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大日經疏妙印鈔卷二十一至卷三十(大正藏2213部)

  妙印鈔

  妙印鈔卷第二十一

  沙門阿寂紀

  釋入曼荼羅具緣真言品第二(經第一疏第三)

  將開為四。一宣大綱。二釋品題。三明來意。四明入文判釋。  初宣大綱者。夫即心成佛旨趣者。十地等覺猶叵窺。何況信外輕毛哉。六通聲緣未聞名。何況於生死凡夫耶。爰以唯有信力堅固之人游神通乘教之宮殿。獨在輪王種姓之輩服大空不生之甘露。是故若有人慾求自心是佛教義者。先須隨明師受三昧耶入秘密道場蒙三密加持。然後於此擇地造壇曼荼羅。能辨淺深重重之義門。及明知諸尊密號名字字印形像等。而一一次第法則通達不誤。以是義故有相無相全收。緣生本有融即。因茲雖向擇地造壇之曼荼。更不起有相生滅之情執。雖住本初不生大空。敢不舍四重法界之萬德。真俗相即彼此攝持。自他平等帝網無礙。然則彼四重法界豈異物耶。只是行者之自心耳。如行者者眾生心亦爾也。如眾生者諸佛亦爾也。是故塗壇曼荼羅。阿闍梨內證曼荼羅。應度弟子本來曼荼羅。無二無別三三平等也。以三平等故。以父母所生之肉身證如來常住之法身。故疏雲複次聲聞經中以毗尼為秘藏。摩訶衍中亦以持明為秘藏。未入曼荼羅者不令讀誦受持。即心成佛旨趣難知。恐未來眾生輕慢法故不能咨訪善知識。未蒙三密加持。而自師心執文。輒爾自修學。久用功力無所能成。反謗此經謂非佛說。以如是等因緣感匱法業。於無量劫墮惡趣中。所以修學真言者要令先入曼荼羅也(云云)此即當品大綱也。  二釋品題者。入曼荼羅具緣真言品者。入者信義得義也。所謂信曼荼羅之教得曼荼羅之法。是名為入也。若深秘釋者。入自心本來之曼荼羅見四重法界之海會眾故名為入也。次曼荼羅者。次下經金剛手奉問曼荼羅名義於世尊言。當云何名此曼荼羅(已上問名)曼荼羅者其義云何(已上問義)即如來答曰。此名發生諸佛曼荼羅極無比味無過上味。是故說為曼荼羅(私雲已上答名)又秘密主哀愍無邊眾生界故是大悲胎藏生曼荼羅廣義(私雲已上答義)是故疏釋依二意而致二問也。所謂簡人限眾。是則以似隨轉之一門故。而問曼荼羅之名。又曼荼羅者輪圓無際義。若限數者。是則以似其義未圓故。而問曼荼羅之義也。故疏雲。此因如來簡人限眾。為曉諸未悟者轉生疑問(乃至)今世尊所說。雖有德可傳者猶不過十人。似是隨轉一門非其具體故問當何名此曼荼羅也(私雲已上難名)又曼荼羅是輪圓之義。今既限局名數似於理未圓。故復問此中曼荼羅者為是何義(私雲已上問義)凡有二問。依如此之二問而如來答說曼荼羅名義也。故疏雲。世尊答中(乃至)前成限量也(已上答名也)又雲。次答義中(乃至)是為曼荼羅義也(已上答義也)已上經疏文雖省略。於此曼荼羅之名義問答決疑之中。窮宗肝盡源底。以此中意。已下諸品所說之曼荼羅之名義宜准之可知也(宗大事也更問如彼記)次具緣者。今擇地造壇具足資緣皆悉於此品中說之。故云具緣也。次真言者。其名義如上品釋也。今所言真言者。總指驚發地神灑凈香水不動降三世等真言。別指大力大護三三昧耶等真言也。如此等真言皆是今此擇地造壇曼荼羅所用真言也。故言入曼荼羅具緣真言品也。  三明來意者。初品中說百六十心三劫六無畏等眾多之心相。對辨於一切智心。而簡擇虛空無垢大菩提心妙果已。其妙果者只是一切眾生色心實相六大法界也。然此妙果以何方便而當得至到耶。唯是自非此品所說之擇地造壇秘密加持攢搖方便者。此醍醐不思議之妙果頓極頓滿無由。故疏雲。上品約種種心相對辨一切智心竟。然此妙果以何方便而能得至耶。故此品次明(云云)此即當品來意也。  四從爾時下。明入文判釋中。大分為二。一明眾多支分。二明所要真言支分。  初中。自分為七。一明緣由。二明阿闍梨支分。三明治地支分。四明應度弟子支分。五明擇地造壇支分。六明具緣真言支分。七明曼荼羅所須次第(矣)。  初中。又分為八。一明結前生後。二明疏家教誡。三明秘密主領解。四明請佛說下文。五明如來遍觀。六明同共集會。七明證入三摩地。八明支分生曼荼羅。  初中。又三。初標別題。次正明結前生後句。後明譬喻。  初中。入者。入秘密道場而可知見法界曼荼羅故云入。曼荼羅者。今品所明擇地造壇之曼荼羅是也。是則下品所明與秘密曼荼羅同一際更無異轍也。曼荼羅名義如上品釋之。具緣者。具謂具支。緣謂眾緣。即是今品所說阿闍梨應度弟子治地造壇等眾多具支眾緣也。真言者。今品所要諸真言也。所謂加持地加持壇加持供具等之真言。及三種三昧耶等真言等是也。真言名義又如上品釋之。  二明正結前生後中。上品者指住心品。種種心相者。約三劫六無畏等明異生聖者之眾多心相故云種種心相也。一切智心者。上品所明虛空無垢大菩提心是也。舉彼種種心相而相對虛空無垢大菩提辨優劣淺深故云對辨也。然者押上之言也。此妙果者指上一切智心。此智心是妙智之境。妙境之智。境智同際而全體遍收。故云妙離因果之分。而本來常住之妙體呼之為果。如此之妙果是難解難入之奧義。故若不知秘密方便者等覺十地非所伺。何況於二乘異生之類哉。故云以何方便而能得至耶也。以如此之所以故次上品而此品來。故云此品次明也。行法者。約擇地造壇等之事法成秘密甚深六大三密之妙行故也。具者具足支分義。眾緣者眾多因緣成就圓備義也。支事合力資助義。分者。一一支緣各各位位不同故云分。所要真言者如次上釋。如此等眾多行事。此品之中廣說之。故云皆於此中廣明也。  三明譬喻中。已知乳酪有醍醐性者。乳喻愚童凡夫順世八心。酪譬唯蘊拔業之二心。生蘇譬地緣覺心住心。熟蘇譬一道極無住心。醍醐譬秘密真言。是則以五味始終譬十住心始終。如上品以寶珠譬統論三劫始終。例彼思之耳(已上住心品之意也)即教具諸器物者。如此知乳有醍醐故。為攢搖彼乳令得醍醐。具足種種器物攢搖煎練。故云方便攢搖也。已上當品已下意也。今如來亦爾也。令知見一切眾生心中有秘密不思議之妙體故。構六大法身之壇場。具四種曼荼之器物。用三密方便之攢搖。成果德淳凈之醍醐也。故云已知乳酪乃至攢搖也。然此妙果從三密不思議之因緣生。都無自性。猶如幻夢陽焰等。故云以從緣起故當知不異十緣生句也。  二從複次下明疏家教誡中。自二。一明未入者不合受讀。二釋其所由。  初中。又二。一明以律為所例。二明以密為能例。  初中。聲聞經者指四阿含經並諸部律藏。毗尼者。此雲戒。所謂攝律儀也。秘藏者。與今秘藏名同義別。只是約未受戒者故云秘藏也。今秘藏者。諸佛之極秘眾生之自秘而含藏法界曼荼之眾德故云秘藏也。要猶必也。擇人者。就受戒之人擇出十三難十六遮難等。若有如此之遮難者不許受戒。故云擇人也。簡眾者。簡得耆年宿老大德律師以為和尚證戒阿闍梨。其人數。大國二十人若十人也。邊國五人也。若不如此作法受得不成。若能如此眾緣具足作法受得成就。作法受得成就故。雖未得三明八解脫。而同阿羅漢應受供養。何以故同戒同見故。雲簡眾方乃授之也。未發律儀者。未成作法受得者不令聽聞修習布薩說戒等也。故云若未發乃至修習也。  二明以密為能例中。摩訶衍中者指秘密大乘。持明指總持陀羅尼明法。秘藏者其義如上。未入曼荼羅者指未受傳法三昧耶者。未入三昧耶者不可令秘藏真言經論讀誦受持。故云不令讀誦受持也。若受持讀誦違越諸佛三摩耶。還招重罪墮在惡趣。故云還同乃至重罪也。  三從所以下。舉譬釋所由中。自三。一舉譬。二明合譬。三明勸誘。  初中。所以然者等者。直牒上諸句。世人者指愚童凡夫。慈育稚子者。慈謂慈愍。育謂養育。是則愛兒所生慈育而非方便利生慈育也。稚謂幼稚。無識赤子也。雖復情無所吝者。彼父於此赤子。以愛心偏重故。所有珍寶於意無所吝惜。故云情無所吝。雖然不與利刃之刀劍。是則非父慳吝。若與之還恐損害其子故也。故云而不授與乃至傷其體也。  問曰。幹將莫耶者為劍名為人名耶答。以能造人之名而名所造之劍也。是故文選注云。楚王使莫耶造劍。莫耶得王鐵造雌雄二枚之劍。以雌劍一枚獻王。雄劍一枚私之。王劍鳴。王問故。或臣曰。此劍雌劍也。有雄劍乃誅莫耶(云云)越春秋雲。吳王使幹將造劍二枚(乃至)幹將作劍金鐵之精未肯流。幹將夫妻乃斷髮剪指爪投之爐中。鐵乃濡以成劍。陽曰幹將而成作龜文。陰曰莫耶而作漫理。幹將匿其陽而出其陰。而獻之闔閭(云云)此等本文意。以能造人之名為所造劍之名事顯然也。是則六種釋中持業釋又名同依釋(云云)問曰。若干將莫耶為二人名。為一人名耶答。一人名也。是故孝子傳雲。眉間釋者楚人幹將莫耶之子也(云云)問。若然者。文選雲楚王使莫耶造劍。春秋雲吳王使幹將造劍。其相違如何答不相違歟。幹將莫耶者。依孝子傳得心一人名之上幹將莫耶是一人之上異名也。然者文選春秋存各據一義云爾。有何不可。陰陽雌雄是又名異義同。但文選雲楚王。春秋雲吳王。一人異名歟。此事未詳。追可勘(云云)  二從今此下。明合譬中。今此法門者。指頓覺成佛神通乘教三平等句秘述法門。即心成佛旨趣難知者。今就即心成佛有三密即心成佛。然今所言即心者。是則非三密各別之心。所謂本有常住六大法界色心不二之妙體也。故云即心。此即心之上三部妙用名三密故。全不可存色心各別之思。成佛者。其義如上品釋之。即心成佛事如即身義等(云云)旨趣難知者。旨謂奧旨。趣謂秘趣。言奧旨難窮秘趣難知故。賢聖猶叵伺。何況於凡夫耶。故云恐未來眾生。此眾生顯網障蓋覆於密意故輕慢三密法教。故云輕慢。作輕慢故不受知識加持教授。故云不能咨訪乃至加持。不受加持故。任常途顯教之情量披文案義入己情修行。故違佛意違教旨故不成悉地。故還起邪見誹謗。故云而自師心乃至謂非佛說也。此經文者此大日經現文也。有淺略深秘二釋者。大化為二種故。就深秘釋中復有淺深者。細釋為四種故。輒爾披玩者。不從師受故。以不解密號故者。夫真言密宗意。師承為先不守文杌。然任己顯情不知密號名字深旨。任文取義。於如是三密妙方便。謂是有相淺近因緣事相。心生輕慢易解之思。故云以不解乃至輕易也我行真道者。指但空寂滅之理觀也。何用咒術事等者。彼愚人指此擇地造壇灑凈加持。是則咒術事相謂我不可行如是等因緣動作之法也。故云何用乃至因緣也。如是等類感匱法業。現招三災七難災橫。貧窮無福而受白癩黑癩之丑病。當入無間黑暗獄城。拔舌張地。而遭極重猛利之劇苦。如是受重苦經無量無邊阿僧祇劫。適無間報盡後入極熱地獄受重苦如前。如是從一大地獄入一大地獄受大劇苦。都經盡一百三十六地獄。雖然匱法業罪猶未盡。此世界火劫水劫起時。被遷他方大地獄中。又從一大地獄入一大地獄受無量大苦。如是十方無量百千萬不可說不可說世界中大地獄。皆悉經盡了。雖然匱法業還猶未盡故。適出地獄墮在畜生中受無量重苦。盡十方世界畜生界亦如前。適出畜生界次墮在餓鬼道受無量重苦。盡十方世界餓鬼界亦如前。適出餓鬼界入修羅道受重苦。適出修羅斗戰之苦入人界。受生於邊地下賤之家。六根不具身體醜陋。諸惡重病合集為身。貧窮困苦饑渴迫惱。噁心熾盛好造重罪。死又墮大地獄受大重苦。如是輪轉無窮如車輪。常處地獄如遊園林。具說如大般若五百六卷。誹謗顯大乘猶如此。何況於毀謗大日法身直說真言三密極大圓滿不思議神通乘教哉。故云感匱法業於無量劫墮惡趣中也。  三明勸誘中。所以修學真言者。如是無量劫中受大重苦。依不受三昧耶而毀謗三密之法教。故云所以。真言者等者。發三密菩提心雖修學練行未入三昧耶之人也。故云要令先入曼荼羅。所言曼荼羅者。當品所說擇地造壇之曼荼羅也。曼荼羅名義下當更釋者。指應度弟子支分中也。所謂經一雲。世尊當云何名此曼荼羅。曼荼羅者其義云何。佛言。此名發生諸佛曼荼羅極無比味無過上味。是故說為曼荼羅。又秘密主哀愍無邊眾生界故。是大悲胎藏生曼荼羅廣義(云云)疏四末雲。凡有二問。世尊答中初答名。次答義(云云)指如是經疏文雲下當更釋也。  三明秘密主領解中。自為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即金下。明隨釋中。又三。一明嘆佛。二明嘆德所由。三明提通宗旨(矣)。  初中。承佛神力者。凡金剛手諸有所作莫非如來加持力故也。領解上文者。領謂領納佛語。解謂信解語義。故云領解。上文者。指上品所說種種心相一切種智等文也。先嘆者。為述領解先嘆如來無邊萬德也。故云先嘆世尊也。甚為奇特者。奇謂奇異。特謂殊特。非啻奇異二乘異生之小德。又於顯乘果頭之佛德是最殊奇特也。故云甚為奇特也。  二明嘆德所由中。由具大方便者。指本有常住之大悲三昧也。依此本有大悲故。於不可說之自證而三世能說之。故云乃至說之乃至菩提。自證三菩提等義如上品釋。如世人等者。譬如世間人舉足下足動靜進止行住坐卧皆悉依地。菩薩亦爾也。上求菩提如舉足。下化眾生如下足。自證如靜止。化他如動進大慈如行。大悲如住。大喜如坐。大舍如卧。如是等自證化他萬善萬行皆悉依凈菩提心之大地而作之。故云如世人乃至此心為地也。以心尚有所依故等者。今此心地邊際不可得故又無中。三世不可得故又無去來。然上雲萬行皆依心地。依之若心地有所依皆妄想戲論而非如實正覺。故云以心尚有乃至正遍知也。正遍知義。如上品釋之。如來已度等者。夫於妄執有三種妄執。十地所離境界也。此三妄執上有上上智觀具足方便之所斷。所謂佛果一障。此名曰微細戲論。如來已斷此一障住無所作之極位。故云如來已度乃至心地也。雖究竟寂滅不可言演者。明領自證三菩提體。而能以乃至說法者。明領說種種心相。故云即是乃至之跡也。不思議法界者。此自證三菩提非言語心量之境界。故云不思議法界。蓮華台者指中台藏。蓮華葉者指八葉位也。言從中台藏現八葉位。各逗其機緣演說種種所宜聞法也。  三從此下明提通宗旨中。宗旨指今此大日宗。是即本因本果契酬之義也。旨者此宗所明旨趣。所謂速疾神通乘是即此經深旨故也。  四從次即下。明請說下文中。自分為三。一明結前生後句。二明牒經。三明隨釋。  初中。次即諸佛四言。明結前生後也。  二從唯願下。明牒經。自可見(云云)。  三從今且下。明隨釋中。自為三。一約有情世間明義。二約非情世間明義。三約智正覺世間明義。  初中。又二。一約地前明義。二約地上明義。  初中。又自三。一明入佛三昧耶位。二約法界生明義。三約轉法輪明義。  初中。今且者。今釋此大悲胎藏生義有重重義故云且也。約胎藏者指眾生異熟胎藏也。行者初發一切智心等者。指真言行者依知識經卷所發最初發心如實大菩提心。此菩提心是正成十一地佛果之正因正種。故云識種子初托胎中。言法身如來法界萬德。此如實發菩提心時剎那成就圓滿。是即如來具體故。譬如父母和合時以欲愛因緣識之種子初托胎中時。父之所領眷屬福祿皆悉住持圓滿。已上此位名曰入佛三昧耶也。  二從爾下。約法界生明義中。漸次增長者。胎內五位任運增長。故云為行業等。依先世業因緣成男女好醜等形體。故云為行乃至種姓中生。學大悲萬行者。此如實發菩提心以下勤修種種行願故數數凈菩提心顯現。故云凈心顯現也。猶是地前未證位也。  三從又約轉法輪明義中。此嬰童等者。初生嬰兒漸成長具諸能藝施諸能作。故云又此嬰童乃至事業也。於凈心中者。既至法明道位。凈菩提圓滿。然後發起大悲。故云發起方便。成就當地修治地業故云修治自地也。余句可見。  二從複次下。約地上明三句義中。初入凈菩提心乃至歌羅羅時者。明初法明道位。即初地也。菩提為因句也。前七地以來等者。從第二地發起大悲萬行。至第七地自利利他休息。故云前七地乃至如在胎藏也(已上大悲為根句也)無功用以去等者。八地初得無功用故。八地以上屬方便究竟句也。又是一重秘密曼荼羅也者。今結此地上三句為秘密曼荼羅也。或以此十言為下句之表(云云)此義不□文歟。  二約非情世間明義中。又二。一約譬喻蓮華明義。二約當體蓮華明義。  初中。有三種配釋。所謂一以蓮華始終喻十住心始終。二以蓮華始終喻三劫始終。三以蓮華始終譬三句始終也。是即巧以一喻顯三種法也。先言十住心配當者。猶若世間種子心者指愚童持齊之一念齊施種子心。初生花□等者是八心中□花等也。已上世間三心也。故云如出世間心尚在蘊中也。又由乃至猶如大悲胎藏者唯蘊拔業他緣覺心一道極無六個住心也。既成就已等者第十秘密莊嚴心也。次言三劫配當者。猶若世間種子心等者初地也。又由此葉等者第二劫也。既成就已等者第三劫也。複次言三句配當者。猶若世間等者菩提為因句也。從此漸次等者大悲為根句也。既成就等者方便為究竟句也。已上三種配當。於義如此。但現文十住心。舉五心不舉五心。三劫舉初劫不舉二劫。三句舉終不舉初中。是文隱義顯故。恐繁文不具釋之也。  二約當體蓮華明義中。今此中妙法蓮華者。指一切眾生自性清凈之體(更問)如此自性清凈如虛空大菩提心統收四重法界曼荼羅之微妙義理。故云曼荼羅義。本地常心者。本有常住六大法身色心實相無相法身也。即是花台具體者。具無量萬德故云具。三重曼荼羅一一體性故云體也。四佛等者。是即非因之因非果之果。因果同際無前後殊無淺深異淳凈無比。故云醍醐果德如眾實俱成也。只是毗盧遮那如來八德也。豈與花台常心作別異之思哉。十世界乃至猶如鬢蕊者指內眷屬。即金剛部也。十世界乃至猶如花藏者指大眷屬。是蓮華部也。三乘乃至相間者。此中無量應身對無量應度之機現無量喜見之身。故云無量應身。即可分變化等流二身。然亦此中或有佛部身。或有蓮華部身。或有金剛部身。如此三部聖眾相互各具三部德用。重重無盡猶如帝綱。故云發暉相間也。以如是等者。總結曼荼羅義也。  三約智正覺世間明義中。自為五。一明諸尊出現。二明法譬合論。三明從本垂跡義。四明從因向果義。五明總結。  初中。然以如來加持故等者。次上約當體蓮華明本有曼荼羅義已。從此本有曼荼羅位。以如來不思議加持力故出現四重法界諸尊。故云以如來加持故乃至隨類之身也。