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第二階段老班加行組第三次考試複習答案(1)(僅供參考)

學會第二階段老班加行組第三次考試複習答案(1)(僅供參考)(2013-04-13 00:06:46)

轉載

標籤: 雜談任何善從不空譯菩提道次第廣論 分類: 經論學習

學會第二階段老班加行組第三次考試

複習範圍(共89題)

本複習題參考答案由本人所作,不是標準答案,為方便大家備考,提供參考,歡迎修改。此參考答案不能帶入考場,因果自負。(標紅的為待補充)

《前行廣釋》第七冊

第105節課

1、布施分為幾種?其中財布施又有哪些分類?各自的定義是什麼?

(布施)分三:一、財施;二、法施;三、無畏施。

財施,有普通布施、廣大布施、極大布施三種。

普通布施,是指把大大小小的身外之物,乃至一把茶葉、一碗青稞,或者一碗米、一包面、一件衣服、一毛錢……都施給其他眾生。

廣大布施,是指將自己擁有的駿馬、大象或轎車、飛機,以及兒女等最為愛執之人、珍貴稀有之物施予他眾。

極大布施,是指布施自己的身體、生命、四肢、頭目腦髓等。

2、普通布施時,需要注意哪些問題?明白這些道理,對你有何幫助?

布施的時候,首先,自己的意樂一定要清凈。若能如此,即使財物不多,功德也相當大。倘若意樂不清凈,就算施出去的錢財再多,功德也仍然寥寥無幾。所以,布施的財物並無大小、多少之別,關鍵要看自己意樂是否清凈。假如以貪心、嗔心、吝嗇心、競爭心去布施,心態就肯定不清凈,功德也不會太大。施物也一定要清凈。

《寶鬘論》中講了,倘若布施煙酒、武器等傷害他人之物,此舉不但沒有功德,反而有極大過失。包括買肉布施給眾生,除了極個別特殊情況以外,這也是不合理的。

所以,一個簡單的布施,其中也有許多差別。布施果報的大小,不在於表面的形象。《大莊嚴論經》亦云:「不以錢財多,而獲大果報,唯有勝善心,乃得大果報[1]。」布施完以後,若能迴向無上菩提,任何布施的功德都將變得不同。

布施、行善如何能做得圓滿

白瑪俄熱仁波切

世間行善誠可喜;

未發悲心利益輕;

佛法教己除貪慾;

如理布施自利成;

世間人行善,更多的是有一顆善良之心,看到有需要幫助的人或事主動伸出援手,這雖然非常值得讚歎,但從佛法的角度來說,由於未能以「為天下蒼生皆能遠離苦難的殊勝發心」為開始去行持助人之事,在行持之中不能完全做到「不生氣、不抱怨、不後悔」,最後完成時未能將幫助人的功德做迴向以珍藏留存。所以,很多施捨或行善就只換來別人未來一次對我們同樣的幫助,然後就終止了我們曾經行善、布施的善報。這是非常可惜的。

而如何將布施、行善做得圓滿,獲得世間最大的善報,且成就出世間佛果,這是我要告訴大家的。

三寶門中好種福,三寶即是佛寶、法寶、僧寶,常聽人說:「於佛門中舍一得萬報」。

因此,對三寶作任何一種供養時,皆應至心歡喜,施前、施時、施後三時都歡喜,以自作隨喜的滋潤,善根就會廣大。我們應將這種殊勝竅訣融入自己的布施,比如自己今天供養僧眾,在供養之前,應當善加思惟供養的利益,引發歡喜,供養時也應至心歡喜,供養之後,還應對自己所作的善根自作隨喜,並且猛利發願迴向:願供養的正行日日增上等。若能如此行持,則任作何種布施供養,都將成為廣大供養,積累下生生世世的善報。

行布施、供養,思維功德利益引生歡喜心,是確保布施能獲得廣大世間善報的竅訣。所謂三殊勝,就是行善布施的三種殊勝方法。即加行發心殊勝、正行無緣殊勝、後行迴向殊勝。做任何布施或行善,此三殊勝有則成為殊勝,無則成為平庸。就如普通的木炭、硫磺、硝酸鹽等按一定比例混合之後,就能製成威力強大的炸彈。若不按正確比例配製,則不具強大的爆炸能力。同樣,行善布施是否以三殊勝攝持,效力相差懸殊。

第106節課

3、阿底峽尊者對傳法者有哪些嚴格要求?這說明什麼問題?

1、證悟了空性並具足神通時,方可攝受眷屬。」2、「自私自利之心斷盡時,方可行饒益他眾之事。」 3、「獲得見道之後,方可超度亡靈。」4、「如今五濁之惡世,非為裝模作樣時,乃為策勵精進時。」5、非為尋求高位時,乃為置於卑位時。」6、非為攝受眷仆時,乃為依止靜處時。」7、「非為調化弟子時,乃為調伏自心時。」8、「非為隨持詞句時,乃為思維意義時。」。9、「非為到處遊逛時,乃為安住一處時。

說明以下問題:

一、《現觀莊嚴論》講傳法者的法相時,也說真正能轉法輪的是佛陀。假如沒有佛的境界,一地菩薩以上,也可以斷除眾生相續中的煩惱,將自相續中的正法之輪,轉入他相續中。而凡夫人傳法,只能給別人種下善根,相似性地壓服他們的煩惱,但不可能徹底根除。因此,傳法者最好是一地菩薩以上。

二、以前的藏地,不少人以傳法為借口搞世間法,這樣一來,他們沒有從根本上盡除私心,就算表面上成辦利他之事,也只是影像罷了,不能真正利益眾生。故為了制止這種惡行,這裡特意提高了對傳法者的要求。

三、末法時代,重視形式過於內在。但修行人不應裝腔作勢,只圖人前好看,而應該時時策勵、勸勉自己,日日夜夜精進修行。自相續尚未得到調伏之前,要調化弟子是很困難的。現在不是耽著詞句的時候,語言是否動聽並不重要,用心思維和修行法義才最關鍵。

4、修行與傳法哪個更重要?對於不同的人,有哪些不同標準?既然要求這麼高,我們平時是否就不該傳法了?對此應如何圓融理解?

1、末法時期作為凡夫人,還是應盡量在寂靜處修慈悲心、菩提心,此時不是直接饒益眾生的時候,而是遣除自己煩惱的時候。比如說,不是斬斷名貴葯樹苗芽的時候,而是保護它的時候。名貴葯樹長成以後,才能實現它的最大價值,發心菩薩也是一樣,稍有點境界就馬上給人傳竅訣、作灌頂,這樣對自相續的功德增上很有影響。

因此,直接對眾生進行法布施,對我們現在來講比較困難。自己若沒有真修實證,卻為他人講經說法的話,對他人也起不到什麼作用。

2、A、● 傳法後對自他無益

初學者從來沒有修過法,甚至連因果正見也不具足,卻總喜歡到處給人講法,這對自他毫無利益。因為你的相續中沒有點滴功德,從未思維過甚深法義,講得再好聽也沒有意義。

B、● 傳法後會利他損己

中等者,能利益別人,但對自己無利。就像《大莊嚴論經》中所說:「譬如盲執燈,照彼自不睹。」如同盲人拿著燈,給別人照亮了,但自己卻看不見。

C、● 傳法後自他皆受益,只有得地菩薩,才能真正成辦利益眾生之事。他們的加持猶如妙瓶的成就,既能成熟他眾,也不會使自己空空蕩蕩,而始終滿滿當當;他們的竅訣就像酥油主燈一樣,既能點亮其他油燈,也不會使自己有所障蔽。」

3、《華嚴經》云:「常欲利眾生,不求自安樂。」能利益別人也是非常好的。就像我講課,雖然自己修行很差,但所講的佛法本身極為殊勝,一定能給他人帶來利益,如此一來,別人怎麼說我也無妨。有人說:「你修行很差!講得不好!」我聽了很高興,為什麼呢?因為他認識了我的本來面目。如果說:「您是大成就者,是大修行人!」我心裡反倒不舒服,因為他並沒有認清我。我的修行,自己最清楚,吹捧我的語言,並不符合我的本相。

總之,中等者以好心好意去傳法,對別人會有利益,但確實佔用了自己的時間,也影響了自己的修行。而且別人得到的,可能只是部分利益,這是他們傳法的不足。

第107節課

5、判斷正法是否入心,有哪些驗相與標誌?

懂得安忍、法融入心的修行人,行為、語言和內心都非常調柔,就像踩在棉花上一樣柔軟;或者像米粥里加入酥油一樣柔軟、調和。這樣的人,無論何時何地,不但讓身邊的人很舒服,他自己也始終處於快樂之中。誠如《正法念處經》所云:「若人修行忍,舍一切嗔恚,現在及未來,常得安隱處。」

有些人初學佛時,多少有些自控,但聞思久了以後,我執本該越來越少,但因為法不入心,我執卻越發加重了,乃至小小觸犯都忍受不了,被別人稍微碰一下,就哇哇大叫;心胸也日益狹窄,他人有稍許冒犯,便會暴跳如雷。修行人的心態應該寬容,越修行越柔和,而不要越聞思我執越重。。真正有修行的人,心一定很柔軟,不會特別剛強,而且常懷慈悲心,與眾生交流時,姿態也非常謙卑、和悅,不會為了一點點小事,就讓大家彼此不開心,甚至讓周圍的人也特別痛苦。

6、什麼是修行的無誤要點?你如何理解這些要點?自己做得如何?能否始終把握好這些要點而踏實修行?華智仁波切告訴我們:「隨時隨地都要謙虛謹慎、身居卑位、身著破衣、恭敬上中下所有的人,以慈悲菩提心作為基礎,以正法調伏自相續,這才是修行的無誤要點,它遠勝過無益於自心的高高見解及甚深修行。修行最根本的,是修慈悲菩提心,讓心調柔。《大寶積經》中云:「具足柔軟心,常樂行慈悲,若與眾生語,謙下心和悅。」本來清凈、大中觀、明心見性,這些高高的見解即使講得再好,如果自己根基不到位,也還是毫無實義。倒不如我們先調柔相續,不要跟眾生發生很多矛盾;如果不小心起了矛盾,就好好祈禱上師三寶,息滅自己的嗔心。其實,大圓滿傳承祖師的加持不可思議,護法神的力量也不可思議,一旦你在修行中起了惡念,就應該馬上祈禱、懺悔,盡量跟大家和睦相處,這也是菩薩的行為。

大家要以慈悲菩提心、以柔和的心、以謙虛的心,來對待眾生。這一點能修就修,實在修不了,也不要讓眾生苦惱,你就天天睡懶覺吧。以前上師如意寶說過:「在我們的修行道場中,金剛道友之間不要發生矛盾,理應和睦相處。因為我們追隨佛陀,而佛陀所做的一切,就是隨順眾生。」

我們修學大乘佛法的人,應該與世間人有所不同。其實在這個世間上,有些人的心胸都非常寬廣,我們為什麼不行呢?

出 第108節課

7、為什麼說世間法、出世間法不可兼得?請從不同角度詳細分析。如果說二者不能兩全,那在家人是不是就沒有修行機會了?為什麼?

既然世出世間法不能兼得,那怎麼理解六祖說的「佛法不離世間覺」?

如果說二者不能兩全,那在家人是不是就沒有修行機會了?為什麼?

