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李經梧珍藏《太極拳秘宗》及其箋注(三)

(續上期)

原文:三十七周身大用論

一要心性與意靜,自然無處不輕靈。二要遍體氣流行,一定斷續不能停①,三要猴頭永不拋②,問盡天下眾英豪。如詢大用緣何用?表裡精粗無不到。

箋註:

①《李本》將「繼續」誤為「斷續」。

②猴頭即喉頭。《太極拳譜》(人體版)將第一句「心性」間加一頓號,似無必要。此句是指練太極拳「先在心,後在身」,「心為令;氣為旗」(武禹襄什三勢行功要解》),勢勢存心揆用意」(王宗岳什三勢歌》);即是第一位的要在「心」與「意」上用功夫,心性要求中和,意念要求專靜,才能「無處不輕靈」。太極功乃」天人之學』,中國傳統學問就在於「盡性致命」,一個人的心性將決定一個人的拳功修為深淺高下。經梧師說拳勁是人性的反映。

筆者認為;什麼人出什麼勁兒。心性之秉賦,乃先天之本性,剛柔急緩大小藏露均會自然地反映在拳勁上。性功為要。意念是心性之用,要有傳授,這些內容是「內功心法」。得內功心法而後才可以語「輕靈」。「靜中觸動動猶靜」(武禹襄《十三勢行動要解》)動靜之機,唯輕靈者覺之。只有「遍體氣流行』;才能「無處不輕靈」;才能「繼續不能停」如長江大河滔滔無間,才能「表裡精粗無不到」,也才能達到「周身大用的境界。而「問盡天下眾英豪」,此處之「問」,是問勁的問,是身問體問,因為能周身大用,所以所向披靡。這段文字說的是練拳要松靜、輕靈、圓活、連綿、中正、嚴密,含蓄諸要領,正是太極拳勸必須共同遵守和追求的東西。要想「遍體氣流行」、「表裡精粗無不到」,無疑是要達到小周天和大周天全通達的狀態才可以。十二正經與寄經八脈全通暢,則意到氣到;意到氣也「周流而不殆」,才能身為太極,渾身是功,挨何處何處發。經梧師說挨哪兒哪兒「說話」,用招者下乘,用功者中乘,有意無意之間者上乘。「喉頭永不拋」是同類太極拳論中所沒有的提法;強調的是虛靈頂勁與立身中正含蓄;應予以重視。

原文:十六關要論①

活潑於腰,機靈於頂,神通於背②,不使氣流行於氣,行之子腿,蹬之於足③運之於掌,足之於指④斂之於髓,達之於神,凝之於耳,息之於鼻,呼吸往來於口,縱之於膝,渾噩一身,全體發之於毛。

箋註:

①《太極拳譜》(沈壽點校,人體版)所選「十六關要論」順序與此不同,是由足開始。可參看。因沈壽當年點校(太極拳譜)時未能看到李經梧藏本,所以該書中未提及。

②《太極拳譜》本此句為「靈通於背,神貫於頂」,又有的書為「靈機於頭」。武禹襄(十三勢行功要解)有:「虛領頂勁,氣沉丹田,不偏不倚,所謂『尾閻中正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也」,可參看。

③此句(太極拳譜)本無「不使氣』三字。另多本將「足發」作「蹬」。蹬音撥,腳踏之意與蹬略不同。

④《李本》誤「通之於指』為「足之於指」。十六關要中有腰、頂、背、腿、足、掌、指、耳、鼻、口、膝、身、毛十三關要都是身體的不同部位,是外面或內外交通要道,有氣、髓、神三個關要是內在內容。關於腰、頂、腿、足、掌、指、耳、鼻、口、膝等,筆者不擬多言。筆者在此想特別提出的是「神通於背」、不使氣流行於氣、「斂之於髓」、「達之於神」.渾噩一身與「全體發之於毛』幾個關要的習修。「神通於背」是指氣行小周天后,神意能通達於脊背。前提是丹田、命門氣足。而在正宗的太極修鍊中;是有步驟階梯的,在盤架子過程中要習練內功,內功由心法支配,其具體方法就由丹田聚氣,充實命門,通貫帶脈開始。這三步做到後,才有可能」神通於背」神通首先是氣通。太極功以腰為主宰,但運化在夾脊,