此中第三重者。若以八葉位為第一重者可雲現第四重。然除八葉以第二重為第一重故。雲現第三重耳。  二從若以下。明法譬合論中。若以輪王灌頂者。以受職灌頂之輪王所屬百官等。比對四重法界內大眷屬也。萬國君長者諸國長吏也。朝庭百揆者百官也。宗枝內弼者攝政關白也。垂拱之君者無所作之皇帝也。所謂是花台常身也。以此身為法界自在大王。故云花台常智為大曼荼羅王也。  三從若自下。明從本垂跡義中。從中胎一一門等者。從中台八葉之一一門各流出其第一重種種門。所謂如從寶幢佛流出金剛部聖眾。從阿彌陀流出蓮華部聖眾等也。余皆以准知之。自可見。  四從若行下。明從因向果義中。第三重之所引攝成就能通第二重等者。六通生死凡夫外部天等之所引攝成就。能通入第二釋迦地藏除蓋障院等。乃至遍知院等之所引攝成就。能通入中台藏。是則從第三重之因升中台果德。故云若從因至果乃至能見中台藏也。  問曰。如此從果向因之義者。去中台至第一乃至第三重又若從因向果之意者去第三重至第二乃至中台可雲耶答不可爾。所以然者四重法界本有常住。能化所化都無去來。當無動轉。何論往來耶。全不動本位鎮施設大悲。是故中台即於中台三世常恆利益。乃至第三重即於第三重三世常恆利益。是則不堪中台之利益者第一重利益之。乃至不堪第二重之利益者第三重利益之。從本垂跡之義如此。從因向果之義又可准知之。若不然者緣謝即滅機興即生義不成。若此義不成者法界常住之義何能成立耶。能能可思之。  五從由此下。明總結中。則諸眾生類本性信解者。除佛地以下皆不出本性信解之句也。所言本性者。於一切眾生心中本來有三部之妙德。亘三世常恆遍十方融即。是則本謂本極本源之義也。性謂不改不變之義也。言如此三部本有本妙故云本也。彼三部各各自性不改故云性也。複次從初以來習欲而成性。所謂修習惡而成惡性。修習善而成善性。此善惡之性熏入於第八賴耶藏而不失。依此善惡之本性顯彼善惡之末相故。對此末相故云本性也。然約本有則有三部信解差別。若約修生則有善惡信解差別。故云本性信解也。又於三部有重重無量差別。此重重無數三部聖眾各各知見無量眾生本性信解三部之妙體。如彼本性信解現所悉見之身說所宜聞之法故。機法相順。即時即日如本性信解通入三部之本源。而能無不盡法界曼荼羅所為義利。故云雖復無量乃至無不盡故。複次彼一念善惡成無量無邊善惡本性。故仁王經雲。善為無量善識本惡為無量惡識本(云云)故今此四重法界諸尊明知見一切眾生無量無邊善惡本性已。然後以秘密不思議四攝利他大悲方便。隨順彼善惡之眾生。鉤以布施之。索以愛語之鎖以利行之。悅以同事之以如此四攝方便。如本性信解。布施愛語利行同事故。即融無量之惡性成無邊之萬德。故云雖復無量乃至無不盡故也。罄猶盡也悉也(云云)  五從經雲下。明遍觀諦聽中。自為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可見。  二明隨釋中。自為五。一釋大會義。二釋遍觀義。三釋修行義。四釋曼荼羅行義。五明總結。  初中。大會者。大謂無邊際義。會謂合會義。言今此法界曼荼羅所應度之眾生者。如毗慮遮那如來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眾德同等具足。而無一法不滿。即如疏一雲。若少分未等一法未滿即不名一切集會也(云云)余文自可見。  二從今下。釋遍觀義中。今佛者指大日世尊。欲說者明大悲發動。深密之行者指擇地造壇曼荼羅行。是甚深無相秘密最頂之行。故云深密之行也。為令不差道機故者明鑒機德。以惠眼觀察者。是非五眼隨一之惠眼。此是毗盧遮那萬德圓滿之惠眼。是大智大悲和合之智眼也。彼五眼隨一之惠眼者不受一切法之空智也。是故二乘亦得此智。如大論雲。得惠眼不見眾生。盡滅一異相舍離諸著。不受一切法不能度眾生。所以者何無所分別故(云云)故知與今惠眼異。不可例同也。即此惠眼等如來以六大一實之惠眼知見所應度之眾生色心實相之時。如來六大法界與眾生六大法界。入我我入無二無別也。故於無始生死之中所殖微細善萌速開發。大論五十六雲。普觀者。欲令會中眾生各知佛顧念。則不自輕不自輕故堪聽法。是以普觀。譬如王顧盻群下。群下則欣然(文)故云即此惠眼乃至無不開發。譬喻文可見。  三從此下。釋修行義中。又二。初舉梵語。後釋字義句義初自可見。  二釋字義句義中。謂從一念善根者。指愚童持齊之一念。從此一念齊施以來指至極無自性心雲乃至成佛於是中間也。所言成佛者指極果成佛。一一諸地者指顯教地位。隨應可思之。所乘之法者。法謂軌持軌則也。此法有大小權實不同。唯蘊拔業為小乘所乘之法。他緣已上為大乘所乘之法也。所行之道者。道謂能通為義。乘此道能通佛果故也。即是七科道品等也。是又有大小權實不同。例法可知。已上明地前所乘所行也。曼荼羅中諸善知識等者。指三密上乘之善知識。所謂四重法界四種法身境界也。所言乘者指一體速疾神通乘也。道者指三平等大道也。將導者。四大菩薩十九執金剛等內大眷屬十佛剎微塵數上首仁者普門法界曼荼羅所攝三部聖眾也。如此三部聖眾各持大空戰具。與四魔三障之戰大將故云將導者也。眾生者。此將導通領所引之眾生界也。  四從曼下。釋曼荼羅修行中。又三。初明舉梵明與前而異。二明以治地為行。三明佛還印秘主勸意初自可見。  二從且如下。明以治地為行中。自三。一明總指下文。二約淺略明義。三約深秘明義。  初中。且如下文等者。指行者悲念心發起令增廣彼堅住受教當為擇平地等文也。此四句中取當為擇平地一句之意。雲無為弟子擇治平地也(云云)  二從若論下。約淺略明治地義。自可見。  三從若為下。約深秘明治地義中。我倒凡夫者指愚童凡夫。我謂我我所。倒謂四顛倒也。一念守齊種子心者。順三十八心中初種子心也。治令平正者。從彼第八無畏依出生殊勝心成出世初心。乃至遠離我倒令得八正道。故云治令平正也。乃至者指他緣覺心一道極無十地三賢也。為一生補處者。經天之一生可成佛故云一生也。心中無明者。金剛喻定現在前時。欲斷滅元品無明。此無明為諸地所斷之無明而為能生故云父母。地前所斷粗分也。地上所斷細分。此上最細故云極細之垢。斷盡此極細之垢證顯極果。此名為治地。故云亦名治地也。證此極果時。任運蒙諸佛驚覺。發三密菩提心。始入初地凈菩提心位。則經文一一等者。言於今經一一文言之下可有淺深二種治地。更不可勝計。故云治地之義凡有幾重。例如等者。以十緣生句轉深轉妙。至第十地無量無數也。故云例如十緣生句乃至窮盡也(云云)  三明佛還印秘主勸意中。執金剛作如是者。為令未來一切眾生滿足一切智智故。請佛說修真言行大悲胎藏生曼荼羅。故云勸請佛佛還印持。依此請勸而說滿足一切智智法門。故云佛還乃至法門。此印者何印(更問)若此地不滿者是指第十一地。則不能等者。此地不成。普於普門法界。一念之頃不能施無邊應用。故云不以普為乃至安樂也。  五從由下。明總結。自可見(云云)  六從經雲下。明本昔誓願中。又二。初明牒經。後明隨釋初牒經。可見。  二明隨釋中。又為三。一明本立誓。二明同共集會。三明漸次證入。  初中。又四。一正明本立誓願。二明眾生不盡。三明三無差別。四明事業不息。  初中。本行等者。如上品釋。立如是誓願者。誓願雖無量。不出凈佛國土成就眾生二種故云爾也。我當成就一切諸佛法界者。凈佛國土義也。即釋經之成就無盡法界也。  二從悉下。明眾生不盡中。悉皆度脫無餘眾生界者。成就眾生義也。即釋經之度脫無餘眾生界也。故十地論第四雲。願者復樂行乘法(凈佛國土也)作利益眾生義故(成就眾生)又願在先誓在後。雖立願無誓其願難成。故云立如是誓願乃至眾生界也。今所願已滿者。成佛國土故大智圓滿。成就眾生故大悲滿足。所言悲智者是即六大法界也。六大法界平等無礙故成正覺。故云今所願已滿。即如法華雲。如我昔所願今者已滿足。化一切眾生皆令入佛道(云云)此中化一切眾生者成就眾生也。皆令入佛道者凈佛國土義也。雖然法界不可思議故所度不盡。故云而應度眾生不盡也。所度生不盡故諸佛化三世常恆也。故云以眾生無盡即是法界亦無盡也。  三從界下。明三無差別中。妙樂今者已滿足之文釋且從一期即此意也。所謂法界等者。法界者指諸佛法界。心界者指行者己心界。眾生界者指無餘眾生界。如此三界唯一而無二也。所謂六大法界一體速疾力三昧是也。故云離法界乃至無二無別也。為欲轉釋等者。無盡法界外別無眾生。然經無盡法界之外又雲無餘眾生者。是即轉釋無盡法界義也。故云為欲轉釋乃至眾生界也。  四從以下。明事業不息中。以眾生界未得等者。明眾生不盡故諸佛大悲不休。金剛頂經雲。常於三世。不壞化身。利樂有情。無時暫息(云云)故云如來勤修事業無有休息也。  二從即以下。明同共集會中。又三。一明集會因緣。二明例證。三明合譬。  初中。以此本願因緣故者。指悲智滿足願。一切如來者。總指四重曼荼羅境界。別五佛是也。故理趣釋雲。一切如來者十方三世五佛是也(云云)同共集會者。如此曼荼羅境界以同一三昧耶故。心王毗盧遮那住大悲三昧時。同共入金剛界住大悲三昧。故云同共集會也。  二從如僧下。明例證中。如僧中者。指攝律儀能持之和合僧。又僧者梵語略也。具雲僧伽。此雲眾多也。如大論第三雲。云何名僧伽。秦言眾多。比丘一處和合是名僧伽。譬如大樹叢聚是名為林。一一樹不名為林。除一一樹亦無林。如是一一比丘不名為僧。除一一比丘亦無僧。諸比丘和合故僧名生(云云)  問曰。若然者此僧有幾種耶答。大論第三雲。是僧四種。有羞僧。無羞僧。啞羊僧。實僧。云何名有羞僧。持戒不破身口清凈。能別好醜未得道。是名有羞僧。云何名無羞僧。破戒身口不凈無惡不作。是名無羞僧。云何名啞羊僧。雖不破戒鈍根無惠。不別好醜不知輕重。不知有罪無罪。若有僧事二人共諍。不能斷決默然無言。譬如白羊乃至人殺不能作聲。是名啞羊僧。云何名實僧。若學人若無學人。住四果中行四向道。是名實僧(文)  問曰。若然者此中以何僧正名僧耶答。論雲。以是實僧故余皆得名僧(云云)又若依心地觀經。有三種僧。彼經第二雲。世出世間有三種僧。一菩薩僧。二聲聞僧。三凡夫僧。文殊師利及彌勒等是菩薩僧。如舍利弗目揵連等是聲聞僧。若有成就別解脫戒真善凡夫。乃至具足一切正見能廣為他演說開示眾聖道法利益眾生名凡夫僧(文)又此外有一類僧。如彼經雲。復有一類名福田僧。於佛舍利及佛形像並諸法僧聖所別戒深生敬信。自無邪見令他亦然。能宣正法讚歎一乘。深信因果常發善願。隨其過犯悔除業障。當知是人信三寶力勝諸外道百千萬倍。亦勝四種轉輪聖王。何況余類一切眾生。如鬱金花。雖然萎悴。猶勝一切諸雜類。正見比丘比丘尼亦復如是。勝餘眾生百千萬倍。雖毀禁戒不壞正見。以是因緣名福田僧(乃至)供養前三真實所獲功德正等無違(云云)又涅槃出三種僧。一者犯戒雜僧。二者愚痴僧。三者清凈僧(云云)有如此之眾多僧。今所言僧者是大論所明第一僧。心地觀經所說第三僧為正。攝入自余僧也(云云)有大事因緣等者。僧中大事者不過結界說戒布薩等類。故云若結界說戒之類也。同共印持者。同共和合故也。一戒者二百五十律儀故也。一見者同見真諦無餘之空理故也。  三從今下。明合例中。今將說滿足等者。例今大日宗。以一切智智法門為一大事因緣。有此一大事因緣故則諸佛同共集會。何以故以一戒一見故。所謂今曼荼羅聖眾皆以三種菩提心並三種三昧耶為戒。同入金剛寶藏。知見自身本來法曼荼羅。故云滿足一切智智乃至加持也。  三從漸次下。明漸次證入義中。自為四。一明別標。二約十地明義。三明三句十心並舉。四明一味無別初別標。可見。  二約十地明義中。又二。一明初地橫有六無畏。二明地地有六無畏。  初中。如初無畏時等者指善無畏也。前品約地前判六無畏了。今此中又約地上判六無畏也。就中今於初地中橫判六無畏也。如初地者。以下諸地皆以例知。以聲字觀等者。大師御釋雲。內外風氣才發響名曰聲。響必由聲。聲則響之本。聲發不虛必表物名。號曰字也。於字字等聲字觀察故。遠離諸顯網之位與彼愚童凡夫修十善業道免離三途之相似。故云如初乃至行也。於有相觀中等者。向泥木畫像等佛菩薩曼荼羅。發仰信持念觀察。以加持故數與本尊等同之位。彼身無畏之時作身不凈觀離貪愛等之位相似。故云第二無畏乃至行也。於唯蘊無我心中等者。住字本不生之極理不見上求下化之相位。彼無我無畏之時與觀彼五蘊和合身求我不可得位相似。故云第三無畏乃至行也。於法緣心中等者。住六大法界平等妙觀而寂靜安樂。然觸諸法作即俗而真之觀。不愛著此寂靜安樂之位。彼法無畏時與以十緣生句觀諸蘊即空離違順八心之位相似。故云第四無畏乃至行也。於無緣心中等者。諸法皆悉同一實六大法界故。更不見心外之境智之位。與彼法無我無畏時萬法唯識不見心外法心王自在之位相似。故云第五無畏乃至行也。於平等心中等者。前無緣者尚有能所。今平等者絕離能所畢竟平等之位。與彼自性平等無畏時觀自心畢竟空性之位相似。故云第六無畏於平等心中修曼荼羅行也。如此六無畏初地中橫配立之二從離垢下。明地地有六無畏中。離垢地以去者。第二地以來於地地。如初地有六無畏。故云各於自地觀心中修曼荼羅行也。上所言曼荼羅行者擇地等行也。然各隨其行位分齊可分別之也。故云略以行位分之也。作十六重等者。十謂十地。六謂六無畏。言於十地一一地各有六無畏故。重謂於十地有十重之六無畏故。深淺不同者。十地淺深不同故無畏亦深淺不同也。故云已作十六重深淺不同也。若於十地豎配當者。初無畏配於初地。從第二無畏至第四無畏置在二地已來七地以前。第五第六兩無畏配第八地以上也。如此有橫豎重重配當故。又雲已作十重淺深不同也(云云)  三從此一下。明三句十心並舉中。此一一位者指十地位也。於此一一位。如六無畏之配立。橫豎可配立三句十心也。先以三句配當者。自有菩提者菩提為因句也。有大悲胎藏等者大悲為根句也。有惠方便等者方便為究竟句也。如此三句法門於十地橫豎置之。如二卷觀察三心中所釋。所謂初地菩提為因。從二地至七地為大悲為根。第八地以上為方便究竟。已上豎配立也。次於地地橫有三心者。如彼雲。若觀一一地亦自有三心(云云)故云如前所說也。但此如前所說之四言有向上向下二義。向上故上句結也。向下故下句表也。故科文兩向取之耳。次以十心配當者。菩提種子心者最初持齊種子心也。增長因緣等者牙□葉花果等五心也。業受用之果第七第八兩心也。有方便惠等者殊勝決定二心也。於地地橫豎配立之。如二卷建立十心中釋。如彼雲。若通論信解地。則初地為種子。二地為牙。乃至十地此心決定(云云)已上豎配立也。次釋橫配立雲。若一一地中亦自具此十心(云云)故云如前所說也今此四言是非啻含向上向下之義。如此結成重重無盡眾義也。  四從如前下。明入發生三摩地中。自為五。一明別標。二明一味無別義。三明同入三昧。四明出例證。五明合例。  初中。如前所說者。指次上諸說曼荼羅行下釋。彼釋雲。若自本垂跡則從中胎一一門各流出第一重種種門等(云云)故云如前乃至種種門等也。言今所言漸次證入大悲藏生三摩地者。如來欲演說曼荼羅行故所入大定也。所謂漸次者。非謂漸漸次第之入定。只是於一念之頃入普門法界不可思議三摩地也。漸謂流義。如東漸即東流之義。次謂次位。言流出次位入發生三昧地也。所謂四重圓壇四種法身各住本所通達境界。各入本性信解三昧。不亂次位不失時宜也。故引上一一門各流出等文而成義也(云云)  二從其中下。明一味無別義中。其中者。於上文有三種門。所謂出現門流出門引攝門也。然今明彼三種中引攝成就從因向果之義中故云其中也。三密方便展轉不同者。四重法界諸尊聖眾一一三密過於剎塵。故云展轉不同也。容極至心等者。如此剎塵各各三密。只是如來心王萬德一相一味更無別異。譬如千河萬流從大海流出。而還流入於大海同一鹹味。今此四重法界諸尊三密方便亦如是。從如來心王萬德深海而出。流入毗盧遮那心王巨海。同是一味。所謂無比淳凈醍醐一味也。故云容極至心王大海一味無別也。如此從因至果故。第三重之所引攝成就入第二重。乃至第一重之所引攝成就入中胎。如是雖無量無邊。不出曼荼羅所為義利法門。故引上引攝成就門而成其義。故亦云如前所說也。  三從今下。明同入三昧中。今此十方諸佛者指法界曼荼羅之境界。本行菩薩道時者如上品釋。各乘一法門者。一一本所通達之法門也。到於一切智地者心王如來境界也。所謂是從此一門得入法界意耳。以將說普門眾行等者。今將欲演說此擇地造壇行故。諸尊同共入發生三昧。故云以將說普門乃至三昧也。從本所修行道者。各隨順修行本所通達之門也。漸次證入一一觀之者。流至證入各各次位。面面觀察本性信解。故云一一觀之也。  四從如下。明出例證中。如菩薩修禪時者。夫出世禪有四種。所謂觀練薰修也。初觀禪有四。謂九想八背舍八勝處十一切處也。練禪者未至中間根本定。此雲九次第定。於此九定次第無間入也。薰禪者。亦名師子奮迅三昧。於九次第定順逆出入也。修禪者。亦云順禪。即超越三昧也。於諸定定散自在超入超出也。如此四種禪定中。今是彼超越三昧也。故云如菩薩乃至無不自在也。  五從是下。明合例中。是諸如來等者指曼荼羅聖眾也。或觀無盡法界者。觀無量法界曼荼羅之一切為一心。觀一心為無盡法界曼荼羅。又觀一切門為一門。觀一門為一切門。故云觀無盡乃至為一門也。或觀無餘眾生界等者。觀不可思議眾生界一切心為一心。觀一心為不可思議眾生界一切心。又觀一門為一切門。觀一切門為一門。故云或觀無餘乃至為一切門也。若以此十六重玄義等者。今十六重者。於四重法界各具四重。四四十六。故云十六重也。玄義者幽玄深遠義也。言如此重重無盡義。淺智淺行不能詞尋。故云玄義也。即橫豎統攝十二部經者。以此四種法身。於十二部經或橫或豎攝入自在也。故云旋轉無盡也。

