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上傳的都省略了參考文獻,現在補齊了)異說「天圓地方」

異說天圓地方」

「天圓地方」被理解為天的形狀是圓的,地的形狀是方的,由來已久。尤其是接受現代教育的讀者,耳濡目染,聽說的大多是:

咱們的祖先認為:「天是圓的,地是方的」,……這是樸素的宇宙觀……歷史的局限……。

近現代科學傳入中國以前,人們普遍認為這種說法的意思就是天的形狀是圓的,地的形狀是方的。近現代科學傳入中國以後,人們知道了地的形狀肯定不是方的,如果說地球是方的,那肯定是常識性的錯誤。所以,有些中國傳統文化的反對者,就以此為據,證明中國古代傳統文化是愚昧落後的;中庸者則以古人的活動範圍小,不能環繞地球旅行,所以認為地球是方的,甚至大多數人以解「方」為「平」,來替古人開脫;擁戴中華傳統文化者則只好刻意迴避這種說法,實在迴避不過去時,就只好語焉不祥,讓你一頭霧水。

那麼,「天圓地方」真的是在說天的形狀是圓的,地的形狀是方的么?當然不是,我們的祖先非常聰明睿智,絕不象後世的腐儒大師們那般愚蠢。《中醫科學性的准思考》與《中醫天文學》所介紹的古代中國天文學知識:「渾天如雞子。天體圓如彈丸﹐地如雞子中黃﹐孤居於天內﹐天大而地小。天表裡有水﹐天之包地﹐猶殼之裹黃。」就已經充分證明了古代中國人的「天圓地亦圓」之高見。

「天圓地方」不是指天地的形狀。那「天圓地方」是說天地的什麼內容呢?該不會是現在的和尚老道、國學、易學大師們總愛高談闊論、卻總也說不明道不白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那個神秘的「道」吧?如果是那樣,豈不是剛把「天圓地方」這個概念從千古誤解中拯救出來,又把它送進了神秘王國?

因為這個問題直接關係到能否揭示《古太極圖》的數千年之謎,所以必須要把「天圓地方」原本的真實含義弄清楚!

(一)古今文獻對「天圓地方」的兩種解釋

「天圓地方」,在《淮南子》、《周髀算經》等史書,以及現代研究中國傳統科學思想文化的文獻中都有論及。很多學者用天壇是圓形,地壇是方形來解釋這一名詞,認為是指古人所理解的天地結構。也就是說,現代人習慣以為,古人認為天是圓形,地是方形。然而,自古至今,「天圓地方」就是被解釋成兩種含義的。

第一種含義是:

《晉書·天文志》: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

《三國志》:「蒼天如圓蓋,大地如棋局」。

鄭文光先生《中國天文學源流》一書中說:「天圓地方,是原始民族對於天地結構的一種直觀的、樸素的想像……」,「最早,原始人們看天穹,有如一個倒扣著的鍋,大地是平的。這種直觀感覺就是天圓地方說。"方』者,並不是正方形或長方形,而是平平正正之謂。……天圓地方說後來經過許多人的修改、補充,……孔丘的大弟子曾參也真相信大地是方方正正的了,於是他發出疑問:"天圓而地方,則是四角之不也。』----半球形的天穹和方形的大地怎麽能夠吻合呢?但是這個破綻沒有啟發曾參進一步深思,相反,他把命題一改,變成:"孔子曰:天道曰圓,地道曰方。』 (《大戴禮記·曾子天圓》)」這一來,討論的就不是宇宙結構體系,而是討論"道』了。……」[2]

英國科學家李約瑟先生說:「古代中國思想界關於天地形狀的最為盛行的想法,是認為天圓地方。」據考古材料推測,「天圓地方」的觀念至少在公元前四千年的新石器時代已經產生,而且在後世的文獻中也多見這種表述[3]。

第二種含義是:

陰陽是宇宙間一切事物產生的本原,「這一思想突出地表現在大戴禮記》的《曾子天圓》篇中,這篇文章通過曾參的話語記載了孔子的一段重要言論。文章說:"天道曰圓,地道曰方,方曰幽而圓曰明。明者吐氣也,是故外景;幽者含氣也,是故內景,故火日外景,而金水內景,吐氣者施而含氣者化,是以陽施而陰化也。陽之精氣曰神,陰之精氣曰靈;神靈者品物之本也,而禮樂之祖也,而善否治亂所由興作也。』