用什麼運化?要有氣為能量;這個能量夠了,再以神意運用,始克成功。太極動成,整個人體練成圓渾的氣球或氣柱,背脊是十分重要的關口。就通周天功而言,夾脊又是督脈三關之一,其重要不言而喻。「不使氣流行於氣」,經梧師生前常講。他教誨說前一個氣是指內氣,後一個氣是指口鼻呼吸之氣。不要讓內氣(丹田氣)與呼吸氣渾同。筆者理解,內氣是丹田氣,是先天氣,口翼呼吸氣是後天氣,要讓後天氣返還到先天氣,讓呼吸氣忘掉,自然與先天真氣合一,因此說太極動是內丹功夫,是返還的功夫。能內呼吸而後有輕靈、有從容、有不用拙力、有小為勝大力。目前所見練拳者,多不明此理,大多強調呼吸自然。呼吸自然,

當然無流弊,但那是「順則幾」的事兒,也就練不出「逆則仙」的太極真功夫。有不少人推手較技時三五分鐘即氣喘不已,正是後天呼吸之故。因不能先天呼吸,沒有內呼吸;運動量大、體力消耗後只有迅速快吸才能補充氧氣,由於肺葉擴張收縮加大,所以氣喘大汗。

上述體征正是練反了,練的不得法。太極動成「四兩撥千斤」、「耄耋能御眾」(王宗岳),關鍵在於以元神、元氣(先天氣)為用。一般人達不到純用先天氣,但起碼要先後天合一。武禹襄說:「全身意在蓄神,不在氣,在氣則滯。《太極拳論要解》,這個「在氣則滯」的氣就是指的後天呼吸之氣。後天氣是養先天氣的,即以水谷飲食之氣培養先天真一之氣。這個真一之氣武術家也稱為內氣。內氣充沛,養若浩然,發而為勁。所謂「活潑」、「靈機」、」行、「運」、「斂」、「達」、「凝」、「自」、「縱」之用語,非氣機者何?「斂之於髓」,武禹襄所謂;「以心行氣,務沉著,乃能收斂入骨」,「腹內松靜氣騰然」(《十三勢行功要解》)、「心貴靜,氣須斂,神宣舒」(《太極拳解》)、「動牽往來氣貼背,斂入脊骨」(《太極拳論要解》),均是在說收斂氣勁。太極勁前後而言走後,內外而言走內,陰陽而言走陰,剛柔而言走柔,但根本上言是走中,守中用中。就體言,中在丹田,就上下言,中在命門,就四肢百骸而言,中在骨髓。「斂入於髓」則骨堅筋韌,外柔內剛矣。故太極拳功以氣機氣口為關要中之關要。舉凡傳統技藝皆如此,不如此即不為傳統技藝。欲修太極拳功,必弄懂氣機,否則徒勞無益,而成操、舞而已。」「斂之於髓」、「達之於神」 的都是內氣。所謂內氣,有者自知,無者自不知。它確實目前還不能為現代科學所解釋,但它是存在的。其實現代科學不能解釋的「存在」多了,不能因現代科學不能解釋就武斷地說它不存在。當然,內氣也有它的限止,它到底能有多大能量?還待研究。