  妙印鈔卷第二十一

  一交了

  (御本雲)元德二年(庚午)十月七日加點了

  沙門阿寂(六十一)

  妙印鈔卷第二十二

  沙門阿寂記

  釋入曼荼羅具緣真言品第二之餘(經第一疏第三)

  五從經雲下。明支分生曼荼羅。自分為二。一明於身布三部。二明逾深逾廣。  初中。前現莊嚴藏者指前奮迅示現藏也還約佛身上中下體等者。引牒可雲一切支分者還約佛身等(云云)言前從一心法界流出四重圓壇之聖眾故。今還此四重諸尊約佛身上中下。以三部之部類分別也。故云還約佛身等也。示同人法者。人謂四大聲聞伊舍那自在等也。法謂彼人所乘四諦十二緣五戒十善等之法也。余文可見。如是安布分位已者結成三部安布也。又令普現等者。引牒可雲皆悉出現如來之身又令普現隨類身(云云)普現隨類身者指三重曼荼羅聖眾也。然所以皆雲如來之身者。能現所現共從如如法界來住如如法界。故云如來之身也。是故云又令普現乃至加持不二也。豈欲令獨一法界等者。言若不如此者於獨一法界自證平等之境界。何作種種形像差別耶。輒從一門等者。從此一門得入法界之意也。下文所說但開出此心作名字流通耳者。開出此心獨一法界平等心地。作名字流通。故云爾也。  二從經云為下。明逾深逾廣義中。自二。初明牒經。二明隨類初牒經。可見。  二從初下。明隨類中。初發凈菩提心者指初地凈菩提心也。見此曼荼羅者見法明道也。升第二住者進第二地釋成也。逾廣等者。第二地以去所見分分增廣增明故。作十轉開明者指十地轉勝。乃至者指第十地後心金剛薩埵也。即如次下雲。乃至於解三密人中最為上首如金剛薩埵。故名阿闍梨(云云)此十地外別舉金剛薩埵為最勝也。若不然者十轉開明以後第十一地以前無有位可判。故知乃至者指金剛薩埵位也。寄齊顯等覺位也。而後所見圓極者指極果也。經十地諸眾生者。佛尚名眾生。何以故有無漏五蘊故也。十地名眾生亦此義也。故大論等雲十界眾生也(云云)已上釋為彼從初發心乃至十地諸眾生故句了。即皆遍至十方等者。引牒可雲遍至十方者即等(云云)言初地乃至極果圓極故。遍至十方。各於自所通達門施三密利益。了了無礙自在任運無功用也。故云遍至十方乃至了了無礙也。  六從是故下。明總結中。是故經雲遍至十方者。結成此義也。已上釋遍至十方四言也。還來入佛身本位者。釋經之還來佛身本位文也。所言本位者佛身之上中下位也。本位中住而後還入者。表經之本位中住而復還入之文也。意明以下十一字釋也。言三部聖眾還住心王如來上中下位故。究竟同歸無異轍故云意明一切方便畢竟同歸也。一切方便者指三部聖眾也。畢竟同歸者指心王毗盧遮那同一體性也(云云)  二從經雲下。明阿闍梨支分中。自為六。一明牒經。二明分當品科段。三明初明阿闍梨所以。四明辨二種阿闍梨。五明阿闍梨眾德第一第二。自可見。  三釋初明阿闍梨所以中。佛者指大日。此經者。今指此大日經王也。要從師受等者。於此經一一文有淺深。於淺又有二種。所謂淺略深秘也。深又有二種。秘中甚秘甚秘中甚秘是也。然若從明師不受習。於淺略猶不可達。何咒於深秘等三種之深奧哉。故下雲此經聖者所秘故不說明白次第也(云云)是故眾多支分中。先明阿闍梨支分。令應度之弟子而有憑據也。菩提心論初置大阿闍梨雲之言。又此意也。故云就眾多支分乃至所傳無寄也問。所言明師者指何等人耶答。今所明最初法則阿闍梨。乃至第十一地極果。皆是分分明師也(云云)  四從然下。明辨二種阿闍梨義中。以解二種義者。淺略深秘也。若觀前人等者。觀當前之人利鈍淺深不誤淺深之機法也。故云未有深解乃至而教授之也。今還以此二分釋阿闍梨義者。指淺略與深秘為二分也。今判阿闍梨。總有十九人。所謂六無畏六人。十地十人十地後心一人。第十一地一人。最初法則阿闍梨一人。已上十九人也。若開證寂然界成二十人也。於如此之十九人阿闍梨。有橫豎二種淺深配立。若論豎配立者。地前為淺行。初地以去為深行。於地前又有二種。初二劫為淺略分。第三劫為深秘分。於地上又有二種。十地為秘中深秘。第十一地為秘秘中甚秘。若論橫配立者。於最初法則阿闍梨有四重義。乃至第十一地又有四重義。如此雖有橫豎重重無盡四重義。大分不過二分。故云以此二分釋阿闍梨義也。如阿闍梨者。一切法亦如是(云云)若於此曼荼羅乃至得傳教灌頂是名阿闍梨者。明最初法則阿闍梨也。此中種種支分者。緣曼荼羅並一切真言行事等支分也。一切諸尊真言者。三種灌頂等作法次第等也。觀行悉地者。兩界諸尊四種護摩等悉地也。如此次第法則一一明了。故云皆悉通達也。得傳教灌頂者。即傳法灌頂之異名也。至下可釋其義也。若度違順八等者指初劫。若約六無畏者。此位有四人阿闍梨。如前六無畏所判中(云云)余文可見。複復有十重者十地也。乃至於解三密等者指金剛薩埵。言從最初發心菩薩至第十地。除世尊外不過金剛薩埵。故云於解三密人中最為上首也。余文可見。作最初阿闍梨事業時者即指凡夫師也。彼初心法則阿闍梨作灌頂事業時。可入二種三摩地也。所謂作緣曼荼羅等種種事相之時。住金剛薩埵三摩地。以彼種三尊加持自身。自身全分成金剛薩埵。然後可作此事業也。若又觀察弟子自心八葉等而作加持。或授三昧耶或授印明等之時。住心王大日尊三摩地。以彼種三尊加持自身。全分自三密成大日三密而無二無別。是故堪為師。然後可作弟子等加持也。故云即須觀照自身即同乃至不爾無所能成也。已上付最初法則未見諦阿闍梨釋此義。自餘六無畏以上諸阿闍梨自思可得。故云自余深行者即可以意得(云云)。  五從次明不。明阿闍梨眾德中。又二。初明總表。次明隨釋初總表自可見。  次明隨釋中。又三。初正明眾德。二明攝受弟子。三明自往勸發。  初中。又分為十四。一明發菩提心德。二明妙惠慈悲德。三明兼綜眾藝德。四明善修般若德。五明通達三乘德。六明善解實義德。七明知眾生心德。八明信諸佛德。九明妙解曼荼羅德。十明性調離我德。十一明善得決定德。十二明究習瑜伽德。十三明住勇健心德。十四明諸佛稱嘆。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又二。一明眾行根源。二明譬喻。  初中。生決定誓願者。得正決定之體離諸疑惑之心。被大堅固之甲離諸惡魔之軍。如論雲誓心決定魔宮振動。故云生決定誓願。誓願義如上注之。一向志求一切智智者指大智門。必普度法界眾生者指大悲門。發如是大智大悲平等之心。名為發菩提心也。此心者指此菩提心也。猶如幢旗等者。幢謂幢幡。旗謂表旗也。今幡有種種表示是也。譬如臨戰場之時守大將之幡而進退更無越度。若失大將幢幡則諸軍即馳散。今亦如此。六大無礙大菩提心王欲與無明煩惱之大怨敵戰。依之以色心實相理智圓滿大菩提心幢旗。立遍周法界之戰場。四重圓壇剎塵聖眾。同持大空之戰具。共赴軍陣。無不隨心王毗盧遮那之教令。故云是眾行導首也。  二從猶下。明譬喻中。猶如種子等者。譬如世間草木種子為花果等成根本。今此菩提心亦爾也。成沙羅樹王之種子。令根莖花果自然敷榮。故云是萬德根本也。若不發此心等者。譬如輪王太子最初詫胎之時聖王家業悉備足。故出胎成長自然統御於四州。若詫胎不成。依何論出胎成長乎。今此菩提心亦爾也。受心王大毗盧遮那如來種姓。詫法界明妃之胎。詫胎成就故出胎成長有何疑乎。故云亦如未詫乃至何養育也。今此中有三種譬。初一約金剛部明義。次一約蓮華部明義。後一約佛部明義。複次初一寄獨一法界之體明義。次一約三句明義。後一約三三昧明義(云云)若此菩提心不成者萬善萬行皆不成。猶如失幢旗壞種子歌羅羅不成。已自未成豈立他善根乎。故云自不能建立善根況後為人師耶。當約一一地等者。今約地前法則阿闍梨等明發菩提心德。從初地乃至十一地。一一地皆有此菩提心。轉深轉妙如十緣生句。故云當約一一地乃至究竟發心耳。如發菩提心德者。已下諸德皆以有如此淺深重重差別不同。已下效之。  二從經雲妙下。明妙惠慈悲德中。又二。初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可見。  二明隨釋中。自為三。一明妙惠義。二明慈悲義。三明妙惠慈悲總義。  初中。與六波羅蜜和合者。大論第三十二雲。有二種不可得。一者得不可得。二者不得不可得。得不可得者墮斷滅。若不得不可得者。是為惠方便不墮斷滅。若無惠方便布施者取三事相(私雲能施所施施物也)若以三事空同取無相。有惠方便者從本以來不見三事相。以是故惠方便者不墮有無中(文)布施時有如此惠方便故不墮斷常。戒忍進禪等亦爾也。如此惠方便名曰與六波羅蜜和合般若也。實相般若者。定惠和合無二平等名曰實相般若也。此中意明初句者。指與六波羅蜜和合般若也。猶如巧風等者。以此惠方便故。能軌匠最初發菩提心歌羅羅。令成就百字果生。故云此惠猶如乃至百體成就也。能善知通塞等者。或有塞顯情通密意。或有塞密意而通顯教。或有貪慾塞瞋痴通。或有瞋痴塞貪慾通如此等通塞歷一切法不可勝計。能識如此等通塞之相。能判其是非。故云行者猶有惠故乃至判決是非也。動合規矩者。動謂稍也。合謂符也。規謂軌也。矩謂范也。言稍符合曼荼羅一切事業中之規範。故云於曼荼羅乃至規矩也。如此於法則次第通達了知。故云心無疑滯也。已上明地前師妙惠也。以要言之等者。明深行阿闍梨也。是第二句中釋妙惠義了。  二從慈下。明慈悲義中。慈悲謂憐愍之心等者。慈拔苦為義。悲與樂為義。所謂慈悲者。是非愛見所生之慈悲。又非眾生緣之慈悲。即是無緣大慈悲也。觀見一切眾生佛性。發同體之慈愍無緣之悲憐。故涅槃經雲。善男子大慈悲名為佛性。又同二十二雲。菩薩摩訶薩修大涅槃舍慈得慈。舍世諦慈得第一義慈。第一義慈不從緣得(云云)是即說同體無緣大慈也。依發此同體大慈悲故。憐愍無餘眾生界之心猶如思己身。銘心肝徹骨髓。故云慈悲乃至骨髓。故菩提心論雲猶如己身(云云)  三從諸有下。明妙惠慈悲總義中。諸有所作等者。凡阿闍梨有所作。皆為令一切眾生成就自利利他二德也。所謂皆為建立眾生必使成就無盡法界之樂者自證大智也。度脫無餘眾生界之苦者化他大悲也。初句妙惠義也。後句慈悲義也若無此心者。指妙惠慈悲之心也。則如胎藏不成者。設雖發菩提心。無妙惠慈悲之心者。彼菩提心不被軌匠。譬如雖詫胎無胎藏之軌匠也。故云若無此心則如胎藏不成也。若胎藏出胎不成者養育無由。故云又安能有所含養也。已上約地前明義。乃至者指十地也。毗盧等者指極果也。故知此妙惠慈悲德亘淺深。轉深轉妙也(云云)  三從兼綜下。明兼綜眾藝德中。自為二。初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可見。  二明隨釋中。又三。一明達諸能。二明實相不違。三明通達道品。  初中。聲論謂帝釋所造聲論等。因論謂外道典籍等。十八明處六十四能等皆世間能藝也。不暇具釋。緣曼荼羅所要等者。細工番匠彩畫梵漢等皆自輒作不依於人也。故云緣曼荼羅乃至無闕乏之過也。  二明實相不違中。作如此事相行事時。一一作即事而真之觀。故云複次行如是中盡與實相不相違背名為妙善眾藝也。  三明通達道品中。總持謂五百陀羅尼等。三昧謂百八三昧門等也。道品謂七科道品。諸度謂六度十波羅蜜等也。四辨謂義法辭樂說等也。四攝謂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等。力謂十力也。所謂一是處非處力。二業智力。三定力。四根力。五欲力。六性力。七至處道力。八宿命力。九天眼力。十漏儘力也。無畏謂四無所畏也。所謂一一切智無所畏。二漏盡無所畏。三說障道無所畏。四說盡苦道無所畏也。如此等之一切諸法門等。與一一事業相應。不相違而能作。故云皆得善巧乃至名為妙善眾藝也。  四從善巧下。明善修般若德中。又二。初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自為三。一約初阿闍梨明義。二約三劫明般若。三約十地明般若。  初中。照不可得空者。般若所說十八空中第十五空也。如大論第三十一雲。問曰。何以故名不可得空。為智力少故不可得。為實無故不可得。答曰。諸法實無故不可得。非智力少也。問曰。何事不可得。答一切法乃至無餘涅槃不可得。故名為不可得空。又法界次第雲。一切法及因緣畢竟不可得。故名不可得空。又雲。若作不可得則為斷滅。若知不可得亦不可得。則於不可得中心不沒。故名不可得(云云)以如此等不可得空之觀故。不作有無之見見甚深中道也。故云深修觀察乃至廣說也。若行者於文字者。作聲字實相之觀故不起有見。觀心不生則以不壞假名故不墮無見。故云若行者文字乃至作世間阿闍梨也。  二從複次下。約三劫明般若中。分別淺深如前。  三從則九下。約十地明般若中。則九地非其境界者。如雲初地菩薩不知二地菩薩舉足下足。故佛為十地所說般若非九地菩薩境界也。故云乃至佛為十地說般若則九地非其境界也。  五從通達下。明通達三乘德中。為三。一明善巧文義。二明橫統佛教。三明三密平等。  初中。謂於大小乘三藏教中者。於大小乘各有三藏。所謂經律論也於如此之大小乘三藏皆悉通達其文義。故云善其文義也。如此巧善其文義故。有能難者則能答。有能答者則能難。依軌匠弟子三學成就戒定智惠。拔除弟子噁心邪見。故云能難能答(乃至)阿闍梨也。若不爾等者明不堪之義也。文自可見。  二從又此下。明橫統佛教中。此經宗者指此大日宗。橫統一切佛教者。指釋迦所說五說四教三教等。如說唯蘊無我等者。指初劫所攝經教也。諸部中小乘三藏等者。所謂修多羅毗尼阿毗曇也。如次經律論定戒惠也。經謂四阿含經等也。律謂五部律藏也。論謂毗曇成實等是也。如此經論說生滅四諦十二因緣也。談人空法有之旨。證有餘無餘二涅槃也。如此義理法門只攝唯有無我一句也。故云如說唯蘊乃至小乘三藏也如說觀蘊阿賴耶等者。第二劫所攝經論等也。所謂深密楞伽等經。瑜伽唯識佛性等論也。如此經論所說法門。只攝蘊阿賴耶自心本不生等一句也。故云如說觀蘊乃至三無性義也。如說極無自性心等者。指華嚴大乘。彼經所說一塵即法界。十十無盡主伴具足。十信終心得果作佛舊來如此法如是故等法門。只攝極無自性心一句也。故云如說極無自性心乃至皆入其中也。如說如實等者。指法花涅槃等大乘。所謂彼經所說諸法實相久成正覺佛性常住如來秘密等法門。只攝如實知自心一句也。故云如說如實乃至皆入其中也。於種種聖言者指諸顯教。無不統其精要者。如上諸句無不統攝諸顯教大小權實之精要。故云爾也。若能持是心印者。有淺深二義。若約淺近明義。心印者以智心印持如此義故也。深秘義(更問)廣開一切法門者。自此悲智圓滿心印。無不開發一切義理法門。故云廣開一切法門也。  三從複次下。明三密平等義中。乘三密印等者。以三密名三乘者。乘此三密至三部源故云爾也。淺深重數如前說者。如上約初心三劫十地極果等。可釋通達三乘義也(云云)。  六從善解下。明善解實義德中。又三。一明知種種相用。二且試取質多明義。三約標德明義。  初中。有種種真言者語密也。種種身印者身密也。種種本尊者意密也。皆言種種者。四重法界諸尊三密出過剎塵故也。具謂具支。因謂因緣。供物謂香花燈塗百味飲食衣服瓔珞也。一一支分者擇地治地阿闍梨弟子等支分也。聲字謂聲字實相等。形謂長短方圓三角半月團形等。並忿怒降伏慈悲攝受等形也。色謂青黃赤白黑等。諸相不同者如此等種種諸法各各相也。故云隨事分別識其性類也。知如是法寂災處用者。明知四種法所用也。如持明藏者。總指一切真言教也。  二從如真下。且試取質多明義中。質多者。此雲心。故云淺釋只名為心也。若作深秘釋等者。言今且試付質多作淺深二義釋之。余字皆以效之。質謂遮字帶三昧聲者。所謂三昧聲者字點也。字根本不可得也。是即根本無明也。此根本無明不可得故所謂大空也。以此大空照見字遷變即無遷變也。以無遷變故即本有常住。本有常住所謂佛性大般涅槃也。故云質謂遮字乃至即是佛性也。所言佛性者悲智具足定惠成就。是故云亦名般若波羅蜜亦名首楞嚴三昧也。所謂般若者大智大惠。三昧者大悲大定也。首楞嚴。此雲健相。是百八三昧之中第一。凡為諸三昧之王。一切三昧皆隨順此三昧。入此王三昧故諸菩薩即疾證無上正等菩薩。故大論四十三說百八三昧。其最初雲。諸菩薩摩訶薩有三昧。名首楞嚴。行是三昧令菩薩摩訶薩疾得阿耨菩提(已下說百七三昧)同四十七釋首楞嚴三昧雲。云何名首楞嚴三昧。知諸三昧行處。是名首楞嚴三昧。秦言健相。分別知諸三昧行相多少深淺。如大將知諸兵力多少。複次菩薩得此三昧。諸煩惱魔及魔人無能壞者。譬如轉輪聖王主兵寶將所住至處無不降伏(云云)首楞嚴名義如此。然此般若與三昧。只一法更無別異。所謂佛性常住之妙體也。故大論雲般若不異諸三昧。三昧不異般若(云云)故云是故定惠具足也。多字是一切法如如等者。所謂般若如三昧。三昧如般若。故云如如。大悲如大智。大智如大悲。故云如如。無明如法性。法性如無明。故云如如。遷變如無遷變。無遷變如遷變。故云如如。邪見如正見。正如邪。故云如如。迷如覺。覺如迷。故云如如。眾生如佛。佛如眾生。故云如如。生死如涅槃。涅槃如生死。故云如如。煩惱如菩提。菩提如煩惱。故云如如也。如如雖無量。今且略以十如如釋之。余可准知。故云一切法如如解脫不可得也。若又以此質多字。約初心始行初三劫六無畏等。約十地極果作橫豎義釋之。若又以旋陀羅尼義。約一多攝入自在等釋之。設剎塵為紙墨。無量阿僧企劫雖注之。豈盡其奧義耶。故云若是說心乃至妙極之語也。且質多字義如此。於句義之心含重重無盡之義理。思案可知。如質多者。真言之中一切字亦如是(云云)  三從亦是下。約標德明義中。亦是一切智者五智也。五輪者五大也。可思之(更問)如本尊形等者瑜伽本尊也。女是禪定等者如定門十六尊等也。男是智惠等者如惠門十六等也。余文可見。一切緣中者。歷一切境界所緣。住妙極之境智。如上釋質多義可見之。故云皆第一實際義也。見其相不知實義者皆是邪見。故云豈可如文生解耶也。余文可見(云云)  七從知下。明知眾生心德中。自為二。一約淺略明義。二約深秘明義。  初中。自四。一明如持方便知。二明不可度人。三明應度人。四明是器非器。  初中。三部上中下用者。佛部為上。蓮華部為中。金剛部為下。種種性類差別者。金剛部以降伏性類無盡也。蓮華部增益性類無邊也。佛部息災性類無數也。故云種種性類差別也。及住瑜伽故等者。行者住三昧以加持方便能知弟子心行也。故云及住乃至心行也。如有來求法者等者。釋加持方便之作法也。師者指阿闍梨也。且隨所安者。且令居便宜之處也。持彼名號者。持彼弟子假名實名等置本尊前祈請之。被本尊加被見彼善惡相也。故云我當思惟乃至自然可識也。  二從應方下。明不可度人中。應方便遣者。若以善言不誘喻者還可作惡行。故云應方便遣喻言善男子也。先斷除一切惡見巧偽之心等者。惡謂十惡等。見謂邪見等。巧偽謂詐巧現善相故也。須可除如此等之心也。故云先斷除乃至之心也。又諸菩薩等者。引諸菩薩難行苦行之相。以恥彼巧偽放逸之心。故云又諸菩薩乃至而作利益也。  三從若下。明應度人中。若境界等者指瑜伽境界。見本尊等者。依淺略者年來所持之本尊也。若依深秘者我本來自性清凈之妙體是也。彼本尊將導今弟子為之與灌頂。乃至以深法付之等。如此等有奇瑞者是尤可教授也。  四從複次下。明知是器非器中。若本尊舍本色者。假令不動者本色青黑色是。而舍此本色現赤色現黃色等也。余皆效之。故云若本尊乃至多是無記也。乃於曼荼羅等者。隨投花所至處可知之也。上中下如上注之。然於如是相中等者。於如此上中下等相不可作執著。必境界現前時。以十緣生句觀察之可離著相也(云云)故云然猶如是相乃至堪任師位也。  二從複次下。約深秘明義中。如實知自心等者指如實大菩提心也。此大菩提心自他同一。故云以能知自心乃至即善鑒他寶也。  八從信諸下。明信諸佛菩薩德中。自為四。一約難信境明義。二明練磨觀誘。三約寂光海會明義四明阿闍梨口傳。   初中。此宗者指秘密瑜伽上乘教。初入法門者。欲說最初發心之位也。意尤淺近難識者。既出顯教未入真言門故。初欲入修時真言信解之心淺近。故云意尤淺近也。難識者不識深奧義故也。三乘實相者指顯教空無相之理觀。彼空無相觀皆離文字出言句離色相故云無不離於文字也。以如此淺近之理觀准真言即事而真之妙行。故云而真言者要須口誦梵文乃至或造作火壇也。若欲以心識籌量者。若以如情所謂之妄心慮識欲見如此加持難思之境界。無有此處。故云若欲以心識乃至不見也。唯有凈信心者能入能信。故云自非具深信者安得不疑惑耶也。  二從又此下。明練磨觀誘中。此行者等者指今真言行者。於此眾緣事相等者指擇地造壇等事相。皆以諦信行之等事。於如此眾緣事相。敢無疑慮而隨順修行。故云皆以諦信行之也。若勤苦多時者。如此難行若行雖經多時未得現益。故云若勤苦乃至現益也。爾時即自思惟等者。雖如此。努努不可起邪見。一思功行未至。一思三毒未除。或思人身難受密教難值。或思已成精進修行而成佛。或思現在十方今現精進修行望佛果。以如此等之練磨。而勸誘劣弱退息之心。故云爾時自思惟乃至惑障重故也。以如此之心精進修行。中途不懈廢。譬如洗衣則純凈為期。鑽火則出火為期。故云如洗衣乃至目睹光明耳也。此中純凈指洗衣譬。光明指鑽火譬也。復當思惟幻喻者。如此見純凈光明時不可生法愛。即以十緣生句可觀也。故云復當思惟幻喻也。如藥物和合等者。以葯術故登空住壽。雖然只善葯術者即能了知。餘人所不知。故云如藥物和合乃至不可阻壞也。若不如是者。以不信之人同無手之人。是大論中喻也。如住心品初記之。  三從複次下。約寂光海會明義中。眾生一念心中者。指一切眾生自己本分一念凈心也。所謂六大法界無礙常住之一心也。此一念心三世常恆。故云壽量長遠之身。理智具足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故云寂光。此中主伴具足互為主伴。重重無盡難窮難盡。故云海會。不退諸菩提等者。指彌勒等跡化之弟子也。亦復不能知者。此不退菩提等以跡化弟子故不知其一人也。當知此法者指寂光海會。補處三請者。壽量品雲是時菩薩大眾。彌勒為首合掌白佛言。世尊唯願說之。我等當信受佛語。如是三白已。故云補處三請(云云)如來四誡者。三請以前有三重之汝等當信解。三請後又有汝等諦聽之誡言。故云如來四誡也。然後演說者。如此三請四誡了。故曰如來秘密神通之力常在靈鷲山我此土安穩等(云云)已上引法華經為難信例也。今此經等者指此大日經王。具有修入方便者。所謂擇地造壇並下品所說眾多秘密方便也。若能依此秘密方便精進修行。現得除蓋障三昧至法明道位。若論超證時。又於一生可至極果。是故疏第一雲。今此真言門菩薩若能不虧法則方便修行。乃至於此生中逮見此無盡莊嚴加持境界。非但現前而已。若欲超升佛地即同大日亦可致也(云云)故云乃至一生若能諦受不疑到於信地或度於信解也。所言信地者指初地。或度於信解者二地乃至十地極果也。  四從阿下。明阿闍梨口傳中。一切善法以信為首者。大論雲。佛法大海信為能入(云云)故五根中信根為初。五力中信力為首。具如住心品記之。故云當最初說之。言以信為一切諸法初故。今阿闍梨眾德中以信雖可為始。或依梵語言便。或又以信置中間兼前後位。故云今順梵文乃至作不次說耳(云云)。  九從得傳下。明善解曼荼羅德中。自為二。一明總表。二明隨釋初總表。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自三。一明授明灌頂。二明傳法灌頂。三明秘密灌頂。  初中。於弟子法中者。未至傳法師德之以前。故云弟子法中也。得灌頂已者遙投授三種灌頂也。  二從漸次下。明傳法灌頂中漸次進修等者。得彼三種灌頂了為受傳法阿闍梨位精進修行。故云漸次進修也。成就阿闍梨眾德者。雖未升傳法灌頂位。成就傳教阿闍梨眾德也。依之大阿闍梨彼人既見成就阿闍梨眾德故造壇授位。故云爾時阿闍梨乃至作傳教灌頂也如法慰喻言等者。阿闍梨教誡之言也。其義自可見。  三從複次行下。明秘密灌頂中。又二。初約淺略明義。二約深秘明義。  初中。於瑜伽中者。於定中成就眾德也。爾時深行阿闍梨者指見諦阿闍梨也。為作心曼荼羅者。指以心傳心灌頂也。其義自可見也。是事下當更說者。指入秘密曼荼羅位品等也乃至地波羅蜜滿足者指十一地也。皆名得傳教灌頂等者。從最初法則阿闍梨乃至十一地。雖有明昧淺深不同。皆遍名傳教灌頂也。故不應作最後斷種人者。今此真言密教從大日法身如來至我等相續不斷佛種。至今弟子若無傳燈之義。即成斷法身如來常住佛種。故云已得傳教灌頂乃至度諸弟子也。即此最初方便者。度諸弟子最初方便事業今此造壇曼荼羅圖像等也。故為阿闍梨之人先可解此圖像等。故傳教灌頂阿闍梨之次明妙解漫荼羅畫也。故云即此最初方便乃至故次明也。所言次者。非次第之次。便宜之義也。調事次也。謂此中一一方位者。細釋妙解曼荼羅畫義也。方者八方也。位者四重階位也。相貌謂三部相貌。所謂慈悲忿怒染愛等相貌也。調布眾色者。五色等采布次第前後等也。繢畫莊嚴者。繢畫諸尊明五色增減好醜差別等也。如此等種種事業無盡造作自善不訪於他也。故云謂此一一乃至不看他面也(云云)  二約深秘明義中。複次能於凈菩提心者。是即深行阿闍梨以智慧方便觀八葉花台等所作大曼荼羅也。故云能於凈菩提心乃至大曼荼羅王也。  十從其性下。明性調離我德中。自為二。初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又四。一出梵義明義。二釋調柔義。三明喻。四約法門明義。  初中。梵本作灌頂字者。謂梵雲毗詵遮慢。又雲毗遮彌。此雲灌頂。又雲離於我執也。然若取灌頂義者。與今其義不相應。故云此字義不相應。是故除灌頂義取離於我執之義。故云當雲離於我執也。  二從安下明調柔義中。安住傳教威儀者。大悲利益之相大智圓滿之心。是名為傳法威儀。故云住忍辱地乃至卒暴也。所言威儀者。大論第三十四雲。問曰。何等是諸佛威儀。答曰。威儀名身四動止。譬如象王回身而觀。行時足離地四指。雖不踏地而輪跡現。不遲不疾身不傾動。常舉右手安慰眾生。結跏趺坐其身正直。常偃右脅累膝而卧。所敷草蓐齊整不亂。食不著味美惡等一。受人請默然無言。言辭柔軟方便利益不失時節。複次法身佛威儀者。過東方如恆河沙等世界以為一步。梵音說法亦復如是(云云)此論意生身法身佛威儀如此。今傳法阿闍梨亦爾也。若深秘釋之者。同身密於法界如回身而觀行。越於四點如足離地四指。無相而現相如雖不踏地而輪跡現。常雖度眾生都不動實際。速雖求佛惠急不證涅槃。如不遲不疾身不傾動。常以五智圓明大智開示於眾生如常舉右手安慰眾生。理智平等更無動轉如結跏趺坐其身正直。常大智之上起大悲如常偃右脅累膝而卧。柔和忍辱而不卒暴如所敷草齊整不亂。常住大禪定而不著禪味如食不著味美惡等一。以三力故常雖受法界召請敢無贊喜如若受人請默然無言。以愛語方便不違機情如言辭柔輕方便利益不失時節。如此住阿闍梨威儀堪傳法。故云其性調柔乃至而不卒暴(云云)。  三明譬中。種族者謂剎利婆羅門等也。色相謂色貌相好圓滿具足。多聞謂內外顯密莫不遍學。智慧謂一切智智是也。雖然更以無高舉之心。故云亦不生高慢之心也。以大慈愍之心。普教誘下愚之新學故云能慈心下濟誘誨新學也。乃至卑少性等者。雖尪弱之下賤。敢無下劣之想。故云卑少乃至嫉妒之心。自余可見。  四約法門明義中。諸佛菩薩法門中入道者。諸佛謂寶幢花開敷彌陀天鼓等。菩薩謂四行菩薩大悲隨類菩薩等。以中台喻王種。以八葉喻婆羅門種。故云猶如上族(云云)諸天龍鬼等者。夫天有四種。涅槃經雲。有四種天。一者世間天(如諸國王等)二者生天(四天乃至非非想天)三者凈天(四果支佛)四者義天(十住菩薩等以解諸法義故)如此四種中生天隨一是也。余各所攝別也。龍鬼之類甚多。具釋不及。此中諸天如毗遮種姓。龍鬼如須陀種姓。故云猶如下族(云云)望不能作者等者。望不能作大日如來周遍法界純白清凈三摩地者也。猶如垢衣蕞漏者。不能作如此三摩地而弱。作龍鬼等三昧者。如垢衣賤染而失好色也。望之時作心王三摩地名色貌第一。故云望不能作者猶如垢蕞漏即以此身乃至第一也。望六根暗塞等者。龐啞盲目等類也。對如此等者。見聞覺知名為多聞也。故云望六根暗塞者名為少聞。於一心中乃至名為多聞也。無量智慧者。指法界常住之智也。如實不知自心為無明三毒之愚人也。故云無量智惠乃至名為愚痴也。以如是諸法畢竟等者。以三平等故三種世間諸法畢竟平等。即如雲三種無二(云云)故云以如是諸法乃至故名調柔也。唯佛一人等者。如此義從初心法則阿闍梨。六無畏十地等皆分分在之。其中十一地為最極畢竟善住阿闍梨法也(云云)故云唯佛一人乃至闍梨法也。  十一從於真言下。明善得決定德中。自為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又二。一約淺略明義。二約深秘明義。  初中。謂於造立等者。言於曼荼羅一切事業。心無疑滯得決定心也。故云謂於造立乃至離諸疑網也。如是護身者。以三三昧耶等護自身護弟子等也。如是結界者。以不動並地神等印明結地。及用地結網界等也。如是迎請者。三部迎請並大鉤召等也。如是凈諸供具者。凈辨諸事印明。所謂不動降三世並軍荼利小咒普供養印明等。依物隨處不一準。故云而以奉獻以如是真言手印加持也。持誦進修者。或三時或六時等持誦。並三日念誦六月持誦也。及成悉地時亦有無量次第法者。或置如意□輪刀杖類是也。具如悉地出現品等所說。故云如是備在下文乃至不能縷說也。縷猶委也細也。若行事時等者。言如此等一切行事等皆悉明通達。臨時受他人難妨不可思案觀察也。故云及他決擇違妨乃至或取本尋榆也。榆猶未也。  二從複次下。約深秘明義中。以於瑜伽得決定故者。阿闍梨於定中得決定義故。諸有所作與彼三昧相應無違越義也。如獻花時等者。供花時入花菩薩三摩地。於剎那之頃成就周遍法界無盡無餘。故云即與花三昧相應也。此中本尊明了現前者。周遍法界一切如來同一體性中花菩薩顯現故也。自余可准知。如此從一花一香三昧速得入法界。故云如是一一緣中皆是入法界門也。一一色塵法界善知識。故云皆見善知識也。從一法三摩地而旋轉成無盡遍法界三摩地。故云旋轉運用皆與理相應也。如此一一三昧皆悉通達。臨時不可流滯。故云不復臨事稽留方始作觀也。