對每個人來說,出世間法好的,世間法肯定不好;世間法好的,出世間法肯定不好。自以為二者兼而有之的那些人,不管是你的上師、同修或是其他什麼人,只是世間法比較突出而已。凡是想世出世間法一舉兩得的人,就好像認為有兩個尖端的針可以縫紉;或者水火可以放在同一容器內;以及可同時乘騎向上向下行馳的兩匹馬一樣,顯而易見,這種情況是根本不可能實現的。

在這個世界上,不論從智慧、悲心、人格乃至各方面考察,沒有任何一位補特伽羅,能勝過我等大師釋迦牟尼佛。但佛陀也沒有想出世出世間法同時成就的方法,因此猶如丟唾液般捨棄了轉輪王的國政,離開皇宮來到尼連禪河畔,在六年里歷經苦行精進修行,期間每一年只喝一滴水,只吃一粒米[1]。佛陀還說過:「我於無量劫,具足修苦行,清凈諸業障,得勝智功德。」佛以自己的行持告訴我們:證悟絕非輕而易舉,想一邊享受世間,一邊獲得出世間成就,是不現實的。

既然佛陀都不能兼顧,那誰又有能力兩全呢?所以,作為修行人,我們不要太放逸,也不要太傲慢,自己應該知道自己的根基。作為一個居士,可能做不到上等修行,更做不到佛陀那樣的苦行。但我一邊學習、工作,一邊修行,也已經是難能可貴了。

#(在家佛教徒有三種責任,第一是家庭的責任。本來,這不需要我來說明,但是在現實中,不強調這一點似乎不行;一些修行要訣中說:世人之所為與我之所為,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完全百依百順也是不可能的。但至少,你要從內心關注他們暫時和久遠的利樂,不能徹底拋下和放棄他們。在世間人非常重視的一些事情上,你要隨順他們;在不殺生等關鍵的問題上,你要把握原則。要利用一切剩餘時間來修學佛法。第二是工作的責任;有的人本來擁有驕人的職業,但學佛後不久,就棄之如敝屣。在現代社會中,要找一個好職業相當不易。你有沉重的生活壓力,因為一時看破紅塵,就輕易拋棄了工作,最後走投無路,陷入非常可憐的境地。第三,你是一個佛教徒,與世間之人不同,你有修行的責任。最重要的責任,就是不間斷修行。如果你天天高朋滿座,就會斷送自己的解脫慧命。因此,無論你身處怎樣的環境,都要堅持修學佛法。或許,你會遭遇家人、同事、朋友的不解和質疑。這時,你要有面對的能力,有應對的準備和方法。你要在這方面下功夫,只要你具足機智和善巧,一切會吉祥如意的。在漢地城市中,有許多成功人士。他們家庭和睦,在企業中肩負要職,個人的修行也相當優秀,基本圓滿了所有課程。當然,他們疲憊不堪,沒有娛樂和閑暇。)

既然世出世間法不能兼得,那怎麼理解六祖說的「佛法不離世間覺」?

這句話可以從兩方面解釋:

對上等修行人而言,他們獲得成就,並具有極高境界,雖已看破一切,但因悲心推動,還會以世間法度化眾生,這是菩薩的不離世間法;

而我們凡夫人修行,因為不能純粹地修出世間法,所以在做中下等修行時,仍可以兼顧一部分世間法,儘管不一定能即生成就,但也會為來世積累資糧。

8、誹謗大乘有哪些過失?怎樣懺悔誹謗大乘的罪業?

1、像《圓覺經》、《楞嚴經》里對空性的描述,從未聞思過的人一聽,立即會引發內心的恐懼。但在這個時候,千萬不要生邪見,更不要去誹謗它,否則就會造下舍法罪,無數劫不能從地獄中解脫。

2、喬美仁波切說:「縱聞善德與惡過,地獄痛苦壽量等,以為非真起邪見,此罪勝過五無間,無解脫罪發露懺。」《入大乘論》所言:「誹謗大乘法,決定趣惡道。」

3、阿底峽尊者說:「如果沒有以慈悲心、菩提心修鍊自心,對甚深法義不起誠信,僅僅靠護持一分清凈戒律,是不能獲得任何成就的!

4、我們應當對甚深正法,以及宣講空性法門的人,從內心深處生起恭敬誠信。倘若因為智慧淺薄,實在生不起信心,儘力斷除誹謗也格外重要。佛法雖對每個眾生都有利,可若倒入被染污的法器中,良藥也會變成劇毒。如《大乘密嚴經》云:「空性隨應說,不應演非處,若演於非處,甘露即為毒。」最可憐的,就是那些稍有智慧、但智慧又很淺薄的人,他們最愛說佛法的是非、看出家人的過失。其實沒必要造這種口業,這種業是很可怕的,還是應該盡量斷除。

總之,學法不能停留在表面上,而應當落實在行為上,竭盡全力制止惡行,尤其是千萬不要誹謗大乘佛法!

9、什麼是噶當四依?

四依處:「心依於法,法依於貧,貧依於死,死依於乾涸之壑。」一、心依於法:心依於解脫法,而不是世間法。

二、法依於貧:修解脫法依於簡單的生活。古來大德都是如此,是簡單生活成就了他們的修法之旅,而非豐富的物質條件。

三、貧依於死:過這種簡單生活直至死亡,不是求法時比較貧窮,成名後就開始過另一種生活。

四、死依於乾涸之壑:保證貧窮一直到死,一定要死在山溝里。

第109節課

10、什麼叫擐甲精進?什麼叫加行精進?什麼叫不滿精進?

精進是一切善法的根本。如《大智度論》云:「一切諸善法,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從精進不放逸生。」

擐甲精進,就是先發下誓言以作鎧甲:「我一定要努力聞思修行,有生之年決不懈怠,為證佛果、為度群生,立志苦行。」我們獲得具有十八種暇滿的人身,又有幸值遇具足一切法相的具德上師,而且也聽受了甚深的顯密教言,具有如理修習正法的緣分,此時此刻怎麼能不歷盡苦難,不惜拋頭顱、灑熱血,誠心誠意來修持正法呢?應該有這樣的勇氣和信心,這就叫擐甲精進。

加行精進,簡單來講,就是在修法上勤奮努力。這裡所謂的「修法」,並不是單單指聞思修里的修法,而是廣義上的修法,除了聞思修以外,像守持凈戒、弘法利生等,都叫修法,都需要精進努力。

不滿精進,就是說,當自己在閉關修行、觀修本尊、誦經念咒、行持善法等方面稍有成就時,千萬不能以此為滿足,而務必要發誓:活到老,修到老。在沒有獲得圓滿正等覺果位之前,我們的精進,必須像湍急的河流般,做到持久、猛厲。

11、很多人總認為自己是凡夫,不能像佛菩薩那樣利益眾生,是很正常的。這是缺少一種什麼精進?應當如何正確認識自己的力量?

缺少一種擐甲精進;

1、我們應當知道,實際上,他們就是如此修行而獲得成就的。像米拉日巴尊者,從他的傳記來看,起初他的確是一個業力深重、地地道道的凡夫人,但通過依止善知識,通過苦行,當上師的教誡融入相續以後,終於成為歷史上最偉大的成就者。我們應當思維:「作為他們的追隨者,雖然不能勝過他們,但只要精進的話,也必定能獲得同等的成就。」

2、《大智度論》亦云:「勉強而勤修,穿地能通泉,精進亦如是,無求而不得。」只要努力勤苦地去做,鑿地挖井,最後一定能湧出甘泉;精進也是如此,一無所求則一無所得,只要精進地求取佛法,就一定能獲得成就。

3、進一步來說,高僧大德也需要夜以繼日精進苦行,那我們這些為深重業力所迫、為無明煩惱所困、無始以來輾轉輪迴未曾修持過正法的人,為什麼不需要苦行與精進呢?肯定更需要!一定要常常這樣提醒自己,勸勉自己。

4、很多人也想成為真正的修行人,但有些未值遇正法,很困惑;有些雖已值遇正法,但未遇到善知識,很迷茫;更多的人是不具足暇滿,或被十六種無暇[1]所束縛,因此沒有修行的機會。然而我們與之不同,我們已有了格外殊勝的因緣,這樣的話,為什麼不精進呢?如果你能精進,也並不是修不成的。

第110節課

11、對你來講,修持靜慮的障礙主要是哪些?請一一寫到紙上,思維它們的過患,然後祈禱上師三寶逐漸遣除,並發願成就真實的靜慮。

1、散亂:如果不避開喧囂散亂的環境,依止寂靜處,那麼相續中不可能生起禪定,《妙法聖念處經》亦云:「散亂之行,輪迴之根。」

2、親友:「凡是聚集,均是離別的本性。如父母、兄弟、夫妻、親友等,甚至是與生俱來的身體,終有一天也將分離,既然如此,貪執無常的親友有什麼用呢?」

3、對財富的貪慾:對財富的貪慾,也是靜慮的障礙,而且是一切罪惡的根源,《正法念處經》云:「貪心著財寶,不覺死時至。」一個人因為貪著財寶,不知不覺中死亡已經降臨,但他至死都毫無覺悟。

4、凡愚友伴:這種人只顧今生,不顧來世,追尋真理的人和他接觸以後,就會毀壞道心。如《經律異相》云:「寧入投炭爐,從山投幽谷,生犯七步蛇,不與愚從事。」如果幫助利益這些凡愚,反而會受到對方的加害,他們就是這樣恩將仇報,無論你怎麼做、怎麼隨順,都無法合他的心意,很難取悅。如果你超過他,他會心生嫉妒;假設他勝過了你,他又會用盡方法輕蔑藐視你。與這種人不管相處多久,都只會增長罪業,減滅善業,因此,我們一定要遠遠地避開他們。

那這樣會不會犯菩薩戒呢?不會。寂天菩薩在《入行論》中也反反覆復強調:遠離凡愚惡人。既然如此,我們又有什麼能力去接近他們呢?

5、交際:參與與人廣泛交際,在繁多的事務中散亂,這對修持靜慮的人來講,就是憒鬧。有些人樂此不疲,但即便終日忙忙乎乎,收益也很微薄,所以再精勤也沒有實義。(每一點後面是其過患)

13、你對財富有什麼樣的觀點?它在你心裡占什麼樣的位置?從修持靜慮的角度,它是否成為你的障礙?你是如何克服的?

