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康有為簡介2

康有為簡介22009-03-29 22:05

康有為是戊戌維新運動的主要倡導者。1949 年,毛 澤東在撰寫《論人民民主專政》一文時,談到「自從鴉片戰 爭失敗那時起,先進的中國人,經過千辛萬苦,向西方國 家尋找真理」的時候,還把康有為稱作「在中國共產黨出 世以前向西方尋找真理的一派人物」中的一個代表者。 康有為,原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又號更生。清咸 豐八年二月初二(1858 年3 月19 日) ,出生於廣東省南海縣丹灶鎮蘇村敦仁里一個官宦世家,他祖父做過學 博(縣學教官) ,父親做過知縣。豐衣足食的生活,使之自幼不為吃穿操心,優裕的生活條件,使他從小有機會讀書 學習,加上他出生在書香門第教育世家之中,有博覽群 書、受良好傳統教育的條件。因為他是廣東南海人,後來 他的弟子便稱他為南海先生。康有為父親達初早逝,從小就跟祖父贊修學習程朱(即宋朝的程顥、程頤、朱熹) 之 學。他每次誦讀,過目不忘。7 歲便通文。18 歲時又從 師於廣東的一個知名理學大師朱次琦,學習3 年,以程朱 理學為主,而又兼陸王(南宋陸九淵和明朝王守仁) 心學。 他博涉群學,像哲學、歷史、佛學等,都有著很深的根底。

康有為生長的年代,正是中國遭受帝國主義侵略和 接受西方資本主義文化最早的時代。他受程朱理學和時 世的影響,鄙棄那種繁瑣考據的學風,好獨立思考,並以 「救世」為其大志。 光緒五年(1879 年) ,他獨自到西樵山白雲洞讀書, 閱讀了不少像《文獻通考》、《經世文編》、《天下郡國利病 書》、《讀史方輿紀要》等「經世致用」的書。並專註道教 和佛教的經籍研究。其間,結識了翰林院編修番禺張鼎 華,得知一些京師風氣。離開朱次琦的禮山草堂後,康有為目睹了國家的衰 敗和人民生活的艱難,產生了要振興國家的思想。後來, 他到過香港、上海等地,看到西方資產階級治理社會很有 一套,思想上頗受啟發。閱讀了一些有關西學的書籍後, 資產階級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思想,開始在他的頭腦里占 有一定的地位,並且逐漸形成了一個堅強的信念:中國只 有通過變法才能自強。 緒十七年,康有為在廣州長興里創立萬木草堂,招 生講學,宣傳西方思想。並且發表了《新學偽經考》、《大 同書》和《孔子改制考》等論著,為變法製造輿論氛圍。