  妙印鈔卷第二十二 一交了

  (御本雲)元德二年(庚午)十月十日加點了

  沙門阿寂(六十一)

  妙印鈔卷第二十三

  沙門阿寂記

  釋入曼荼羅具緣品第二之餘(經之第一疏之第三)

  十二從究習下。明究習瑜伽德中。又二。初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自為二。一明三種互用無礙義。二明引善財為例。  初中。謂善修相應者。於三部妙用。能知其精要一一通達。故云謂於三部真言乃至應名善修瑜伽也。又於息災等者。於三種秘密方便各成三種也。其文義自可見。故云又於息災乃至皆能善分別之也。種種本尊等者。息災佛部本尊增益蓮華部本尊降伏金剛部本尊等也。若五部時。佛部攝羯磨部。蓮花部攝寶部也。三昧隨三部可准知。形色。謂息災柔軟形白黃色等也。增益慈愍形白色等也。降伏忿怒形青黑等也。字謂佛部字蓮花部字金剛部字等也。印謂塔五古蓮花等之類也。性類謂三部性類差別無量無數不能具記。威儀者三部聖眾行住坐卧四威儀各別故。供養謂佛部奉白色花蓮花部奉黃赤花金剛部奉黑色等花等也。如花。一切香燈飯食衣服瓔珞等類皆以察之可奉獻也成就時運心觀察者。若成就佛部時我本來色心常住自性受用。而與諸佛眾生本來常住自性受用無二無別。周遍法界常住不壞也。然以十緣生句觀察如幻夢等。都無性無住也。如此可運心觀照也。故云成就時運心觀察方便皆已相應修習。如佛部者。蓮花部金剛部隨其成就類如此可運心觀照也。此中障礙等者。如此作緣曼荼羅事業時。以誓心決定故魔障氳氳而起。所謂或現父母妻子親友知識等形。乃至現佛菩薩色相莊嚴形致障礙。或現天龍八部夜叉羅剎鬼神等可畏恐怖之形而致障礙。如是現違順二境作種種留難。此時一一魔事皆悉識知已。而以三平等妙觀可為對治。所謂諸佛三業魔境三業行者三業平等平等同一體性。能障所障六大一實無二無別。依之波旬速退散。或作此方便。所謂如大涅槃經第五雲。譬如偷狗夜入人舍。其家婢使若覺知者即應驅罵。汝疾出去。若不出者當奪汝命。時狗聞之即去不還。汝等從今亦應如是降伏波旬。應作是言。波旬汝今不應作如是像。若故作當以五系縛於汝。魔聞是已便當還去。如彼偷狗更不復還。作如此方便時猶不退散者。住降伏門作護摩方便等可對治之。故云此中障礙乃至亦善覺知乃可傳法也(云云)。  二從複次下。明引善財為例中。如善財童子等者。華嚴經四十六人法界品雲。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建立彼比丘菩提心已。與其眷屬漸游南方至覺城(乃至)復有五百童子其名曰善財童子(乃至)爾時文殊師利知覺城大眾集已。隨其所應以大慈力令彼清凈大悲現前(乃至)觀察善財童子。以何因緣名曰善財。此童子者。初受胎時於其宅內有七寶藏普出七寶(乃至)以此事故婆羅門中善明相師字曰善財。此童子者已曾供養過去諸佛。深種善根常樂清凈。近善知識身口意凈修菩薩道。於一切智修諸佛法。心凈如空具菩薩行。乃至爾時文殊師利說此偈已告善財言。善男子於此南有一國土名曰可樂。其國有山名曰和合。於彼山中有一比丘名功德雲。汝詣彼問。云何菩提學菩薩行修菩薩道。乃至云何具普賢行。時善財南行。彼比丘雲。善男子我唯知此普門光明觀察正念諸佛三昧。乃至五十一德生童子有德童女雲。但能知此幻住解說(乃至)於此南方有園林名大莊嚴藏。於彼林中有大樓觀。名嚴凈藏。有菩薩摩訶薩名曰彌勒。汝詣彼問(乃至)漸漸遊行向海間國(乃至)爾時善財五體敬禮彼嚴凈藏高大樓觀。作如是念。此是諸佛菩薩諸善知識。是諸佛塔是如來像。諸佛菩薩法寶住處。是聲聞緣覺亦是其塔。此是眾生亦是父母。亦是福田。此是一切法界境界。作是念已。又復等觀猶如虛空。等觀如法界無有障礙。等觀如實際至一切處。等觀如如來際諸虛妄無所染著。等觀如影如夢如電如響。悉從緣起非有非無。深心信解。隨諸業因而受果報。如是信心成等正覺(文)又雲。爾時善財禮未起間。知法如是。得不可思議善根柔濡身心。復作是念。此是解空無相願者之所住處。離虛妄者之所住處(乃至)以一劫為一切劫以一切劫為一劫者。以一切剎為一剎以一剎為一切剎而亦不壞諸剎相者。以一法為一切法以一切為一法而亦不壞諸法相者。以一眾生為一切眾生以一切眾生為一眾生而解眾生無差別者。以一佛為一切佛以一切佛為一佛而解諸佛無有二者。以三世為一念以一念為三世者。於一念中詣一切剎者。普照饒益一切眾生得一切入者(乃至)自身容受一切世界而不壞法性者。盡未來劫修諸願行而不取劫長短相者。不離一毛端處而現一切世界普為眾生說正法藏。如此樓觀住一切功德者之所住處(乃至)爾時善財讚歎樓觀諸菩薩已。合掌恭敬於門下立。欲見彌勒菩薩。爾時遙見彌勒菩薩(乃至)爾時彌勒觀察大眾指善財言。汝等見是童子問菩薩行具足一切功德者不(乃至)此童者昔於頻陀伽羅城受文殊師利教求善知識。展轉逕由百一十諸善知識問菩薩行心無疲倦。次來我所。如是童子學大乘者甚為希有。成滿大願能辨大事具大莊嚴。常以大慈救護眾生(乃至)如是之人難得聞見。親近共住同行亦難(云云)第六十雲。爾時善財於寶鏡中見如來及其眷屬諸大菩薩聲聞緣覺凈世界不凈世界(乃至)又復睹見三千大千世界。悉分別知五道別異。又見無量阿僧企諸大菩薩行(乃至)又見彌勒於過去世修菩薩行布施頭目髓腦手足支節一切身分國城妻子種種諸物。隨其所須盡修施之(乃至)爾時彌勒菩薩告善財言。善來童子。汝見樓觀諸大菩薩不可思議自在力不。唯然已見。譬如有人夢中睹見山林河池大海須彌諸天宮殿四天下中一切像。見如是已歡喜無量爾時善財亦復如是(文)又雲。譬如有人入於龍宮。七日半月一歲百歲謂為須臾。善財童子亦復如是。入彌勒菩薩神力宮殿於百千劫謂如須臾(文)又雲。爾時善財白言。大聖此何法門。答言。入三世智正念思惟莊嚴藏法門。善男子一生菩薩得如是等不可說不可說法門(文)初從功德雲比丘。終至德生童子。皆雲唯知一法。是即一門知識非普門知識。以之譬種種法界門知識。故云有種種法界門種種善知識如善財童子次第詢求。或於如是法門已善修行而於余門未能究習也。最後入彌勒宮殿。見樓閣種種不思識功德。悟入三世智正念思惟莊嚴法門。是即如入普門摩地剎那睹見不可思議曼荼羅海會。故云若入普門世界時則能於一念中具足相應也(云云)。  十三從住勇下。明住勇健菩提心中。又二。初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可見。  二明隨釋中。自為二。一明未見諦用心。二約見諦明義。  初中。勇健雄猛無怯弱義者。譬如勇士赴陣之時更不顧身命故。假令雖損身失命敢無有怯弱。故大論第十六雲。菩薩為諸眾生一日之中千死千生。今此勇健菩提心亦如是。為無上菩提不吝身命。故云勇健是雄猛無怯弱義也。所以須此心者等者勇健心也。真言行者等者。指未見諦阿闍梨也。當有違順境界者。違謂種種可怖畏形色種種惡聲大地動搖大風暴雨等之類也。故云或現種種形色乃至現作留難也。順謂父母親支可愛等境也。如此現違順境界作留難之時。住三平等之心無有猶豫之思。故云爾時安心不動無有退屈依於法教而凈除之也。見此凈菩提心者。見大菩提心有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義利。不恐生死不吝身命也。故云猶行者見此乃至不能留礙也。又未見菩提心時者未見諦之時也。於瑜伽中者定中所現也。故云當有種種相現也。所謂地水等者地變水變等也。故云色等諸異相貌也。爾時心未明了故者。非見諦故於如此境界不識知也。故云不能甄辨也。但作是念等者。有如此種種異相現前者。但期見諦明心之時。彌可精進修行。故云此事非無乃至當解了耳。又當以十緣生句者。如此境界現前時以十緣生句明觀達敢不可作取捨分別。故云觀之心不取捨也。如此精進修行故速逮見初法明道之時。往昔因緣皆悉無不辨知。故云但當勇進乃至識本末也。  二從複次下。約見諦明義中。照見心明道時者。指初地見諦。即於無盡大願等者。於普賢行願得大堅固力次第增多至極果。故云乃至毗盧遮那等也。金翅鳥王等者。大論第二十七雲。以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四無礙智。觀應度者說法開化。譬如金翅鳥王普觀諸龍命應盡者。以翅搏海令水兩辟取而食之。佛亦如是。以佛眼觀十方世界五道眾生誰應得度。初現神通次為示其心趣。以此二事除三障礙而為說法(文)今如來心王亦如是。俯觀法界眾生生死大海如見明鏡。此中辨應度眾生。扇大智大悲兩翅。取兩部曼荼羅所攝應度眾生龍。故云金翅鳥王俯觀法界大界乃至搏天人龍也。天者天曼荼羅所攝機故。人者人曼荼羅所攝機故。非謂但限人天故也。  十四從秘密下。明諸佛稱嘆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以眾德等者指上十三種德。於一一德各具無量眾德。故云以眾德兼備。具如此眾德堪為阿闍梨。故云即能流通密教不斷佛種也。是名佛之真子者。大論七十二引本經雲。經說有三種子。一者不隨順生。二者隨順生。三者勝生。世人皆願二種子。隨順子勝子。佛法中唯欲一種。隨順生。以無有勝佛故(文)今真子義亦如此。隨順大日如來。從心王三密生。故云真子。又同論雲。佛子有五。皆從口生。從法生。須陀洹乃至阿羅漢入正位菩薩(云云)如此五種佛子皆是應佛所生之子。故非法身所證所生真子。故云是名佛之真子也。從真言行生者。從三密行生故也。常為眾聖等者。指四重法界諸佛如來海會之眾生。如大論五十五雲。問曰。佛何故贊須菩薩。答曰。示師不自高。弟子承順師法故。有人。師所說弟子不受。弟子所說師不聽。如凡夫人處眾說法時。破一切語不受。以佛無吾我心故贊須菩提言善哉善哉(云云)今諸佛亦爾。故云稱嘆也(云云)若弟子者指應度弟子。見此上人者指彼阿闍梨也。余文可見(云云)稱其名號勸發大眾等者。十方三世諸佛善逝稱此人名號。於大眾中稱譽此修菩薩大行求善知識等功德。而勸發波大眾之心故也。如釋迦牟尼等者。大論第九十六引本經雲。佛言。薩陀波侖菩薩求般若時。不惜身命不求名利。於空閑林中聞空中聲言。汝善男子從是東方行。莫念疲極。莫念睡眠。莫念飲食。莫念晝夜。莫念寒熱。莫念內外。善男子。行時莫觀左右。汝行時莫壞身相。莫壞受想行識相。何以故。若壞是諸相則於佛法有礙。若於佛法有礙便往來五道生死中。亦不能得般若波羅蜜(云云)故云如釋迦乃至求法因緣也。薩陀法侖此雲常啼。求般若常啼故云爾也。又如彌勒稱譽善財求百一十知識問菩薩行心無疲倦以來我所而勸發大眾等。是又求法因緣也(云云)  二從經雲複次下。明攝受弟子儀式中。自為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即是下。明隨釋中。又分為六。一明分料段。二明堪為法器德。三明遠離諸垢德。四明有大信解德。五明勤勇深信德。六明常念利他德初分科段。自可見。  二從此中下。明堪為法器德中。先別牒可雲若見眾生堪為法器(云云)此中眾生者指應度人也。有二種者。已發心未發心二種也。所謂已發心者發真言最初一念菩提心也。故云或已發菩提心乃至真言行法也。未發心者未發三密菩提心者也。故云或未發菩提心也。然阿闍梨於瑜伽中見彼根緣故知彼為法器。故云而師自鑒乃至見彼根緣也或諸佛等者。見諸佛聖眾攝此人令灌頂教授。故云或諸佛菩薩乃至令其教授也(云云)如貧里穢食等者。譬機教不順也。貧里穢食喻諸顯教也。寶器喻真言上乘之器根也。輪王妙藥喻三密甘露之法。薄福之人喻諸顯網之人也。若顯情未盡。授三密法教。還作謗仍墮在惡趣。故云輒爾服之以不消故或能斷命故也。須函蓋相稱等者。譬如函大即蓋大。機根之函大故能應之蓋必又大也。故云須函蓋相稱則授皆得其宜也(云云)  三從又如下。明遠離諸垢德中。又二。一明別牒。二明隨釋。  初中。別牒可雲遠離諸垢者又如等(云云)。  二明隨釋中。如弊衣垢者。如粗弊垢膩衣輒難染色。必令洗濯除垢膩畢。然後施染色。即易染彩。故云如弊衣乃至施彩繪之功(云云)眾生亦爾者。合譬之文。自可見(云云)。  四從有大下。明有大信解德中。自為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又二。初別判信與信差別。二別釋信解義。  初中。謂明見是理等者。信解於一切眾生必定有六大法界大菩提心。故云心無疑慮。即最初發心如實菩提心也。如鑿井已等者。法華雲。如人渴須水穿鑿於島原。猶見乾燥土。知去水尚遠。漸見濕土泥決定知近水。不聞法華經去佛智甚遠。若聞是深經聞已諦思惟。當知此人等近於佛智慧(云云)此經不聞開權顯實法華喻猶見乾燥土。聞法華諦信受喻漸見濕土泥也。以不聞三密上乘之教喻猶見乾燥土。以聞此教發如實菩提心譬漸見濕土泥也。自余文可見(云云)下雲深信者等者。為判有大信解之信與勤勇深信之信不同。引入下句釋其義而判差別也。是依事依人之信者。譬如有強力之人我是言一身當千即可信。有弱力之人我是言一身當千。不可信。故云依事依人之信也。如聞長者之言等者。是出其可信之人也。或出常情之表者。假令如有長者言。我一日建立百丈金塔。是即出常之人所存。雖然長者曾不妄言故諸人皆信之。若貧道之人致如此之言。更諸人不可信。故云如聞長者之言乃至諦受依行也。與上文信諸佛菩薩義同者。指上十三種德中之信諸佛德也。彼信者但仰信諸佛難信之法也。非大菩提心信解也。故上文雲。以此深心凈信離疑惑故漸得法驗現前。復由法驗現前故信解轉增不可俎壞。梵語兩名等者。梵音自元甄別。信解雲阿毗目訖底。深信雲舍羅馱。而唐音不辨淺深差別。同雲信也。故云梵語乃至同名言信耳(云云)  二從若人下。別釋信解義中。若人聞說如上不思議法界等者。指上所說自然自證不思議法界一切智智也。宿殖善本等者。非宿福深幸猶不聞其名。何況聽聞習修信解耶。今既信難信之境智。明知宿福不可思議。故以決定心信難信難解大菩提心也。故云以宿殖善本乃至決定有此理也(云云)  五從勤勇下。明勤勇深信德中。自為二。一明別牒。二明隨釋。  初中。別牒可雲勤勇深信者等(云云)  二明隨釋中。又二。初明勤勇義。後明深信義。  初中。勤勇是精進別名者。言雖有如上之諸德。若不精進者還退失。故大論第十五雲。複次菩薩種種因緣呵懈怠心令樂著精進。黑雲覆諸明惠。吞滅功德增長不善。懈怠之人初雖少樂後則大苦。譬如毒食。初雖香美久則殺人。懈怠之心燒諸功德。譬如大火燒諸林野。懈怠之人失諸功德。譬如被賊無復遺余。如偈說。應得而不得。已得而復失。既自輕其身。眾人亦不敬(文)又雲。常精進一心不放逸。如人擎油缽行大眾中。現前一心不放逸故大得名利(文)以如此因緣故行者尤可精進也。譬如穿井等者。其義如法華。夫發欲鑿井之心已。始從除一塵之上石。終至得清涼之美水。於其中間不休息故。乾燥漸除濕泥既現。此時增加精勤故。不久即得清水也。故云譬如乃至得水也。鑽火譬自可見(云云)若以之譬真言行者始終。發欲鑿井之心如最初發心。漸見涅泥如五種三昧道。初得濁水如見法明道。乃至濁氣皆盡微妙清凈如第十一地也(云云)鑽火譬准之可思之。如此精進修行莫不依信解力。故云故次信解而明勤勇也。今經自然智慧者指一切智智。此一切智智必依精進成就故。雲晝夜四時精進修行。此意也。故云今此自然乃至爾乃成辨也。如佛所說血肉脂髓皆使竭等者。如大論所說可思之。追可驗(云云)得是二事者定惠二法也。一切諸法依定惠二法成辨。故法華經雲定惠力莊嚴以此度眾生。故云則眾事皆辨也。複次精進是一切善法之根本者。一切善法功德非精進力不能成就也。若無精進力先世宿福難發生。何況今世始能發道機耶。故五根之中次信根即說精進根。此謂也。故云能發動先世乃至何況菩提道耶。  二從又先等下。明深信義中。於三寶緣深者。先世深信三寶境界故信根深入。故云緣深也。不可比量籌度處者。深信阿闍梨教化。於曼荼羅事業功德敢不疑也。故云即能懸信也。  六從是故下。明常念利他德中。自為三。一明結前及利他義。二明定中所見。三明見諦中所見(矣)  初中。發行因緣者指勤勇精進行也。便得深信者指深信句。以深信故即等者。以此深信故釋有成佛國土成就眾生之心也。故云即能志求勝法乃至方可傳授也(云云)  二從複次下。明定中所見中。阿闍梨者未見諦阿闍梨也。於瑜伽中者。未見諦故於定中數有所見。出定時不爾也。故云於瑜伽中見聞等也。其見聞相。在文可見(云云)  三從又深下。明見諦所見中。六根凈故等者。如法華法師功德品所說。但彼說相似功德。非真中無漏六根凈。今是升諸法明道位。於普門法界得一切如來普眼故。於一切十方三種世間性相無不見聞觸知。何況不見前機之障道成道因緣耶。故云見彼無量乃至善觀弟子也。  三從經雲若下。明自往勸發中。自二。初釋長行。後釋偈頌。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可見。  二明隨釋中。又二。一明除弟子疑心。二明除師吝心。  初中。但恐無智疑悔等者。言愚痴無智之人妄不可授之。何以故以疑謗心故。墮在惡趣失一大事因緣故。如法華雲。無智人中莫說此經。故云是以不妄與人也。必是可傳等者。若見眾生有應度之相貌者不可俟來請。阿闍梨必可自往勸發也。故云必是乃至來請也。  二從二為下。明除師吝心中。乃至無間等者。自始人道。終至無間火聚。見有道機者可往勸發也。故云乃至無間火聚中有可流通亦當往赴也。不來求請猶如此。何況至心求請豈不授之乎。故云況遇良緣求而不惠耶也。  二釋偈頌中。二。初總明五偈意後別明五偈義初文。自可見。  後別釋五偈義中。自為四。一明為法器當說。二明佛佛道同。三約外跡明義。四明勸發行人。  初中。佛子者指應度之弟子也。我今開演等者。明阿闍梨為弟子開演造壇等法則也。故云我今正乃至當正說之也。  二從次偈下。明佛佛道同中。又二。初正明佛佛道同儀式。後明道同所由。  初中。如法華中廣說道。法華經證明開權顯實之旨。引諸佛以為證。所謂五佛道同是也。五佛者。三世諸佛十方總諸佛釋迦佛是。今亦如是。舉三世十方諸世尊以為證也。故云即是開十方三世乃至證明是事等也。即是如來住處者。諸佛菩薩住大慈大悲之處故也。是故法華雲大悲為室。觀無量壽經雲佛心者大慈悲心是也(云云)故知諸佛無別住所。只以饒益眾生為住處。故云又言饒益者乃至如來住處也。  後明道同所由中。諸賢者即是如來者。賢者者名智慧圓滿。非彼三賢等賢者也。所謂以本有常住之五智覺本有常住之五大故。理智圓滿悲智雙運。故云由普賢願行悉以圓極故以為稱也。皆由解此真言等者。由解真言義故圓滿妙法體。圓滿妙法體故得大勤勇威猛大勢。得勤勇威猛故成就一切種智。得一切種智故坐無相大菩提也。此菩提非三世所攝。故云皆由解此真言乃至以示人故也。  三從次一偈更下。約外跡明義中。雖無定相而具一切威力等者。如上無相大菩提雖性相空寂。而具不可思議勢力故出現無量執金剛等。將無邊大空戰具。一時降伏無量諸魔。故云能伏諸魔。又能制伏一切邪見放逸之類。故云制諸外道。如下文雲。降伏四魔解脫六趣滿足一切智智金剛字句(云云)滿足一切智智故能開降甘露妙法之雨。治一切眾生煩惱熱惱之重病。故云開甘露門轉大法輪也。一切人天見如此降諸天魔伏外道於一切天人修羅之中獨步無畏故。即稱為釋迦師子救世者也。故云一切人天乃至當信受也。  四從次偈雲下。明勸發行人中。行人者指有應度相之人也。令求彼果者。近指法明道位。遠指極果也。汝今幸自有心者。雖未發大菩提心。既有種種嚴相而堪可開曉。故云汝今幸等也。自有心者指彼本有大菩提心。所謂六大法界也。既有此大菩提心而不失壞。此心自然法爾具足。故云自有心也。是故如實知此自心是證大菩提也。故云何不證之也。但當以此妙惠者。指此自然自證一切智智。而作成就者。以此自心智成自心妙體故也。不久自當成等者。住如此妙住故。於現身當成一切智智果也。上文者。指住心品云何如來應供正遍知得一切智智等文。佛亦直答者。指云何菩提謂如實知自心等文。此中直問直答者。金剛手面問。如來亦面答。故云爾也。今此中教授義亦同者。彼薩埵問起一切智智故如來複答一切智智也。此阿闍梨自往勸發亦以一切智智無相大菩提令勸誘修行圓滿也。故云然直舉無相菩提便即勸令修證也。更無行位差別等者。今教本意。始從最初發心。終至無上極果。但以一行一道令修證。所謂六大法界一體速疾力三昧之大菩提三平等妙行是也。故云可以錯於其間也。雖前品廣明諸相等者。前住心品中約諸心相雖示行位不同。皆是對治心外之荒垢方便修行也。非自心自證妙行也。但直以心自發心。心自行心。心自證心。心自證涅槃。是故能發所發共自心。乃至能證所證又共自心也。故上品雲自心發菩提心乃至嚴凈心佛國等。則此心也。故云作種種名字乃至意皆如是也。  第三從經偈下。明治地支分中。自為九。一明擇地支分。二正明治地支分。三明擇時支分。四明驚發地神。五明薩埵疑問。六明如來答疑。七明加持香水。八明白檀曼荼羅位。九明請白證明(矣)  初中。自為二。初明擇地大意。二正明擇地。  初中。又二。初明牒經。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言下。明隨釋中。又為三。一明結前生後。二釋偈意。三明大意初結前生後句。自可見。  二從此中下。釋偈意中。此中行者字者指經文行者之字也。梵本雲真言者等者。此行者梵本雲真言者。然作行者字者為成五含偈頌。會意雲行者也。故云梵本雲乃至取意削之也。下文頗有此例者。下經文所所此例多恐繁不能具記也。故云不後煩說也。謂真言者等者。指能度人。以如是善法者。指自往勸發偈中意。所謂一切智智等善法也。以此一切智智發同體悲念。欲令行者開發自心八葉一切智智。故云發起其心也。經言悲念心者指此同體大悲心也。即令彼意樂等者。言如上勸發故。彼弟子有大信解勤勇深信常念利他等意樂倍倍增長。故云漸得增廣也。知彼堅住等者。依有如上之五德。阿闍梨自往勸發。依勸發故令意樂增長。意樂增長信心堅固受師教誡不敢違越也。既堅住受教故無有餘乘轉向之心。故云不復移轉也。為如此人方可作曼荼羅。故云方為作曼荼羅也。余文自可見(云云)金剛頂大本者指十萬頌金剛頂也。未度故不能具記說及蘇悉等經廣說地相者。蘇悉地經釋處品廣明真言成就處。故云及蘇悉地。此中等者。非啻此經耳。蘇磨呼童子經分別處所品。並瞿醯經簡擇地相品等廣明曼荼羅應作不應作之處。恐繁不抄之。要攬人披之耳。  三從然下。明大意中。今此世界者。今此娑婆世界高下不平故。不如十方凈土清凈而平正也。故云自不如余凈域坦然平等也。但隨下文等者。如經左說。山林花果等之勝處中擇取其平正作圓壇無妨礙處。可住此地也。故云但隨下文所說乃至便可充事也。輒便動作施為等者。假令雖平正端嚴。若作圓壇之事業時。可有其妨礙不可取之。所謂險崖深窟等有其近邊而危難恐怖多之處也。故瞿醯雲。於高下。及有荊棘碎髑髏片。近岸坑坎枯井枯池。饒有樹根及有蟲窠。咸鹼炭灰饒石瓦礫。自然干土並發蟲饒。如是等地應可遠離(云云)如此等地皆是於造曼荼羅有妨礙故。於此等地不可造圓壇。無如此等諸難而平等端嚴處是即無妨礙也。堪作圓壇事業。故云無所妨礙便可充事也(云云)複次今造諸壇何處等者。是即約深秘明義。言。今案擇地造壇本意。但為使行者心地坦然平正得如佛也。若雖得如上勝處。弟子心地不平正。不堪作大悲曼荼羅。是故得弟子心地平正者。於勝處者取少分平正處可作曼荼羅也。故云皆得毗盧遮那乃至開出萬德曼荼羅也。淺深重教准前廣釋等者。指上經為彼從初發心乃至十地諸眾生故等之文也。彼釋雲。謂初發菩提心時見此曼荼羅已遍法界升第二住。又逾廣逾深作十轉開明。乃至第十一地而後所見圓極(云云)又雲。然以解二種義故得阿闍梨名。所謂淺略深奧分。若觀前人未有深解之機。則順常途隨文為釋。若已成就利根智慧則當演暢深密而教授之(云云)今擇地造壇亦如是。文文句句皆可有淺深等四重義。亦如前約三劫六無畏初地乃至第十一地等作阿闍梨。今擇地等義亦如是。從愚童凡夫一念齊施之心。乃至第十一地。可有淺深重重不可思議擇地之義也。以如此等義故云淺深重數准前廣釋也(云云)。  二從偈雲下。正明擇地中。自為四。一明擇上品勝地。二明擇中品地。三明擇下品地。四明問答決疑。  初中。自為三。一明山林為上上。二明河流為上中。三明聖跡為上下。  初中。二。初約淺略釋義。後約深秘釋義。  初中。諸勝處中者。總舉今經所說勝處也以山林為上等者。山是閑靜而離鬧闠。眺望而見四方故。設雖山。而無林樹非莊嚴故。以山而有樹林為上地。故云最以山林為上也。雖重嚴等者。雖高山峰秀岩窟幽寂。若無諸花果流泉。所要多闕故非人所樂之處。故云雖重乃至不堪住。山林岩窟等端嚴殊麗而諸名花甘果充滿流泉清水豐足。以如此等地為上上品勝處也複次名花甘果莊嚴而兼供具。流泉清水所愛而兼所要也。複次流泉清凈而不留泥濁。流灑而不生蟲類故。殊堪曼荼羅之所要也。故云故須有種種乃至曼荼羅事也(云云)故蘇悉地經雲。或有名山多諸林木復多花果泉水交流。或于山傍山峰頂為獨高台。或于山腹復有流水。如是之處說為勝處(云云)又瞿醯雲或于山頂如是等處應作上成就曼荼羅。又蘇磨呼雲或居山間閑靜之處。如此等經皆以山林花果流泉等地。為勝上之靈地曼荼羅相應之勝處也(云云)或行者於三昧中等者。所言行者者指阿闍梨也言阿闍梨於瑜伽中於如上勝處聞諸佛菩薩等稱讚之聲等。殊為勝上也。故云見如是勝處乃至作之。下文例爾者。已下諸地亦如此諸佛菩薩稱讚。並於瑜伽中見其奇瑞者尤相應。故云下文例爾也。  二從複次下。約深秘釋義中。複次者對淺略釋故。梵雲娜伽者是山之梵語也。於此梵語有不動義。是以多含故也。故云是不動義也。住於四姓法中者。剎利婆羅門毗娑首陀等也。所行善事等者。所謂奉仕師長孝養父母等。世善是即順世八心等也。若有如此善心萌動之相。是堪可開大悲萬德。故云所行善事乃至曼荼羅也。複次凈菩提心乃至能震動等者釋山之深義。大悲方便等者釋花果流泉等之深義。所謂明於凈菩提心之山上滿足大悲普門花果流泉也(云云)  二從次偈下·明河流為上中中。又二。一明淺略義。二明深秘義。  初中。若不得名山者結前也。即泉水為其次者生後也。諸河流常無斷絕之處等者。謂大河小河瀧。流而離鬧闠。清凈流水盈滿而無毒蟲。故云流常無斷絕之處也。故蘇磨呼雲。亦應居止。於大河邊。或近小河及離鬧闠。其水清流充滿盈溢。無諸水族惡毒蟲者又蘇悉地雲。或四河邊或大河岸無諸難故。其地方所速得悉地(云云)瞿醯雲。諸江河邊作曼荼羅者不須掘地(云云)妙音好鳥等者。即隨方名鳥也。所謂此土鵝雁鷹鷲白鶴百舌等類也。如此等諸鳥常出妙聲。翔集而游詠嚴凈而離囂。於如此地可作圓壇也。故云妙音好鳥乃至可作壇也。雁非正翻等者。言彼土沙羅鳥。此土無之故。雁相似彼鳥故。會意而言雁也。故云梵本雲乃至會意言耳(云云)雖世諦等者。言今指此擇地造壇曼荼羅。此世諦曼荼羅即此第一義諦曼荼羅也。若無此即俗而真之慧解者。依何堪造作悲生曼荼羅耶。故云雖世諦曼荼羅乃至悲生曼荼羅也。  二從複次下。明深秘義中。其心不滯者。不滯有無一異。乃至不滯法愛法見等。譬如水常流進不留滯。故云常能乃至為水也。已上釋大智之德。福河不斷等者。言大悲之福河三世流灑不斷絕。故云福河不斷名之為水也。以先能安心諦理者。先者猶本也。言自本安心諦理之人萬之一奇也。輒所難得也。故云以先能乃至不可多得也。譬如河常依二邊不行中路也。但使從本凈流出已等者。此從本有清凈心水流出故。此心水必應歸本之理必全。故運一切智智無礙之惠堪可作圓壇。故云但使從本凈乃至曼荼羅也。譬如河水源從清凈大海隨緣流注而還欲趣本大海也。妙音眾鳥莊嚴等者。上句明性凈菩提心中福智二嚴已。今此中是能宣揚善法之義等者。是即彼人性凈菩提心之上備勤勇深信常念利他等悲智滿足相故。乃至盡生死而不趣涅槃。常運大智大悲之兩翅。住四攝三摩地使眾生說法教化。遂令得歡喜悅樂。依之報諸佛大恩。依報佛恩故名稱普聞十方。譬如眾鳥水陸自在。或飛翔於虛空或游詠於水中。而宣揚美妙之音之時。聞者歡喜愛樂。今此人爾。常雖翔一切智智虛空。而不離六道生死之河水。般若與方便同際也。  三從偈雲正下。明聖跡為上下中。又二。一明淺略義。二明深秘義。  初中。若山泉乃至屬上條者明結前句也。今此中乃至又其次也者生後句也。如西方等者指西天。八塔者。心地觀經第一雲。又此光中影現如來不可思議八大寶塔。拘那婆羅國凈飯王宮生處寶塔。摩伽陀國伽耶城邊菩提樹下成佛寶塔。波羅捺國鹿野園中初轉法輪度人寶塔。舍衛國中給孤獨園與諸外道六月論議得一切智聲名寶塔。安達羅國曲女城邊升切利天為母說法共梵天王及天帝釋十二萬眾從三十三天現三道寶階下閻浮時神異寶塔。摩竭陀國王舍城邊耆闍崛山說大般若法花一乘心地經等大乘寶塔。毗舍離國庵羅衛林維摩不可思議現疾寶塔。拘屍那國跋提河邊沙羅林中圓寂寶塔(云云)此中聖眾所曾游履自屬上修者。八聖跡中以得道涅槃等四塔殊為上上勝地。故蘇悉地雲。佛所得道降四魔處最為勝上速得成就。或於佛所轉法輪處。或拘屍那城佛涅槃處。或迦毗羅城所生處。如上四處最為上勝。無諸障嬈。三種悉地決定得成(文)此文八塔中殊以得道降魔轉法輪處佛涅槃處佛所生處等四塔殊為勝上也。故此四塔屬上上品勝處也問曰。以何得知以如此四塔屬上條耶答。彼經雲最為勝上速得成就故知是上上品勝地也(云云)問曰。若然者今以此四塔上上上中二種地中如何配屬耶。  答。以菩提樹下得道降魔處鷲峰山等轉法輪處為上上品勝地。以跋提河邊般涅槃處凈飯王宮生處為上中勝地也問曰。以何得知然也答。彼經最初說得道降魔處雲最為勝上速得成就。次說轉法輪處。其次說涅槃生處二種。故知前二種屬上上。後二種屬上中也問曰。若然者以轉法輪處可屬上之中。何故屬上上耶答。以山林為上上。鷲峰等既是山林故屬上上。若自余聚落等轉法輪處可屬上之中也(云云)又蘇悉地雲。又於諸佛所說勝處。復有菩薩所說勝處。佛八大塔(云云)  問曰。以佛聖跡既屬上上上中已。何故今此中說八聖跡耶答。上以諸佛所說勝處四種聖跡為上上上中。今此中以菩薩所說勝處八大塔為勝處也(云云)瞿醯雲。於八大塔及大聖跡。應作佛部中無能勝等諸勝上曼荼羅(云云)此大聖跡者。摩竭陀國石上雙輪跡等是也。三乘聖眾遺迹甚多等者。菩薩聲聞緣覺三乘也。菩薩聖跡者彌勒等諸大菩薩應現受生之處。如此等勝處甚以多不可勝計。皆為利益眾生大悲利物所示現聖跡也。故華嚴經中彌勒示善財雲。我於摩離國內拘提聚落婆羅門家種姓中生。為欲滅彼憍慢心故(云云)聲聞緣覺聖跡者雪山香醉山廣脅山鷲峰山雞足山。皆是諸大阿羅漢所住游履聖跡也。如此等聖跡甚多不可勝計。故云遺迹甚多也。皆是大威德等者。如此等聖跡梵天帝釋四大天王等常恆守護故。諸惡鬼毗那夜迦類不能親近。故於圓壇事業無障礙也。故云皆是大威德乃至法驗易成也。蘇磨呼又同此說。即彼經雲。或於菩薩緣覺聲聞所住之處。如是住處諸天龍等常為供養及以衛護(云云)已佛所稱譽等者。釋經之佛常所稱譽句。謂如仙人住山等者。未驗本文也。  二從複次下。明深秘義中。自為三。一明發菩提心人。二總明三乘行證。三別明上乘行處初中。若人已發菩提心等者。釋正覺諸佛聖跡之深義也。言若有行人發如實菩提心者。即自心法界曼荼羅故是即諸佛生地也。此心即一切智智故即是得道也。諸句例可思之。亦是久住其中等者。本地舊來故云久住。無住之住故云住其中也。住普門法界之四攝四無量心。故云以四威儀廣利眾生之處。故華嚴經說法身佛威儀雲。複次法身佛威儀者。遍東方如恆沙等世界以為一步。梵音說法亦復如是(文)今深秘釋意亦爾也。  二從雖未下。總明三乘行證中。雖未聞秘藏等者。明三乘聖跡之深義也。雖未聞真言秘藏等名字。彼本性具足背惡修善之好相哀愍眾生之奇瑞三乘行處也。共行處者。是大品等所說共般若也。所謂三乘共聞如幻即空之旨。同雖修空無相無作三三昧。二乘沈空。六七地止息。菩薩出假遠到佛地。故云但得三乘共行處亦名吉祥也。謂觀察等者。明三乘行因得果。文自可見故委細不記之(云云)。  三從亦是等下。別明三乘久遠行處中。亦是種種本生經菩薩等者。所謂為虎鷹與身為一偈喪命。如此從五百塵點實成實修實證已來。於在在所所有幾難行苦行積功累德之處耶不可勝計。如此勝處皆是莫非大悲薰修處故諸天常守護。故云亦是種種乃至作曼荼羅也。複次自謂已得涅槃等者。此人已住滅度之想不運大悲應物之心也。故云自謂已得乃至地分也。若不得一向求菩提人等者。發菩提心人並三乘中菩薩。顯密雖不同。一向求菩提更不求趣寂故云不得一向求菩提人也。若雖非如此之人。於三乘人以種種方便。賓士滅度空寂之心地。於此中可造圓壇也。是上品所言非大那羅延力執金剛三摩地耶。故云即應賓士此中畫作悲生曼荼羅也(云云)。