知足少欲;人的一生很短,《正法念處經》云:「貪心著財寶,不覺死時至。」一個人因為貪著財寶,不知不覺中死亡已經降臨,但他至死都毫無覺悟。龍猛菩薩所說:「富貴雖樂,一切無常。」富貴雖然快樂,但都是無常的。「五家所共,令人心散,輕躁不定」,你的財富其實並非你一人所有,是被五家[1]所共用的,而且,因為貪執的緣故,心始終得不到片刻的寧靜。人死以後,財富又歸誰所有?無非都是無常的道理。

對財富的貪慾,也是靜慮的障礙,而且是一切罪惡的根源。人們一般認為,貧窮的時候人會吝嗇,有了財富就會大方。可實際情況是,不論擁有多少財產受用,人始終不知滿足,並且隨著財產的增多,吝嗇心也越來越增長。如頌云:「何人具財彼吝嗇。」又云:「愈有愈貪如富翁。」因為貪慾的力量,越富有越感覺貧窮,就像富翁一樣,雖然他的財富很多,但捨不得自己用,也捨不得布施。這種人即使擁有再多飲食、財產及受用,也只會招來怨敵、盜賊的損害等痛苦,可以說,除了受苦造罪、消耗人生以外,再沒有什麼別的了。要獲得快樂與解脫,一定要遠離財富。所謂「無財之時離怨敵」,離開了財富,也就離開了怨敵。解脫是從清凈的心態中產生的,當你身處憒鬧、散亂,或被財富所困時,是永遠也得不到的。了解佛教所闡述的真理,懂得從佛教的觀點來看,一切財富並無實質的意義,這樣之後,就不會像以前那樣,完全變成錢財的奴僕。

#佛教的財富觀既不主張過於貧窮;也不讚歎過於奢侈,選擇一個中道。在這樣的狀態下,幸福才最容易獲得。

第111節課

14、什麼是凡夫行靜慮?什麼是義分別靜慮?什麼是緣真如靜慮?三者的區別是什麼?

耽著明、樂、無念的覺受,為追求這一目標而觀修,就叫做凡夫行靜慮。這種靜慮,總是帶有一種耽著。要麼耽著明明清清的感覺;要麼耽著沒有任何念頭;要麼就耽著很快樂、很舒服,但又說不出來的感覺。安住在這些境界中的行人,一般都不願意出定。

雖然遠離了對禪味的耽著,但卻執著空執對治品而觀修,就稱為義分別靜慮。修這種靜慮時,觀一切萬法為空,沒有明、樂、無念,什麼都沒有,只是空蕩蕩、空悠悠。對初學者而言,這種觀修非常重要。它只是暫時的階梯。

遠離了空執對治的念頭,安住於法性無分別的等持中,就叫做緣真如靜慮。修持這種靜慮時,既遠離了明樂無念的執著,也遠離了空的執著,不耽執有無、是非等一切邊,安住在如是不可思議、明空無二的禪定中,才是真正的寂滅。

#這種在入定當中得來的智慧是智慧度。

15、法布施是如何具足六度的?請觀察自己在講課或聽課時,是否有六度的功德。如果有欠缺,請發一些善願,並真實地作一些調整。

1、好好聽法、講法,就是布施,而且是法布施。在這一法布施中,只要如理行持,還能同時圓滿六度。

在作法布施時,講者上師、所講之法、傳講對境的弟子,這三者具足以後進行講經說法,從上師的角度來講,這就是布施度。

從聽者的角度,認真聽法,就是對十方諸佛菩薩的上等供養;將聽法的功德迴向,則是對三界眾生的布施。因此說,不論講者、聽者,他們的法布施里都具足布施度。

2、在講經說法的過程中,上師不貪圖名聞利養,不雜有宣揚自己功德、冷嘲熱諷他人等煩惱垢染而傳講,就是持戒度。作為聽法者,斷除傲慢、嫉妒及其他噁心,如理如法地聽課,也是持戒度。

3、弟子再愚鈍,做上師的還是一而再、再而三地重複講解一個句子的意義,不顧一切辛苦勞頓,也不生厭煩心,這就是安忍度。作為聽法者,聽法時身體再不好、心情再不好、時間再長,也都能克服,然後一心一意聽法,也是安忍度。

4、說法時不為懶惰、拖延所困,不違越時間而傳講,這就是精進度。作為聽法者,不遲到、不早退,認真對待每一堂課,這也是精進度。

5、傳講者的心專註在所講的詞義上,不向外散亂,無有錯謬、不增不減而傳講,這就是靜慮度。

而聽聞者專註聽聞,也是靜慮度。

6、在傳講過程中,或者在聽法過程中,以三輪無分別[1]的智慧攝持,這就是智慧度。

第112節課

16、財布施如何具足六度?

在財布施中,當我們布施乞丐食物時,所布施的東西、作布施的人以及所布施的對境,這三者具足而作施捨,就是布施度。布施時,不布施低劣、鄙陋的物品,而是將自己所享用的飲食施予乞丐,這是持戒度。布施以後,對方又三番五次地索求,也能不嗔不惱,這是安忍度。布施時,不顧忌辛苦勞累,不耽擱而及時布施,這是精進度。

布施的過程中,專心致志,不散他處,這是靜慮度。在布施時,了知三輪[1]體空——布施者、所布施的財物、布施的對境,這三者在勝義中是遠離一切戲論的空性,世俗中如夢如幻、現而無自性,如是了知而布施,就是智慧度。

17、各大尊者分別是如何解釋六度的?為什麼說證悟空性可包含一切道法?

六度展開,就是十度。對於這十度,米拉日巴尊者曾解釋說:

「斷除我執外,無餘布施度。」在斷除我執以外,再沒有其他的布施度,因為斷了我執以後,就沒有不能施捨的東西。

「斷除狡詐外,無餘持戒度。」在斷除狡詐以外,再沒有其他的持戒度。其實之所以不能持戒,就是因為有狡詐覆藏的心,有非理作意,以及由此導致的不如法行為。

「不畏深義外,無餘安忍度。」除了不畏懼甚深空性之義以外,再沒有其他的安忍度。

「不離修行外,無餘精進度。」若能行住坐卧一切威儀皆住於修行狀態,就是精進度,除此以外,再沒有別的精進度。這種修行,對像米拉日巴尊者這樣的上等修行人而言,當然做得到,洞內洞外,自在一如。但對一般人來說,也許禪坐時還行,出定以後就不好說了,說不定會跟人吵架、行非法之事。

「安住本性外,無餘靜慮度。」除了安住於如如不動的境界中以外,再沒有其他的靜慮度。

「證悟實相外,無餘智慧度。」除了證悟一切萬法的實相以外,再沒有其他的智慧度。

「所做如法外,無餘方便度。」除了行事如法以外,再沒有其他的方便度。

「摧伏四魔外,無其餘力度。」除了摧毀煩惱魔、天魔、死主魔、色蘊魔以外,沒有其他的大力度。

「成辦二利外,無其餘願度。」除了成辦自他二利以外,沒有其他的大願度。

「知惑自過外,無其餘智度。」除了了知煩惱的過患以外,沒有其他的大智度。

169

阿底峽尊者:一切道法可以歸攝在六度之中。---只要證悟了空性,六度自然而然會圓滿的。

第113節課

18、什麼是真道相?什麼是假道相?依靠這裡講的道理,判斷一下自己是否有些進步。

如果所斷的煩惱減少,所證的信心、菩提心增上,如果你從此對因果、對上師的信心增上,對眾生的大悲菩提心增上不退,那就是真道相;

如果就像過濾茶葉一樣,相續中留下的是糟粕,功德精華漏盡,慈悲心、菩提心日漸減退,無疑全部是魔障或邪道,就是假道相。

19、「歸納精華要義而修」的意義是什麼?如何在一墊上修行一切法要?

阿底峽尊者歸納了四點:

一、對等同虛空界的一切眾生,修慈悲、菩提心;

二、為了他們而勤奮努力,積集二種資糧;

三、將由此所產生的一切善根,迴向所有眾生,願與一切有情同獲圓滿菩提;

四、在作上述修行的同時,了知這一切的自性為空,顯現之相如夢如幻。」

阿底峽尊者指出:將一切法,歸納為一個要訣來修持。出離心、菩提心、無二慧,這些全都可以一起修,不用分開。這是非常關鍵的!

20、吉公仁波切所講的「同一種暖相」是什麼?你是如何理解的?請試著用它觀察自己的相續,促進修行。

暖相,在這裡泛指成就相。吉公仁波切所講的「同一種暖相」是「我執、煩惱、分別念等日趨減少,是上、中、下三種根基者的真實暖相。」(一)在見解方面,根據根基,有上中下三種:下根者:誠信因果不虛,也承許前世後世存在。中根者:證悟一切諸法都是現空無二。上根者:遠離一切執著,能見、所見以及所證智慧全部融入一體。(二)在修方面,安住於一緣等持,是下根者的正修;安住於四種雙運等持中,是中根者的正修;無有能修、所修、感受三者並於無緣中安住,即是上根者的正修。」(三)行也有三種:下根者:就像保護眼珠一樣取捨因果,一切威儀都很謹慎,對一個修行人來說,外在行為上也的確應該如此。中根者:沒有任何實執,在如夢如幻的境界中行持。上根者:就像大圓滿中講的,遠離了一切能行、所行,這是上根者的正行。

第114節課

21、四種對治力是哪些?請一一解釋。

● 所依對治力:修持懺悔的所依,就是所依對治力。(以金剛薩多為皈依境)

● 厭患對治力:我們以往所造的罪業,比毒藥更厲害,果報更可怕。一一回想起來,然後心生悔恨,這種強烈的追悔之心,就是厭患對治力。(所謂的厭患對治力,就是說,對於以往自己所造的一切罪業,生起後悔之心。如果既沒有將罪業視為罪業,也沒有以強烈的追悔心發露懺悔,就不能得以清凈。)

● 返回對治力:就像一個人下決心再也不服毒一樣,當你知道錯了,再也不犯的決心,就是返回對治力。(返回對治力,是指回想起自己往昔所造的罪業後,發誓從即日起,縱然遇到生命危險,也絕不再造這樣的罪業。)

● 現行對治力:懺悔的修法,就是現行對治力。(現行對治力,是指盡心儘力奉行一切能對治往昔所造罪惡的善業。)

22、修行中沒有感應的原因是什麼?

就是因為業障。當相續被業障覆蓋以後,不消盡相當的業力,生圓次第及大圓滿的覺受,始終不會呈現。就如被灰塵蒙住的鏡子不能現出影像一樣,當你的心被前世今生的種種罪業遮障以後,不說甚深等持,可能連一般的法義也理解不了,連一個教證也記不住,更別提什麼感應了。

23、你重視百字明嗎?請通過教證講一下它的種種功德。

(該題答案在118課302頁)

如果一心專註所緣境、不摻雜庸俗語言,一次性念誦一百零八遍百字明,往昔所造的一切罪障及所失毀的戒律,一定會得以清凈。這是上師金剛薩埵親口允諾的。

《金剛頂經瑜伽文殊師利菩薩法》云:「於心上誦百字真言加持自身,假使過去世中造種種惡業、五無間等一切罪障,由此百字真言加持故,一切罪障悉皆消滅。」

《無垢懺悔續》中也說:「百字明是一切善逝的智慧精華,能夠凈除所失毀的戒律與分別念的罪障,堪稱為一切懺悔之王。倘若一次性念誦一百零八遍,便可酬補一切所失之戒,不會墮入三惡趣。任何一位瑜伽行者如果能發誓念誦,不但此人今生會被三世諸佛視為勝妙長子而加以護佑,而且命終之後,也無疑會成為諸佛的長子。」

如果念誦十萬遍百字明,則可徹底清凈一切墮罪。如《莊嚴藏續》中說:如果念誦十萬遍百字明,那麼一切墮罪都能從根本上得以清凈。此續中云:「妙觀白蓮月墊上,上師金剛薩埵尊,依百字明之儀軌,倘若念誦二十一,即將加持墮罪等,使其不復得增長,諸成就者所宣說,故當恆時而修持,倘若已誦十萬遍,必成清凈之本性。」

