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漢字的演變簡說

漢字的演變簡說

2008-12-30 16:04:55 原文地址: http://blog.sina.com.cn/u/46c90e550100btdj [查看原文]

漢字的演變簡說

漢字的字體演變,總的來說可分為古文字和今文字兩大階段。古文字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古文字,習慣上指甲骨文、金文、大篆(即簡帛文字或戰國文字)和小篆;狹義的古文字不包括小篆在內。今文字,一般指隸書和楷書兩個階段。從時間的角度來說,古文字階段從商代中期一直到秦漢之際,今文字階段則從漢代隸書以後一直到今天。就現有資料來看,漢字在殷商王朝中後期已經是自成體系的文字了,距今有三千多年的悠久歷史。在這三千多年的悠久歷史中,漢字的形體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從書體的角度來看,依次可分為四種具體的形態,即:大篆、小篆、隸書和楷書。這種書體的演變,是就字的筆劃形態而言的,當然也涉及字的形體結構。漢字筆劃形態方面的演變是最明顯的,而形體結構方面的演變則主要發生在隸變以後。

(一)大篆大篆也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大篆,是與小篆相對而言的。凡是秦始皇統一文字、推行小篆以前漢字的書體形態都可以叫大篆。本文所用大篆的概念,就是廣義的大篆。狹義的大篆,材料有三:一是指《史籀篇》十五篇里所收的文字,又叫籀文,據說是周宣王時太史籀所作。《史籀篇》今已亡佚,其字大多收在許慎《說文解字》重文里。(可參閱王國維《史籀篇疏證》。)二是指以石鼓文為代表的一種字體。石鼓文是指刻在十個石鼓上的文字。十個石鼓上刻有十首古詩,是歌頌君主田獵生活的四言詩。原來有600多個字,由於年代久遠,輾轉搬遷,幾乎剝蝕殆盡,現在只剩下300多個字了。三是宋代發現的三種「詛楚文」,也是大篆的代表字體。一般認為,這些是春秋戰國之際西方秦國文字的代表。狹義的大篆講究字體的勻稱規矩,字體端莊凝重,完全線條化,字形結構比較繁複。

廣義的大篆,按照書寫材料又可分為1、甲骨文,2、金文,3、簡帛文字三種。

1、甲骨文。甲骨文是指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龜甲獸骨上所刻的文字其內容大多是關於占卜的,因此又叫甲骨卜辭。甲骨文出土於商代故都殷墟(今河南安陽西北小屯村一帶),《竹書紀年》所謂「自盤庚徙殷至紂之滅七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說的就是此處。甲骨文從殷商中後期殷高宗武丁時期一直使用到殷商滅亡,約當公元前十四世紀至公元前十一世紀左右,主要在殷商中後期。所以,甲骨文可看作是殷商中後期文字的代表。不過,在周原也出土了一些西周初期的甲骨文,但字數極少。

甲骨文已經是相當成熟的文字了。它的數量有4000來個,迄今已認識的大約近2000個左右,其餘不認識的約佔一半,大多是一些古代氏族名、人名或地名。甲骨文是一種自成體系的文字,它的構成方式相當完備,即漢代人所總結的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六種造字方式全都具備。特別是後期甲骨文中形聲字約佔20%左右,說明漢字向表音化方向發展的趨勢,體現出文字記錄語言、表現語言的基本性質。

甲骨文的基本特點,一是象形意味很濃,寫字就象是畫畫,但也已經線條化。二是筆畫較纖細,且圓筆少而直筆多。這是因為甲骨文是用刀在龜甲和獸骨上刻劃,很不容易。三是異體較多,同一個字往往有幾種乃至多種寫法,但直接表現字義的基本部分是不可少的。

2、金文。無論是古代文獻傳說,還是考古發掘,都證明我國從夏王朝時期就已有青銅器了。到殷商王朝的中期,青銅器上開始出現極少的文字,這就是早期的金文。所謂金文,是指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因為秦漢以前的人把銅叫做金,所以鑄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就叫做金文。古人又把銅稱為吉金,因此金文又稱為吉金文,如羅振玉編的金文著作就叫做《三代吉金文存》。該書實際只收了殷商和周二代的金文。人們把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也稱為款識。《漢書·郊祀志下》:「今此鼎細小,又有款識,不宜薦於宗廟。」顏師古注曰:「款,刻也;識,記也。」就是說,刻的文字叫款,寫的文字叫識。識,記也。又由於商周時期青銅器以鍾和鼎居多,所以金文又叫鐘鼎文。商周時期的鐘鼎,是宗廟裡祭祀用的,古代稱為彝器(彝,常也),故金文又稱為彝器文字。說法不同,其實是一回事。青銅器上的金文文辭習慣上稱為銘文。西周時最長的銘文是毛公鼎銘文,有497個字之多,可謂洋洋大觀。

金文從商代中期開始出現,到西周時就成為當時通行的主要文字了,一直沿用至戰國末年。甲骨文和金文是就書寫材料而言的,它們是同一系統的文字,在殷商晚期和西周早期同時並用。後來,金文完全取代甲骨文,成為西周時期文字的代表。就現有材料來看,商代早期金文的某些寫法,甚至比甲骨文還要早,其象形意味更濃厚。

