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虛實結合的供養快速積累福德資糧

虛實結合的供養快速積累福德資糧君子窮則獨善其身富則兼濟天下沒錢多做意幻供養有錢多做實物供養供養恩師祖師仙師以及一切眾生遍法界隨時供養持續供養供養的本質還是去我執不管是什麼樣的景物,壯麗的山河、湖濱,美麗的田野、園林,雄偉壯觀的宮殿、廟堂,凡是我們見到的,都應當盡心供養十方諸佛菩薩。以前漢地有些禪師喜歡用春天的微風、夏天的美花、秋天的皎月、冬天的白雪,來比喻讚歎諸佛菩薩,同樣,我們也可以將春夏秋冬等自然之美融入心中,意取供養十方諸佛菩薩,甚至看見了俊男美女,嘴裡也馬上說:「供養三寶!」不管什麼場合、什麼環境,只要有對境令自己心生悅意,第一個念頭就是供養上師三寶,如此一來,無形中便能積累很多資糧,這就是修行。所以,修行不一定是非要持定印禪修,只要時時刻刻將自己的生活與修行結合起來,日日夜夜隨念三寶,這就是上等修行人的作法。希望你們在這方面多下工夫,當然,最初可能有點困難,自己不好的習慣太多,善法又沒有串習過,一下子改過來有點吃力,但習慣成自然以後,也就不會有什麼困難了。浩瀚虛空界,一切無主物,意緣敬奉獻,牟尼諸佛子,祈請勝福田,悲愍納吾供。〖諸如此類,以上浩瀚無邊虛空界中,清凈剎土以及北俱盧洲等處所有的無主物,我均以心觀想取來,鄭重地供養釋迦牟尼佛以及一切殊勝的佛子,祈請供養能獲得大果報的殊勝福田為利眾生而接納,祈求大慈大悲的尊主慈愛垂念我而接受我的這些供品。〗前面代表性地講了一些人間的自然景物,山川、海濱、森林等,諸如此類的無主之物,不管是在人間、天界、羅剎界,還是清凈剎土,無邊無際世界中的所有供品,我全部在心中緣取觀想,然後在最殊勝的福田——釋迦牟尼佛和他的大乘僧眾面前一一供養。就像阿闌律國王(即我乳輪王)一樣,在最殊勝的福田面前,僅作一點簡單的供養,也能獲得不可思議的果報。許多公案中都說過,供養諸佛菩薩的功德是非常大的,今生我們遇到了如此殊勝的福田,是相當有福報的。在供養的時候,應當具足無著菩薩所講的六種條件,或印度無著菩薩在《菩薩地論》中所講的六種條件。也就是,第一、想到三寶具有無上的功德;第二、三寶可以成辦無邊利益;第三、在眾生界中,諸佛菩薩是至高無上的;第四、三寶猶如曇花一樣很難出現於世,非常難得;第五、三千大千世界中,唯以三寶作為供養對境;第六、世出世間一切功德的來源就是三寶。平時不管對寺院供養,還是對僧眾供養,大多數人都不具足這些條件。他們供養的目的是什麼?為了我獲得平安,為了我做事情順利。當然,遇到一些違緣、困難時,到寺院里燒香拜佛、在佛前祈禱,除了前世不可逆轉的定業以外,這也是有幫助、有好處的。我並不是說供養時一定要全部為了利益眾生,不能有一點自私自利的心,畢竟每個眾生的需求不同,既然三寶是無上功德的來源,通過祈禱,眾生的很多願望都能得到滿足。《百業經》及其他經典的有些公案中說,佛陀在世時,許多施主、婆羅門、國王等也會在三寶面前提出各種請求,沒有孩子的求子,地方不下雨的求雨,特別貧窮的求發財……除了業力極深重的人以外,只要在三寶面前虔誠祈求,三寶一定有求必應,賜予各種悉地。總之,大家平時供養時,應在三寶面前這樣想:我今生遇到了這麼殊勝的福田,一定要在三寶面前好好供養,希望三寶賜予加持,並且接納我的供品。供養彼等之原因:為什麼要供養這些無有主人的供品呢?福薄我貧窮,無餘堪供財,祈求慈怙主,利我受此供。〖若有人問:為何不供養自己的財物而供養這些無主物呢?〗自己一分錢也不捨得供養,卻將無關緊要的山河大地、大海湖泊作為供養,對自己一點損失也沒有,就像現在有些人,叫他供養,他說「不供養、不供養,意幻供養就可以了」,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原因是這樣的:〖由於我往昔沒有積累過福德,極為貧寒,除了這些供品以外,我實在無有任何其他可以供養的財物。〗供養的原因有兩種:一是自己實在一點財物也沒有,為了積累資糧,可以這樣供養;還有一種情況,雖然自己有供養的財物,但由於前世沒積累廣大的資糧,所以即生中福報不夠,根本無法買到須彌山、四大部洲、所有的大海湖泊,不像以前的轉輪王,現在我們再怎麼富裕,恐怕也沒有這個福氣。香港或南方的一些大老闆,自己認為非常有錢,能把整座山買下來,其實那只是一座小小的山,末法時代的眾生福報非常有限,即使再怎麼有錢,也只能買到幾百畝地而已。但是意幻觀想與此不同,它的範圍更為廣大,與實物供養相比,還是有一定的差別。