第115節課

24、為什麼罪業只要懺悔就能清凈?請用比喻及公案說明。

教證: 《大集經》云:「百年垢衣可於一日浣令鮮凈。如是百劫中所集諸不善業。以佛法力故善順思惟。可於一日一時盡能消滅。」 譬如一件放置了一百年的臟衣服,一天當中就可以洗滌乾淨,同樣,一百劫中集積的所有罪障,通過佛法的力量善加修習懺悔,也可在一日,乃至一時得以清凈。《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亦云:「若起殷重心,一念求懺悔,如火焚山澤,眾罪皆銷滅。」意思是,如果真正知道慚愧,並以殷重心一心懺悔,那麼即使造的業再大,也會像火焚山澤一樣,將所有罪障在短短時間內全部懺凈。(相關公案:● 指鬘王殺999人懺悔得果● 未生怨王入地獄立即解脫)

#有罪要懺悔,懺悔的清靜。眾生要時時懺悔。

25、厭患對治力與返回對治力的關要,分別是什麼?請用教證說明並談一談自己的體會。

厭患對治力,就是說,對於以往自己所造的一切罪業,生起後悔之心。如果既沒有將罪業視為罪業,也沒有以強烈的追悔心發露懺悔,就不能得以清凈。

返回對治力,最關鍵的是:縱然遇到生命危險,也絕不再造這樣的罪業。

厭患對治力教證:《三聚經》云:「發露懺悔,不覆不藏。」意思是,有了罪業一定要說出來,然後懺悔,不能覆蓋、隱藏。如果覆藏的話,《大般涅槃經》中說:「若覆罪者,罪則增長。」因此,有了罪,一定要找善知識或其他人發露。古德常講:「一個善於修行的人,常常發露己過,卻不宣揚功德。宣揚功德,善根則滅盡;發露己過,過失也會滅盡的。」

返回對治力教證:《三聚經》云:「從今以後,必斷嚴戒。」《極樂願文》中也說:「若無戒心不凈故,發誓今後遇命難,亦不造諸不善業。」 《地藏十輪經》云:「世尊告曰:善哉善哉,汝等乃能如是慚愧發露懺悔。於我法中,有二種人名無所犯:一者稟性專精本來不犯;二者犯已慚愧發露懺悔。此二種人於我法中,名為勇健得清凈者。」也就是說,有兩種人是非常了不起的,第一、從來不造惡業;第二,造了以後,知道慚愧並發露懺悔。這兩種人,都叫「勇健得清凈者」。

26、金剛薩埵修法,是只有藏地才有嗎?請用漢文《大藏經》的教證說明。

金剛薩埵修法在藏漢經續中都有。《金剛頂瑜伽金剛薩埵五秘密修行念誦儀軌》云:「金剛薩埵者是普賢菩薩,即一切如來長子,是一切如來菩提心,是一切如來祖師,是故一切如來,禮敬金剛薩埵。如經所說,金剛薩埵三摩地,名為一切諸佛法,此法能成諸佛道,若離此更無有佛。」這是唐朝譯師不空譯的。

第116節課

27、在修厭患對治力時,所懺的罪業都有哪些?盡量地羅列出來。對照自相續,將罪業一一懺悔。

我們所要懺悔的,不只是這一生,而是從無始以來至今生的一切罪業。所懺的罪業都有:十不善業,五無間罪,比如,侮辱父母、對聖者不恭敬等,這些都是。其次:四重罪,《前行備忘錄》里有:

1.居智者之首位;

2.享用密咒師的財產;

3.居比丘頂禮之前;

4.享用修行人的食物[1]。[1] 享用修行人的食物,並不是指所有修行人的食品,但如果某個修行人心裡決定期限「依靠此食品我在這個月里修行」,假設享用了他那寥寥無幾的食品中的一點兒,那麼在他所想的期限里,飲食就不足了。

八種邪罪:

1.誹謗白法;

2.讚歎黑法;

3.對行善者積累資糧從中作梗,減少他們的資糧;

4.對修善的信士,說難聽之語而擾亂其心;

5.已入密宗金剛乘壇城以後,在會眾行列中發起爭鬥、惡語相罵、爭吵不休,背棄上師;

6.已入密乘者遠離本尊;

7.已入密乘者脫離道友;

8.已入密乘者捨棄壇城。[2]

別解脫戒,有居士戒、出家戒,在家出家時,可能每個人大大小小地也有違犯。

菩薩戒,有廣大和甚深兩大學派的傳承,戒條很多。

在金剛密乘中,共同密乘和不共密乘的三昧耶戒,也是無量無邊。

所謂背棄世間盟誓,就是發誓做或不做什麼,但後來卻違背了,這也是一種罪業。還有無慚無愧等做人方面的各種缺陷。

28、四種對治力,在上師金剛薩垛的觀修法中是如何體現的?

金剛薩埵修法中的厭患對治力:祈禱有兩種,一種是發出聲音的祈禱,一種是在內心憶念。

誠心憶念:與大恩根本上師無二無別的怙主金剛薩埵,願您以大慈大悲垂念我及一切眾生。我自己從無始以來迄今為止,身語意所造的十不善業、五無間罪、四重罪、八邪罪,違犯外別解脫的律儀、內菩薩乘的學處以及持明密乘三昧耶戒,背棄世間的盟誓、說妄語、無慚無愧等,凡是能直接回憶起來的一切罪業,在上師金剛薩埵您面前,滿懷慚愧、畏懼、追悔,以至於毛骨悚然地發露懺悔。此外,自己想不起來的,在無始流轉輪迴的生生世世中,肯定也積累了許多罪業,這一切罪業,在此也不覆不藏一併發露懺悔,請求寬恕。但願這所有罪障,就在此時此地,蕩然無存、全部清凈。

金剛薩埵修法中的返回對治力

發露以後,心裡默想:「我以往因為不懂取捨因果、煩惱深重、業障現前,在學佛前、學佛後,皈依前、皈依後,在家、出家,造下了無數罪業。如今,依靠大恩上師的慈悲,我已懂得利害,所以從今以後,即使遇到生命危險,我也決不再造那種罪業了。」這就是返回對治力。觀想金剛薩埵,是所依對治力;在佛尊面前認識並發露罪業,是厭患對治力;立誓改過,是返回對治力。

第117節課

29、百字明應該怎麼觀修?請具體說明。

於金剛薩埵佛父佛母無二無別的心間,觀想一輪明月,大小就像壓扁的芥子,月輪的上面有一個白色吽字,宛如毛髮寫成的一樣。觀想百字明好似豎立的獸角一般,互不抵觸,旋繞著「吽字。之後,口中以祈禱的方式,念誦百字明。觀想好咒字以後,現在再觀想:從所有的咒字中,猶如寒冰被火融化形成水滴一樣,源源不斷地降下智悲甘露,通過身體從佛父佛母雙運的密處流出,由經自他一切眾生的頭頂流入,使體內的所有疾病變成膿血,所有魔障變成蜘蛛、青蛙、魚、蛇、蝌蚪、虱子等小含生的形象,所有罪障變成煙汁、炭汁、灰、煙、雲、氣的形態,這一切的一切,猶如飛瀉的洪水沖走塵土一般,全部被甘露流毫無阻礙地沖走,從足底、肛門、所有毛孔的部位,黑乎乎地排出體外。再觀想,自己下方的大地裂開,無始以來的所有男女冤家債主,圍繞著死主閻羅王,它們全都是張著口、伸著手、張著爪來盛接,上面的膿血等,全部衝到它們的口、手、爪中。一邊這樣觀想,一邊念誦百字明。最後,觀想居於地下的死主閻王等,所有冤家債主全部心滿意足[1],至此已經化解了宿怨,償清了業債。閻羅王等也都閉上了它們的口、手、爪,裂開的大地又恢復到原狀。

30、什麼是「於人墊上凈己障」?你對此有何體會?

所謂「於人墊上凈己障」,就是你坐在別人的坐墊上,為別人念經,但卻凈除了自己的罪障。(可以從不離菩提心這一角度去思維體會)

第118節課

31、百字明到底有什麼功德?請引用教證加以闡述。你對此若能產生信心,今後有何打算?

金剛薩埵說此語,清凈無間罪異熟,恢復密乘之誓言,一般不善何須說?何者為病所折磨,亦定脫離彼痛苦,傳染瘟疫出現時,自己明觀為本尊,誦此心咒不受害。何者受惡咒刃擊,持誦此咒返回己。求義啟程誦此咒,必定脫離畏懼聲。魔障畏障損害時,誦此明咒彼魔逃,任何有情雖求子,依此明咒傳宗代,遭受煩惱貧困者,念誦此咒得珍寶,何者攝眷若誦此,三有亦集為眷屬。四種事業定成就。自己持誦能清凈,冒犯晦氣百字明,依此酬補諸失戒,根除惡趣誦此咒。若於時機成熟時,明觀見修誦此咒,三七十四二十一,抑或一百零八遍,則能酬補諸失戒,從三惡趣得解脫。觀想本尊誦此咒,成為三世佛之子

一心專註所緣境、不摻雜庸俗語言,一次性念誦一百零八遍百字明,往昔所造的一切罪障及所失毀的戒律,一定會得以清凈。《金剛頂經瑜伽文殊師利菩薩法》云:「於心上誦百字真言加持自身,假使過去世中造種種惡業、五無間等一切罪障,由此百字真言加持故,一切罪障悉皆消滅。」《無垢懺悔續》中也說:「百字明是一切善逝的智慧精華,能夠凈除所失毀的戒律與分別念的罪障,堪稱為一切懺悔之王。倘若一次性念誦一百零八遍,便可酬補一切所失之戒,不會墮入三惡趣。任何一位瑜伽行者如果能發誓念誦,不但此人今生會被三世諸佛視為勝妙長子而加以護佑,而且命終之後,也無疑會成為諸佛的長子。」《莊嚴藏續》中說:如果念誦十萬遍百字明,那麼一切墮罪都能從根本上得以清凈。此續中云:「妙觀白蓮月墊上,上師金剛薩埵尊,依百字明之儀軌,倘若念誦二十一,即將加持墮罪等,使其不復得增長,諸成就者所宣說,故當恆時而修持,倘若已誦十萬遍,必成清凈之本性。」

每天一百零八遍,既被諸佛視作長子,又不墮惡趣,利益是不可思議的。而諸佛的承諾,也是最好的保證。世間人都喜歡買保險,但你買醫療保險,不能保證不生病;你買養老保險,也不能保證不衰老……即使是今生的畏懼處,也得不到保障。而念百字明,卻為今生來世上了最有保障的「保險」。明明知道自己造過很多惡業,也擔心果報現前,那為何不趕緊懺悔呢?臨死前,每天念一百零八遍百字明,今生來世都好,何樂而不為呢?

#上師每天都修得法。索達吉堪布20多年來,每天都修的法!沒有福分的人,根本遇不到!二十多年以來,懺悔法是我(索達吉堪布)每天都修的,百字明、金剛薩埵心咒、懺悔文,從未間斷過。

上師每天都修的法,我們凡夫更應修。

32、假如失毀了密宗誓言,懺悔期限方面有什麼要求?各自應當如何懺悔?