「渾噩一身」,是混元氣的狀態。真氣運行於全身,內氣在周身經絡布滿,即是混元氣,是「渾噩一身」。「全體發之於毛」、「筋骨要松,皮毛要攻。節節貫串,虛靈在中」(蔣發傳訣),恰好體現的是同一旨趣。因為「腹內松靜」、」虛靈在中」所以「氣騰然」、「皮毛攻」、「全體發之於毛」。外面的皮毛之「發」,之「攻」,實是內氣的「虛靈」、「騰然』使然。中國文化藝術技藝莫不重視「誠於中發於外」,故不懂「中」便不懂中國文化。近代武學大家孫祿堂對此體認甚深,曾說「虛無生一氣者,是逆運先天真一之氣也。但此氣不是死的,而是活的,其中有一點生機藏焉」(《形意拳學》);又謂「太極即一氣,一氣即太極也。以體言則為太極,以用言則為一氣」(《八卦拳學》;「太極拳之抱元守一也」(《拳意述真》。因為內里有一氣虛無,其發露於外時測體現在皮毛上,實際」其大無外,其小無內」的渾元氣是一個整體,其「合」則收斂于丹田之內成一點生機,其「開」則瀰漫於奇經八脈四肢百骸八萬四千毛孔。這是小大周天皆通後的動態,是「渾噩一身」的,是「遍體氣流行」的。唯親證實修者可知,非坐而論道者可夢見。

實際上,十六關要皆繫於一關,即「玄關」是也。古來丹家從不明指玄關為何物,就我師胡海牙先生指點:說在身中不是,離了此身又不是。十六關要已經暗示了玄關之用。

原文:用功歌①

輕靈活潑求懂勁,陰陽既濟無滯病。若想四兩撥千斤②,開合鼓盪主宰定。

箋註:

①《太極拳譜》本作「功用歌」。②《太極拳譜》本為「若得」。夫太極拳者,以「懂勁」為先,懂勁以「輕靈活潑」為要。「神似捕鼠之貓」(武禹襄太極拳解)),輕也,「精神能提得起」(引同上),亦輕也,「能沾依,然後能靈活」(引同上);靈也,「意氣須換得靈,乃有圓活之趣」(武禹襄什三勢行動要解),輕靈活潑也。「左重則主虛;右重則右杏。仰之則彌高腑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意促。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王宗岳《太極拳論》),亦輕靈活潑也。」陰陽相濟,方為懂勁。懂勁後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引同上),輕靈活潑,陰陽既濟,乃懂勁。孫祿堂謂「學者能於開合動靜相交處,悟徹本原測可在各式圓研相合之中,得其妙用矣」(《太極拳學》)。蓋陰陽既濟;開合動靜相交處,乃「幾」也,「機」也;知機則為用,「聽勁」即聽此機會也。對方舊力已去新力未生,機也;而於自修則靜極而一陽生為幾,動靜而一陰生亦為幾也。知機則可制敵,知幾則可採藥,此煉內丹之必需也。

「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王宗岳《太極拳論》),「任他巨力來打我,牽動四兩撥千斤」(王宗岳(打手歌),四兩撥千斤,乃太極名句,然聚訟紛紛,莫衷一是。「四兩」是彼家是我身的?聯繫(李本)全句看,顯然是指我身的四兩。「若想(用我的)四兩(功)撥動(你)千斤(力)」,(必須)「開合鼓盪主宰定」!開合.鼓盪、主宰.定者,均指太極一氣也。此氣渾元,大則彌身或放之六合,小則斂納于丹田臍內。當其用也,在腰(命門)腹(丹田)間開合、鼓盪,然此開合、鼓盪必有基礎,即中定之功。「中定」以心為體,卻以腹腰(丹田命門)為用。所謂「守中用中」,守住中土不離位也。如是乃有開合鼓盪,乃有四兩撥千斤。
推薦閱讀:

太極拳界存在的幾大謬論!
入目三分見太極:張世慶講陳清平太極拳小架:七大規則之不流水
楊氏太極拳視頻 溫和拳步完美演練
武當三豐太極拳108式拳譜
太極拳:上下九節勁,節節腰中發

TAG:太極拳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