孔子這裡說天道圓,地道方,並非說天是圓的,地是方的。孔子這裡的意思是:天以精氣的無常變化,循環複雜的運動為其規律性;地以千差萬別、各有其特殊職能的事物的存在為規律,天道和地道,一動一靜,一明一幽,一圓一方,一吐氣一受氣,一陽一陰。各不相同,而又缺一不可,互相支持。孔子在這裡提出了一個很重要的命題,即認為精氣是萬物的本原,即"品物之本』。 ……精氣之陽者叫神,精氣之陰者曰靈。這樣一來,精氣是"品物之本』,那麽作為精氣根本特性的陰陽當然也成了"品物之本』。」[4]

這一含義依據「作為精氣根本特性的陰陽」來解釋「天圓地方」,說到「精氣是"品物之本』」,卻沒有進一步說明精氣是如何成為「品物之本」,即作為天道、地道的一陰一陽是怎樣生成萬物的。

以上這兩種含義,都因為沒有下文而令人感到虛而不實。要想得出定論,只有從古人對「天圓地方」的相關論述來分析這個問題。

(二)「天圓地方」的完整含義

《大戴禮記·曾子天圓》對這個問題的完整敘述是:

單居離請教曾子說﹕「天圓而地方,真的是如此嗎?」

曾子回答說﹕

「離!你聽到些什麽,儘管說吧!」

單居離說﹕

就是因為弟子不明白,所以來請教您。

曾子說﹕由天所生的頭朝上,由地所生的頭朝下,頭朝上的稱為圓,頭朝下的稱為方,如果真的是天為圓形,地為方形,圓形的天就不能將方形大地的四個角箍匝得嚴嚴實實。

曾子還進一步解釋說:

離!你過來,我告訴你。我曾經聽孔夫子說:"天道曰圓,地道曰方,方是指(地體內)幽暗,圓是指(地體外)明亮。明亮是指(地)吐氣,所以在外顯現出景象。幽暗是指地體內包含著氣,所以在內顯現出景象。天以氣的千變萬化,循環往複為規律;地以千差萬別、各有其特殊職能事物的存在為規律。天道地道,天動地靜,天明亮地幽暗,天圓地方,天吐氣地吸氣,天(氣)陽,地(氣)陰,相互支撐,缺一不可。陽之精氣曰神,陰之精氣曰靈。神靈,是萬物之根本,是禮樂仁義的祖宗,好壞治亂都由此而興起。

即「天圓地方」的「圓」是指「吐氣」,「方」是指「含氣」。那麽「氣」由誰來「吐」,又由誰來「含」呢?由「地體」來「吐」,由「地體」來「含」。《呂氏春秋·圓道》說:

「天道圓地道方,聖王法之所以立上下。何以說天道之圓也?精氣一上一下,圓周複雜,無所稽留,故曰天道圓。何以說地道之方也?萬物殊類殊形,皆有分職,不能相為,故曰地道方。」

即地吐出的氣為天,地包含的氣為地。聖明的君主效法天地吐氣與含氣(簡而言之是天地呼吸),氣一上一下,圜轉周徊複雜多變,不能夠靜止停留,所以說天道圜。依據什麽說地道方?萬物不同性質不同形狀,全都各自有各自的內涵與特性,你不能是我,我不能是你,所以說地道稱為方。

《呂氏春秋·圓道》還指出:

「日夜運行一周,是圜道。月運行的軌道二十八宿,軫與角屬,是圜道。精氣運行四時,一上一下,冬與夏相互對應,春與秋相互對應,是圜道。物動則萌,萌而生,生而長,長而大,大而成,成乃衰,衰乃殺,殺乃藏,是圜道。」

即古人將天空星象有規律的運行;春夏秋冬四時之氣同時並存,而且永恆運動於天地之中。北半球的春與南半球的秋相互對應;北半球的夏與南半球的冬相互對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這三者都稱為「圓道」。

日夜運行一周,實質上是地體自轉一周,是圜道。月運行的軌道二十八宿,軫宿與角宿這些由星官(官,意為「宣」,宣也有發散、吐氣的意思)組成的特定星象,是圜道。春夏秋冬的四時之氣,是圓道。