〖真心誠意想供養您,祈盼唯一利他的諸位怙主為了利益供養者我而納受這所有的供品。〗正如《藥師經》中所講,諸佛菩薩並不需要這些財物,我們進行供養,佛菩薩也不會得到什麼利益,因為他們已圓滿了一切功德,不需要這些。那為什麼還要供養呢?對我們來說,一方面可以斷除自相續中的吝嗇心和貪心,另一方面,依靠這種方式供養十方諸佛菩薩等殊勝對境,能很快圓滿自己的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鑒於此,我們在供養時應想:十方諸佛菩薩,我今天觀想眾多的供品作為供養,請您一定要依神通神變力納受所有的供品。如果沒有這樣意幻供養,只是拿一點錢、一點供品去供養諸佛菩薩,恐怕是不足夠的。所以,以意緣取大量的供品,然後在心裏面供養,這有很大的功德。有人可能會問:「這種意幻供養,是藏傳佛教獨有的說法,還是佛經中也有這樣的記載呢?」當然是佛經中的記載。對此,寂天菩薩在《學集論》中引用了大量教證進行說明,比如,佛在《善巧方便經》中說:「真正具有善巧方便的菩薩,以慧心攝取十方所有的鮮花、花鬘、妙香、塗香、山河大地等無主之物,供養諸佛,有無量功德。」可見,「無主物供養」不是藏傳佛教或印度個別論師的說法,釋迦牟尼佛在大乘佛經中也這樣親口宣說過。還有,在《寶雲經》中,佛告訴諸位眷屬:「善男子,應以三千世界所有花果等無主物之供品,於晝夜六時中,在十方諸佛菩薩前意幻供養三次,此舉具有無量功德,應迴向於一切眾生。」依靠這些大乘經典的教證,我們很容易看出,「無主物供養」是大乘最甚深的一種意趣,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應該隨時隨地行持。簡而言之,如果對圓滿的對象以正確的方法來積聚資糧,不以希求心、競爭心或傲慢心來行供養,便可以積聚很廣大的福德。我想再闡釋得更清楚一些:所謂不要有任何的希求心,是指在供養時,心中不要存有任何希求的想法;不要有傲慢心,是說供養時,不要認為自己的供養最殊勝特別,別人都比不上;不要有競爭心,是指行供養是出於已願,不是被迫,也不是見著別人供養,自己不好意思,或基於某種競爭的心理才做。所以,一個人做供養時,不應有這三種心態,就如龍樹菩薩曾說過的:供養時,態度的正確與否,將影響到其所產生的福德大小。所以,一切都是取決於我們的態度,而非所供養的東西產生了差別。就如同前面所舉的例子,小孩子供養佛陀七粒豆子,其實豆子的價值微薄,但由於他的發心非常清凈,沒有任何傲慢、希求或競爭的心理,所以得到了非常大的功德。曾經有個故事說,過去有一位老婦人,她把狗的牙齒當成佛陀的舍利放在佛桌上供養,每天頂禮、供香、燈……等等東西,後來,犬牙竟然真的長出了舍利來!這並不表示犬牙已轉變成非常珍貴的東西了,而是由於老婦全然十足的信心使然。所以,信心是非常重要的。我們都是凡夫,無法分辨誰是清凈或不凈,誰是真的聖僧或不是,但只要對此具足信心,便都能夠積聚很大的福德。由此可見,所供養的東西是什麼並非很重要,重要的是我們的發心。我再講一個故事,讓大家了解在積聚功德時,發心是如何的重要。有一種小擦擦是用土做的,樣子像一座小小的舍利塔。有個人看到一個「擦擦」,覺得這個東西應該讓多一點人也能看到,所以就把它放在路的旁邊。第二個人走過來,看到這個「擦擦」說:「這個擦擦非常美麗,非常好,但如果下雨被淋了,就不好了。」於是他拿了一隻鞋後跟把它蓋起來,以免淋到雨。通常,鞋跟是不幹凈的,拿它蓋在「擦擦」上也是不恭敬的,但由於他的發心非常純凈,所以,他還是積聚了功德。第三個人走過時,看到這個「擦擦」,心想:「這是一個多麼珍貴的東西,不應放在鞋跟下。」於是他又把鞋跟拿走了。這三個人都積聚了功德,走上菩薩道,這是由於他們所做的都具純淨髮心的緣故。所以,如果我們能夠在此生中具有種種的美善、豐足以及幸福快樂,都是由於我們曾經積聚福德的緣故,而這些功德的積聚,也都是立基於正確的態度而來。如果我們曾在過去供養過什麼珍貴的東西,但幾個月後就後悔了,覺得自己供得太多,由於這樣一個反悔的心,就把我們的功德破壞了。所以我們做供養時,發心是第一重要,而非所供養的東西。
推薦閱讀:

凈空法師:今人修行不念經教、戒定慧;他念道場、信徒、供養
本命佛請回來供養步驟和方法
心香供養---略談無我的修持與護法
南師開示:諸供養中,法供養勝,云何名為法之供養?
陳林峰:頂禮供養觀世音菩薩(農曆九月十九日聖誕)

TAG:供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