  妙印鈔卷第二十三 一交了

  (御本雲)元德二年(庚午)十月十三日加點了

  沙門阿寂(六十一)

  妙印鈔卷第二十四

  沙門阿寂記

  釋入曼荼羅具緣品第二之餘(經第一疏第三)

  二從偈雲下。明中品勝地中。自為三品。一明中上。二明中中。三明中下。  初中。又二。一明淺略。二明深秘。  初中。除聖跡之外者。指如上之八聖跡等也。但隨方國土者。隨方謂五天震旦等國土必無定處也。諸梵行者所居者持戒凈行比丘等所居也。即是長福住所等者。在家者為祈福壽增長造之故。增今世壽福長來世果福故云白衣為長福故為諸比丘造坊也。令持戒禪惠者得庇御等者。依之持戒坐禪人無風雨寒熱等之愁。離毒蛇惡蟲之難故。身心安穩行道有寄。故云得庇御乃至安心行道也。庇猶防也。御又護也。令檀越等者。檀越亦云檀那。即施與義。又舍施義也。舍種種珍寶施與一切人。故云檀越。依此施福得人中天上大福報。世世生生不得貧窮困苦果報。故云受用施福乃至無有斷絕也。如此大福基依彼造立僧房福德止住自身。故云故名住處也(云云)瞿醯雲或於清凈之處者。當此地也。蘇摩呼但說三乘住處為福地。不說僧坊阿練若。蘇悉地但有國土人民信順恭敬三寶弘揚正法如是之處速得成就者。當此地也(云云)阿練若等者。大論六十八雲。行者以居家多惱亂故。舍父母妻子眷屬出家行道。而師徒同學還相結著心復嬈亂。是故受阿練若法。令身遠離憒鬧住於空閑。遠離者最近三里能遠益善(云云)以是等義故云名為意樂處謂空寂行者所樂之處也。於此意樂處。隨各各意樂有多種。所謂唯獨一無伴侶。或一兩為同伴。故云或獨一乃至二三人也。如是若獨一若兩三。或有住寺外小房。或有住樹下露地。故云於寺外乃至皆是也(云云)蘇悉地經雲。或有蘭若。多諸花果。渠水交流。人所愛樂。如是之處說為勝處也(云云)瞿醯雲或空閑處(文)  二從複次下。明深義中。又二。初釋僧坊。次釋阿蘭若深義。  初中。若離菩提心者無大菩提心故也。而修一切善法者所謂六度等也。布施持戒禪定可見。受持十二分教思惟義理者般若也。慈悲者忍辱也。精進可見。以此等眾行饒益有情。故云所謂行檀乃至眾生也。雖有如此眾行。無如實大菩提心之將導故。非曼荼羅聖眾案足之處。故云以眾行無將導故皆名無聖跡也。結文自可見(云云)  二釋阿蘭若深義中。除共二乘般若者指三乘共十地。所謂干慧等十地也。是即天台所立通教二乘。又香象所立不愚法二乘等是也。此等皆屬上僧房住處。所以然者有三乘共學共住之分。非獨一蘭若之義。故云除共二乘般若也。自餘聲聞緣覺者唯小乘自調自度二乘也。全闕無大悲。故云以遠離大悲乃至蘭若處。是即天台所立三藏教二乘。又香寫所立愚法二乘是也。此等二乘無大悲覆護與物結緣之分。故非僧坊共住。仍屬空閑阿蘭若也(云云)亦可即就其中等者。於如此自調自求出要二乘根性之中。又以種種方便賓士彼心地可作圓壇也。故云亦可即就乃至曼荼羅也(云云)問。若然者與前上之下二乘有何別耶答。彼一向無學聖者也。故云自謂已得涅槃。此內外凡並見修學行比丘也。故云凡聖同居(云云)  二從偈雲花下。明中之中勝地中。又二。初約淺略明義。二約深秘明義。  初中。若不得如上福地等者。指上僧坊阿蘭若也。不可便停等者。雖不得如此福地非可默止。於聚落俗間處。說意妙花行列四方。房舍嚴麗而離垢塵。如此清凈端嚴之處可造圓壇也。故云若端嚴清凈便可作法房也。是上古以來等者。言從劫初已來。彼俗家之習以辱恥故務設花林莊嚴房舍。而固四壁懸妙慢不彰其羞恥。故云眾生以慚愧故不欲令壁慢彰羞也。依之無風雨之難無寒熱之苦自他共安穩也。故云亦可以庇沖其身自護護他也。已上釋花房也。是西方者指西天也。重屋者。屋上又有屋而高顯也。其上平正而顯露。故云平路處也。蘇悉地瞿醯等經不說此處也(云云)池謂清凈池沼等者。謂清水豐足蓮花等諸水所生花充滿其中。人天愛樂鬼畜欣樂。故云多有水生乃至咸所愛樂也。沼謂非池非淵而水常流滯泥濁厚聚也此沼清凈離諸垢穢如此諸花充溢。不爾非勝處也。蘇摩呼雲。或住陂沼名花滋茂及離鬧闠其水清凈充滿盈溢。無諸水族惡毒蟲者(云云)瞿醯經雲。或於開敷蓮花池中(云云)蘇悉地經雲。或大池邊或龍池邊(云云)園謂園林等者園謂清凈無雜穢多花香。法花雲清凈園林花果茂盛(云云)軟草者諸吉祥草等也。芳木者珍妙靈木等也。如此草木充滿其中故云郁盛也。雖郁盛而無囂煩散亂之形。故云肅然幽靜可屏喧煩也。亞猶次也。蘇悉地雲。或有勝處青草遍地多諸樹花(云云)瞿醯雲。或有處所地無前過。周遍有樹豐足花果。枝葉郁茂豐足有乳樹。作曼荼羅亦為吉祥地(云云)蘇摩呼童子經雲。或居山間閑靜之處。軟草布地豐足花果(文)已上三經雖不說園之名字。於其義無傷(矣)  二明深秘中。自為二。初明花房樓閣深義。後明池園深義。  初中。若見引人雖未入余方便道者指諸顯教等。言此人雖未入佛法。自有辱恥無放逸之心。故云其體性具足慚愧也。慚謂身心常慎。尋常而不放逸也。自已爾也他亦效之。故云常能自護亦能護他也。故若此人入曼荼羅必有慚愧懺悔。當降伏無明煩惱。自利利他具足悲智兼備。故尤應度之機也。已上釋花房義也。其心明白易知等者。謂此人無覆藏隱秘之心。其善惡念心明白顯露而易知也。少諸障礙者。於一切諸法不存障礙之思。乃至犯罪者。雖行殺盜等。即向彼人發露慚愧請乞免謝。故云亦能發露乃至隱秘也。此人尤宜引攝。善人之相故。上品釋菩薩心雲。緣起法門乃至善人相皆顯了易知。是彼對治(云云)故云亦可傳授也。已上釋樓閣義(云云)二釋池苑深義中。池是渴水無厭義者。謂諸陂池邊堤堅固則諸水雖歸之更無拒防。謂此人等者。言此人心亦爾。雖未入佛法而發菩提心。於凡夫虛誑妄心聽受三乘之教法等。自愛渴仰而無厭足也。故云謂此人乃至渴仰無厭也。園是多人游觀處者。言於苑林。世間人為玩花果多經行游觀也。謂此人性等者。言此人心性亦如此。慈悲憐愍之心滋茂好盛諸人之所歸。無所不歸無所不覆護。故云多悲愍乃至蔭庇也。備如此心性人必信大乘成大事。故云此皆大乘種姓亦可匠成也。