金文也有4000來個,與甲骨文並不完全一致。目前已認識的有一半左右。金文的特點與甲骨文也大抵相似,但也並不完全相同。早期的金文象形意味很濃,商代晚期開始線條化,西周以後則完全線條化。金文的異體字同樣很多,但組成文字的基本部分則是不可缺少的。由於金文是先用毛筆書寫在蠟模子上的,所以筆畫多筆鋒和捺筆,字體結構也瀟洒大方,雄渾有力,且有圓弧筆。金文的象形意味比甲骨文還濃烈,與金文先寫後鑄有直接的關係。

3、簡帛文字。簡,指竹簡,是古代重要的書寫材料;帛,指布帛,也是古代重要的書寫材料。簡帛文字,就是指書寫在竹簡和布帛上的文字。從春秋戰國直至秦,普遍使用,也叫六國古文。最早發現竹簡上寫字的是在漢代,也就是魯恭王壞孔子宅所得到的壁中書。其次是在晉武帝太康年間,盜發汲郡魏安釐王冢,得竹簡十數車,其中有《逸周書》和《穆天子傳》等先秦古籍。20世紀30年代後期,又在長沙子彈庫一古墓中發現了帛書。帛書的中間寫字,周邊繪有神話故事的彩色圖案。以後又陸續出土不少秦漢時期的竹簡和帛畫,如長沙馬王漢墓出土帛書《周易》,山東銀雀山漢墓出土古本《老子》,近年在湖南里耶出土的大批秦簡,都是極珍貴的文物。

簡帛文字的書體很是不一,有些近似小篆,有些篆法近於奇古,更有似蝌蚪,因有蝌蚪文之稱。簡帛文字一般認為是春秋戰國時期楚國通行的文字。經過整理,已發掘的簡帛文字大約有1900多個。這種簡帛文字與在西北居延、敦煌等地出土的用隸書寫的漢簡不同。

(二)小篆小篆是相對於大篆而言的,是指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丞相李斯建議對當時的所謂六國文字進行整理和規範後的文字。春秋戰國之際,周王室的統治力量衰微,出現了「諸侯力政,不統於王,惡禮樂之害己,皆去其典籍。分為七國,田疇異畝,車塗異軌,律令異法,衣冠異制,言語異聲,文字異形」的局面。(許慎《說文解字敘》)在這種情況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開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次用行政命令的方式進行整理規範文字的工作。作為一項文化事業,這是進步的,值得肯定的偉大舉措。

小篆是在大篆的基礎上進行整理規範,淘汰異體,使文字結構定型,簡化了一些字的結構和筆畫,規範了偏旁的寫法,並使之固定下來。小篆的字數,據許慎的《說文解字》所收,有9353個,比起金文來說大大增加了,表明當時的社會生活已極大地豐富。小篆主要通行於秦漢之際。不過,在當時另一種字體——隸書也已形成。

(三)隸書隸書是在小篆的基礎上經過改進而形成的一種字體。據說秦王朝時有一個叫程邈的人,因得罪了秦始皇而被囚禁在雲陽獄中。程邈擅長大篆,他在獄中對大篆的書體進行改造,刪去繁複的部分,改變大篆的書寫體式,使之書寫起來更加快捷實用,因而得到秦始皇的賞識。於是赦免了程邈,還讓他擔任御史之職。程邈創製的這種字體就叫隸書,意為出自奴隸人之手的書體。其實,隸書早在戰國末期就已開始出現。隸書經過兩個階段的演進,才成為一種正式的字體。

1、古隸,也叫秦隸。古隸是把篆文的圓弧筆寫成平直,把篆體的長方體寫成扁平,而且字體筆畫更趨於簡易,但還沒有完全脫離篆文的體式。因而後世稱之為古隸,又叫秦隸,主要通行於秦漢之際。

2、今隸,又叫漢隸。今隸是西漢以後在古隸基礎上進一步簡省,改變某些偏旁的書寫

樣式,注意字體的波勢筆畫而形成的。這就是所謂的今隸,又叫漢隸。今隸主要通行於漢代到魏。可見,文字的發展演變以實用為基本原則,適者生存這一自然法則在漢字的發展演變方面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漢字經過隸變以後,字體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完全失去了早期漢字那種以形象表達思想和意義的基本特徵,成為可以分析為基本筆畫和基本構件的純粹文字元號,從而奠定了方塊漢字的基礎。可以說,隸書是今文字與古文字的分水嶺。所以許慎說:「初有隸書,以趣簡易,而古文由此絕矣。」(《說文解字敘》)隸書的字數,宋代李從周《字通》收有601個;宋代劉球《隸韻》收有3275個。

(四)楷書楷書又叫真書,由漢隸直接演變而來。在字的結構方面與隸書沒有大的區別。在用筆方面,楷書把隸書的波勢挑法,筆畫的平直方整,進一步固定下來並略有改進。楷書的筆畫不象隸書那麼柔綿,而顯得堅挺硬朗。楷書又叫今文字,或現代漢字。漢字自從魏晉時期形成楷體以後,迄今近2000年,再也沒有發生根本的變化。楷書的字數,據梁陳時期顧野王的《玉篇》所收,有22,726個;近年出版的《漢語大字典》,收有54,678個。

以上從漢字字形體態方面作了一般性的描述。需要指出的是,漢字的字形體態雖然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是,作為文字制度——漢字的本質屬性並沒有發生改變,仍是以象形表意為其基本特徵,只是象形表意的意味大為減弱而已。
推薦閱讀:

吳老師漢字大會(41)
漢字常用偏旁部首名稱表
解周易八卦與中華文字(二) 共十一篇
女字:偉大的母性

TAG:漢字 | 演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