《誓言莊嚴續》中云:「倘若逾越三年者,永遠無法再恢復,假設接受焚二者[2],必定墮入金剛獄,恆時唯有受痛苦。」

如果違犯後,毫不遲疑立即懺悔,就容易清凈。時間拖得越久,罪業會越來越增長,懺悔也有一定的難度。一旦超過三年,就已經逾越了懺悔的期限,那時候,即使懺悔也無法清凈了。各自應當必須隨時隨地、兢兢業業觀修金剛薩埵,念誦百字明,懺悔一切所失毀的戒律、墮罪,想得起、想不起的,都要懺悔。如古大德也曾說:「初需未染罪,一旦染上罪,懺悔極關要。」

33、什麼是破誓言者?與之共處有哪些危害?請舉例一一說明。

破誓言者指破了密乘誓言的人。1、一個精通生圓次第要訣的人,可以依靠正知正念以及明觀等方法,令三昧耶不失毀。但是,如果他與失毀根本誓言的人交談、往來,甚至同飲一個山谷的水,也會產生相對失戒、株連失戒的罪業。無說義懺續》云:「酬補失罪交往失戒者,於失戒非器者宣講法,不加警惕彼等失戒者,必將染上冒瀆晦氣[1]過,一切此生違緣來世障,以悔自過之心發露懺。」

2、破誓言者能毀具誓者,破了根本誓言的話,就像一滴壞奶能毀壞一鍋鮮奶,一隻帶瘡的青蛙能傳染同住的全部青蛙一樣,一個破誓言者,能毀壞集會中所有具誓言者,甚至摧毀灌頂或法會的一切功德。如頌云:「猶如一滴腐奶汁,可毀一切鮮奶汁,失毀誓言之一人,能毀諸具誓言者。」

3、破誓言者染污成就者,不僅是一般的修行人,就算是一位上師、高僧大德或成就者,也避免不了被冒瀆晦氣染污上。

#法王

第119節課

34、請談一談在你的修行中,福德資糧的重要性。缺少福德時,一般都表現為什麼狀況?

華智仁波切說:我的上師雖已完全通達世俗如夢如幻、虛假不實,但仍然不斷積累福德與智慧二種資糧;雖已證悟勝義中遠離能修、所修,但仍然在眾生面前,不斷示現入定、禪修;雖已現前現空雙運的金剛持果位,但仍然精進不輟。在未圓滿福慧資糧之前,無法獲得自性清凈與離垢清凈的佛果,同時也不能現前色身與法身,如《中觀寶鬘論》云:「諸佛之色身,由福資所成,法身若攝略,由慧資所生。」其實不說佛果,即便是無倒空性的證悟,也要相應圓滿二種資糧。很多人修行不成功?不能證悟?就是因為福報不夠。這種福報,不像發財一下子就來了,也不是大德一加持就有了,一定要依靠勤作,一點一點積累。有了福德,便能遣除一切違緣。上師如意寶講「福力王子」的公案時,一直強調:「我們修行人特別特別需要福報!沒有福報,做任何善事都不會成功。」看看學院里的法師、輔導員,其實智慧都差不多,但有福報的,就能長期講經說法;閉關修行的人,也是一個道理。所以,同樣在學院里聞思修行,有沒有福報,差別是很大的。

菩提學會裡也是一樣,有福報的人,即使開頭不太精進,但他能堅持下來,現在還不斷在學;但沒有福報的話,即使剛開始特別精進,智慧、人格也都不錯,但後來一出違緣,心就變了,或者心死了,心一死,再也恢復不到原來的狀態了。

35、曼茶羅的修法有哪兩種?曼茶盤及供堆的分類有哪些?

所修曼茶羅、所供曼茶羅兩種。

所修曼茶羅,是擺放在佛堂里作供養對境用的,你可以將它觀想為五方佛,也可以觀想為皈依境;

所供曼茶羅,是我們修五十萬加行時要修的。供堆分四等

所擺放的供堆:上等者,用松石、珊瑚、青金石、珍珠等奇珍異寶。中等者,用藏青稞、橄欖子等藥物及果實。下等者,用青稞、大米、小麥、豆類等穀類。最下等者,僅僅用碎石、瓦礫、細沙等為所緣境,也完全可以。

第120節課

36、供曼茶羅有何必要?請詳細說明。

答:一個真正的修行人,應該常常供曼茶。一定要積資、修福。

人與人的福報不同,就是前世積累的資糧不同。為了來世,我們現在一定要積累資糧。因緣成熟的時候,一定要修。不修的話,我們末法眾生福德太淺薄,就會很難接受教化,甚至死後還會墮入惡趣,就像從沙中榨不出油一樣,哪裡會有快樂呢?如《因緣品》云:「福德淺薄者,難化墮惡趣,如沙中無油,彼者豈有樂。」

積累資糧,前輩大德最重視的就是供曼茶羅。是相當殊勝的修法。

加行修得好的人,修行非常穩固,永遠都不會變,也不會退轉。但加行修得不穩的人,暫時也許會有點小神通,看到點什麼、出點什麼境界,但時間久了以後,這些全部就消失了。所以,修行人一定要打好基礎。尤其是像曼茶羅這樣積累福報的法門。

供曼茶羅,是將三千大千世界的所有珍寶供品,在十方諸佛菩薩面前作供養,所以意義及功德都很大。在這些殊勝對境面前供養,自然可以迅速清凈罪障、積累資糧。

37、供曼茶羅時,從頭到尾的順序是怎樣的?

答:按照我們的傳承,所修曼茶羅擺放在供桌上之前,要先供一遍三十七堆曼茶,再供一遍三身曼茶,之後便供到供台上。

◎擦拭曼茶盤

●左手持右手擦

左手拿念珠,並持曼茶盤,右手長時間擦拭基盤。與此同時,內心專註所緣,不散他處而念誦七支供。

●念一遍百字明

之後,要念一遍百字明。

念百字明之前,有些儀軌中有這樣的懺悔文:自他一切眾生無始以來,所造一切身口意之罪業,如擦凈曼茶羅上的灰塵一樣,一切得以清凈。

這個懺悔文可以念,也可以只在心裡想,然後就念一遍百字明。

念完百字明以後,就直接開始,一邊念誦儀軌「嗡巴雜布米阿吽……」,一邊供三十七堆曼茶。

◎擺放供堆

在供三十七堆的時候,首先念誦:

嗡巴雜布米阿吽

清凈本基大自在金地

同時左手拿著曼茶盤,右手灑牛凈物及香水。

接著念誦:

嗡班扎日客啊吽

同時用右手拇指和無名指拿一束花(或一粒米)在基盤上右向旋繞,最後安放在中央。如果有現成的鐵圍山要放,也在這時候放上。以下一邊念誦儀軌一邊安放供堆:

外鐵圍山環繞

中央須彌山王

東勝身洲南贍部洲

西牛貨洲北俱盧洲

身洲及勝身洲拂洲及妙拂洲

行洲及勝道行洲

惡音洲及惡音對洲

珍寶山如意樹

如意牛自然稻

金輪寶如意寶

玉女寶大臣寶

大象寶紺馬寶

將軍寶寶藏瓶

嬉女鬘女歌女舞女

花女香女燈女

塗香女日月

珍寶傘

尊勝幢

將此等無不圓滿之人天受用供養大恩

具德諸根本及傳承殊勝上師……

供三十七堆曼茶羅之後,最後還要加上咒語:

章格日 那曼扎拉勃匝梅嘎薩莫扎 薩巴 那薩瑪意啊

在念誦「須彌山王……」時,在中央放上一大供堆,之後安置東勝身洲等四大洲時,將自己的這一方向或供養對境方向作為東方都可以,無論如何都要從東方開始依次右旋來放。

安放代表身洲及勝身洲等附洲的供堆時,每一洲在東方、西方各有一個附洲,要按照順序來放。

再放置東方代表珍寶山、南方如意樹、西方如意牛、北方自然稻的供堆,然後將代表輪王七寶及寶藏瓶的供堆依次放在四方四隅,表示嬉女等外供四天女置於四方,表示花女等內供四天女的供堆放在四隅,之後東西南北依次為表示日、月、珍寶傘、事業尊勝幢的供堆。

當念誦到「將此等無不圓滿之人天之受用」的時候,在那些供堆上面無有空隙地堆積供物,如果有寶頂,最後就放在上面。

◎十萬加行供七堆曼茶羅

五加行中修的十萬曼茶羅,供的是七堆曼茶羅:

薩耶布 切 謝向 美斗 扎

塗香鮮花遍大地

熱繞朗月涅得堅巴的

須彌四洲日月飾

桑吉揚德莫得破瓦意

觀想佛剎作供養

晝根那大揚拉秀白秀

願諸眾生行佛剎

供的時候,最好用藏文念這個偈頌。

供七堆時,曼茶盤上面那幾個圈就不用了,只用基盤,用左手持著。然後,以藏文念誦這個供養偈。

念第一句「薩耶布切謝向美斗扎(塗香鮮花遍大地)」時,右手抓一把供品不撒,同時,手腕在基盤上盡量擦拭。

念第二句「熱繞朗月涅得堅巴的(須彌四洲日月飾)」時,就放供堆:從中間須彌山開始,然後東、南、西、北、日、月,依次安放,總共有七堆。

第三句「桑吉揚德莫得破瓦意(觀想佛剎作供養)」,這一句是觀想佛剎作供養。手上的動作:供養七堆,可以在念這一句結束時完成,也就是說,在念第二句和第三句時,盡量把一把米依次撒完,供完七堆。

念第四句「晝根那大揚拉秀白秀(願諸眾生行佛剎)」時,用右手在基盤上一擦,或不擦也可以。再將米全部倒入盆里或袋裡,接著開始下一次供養,同時左手就撥一下念珠計數,這樣一遍就供完了。

供三身或七堆曼茶羅之後,最後還要加上咒語:

章格日 那曼扎拉勃匝梅嘎薩莫扎 薩巴 那薩瑪意啊

38、所修曼茶羅與所供曼茶羅,哪個是修的,哪個是供的?各自應當如何觀修?