光緒二十一年,康有為到北京參加會試,這時傳來了 清政府要簽訂《馬關條約》的消息。康有為聯合各省應試 舉人1300 多名,聯名上書請願,要求「拒和、遷都、練兵、 變法」。由他起草了118 萬言的上皇帝書,遞到都察院代 奏,都察院不予代遞。這次大規模的「公車上書」雖未實現目的,但它打破了清朝士人不得干政的禁令,是一次破天荒的壯舉。 頑固派官僚對維新運動領袖康有為深惡痛絕。這次會試,康有為本應中會元、狀元,遭到刁難,未能如願。在洋務運動時就以頑固著稱的大學士徐桐任主考官,他對各位考官說:「廣東卷有才氣者必是康有為,不要取。」他誤把梁啟超的卷子認作是康有為的,說:「此卷文字不工整,不可取。」考官李文田還挖苦地在梁啟超的卷尾批道: 「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惜哉,惜哉!」發榜填姓名時,前5 名以下都填完了,沒有康有為,徐桐很高興。軍機大臣翁同 笑著說:「尚有5 名,怎知沒有康有為的?」康有為確在前5 名,並且擬中會元,徐桐氣極,把康有為降為第5 名。複試時殿試閱卷大臣徐樹銘把康有為列為第1 名,其餘閱卷大臣也都畫圈贊同,唯獨李文田出來反對,說是有缺字,把康降為46 名。朝考時翁同 本想把康置於第1 名,李文田又雞蛋裡挑骨頭,說是有錯 字,降為二等,康有為只中進士。康有為中了進士,被授以工部主事官職,他不願「為五斗米折腰,故不到署」。而是繼續從事變法的宣傳和發動。他不斷地上書皇帝,同時結交朝野贊成改革的人士。創辦強學會,集會演說,宣傳維新思想,又創辦《萬國公報》、《強學報》大造輿論。強學會又名強學書局,專門編譯發行西學書報,傳播西方的政治思想和自然科學知識, 漸漸打開了改革的局面。當時,北京連張地球圖都沒有, 強學會人特意讓人從上海買來。他們把這張世界地圖當做寶貝,求人來觀看,有人來看就高興得很。孤陋寡聞的頑固派不承認地球是圓的,他們還以「植黨營私」為名,將強學會查禁。康有為只好南下上海,繼續辦強學會和《強學報》。不久,上海的強學會也被迫解散,報紙停辦。光緒二十二 年一月,康有為回到廣州,繼續講學。過了一年,以德國強租膠州灣為開端的各國列強瓜分中國狂潮,震驚了康有為,他立刻趕到北京,第五次上書光緒皇帝,要求變法、 圖強。這次上書仍被頑固官僚捺住,不能上達。康有為很失望,正要回家,翁同 趕來挽留。由於翁同 、高燮曾的大力保薦,光緒本要召見康,被阻撓後,光緒諭令總理衙門傳見康有為。在總理衙門,康有為舌戰頑固派。榮祿首先以「祖宗之法不能變」為理由反對變法。康有為回答說:「祖宗之法用以治祖宗之地,如今祖宗之地不保,祖宗之法又有什麼用呢? 譬如這總理衙門,就不是祖宗成法留下的。」然後他又回答了李鴻章等人的質問,就如何變法問題,簡要地闡述了自己的主張。翁同 把傳見的情況彙報給光緒帝。光緒命康有為具折上奏,於是康有為就寫了那篇有名的《統籌全局折》。光緒帝看後非常贊同,決定親自召 見,恭親王又來阻撓,康有為只能以書面形式,促光緒帝下決心變法。康有為在北京發起建立保國會。開會之日,康有為登台說,講到國家正處於生死存亡之秋,如不改革亡國慘禍就在目前時,聲淚俱下,聽眾無不感動,有人痛哭失聲。不久,保國會又被頑固派攻擊為「保中國不保大清」,被迫解散。然而,維新運動的高潮已經到來了。 光緒二十四年六月十一日,光緒帝下詔「明定國是」, 決定變法。十三日,翰林院侍讀學士徐致靖上折推薦康 有為、梁啟超、譚嗣同、黃遵憲等人。十六日,光緒帝召見了康有為,准許他直接上書條陳建議。本要重用他,因頑固派反對,只任命他為總理衙門章京上行走。康有為在新政期間,提出了許多變法的方案措施:政治上,興民權,實行君主立憲;經濟上,興辦實業,發展民族資本主義;文化思想上,倡西學,興學堂,開發民智。這些主張反映了當時全國人民尤其是民族資產階級上層挽救民族危亡,發展民族經濟的強烈願望,激勵著維新派投身於變法 運動。在百日維新期間,光緒皇帝根據維新派的建議,並權 衡利害,頒布了一百多道變法詔令,主要內容有: (一) 經濟方面:設立農工商局,保護農業商業,獎勵發明創造;設立路礦總局,發展鐵路和採礦業;舉辦郵政, 裁撤驛站;改革財政,編製國家預算等。 (二) 政治方面:裁汰冗員,取消重疊的行政機構,允許官民上書言事;准「旗人」自謀生計等。 (三) 軍事方面:裁減綠營,力行保甲;訓練海陸軍,各省軍隊皆使用洋槍,改練洋操等。 (四) 文教方面:廢除八股取士制度,改試策論;取消各地書院,改設學校,創辦京師大學堂;設立譯書局,翻譯外國新書;允許自由創立報館和學會,派留學生出國等。

