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詩歌鑒賞(鑒賞作品的語言)

古代詩歌鑒賞(鑒賞作品的語言) 鑒賞古代詩歌作品的語言既是古代詩歌鑒賞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一個主要的鑒賞方法。語言鑒賞主要著眼於一個「懂」字,即理解語言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和表達作用,並能體會語言美,作一定程度的評述。一、鑒賞詩歌語言的途徑主要說以下三點:1.體會語言的風格特色 古代詩歌語言的風格特色是多種多樣的。主要有下面幾種風格:清新、自然(如山水田園詩),豪放俊逸(如李白)),沉鬱頓挫(如杜甫),雄渾豪邁(如邊塞詩)含蓄蘊籍(如用典和懷古)平實樸素(如白居易)纖巧綺麗,清健俊爽,雄健高昂,悲壯蒼涼,險怪奇特,沉雄渾厚(如曹操),清麗優美(如孟浩然),深沉凝重,瑰麗奇異(如岑參),峭拔瘦勁(如柳宗元、賈島)豐贍華美(李商隱)濃麗柔婉(如溫庭筠)清寒素凈(如孟郊)。如此等等,不一而足。體會其風格特色,就是要體會語言的美,體會其內蘊。例1: 山中問答 李 白 問余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閑。 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這首詩開頭兩句有問有答。問他何事棲於碧山,詩人卻「笑而不答」。這笑而不答造成懸念,以誘發人們思索的興味。「心自閑」三字,既是山居心情的寫照,更表明「棲碧山」的妙處在「悠然心會」。「桃花流水窅(yǎo)然去」是寫碧山之景「別有天地非人間是對「何意棲碧山」的回答,即這碧山讓人「心自閑」,而不像「人間」那樣令人煩惱,讓人不幸。在詩人看來,這「碧山」,這「桃花流水」都是美的,桃花流水窅然遠逝,也是美的,都出自「天然」,都讓人心境悠閑。全詩用語新鮮自然,不落俗套,「不答」而答,轉接輕靈,活潑流利,具有一種清新美。例2: 回鄉偶書 賀知章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賀知章的這首詩可以說婦孺皆知,一般認為其語言風格是明朗的,但是它卻是含蓄的。少小離家,風華正茂;今日返歸,鬢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我不忘故鄉,故鄉還認得我嗎?」「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兒童的「笑問」出於天真自然,然而在詩人心中卻是重重的一擊,引出他的無窮感慨。自己的老邁衰頹與反主為賓的悲哀,盡都包含在看似平常的一問中了。透過這看似明朗的詩句體會其中蘊含著的複雜心態,感受到一種含蓄美,這便是體會語言風格特點基本要求。2.分析積極修辭手法 古代詩歌常用的修辭手法有比喻、比擬、誇張、借代、設問、反問、反語、雙關等。如李煜《虞美人》最後兩句寫道:「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裡先用設問,後用比喻,兩種修辭手法綜合運用,形象地寫出了作者綿長久遠的愁思。分析修辭的手法,就是分析其表情達意的作用。例3: 晚 春 韓 愈 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 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 從詩題看,這是一首描寫晚春之景的七言絕句。春將歸去,草木得知這個消息而想留住春色,各自使出渾生招數,吐艷爭芳,一剎時萬紫千紅,繁花似錦。可笑的是本來乏色少香的柳絮,榆莢也不甘寂寞,來湊熱鬧,因風起舞,化作雪飛。寥寥數筆,就給讀者滿眼風光的印象。 進一步研讀不難發現,本詩生動的效果與詩中運用的擬人、比喻的修辭手法大有關係。