總而言之,圓道是指氣依附於地體與有形質物體而運動的現象。古人運用六律、六呂測地氣來制定二十四節氣,並據此制訂出十二支所紀的將一年分為十二個月的曆法來標識天地之氣運行規律,二十四節氣除了依據律管測侯地氣,還與日、月、五星「舒氣」於二十八宿的規律直接對應。這就是《史記》所說的:

書曰"七正』,二十八舍。律歷,天所以通五行八正之氣,天所以成孰萬物也。舍者,日月所舍。舍者,舒氣也。」

由此可知作為圓道的二十八宿星象,是依據與地體有直接關係的諸天體吐氣含氣規律而確定的,有關這方面內容在《中醫科學性的准思考》引用的《史記天官書》中有詳細介紹,此不贅述。

其實,如果鄭文光先生稍稍瀏覽一下他所引古文的前因後果,就會發現,《曾子·天圓》的上下文所講「天圓地方」,與地是方的形狀沒有任何關係!

然而,自古以來就不乏習慣於望文生義、斷章取義的學人,竟然以訛傳訛,嚴重誤解「天圓地方」準確含義達數千年之久!近現代的一些學者似乎更加變本加厲,他們受歷史條件局限,接受的是西方現代科學啟蒙。尤其是能夠進入高層次研究領域的人員,大多是讀完物理、化學、數學的大學本科之後,才開始專門研究中國傳統科學技術與思想文化。相對於古代中國的學人來說,缺失古代漢語造詣與中華傳統優秀科學文化滋養,很難深入探討中國古代天文學的最根本問題。加之長久以來形成的「中國什麼都不如外國」的偏狹視角,嚴重低估中國傳統科學技術與思想文化的實際價值也是屢見不鮮。

嚴重西化與學術腐敗已經在相當大的範圍內,很難使民眾聽到、見到貨真價實的中華文明知識了。比如2009年7月22日中央台科教攔目播放的日全食,把英國的巨石陣、埃及的金字塔、巴比倫的「星期」都作為古代天文學的輝煌成就進行了介紹,卻沒有介紹中國的出土文物----距今六、七千年以前的蚌塑龍虎天文星圖。更有甚者,就是在介紹「三星堆文化」時,按照西方人尊奉太陽神的習慣,說古代中國人的祭祀,是把君主看作太陽神在人間的代表。稍稍有點中國歷史常識的讀者就不難發現,古代中國人的習慣是講君王,把君王看作「天子」!而且「王」字的三橫一豎,其造字原理是:能夠懂得「天地人」三者相通這一規律的人才能作君王。比如,董仲舒說:「古之造文者,三畫而連其中,謂之王;三畫者,天地與人也,而連其中者,通其道也,取天地與人之中以為貫,而參通之,非王者孰能當是。」[5]

《說文解字注》說:「三者,天地人也。」並引孔子曰:「一貫三為王。」老子的名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其中「一、二、三」是指「天氣、地氣、運氣」[6]

運氣是指上升與下降的天地之氣作用在人體及其萬物之中的氣。所謂「溝通天地人的人為王」,就是指通曉天地之氣運行規律,通曉人體氣血運行與天地之氣運行相互感應規律的人,才能行使君王之職責。「天圓地方」則與這「氣」緊密聯繫在一起。

(三) 「圓」、「方」與氣數

《周髀算經》是記錄周公詢問包犧氏訂立天體經緯,以「句股法」量度天體,解釋天地之高遠深厚的記錄。自古至今的學者多是認為「天圓地方」(蓋天說)說出自此書。《周髀算經》分上下兩卷,音義一卷,書後附有嘉定六年鮑澣所作之《跋》,其中談及:

周髀算經共二卷,是古代蓋天學者所作,用句股之法測度天地之高厚,推算日月之噝泄蹋蟮悶潿仁F涫槌鯰諫討苤洌湓ㄔ詞竅嗟本迷兜腫【7】。

從《周髀算經》所分析的天地結構中,也可以證明「天圓地方」不是指天是圓形、地是方形或者是平平整整的。現代學者將「天圓地方」說的「天」,論述為「半球形的天穹」,則是受了西方科學潛移默化的結果。比如李迪先生在談到古代宇宙觀時說:

「古代人們對於宇宙的認識是很簡單的:大地是一塊平面,天穹是半個圓球,扣在大地上,天地毗連在一起,而日月星辰就在這個半圓球的天穹上運行。我國兩千多年前提出"蓋天說』也就是這麽想像宇宙的樣子的。」[8]

