話和自己下床而暴跳如雷。我氣她把房間弄得亂七八糟,亂到沒有人能看出原本的可愛面貌。我更氣她讓我在朋友面前出醜。
我嚴厲地斥責她,本能地打她的小屁股,然後把她抱回床上,警告她不可再下床。她的嘴唇開始顫抖。她對我的反應感到震驚,眼裡盈滿淚水。她開始啜泣,不明白自己做錯了什麼。
我關上門,立刻對自己過於強烈的反應感到難受。我對自己的行為感到慚愧。我明白,讓我失控的原因是我的驕傲,而不是她的行為。我生自己的氣,因為我的反應是如此不成熟、如此膚淺。我確信自己毀掉了她。多年後,我問她是否記得這件事。她說不記得時,我才鬆了一口氣。
倘若那件事發生在今天,我會一笑置之。「說的倒容易!」女兒們說。如今她們正努力跟搖搖學步的孩子奮鬥。當時我認為要緊的事情,已逐漸改變,逐漸成熟。
我們都經歷了不同的階段,譬如:在乎外表、製造良好的印象、受人歡迎、和別人相比、野心勃勃、賺大錢、受到肯定、受人矚目、功成名就等。當責任和性格日漸增長,這些目標都將消褪凋萎。
生命的考驗錘鍊你,真實的友誼支撐你。不受外界影響、真誠待人、秉持操守和直接面對問題的作法,有助你伸出觸角、改變世界,感動另一個生命去以身作則和採取正確行動。愈是努力作個更好的人,心中愈有幹勁。
我一直在奮鬥。把九名子女拉拔大之後,我開始有了一點想法。我曾多次犯錯、大發脾氣、誤解對方、尚未了解實情就先下判斷、不肯傾聽、採取不明智的行動。不過,我也從錯誤中學習。我道歉、成長、調整觀念、了解成長的階段、不作過度的反應、從容應付困難、學著自我解嘲、少訂規則、多享受生活、了解養小孩本來就不容易——生理和情緒方面皆然。它使人筋疲力竭,也使人充實飽滿。到了夜晚,你疲憊地倒在床上,體力完全耗盡。你像郝思嘉(Scarlett O Hara)一樣喃喃自語:「明天又是另一天。」幼小的孩子認為你應有超人的能力;青少年的子女卻覺得你蠢得可以。
經過這個歷程,我明瞭為人父母基本上是一種犧牲的生活。我在廚房裡掛著一個牌子,用來提醒自己:「懦弱的人不適合當媽媽。」你跟孩子一起經歷課程與練習、戴牙套與幾家輪流接送、眼淚與勃然大怒、年歲與種種階段、勝利與心靈的創傷,還有做功課、餐桌禮儀、青春期、粉刺、初戀、考駕照、爭吵和揶揄嘲笑。
然而到最後(就像臨盆之際),你不會記得這些痛苦。你會記得當父母的喜悅,記得你曾經為他憂慮和犧牲。你會記得孩子這些年來臉上的種種表情——他們穿上漂亮的衣服是什麼樣子。你會記得自己為他們的成功而自豪;為他們的奮鬥而心焦。你會記得美好時光與所有的歡笑。當你在餵奶時凝視嬰兒,對於為人父母的職責與滿足感到敬畏與驚奇,你會記得這些情感深濃的靜默時刻。
直到生了第七個孩子柯琳,我才明白這個道理。我終於學會了拒絕不重要的事。當我坐在搖椅上,一面往窗外凝望,一面給孩子餵奶,並沈浸在親密的親子關係時,我高興自己身在此地,享受當下的時刻,不再為其他待辦的事而焦慮,我的心中充滿喜悅和平衡的感覺。我終於了解,這就是我要走的路。
所以,我只記得美好的時光。雖然眼前我們只有七個孩子成家,家裡還有兩個小的。十七歲的高一生約書亞仍經常提醒我(對我眨眼睛):「我們會把你們整得很慘!」
每位讀者都有極為獨特、極為私密的家庭生活。或許你跟我一樣,明瞭生活再也不像過往那樣單純。社會不再大力支持家庭。現代生活有更多的科技、更快的步調、更為世故、更令人害怕。
本書提出的理論和原則並非史蒂芬的創見。他只是注意觀察,以實在的方式綜合整理。這些都是放諸四海皆準的原則。你早已明瞭它們都是真的。這正是它們看起來如此熟悉的緣故。你見過旁人實踐它們。它們曾影響你的生活。連你自己也經常運用這些原則。
最有幫助的是,本書提供一個架構和思考方式,讓你反省自己的處境,找出解決辦法。它是一個起點、一種審查的方法,讓你看清自己眼前的位置,理解你想前往的方向,找出抵達目的地的途徑。
幾年前,我的知己凱洛罹患癌症。經過好幾個月的放射線治療、化學治療和開刀,她明白了自己的命運。她從不問:「為什麼是我?」她從未表現尖刻或絕望的態度。她對於生命的價值觀徹底改變:「我沒有時間操心不重要的事。」她對我說:「我知道什麼才是重要的,我曉得自己要先做什麼。」當我看著她與丈夫、兒女和所愛的人親密相處,她的勇氣深深感動了我。她最大的希望就是付出、奉獻和發揮影響力。她的去世使所有愛她的人想要變得更好、更堅強——更願意去愛、去照顧、去付出。臨終之際,她宣告了這一生的使命。從現在開始,你可以著手寫下自己的使命。
沒有人能真正了解你的處境、你的問題,以及你想實現的理想。你可從本書汲取適合自己的觀念。某個故事或案例或許能擊中心弦,讓你退後一步反省生活,增加洞察力,建立自己的觀點。
對於自認犯過許多錯、或是未把家庭放在第一位,卻已覺察家庭至為重要的人——包括失去子女的人,我們想為他們帶來希望。你可以感化迷途的孩子。挽回永不嫌遲,你要永不灰心,不斷努力。
本書能幫助你成為推動變遷的舵手,改善處境的功臣。祝福你美夢成真。
推薦閱讀:
※朗誦:仰望,就會更接近幸福
※[讓你幸福快樂走旅程]
※經典語句: 看淡人生心平衡,幸福之後更從容
※媽媽,如果你能和我一樣幸福
※曾經說好的幸福
TAG: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