  已上釋疏第三卷畢

  三從偈雲制下。明中之下勝地中。自為二。初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又二。初明淺略。後明深秘。  初中。或雖非聖跡及僧所居等者結前句也。但隨於地分者生後句也。有起制底之處等者(制底事追可撿)於其四傍等者。有如此制底於其四方可造壇也。瞿醯雲。或於制底。或有佛堂有舍利者。如是等處即作息災曼荼羅法(文)蘇悉地雲。或於安置舍利塔前(文)舍利塔者即制底也。蘇磨呼不說之也(云云)火神是等者。是世間韋陀梵士祭火天等之所也。甚以為清凈也。故云火神是凈行乃至可立壇也。蘇悉地雲或多聚落一神祠處(云云)故知非必火神。而祭自在那羅延等一切諸天神即可此攝也。牛欄者西方聚落牧牛等者。西方者指天竺。彼國之法集諸牛置一所。如日域之馬欄。故云西方乃至五里也。既積多時者。此諸牧牛於此處經多年。其尿屍遍其地重積厚敷故云既積多時乃至重積也。彼國風俗以此處為清凈。故云梵俗亦以為凈也。雖然於牛現在者於曼荼羅可有障礙。故云雖然須牛乃至亦不中作也。故蘇悉地雲。或往曾有多牛居處(文)既雲往曾。故知非現在也。又瞿醯雲或牛居之處(云云)蘇摩呼不說之。河潬者兩河和合之處。故云謂有兩水或多水於此處會合也。涇謂早流也。泛漲謂分流也。蕩滌者漱洗也。如此之處可建圓壇也。故云此側及中間也。瞿醯雲。於坦潭上諸江河邊。如是之處作曼荼羅者不須掘地(云云)蘇悉地雲。眾水交流如是之處說為勝處(云云)天廟等者。昔於此地有諸韋陀梵士。崇敬世天供養齊祈之室也。此室隨分清凈。故云是宗事世天者齊祈之室亦多清閑也。雖然若現有諸外道可去此地也。故云然有諸外道乃至於此處作也。蘇摩呼雲。若當不獲如前所說上妙勝處。應居空閑神廟(文)瞿醯雲。或於諸摩跢羅天祠(云云)空室等者。其文自可見。瞿醯雲。或於空室(文)蘇磨呼雲。或居空室(文)仙人得道處等者。謂五通仙人等久住棲止之處也。瞿醯蘇悉地等不說此地也(云云)  二從複次下。明深秘義中。自為九。一明制底深義。二明火神深義。三明牛欄深義。四明河潬深義。五明天廟深義。六明空室深秘。七明仙人得道處深義。八重明入正法義。九明總結。  初中。建立白法者。謂善根為白法。此人諸善根之志正直堅固不屈撓。故云志不屈撓。雖無現修聖法。當知是即先世宿福令然也。塔廟亦爾也。高顯正直更不屈撓。是即地盤堅固所致也。故雖未現修乃至故名為塔也。樹猶殖也立也(云云)  二從又火下。明火神深義中。謂此人身口意等者。言此人雖未離三業眾罪。有惠性好凈業知過能改。火祠亦爾也。有諸過薪則能焚滅也。故云雖未得清升乃至故名火祠也。  三從牛是下。明牛欄深義中。是閑防義等者。此人本性調柔易可教馴調御。一切不放逸。故云謂此人質性乃至故名牛欄也。  四從攢下。明河潬深義中。攢流等者。謂此人三乘根性不定猶預也。河潬攢流亦爾也。泛流不定而無一定長流之相也。故云攢流乃至定趣何道也。阿闍梨勸喻可見(云云)  五從天等下。明天廟深義中。不求三乘等者。此人雖未求三乘果位。而厭三惡欣天樂。然離邪見住正理。故云天祠乃至是名天祠也。  六從空室下。明空室深義中。謂此人雖在塵俗等者。言此人本性好寂靜而厭鬧闠。是即善根將成熟之相也。故云謂此人乃至之相也。譬文可見。若志求等者。以無色界故云空室也(云云)  七從仙人下。明仙人得道處深義中。求五通者。六通中除漏盡通也。持明者持自在天等明咒。依此咒力得五通等也。或願長壽者。以如此咒力願住壽多劫等也。成就世間種種悉地等者。謂升天入地等種種世間淺近悉地依之成就故也。  八從複次下。明重入正法義中。有諸異等者諸外道之輩也。如此等外道深信火祠之法求生梵世等也。故云深樂乃至梵世也。聞佛等者。此人聞佛法中火天真言甚深秘密時。即從已之本所信火神而入正法火天也。自余文可見(云云)  九從以如下。明總結中。以如是等種種門者。指上火天自在等種種門也。佛說者指今經現文。火神諸處者。應雲火神等諸處。言火神牛欄等之諸處故也。然所以不置等之言者。既雲諸處也(云云)  三從偈雲如上下。明下品之擇地中。自為二。初明牒經。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又為二。一明淺略。二明深秘。  初中。乃至求諸勝地等者。初從山林終至仙人得道處漸劣漸淺。即有六品不同。然雖不得如此之勝處。更不可默止。隨阿闍梨所樂處可造圓壇也。故云乃至求諸勝地乃至可造曼荼羅也。就此阿闍梨意樂所。又可有三品差別。所謂下之上下之中下之下也。謂雖非如上之經所說勝處。而有隨分之利益而清凈地。是即阿闍梨意樂處也。故瞿醯雲。或意樂處或於清凈之處(云云)又雲。若不獲如是勝處。即應隨得之處作曼荼羅。難得具足勝上處。是故但於平正潤澤水饒及林(云云)蘇悉地雲。但有國人民信順恭敬三寶弘揚正法。如此等之處是尤阿闍梨所樂之處也。故以之屬下之上之勝地也。複次雖非如上意樂處。而其所寒暑調和行道有便。是又次意樂處也。又蘇悉地雲。或無大寒復無大熱。其處宜人心所樂著(云云)以如此地為下之中勝處也。複次雖非如上之清凈意樂處並寒暑調和等意樂處。而無諸漁捕獸獵等難惡畜毒龍等難之處。是又可造圓壇也。瞿醯雲。意所樂處離其他過亦無障難。如是之處作曼荼羅皆得成就(文)故蘇悉地雲。復有蘭若。多諸糜鹿無人采捕復無羆熊虎狼等獸。如是之處為勝處(云云)以如此等處為下之下勝處也。  二明深秘義中。但觀彼有少分善根等者。所言善根者。只是有漏之少善等也。正希願者。謂此處雖微少善心而非邪倒之希願故。瞿醯雲或意樂處或於清凈處。又蘇悉地雲人民信順恭敬三寶也。故云但觀彼有少分乃至大悲曼荼羅法也。已上釋下之上深義畢。又此眾生乃至好樂等者。就此中乃至之言可有下之中勝處之人。所謂此人雖非五通持明等悉地。信敬炎魔龍尊等法。欣樂世間淺近寒溫平等壽命長遠等之悉地。以之為下之中也。好樂遮文荼等者。足則最下之人也。此等猶有樂求世間小術之心故。順彼情執引攝成就故。見彼遮文荼荼枳你等本地身時。自然得見普門曼荼羅。故云好樂乃至得見無量聖眾也。  問。有何故於擇地立九品差別耶答。經疏說相分明故(云云)問。然者其說相如何答。今經次第說之。臨文可見。疏家釋之。一一勝處結文置其次之言。明知深淺次第也問。若然者減應六七等。增應十二十等。何必限九品耶答。於三部之勝處各有三部用故。且存九品攝廣多勝處也。佛佛雖無量不出三部。機機雖無邊不過三種故也。故蘇悉地雲。善須分別三部處所。復須分別上中下成就(云云)問。若然者瞿醯蘇悉地等又說眾多勝處。何不說其次第耶答。彼等經雖說勝處。必不辨次第淺深等也。今經次第明白說故。依今經說相。彼等說相亦可准知也(云云)四從問曰下。明問答料簡中。自為二初明問。後明答。  初中。問曰上明等者。問意言。上擇弟子舉五德而攝眾德。備如此德者堪為法器(云云)然今舉下品勝處而有少分善根治令平正(云云)是故問難前後不齊自語相違也。  後明答中。又二初約淺行明義。後約深行明義。  初中。有二意。一謂成傳法之人應紹阿闍梨位者宜具眾德也。是即如所問之上所說也。二謂若結緣人者彈指散花之少善皆有分。如所問之今一毫微善也。故云答曰是中有二種乃至無所不攝也。  二約深行明義中。意謂此人雖先世道機淳熟。而於現世中沒在煩惱泥濁中。道機之相不顯。爰深行阿闍梨明照見根緣本末因緣故。就此人擇治心地開出曼荼羅也。故云深行阿闍梨以明見根緣乃至開出秘藏曼荼羅也。何不見先世道機而待現世安心諦理之人耶。故云何必待安心諦理之人方作佛事也。以如此等之義故前後說不相違也。故云故與前說不相違也。  二從經雲秘下。正明治地支分中。自為二。初明牒經。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後明隨釋中。又三。初約淺略明義。二約深秘明義。三明總甄別地分。  初中。又二。初明除去非情。二明除去有情類。  初中。次明治地支分者結前句也。謂於前擇地中等者生後句也。此中前所擇地者。是即上所言山林及至意樂處等勝處也。  問。若然者治地與擇地有何異耶答。擇地者總擇地形勝處也。治地者。於所擇取之勝處中。而細治其地中穢惡物等也。故云謂於前所擇地中簡取置壇之處也。又蘇悉地說諸勝處畢雲。既得如是上妙處所。應須簡擇地中穢惡瓦礫等物(云云)上妙處所者指諸勝處也。瞿醯擇地相品凈地品各別也。故其義顯然也(云云)蘇磨呼又說諸勝處已雲。如是等處皆應墾掘除一肘量。凈除所有荊棘瓦礫糖骨毛髮灰炭咸及諸蟲窟(云云)此等諸經皆說擇地治地差別分明也。掘除一肘以來者。掘其地之底一肘也。一肘有二義。所謂舒與拳也。隨一用之無咎也蘇磨呼雲掘除一肘量。蘇悉地瞿醯等不說其寸法也。於其土中乃至於法有障也者。言從一肘以來掘其他取捨諸無用妨礙情非情等也。若不爾者於圓壇事生障難也。故云瞿醯雲掘地除去地過。若不去過而作法者必不成就(云云)故云於其土中乃至有障也。若石及沙礫者。言其可擇舍物少者尤宜去之。若此彼遍滿即舍可求余勝處也。故云其石及沙礫乃至更求余處也。又蘇磨呼雲乃至深掘如不盡者。應當棄之更求余處(文)然大石平整有聖教說者。瞿醯雲。亦於窟上並與石上。或制底邊及於壇潬上諸江河邊。如是之處作曼荼羅者。不須掘地及以治打。勿疑高下等過。隨其他勢掃治洒水。手按其地及誦真言。即成清凈(文)指如此經說雲有聖教說也。但土中雜者應除去者。言彼大石中土相交而顯露者可除去也(云云)西方者指天竺也。瓦器者盆槃等也。種種破器者。一切世間資具之破壞器物也。其類無量不可具記(云云)髑髏雜骨者。人畜等死骸交雜。故云雜骨也種種爪發皮毛者。是又人畜相交也。不任用物者。不堪圓壇用物等也。非本凈土者唯留本凈之土。客住瓦礫毛骨等皆去之。故云皆擇出之也。若多不可擇等者。如此等物眾多而不可擇出者。舍此地可求余處。故云亦應捨棄更求余處也。所言等者。等其餘也。  問。髑髏雜骨等是有情之遺分。何屬非情耶答。雖有情遺骨今現無情識故屬非情之分也。  二除去有情類中。此語通含者。言吃□弭梵音中通含蟲蟻微細等蟲等也。故云蟲蟻梵音乃至皆擇去也。皆應作方便驅遣令去者。彼等類有情故不可斷命。宜作方便可除遣也。故云皆應作方便等也。乃至灌頂地中等者。如此等蟲蟻等細蟲。非本凈土之外。皆悉方便可除遣也。故云佳非凈土者悉宜簡去之也。佳猶皆也。此文是有情擇去結文。故以爛脫置此處也。如非情擇去結文雲不任用物非本凈土者皆擇出之也。若多不可除者。若此處假令雖無瓦礫等非情之不用物。如此等之蟲蟻等眾多不可除遣者。亦可棄捨之也。故云即是有妨難處應可棄之也。  二從複次下。明深秘義中。又為三。一明結前生後句。二約非情明義。三約有情明義。  初中。複次阿闍梨等者。對前淺略故云複次也。阿闍梨者指能度師範。言阿闍梨擇得弟子心地之勝地。然後阿闍梨住瑜伽。亦於此心地中能能觀知彼弟子心地中之通塞之相。應使其宿業宿障皆悉除去也。故云既而知乃至能生障礙也。故瞿醯雲。若不去過而作法者必不成就(云云)  二約非情明義中。礫石如不信正法者。譬如礫石堅固而難可雕雋琢磨濕澤潤生。此人亦爾也。堅執我分放逸無懺撥無因果。敢無大悲潤生之分也。故云礫石如不信正法乃至譬沙礫也。造五逆者。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也。故蘇磨呼雲。複次殺阿羅漢。及殺父母。破和合僧。以懷瞋心出佛身血。求悉地者終不成就(云云)犯四重禁者。付之又有顯密不同。可思之。謗方等經者。指顯密一切諸大乘也。以心器敗壞故者。依造如此等大罪心器敗壞故法水不停住也。故云無所堪任乃至之所棄捐也。先當以惠方便手等者。阿闍梨住瑜伽故。於今世雖無其相。而知先世有如此宿業未消除者。教令慚愧懺悔。並修護摩法可令消除業障也。故云先當乃至諸障也。髑髏如破壞菩提心障者。言菩提心是眾善上首萬行頂上也。是故以破壞菩提心譬於髑髏也。其文可見。隳(許規反)猶破也。毛髮謂六十心等者。住心品所說六十心並八心也。共體而生者。只從一心法界中。隨緣如此善噁心心生起。猶如於一身上長短粗細毛髮生也。故云共體而生。及以未得出世間心以來者。指彼小乘見道位。若約今宗指初法明道位也。雜起紛亂等者。如此出世間心已前。善心散亂雜起無一準相。故云雜起紛亂難可條緒也。條猶分也。言紛亂而無可分緒也。覺察等者。阿闍梨覺知觀察可除如此之心心也。故云則宜除剪也。糠糟如無明忘想者。言無明妄想虛妄不實如糠糟也。故云以取著戲論乃至為譬(云云)灰炭謂樂小法者。彼發小乘灰身滅智之心故破壞大悲萌動之善苗也。故云起二乘心乃至以為譬也。尤是難處故可棄捨也。故瞿醯骨石之次舉灰炭也。刺骨謂曾於眾生等者。言譬如刺為一切不饒益而破損衣服莊嚴具。此人亦爾也。於過去世作種種不饒益之行犯用種種諸佛律儀也。故云謂曾於眾生乃至律儀也。此諸障皆宿業非今世業故似骨之現生也。故云此是過去生乃至名為骨也。朽木謂不欲者。言此人不慮懈怠退失無滋榮匠成之義也。故云不堪樹藝匠成也。樹猶立也。又梵文兼有株杌義者。彼朽木梵音含株杌義也。故云又梵文等也。謂久遠以來者。猶如株杌。從久遠杌□深固而難可拔。此人心亦爾也。從久遠諸煩惱偏執有於含藏識難拔除也。故云於諸煩惱乃至心地之中故也。一心行道等者。言今專行三密道時。此偏執為便諸魔競起故須除去也。故云一心行道乃至預加簡擇也。若多者如先擇(云云)  三約有情明義中。自為二。一明別牒。二明作釋初別牒。自可見。  二明作釋中。喻種種現行煩惱者。以前髑髏毛髮等喻無明煩惱。今以此蟲蟻等喻現行粗欲煩惱。故云喻種種現行煩惱。三毒並隨煩惱等配釋可見(云云)皆有如來性者。一一煩惱塵勞皆悉莫不如來常住性德法身之體。故云皆有如來性也。尤宜將護等者。謂如此種種煩惱等競起時皆知三部妙體。而不隨之亦不畏之。不畏之故不絕其命根。不隨之故方便驅遣。是故不始行道不污曼荼也。止觀第五雲。行解既勤三障四魔紛然競起。不可隨不可畏。隨之將人向惡道。畏之妨修正法。如豬揩金山眾流入海。薪熾於火風益求羅耳。此金剛觀割煩惱陣。此牢強足越生死野。慧凈於行行進於惠(云云)如此應將護也。故云皆有如來性乃至不穢污曼荼羅而已。若欲使極凈道場者。言極清凈道場者百六十心等三劫妄執凈除名為清凈擇治也。故云百六十心上中下微垢皆應擇使無餘方名究竟凈也。百六十心等如上品所說(云云)  三從經雲離下。總明甄別地分中。又為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此例眾多者。指如上情非情等障礙物也。得意者自當臨事甄別者。如此擇勝處治地過已。須甄別其地上中下並堪不堪等相也。謂地或傾側等者。是舉不堪之地也。故瞿醯雲。謂於高下及有荊棘(乃至)並發蟲饒。如是等地應可遠離(乃至)或色味等者。色謂五色用異也。味謂五味是又用別也。不應聖教者。瞿醯等經依其色等分別三種不同。彼經以白色為息災然今此灌頂所用以息災為相應。或以增益為用故。余色不應聖教也。故云其色以黃白為勝。若純黑則不堪也。黃是增益白是息災也。故是今所用也仍云為勝也。黑是降伏也。非今所用故云不堪也。指此黑色雲不應聖教也。瞿醯雲。若作息災當白色。若作增益於赤黃地。若作降伏黑色地(云云)取而嘗之等者。取彼勝處之土嘗之。以甜淡二味為吉祥。甜即增益相應。淡即息災相應故也。故云味甜及淡則善也。餘味非今相應。故云辛苦咸澀等則不任用也。或掘之更填等者。瞿醯雲。先掘其地深量一肘。還以其土而填其處。土若余剩當知好處。必得成就。若反此者及有前過。即不應作若強作者。非但不成亦損身(云云)能能可嘗撰者也。故云或掘之乃至若更填盈出也。又熟一處所中南方等者其地眺望他形開於南方地也。以此地形為下地。是即降伏相應之地也仍雲南方則為下地但可作阿毗遮魯迦耳也。是以蘇磨呼雲。其室安門。東西北方。唯除南面不應置之(云云)故知東西北為相應。南面為不相應也(云云)。  三從經雲遇下。明擇時支分中。自為二。一明總牒。二明隨釋初總牒。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自為十一。初明結前生後句。二明時義契合。三明良日晨。四明依西曆法定日分。五明時分。六明宿直義。七明諸執義。八明三種時分。九明值吉祥相。十明擇日時所由。十一明日時等深義(矣)。  初結前生後句。自可見。  二從凡下。明時義契合中。所為法事者。指圓壇所用之法事也。皆須與時義契合者。如前所作法事皆悉一一符順時義也。時者指日月晝夜等時分。是即不違韋陀梵士等之所用吉凶之時分也。是指淺略時分也。義者指此時分深義也。故時義者淺深兩重相兼真俗二諦融容也。故云凡所為法事皆須與時義契合也。相應於如此時義名為吉日也。於此吉日可驚發地神也。是即作法最初也。故云于吉日驚發地神也。余法事例可知者。非啻灌頂法事又可通自餘一切法事也。  三從良日下可明良日晨中。謂作法當用者。指圓壇之作法也。白分月者。一月為二分各十五日也。先依通, 途言之。自朔至十五日為白月。自十六日至晦為黑月也。就中一日三日等者可作初釋地治地之時分也。故云堪作曼荼羅也。又月八日等者。可作念誦之時分也。故云至此日常念誦亦應加功也。  問。蘇呼雲即應白月八日或十十四或十五日(云云)瞿醯雲當於黑白十五日及十三日。或白月十一日十日一日五日七日三日。於此十種(黑白各有十五日十三日故成十種也)吉祥之日。應作勝上曼荼羅(云云)與今說如何可會合耶答今分別擇治作壇等時與加投念誦等時。彼經無作壇念誦等分別也複次今取息(災)增益兩相應之日。不取自余相應之日。故不取黑月也彼經取三部妙用相應之日。故取黑月分也。  四從定下。明依西曆法定日分中。通計小月者。非普通大小月之小月也。是即指虧月而雲小月也。所謂上弦下弦等也。弦者月正半如弦之時也。然此上下弦於黑白月各不定也。假令上弦有月之八日時下弦有二十三日也。此時望有十五日也。望者月正圓滿時名也。上下弦並望如此之時。自朔至十五日為白月。自十六日至晦為黑月也。又上弦有七日望有十四日下弦有二十二日。此時晦為一日。一日為二日。乃至十四日為十五圓滿也。故自晦至十四日為白月。自十五日至晦為黑月也。又上弦有九日。望有十六日。下弦有二十四日。此時二日為一日。乃至十六日為十五圓滿故。自二日至十六日為白月。從十七日至晦為黑月也。如此於上下弦並望。各有三分不同。所謂上弦三分不同者七日八日九日是。望三分不同者十四五六也。下弦三分不同者二十二三四是也。故依如此曆法。定一日二三日乃至三十日等日分可不定也。故云合當何日也。若小月在白分內者。若上弦有七日。時望即十四日也。故十五成虧月分也。故云小月在白分內。普通曆法十五日是雲白分故云在白分內。是從本立名也。雖然依弦望不同以此十五日即為黑月分。故云其月十五日即屬黑分也依之十五日雖雲最勝。如此之時。黑分而非白分故不堪息災圓壇之所用。故云不堪用也(云云)又曆法通計日月平行度者。是即於一年內。大小各六月而可大小各月也。故云平行度作平朔皆合一小一大也。是常曆法也。然於此日月平行中有遲疾不同。遲時望有十六日。疾時望有十四日。平行時望有十五日也。大柢謂大概也。月望者謂月滿也。故云緣日月於平行中乃至即得定日也。  五從時分下。明時分中。晝夜各有三十時者。應雲晝夜各有十五時。然各有三十時者。言總歟。或又各之言增歟。三十時事如住心品記。一一時別有名號者。如今十二時名號各別也如晝日即量影等者。以土圭量其時知其時分也。如雲土圭測影不縮不溢。故云如晝日即量長短計之也。如此委細識知時分故。定判於某時作事者吉也。某時作事者不吉某時作事中分也。故云某時作事乃至中平也。各各皆有像類者。如今十二時皆有相形。彼三十時亦爾也。皆有像類也(云云)  六從言宿下。明宿直中。謂二十七宿者除牛宿故成二十七也。宿者宿所也。謂是月行度之時宿所也。分周天作十二房者。分謂分位。周謂周圍也。天者指四天也。於此間分作十二房為月之宿房也。猶如此間十二次者。此土歷下十二之次也。謂開閉成破等是也。每次有九足者。於一一次各有九足故成百八足也。足者是星也。言每次以九星為眷屬也。每宿均得四足者。於二十七宿各有四足也。即是月行一日程者。此一日者只是一周義也。言月行度一周之程經二十七宿也。故云即是月行一日程經二十七日即月行一周天也。依歷算之等者。言依曆法數之時謂某日者月在某宿。是即月行其日所宿之宿直日也。故云月所在之宿即此宿直日也。宿有上中下性等者。於彼宿各有性分。所謂剛柔等也。故月行宿柔靜之宿時息災增益等相應也。月行宿剛躁之宿時降伏相應也。如大集月藏分說(云云)故尤存知諸宿吉凶等可作法事也。故云所作法事亦宜相順也。  七從諸執中。明諸執中。執有九種者九曜也。執者謂如此九執中除羅□計都故云日月火水木金土七曜也。加彼二尊為九曜。故云及與乃至合為九執也。羅□是交會食神者。是即羅□阿修羅王也。是與天戰時取日月而啖食。故云交會食神也。旗星謂彗星者是軍星也。故此二星同共惡星也。若月行宿此二星者一切不吉也。故除此二星取餘七星。故云除此二執之外其餘七曜相次直日也。其性類亦有善惡者。除極惡二星之外七星猶有善惡性。如雲日月木三吉餘六皆不吉。此等子細皆梵歷具載。故云如梵歷中說也(云云)  八從食前下。明三種時分中。食前時者晝夜各有三時者。晝夜分別三種悉地成就時分也。所謂食前者指日出時。是即息災時分也。暮間者指日沒時。是即增益時分也。夜者中夜也。是即降伏之時分也。故云食前可作息災乃至曼荼羅灌頂與息災相應故云食前也。  問。若然者普通說相。以日沒為息災以日出為增益以日午為降伏。依之瞿醯雲。若作息災者於日沒時起首而作法。若作增益於日出時起首而作法(云云)相違如此經說云何答。經說一往意。疏釋再往義。言疏家意。於三部各具三部用故。於普通定說之上增益時釋息災義。息災時釋增益義。是即增益息災共是灌頂所用相應法也。故瞿醯舉普通定判之說。疏明再往互融義。故經疏相合影略互顯也。然者無相違也問。瞿醯雲於日午時作降伏。今疏雲夜可作降伏事相違如何答。經晝夜合說三部用故於日分說三用。疏於夜分作降伏一事者晝夜各有三時。於晝夜各分別三部用。故是亦影略互顯意也。故不相違也。  九從過善下。明值吉祥相中。又為二。一總表地空相。二明一一細釋初總表地空相。自可見。  二從地上下。明一一細釋中。又二。初釋地上。二釋空中。  初中。五種牛味瓶者。入乳酪等五味之瓶也。或香水瓶者。栴檀沉水等種種香和水入之瓶也。或所持物與輪印等同類者。所謂輪形五古三古蓮華月輪刀劍等也。如此品類眾多故云等也。世中所尊上物者。金銀七寶等也。或所被服等者。彼所遇童女等被服端嚴微妙也。或說種種吉祥等者。彼童男女等唱種種未曾有吉祥之事等也。  後釋空中中。又為二。初總表空中慶雲瑞相。後釋其別相。  初中。表慶雲瑞相中。忽睹慶雲等者。自然微妙慶雲叆於空中。而表種種瑞氣。所謂吉祥相應蓮花寶珠等相形也。氳氤者五色種種彩畫而妙鮮貌也。  二從或下。釋其別相中彩虹者五色交彩虹不時而現也。或作火色等者。或作大焰熾盛之形。如說護摩成就之相也。自余文可見。不能細釋(云云)  十從所以下。明擇日時所由中。所以須順世諦等者。言如此撰定日時者只為順世諦令除應度之人疑惑也。以勝義曼荼羅等者指本有曼荼羅。即此擇地造壇曼荼羅是也。醇信白心人尚難信受者。如此本有微妙境界醇熟信力白凈直心人猶難信知也。何況於住疑惑之人耶。故云以勝義乃至懷疑慮乎也。以所度之人等者。是現前應度弟子也。彼人元習學外道傳籍等識知日月星宿等吉凶故。若違已所存吉凶日還成謗招重罪也。故為順如此等世諦淺近之人成如此之說也。故云以所度之人乃至順彼情機也。