然而古代中國人在論述這一問題時,根本不是用一個半球形天穹的概念來形容天地結構的。《周髀算經》「提要」中說:

蓋渾天如毬,寫星象於外,人自天外觀天;蓋天如笠,寫星象於內,人自內觀天。笠形半圓有如張蓋,故稱蓋天。合地上地下兩半圓體,即天體之渾圓矣。其法失傳已久,故自漢迄元明,皆主渾天。」[9]

即渾天猶如圓球,描繪星象於天地之外,是人從天地之外觀側天象;「蓋天」猶如斗笠,是人在天地之內描繪星象。人在天地之內觀測天象時,斗笠形狀的半圓好象張開的傘蓋,所以稱為蓋天。合併地上與地下兩個半圓球體,就是天體之整個大圓。因為進行觀測的這種法術失傳已經很久了,所以自漢代到元明時代,全部由渾天學說所主宰。

《周髀算經》的「跋」又說:

古術無蓋天之名,雖周髀亦渾天也。舊本有昔者榮方問於陳子以下,蓋秦漢人所攙入,而不明以測渾之理,故竟以為天如倚車蓋,別名蓋天。而考驗多所違失。」[10]

也就是說古代觀測天文的法術,沒有蓋天的名稱。即使《周髀》,也是渾天說,是將地上與地下兩個半圓合成一體,即天體(地體)是一渾圓之整體。舊的書本中,有以前榮方發問於陳子以下的文字,全部是秦漢時期的人所攙入的內容,因為不知曉渾天觀測原理,竟然認為天如旁倚車蓋,另外命名「蓋天」。然而考察驗證其內容,卻有很多違背與失誤之處。

《周髀算經·卷上·之一》在談到「天圓地方」時說:

周公向商高請教伏羲氏所確立的推算日月星辰之運行,以定歲時節氣的周天度數時說:天不能夠一個台階一個台階地向上攀登,地不能夠用尺寸來度量。那麽「數」從哪兒來呢?商高回答說:「數之法,出於方圓。圓出於方,方出於矩,矩出於九九八十一。」

有關勾股弦的內容已有很多學者作過明確的解釋,此不贅。接下來的:

方屬地,圓屬天,天圓地方。方數為典,以方出圓。笠以寫天,天青黑,地黃赤。天數之為笠也,青黑為表(天空),丹黃為里,以象天地之位。」則是指圓為吐氣;方為含氣」的「圓方」。引文中的「方屬地,圓屬天,天圓地方。」「屬」應該釋義為「歸屬」。即「圓為吐氣」的「圓」屬性為天;「方為含氣」的「方」屬性為「地」。以地的氣數為基準,來測定天數。用笠來象徵天,天青黑,地黃赤。天數為笠,青黑為表,丹黃為里,以象徵天與地。

東漢趙爽(字君卿)在為《周髀》所作的注中說:物質有圓方(依靠吐氣含氣維持自身的存在),數有奇數偶數。天動(吐氣)為圓,其數為奇數(一、三、五、七、九);地靜(含氣)為方,其數為偶數(二、四、六、八、十)。奇數、偶數是與陰氣陽氣相互匹配的意思,並非是指天與地的形狀。

因為「天」不能夠相當窮盡地在人眼前顯現出來,「地」不能夠讓人全部盡收眼底,所以怎麽能夠確定其是方形還是圓形呢[6]!而且趙爽在《注》序中還說:

高而大的事物,莫大於天,厚而廣的事物,莫廣於地。體形恢洪而廓落,形體長廣而幽清,推原其現象考察其進退,其宏大遙遠不容易確定,可以用晷表儀器來驗證其長短。其巨大寬闊不能夠度量,儘管通曉萬物生成的原理,但是不能夠揭示其奧妙;儘管能夠探尋到事物生成的奧秘,但是不能極盡其精深微妙之規律。因此詭異之說出現,兩種學說誕生。於是就有渾天說、蓋天說。將這兩者兼容合併,才能彌綸天地之道,顯現天地之無法盡收眼底的形狀。渾天有《靈憲》之文,蓋天有《周髀》之法,一代一代保留它們,由官府掌管[11]

《淮南子·天文訓》也指出:

「天地之大,是可以用矩表來認識的。」高誘註:「矩,度也。」

周天度數是依據天地之氣運行規律確立出來的。古人一貫認為:

「時令寒熱,實由地氣。」[12]

《素問》也指出:

天雖然高遠不可度量,地雖然遼闊不可測量,然而以氣的反覆運動——四時更替規律來認識它,卻象觀察自己的手掌一樣[13]

測定地氣規律的數,與天體相互之間角度的變化直接對應,天體相互之間的角度則是以二十八宿所代表的周天度數為坐標來確定的。

(四)古人早就認識了「天極」、「赤道」與「球形」大地

《周髀算經·卷下·之一》還詳細分析了地體與太陽的相對運動:

北極之下,其地點高於人所居之地六萬里,中央高四圍低。天之中央(極),也高於四圍六萬里。故日光由外所照耀。直經八十一萬里,圓周二百四十三萬里。太陽噝械教鞓O的正北,北方為日中,南方為夜半;太陽噝械教鞓O的正東,東方為日中,西方為夜半;太陽噝械教鞓O的正南,南方為日中,北方為夜半;太陽噝械教鞓O的正西,西方為日中,東方為夜半。這四方,是天地的四極四和。是晝夜互換以及四時相遞循環的處所。然而其陰與陽的終止,冬與夏的達到極點,全都一樣。天象斗笠,地象倒扣的盤子。天高出地八萬里[14]

其中,可見古人對地體全方位直面太陽運動的認識水平,已經與現代人不相上下。接下來還介紹了立竿測影、漏刻與這種運動直接對應的具體方法。並明確指出:

正南正北,是天極之下,不生長萬物。怎麽才能夠知道這些?冬至之日,離北極十一萬九千里,萬物全死。夏至之日,離北極十一萬九千里,所以能夠知道天極之下不生萬物。北極周圍,夏季有不融化的冰凍。……赤道左右,冬季有不會死掉之草木。夏長之類,此陽彰陰微,故萬物不死,五穀一歲兩次成熟。北極之正東正西(赤道一帶),物有朝生暮獲。確立二十八宿,是周天歷法度數的基準。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劃分度數定出距離,則能夠校訂經緯。其四分之一,合各九十一度十六分度之五。於是圓定而正。分這個圓為周天度數,又用四等分,全都以此為準。然後立表在正南北之中央,以繩繫顛,仰望牽牛中央星之正中。以完盡二十八宿的度數,於是就確定了。以二十八宿排列在地的圓周度數,使四面之宿,各對應其(四分之一的)方向。……於是天與地相一致,設置周天二十八宿[15]。

二十八宿「一半覆蓋在地上,一半環繞在地下」,其圓周與地體赤道相平行,足證古人早已將地體作為球形來看待了。那麽出自《周髀》的「天圓地方」就不會是將天認作圓形,將地認作方形。況且天地的大小不是用尺度測定的,天地之數的法則,是出自地體的吐氣與含氣。這從我國的二十四節氣、十二支紀一年分為十二個月等曆法,是依據天地之氣的運行規律,以及天體之間的特定角度而制訂的,都可以得到證實(見《中醫科學性的准思考》、《中醫天文學》)。

以上所談可知「天道圜,地道方」的原本真實含義,是圓為吐氣;方為含氣,萬物各自含氣,也屬於地道的範疇。對「天圓地方」的正確解讀應該是「天圓為(地)吐氣,地方為(地)含氣」。由「天圓地方」觀念所界定的天地框架,「兩極」----北極、南極;赤道二十八宿;劃分歲、月、日、時的坐標十二辰;以及由天地框架中測侯出來的陰陽五行八卦、十干紀一回歸年分為十個月、十二支紀一回歸年分為十二個月、二十四節氣曆法,諸如此類的內容,都是用數字對「地」吐氣、含氣規律的準確表達。

天壇、地壇、日壇、月壇的建造方位、形象特點、台階地面所用石塊的數目、門楣的命名等,都是依據《周易》原理以及古代文獻對「天圓地方」含義的解釋可以看出,在四千多年以前就已經形成的「天圓地方」----地吐氣、地含氣觀念,最遲在孔子時代就有人進行誤讀、誤解與誤傳了。只有運用古代中國天文學氣科學理論,才能證明由「天圓地方」觀念所界定的天地框架及其豐富內涵,其中不僅包括天文觀測技術與天文觀測數據,而且包括中華先哲所確立的,非常科學的時空觀念系統理論。全面展示這些內容,將有助於理解《河圖洛書》及其「先天八卦」(《古太極圖》)所展示的「數」之實際內涵,透析出《古太極圖》的深奧哲理。

