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內家拳拾遺:膝蓋內扣,還是外翻?纏絲勁纏什麼?

最早接觸的內家拳是楊式太極拳簡化二十四式,這是體育課中的必修課。對於當時我的來說,這是傳說中的功夫。體育老師並非傳統武術的修鍊者,只是按照教學大綱中的招式教我們。學期末太極拳考試,得了八十五分,深感不滿(自認比老師練得流暢到位)。雖然早年學過少林拳、拳擊、自行研究過截拳道各種訓練與實戰方法,那時搏擊同好並不會因為拳擊重實戰、步法靈活、打法更直接,而小看傳統武術,只是不明白其聲名在外的原因,感覺非常神秘,於是就特別想探知其中的奧秘。可惜,楊拳就開一個學期,那個時代又沒有網路,圖書館能找到的太極拳書籍也非常有限。於是就跟數個搏擊愛好者,拿楊拳的招式來印證,結果可想而知。臆想的招式用法,完全不對路(參看《內家拳拾遺:拳法招式與發勁的關係》)。

萬幸之後得遇陳拳恩師傳授拳法。前三年不傳拳法,只練基本功:站樁、八字轉胯、走貓步、纏絲功等等。基本功得到師父認可方可學拳,一套拳七十五式一年教完。每天早晚練拳兩小時,前一小基本功,後一小時,走三趟拳。這些簡單枯燥的基本功就是內家拳真正的秘訣。陳拳的內功是纏絲勁。陳鑫在《太極拳圖說》中,將纏絲勁分解為六對十二種:進纏,退纏;左纏,右纏;上纏,下纏;里纏,外纏;順纏,逆纏;大纏,小纏。後人將其簡化為四種:出勁順纏、出勁逆纏、收勁順纏、收勁逆纏。本質上只有順纏與逆纏兩種形式。

《太極拳圖說》中太極纏絲圖

修鍊纏絲功的方法通常採用上肢的順逆纏配合平八字(OO)轉胯。《太極拳圖說》說:「吾讀諸子太極圓圖,而悟打太極拳須明纏絲精(勁),纏絲者運中氣之法門也。不明此,即不明拳。」 明確指出纏絲是運中氣的法門,中氣在陳拳中即為「內氣」,這足以說明纏絲勁是內功,而非外形上的纏繞。為何此處要強調纏絲勁是內功而非肢體外形的纏繞呢?那是因為見到太多拳友扭曲局部關節去鍛煉纏絲勁,這是方向性的錯誤。最初學陳拳的時候也困擾過,將肢體「擰成麻花」是否就是纏絲勁了?或者不斷擰,最終就能擰出個螺旋的內勁?

《太極拳圖說》纏絲線路圖

初學陳拳將《太極拳圖說》奉為唯一寶典,由於理解錯誤,一練拳就存想上圖中的纏絲線路,搞的精神緊張,無法正常練完一趟拳。陳拳人解釋:順纏是從丹田纏絲出勁達於四肢末梢;逆纏是從四肢末梢纏絲迴轉入丹田。上圖中的纏絲只是勁的路線圖,並非是讓大家按照圖上那樣旋轉關節,這一點希望大家能明白。附帶一句,對於太極行功棒的使用方式也請再想一想。

練習太極行功棒

纏絲勁是高階訓練,不要過早在意識中存想纏絲路線,這樣會影響學拳的進展。初練拳骨骼與肌肉都不夠放鬆,引入纏絲的路線讓肢體緊張,久之會養成壞習慣,以後改拳就難了。大家看到這裡就應該已經明白,膝蓋為了纏絲勁而刻意內扣與外翻,使腿上繃住勁的練習方法是錯誤了。膝蓋的調整需要以更好的保持中定勁、體內通道更加寬敞、內勁流轉更加通暢為目的。

既然引入纏絲勁來講解膝蓋,那麼更進一步談談纏絲勁纏什麼?纏絲勁不是旋轉關節,所以纏的不是關節。與人交手,(逆纏)化勁不是旋轉接觸點;(順纏)發勁不是拿住對方關節去旋轉。纏絲勁纏的是「勁」,各種勁。前篇講解的松沉勁算是一種,大家之前感覺松沉勁是一路奔流直下,這沒有問題。現在可以試著將松沉勁螺旋向下傳導,感受一下有兩種傳導方式的區別。調整身形,比較這兩種傳導松沉勁的方式,感受在什麼情況下奔流直下比較好,什麼情況螺旋向下會更加好。「好」的定義是,中定更穩固,內勁更流暢,傳輸效率更加高。

纏絲勁的功法只有陳拳最為推崇,認為凡是勁必須走纏絲,處處纏絲,不然就不是太極拳。其它各式太極拳不將其作為主要功法來修鍊,認為纏絲勁只是太極拳內勁的一種類型,不足以代表太極內勁的全貌,勁走不走纏絲要隨人(對手來勢)。

敬請期待下一篇:《內家拳拾遺:難以感知的小腿與腳踝》

推薦閱讀:

膝關節活動的時候有響聲,這是怎麼回事?
膝蓋痛,能深蹲嗎?
東台女人都是鋼筋水泥做的?已轉瘋!據說把這個給老公看完後,膝蓋已跪爛
「不就是爬個山嘛,要用什麼登山杖啊?」

TAG:膝蓋 | 內家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