  妙印鈔卷第二十四

  一校了

  妙印鈔卷第二十五

  沙門阿寂記

  釋入曼荼羅具緣品第二之餘(經第一疏第三)

  十一從複次下。明日時等深義中。自為七。一約良日明深義。二約定日明義。三約時分明義。四約宿直明義。五約九執明義。六約三時明義。七約善境明義。  初中。種種世諦門者指吉日良辰也。皆是法界標幟者。如此日月星宿等一一名號一一色相一一本誓一一性類皆是法界曼荼羅具體法身表示也。故云皆是法界標幟也。所謂良日辰者意在菩提心等者。言夫日體雖非吉凶。依所歷之房宿而作善惡差別。六大法界一實日體亦如此。雖於一實日體無差別。依三業之善惡知不知之星宿而成迷悟凡聖差別也。然今於三密平等之大虛。如實知自心朝日初出。普門法界曼荼羅聖眾歡喜悅樂皆悉集會。故云良日晨者意在菩提心嘉會之晨也。如行者初發心時等者。言或因見佛說法等者。言有見聞佛說法不可思議而發心者。或有觀見佛神通應用不可思議而發心者。或有見三界六道種種苦報憂悲苦惱而發心者。或有見三乘行因得果而發心者。或有宿福現緣相感動而發心者。如此發心本末因緣深行阿闍梨皆住瑜伽令識知也。故云或因見佛說法乃至種種機悟不同也。或如是時菩提心有寂靜力等者。明識知菩提心有三部妙用之種種起也。故云如是時中乃至不生障礙也。  二從定日下。約定日明義中。日喻本尊身者指本有六大法身自性清凈之體。月喻修習瑜伽行者指行者能覺智心也。智有增減明晦。故云行者定心月乃至亦有盈縮也。是未見諦故令有如此過不過等盈縮不同也。或過於中道者如望有十六日。或不及中道者如望有十四日。如修照常理可至某緣某時中宜應建立者。如望有十五日也。然有緣境遷移者指菩提心所緣之境也。依此所緣之境。能緣之智心速疾故。望未至十五日而十四日熟也。故云或未到時處而熟也。或過此時處乃熟者。依緣境延遲。能緣之智心不速疾故。過成就之時節然後成就。譬如月望過十五日而十六日熟也。如是變通皆應善知者。阿闍梨能知如此變異通塞之相。宜應建立圓壇也。  三從時分下。約時分明義中。時分者就行者一一地中自有十心者。如上卷記之。於此三十牟呼□多中者。於一一地中十心。一一各具因根果。一地自有三十心。此三十心名為三十牟呼□多也。牟呼□多事如前釋。此三十心中何等心與息災相應。何等心與增益相應。何等心與降伏相應。如三十心者牟呼□多亦爾也。何等時與降伏相應。何等時與增益相應。何等時與息災相應。如此深細可分別也。故云亦應審深細乃至細微之相也。  四約宿直明義中。宿直者乃至所涉緣境者。如月之星宿為緣境時。彼星宿雖善惡大小不同。皆悉圓滿也。行者瑜伽之月。於一切緣境見心性圓明亦爾也。初從金薩至金剛拳。念念增進之間對眾多而宿諸緣境。然所經緣境亦六大法界也。能宿菩提心亦六大法界。能緣所緣平等一味皆見心性如列宿。阿闍梨如此宿直淺深兩義明知宜相應。故云宿直者乃至名為善觀宿直也。自余文可見(云云)  五從九執下。約九執明義中。九執者梵音乃至不相應者。釳□何是執持義者。執者此諸宿曜常隨逐暫時不舍離故云執持也。應觀彼心力之手者。言彼阿闍梨應觀其弟子菩提心勢力之惠手堪持何等三摩地印法。隨其相應可授與教授也。故云阿闍梨應觀乃至則名執曜不相應也。就九執中日喻乃至已攝百字門也者。約五點成就明義也。日喻本凈菩提之心者第一阿字也。此心萬德本源故云即是毗盧遮那自體也。月喻菩提之行者第二阿字也。白月十五日眾行圓滿喻成菩提者第三暗字也。黑月十五日眾行皆盡喻般涅槃者第四惡字也。中間與時升降喻方便力者第五惡字也。當知已攝百字明門者是指百光遍照王。所謂第一字無點時諸字亦無點也。乃至第四惡字之時諸字亦皆成就般涅槃德。故心王字成就四點自然等二十五字成就四點故自百光明門成就也。故云當知已攝百字明門也。土曜持中胎藏乃至不直日也者。土曜持中胎者。大地能持萬物。中胎亦如此。總能持萬德故也。水持右方等者是北方蓮華部也。經右臂觀音部(云云)從水蓮華生自可知。金持左方等者是南方金剛部也。左臂金剛業(云云)木持上方等者是東方如來頂如來眼等也。火持下方等者西方持明王等也。複次如是五執即持五色等者。土黃也水白也金黑也木青也火赤也。配五根自可見。其餘二執者羅□計都也。此二星是以覆障與不祥為義故除之。故云其餘二執乃至不直日也。複次如是乃至得離諸障也者。此複次有二義。一對治故。一對良日故。一種善知識並能順世間事業。准良日晨等之釋可知也(云云)以阿闍梨等者指傳授師也。與彼真言本誓法爾相關者。彼尊真言中有者是與息災相應也。有等是與降伏相應。有字字者與增益相應等也。本誓者持刀者與降伏相應持寶珠者與增益相應。持輪者與息災相應等也。如此等真言本誓明知解而作加持故。日時法爾相應關合本有曼荼羅萬德。故云法爾相關乃至離諸障也。  六從初日下。約三時明義中。初日分如凈心顯現者。譬如朝日初出時闇冥自除明朗自出。凈菩提心朝日亦如此。菩提心顯現時無始大夜頓除。如實大菩提心日輪明朗也。中日分等者。夫日午之時高峰深谷平等而草木百穀各發起增進。猶如凈菩提心顯現之後而發起大悲增進眾行也。故云如發起眾行也。後日分者指欲日沒之時。一周已了夕日將入。譬如大悲成就大智圓滿。故云如萬德已圓功用漸息也。初夜分等者。如大智之日輪已窮後住寂靜涅槃。故云如自證乃至大涅槃也。後夜分等者。雖住寂靜涅槃。鎮不舍本誓故。以本誓加持力方便應物。故云如念本誓起加持力等也。  問有何意不晝夜各三。而於晝分三時。於夜分二時耶答。顯五點次第故也問若然者如何配釋五轉次第耶答。初日分者無點字門。中日分者修行點字門。後日分者菩提點字門也。初夜分者涅槃點字也。後夜分者眾點具足字門也。如此四點是六大法身能作無時暫息。故云周則復始巡轉無窮。四點之能作施四域雖無窮而六大法界體性不動而無二也。故云日體是一而四洲時分各異也。今此曼荼羅等者。如此時中以食前時為初發凈菩提心相應之時分故。且取食前時也。  七從遇善境下。約善境明義中。遇善境界者。釋經值吉祥相之四言也。是心無相無境界者指無相大菩提心。押次上之開發菩提心句故云是心也。此凈菩提心離如情所謂之眾相。絕有為無為等諸境界。故云無相乃至無為也。以佛五眼等者。佛眼種智故不見其相貌。故云亦不能見其相貌。雖然四眼二智亦能知見種種諸趣善生功德。故云然亦有種種善根發相可得了知。爰以或釋雲佛眼種智真空冥寂四眼二智萬象森羅(云云)若是見諦等者指地上。若未見諦者指地前也。種種六蔽者慳貪破戒瞋恚懈怠散亂愚痴等也。如此等六蔽阿闍梨能鑒其通塞。能察其境界故不能障礙。故云不能留難也。種種印相等者。次上所言諸佛金剛惠印等也。其數無量故云種種。印謂印持決定。相謂分別同異。言如此種種印相於定中分明分別了知。奇特甚深非尋常之境界。故云於三昧中乃至有異於常也。以因果類之等者。十地三賢等為因。四方四智為果。如此因果之相以所值之境界可知也。故云可以意得也。乃至普門相攝處等者。非因非果之中台也(云云)  四從經雲下。明驚發地神中為七。一明運心作禮。二明例同。三明兩音交舉。四明還釋偈意。五明秘密加持。六明香花供養。七明當具眾德(矣)  初中。自為二。初明牒經。後明隨釋初牒經。可見。  二從阿闍梨將欲下。明隨釋中。又二。初明所禮遍滿。後明能禮遍至。  初中。阿闍梨者指傳授師也。將欲驚發等者。今既欲掘穿地治之故。若不作此加持者地神作忿怒於緣壇成障礙故。先驚發地神而宣供養故。地神歡喜而不作瞋故悉地易成也。無盡莊嚴身者如來三部無盡莊嚴藏也。其數類過剎塵。而一一身以四重法界十佛剎微塵數眷屬莊嚴之。重重無盡。故云無盡莊嚴身。如此一一身非啻無盡無餘。而又一一身法界同體也。故云周遍法界也。如中台毗盧舍那佛者。四方四智一切如來無盡莊嚴身亦如此。故云十方三世乃至周遍法界。是即八葉院也。如八葉院者。二重三重等諸尊聖眾亦爾也。故云從十住地乃至如胡麻中油也。所言住者呼地為住。是即非顯教所歷之十地乃至初地。自宗所顯地位也。分證莊嚴身者。對大日如來極果故且作此釋。內證平等之日同等無有勝劣淺深之殊也。無有間隙者。如此等諸菩薩一一身。於盡空法界。一塵微塵許無不遍滿。故云無有間隙。如胡麻中油者。就之有兩義。或雲。如胡麻貝中一一谷不亂次位而羅列。曼荼聖眾亦如此。於盡空法界不亂次位而羅列也(云云)或雲。如胡麻一一谷中其油遍滿。曼荼聖眾亦爾也。一一身遍滿於法界而平等平等無有間隙之處也(云云)先雖有不亂次位之義。遍滿之義不聞。後雖有遍滿之義。不亂義不聞。故兩義兼齊可得心不亂次位而周遍法界義也。皆是師承義耳。  二從當觀下。明能禮遍至中。當觀此身者指阿闍梨自身也。遍至一切眾聖前者。如上四重法界諸尊聖眾一一三密周遍法界無所不遍無所不滿。於如此之一一諸尊前。阿闍梨身又遍滿如胡麻中油無有空隙之分。能禮所禮其性空寂互融無礙。猶如空光無礙。是故毗盧舍那三密與行者三密平等平等無礙自在。以此無障無礙三業奉憶念讚歎禮拜。故云以清凈三業至誠作禮也。由此因緣等者。自身本來三密為因。如來本來之三密為緣。由此平等因緣故不感而感不應而應。感應道交不可思議證得不思議福德。故云獲無量福也。夫以有想意業禮一佛功德猶不可思議。何況以出過於剎塵平等三密。禮超越於剎塵海會聖尊哉。宗肝在之更問(云云)當以無倒心者。既如以自身之三密普於一切聖眾之前作常住不變之禮。今所應度弟子三密。亦遍法界禮彼海會聖眾。而有無量功德如阿闍梨。是故如來三密如阿闍梨之三密阿闍梨之三密如弟子三密。弟子三密如來三密阿闍梨三密平等平等無礙無障。如此三三平等無礙自在故。弟子速成無上正等正覺。故云施彼弟子願無障難速成無上菩提也。若阿闍梨不住此三平等而度弟子者。皆是墮虛誑顛倒。非無倒真實之義也以如此秘密方便。堪驚發地神。故云次當說偈驚發地神也(云云)  二從如釋下。明例同中。自為六。初明菩薩誡伏。二明魔王迷疑。三明菩薩乞證。四明地神證明。五明魔王降散六明例同(矣)  初中。初坐道場時者。菩薩坐寂滅道場菩提樹下初欲成正覺時。以誓心決定故魔宮震動。初遣三女而障之後飛石箭而惱之。雖現愛違之境界。菩薩更無移動之心。而語魔王言。汝一無遮少福猶成得自在天王之身。何況我於不可思議劫為不可思議眾生行無遮大施無時暫息。汝云何與我當格量其優劣淺深耶(云云)故云謂魔王言乃至^7□其優劣耶。^7□者猶比也。如來難行苦行等事。諸經論中散在具說不暇(云云)  二從魔言下。明魔王迷疑中。我所作福者指一無遮施也。汝之福業誰當證明者。魔王以迷倒故不知如來無盡萬行故致此言。自余文。可見(云云)  三從菩薩下。明菩薩乞證中。右手指地者。若淺略釋義者。以右手指地者直指驚於地神乞證明也。若深秘釋義者。右手是智也。其五指是檀戒忍進禪之五度也。故總右手般若也。故總別合成六度如此六度萬行於大菩提心之大地上修之。故云指地也。複次五指者法界大圓平等妙觀成所等五智也。佛舉五指時五指變成五師子者。表五智成就故。於盡空法界得最自在也。說真實者。以如來無虛妄之誠言告地神故也。所謂我今於此地上等二十言是也。此五智如來者是三部中佛部尊也。佛部者身密也。故云當知此指即是身密印也。  四從爾時下。明地神證明中。自為二。初明淺略。後明深秘。  初中。無量地神等淺略義可見。  後明深秘中。心王心數其數無量故云無量地神也。從地湧出現其半身者。出半身表修生義也。而不出現半身顯不離本有。然則本有即修生。修生即本有。修生本有不二而常住不變。故云湧出現其半身也(云云)  五從魔王下。明魔王降散中。由是退散者。菩薩無量萬行地神既作證明故魔王墮負處故降伏退散也。  六從今阿下。正明例同中。亦以此印者。上所言身密印也。今此佛子者所應度弟子也。大事因緣者。蒙傳授之勝利成等正覺大事故也。以此眾緣力者。三密眾緣具足故也。即今此地者。今所擇壇地作此加持故。此壇地即成常住不壞之壇地也。故云同於金剛也。三從所說下。明兩音並舉中。自為二。初舉偈頌名。後正明舉梵漢二音。  初中。阿利沙者。大論二十五雲。阿利沙。秦言聖主(云云)自然成就真言者。自然自覺故云爾也。當誦梵本者。怛文睇微等梵言也。  後從怛文下。正明舉梵漢二音中。怛文等粗字梵語也。汝也天也等注未會之漢語也。汝天親護者等粗字漢語之已會文。已下諸真言准之可知之(云云)  四從偈意下。明還釋偈意中。自為二。初釋淺略義。後釋深秘義。  初中。汝天親守護此大地者等者。釋汝天親護者之句。已曾乃至種種功德等者。釋於諸佛導師等之三句也如摩訶般若中等者。大品般若等。初從色受想行識終至種智菩提。明諸地凈治。故云曆法廣明也。是以雲等者。真言中素者譯為等。然若言凈地波羅蜜等者不成五含故。地波羅蜜中有眾德義故以兼等義。故云今譯偈五字乃至含此眾德也。次偈等者。釋如破魔軍眾等一偈之意也。如世尊者。指釋迦牟尼世尊。菩提漫荼羅者指菩提樹下樹是三句成就沙羅樹王故云曼荼羅也。能獨步無畏救護世間者。唯我一人能為救護之意也。我今等者。能度阿闍梨之自稱也。亦欲隨佛所行紹如來事者。紹如來事業作諸佛行化故也。我雖未得一切同於如來者。非見諦亦未顯第十一地故也。雖然以如來加持力故阿闍梨身即諸佛普集曼荼羅大會也。故云然以毗盧遮那乃至大會也。如此毗盧遮那三密阿闍梨三密平等平等故。於此無量功德地神作證明。是故魔事不能作障礙也。故云是故今亦乃至不能俎壞也二從複次下。約深秘明義中。自為二。初約人明義二約字門明義。  初中。實相世尊者。實相是所覺之法體。世尊是能覺之尊號也。即指釋伽牟尼世尊也。無明住地魔王者。住地謂舉十地。魔王謂指元品無明也。塵沙者謂三賢所斷。此惑無數故云大眾也。複次如此塵沙無明業即是行者本來三部聖眾。一一各具足十佛剎微塵數眷屬。周遍於盡空法界而過於剎塵。故云塵沙大眾也。以般若乃至心地者。其義如先釋(云云)時汝三昧等者。地天是言其種子字。即是本初不生妙體。言其形狀女天也。女是表三昧義。天是顯第一義空也。所謂舒五智圓滿右手押無相法界之心地。依之理智圓滿境智不二故現證本有之圓明。故云現作證明也。四種魔者。陰死天等四種魔軍也。  二從複次下。約字門明義中。正在他字之中者。指第七句之怛他痕之他也。他字長引即帶阿聲者。於此字加字第二點也。以一切法本不生者。阿字字義也。此法本不生之妙體界界如如字義也。故云如於實相。實相者六大法界大菩提心即字門實相也。此字不生之實相如如平等而無增減之分。故云不增不減也。  五從彼誦下。明秘密加持中。自為二。初明地神加持印。後明加持自身。  初中。時應長跪等者。釋經之彼應長跪等一十六言也。彼者指作法阿闍梨也。長跪兩膝者。恭敬稽首之儀則也。若深秘義者。展敷福智之兩膝於大菩提心之地。顯悲智齊行之行儀。故云兩膝著地也。由智慧手等者。淺深兩義如先釋也。是名真言印相應者。真言者指今阿利沙偈。印者指今申展惠手押地輪是也。  問。若然無意密如何答。相應句中攝之。所以然者。意密能通身口而相應故也。複次展五輪案地。專住字本不生三摩地。是即意密也。故云三密相應宛然也。  後從阿闍下。明加持自身中。欲作此法者。指驚發地神作法也。先者未作驚發以前。以三種三昧耶應加持自身令同法界也(更問)此事供養次第法中委悉。故云皆如供養法中所說也。今此皆如等八言向上向下成義。向上故前句之結。向下故成後文之表也(云云)用羅字門自凈心地乃至諸過咎等者。此中加持方便者深秘阿闍梨之秘密加持之方便。更難顯於筆端(更問)  六從經雲以塗下。明香華供養中。自為二。初明牒經。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後明隨釋中。亦為二。初約淺略明義後約深秘明義初淺略義。自可見。  二從然此下。約深秘明義中。然此中地者為釋香華供養之深義。先引出三種凈地深義釋成。故云明供養義亦復如是也。或讀爛脫以然此等二行余咎也之下經雲之上置之。此義一往雖爾。再往案文。亦復如是文言不消故不可讀爛脫也。所以然者亦復如是所克成於三種凈地以深秘義用阿字加持故使成金剛大地。今香華供養義亦如是以深秘義故。用凈菩提心種種功德。供養自法界中四重法界聖尊。以此義故成甚深廣大供養也。故云若阿闍梨乃至及持地者也。所言持地者等者。指六大一實字不生之持地者也(云云)以此功德等者。以弟子凈菩提心種種功德。供養弟子自法界中四重法界諸尊。故云回施弟子也。及持地者今淺深兼合而成三平等。所謂淺略義已成如來並持地者也。深秘義者自法界他法界中諸尊及持地者也。然則諸佛及持地者自法界中諸尊及持地弟子法界中諸尊及持地者互相涉入無礙自在也。以如此三平等加持供養故成真實廣大之供養。以此心法供養故堪莊嚴周遍法界金剛道場。故云若用莊嚴乃至一切諸佛也。此之字若之下用之上可置之也(云云)供養已復應等者。釋經之供養已等一十四字也。復應歸命者。如先又應用運心歸命。故云復也。運心作禮之義例先可知。故云例解可知也(云云)所謂指先當為一切如來作禮文也。疏亦隨爾也(云云)  七從經雲下。明當具眾德中。自為二。初明牒經。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凡欲造曼荼羅者。指擇地造曼荼羅也。先須作如是法等者。夫造立曼荼羅時必先可用擇地掘地凈治等也。於如此擇地掘地等。亦必世界壇地自法界心地弟子法界心地。如此三種一一以淺深兩義可擇治也。故云方乃掘乃至淺深兩釋也。乃至如經所說次者。指次上擇地擇治等。並指供養次第等也(云云)如此三種擇地。無支分不具無眾德不滿。故云當具眾德也。於此處可讀又凡欲擇治地時乃至可以意得耳等三行余之文也。至下此例甚多。或有越卷之爛脫。或有越品之爛脫。今是越料之爛脫也(云云)此中當自觀心蓮華上等者。於彼三種秘密心地之上成九山八海。於其妙高山之上成五峰八柱秘密加持等。並有面授(更問)故云此中深秘之趣可以意得耳。誠有所由哉。  五從時金下。明薩埵疑問中。為二。初釋長行。後釋偈頌。  初中。又二。初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然文略。可交牒爾時執金剛等一十八言也。  二明隨釋中。時金剛手為欲等者是隨釋也。為欲發明如來深密之旨者。言金剛手聞如來說擇地擇日等種種事相。因之為顯即事而真深旨卻未悟之伏疑致此疑問也。非謂金薩自不達。故云為欲發明乃至而說偈言也。  二從佛法離下。明偈頌中。又為二初明牒經。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後從謂我下。明隨釋中。又為二。初舉無相疑有相。二明請決所取。  初中。亦為二。初一行舉上品自證三菩提為發問之依憑。後一行舉今品諸相為疑問正體。  初中。我親從佛聞者。金剛手親從如來說自然自證三菩提故也。諸法實相者。此字指六大法界雲諸法實相。即釋佛法兩言也。遠離一切諸相者。此六大法界離去來一異等諸相故。即釋離諸相三字也。法佛所住者。指四種法身之境住。即釋法之一字也。住於法位者。如此四種法身境界體性空寂而各住法位故。有佛無佛性相常爾。故云若如來乃至不可思議也。已上釋住於法位之四字也。非思量乃至能表示者。釋所說無譬類之一句也。就中思量分別釋所說之兩言。因量譬喻釋無譬類之三字。若法相常爾等者。釋無相無為作之一句也。法相常爾釋無相之兩言。有為諸相釋無為作之三字也。  二從何故下。舉今品諸相為疑問正體中。天中天大精進者等者。指大日世尊。覺第一義中之第一義故云天中天。複次十地為天故。指第十一地佛果雲天中之天也。天台釋十地為天。即此意也。複次色界頂魔醯首羅即是三界主天中大王也。如來降伏彼天主成法界自在大魔醯首羅王。故云如來號為天中之天也。  問。若然經文無天中之天文。何故疏家如斯釋給耶答。今本略經故不說之。采廣本之意爾釋也。大精進者。釋迦名大精進。今假彼名雲大精進。可雲大精進之中大精進也。今乃說此者。釋而說此三言。可通下之句也。此擇地乃至事相者。釋有相兩言也。乃與乃至行法者。釋及與等一句也。令修學等者釋不順等一句也。是總雖經三業而作有為有相之行業。不可順法然道也。  二從唯願下。明請決所疑中。唯願世尊乃至疑謗之情者。今本不雲之。依大本意釋之。故承口傳耳。開發是中深趣等者。是中者指擇地等事相次第修行等有相者。深趣也。如此等擇地修行等如情所謂即是有相生滅造作遷流之法也。佛意所指如此事相作業本來法爾常住也。故離此有相而無無相。離無相而無有相。有相無相本來一體有為無為本來同際也。然金薩鑒致未來小智愚鈍之疑難。為除此疑惑致此伏疑。依此伏難。如來開演是中深趣。其深趣者說一切諸法皆住於實相有相無相同際也。故云開發是中深趣乃至疑謗之情也。  六從爾時下。明佛答中。自為二。一明科段。二明次第相釋初科段。自可見。  二從初雲善聽下。明次第相釋中。自為六。一明誠聽。二明責疑問不知。三明事理全取無相。四明凡夫不知。五明設教元意。六明大悲問答無限。  初中。諸法者指有為無為諸法也。實相義者指本來不生。所謂字字義也。故云實相義也。甚深難見者。如此諸法實相義唯佛與佛境界而非等覺十地覺知之境界。故云難見。  二從夫法常無下。明責疑問不知中。法常無性者。有相無相有為無為等諸法自本際以來法爾常住而無性也。雖然因緣和合即生。因緣離即滅。是故生無性也滅無性也。生滅共無性故。離此因緣所生去來生滅之法。別無可求無相無為之法。故云從眾緣生乃至一切妄想等也。此中即是八心之相等者。指曼荼羅聖眾最初發足之心相。此八心之相為初。乃至第十一地佛果圓滿相為終。始終都一相也。所謂無性之一相也。無性而離諸妄想之分別故云越諸戲論也。如此有相無相共無性也。此無性之心相外。汝指何法可為無相無為之法耶。還責疑問無所致也。故云汝欲更於何處乃至一切妄想等也。  三從若了知下。明事理全取無相中。若了知諸法本無相等者。諸法雖多。不出有相無相有為無為等。如此等諸法本來無性而寂滅無相故。今擇地造壇等事相併次第修行法則本來寂滅之相而無性無相。豈除此造壇行事等外。別有寂滅無相之法乎。故云若了知諸法本無相如是也。如大品雲。諸法一相所謂無相。又法華雲。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也。若了知如此諸法自本無相時。自照見自心之實相本來常住而無生無滅。所謂字本不生之實體也。故云照見乃至不生也。如此了諸法之無相照見自心不生時。有相無相一切三密同一相也。所謂無相也。無相無性故一一三密遍法界海。無礙無障而如虛空。如此覺知名雲正覺正知。故云爾時乃至如虛空也。如上諸句皆是轉釋事理全取而一相無相也。  四從然一切愚下。明凡夫不知中。自為二。初明迷倒執境。二轉釋迷倒境。  初中。然一切愚童凡夫者指六道生死凡夫也。以不如實知者。如實不知自心六大法界故。邪執顛倒而心外執境。所謂六塵之境也。故云以不如實知乃至境界也。  二從所謂時下。明轉釋迷倒境中。時者三世晝夜等時也。方者四方四角上下等也。諸相貌等者。擇地造壇等相。乃諸尊忿怒降伏息(災)寂靜等貌也。如此等相貌無量無數而不可勝計。故云諸相貌等也(云云)樂欲無明覆者。如實不知如上之時方相貌等之實相故。起三世十方之見。生善惡好醜之貌。樂著如是等諸法不覺本心。是無明所覆故也。故云時方諸相貌等樂欲無明覆也。常為愛水等者轉釋上句也。所謂愛水者貪慾也。無明者愚痴也。愛欲之里瞋恚也。邪倒雖多不過三毒故。舉三毒為迷倒體也(云云)  五從若我下。明設教元意中。自為二。初明方便為說。後明不墮斷常。  初中。又為二。一明正方便為說。二明測釋佛意。  初中。若我舍於方便者。寄擇地造壇施三密方便。若無此方便。直說自證三菩提無由。故云直為眾生乃至隨順方便說也。  二從佛意言下。明測釋佛意中。我以甚深法相者指自證三菩提也。法謂諸法。相謂實相。其諸法者指三種世間諸法也。實相者。如此一一諸法皆是莫非六大法界之實相。故云甚深法相也。以方便力寄此曼荼羅者。指擇地造壇曼荼羅也。言若約淺機則雖似有相淺近方便。若約深機則無相甚深曼荼羅故。為淺機因緣行業不空。依此功力遂蒙佛加被睹見普門海會聖眾。故云此曼荼羅具緣支分令初業者乃至莊嚴一切諸佛土也為深機離此曼荼羅外。不見本有常住萬德莊嚴。所以者何見方圓三角等形色本來五佛之本形也見青黃赤白等顯色是又本來五智之本色也。加之一一表相一一三密一一色心無非體相用無礙之輪圓。以十緣生句觀察之都無自性。無自性故本來常住。本來常住是即自心萬德莊嚴也。故云兼得觀察乃至一切諸佛土也。  二從不欲下。明不墮斷常中。自為四。一明不墮斷常。二明簡舍事求真。三明舉經結釋。四明時方實義。  初中。不欲令諸行人等者。佛意不欲令諸行人舍離諸行作業住如情所謂之無相。若令住如情所謂無相者即是斷見所生也。故云不欲乃至住於無相也。又不令執著等者。不欲令諸行人執著造作遷流諸行住於如情所謂之有相所言有相者即是常見所生。故云又不令乃至住於有相也。為令不生斷見故寄曼荼羅顯即事而真。為令不生常見故以十緣生觀無自性也。  二從若一切下。明簡舍事求真中。若一切有為之法等者。指世出世間一切六因四緣所生一切有為法。如此等有為諸法緣謝即雖滅非永滅。只是法性常住之隱德也。機興即雖生非今有。只是法性常住之顯德也。如此起滅法爾常恆。離如情所謂去來生滅。豈可雲有為生滅之法耶。若舍此一切有為之法求無為常住之體。如愚痴人慾舍此虛空取彼虛空。智人所笑豈作執舍分別戲論耶。今擇地造壇曼荼羅亦復如是。若離此造壇行事別求無為常住。大不可也。豈異執舍虛空之痴人耶。故云若一切有為之法乃至貪著虛空乎也。  三從故云雖說時方所下舉經結釋中。雖說時方所作業之七言。略經是即理在絕言也。故疏家依梵本置此七言也。彼一切諸法唯住於實相者。一切諸法者。指時方等有為諸法也唯住實相者。如此有為諸法唯一無相。所謂無自性也。無自性是法界自性也。法界自性名為諸法實相。諸法實相名為曼荼羅體。故云彼一切諸法唯住於實相也。  四從如言三月下。明時方實義中。自為二。初明時實義。後明方實義。  初中。如言三月等者。時分雖多。且舉三月持誦顯其實義。其實義者。月是其性清涼而清凈不染。其體圓滿而光明普照水陸。今行者性凈圓明月輪亦復如是。離煩惱之熱惱得性凈之清涼。離闕暗之微質得圓滿遍照。故曰性凈圓明中也。複次性凈者指本有五大。圓明者指本有五智。中者顯理智不二也。複次性者佛部。凈者蓮華部。圓明者金剛部也。複次性者身密。凈者口密。圓明者意密也。故云三轉方便也。為成如是等義故云三月念誦。若作九旬想。豈可相應於佛意耶。故云豈可但作九旬解耶也。  二從又如下。明方實義中。如東方等者。十方中以東方為始故。此宗寶幢呼號東方。所以者何。四點之中發菩提心以為最初。准方始名東方。顯寶憧佛最初凈菩提心義也。如東方。南西北及四角上下亦復如是。故云以此例之也問。四方四角是八葉八德義可爾。上下有何表相乎答。上是上求菩提義。即指金剛界天曼荼羅。下是下化眾生義。即指胎藏地曼荼羅。豈作上下解耶(云云)則諸餘法門等者。且如擇地治地等者。擇弟子心地治行者意地令得三平等地為義。如香花等供養者。以成就六度萬行為義。如此等法門表相無量無數不可勝計。故云皆可意領也。  六從複次下。約大悲門明答中。自為三。初明為重鈍兼存。二明引三車譬。三明知病識葯。  初中。又四。一明能應大悲。二明所應時機。三明冥顯益。四明舉經結釋。  初中。大悲無限者。無緣大悲普覆法界濟度無盡利益不窮。故云大悲無限也。  二從哀愍下。明所應時機中。哀愍諸未來世等者。舉所哀時分並根機也問曰。今教所談超越三時之時分。不論三世之際。何故云諸未來世耶答。實如所難。但至今文者有淺深兩重義。若約淺略者。雖無三世之際且為障重根鈍之劣機。施設無時之時建立無際之際也。若約深秘者。未來世者貪瞋痴三毒也。如降此三毒故名曰降三世。此貪瞋痴三毒即如實不知自心法界佛金蓮三部之心地。名為障重根鈍眾生若如實知三部妙德。名為上根上智之根機也。所謂障重者。障蓋有三種。煩惱法業是也。於此三障。或眾生有煩惱障重而法障業障輕。或眾生有法障重而煩惱業障輕。或眾生有業障重而煩惱法障輕。或一障輕二障重。或二障輕一障重。或三障共輕。或三障共重。如此輕重淺深重重無盡。覆蔽凈心不令顯現。例如三毒等分煩惱重重無盡。然三障共輕者。值知識經卷聞甚深法教。即輒爾信知頓速入法界。若三障共重者。世世不聞三寶名字。生生不值秘密乘教。適聞還作謗。奇值敢不信。是故不能頓入法界。故云障重根鈍乃至法界也。雖然無緣大悲以更不息故。住那羅延摩訶那羅延三摩地。旋轉字本不生之總持作擇地造壇之方壇。旋轉字離言說秘咒為五瓶閼伽之香水。旋轉字離塵垢之密言成燈明護摩之光燒。旋轉字離因業之真言成動搖遷流之作業。旋轉字等虛空之秘明成無障無礙之空位。或轉字為黃。轉為白轉為赤。轉為黑。轉為青。或轉為方。轉為圓。轉為三角。轉為半月。轉為團形。或轉為堅。轉為濕。轉為暖。轉為動。轉為性。或轉為塔。轉為蓮華。轉為寶珠。轉成五股轉為羯磨。或轉為中央大日。轉為西方彌陀。轉為南方花開敷轉為東方寶幢。轉為北方天鼓。如五字門。一切總持真言皆以例爾。如此旋轉秘密總持。重重無盡猶如帝網。剎塵筆墨剎海硯水豈得記耶。是此毗盧舍那一體速疾難思智德是此心王如來秘密神通無方化用。是故見聞觸知之境無非旋轉總持之體。是故憶念作意之心無非秘藏真言之法。故云故於此深秘藏中以旋轉總持也。兼存淺略方便者。香象引攝論雲。智障極妄闇。謂真俗別執(云云)今此擇地造壇次第修行者。若預上根上智人則甚深無相而法爾常恆。若約劣惠根鈍機則淺近有相而生滅無常。故云兼存淺略方便也。  三從設於下。明冥顯得益中。設於事相之中者。彼障重根鈍。如情所謂事相也。非謂約法體而事相也。亦成世間悉地者。持明仙悉地及常在人天憶持不忘受勝快樂等悉地是也。功不唐捐者。一花一香之功不空。一印一言之德不失故。三密冥資者。影必隨本質。影像動必依本質。今三密冥資亦復如是。本有三密冥助故。隨緣三密顯芽。是故冥顯和融本修冥會速成佛道。如是三密冥資十地不能知。何況於薄地耶。故云冥資也。故分別聖位經雲。從無見頂。流出無量佛頂法身。雲集空中以成法會。光明遍覆如塔相輪。十地滿足莫能睹見。冥加有情身心罪障悉令殄滅。無能知者。雖不能知冥息諸苦而生善趣(云云)故知依三密冥資故。以有相淺近之心雖思惟修習。念念滋長任運增長終成佛道。故云三密冥資終成佛果也。  四從故次下。舉經決釋中。故次偈雲者。是則牒經也。其文自可見。委悉不釋耳。

