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同居」熱的出現
06-05
「網路同居」是指在網路上虛擬同居,即兩個網友,根據網上提供的資料,互相同意之後,在一間虛擬套房內,戀愛、結婚、生兒育女。它起源於台灣一家女性網站推出的「同居理想國」遊戲,傳到內地後大熱。一是參加人數眾多,身份龐雜。2004年,國內參加「網路同居」的人約有10萬左右。2005年,上海的「愛情公寓」創辦僅一個月,入住用戶已有10萬(據2005年8月17日《中國青年報》報道)。參加者年齡跨度大,下至十歲、上至四五十歲。以20歲至25歲的女性和大學生居多,其中不乏已婚的知識型人士。二是服務社區遍地開花。目前,具備「網路同居」平台功能的網站有幾十家,每家人數少則幾千,多則上萬。其中「網上人家」和「第九城市」兩家的人最多。三是呈現多功能化趨勢。集聊天、遊戲、上傳照片、語音對話、發郵件、社區活動為一體,可像BBS那樣灌水,像QQ那樣聊天交友,像blog那樣發表心情日記。二、「網路同居」的特徵「網路同居」是一種網路遊戲,屬於角色扮演類(RPG)和模擬類(MMOSG),建立在特有的網路平台上,具有與現實同居不同的特性。一是虛擬性與真實性並存。虛擬技術是21世紀信息技術的代表。「網路同居」利用電腦和感測器模擬現實婚姻情景,使人體驗到與現實無異的感覺並做出真切反應。虛擬社會是現實社會的延伸,虛擬同居中的生存方式和交流模式是現實同居的翻版:網路結婚像模像樣,「求愛」、「登記結婚」、「領取大紅結婚證」、「布置新家」、「發喜帖」、「辦喜宴」、「拜天地」、「鬧洞房」;網路居家有滋有味,「掙錢養家」、「操持家務」、「過小日子」、「自己生育」或「領養孩子」;業餘生活有聲有色,「澆灌花園」、「飼養寵物」、「串門」、「走親戚」、「參加家居裝潢比賽」;如果日子過不下去了,可以「離婚」,若遇到情投意合的,可以「再婚」。「網路同居」的虛擬性體現在虛擬身份和虛擬情景上,它是一種假設的非現實性行為,儘管參與者以真實身份進入互聯網,但是以虛擬身份和他人進行交流,反映真實的精神狀態,「網路同居」吸引人和危險處均在於此。二是超越時空帶來神秘性和新鮮感。網路是一種更廣、更快、更低成本的信息交流工具和更為廣闊的人際交往手段,突破時空和地域限制,超越文化,不論民族、等級、年齡、性別、職業、經歷,迅捷方便地交流思想情感,交換信息、商品和服務。網緣成為比血緣、業緣、學緣、地緣範圍更廣的社會關係模式,擴展了交往範圍,豐富了人際互動方式。三是匿名性營造了更大、更隱蔽的隱形空間。「網路同居」上交往基本情況不公開,因此人際交往具有更強的互動性和可塑性,參與者可以去掉現實中一切精神和物質的東西,自行決定身份,重新建構自我,憑自己的想像,設計自己的生活,尋找自己想要的愛情,有著極為廣闊的表演舞台。四是心理體驗為主。數字化空間是虛無的,無法滿足生存的物質性需求。網上的「家」,隨時都可能銷聲匿跡,留給大家的是構建臨時網路共同體帶來的心理歸屬感,網路化情感應運而生。五是可以享受自由、平等、兼容、開放和共享的網路精神。「網路同居」是基於當今網路文化的產物,體現了大家追求的理想生活方式,切合當今個性化的社會情感表達方式。現實生活中的權力布局和影響不復存在,話語權、自主決定權、表演權人人擁有,人們在一個相對自由的環境下接收和傳播各類信息。三、「網路同居」的心態分析「網路同居」受到追捧,一方面因為它是新生事物,滿足了網民的嘗鮮心理,更為重要的是它迎合了眾多參與者的多方心理需求,大家各取所需,各得其所,乘興而來,滿意而去。1.婚姻需求心理的驅動體現了對愛情的渴望和對婚姻生活的嚮往。馬斯洛指出,人都有相屬關係和愛的需要,包括給別人的愛和接受別人的愛以及成家的需要。現代社會,人們不遺餘力地改造婚姻制度,目的是使婚姻更幸福更完美。