光緒皇帝頒布的新政詔令,遭到頑固派和洋務派的阻撓,他們或推諉敷衍,或根本不予理睬。地方督撫中只有湖南巡撫陳寶箴一人支持新政,認真執行詔令。由於頑固派和洋務派的抵制,變法詔令大都成為一紙空文。以慈禧為代表的守舊勢力在阻撓變法受到打擊後, 決定以政變來推翻光緒,重新控制全國局勢。慈禧採取的政變籌劃被變法派獲悉後,光緒帝讓楊銳帶出密詔一道:「今朕位幾不保,汝康有為、楊銳、林旭、譚嗣同、劉光第等,可妥逮密籌,設法相救,朕十分焦灼,不勝企望之至。」康有為等人接到密詔商量對策,事情緊急,他們決定 靠袁世凱提兵救駕,譚嗣同肩負重任前往袁府遊說,袁世凱佯諾心違,不僅騙過譚嗣同而且騙過了光緒。當光緒向他部署派兵包圍頤和園之後,他又將這一機密報告慈禧。九月二十九日,慈禧當夜從頤和園返駕紫禁城,囚禁光緒於中南海瀛台,宣布臨朝「訓政」。隨後下令捕殺維新派領袖,康有為、梁啟超分別逃往香港、日本。九月 二十八日,譚嗣同與楊銳、劉光第、林旭、楊深秀、康廣仁 6 人,被殺害於北京菜市口,時稱「戊戌六君子」。參與變法的官員相繼被革職、逐放或判刑。新政除設立京師大學堂一項外,全部廢止。近代中國探索國家出路的又一次努力,終告失敗。 戊戌變法失敗後,康有為逃亡國外。在流亡期間,康有為遊歷了美洲、南洋,在加拿大組織了保皇會。他堅持君主立憲,反對孫中山領導的革命活動。民國二年(1913 年) 回國後任孔教會會長,創辦《不忍》雜誌,攻擊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為帝制復辟造輿論。民國六年,他竟參與張勳復辟醜劇,受「弼德院副院長」之職。民國十六年二月, 這時他已70 高齡,親赴天津為廢帝溥儀「祝壽」。三月病危,又在青島向溥儀上折「謝恩」,三月二十一日病逝於青島。

戊戌變法,是中國近代第一次民主憲政運動。康有為曾向西方尋求真理,為使中國富強,曾是中國近代早期資產階級的先進人物,戊戌變法的組織者和領導者。戊戌變法失敗後,他卻一步步陷入保皇派的泥坑。然而他組織和領導的戊戌變法運動在中國近代史上的進步作用,還是不可磨滅的。「廣東舉人多得很,為什麼康有為獨獨那麼有名,因為他是『公車上書』的頭兒,戊戌政變的主角」。魯迅的寥寥數語,勾畫了康有為在中國近代史上的地位。康有為不但是清末維新運動的領袖,也是中國近代思想史上重要的思想家、政治活動家,又是一個有多方面成就的人物。他是一個大教育家,一個儒家今文學派的經學大師,又是散文大家,文章雄奇瑰偉,大筆淋漓,不拘一格而意無不達,極富有感染力。梁啟超認為康有為政治論文的代表作是《大同書》,這本書描述了他心目中改造世界的藍圖。在這個「大同」境界中,財產公有、政治平等、結合自由、人人勞動,而且是大機器生產,較之太平天國的小生產的天國理想又勝一籌。《大同書》反映了康有為資產階級自由派改良主義的思想,反映了歐洲空想社會主義對作者的影響及其遠遠超越之處,更反映了中國人民對公正的幸福的理想社會的渴望,在思想史上有很高的價值。康有為是一位傑出的詩人,其詩言志敘事,最大的特色是思想內容充實和藝術意境的宏闊……他又是一位書法大家,其書法自成風格,所著《廣藝舟雙楫》是我國傳統書法藝術的一部著名理論著作,還受到日本書法界高度評價。康有為採用「圓筆」作碑體的特殊方法,獨成一家,傳世佳作極多。廣州的百年老號「陶陶號」茶樓, 店號就是康有為手書……康有為以其多方面的成就,被稱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經學家、佛學家、儒學家、旅遊家、書法家、散文家、名詩人及文物收藏與鑒賞家,他的著述為後人留下一筆珍貴的文化財富。為了紀念這位歷史名人,其家鄉廣東省南海縣政府於1983 年將「康有為故居」修復。翌年9 月落成並對外開放。同時,1983 年又在故居旁闢建「康有為紀念館」, 1987 年竣工。1989 年、1996 年「康有為故居」先後被公布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瞻仰名人游」的勝地。 近年來,許多著名中外學者、遊客慕名前往參觀遊覽。 參考資料:李廣-《近代維新派領袖康有為》