「草樹」本是無情物,竟然能「知」能「解」還能「斗」,尤其是彼此竟有「才思」高下之分真是令人稱奇。最奇的還是「無才思」三字。「楊花榆莢」缺少色澤香味,比「萬般紅紫」大為遜色。笑它「惟解漫天作雪飛」,確有幾分揶揄的意味,然而從這幅晚春圖中抹去如雪的飛絮,也是一種缺憾,至少「紅紫」缺了陪襯。而這「楊花榆莢」不因「無才思」而不「飛」。它敢於爭鳴爭放,為「晚春」添色,這豈不是可愛?這樣看來,這首寫晚春景色的小詩,其實包含著一種生活的哲理。這就可以看出分析修辭技巧對鑒賞詩歌的作用。3.評析詩人鍊字鍊句的作用 古人作詩寫詞講究鍊字鍊句,以使傳神動人。閱讀古代詩歌,評析詩人鍊字鍊句技巧和作用,有助於深入體會詩歌豐富的內蘊。可以從以下三點來看:(1)評析「題眼」。 所謂「題眼」,就是指詩歌標題中提挈全篇、精練傳神的字詞。如2002年高考選用的李白《春夜洛城聞笛》:「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詩題中「聞笛」二字便是「題眼」,所以全詩四句中的前三句全用來寫笛聲,把讀者引到一個美妙的音樂境界中來,直到最後一句才透露了詩人的本意。又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中的「喜」便是題眼。八句詩中雖然未用一個「喜」字,但字裡行間處處透露著「喜」意。在閱讀中,發現並評析「題眼」,可以幫助體會詩歌豐富的內涵。(2)評析「詩眼」。 優秀的作品中,詩有「詩眼」,詞有「詞眼」。這裡的「詩眼」、「詞眼」,有時是精練傳神的一個字,有時是傳達主旨的關鍵詞、關鍵句。如李清照《醉花陰》寫主人公多愁善感、憐花自憐的性格情態,結尾寫道:「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這一個「瘦」字便是全篇的詞眼。它形象地概括了全篇的詞意,畫龍點睛,使人物形象與環境顯得十分協調。例4: 從軍行 李 白 百戰沙場碎鐵衣,城南已合數重圍。 突營射殺呼延將,獨領殘兵千騎歸。 「從軍行」是樂府舊題,與詩歌內容無必然聯繫。這首詩描寫了一位英勇無比的將軍形象。首句寫他過去的戎馬生涯,「碎鐵衣」,可見征戰時間之長,戰鬥之酷烈;次句寫眼前的境遇,「數重圍」,可見危險之極;最後兩句寫其突破重圍、奇路而歸。一個「獨」字,便是本詩的詩眼,這一個「獨」字似有千鈞之力,壓倒了敵人的千軍萬馬,給人以頂天立地之感。對這位老將軍的英雄氣概,竭盡了讚頌之能事。(3)體會導常詞語的蘊含。 優秀的古代詩歌遣詞用語準確精練,許多看似尋常的字詞到了詩人筆下便有了豐富的內涵。能體會尋常詞語的內涵,便是一種鑒賞能力。例5: 觀 獵 王 維 風勁角弓鳴,將軍獵渭城。 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 忽過新豐市,還歸細柳營。 回看射鵰處,千里暮雲平。 這首詩寫詩人觀看到的將軍打獵的情景。「風勁角弓鳴」,寫風用「勁」,可見風之猛之烈。能在勁風中射獵,這是何等身手!第二句點出主人公和射獵的地點。次聯「疾」、「輕」用得俱妙。鷹眼因「草枯」而特別銳利,馬蹄因「雪盡」而特別迅疾。詩人用「疾」而不用「銳」,突出發現獵物之迅速;一個「輕」字表現獵騎迅速追蹤而至,而絕無滯礙。這「疾」、「輕」二字令人產生豐富的聯想。那射獵的場面、騎獵的樂趣、將軍的英姿,如在眼前。第三聯寫獵罷還歸。「忽過」、「還歸」,看似尋常,但它們前呼後應,則見返回營地之疾速,給人以瞬息千里之感,更真切地表現出主人公的輕快感覺和喜悅心情。尾聯以寫景作結,但所寫並非營地景色,而是遙遙「回看」行獵之處的遠景;「千里暮雲平」。這樣寫,不但首尾呼應,而且形成對照。出獵時風起雲湧,回歸時風平雲定,這與出獵時的緊張、回歸時的躊躇滿志完全相稱。 如果我們在讀詩時,既能體會全詩語言的風格特色,又能評析積極修辭手法,評析詩人鍊字鍊句的作用,那麼,對詩歌語言的鑒賞就會比較到位、比較深刻。(4)揣摩重要詩句的意蘊和作用。如過渡、畫龍點睛等。

