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唯識學的傳播與發展(王化倫)

五台山唯識學的傳播與發展

王化倫

五台山,是著名的佛教聖地。佛教初傳東土,隨著馱經白馬的清脆蹄聲,佛法亦逐漸弘傳至這一地區。特別是從北魏時起,大規模創寺供佛,至隋唐時五台山寺院林立,香火興盛,名僧濟濟,宗派繁多,成為海內外信眾虔心巡禮朝拜的佛國聖地。佛教各宗高僧皆來此活動,將五台山作為弘法傳宗的基地,使五台山諸宗並弘,異彩紛呈。唯識宗儘管因其堅持本真,曲高和寡,而傳承不盛,但在五台山卻留下一串串輝煌的足跡。

唯識宗,亦名法相宗、慈恩宗。該宗以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為總綱,以轉識成智為宗旨,深入分析諸法性相,闡明心識因緣體用,修習唯識現行,以期轉依,達到解脫、菩提二境。創始人為唐玄奘及弟子窺基。窺基便是五台山唯識宗開基弘布的肇始者。

窺基(632—682年),俗尉遲,從小生長在一個以武功賜爵的顯赫貴族家庭中。祖父尉遲懿,封寧國公;父親尉遲宗,曾任唐左金吾將軍;伯父即為與長孫無忌等24人圖形於凌煙閣的一代名將尉遲恭。在這樣優越的家庭環境里,他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當時正值玄奘大師從印度取經歸來,在唐太宗的大力扶持下,於長安興辦譯經道場,召集各地名僧研習經論,翻譯經典。一時間,朝野崇敬,影響巨大。玄奘傾心譯經事業,不僅借朝廷之力召集各地名僧相助,而且也很注意物色培養人才。因緣際會,一次在街上,玄奘遇到窺基,十分賞識他的才思機敏,天縱神悟。窺基亦為玄奘法師的英名所傾倒。終於在貞觀二十二年(646年),窺基17歲時,正式剃度為玄奘大師門下弟子。從此,執待巾瓶,常隨大師左右。並參加了慈恩、西明、玉華等處譯場,隨處受業。玄奘大師圓寂後,窺基於慈恩寺專心致力於撰述,闡揚玄奘大師的佛學思想,有「百部疏主」之稱。《廣清涼傳》卷下載窺基:

至年十七,遂預緇林,特奉明詔,為三藏弟子。疏主專受

大乘三藏秘訣。三藏以為,廣濟群品,莫大於弘宣。傳付有歸,

受命著述,制《法華》、《唯識》等疏一百部,盛行於世。

窺基組織師說,廣制諸疏,加以發揚,對於法相唯識之學,尤其精闢獨到,對於唯識宗理論體系之形成與完善,貢獻良多。玄奘大師圓寂(664年)後,天下學唯識者,多以窺基為玄奘大師正宗傳人,講習取為準據。

窺基法師祖籍朔州善陽縣(今山西朔州),在玄奘大師圓寂後,他曾至故鄉附近遊歷,沿途仍講經造疏,從事弘化。朔州距五台山甚近,窺基法師便登臨台山,巡禮文殊大士聖跡。唐慧祥所撰《古清涼傳》在論及中台時記載:

今有連基疊石室二枚,方三·丈余,高一丈五尺。東屋,石

文殊師利立像一,高如人等。西屋,有石彌勒坐像一,稍減東

者。其二屋內,花幡供養之具,薦受用之資,莫不鮮焉,即慈恩

寺沙門大乘基所致也。基,即三藏法師玄奘之上足,以咸亨四

年,與白黑五百餘人往而修焉。

釋慧祥為唐高宗時人,他曾於乾封二年(667年)與梵僧釋迦密多羅同登五台山。隨後,又於總章二年(669年)至五台山送玉石舍利函,並在五台山居住2年。慧祥與窺基屬同。時代人。那就是說,窺基曾於唐高宗咸亨四年(673年)與僧俗善信500餘人同至五台山朝台,並造石菩薩像,置花幡供養之具。日後宋延一所撰《廣清涼傳》亦記載說:

又於三藏大師終後數年,乘游五台山,禮文殊菩薩,於花

嚴寺西院安止。法師常月造彌勒像一軀,日誦《菩薩戒》一遍。

願生兜率,求其志也。感通之應,綽然可觀。又復親書金宇《般

若經》畢,有神光瑞雲,縈拂台宇,輝耀函笥,日:「我無堅志;

靈應何臻?」從游山訖,旋之京師慈恩寺,於永淳二年蟬蛻去

爾。從此記載中看出,窺基法師到五台山後,住在華嚴寺(今顯通寺)西院。他不僅為五台山造彌勒菩薩像,而且親自書寫金字《般若經》一部。宋贊寧撰《宋高僧傳》中亦印證說:

復於五台造玉石文殊菩薩像,寫金字《般若經》畢,亦發

神光焉。然在明鎮澄所撰《清涼山志》記云:

永隆中,基來游台山,棲托一載。有詔旋京,將行,有異僧

出林,止之日:「法師報緣殆盡,何不就終於此,而欲他行。」基

日:「吾宿緣在彼。」異僧日:「師善行,明年來會。」基行。如果以上記載屬實的話,那就是說,窺基法師又於唐高宗永隆年間(680年)登臨五台山,並居住一年,後有詔返京。在他返回長安的第二年,即永淳元年(682年)十一月十三日,於慈恩寺翻經院圓寂。

從以上記載看,慈恩法師窺基儘管在五台山居住的時間不長,但他卻把唯識宗的種子撤在了這一處聖地,使唯識宗與五台山結下深廣的法緣,日後五台山唯識宗的發展與流變俱由此肇始。

唐末會昌五年(845年),發生武宗滅法事件,佛教受到沉重打擊,僧尼還俗,寺院拆毀。五台山佛教亦是如此。逃過會昌法難留存至今的只有僻處台外、規模不大的南禪寺。至周世宗再行廢佛,尚未恢復元氣的五台山佛教再遭破壞。一直至北宋初年,佛教得到皇室扶持,才又出現了復元氣象。五台山唯識宗自窺基法師發軔以來,雖經武宗、世宗滅佛,五代戰亂更迭,但講學《唯識》、《因明》諸論的僧人還是相繼不絕。宋成覺,俗姓張,代州人,少即能誦《金剛經》,依清涼寺慈懿大師受業。受具足戒後,隨處參訪,遍謁師匠。《清涼山志》卷3《高僧懿行》中載:「聞明教大師,即往依焉。朝夕砥礪,咨決心要,洞明唯識。」可見成覺大師對五台山唯識宗的弘揚是有一定貢獻的。他曾說:「學者志於道,持心有三要,曰大,曰專,曰遠。大則佛祖得處,我必當得,不為人天小利所牽。專則唯究一事,不為名相所引。遠處以證為期,死而後已。具三心,必能至道。」這是成覺對天下釋子真修實習、專心辦道的告誡。

金代時,有成覺大師弟子善慧於五台山弘傳唯識宗旨。善慧,俗姓霍,崞邑(今山西原平縣)人,從小聰慧,性樂侍佛,常言:「生死業輪,欲為其本。三界勞生,愛為其根,輪迴汨沒,無始迄今,吾安能復襲斯愆耶。」遂決志出家,至五台山清涼寺,依成覺大師為師,從此勤修苦學,弘法務道。

兀時,五台山唯識學門下又出龍象,那就是弘教大師。釋弘教,名慧印,俗姓張,關西人。自幼信佛,出家為僧,後從河東普救月公學習圓覺了義。又從白馬寺大慧國師學習《華嚴》圓極之教。從棲岩益公學習《唯識》等論,受戒。至元三十年(1293年),嗣法於棲岩益公,並為百僧會上第一講座,弘揚唯識奧義。同年,又從律師秀公,講解《四分律》。次年,還從心崖和公學習《因明》諸論。元貞三年(1291年),又從大通驗公講《華嚴經疏》。弘教大師20年間攻讀佛經,無不叩之門,無不窮之理,但師專以唯識為歸。大德三年(1299年),師居於太行之阿,修一相三昧7年。皇慶元年(1312年)師名聞於仁宗,詔至京師安國寺為王公緇素講經。是年歸山,仁宗賜予紫衣、香葯,並遣旌幢送至五台山萬聖佑國寺,以主法席,為該寺第四代主持。至治元年(1321年),弘教大師還從帝師受秘密之訣。次年六月,英宗皇帝瞻禮台山,師陪駕朝禮五頂。當至南台時,英宗因見佛光賜師錢幣、玉文殊像及七寶念珠。英宗迴鑾時候,師又陪駕至京,在永福寺校正藏典,其時宮中太子、貴人還從師受菩薩戒。事迄,還歸台山佑國寺。後來,文宗皇帝詔住承天寺,授司徒一晶銀印,大師固辭不受。至元三年(1337年),示寂,塔於台山。弘教大師少攻儒典,長研佛經,博學多才,洞達三藏,學跨諸宗,獨歸唯識,是元代五台山弘揚慈恩宗的著名高僧。

中國佛教自唐宋後,已是禪門一統天下,各宗傳承斷斷續續,尤其是忠實印度佛教真義的唯識一系更是舉步惟艱,香火難續。五台山佛教作為中國佛教發展的一個縮影,命運亦是如此,唯識一系在五台山的傳承至明清之時已難覓蹤跡。

(作者單位:山西佛教文化事業總公司)


推薦閱讀:

唯識和中觀
唯識精要前言 唐仲容
凈界法師:唯識學概要講記 卷三十二
什麼是唯識
歐東明 佛教輪迴說的內在難題與中觀學和唯識學的解決 輪迴主體 阿賴耶識-八識種習說闡釋了業感緣起生髮機制

TAG:發展 | 傳播 | 唯識 | 五台 | 唯識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