[1]http://yanziajian1967.blog.sohu.com/28540092.html

[2]鄭文光·中國天文學源流·北京:科學社,1979:152;204

[3]鄭抗生, 胡翼鵬. 天道左旋:社會運行的溯源和依據——若干考古發現成果的社會學開發. 文史知識 , 2008,(03)

[4]趙士孝·《易傳》陰陽思想的來源·哲學研究·1996.8:70-78(10-18)

[5]《春秋繁露》卷第十一·王道通三·第四十四

[6](唐)王冰:《黃帝內經素問》(上下),上海:商務印書館,1931年:第14頁。

[7]「周髀算經二卷,古蓋天之為也,以句股之法度天地之高厚,推日月之運行,而得其度數。其書出於商周之間,自周公受之於商高,周人志之,謂之周髀,其所從來遠矣。」

[8]李迪·日心說和地心說的鬥爭·人民出版社,1974:7

[97]王雲五·叢書集成初編·周髀算經;周髀算經述·附音義·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 6

[108]王雲五·叢書集成初編·周髀算經(·附音義);周髀算經述·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 6:11:「物有方圓,數有奇偶。天動為圓,其數奇;地靜為方,其數偶。此配陰陽之意,非天地之體也。天不可窮而見,地不可盡而觀,豈能定其方圓乎?」。

[11]「夫高而大者,莫大於天,厚而廣者,莫廣於地。體恢洪而廓落,形修廣而幽清,可以元象課其進退。然而宏遠不可指掌也,可以晷儀驗其長短。然其巨闊不可度量也,雖窮神知化,不能極其妙,雖探賾索隱,不能盡其微。是以詭異之說出,則兩端之理生。遂有渾天蓋天,兼而並之。故能彌綸天地之道,有以見天地之賾。則渾天有《靈憲》之文,蓋天有《周髀》之法,累代存之,官司是掌。」

[12]明·宋應星·佚著四種·論氣寒熱

[13] 唐·王冰·黃帝內經素問[M]·上下冊·上海:商務社,1931:379 :「天雖高不可度,地雖廣不可量,以氣動復言之,其猶視其掌矣。」

[14]「凡日月運行.四極之道.極下者.其地高人所居六萬里.滂沱四隤而下.天之中央.亦高四旁六萬里.故日光外所照.經八十一萬里.周二百四十三萬里.故日運行處極北.北方日中.南方夜半.日在極東.東方日中.西方夜半.日在極南.南方日中.北方夜半.日在極西.西方日中.東方夜半.凡此四方者.天地四極四和.晝夜易處.加四時相及.然其陰陽所終.冬夏所極.皆若一也.天象蓋笠.地法覆槃.天離地八萬里.」

[15]「正南北也,極下不生萬物。何以知之?冬至之日,去夏至十一萬九千里,萬物盡死。夏至之日,去北極十一萬九千里,是以知極下不生萬物,北極左右,夏有不釋之冰。……中衡左右.冬有不死之草.夏長之類.此陽彰陰微.故萬物不死.五穀一歲再熟.凡北極之左右.物有朝生暮獲.立二十八宿.以周天歷度之法.」「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分度以定.則正督經緯.而四分之一.合各九十一度十六分度之五,於是圓定而正。分所圓為天度,又四分之,皆定而正。則立表正南北之中央,以繩繫顛,希望牽牛中央星之中。……以盡二十八宿度,則定矣。……以二十八宿,列置地所圓周之度,使四面之宿,各應其方。……於是天與地協。乃以置周二十八宿.」


推薦閱讀:

這三個地方長痣,一生不缺錢,典型「享福命」!
小夥伴們約不約?再過一個月,這兒將成為北京最美的地方!
女人心梗發作,有個非常隱蔽的信號,這個地方疼就要小心了!
今天小年,他為這些地方設計了專屬「福」字,喜歡不?
女人最私密的地方長痣的解說

TAG:文獻 | 地方 | 參考文獻 | 現在 | 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