(1858—1927)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字廣廈,號長素。廣東南海人。家為廣東望族,世代為儒,以理學傳家。祖父贊修,道光舉人,曾為州學正、訓導。父親達初,早年從朱次琦遊學,做過知縣。康有為生於南海西樵之銀塘鄉(亦名蘇村)7歲能文,被目為神童。又有志於聖賢之學,開口不離聖人,鄉里戲呼為「聖人」。19歲得從同縣大儒朱次琦學習。朱次琦,號子襄,道光年間進士,教授於本鄉禮山草堂,學者稱九江先生。他溝通漢學與宋學,而直溯孔子,自有一套教學體系。除教授生徒經學、史學、掌故之學、性理之學、詞章之學外,又注意學生孝悌、氣節、氣質、威儀等品德修養,「一時咸推為師表」。康有為從朱學習三年,思想頗受其影響,也為學業奠定了基礎。康有為從禮山草堂回西樵山後,開始了接觸新知識的時期。他在西樵山獨學的4年中,除研究史學並由宋明性理而擴及佛學外,因結交張延秋編修,得知「京朝風氣,近時人才及各種新書,道、咸、同三朝掌故」。又遍讀當時所能見到的、由江南製造局及西方教會所譯的各種西書。1882年,他赴京師應順天鄉試下第南歸,復游上海。前此他曾遊覽香港,至此愈加感到「西人治國有方」,不可像古人那樣把外域都看做是不開化的夷狄,更大量購買西書而歸。從此遂大講西學。由於廣讀西書,思想變化日益顯著,自成其獨特的體系。他學習算學,「以幾何著人類公理」(同前),並著內外《康子篇》,內篇言天地人物之理,外篇言政教藝樂之事。1888年,在民族危機日益加深的刺激下,康有為開始接觸實際政治,並以自己學習所得教授生徒和著書立說,擴大影響。同年,他赴京師應順天鄉試,又落第,鑒於中法戰爭後,國勢日蹙,乃於9月發憤上萬言書《上清帝第一書》,提出「變成法,通下情,慎左右」。書雖為頑固派所阻,未得上達,但引起朝野很大震動。次年歸粵後,學海堂學生陳千秋、梁啟超以弟子禮來請教,康有為對他們「所挾詩之數百年無用舊學,更端駁詰,悉舉而摧陷廓清之」。陳、梁聞所未聞,遂退出學海堂,從康有為學習。康有為於1891年開萬木草堂,講義理之學、經濟之學、考據之學、詞章之學,從學者日益增多,有韓文舉、梁朝傑、麥孟華、徐勤等,而陳千秋、梁啟超為學長。康有為「講中國數千年學術源流,歷史政治沿革得失,取萬國以比例斷之」。同時又著書多種,以《新學偽經考》為最著名,陳千秋、梁啟超協助編纂。1893年康有為中舉人。次年會試落第,他的著述與講學遭到給事中余晉珊嚴詞彈劾,斥為「惑世誣民,非聖無法,同少正卯,聖世不容。請焚《新學偽經考》,而禁粵士從學」。經梁啟超奔走營救始得解脫。冬遊桂林,住風洞山,著手著述《春秋董氏學》、《孔子改制考》。這年下半年中日戰爭爆發,中國戰敗,洋務破產,舉國悲憤。1895年春,康有為與梁啟超一同入京參加進士考試,正值全權大臣李鴻章與日本簽定和約成,割遼、台,並償款二萬萬兩,舉國嘩然,各省入京會試的舉人情緒激烈。先有廣東梁啟超等聯名數百人到都察院上書請代奏,各省分批繼之,但毫無結果。於是康有為復主其事,以一晝二夜草疏萬數千言,「伏乞皇上下詔鼓天下之氣,遷都定天下之本,練兵強天下之勢,變法成天下之治」。合十八省舉人集議於松筠閹,參與上書聯名的共1200餘人,這就是有名的「公車上書」,是近代一次帶有群眾性的政治運動。而都察院以和約已簽字,無法挽回,拒不收。上書後幾日,會試榜發,康有為中進士第八名,授工部主事,他不到任。於兩個月中又連上兩書,對變法的內容、步驟作了具體補充,仍不得上達,遂南歸。曾到南京遊說張之洞開強學會,因學說不同未成。此後繼續在萬木草堂講學,續成《孔子改制考》等書。又曾至澳門,與何君穗創辦《知新報》,並完成由光緒十二年即著手編輯的《日本變政考》。