愛情是每個人嚮往的美麗童話,男孩女孩的心中總有自己的公主和白馬王子,當愛情還未到來或已經逝去,參加「網路同居」可以舒解對愛情的渴望情緒,表達對美好情感生活的憧憬。婚姻是成年的標誌,處於青春期的青少年,出於模仿成人的衝動,很想體驗婚姻生活,「網路同居」為他們提供了機會。對現實婚姻查漏補缺。現實婚姻總有磕磕碰碰和不如意,缺憾可在虛擬的婚姻中彌補,例如面對粗魯的妻子,丈夫可以找一個溫柔的網妻,面對懶散的丈夫,妻子可以找一個勤快的網夫。相處時間長了,婚姻雙方都會情感疲勞,「網路同居」上的對方給自己一種神秘感,產生探究的動力,帶來期待和了解的衝動。追求虛幻又浪漫的婚姻理想國,未嘗不能給現實生活增添亮色。將其作為一種低成本的婚姻試驗場所。在網上體驗同居生活,預演婚姻中可能出現的問題,所消耗的成本比現實中小得多,容易讓人產生滿足感。有些大齡青年,目的更為實用,他們認為比起相親、靠人介紹、到婚姻介紹所登記,「網路同居」不失為尋找伴侶的廉價手段。2.後現代情感推崇的表達方式情感同社會性的需要密切聯繫。後現代社會,情感出現了共同的特徵。美國社會學家羅賓科恩、保羅肯尼迪在《全球社會學》一書中首先提出「後現代情感」的概念,這類情感特性是真實情感的流露、情感表達方式的匿名性等。後現代情感的產生原因是後現代社會強調獨立生活,很多人都戴著一副面具,很少在別人面前流露自己的真情實感與內心想法,造成社會情感單薄。情感需要表現為不願意被孤立、被隔離,需要別人關心,需要友誼,需要愛情,需要別人的許可和接受,需要別人的支持和合作,人們既想發泄內心深處的不安全感,渴望社會生活,同時又不想被傷害,恐懼陌生人群中隨時出現的欺騙與不信任。「網路同居」是一種嶄新的情感表達方式,建立在活生生的、形象的情感聯繫基礎上,為精神體驗要求高的人提供了流露內心真摯感情的機會。因為距離,才能暢所欲言,沒了面對面的羞澀,才有文字上隨意揮灑「我愛你」的大膽。因為虛幻,才沒有顧慮,可以傾訴所有的苦惱、無奈、疲憊,毫無保留地釋放自己的心情。因為不真實,才有柏拉圖式的浪漫,與角色融為一體的熾熱激情呼之欲出。因為讓孤獨的靈魂享受了虛擬的群居生活,才能愉悅人群,達到了與 「熟悉的」陌生人群交流溝通的需求。3.補償人格帶來快感虛擬人格可能本來就存在,只是現實生活沒有表現的機會。進入「網路同居」,便擁有了雙重生存空間和身份,網路的匿名性和虛擬性很好滿足了那些不滿現實或是不希望受到現實約束的角色扮演者的要求。網路主體和網路身份具有強烈的創造性,可以任何面目和多種身份出現,或勇敢,或聰慧,或體貼,或帥氣,或威猛,或富有,自我充分張揚的同時,獲得別人的羨慕甚至崇拜。情緒狀態依賴於自我感覺的性質,當自己成為現實中可望不可及的形象時,自尊心和自信心將得到極大的滿足,成就感、力量感由此產生。人格的發展動力是補償,補償是對於心理自卑的對抗, 補償的體驗被整合、積累到現實人格中,成為推動個體追求優越目標的基本動力。個體在現實生活中受壓抑程度越大,對某一特性憧憬程度越高,越會傾向用虛擬人格得到滿足。自卑感越強,歸屬感和受人尊重的潛在意識就越強,沉浸在自己構築的世界裡,會體驗到無與倫比的輕鬆自在,並對虛擬人格產生依賴。4.緩解社會壓力的精神避難所社會壓力雖不具有強制的性質,對於個體卻是一種難以違抗的力量。現代人物質生活豐裕,但競爭壓力大,心理負荷重,心理體驗不佳,學習時成天考級拿證,工作後整日為謀生忙碌,可大多數人日子還是過得緊巴巴的。現實婚姻建立在責任的基礎上,如經濟狀況、養育後代、照顧老人等,責任像塊石頭,使得夫妻情感匱乏、溝通難度加大。「網路同居」無異於世外桃源,剔除了現實生活中的責任,可隨時抽身而退,不會受到軀體上暴力的威脅,實現了精神上的自尊,人際互動正向,交流和協作關係佔主導,不需要考慮現實生活中人際交往的種種技巧,沒有現實中諸如「背景」、「形勢」和「舉止方式」等物質性東西,通過虛擬的情感交流方式,釋放壓抑的情感,緩解壓力,放鬆自己。