答:(1)所修曼茶羅是供的。所供曼茶羅是修的。

(2)在所修曼茶羅的基盤上,放置五堆所供物。這五堆,可以明觀為五部佛,也可以明觀為皈依境。

如果明觀為五部佛,那麼,將位於中央的一堆觀想成毗盧遮那佛,由如來部尊眾圍繞;前面的一堆觀想成金剛不動佛,由金剛部尊眾圍繞;南方的一堆觀想成寶生佛,由珍寶部尊眾圍繞;西方的一堆觀想成無量光佛,由蓮花部尊眾圍繞;北方一堆觀想成不空成就佛,由事業部尊眾圍繞。

或者,像明觀皈依境那樣,將中央的一堆,觀想成與根本上師無二無別的蓮花生大士,大圓滿傳承諸上師以重樓式安坐;前面的一堆,觀想成釋迦牟尼佛,由賢劫一千零二尊佛圍繞;右側的一堆,觀想成八大隨行佛子,由大乘聖者僧眾圍繞;左側的一堆,觀想成聲聞二聖,由小乘聖者僧眾圍繞;後面的一堆,觀想成光芒四射的方格架內,層層疊疊放置著法寶經函。

(3)所供曼茶羅有幾種,首先是供三十七堆。1.中央須彌山王2.東勝身洲3.南贍部洲4.西牛貨洲5.北俱盧洲6.身洲7.勝身洲8.拂洲9.妙拂洲10.行洲11.勝道行洲12.惡音洲13.惡音對洲14.珍寶山15.如意樹16.如意牛17.自然稻18.金輪寶19.如意寶20.玉女寶21.大臣寶22.大象寶23.紺馬寶24.將軍寶25.寶藏瓶26.嬉女27.鬘女28.歌女29.舞女30.花女31.香女32.燈女33.塗香女34.日35.月36.珍寶傘37.尊勝幢

七堆曼茶羅:先觀想塗香及鮮花遍滿大地,以為莊嚴;

再觀想須彌山與四洲(共五堆),以日、月(二堆)為裝飾(所謂「七堆」,指的就是這七堆),將須彌山、四洲及日月中的所有珍寶財富,以觀想的方式取到面前;

再觀想一切佛剎中的三世諸佛,將剛才的所有珍寶全部供養;

最後,願一切眾生都能前往清凈剎土。

第121節課

39、什麼是三身曼茶羅?請分別作解釋。

化身曼茶羅,表示一位化身佛所化的世界。像釋迦牟尼佛,就是在眾生面前顯現的殊勝化身佛。觀修時,觀想將他所化世界中的一切微妙供品,全部供養給所修對境——五部佛或皈依境等。

報身剎土,也就是五部密嚴剎土,具有五種決定或說五種圓滿,是五部如來所居之地。修的時候要觀想,將報身剎土中的各種各樣極其殊勝的無量欲妙供雲,以普賢雲供的方式,全部供養報身剎土一切聖尊,願自他一切眾生都能獲得圓滿的報身果位。

將無生法界安立為曼茶羅的基盤形象,所顯現的四相等一切分別識聚,安立為一個智慧供堆的形象,以此供養上師法身尊眾,這就是殊勝法身曼茶羅。

40、請看一看《堪布阿瓊仁波切密傳》以及《前行備忘錄》中與供曼茶羅相關的段落。

41、喬美仁波切的三種供法是什麼?分別是如何觀修的?

在觀想上,喬美仁波切有外、內、密的三種觀修法。

外供曼茶羅:如剛才講的一樣,觀想在上師、十方諸佛菩薩以及本尊空行面前,供養三千大千世界的一切供品。供修之後,不必將皈依境收回,讓其自行消失,或住於空性無緣中即可。

內供曼茶羅:對境同前,觀想自己的身體是須彌山,四肢是四大部洲,整個身中的血肉等,全部觀成世間的一切欲妙及供物,並以此供養上師諸佛,最後將皈依境融入自己的身體。

密供曼茶羅:對境同前,從自心幻化出普賢雲供作供養,最後全都入於與皈依境無二無別的境界中。

這三種觀想方法很殊勝,也可以隨時修持。能修的話,無勤中便可積累極其廣大的資糧。

供三身或七堆曼茶羅之後,最後還要加上咒語:

章格日 那曼扎拉勃匝梅嘎薩莫扎 薩巴 那薩瑪意啊

第122節課

42、在供養時,怎樣才能遠離吝嗇、愚痴,以信心如法供養呢?

答:供養的功德特別大,即生、來世都能得到無量無邊功德。

《華嚴經》中云:「供養能盡一切苦,供養必得諸佛智,此應供處供無等,是故歡心供養佛。」

《本事經》亦云:「施三寶福田,名最勝施者,所在常安樂,後當證涅槃。」

如果自己有財物,就不能擺出誦咒、觀想等種種相似的理由而自以為是、自己欺騙自己,還沒有達到這種境界。

我們絕不可以將自己的殘湯剩飯等骯髒不堪的物品作為供品,或者好的青稞留給自己吃,渣滓作為供物或磨成做神饈食子的糌粑等等。誠如往昔噶當派諸大德所說:切切不要自己享用新鮮的部分而將發霉的油餅、發黃的菜葉等供養三寶。將有辣味或腐敗的酥油等作為神饈或者做成酥油燈來供養,而自己食用新鮮的酥油,這些都是耗盡福德之因,所以必須堅決斷除。

在穿新衣服前在空中甩一甩,表示供養諸佛菩薩;

 享用任何一種食物前,也會獻新供養諸佛菩薩;

 提水前,也會用水的獻新供養諸佛菩薩,其功德非常大。

43、如果沒有福德,為什麼世出世間的成就都不能獲得,而且上師三寶、財神、護法神也無能為力?

答:出世間成就源於積累資糧

佛在經中說:「未曾積累資糧欲得成就,好似攪拌水想得油;積累資糧欲得成就,恰似攪拌乳想得酥油。」

顯現上佛陀還要不斷積福,很多大圓滿祖師對積累資糧和凈除罪障都很重視,點點滴滴都不輕視,漢地禪宗叢林和印度的大德也都身體力行來培養福報。

因此說,獲得終極殊勝的成就是圓滿二種資糧的正果,如果沒有圓滿福慧資糧,就無法獲得具備二種清凈的佛果。怙主龍樹菩薩也親口說:「此善願諸眾,圓滿福慧資,獲得福慧生,殊勝之二身。」

《菩提道燈論》里也講過:「福德智慧二資糧,圓滿佛位之因也。」《中觀寶鬘論》云:「諸佛之色身,由福資所成,法身若攝略,由慧資所生。」

因此,不積累資糧而希望獲得成就,是不可能的。

世間成就也源於積累資糧

暫時世間的成就也都來源於圓滿資糧。如果自己從來沒有積累過資糧,那麼無論下再大的功夫也無濟於事。比如,僅僅就眼前的受用、飲食、財物來說,有些人依靠以往積累資糧作為後盾,不費吹灰之力自然而然財源滾滾。可是有些人整個一生都是千方百計、勤勤懇懇、兢兢業業經商務農等,結果卻沒有芝麻許收益,最終竟然落得個餓死的下場,諸如此類的事情,是我們在現實生活當中有目共睹的事實。

若未積福,上師三寶和財神、護法神也無能為力

如果自己沒有往昔所積累的布施果報,那麼護法神們也愛莫能助。

如果自己實在不具備往昔所積累的布施果報,即使修財神法等也不能遣除貧窮。假設世間的財神等也能夠賜予受用的悉地,那麼諸佛菩薩的威德、神變勝過他們百千倍,並且全部是未受囑託而利益一切眾生的,必定會在這個世界上降下受用妙雨一瞬間消除一切貧窮,他們並沒有這麼做(,事實上也並不是這麼一回事)。一切受用財富等唯一要靠積累福德才能獲得,誠如古大德所說:「精勤如山王,不如積微福。」

《諸法集要經》中也講過:「若人不行施,如無燈求光,舍離於善業,何能有樂報?」

44、為什麼要強調以清凈心作供養?如何以清凈心作供養?請複述兩則相關公案。

答:三寶沒有執著,只要供養就能積累非常廣大的資糧,但心一定要清凈。《諸法集要經》云:「是心能作罪,亦能修福業。」如果心地善良,即使行為有時候不是特別如法,也有非常大的功德。

在自己窮得叮噹響、實在無能為力等情況下,以一顆清凈的心,供養骯髒的殘湯剩飯、低劣物品等也未嘗不可,因為諸佛菩薩並沒有乾淨、骯髒的執著分別念,往昔也有貧女仲涅瑪供養世尊酥油燈的公案。

供一盞燈得成佛授記的公案有一叫難陀的女人特別窮,什麼供品都沒有,後來用乞討得到的錢買油做燈去供養佛陀,世尊當即為她作了成佛的授記。

可見,哪怕是供一盞燈,如果以菩提心攝持,其功德也不可思議。因此,我們不能以善小而不為,也不能阻礙別人行持善法。

供低劣食物獲大果報的公案另外,曾經有一位患了麻風病的女子,在行乞的時候得到了一碗米湯,並以之供養聲聞大迦葉尊者。當時一隻蚊子落入湯里,麻風女試圖除去蚊子,結果手指掉落在米湯中。但是大迦葉尊者為了滿她的心愿而喝了米湯,並作為自己全天的齋飯,這使得麻風女無比歡喜,以此因緣,她死後轉生到三十三天。

所以,以清凈意樂盡己所能做成純凈悅意的物品而供養,是殊勝的要訣。

因此,在供養時一定要管好自己的心。

第123節課

45、請分析羨慕世間圓滿的深層原因,並說明修行人生起無偽出離心的重要性。

答:羨慕世間圓滿的深層原因有三:

其一、自己孤陋寡聞,見識短淺;

其二、對於現世過於貪著;

其三、並沒有一五一十地懂得因果規律或者只是懂得而沒有誠信。

如果相續中真正生起了無偽的出離心,那麼即使見到現世中那些富如龍王、高如虛空、厲如霹靂、艷如彩虹的人,也一定會認識到這些沒有芝麻皮許恆常性、穩固性的實質,進而必然像膽病患者見到油膩食物一樣感到噁心、厭煩。如《正法念處經》云:「色種姓財富,及以諸樂具,一切皆無常,智者不應信。」亦云:「觀金土平等,離愁憂正行,煩惱蛇不嚙,彼得無量樂。」

「輪迴無實義」「三界無安,猶如火宅」 。如果一個人真正懂得生老病死,以及整個輪迴的過患和痛苦,他就會儘早選擇修行的道路。

46、修行人不應擔心衣食資具,而應將心放在修行上,對嗎?為什麼一切善行必須以菩提心攝持?

答:對。古往今來的修行人,都不會缺衣少食,無等塔波仁波切說過:「如果內心深處真正生起一種"死與不死都無所謂,我決定修行』的觀念,那麼永遠也不會缺衣少食,從來沒有出現過修法者被餓死的先例。世尊也曾說:"縱然發生一藏升麵粉兌換一藏升珍珠的饑荒,佛陀的追隨者也不會缺衣乏食。』」

出家人在顯現上雖會有一些苦行,但實際上絕對不會遇到特別大的痛苦,或者餓死。也就是說,只要修行造福德,就不會趣入特別糟糕的境地。

我們積資凈障,都是為了饒益遍虛空界的一切眾生。不要說成辦自己現世的利益,即便是為了自利而希求圓滿佛果,也根本不屬於大乘之道。

倘若一切善行都能以菩提心攝持,那麼自己的利益以及今生的幸福安樂等不求也會自然獲得,如同點火的時候炊煙自然產生、播種青稞禾秸自然長出一樣。為此,我們務必拋棄如毒般追求現世自利的這種心。

第124節課

47、應怎樣認清四魔?為什麼古薩里與曼茶羅合修,能很快圓滿資糧?何為古薩里?