二、典型試題分析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 過香積寺 王 維 不知香積寺,數里入雲峰。 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 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禪制毒龍。 [注]安禪,佛家語,指閉目靜坐,不生雜念,毒龍,指世俗慾念。 古人評詩時常用「詩眼」的說法。所謂「詩眼」往往是指一句詩中最精練傳神的一個字。你認為這首詩第三聯兩句中的「詩眼」分別是哪個字?為什麼?請結合全詩簡要賞析。這是2003年高考全國卷第17題,答案為:「詩眼」分別是「咽」、「冷」。山中的岩泉由於岩石的阻攔,發出低吟,彷彿嗚咽之聲。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於山林幽暗,似乎顯得陰冷。「咽」、「冷」兩字繪聲繪色、精練傳神地顯示出山中幽靜孤寂的景象(意境)。 王維的這首五言律詩,標題中的「過」是訪問、探望之意。詩人因「不知」香積寺便入茫茫山林中去尋找,行了數里便來到雲霧繚繞的山中。中間四句寫深山密林中的目見和耳聞。古樹參天的叢林中杳無人跡,忽然從遠處飄來隱隱的鐘聲,使這寂靜的山林更顯得安謐。五六兩句仍然表現山林幽靜冷寂。「泉聲咽危石」,山間危石聳立,流泉自然不能輕快地流淌,只能在岩石間艱難穿行,彷彿發出嗚咽之聲。這「咽」寫得極為準確而傳神,更襯托出山林的幽靜。「日色冷青松」,詩人用「冷」來形容日色,也極為傳神。山林幽暗,夕陽餘暉抹在幽深的松林上,給人的感覺就是一個「冷」。這一「冷」字也反映出詩人內心的孤寂。根據這樣的分析,不難歸納出本題的答案。三、練習及答案1.閱讀下邊一首唐詩,完成(1)——(2)題。 商山早行 溫庭筠 晨起動征鐸,客行悲故鄉。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檞葉落山路,枳花明驛牆。 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 [注]征鐸(duò):裝在車馬上的鈴。檞(jiě),又讀(xiè),樹名。枳:樹名,又稱臭橘、枸橘,開白花。杜陵:古縣名,在今陝西省西安市東南。回塘:迴環曲折的池塘。(1)前人評論「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一聯為「意象具足,始為難得」。請結合全詩對此加以分析。答:(2)「枳花明驛牆」一句中的「明」用得很妙,請說出妙在何處。答:2.閱讀下邊兩首唐詩,完成(1)—(2)題。 咸陽值雨 咸陽橋上雨如懸,萬點空濛隔釣船。 還似洞庭春水色,曉雲將入岳陽天。 宿城南亡友別墅 水流花落嘆浮生,又伴遊人宿杜城。 還似昔年殘夢裡,透簾斜月獨聞鶯。 [注]杜城,即下杜城,在今陝西省長安縣南。(1)《咸陽值雨》首句用一「懸」字,有什麼表達作用?次句用「空濛」二字表現出什麼情景?答:(2)請結合作品,簡要分析「還似」二字在兩首詩中不同的表達效果。答:3.閱讀下邊一首詩,完成(1)—(2)題。 錦 薛 瑩 札札弄寒機,功多力漸微。 惟憂機上錦,不稱舞人衣。(1)試分析「寒」、「微」二字在詩中的表達效果。答:(2)詩中第三句的「憂」實際上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答:4.閱讀下邊一首詩,完成(1)—(2)題。 詠 風 王 勃 肅肅涼風生,加我林壑清。 驅煙尋澗戶,卷戶出山楹。 去來固無跡,動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靜,為君起風聲。(1)這首詩的「詩眼」是哪兩個字?請作簡要分析。答:(2)這首詩寫「風」,主要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請簡要分析其表達作用。答:附:答案及簡析1.(1)①這兩句詩用十個名詞構成,每字一個物象,合起來有無窮意蘊。②這十個名詞所表現的都是具有特徵性景物,都表現出「早行」之「早」;寫早行的情景,繪聲繪色,如在目前。(「雞聲茅店月」,寫旅人在茅店中聞雞鳴而起身看天色,看見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裝出門趕路;「人跡板橋霜」,原以為自己「早行」,誰知板橋上所積之霜上已有人的足跡——更有早行人)(2)「明」原為形容詞,這裡用作動詞,為「照亮」之意。枳樹白花照亮驛牆,襯托出拂曉前的暗,突出了行之「早」。2.(1)用「懸」寫雨,寫出雨腳綿延雨簾高掛的景象,突出雨之健捷而有氣勢。「空濛」二字烘托出雲行雨注、水氣蒸騰的景象。寫出了這場雨引起周圍環境色調的變化。(2)前一首用「還似」二字將洞庭曉景和咸陽雨景聯繫起來,突出了景色的煙水空濛,描繪出一幅壯闊飛動、無比清奇的圖畫。後一首用「還似」二字將前兩句的「撫今」和兩句的「追昔」聯繫起來,突出了感傷之情。3.(1)夜深天寒,織作不息,以致精疲力盡,表現了織女內心的痛苦和無奈。(2)織女「憂」的是所織之錦「不稱舞人衣」,實際表達了詩人對織女的同情,對奢糜生活的不滿。(織女「憂」而非詩人「憂」)4.(1)「詩眼」是「有情」二字。全詩扣住「風」的「有情」二字來寫。前面從「有情」寫它帶給林壑以清爽,後面又由「有情」讚美它「為君起風聲。」(2)這首詩以「風」喻人,主要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首句描寫風起,次句用一「加」字彷彿風是急人所雷的有意行動。下面寫風的活動,用「驅」、「卷」、「尋」、「出」、「為君」等字眼,對風進行擬人化的描寫,把風的形象刻畫得惟妙惟肖。(讀本詩,要把握住「詠風」即「詠人」——詠有為之士)


推薦閱讀:

小班語言活動《幼兒園也是我的家》
語言會讓機器更聰明嗎?| 枝蔚的論文庫0429
那些年,美到極致的語言~
基本語言溝通技巧大全(1)
【推薦】非語言交流的小遊戲

TAG:詩歌 | 語言 | 古代 | 作品 | 鑒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