5.對性的好奇中國城市青少年性生理髮育年齡已經提前。伴隨男女兩性身體形態的變化和第二性徵的迅速發育,青少年的性生理髮展日臻成熟,性意識和性情感開始萌發,對性的需求和慾望日趨強烈,渴望與異性交往,希望了解性知識。另一方面,中國人的性觀念變化集中在近10年間,最重大的變化發生在25-35歲的人群。性觀念的變化推遲了青年結婚的年齡,也衝擊了社會婚姻制度。調查顯示,與傳統的20歲出頭就結婚相比,受訪者不論男女都傾向更晚結婚,晚婚和較晚生孩子是因為經濟因素(《英國媒體調查稱中國城市青年性觀念開放》,見2005年4月21日《青年參考》)。性成熟的年齡提前,而平均結婚年齡推遲,大大增加了青少年婚前性行為的機率,如何平穩地度過漫長的「性待業期」是不容迴避的社會問題。家庭生活離不開性。「網路同居」上通過文字或語音交流對性的看法,沒有真人互動,主要是性溝通和性幻想,不涉及性暴力、意外懷孕、性病傳播等社會問題,不失為一種安全而經濟的表達性慾的渠道。6.一種同輩認同的娛樂方式「網路同居」集遊戲與聊天於一體,既廉價又方便,很適合年輕人的胃口,自己既沒「犧牲」身體,也不用對言行負責,只是打發寂寞,找個寄託,既消磨了時光,又體驗了一下交友的好玩感覺。「網路同居」大行其道,媒體的大力宣傳和同輩群體的影響功不可沒。《第一次親密接觸》將網路愛情故事炒得甚囂塵上,年輕人愛追逐時尚,當認為網上同居是種時髦行為時就會趨之若鶩。青少年尤其是獨生子女的行為,多受班級群體的影響,當一個同學發現「網路同居」新奇有趣時,經過大肆宣揚,同輩情緒之間相互感染,其餘的也不管自己是否真的喜歡,一哄而上,紛紛加入,當大人發現後極力反對時,會拿「大家都玩」搪塞。四、如何對待「網路同居」熱「網路同居」熱潮出現不是空穴來風,而是來源於心理需要,所以不能封堵,只能疏導。1.要規範「網路同居」網站的經營和管理經營網路同居的網站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必須認定它們的合法經營權。傳播色情構成犯罪,應盡量減少「網路同居」遊戲的色情成份,著力培養年輕人牢固的社會責任感和家庭責任感。現實婚姻不可能總是卿卿我我,對「網路同居」參與者每天的上網時間加以控制。有些「網路同居」網站的服務使用條款上,已註明「未滿12歲網友不宜瀏覽,12歲以上未滿18歲的網友需父母或師長輔導瀏覽」,但是實際註冊過程並不要求提供有效身份證件及年齡證明。加入網路同居的原則是成年並且完全自願,「網路同居」網站必須明文規定「未滿18歲人士謝絕入內,已婚者慎重參與」,註冊時實行實名遊戲制,要求參與者提供有效證明。2.某些身份者參與遊戲要慎重性越軌行為不是社會的主流,思想上的逾越也是不允許的。現在的「網路同居」既無實質條件,也無法定程序,導致魚目混珠,參與者身份參差不齊。而「網路同居」這種遊戲並非適合所有的人。青少年人格尚未成型,自我認知界限不清,辨別現實與虛擬的能力不足,感情體驗通常比較深刻,如果在網路世界過早建立和體驗成年人的人際關係,在難辨是非真偽或受不良信息誘導的情況下,會毫無防備地受到身心侵害,對其性格養成及心理健康造成傷害,很容易變得整天想入非非。對於已經結婚的人,沒徵得配偶的同意參與「網路同居」,很可能導致家庭矛盾出現。對於確定戀愛關係的人,雖然有保留的選擇權,但也要考慮交友中的真誠度。中小學生玩「網路同居」遊戲有百害無一利,所以要堅決勸其退出。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應亨網路書屋的【人生哲理】
※網路知己最好還是做隔屏相望的知己
※網路上之經典語句(總會有感動你的···)
※網路學佛注意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