答:一、認清四魔

(一)以顯宗觀點宣說

所謂四魔,在《大方等大集經》等顯宗經典中,指蘊魔、煩惱魔、死魔、天子魔。

蘊魔(或陰魔):指色受想行識五蘊,因為眾生接受它後會產生執著,所以叫魔。第一色蘊,四大及四大所生的眼根等一切色法,都是痛苦的來源、基礎、依處,所以是魔;第二受蘊,不管是樂受還是苦受等,產生受以後,就不可能獲得自在,所以是魔;第三想蘊,無論是大的分別念還是小的分別念,所有想都會帶來執著,所以是魔;第四行蘊,因為緣好產生貪執、緣不好產生嗔恨等心相應不相應法,所以是魔;第五識蘊,六識所帶來的一切相狀、感受、分別,能給眾生帶來痛苦,所以是魔。

煩惱魔:包括三毒、五毒在內的八萬四千煩惱。

死魔:從粗大的角度來講,眾生的相續最後滅盡時,都有極大的痛苦;從細微的角度來講,萬事萬物都是剎那無常變化的,都是痛苦的本性,因此叫死亡魔。

天子魔(或天魔):對解脫和遍知果位製造障礙的魔王。一般來講,魔王波旬看見有人希求解脫和遍知果位,就心生不悅,經常對眾生放射貪嗔痴慢疑五種毒箭,讓眾生相續中產生貪心、嗔心、痴心等煩惱。

總之,所謂魔,能奪走眾生的解脫慧命,毀壞道法、功德。如《大智度論》云:「奪慧命、壞道法功德善本,是故名為魔。」

(二)以密宗觀點宣說

在密宗當中,四魔指有礙魔、無礙魔、歡喜魔、傲慢魔。

有礙魔:指在修行過程中出現的地水火風四大災難,和生老病死苦,以及在五根前顯現的各種障礙解脫之法。

無礙魔:指心裡產生的貪嗔痴等各種煩惱,它們雖然沒有一個真實的形體,卻能在無形中障礙道法。

歡喜魔:指在修行過程中,凡是緣修行驗相產生歡喜心、執著心,就叫歡喜魔。

傲慢魔:指自認為我和我所存在,也就是我執。

二、古薩里與曼茶羅合修,能很快圓滿資糧。一方面,以自私自利心供養曼茶羅,積累資糧不一定非常成功。另一方面,在修曼茶羅時,要觀想將包括四大部洲、須彌山以及我和我所(如身體、受用、善根等)在內的所有世間圓滿供養上師三寶,並將所修功德迴向給一切眾生,而觀想自己的身體變成甘露上供上師三寶、下施六道眾生,也正符合這個要求。所以,兩者結合起來修行會非常圓滿、非常成功!

三、何為古薩里?所謂的古薩里,是乞丐的意思,比如居於深山捨棄今生的瑜伽行者等,得不到用來積累資糧的其他受用,而依靠觀想來供施自己的身體,是這樣一種修法。喬美仁波切在《山法集》里講:「所謂古薩里,除三想(吃飯、解大小便、睡覺)外無其他世間俗事,唯一心修禪定者。」

48、為什麼要普遍勸請重視施身法?真假斷法有何差別?天葬有何意義?如何真實觀修施身法?

答:一、為什麼要普遍勸請重視施身法?

修持古薩里的修法,是為了在很快的時間中斷除四魔、圓滿資糧。所謂魔,能奪走眾生的解脫慧命,毀壞道法、功德。每個眾珍愛自己的身體勝過其他一切受用,所以,為了斷除對身體的愛執而進行供施身體,與供施其他物質相比較,顯然功德更大、利益更巨。如頌云:「供施馬象成百倍,供施妻兒成千倍,供施身體十萬倍。」瑪吉拉准也說:「無貪施身體,未知為二資,珍愛蘊身體,佛母前懺悔。」

作為凡夫人,在修行過程中肯定會遇到各種違緣,此時一定要修這樣的護身法。當然,也可直接安住於空性當中。這種護身法跟其他護身法不同,其他是保護自己、驅逐鬼神,這個法門是布施自己最珍貴的身體,迎請鬼神前來享用。所以,若能如法修行這裡所講的斷法,對自他都是特別殊勝的因緣。

在生病等時候,我們應修斷法,即以信心和菩提心攝持,將如夢如幻的身體,供施給如夢如幻的佛陀和眾生,以圓滿資糧、凈除罪障。這樣魔眾也會離開,自己身體的疾病也會好,因為緣起規律如是之故。

二、真假斷法有何差別?

阿瓊堪布在《前行備忘錄》裡面講過,所謂的瑜伽斷法者,並不是留長頭髮、吹人腿骨的人,而應從內心斷除我執。

假斷法使用天靈蓋,用人骨吹號,用人皮修斷法等,或對魔眾修誅法,以剷除而後快,或當作一個治病法。而真正的斷法以信心和菩提心攝持,以斷除我執。

三、天葬有何意義?

對環保很有好處,另一方面,死後布施自己的身體,是積累資糧最殊勝的方法。

四、如何真實觀修施身法?

有上供素齋、下施素齋、上供花齋、下施花齋等素、葷、花、黑四齋。

第125節課

49、請分別說明,下施素齋、上供花齋、下施花齋應如何修持?怎樣才能遠離邪斷法?

將自己觀想成瑪吉黑怒母,從心間化出白、藍、黃、紅、綠五色事業空行母,成百上千、不可勝數,好似日光照射下瀰漫的微塵一般,她們將智慧顱器中裝滿的無漏精華甘露,施給三界六道的每一個眾生,使他們心滿意足。

如果不具備這樣純熟的觀想能力,就將自己觀成忿怒母,左手將托巴中熬好的甘露灑給三界六道一切眾生,普降甘露雨,使所有眾生痛快暢飲之後心滿意足。這就是下施素齋。

觀想從沸騰的甘露蒸氣中,散發出沐足水、鮮花、熏香、酥油燈、香水、神饈、樂器、八吉祥徽、輪王七寶、幡傘、寶幢、華蓋、千輻金輪、右旋海螺等不可思議的供雲,將這一切的一切均敬獻上供對境,以此圓滿自他一切眾生的資糧,清凈無始以來所造的一切業障。這是上供花齋。

觀想從中如雨般降下六道所有眾生各自所需求的一切資具,如房子、金錢,以及巧克力、健力寶、紅牛等,使他們全部歡欣喜悅、稱心如意。所有男眾均獲得聖者觀世音的果位,所有女眾均獲得聖者度母的果位,從而徹底根除了三界輪迴。這是下施花齋。

首先要認識到斷法所要降伏的妖魔鬼怪,其實並不在外界,而在內心,也即並非外在特別可怕、有頭有尾的兇惡鬼神,而是內心的我執。實際上,這才是最嚴重、最可怕的魔鬼——斷法的所斷對境。

外境錯覺顯現為鬼神的形象,乃至讓我們感受痛苦和快樂,也都是由沒有根除我執、我所執的傲慢而產生的。

邪斷法都是離開慈悲菩提心,而通過殘暴行為降伏鬼神的邪法。出現生病、做噩夢等違緣時,也千萬不要對作害自己的鬼神等生嗔恨心,更不要依靠各種降伏儀軌,以撒黑芝麻、念降伏咒等來降伏。相信因果,就會了知非人的干擾並非無緣無故,有些因前世各種各樣的惡緣,有些因即生當中一些暫時的因緣,但它們都非常可憐!我雖然修得不好,但依靠這些法本的加持,在對待病魔等魔障方面,從來沒有想過去降伏它們,盡量修斷法布施自己的身體,效果卻非常好!雖然自己會有自私自利心,但也沒有必要把關係「弄僵」了,否則以後更不好說。再加上作害自己的鬼神等,無始生死以來都當過我們的親屬,因此一定要以慈悲菩提心來對待,否則就不是大乘佛子。

50、請從多方面詳細闡述斷法的含義,並結合社會和個人的現狀,談一談自己學習這部分後的收穫。

斷法所要降伏的妖魔鬼怪,其實並不在外界,而在內心,也即並非外在特別可怕、有頭有尾的兇惡鬼神,而是內心的我執。實際上,這才是最嚴重、最可怕的魔鬼——斷法的所斷對境。

外境錯覺顯現為鬼神的形象,乃至讓我們感受痛苦和快樂,也都是由沒有根除我執、我所執的傲慢而產生的.「眾魔為意識,凶魔乃我執,野魔即分別,斷彼稱斷者。」眾生的意識無窮無盡,一會兒產生這個分別念,一會兒產生那個分別念;而且有時意識特別可怕,實際上根本沒有任何違緣和障礙,它卻天馬行空地胡思亂想,分別意識就是特別可怕、多不勝數的魔。而凶魔就是我執,野魔就是分別。若我們斷了這些魔,就是真正的斷法者。所謂外斷法,就是漫遊險山,如屍陀林、特別危險的地方,並在那裡修法。所謂內斷法,就是以四齋的方式,將自己的身體供施上師三寶和六道眾生。所謂義斷法,就是唯一根除或斷除所有無明迷現的根本——我執。具足這三種斷法的人,就是真正的瑜伽士。所以,最根本的就是要斷除我執.所謂的斷法,是指徹底根除內心執魔的分別念,而不是殘殺、毆打、驅逐、鎮壓、消滅外魔。因此,我們一定要弄明白的是,所斷的魔不在外界,而在內心。

#總之,我們絕不能將表面似乎顯現的外在迷亂的鬼神魔障形象,看成是真真實實存在,而要在一切時間、地點、威儀當中,將這一切觀為如夢如幻的游舞來修鍊自心。其實,暫時現似能害所害的鬼神、病人,也都是由往昔惡業錯覺的因所致,從而結成了能害與所害的關係,實際上並不存在。因此,對它們千萬不能有親疏、愛憎之心,而要平等觀修慈悲菩提心,徹底根除貪愛自己的我執,將生身性命毫不吝惜地施給鬼神作為食物,息滅它們相續中的嗔恨、粗暴,誠心誠意地講些能使它們相續趨向正法的法要並發願,最終將執著自他能害所害、聖現魔現,自他的患得患失、貪愛憎恨、賢劣苦樂等一切分別念斬草除根。

《前行廣釋》第八冊

第126節課

51、對於「視師如佛」,你是怎麼理解的?為什麼上師瑜伽是最深的修法?請以教理說明。

答:大乘功德的成就,完全依賴於上師才能生起。「視師如佛」不只是藏傳佛教的教義,漢傳佛教里也有,如《金剛頂經》云:「恭敬阿闍黎,等同一切佛,所有言教誨,皆當盡奉行。」而這個道理,《華嚴經》里更是處處提及。

因此,我們依止上師以後,要視師如佛,將上師作真佛想。與佛無別的大成就者,他的行為,一般人無法企及;而他的威德,也不是來自於自我標榜。如果上師有的行為我們不理解,要想到上師的密意我確實不懂,即使上師生病或圓寂,不過是示現而已,是對我們凡夫開示無常或生老病死之苦的道理,絕不能把上師視為凡夫。

答、上師本來就是佛陀的化現。

佛陀涅槃時告訴阿難:「阿難莫哀傷,阿難莫哭泣,我與未來時,化現善知識,利益汝等眾。」上師為我們開示解脫妙法,引導我們修學解脫之行,所以,上師是一切成就之作者,實則與佛陀沒有差別。阿底峽尊者說:「大乘功德的成就,完全依賴於上師才能生起。」在密法的修持傳統中,弟子對上師開始有了信心和恭敬,甚至「視師如佛」也成了最基本的依止標準。因此,我們只有自相續真正生起上師即佛的恭敬與信心,才能獲得上師的加持,修行才有成功的希望。

上師瑜伽是最深的修法,其原因是:

在密宗金剛乘的一切道法中,唯獨上師佔有舉足輕重的位置,因而,所有續部都講述了上師瑜伽的修法。一切聖道中,上師瑜伽最為甚深。

#每天不間斷地修上師瑜伽。最簡易上師瑜伽:上師知!上師知!上師知!和《上師瑜伽速賜加持》

一、上師瑜伽超勝一切生圓次第:上師瑜伽這一修法,比觀修一切生圓次第都更為殊勝。如續部中云:「何人俱胝劫,修十萬本尊,不如一剎那,憶念上師勝。」

祈禱佛陀、修持本尊的功德,這是誰都知道的。文殊、觀音、大勢至,任何佛陀、本尊、空行、護法,如果你能修一年、十年、千年、萬年,那功德是無法想像的。但即使你在千萬劫中修十萬本尊,也不如在極短的一剎那中,憶念你的根本上師殊勝。

二、大圓滿依上師瑜伽而證悟:按寧提(心滴)金剛藏乘自性大圓滿的觀點,依靠上師瑜伽,便可獲得證悟。

但自宗大圓滿的觀點認為,唯一依止一位傳承如純金絲線未沾染破誓言之銹一般、具有殊勝證悟的上師,並將這位上師看成真佛,以堅定不移的虔誠信心與恭敬心猛烈祈禱,使自己的凡夫心與上師的智慧成為無二無別,也就是說,依靠上師的加持力,就能使自相續中生起證悟。這是自宗大圓滿的不共特點。

「當知勝義俱生智,唯依積資凈障力,具證上師之加持,依止他法誠愚痴」。

三、師言入心如現見手中寶

哈尊者也說:「師言入於何人心,猶如現見手中寶。」上師的教言入於何者的心裡,那他就像將如意寶掌握在手裡一樣,何時求取悉地都隨欲自。 全知法王無垢光尊者,也在《虛幻休息》中說:「依靠觀修生圓次第(修本尊等)各道本體不能解脫,因為它們還需要依靠行為及助緣等。唯以此上師瑜伽自道本體,才能使自相續中生起實相的證悟,而得解脫。所以說,一切聖道中,上師瑜伽最為甚深。」

52、在頂禮句中,華智仁波切是怎樣讚歎自己的上師的?

首先依止勝師如教行,中間百般苦行而實修,

最後密意無二得師傳,無等上師足下我敬禮。

華智仁波切的上師如來芽尊者,首先觀察、依止極為殊勝之上師,並依教而行;在中間依止上師的過程中,又百般苦行,一一實修上師所傳的法要;到了最後,自己的心識與上師的智慧成為無二無別,盡得上師的密意與傳承。就是在這樣的無等上師足下,作者恭敬頂禮。

第127節課

53、沒有敬信則不得加持,對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上師四身雪山上,敬信之日若未升,不降加持之水流,故當勤修敬信心。」上師是四身——化身、報身、法身、本性身的總集體,這一總集體好比一座雪山,而弟子對上師的恭敬與信心,好比日輪。如果日輪沒有升起並照射雪山,雪就不會融化,水也就不會流淌下來。同樣,如果對上師沒有真誠的恭敬,沒有清凈的信心,那也不可能感應到上師的加持之流入於心田。因此,想要修行大乘佛法的人,一定要首先精勤地提升自己對上師的恭敬與信心。這種敬信心,其實是內心謙卑、調柔的狀態,傲慢的人是做不到的。

上師善知識就是佛、法、僧三寶的總集,而無偽實相的證悟,也唯有依靠以恭敬誠信之心修上師瑜伽,才可以在自相續中生起。除此之外,依靠其他任何方法都無法證悟。

54、請結合幾位成就者的公案,談談你對「上師瑜伽」的理解及體會。

答:那若巴依止帝洛巴:那若巴尊者儘管是精通三乘的班智達,能折服一切外道,曾於布扎瑪希拉寺6擔任守護北門的班智達。智慧辯才無礙,但卻一直未證悟實相。後來得到幻化空行母的指點依止帝洛巴尊者。在依止過程中,對上師言行從未生起絲毫邪念,依教奉行,感受種種苦行,有一次,上師突然對他說:「我給你作了這般開示,你還不了達!」說完,用鞋底猛擊他的額頭。結果,那若巴尊者的相續中,頓時生起了實相證悟,達到了與上師的智慧密意平等一味的境界。這就是上師以「滿瓶傾泄」的方式作的加持

龍菩提:龍菩提,據龍猛菩薩的略傳記載,他是尊者四大弟子之一,成就虹身。他的這一成就,有些說是依靠上師的一句竅訣,有些則說,是聖者龍猛菩薩丟了一把鼻涕,他全部拾起來吃了,依此而獲得的。

持明無畏洲與無垢光尊者:兩位尊者之間,有幾百年的間隔,因此,上師的攝受不是親自攝受,是智慧身的攝受。而得到這種攝受,是因為尊者看了全知的教言以後,對全知生起真佛之想,並虔誠祈禱的結果。

幫甘麥彭滾波:老人家遇到貝若扎那時已近百歲高齡,在他的心目中,尊者與佛陀無二無別,而且內心充滿了誠敬與嚮往。當他見到尊者時,感動不已,突然抱住尊者。一邊抱著,一邊痛哭流涕地向尊者求法。於是尊者將禪帶系在他的身上,禪杖靠在他的腰間,對他傳講了上師瑜伽的修法。結果在他的相續中,生起了直斷本來清凈的真正密意,當下開悟。後來,他的身體散為塵埃而成佛。而他的傳承弟子中,七代都是虹身成就。

這些公案中,上師都是殊勝的大成就者,所以,我們在依止上師前必須再再觀察,依止真正的善知識是成功的前提。一旦依止,內心要對上師生起真佛想,無論上師示現何法相,都應觀清凈心,並依教奉行。從以上幾則公案可以看出,無論弟子智慧、根性如何,沒有上師的加持引導不可能成就,一切成就都來自上師瑜伽。所以說,在所有九乘次第的法門當中,再找不到比這一上師瑜伽更為殊勝的深道了。如金厄瓦尊者曾說:「身體的核心是心臟,如果沒有心臟,人就成了一堆血淋淋的肉。同樣的道理,修法的核心

就是上師瑜伽,若沒有上師瑜伽,所有的法只不過是一紙文字而已。」因此,在我們的修行中,一定要重視上師瑜伽的修法。

現在我們修的是法王如意寶的上師瑜伽,這個儀軌很簡略,修起來很容易;另一方面,能值遇這樣的傳承上師,是我們千百萬劫積累的福德資糧現前,所以我們應當珍惜。現在人工作忙、煩惱多,修行特別困難。有時一煩起來,幾天都不想看書,不想讀經,也不想念咒……可能也是前世的煩惱習氣所致,一直迷迷糊糊的,什麼善法都不想做,就這麼傻傻地呆著。這時候,應該祈禱上師,早上、晚上、走路、做事,多祈禱以後,就像水器顯現月影一樣,上師的加持自然融入心中。

從以上幾則公案可以看出,一切成就都來自上師瑜伽。所以說,在所有九乘次第的法門當中,再找不到比這一上師瑜伽更為殊勝的深道了,雖然把它命名為「加行」,但實際上,一切「正行」道的究竟要訣就是它。

「若修上師瑜伽法,盡除過患德圓滿。」意思是,如果長期修持上師瑜伽法,將能盡除你的貪嗔痴等一切煩惱及過患,而與此同時,聞思修、大悲菩提心等善法功德,也會與日俱增、自在圓滿。

上師是無處不在的,關鍵看我們的信心如何。如果我們能隨時隨地、始終如一地將上師瑜伽作為修行的核心,即使沒有任何其他修行也可以。如藏巴嘉熱曾說:「只要不離憶念上師,不誦經也可以,不參禪也可以。」這裡強調上師瑜伽,是要說明它很關鍵,而並不是用它取代所有修法。因此要善於理解,善加辨別。真正有智慧的人,他不會斷章取義,即使是最關鍵的教義,也不會因為自己喜歡,就將它作為依據來否認其他所有教義。

第128節課

55、如何觀想蓮花生大士?請從本體、形象、衣著、冠冕、手印、裝飾等方面,細緻描述。

觀想,在金剛瑜伽母的頭頂一箭(或一肘)左右的上方虛空中,有一個由奇珍異寶組成的十萬瓣的蓮花墊,它的上面是日輪,日輪的上面是月輪,在月輪上面安坐的,本體是三世諸佛的總集、無等大悲寶藏具德根本上師(你最有信心的上師),形象為鄔金大金剛持蓮花生大士。

蓮花生大士的身色白裡透紅、光滑潤澤,一面二臂,雙足以國王游舞式而坐,身著大氅、法衣和咒士衣。

蓮師所穿著的「大氅」,是他以前在薩霍國示現神通時,薩霍國王賜給他的。這個大氅表示,懷柔攝受世間的國王、各種人及非人等。「法衣」,也就是袈裟,表示別解脫戒律絲毫無染。世間有些人一入密宗,就破壞別解脫戒,而蓮花生大士雖然顯現的是在家形象,但小乘別解脫戒清凈無垢。「咒士衣」,表示密乘戒律極為清凈。在其他修法儀軌中還講到「內衣」,內衣表示菩薩戒圓滿。蓮師所戴的冠冕,就是這頂蓮花見解脫帽,或者叫做具瓣五部帽。這頂冠冕內外雙層,表示生圓次第雙運;頂端三尖,表示法、報、化三身;五種顏色,表示以五身來利益眾生;日、月,表示智慧與方便;藍邊裝飾,表示三昧耶無邊無際;金剛寶頂,表示三摩地如如不動;鷹鷲的頂翎裝飾,表示見解證悟到極點、修行已達究竟。

蓮師右手在胸前,以契克印持著純金的金剛杵;左手平托著裝滿無死智慧甘露的長壽寶瓶,瓶口用如意樹嚴飾。

蓮師的左腋下,明妃曼達繞瓦空行佛母以隱蔽式持著卡張嘎[1]。卡張嘎的頂端三尖,表示本體空性、自性光明、大悲周遍三者;乾濕舊三種頭骨,表示法、報、化三身;九個鐵環[2],表示九乘次第;五種綵綢,表示大圓鏡智等五智;裝飾著死人與活人頭髮,表示在八大屍林中以禁行來攝受所有鬼女、空行母。 明觀蓮師的周圍五光網眼的範圍當中彩虹旋繞,中央有印度八大持明、藏地君臣二十五尊等,浩瀚如海的三根本、護法神。他們都是超凡入聖的形象。

56、上師瑜伽的三種修法是什麼?

修上師瑜伽有三種不同的觀修方法:

一、在皈依時,將皈依境中的上師觀想成重樓式,也就是在蓮師頭頂上,明觀一切大圓滿傳承上師以重樓式而坐。

二、念修金剛薩埵時,觀想為總集珍寶式,也就是一切根本傳承上師集於上師金剛薩埵一身中。

三、修上師瑜伽時,觀想成壘環式,也就是,大圓滿諸位傳承上師以及一切浩瀚如海的三根本護法神,全部圍繞在鄔金蓮師周圍,猶如眾人集會般安坐。


推薦閱讀:

PTE考試如何八炸之我的血淚史(純乾貨)
考試前,這些話不要對孩子說!
一考試就手心冒汗·每日商報
MVV考試經驗分享
對考試我們的人要感恩(附:一位令人佩服的老菩薩)

TAG:考試 | 複習 | 答案 | 參考 | 學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