又到桂林與唐景崧、岑春萱開聖學會。1897年,德國借口曹州教案,派兵強佔膠州灣。12月康有為「萬里浮海」,再赴京師上書言事。指出「瓜分之禍,迫在目前,其所以致之者,兼弱攻昧之歷史公例然也。夫今日在列大競爭之中,圖保自存之策,舍變法外,別無他圖」。按輕重緩急,提出變法的次第,第一策「采法俄、日以定國是」,第二策「大集群才而謀變政」,第三策「聽任疆臣各自變法」(《上清帝第五書》)。接著又上一書,均不得行。1898年正月初3,康有為被邀到總理衙門,李鴻章、翁同和、榮祿、廖壽恆、張蔭桓等問以變法之宜。頑固派榮祿仍反對變法。次日,康又進呈《日本變政考》及《俄彼得變政記》。初八日又應詔上統籌全局折,復又上一書。自光緒十四年至此共上清帝七書。4月28日康有為被光緒帝召見。至9月29日奉光緒帝密詔離京,共90日,即近代史上著名的「百日維新運動」,終因頑固派的鎮壓而失敗。戊戌變法失敗後,康有為流亡國外,赴日本、加拿大、英國,繼續堅持君主立憲的保皇立場。在日本與梁啟超一起拒絕與孫中山革命派合作。在英國,幻想藉助英國勢力干涉中國內政扶助光緒帝重掌大權,沒有成功。1899年7月組織保皇會。次年義和團運動爆發,八國聯軍入侵京師。康有為組織門人唐才常創立自立軍「勤王」。自立軍失敗,康避居印度大吉嶺,除撰述《大同書》等書外,於1902年寫了《與同學諸子梁啟超等論印度亡國由於各省自立書》和《答南北美洲諸華商論中國只可行立憲不能行革命書》,其堅持立憲保皇、反對革命的種種論調遭到革命派章炳麟的嚴厲駁斥。此後,康有為離開印度,往返遊歷東南亞諸國和歐美十餘國,後居南洋。1911年辛亥革命勝利後,他在日本,仍堅持反對民國,遭到孫中山指責。1913年因母喪歸國,移居上海。1917年6月,長江巡閱使兼安徽督軍張勳擁清廢帝復辟,他至京,任弼德院副院長。張勳復辟失敗,他去青島。晚年在上海辦天遊學院,講授國學。康有為屬於今文經學派,著作豐富,最能代表其思想的有:①《新學偽經考》。他認為西漢只有十四今文博士,沒有所謂古文經。西漢末劉歆力爭新立博士的古文經,如《周禮》、《左傳》、《毛詩》等,都是劉歆偽作。劉歆所以作偽經,是為幫助王莽篡漢,以亂孔子製作《六經》之真。所以偽經是新(王莽國號曰新)學,不是漢學。這樣便動搖了清正統學派所謂漢學的基礎,並啟發學術界對古代典籍的懷疑。其說雖缺乏說服力,卻發生了重大影響,直接波及「五四」以後的疑古派。②《孔子改制考》。他認為《六經》皆孔子所創作,目的在改定製度。為要取得人們的信任,孔子托之古代聖賢,而且以為周秦諸子無不託古改制。他所說改制,實即政治革命,社會改造。所以他喜言《春秋》公羊學派「通三統」、「張三世」之說,以為時代不同當隨時因革,愈改革而愈進步。此說實為康有為變法維新的理論基礎,並動搖了尊古信古的風氣,使漢學宋學都失去基礎。而其尊孔實置孔子於諸子之列,無形中又啟發了人們疑孔。③《大同書》。此書在著作時間上有問題,康有為生前無完本。據云康密不以示人。此書以《春秋》公羊義的三世說,傅會《禮記》里《禮運》上一段話,以「大同」為「太平」之世。大同之世,無國家、種族、階級、家庭等界限,兒童、老人各有教養,人人平等,無貴無賤,有享樂,無痛苦,有公德,無私產。實糅合佛教極樂世界、儒家大同思想和西方空想社會主義懸擬而成。康有為認為當時為小康之世,未到大同之世,公布則徒亂人意,故終生沒有公布。

推薦閱讀:

何老頑讀史札記:康有為悼李鴻章的一首詩
史家之眼︱康有為究竟有沒有領導「公車上書」
干春松:從康有為到李澤厚
袁世凱對康有為三顧茅廬

TAG:康有為 | 簡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