  妙印鈔卷第二十五 一交了

  (御本雲)元德二年(庚午)十一月六日加點了

  沙門阿寂(六十一)

  妙印鈔卷第二十六

  沙門阿寂紀

  釋入曼荼羅具緣品第二之餘

  二從複次下。明引三車譬中。自為二。初明取意引法花。後明合例。  初中。阿闍梨者指傳法之人。廣說法花經等者指彼經譬喻品。長者等者指萬德圓滿如來也。諸子者指三乘幼稚窮子也。觀彼深心所著者。聲聞執四諦。緣覺執十二因緣。菩薩執六度。故云深心所著也。門外者指三界火宅之門外也。三種妙車者羊鹿牛車是也。所謂以聲聞所乘為羊車。以緣覺所乘為鹿車。以菩薩所乘為牛車也(云云)當往取者。各各出三界火宅。取有餘無餘二涅槃可受寂滅樂。故云汝當往取之可自娛樂也。以聞遊戲之名等者。得六通三明聞可遊戲無餘灰斷之露地故。各以稱其所樂故。倩皆勇進而競出也。故云時彼諸子乃至而出也。其等獲寶乘等者指大白牛車。是即以先三車譬三乘所乘權方便。以此大白牛車譬示真實相一佛乘。三車是三乘之人深心所著雲適其願故。大白是非三乘已分故云非先所望。若約佛意。三乘是權方便故非佛本意。一乘是示真實故云一大事因緣也(云云)  二從此漫下。明合例中。此曼荼羅法門者指擇地造壇曼荼羅也。如來以世間因緣事相者。約劣惠如情所謂。則是世間因緣事相也。故從鈍根重障且雲世間因緣事相也。約上根上智非謂有為事相也。故云因緣事相也。擬儀況喻不思議法界者。擬儀於白心法界八德圖八葉蓮華。擬儀於心數塵數萬德圖三重曼荼羅。約根鈍且雖雲擬儀況喻。約上智即是法界常住之妙體即事而真之終極也。勿生如言之執也。俯逮群機者。三重法界根機無盡故云群。菩提心可發故云機也。普門信解者。信解六大無礙法界體性故云普門信解。信解義如住心品釋之(云云)自見心明道者。指初地法明道位也。乃知種種名言者。三種世間一一名言是如來密號也。一一威儀作業是佛行佛所作也。非啻得諸法明道始得。從本際已來常住不變之四點之功德。是此一切眾生本來法爾之萬德也。是此一切諸佛自性常住之功德也。非異生二乘之所測。非十地等覺之所知。故云然非彼常情之所圖也。  三從是故下。明知病識葯中。自為四。一明應病投藥。二明不鑒利鈍得失。三明鑒本末因緣。四明觀知佛意。  初中。是故者。此則結前之言也。所謂指兼存淺略方便顯即事而真實義也。兼存淺略故不舍重障根鈍。即事而真故不失利根深智。故云當善識根緣又知法門分齊也。善識根緣者。正鑒根機利鈍本末因緣也。又知法門分齊者。能明知利鈍所乘法門淺深分齊也。應病譬鑒機根。授葯譬授法門。若利根深智授淺近。鈍根劣惠與深法。是非應病授葯之義也。故云勿使差機也。  二從若著下。明不鑒利鈍德失中。又為二。初明於他無益。後明自犯三昧耶。   初中。若著相之人者。執著如情所謂之有相之人不信即事而真甚深無相之空義故。為雖說之。驚疑怖畏還作誹謗彌成不信。故云若著相之人乃至增其不信也。若利根深智等者。不鑒上根上智之人而授淺近法門故。思不順甚深空義。生怪忽之心。不能得深益。故云若利根乃至於他無益也。  後從又自下。明自犯三昧耶中。應先住瑜伽者。住三平等妙觀之時。出此大圓明中現彼本末因緣。故云應先住乃至本末因緣也。當觀此問答中者。薩埵問如來答也。所謂佛法離諸相二偈薩埵問也。爾時薄伽梵等八偈如來答也。施權顯實之意者。薩埵為顯權實體同性相一徹舉實疑權。如來通徹於利鈍二機為示即事而真即於無相兼於有相。是故若不知此意者不可知即有相而無相。即無相而有相。若不知有相無相同際一如者。於無相無為法成執著。於擇地造壇之曼荼羅而成輕慢。依之不得至事理和融三平等地。故云善了知已當觀此問答中施權顯實之意也。一宗大綱顯密差異皆悉有此問答決疑。文約義豐。是故能能不尋習不可也。散入一切諸方便門者。指今擇地造壇曼荼羅種種具支眾緣也。言且如雲五寶者五智法財圓滿。如五種蘇多攬者。五智之命根不絕。是曼荼羅所緣一一事相一一作業。莫非即事而真妙行降伏四魔之秘術也。故云散入一切乃至不生障難也。  七從經雲秘密主下。明灑凈香水中。自為四。一明結前生後。二明第二日行事。三明第三日行事。四明第四日行事。  初明結前生後中。又為三。初明牒經。二明正結前句。三明生後句。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如下。正明結前句中。如教所說者。指上所說擇地擇治之中。故經雲如是所說處所中隨在一地治令堅固也。凡造曼荼羅者總差定造曼荼羅首尾時分。故云指七日內須畢也。又瞿醯經等七日行事說之。可見之。於最初日者。舉己過之行事為結前句也。當住大日如來自性者。即如雲。先運心思惟毗盧遮那無盡莊嚴身周遍法界。十方三世一切如來亦復如是。一一無盡莊嚴身周遍法界(乃至)無有間隙如胡麻中油。當觀此身遍至一切眾聖前。以清凈三業至誠作禮(云云)如是能所共周遍於法界住如來常住自性法身。而以三種三昧耶作加持。然後驚發地神。故云於最初日乃至驚發地神也。如驚發地神。一切加持方便時皆亦如是(云云)嚴身方便者。供養次第雲。阿字遍金色。用作金剛輪。加持於下體。說名瑜伽座(已上明下體布阿字)鍐字素月光。在於露聚中。加持自齊上。是名大悲水(已上明齊輪布字)□字初日暉。彤赤在三角。加持本心位。是名智火光(已上明心佉布字)唅字劫災焰。黑色在風輪。加持白豪際。說名自在力(已上明豪處布字)佉字及空點。想成一切色。加持在頂上。故名為大空(已上明頂上布字)如是以五支字安行者身。而令行者同毗盧遮那身也。故云供養次第雲以依是法住即同牟尼尊(云云)  三從驚發下。明生後中。即用不動尊等者。如供養次第雲。複次當辟除。自身所生障。以大慧刀印。聖不動真言。當見同於彼。最勝金剛炎。焚燒一切障。令盡無有餘(云云)同疏釋雲。第八真言相應除障者。兼以不動慧刀印二句者。攝別說中複次當避除乃至悉能普護之(云云)問。以大慧刀印者何印耶答。有二種。一常□印。二(云云更問)已上初日行事也。是即為明第二日行事。為結前如此釋也(云云)  二從然後下。明第二日行事。又分為五。一明掘中心卻過。二明知地分。三明以牛液堅等。四明和糞液塗。五明安五寶。  初中。然後者。然字所押即指昨日。後字所克即指第二日也。掘地如法等者。於前所擇治之地。復掘其中心一肘量。如法細治除諸過了。還後填其土也。故云如法擇治乃至還復填也。瞿醯雲。次當細攝其所掘土。還填其處。打令堅實(云云)蘇摩呼雲。所掘之處填以凈土。於其地上建立精室(云云)  二從填之下。明知地分。自可見。  三從如是下。明以牛液塗中。潤以牛液等者。彼所掘土和以牛液攪合之。打築而令堅正也。故云潤以乃至猶如手掌也。瞿醯雲。複次牛尿散灑令潤。灑已還打。槌令平正。猶如手掌(云云)問今雲液。彼雲尿。相違如何。  答。共有潤澤義。然於梵音存兩義歟。爾者無相違也。  四從次用下。明糞液和合塗中。又為四。初舉梵音。二約淺略明義。三約深秘明義。四明結歸。  初中。瞿摩姨者梵語。此雲牛糞。瞿摸怛羅者梵語。此雲牛液也。此二種和合塗前所打堅之地也。故云和合塗之。瞿醯雲。次牛糞和水。從東北角右旋而塗(云云)問。此雲液。彼雲水。如何答。准前可思之(云云)  二約淺略明義中。為順彼方俗法者。西方俗法以之尤為清凈故。佛準據彼風俗說也。若世俗以之為不凈。可用凈水等歟。  三約深秘釋義中。瞿是行義者。瞿是二合成也。是行義。是根本義也。然入阿字門故諸法無行也。無行是凈菩提心體也。凈菩提心是諸法根本也。然此菩提本初不生。所謂無根本凈菩提心也。今付字體作釋耳。故云瞿是乃至無行也。摩是我義者。我有二種。所謂外道凡夫所執名為小我。是即實我實法也。諸佛無上果德名為大我。小我既不可得。豈有大我(云云)夷則乘義者。是乘義。是自在義。乘即無乘法界大自在乘也。大自在乘者是即大菩提心也。大菩提心者即是大乘也。故云摩是我義夷則乘義也。何故等者三字次第相釋其義自可見(云云)瞿模義同前釋者。摩與模字體是同故云爾也。怛羅是如如離塵垢等者。如如者字義也。離塵垢是字義也。所言如如者自性清凈六大法界也。此六大法界三種世間平等平等故云如如也。然此如如平等六大法界遠離煩惱塵垢故云離塵垢也。即是心之實相者指六大法界之體雲心。謂六大法界之相雲實相。所謂如如離塵垢心之實相也(云云)秘記雲。香泥塗拭為尊位(戒也云云)  四從若行下。明結歸。文自可見。  五從凡擇下。安五寶中。自為三。一明結前生後句。二明正安五寶等。二明深秘義初結前句。自可見。  二從即穿下。明正安五寶等中。即穿曼荼羅中心者。於前捶堅塗牛糞等之處。為內五寶等。復掘中心深一肘也。故即穿乃至深一肘許用也。瞿醯雲。復於中心穿以小坑。持誦五穀及五種寶五種藥草。安於坑中。還令平正(云云)成辨諸事真言者。成辨諸事有總別不同。總謂不動通三部故。別者佛部用不動。金剛部用降三世。蓮華部用馬頭也。又以軍荼利。三部通用之。  問何故以不動為總。以自余為別耶答。不動是心王大日如來教令輪故也。自余心數諸尊教令輪故。心王必兼心數故也。隨其真言有五大尊之句。可思之問。理可爾。文證出在何處耶答。處處散在不可勝計。且供養儀式品以攝頌別說二門說九種儀式。其中第三結界護身門。第八譬除障者門。第九成辨諸事門。同疏釋第三門雲。三段中有三門。先列眾。次為令心喜故乃至隨類而相應。顯印真言結界等(云云)同經雲。奉獻外香花燈明閼伽水。皆如本教說(文)同疏釋雲。奉獻等三句依別本法則。謂供養真言等也(私雲五供養印言等也)若無自法依不動去垢(云云)自法者各別加持印言也。若無其各別印言者以不動加之也。又經雲。不動以去垢辟除使光顯。本法自相加(云云)同疏釋雲。辟除者碎障也。使光顯者。香等上用加持香真言。故言本法自相加(云云)言一切香花等。先以不動而除障。其後為使光顯供香時用香印言加持之。供花時用花印言加持之故。名為本法自相加也。又經及護持我身。結諸方界等。或以降三世(云云)疏釋雲。及護持我身等三句別本自有護身法等。護身等若無別法通用此法。故言或以降三世。及諸相別義也。何以故。香真言與護身真言別故言及也。言護身等自有別法。若無別法者通用此不動法也。故云若無別法通用此法也。故言或以等者舉別本護身並別法香花等真言也。又經雲。善請如本教。所用印真言。及此普通印。真言王相應。疏雲。善請等四句別本自有依法用。若無別法用此通法。故言及此普通印等言善請等法自依三部用有本法。若不用其別法者可用此三部通用不動印言也。今此經疏文中以不動為通用名普通。以自余雲別法雲別義。明知成辨諸事真言者指不動真言也。又經雲複次當辟除。自身所生障。以大慧刀印。聖不動真言。當見同於彼。最勝金剛焰。焚燒一切障。令盡無有餘同疏雲。第八段中有四。初複次當辟除乃至令盡無有餘。明不動尊印真言德。自身所生障者妄想所生內外障(云云)又經雲。或以不動尊。成辨一切事。護身處令凈。結諸方界等。不動尊種子心曰。南摩三曼多伐折羅□悍。次先恭敬禮。後獻於閼伽。如經說香等。依法修供養。復以聖不動。加持此眾物。結彼慧刀印。普皆遍灑之。是諸香花等。所辨供養具。數以密印灑。復頻誦真言。各說本真言。及自所持明。應如是作已。稱名而奉獻。同疏釋雲。第九段中有二門。初或以不動尊乃至悍。總表成辨門。二次先恭敬禮乃至摩訶沫履莎詞。廣明營辨門。初中。不動尊種子心真言門。悍詞是行。阿聲又是行。點即大空。由住此位。能降一切。為菩提心作大護也。二廣明營辨門中。如經說香等者。用種種香花五寶五葯五穀。加於所獻閼伽水中。數以密印灑之如法。所持閼伽嚴水中。用不動尊慧刀印。清閼伽水中。所有供養中洒水也。復頻誦真言者。洒水時誦不動尊真言也。各說本真言者。香等真言也。及自所持明者。念誦者本尊真言也。稱名者香等也(云云)今此經疏文中總別顯然也。經雲成辨一切事。疏雲總表成辨門。疏總表之言偏釋經一切之言故也。明知以不動亦為總。以自余為別也。廣明營辨門中。以不動真言為總。加持香花等本真言為別也。上件經疏文總別兩種分別也。故知今文用成辨諸事乃至皆如供養法中說者。指上來所引文也問。若然者其印明如何答。經說二種印相。初說慈救咒□印已。而雲所余諸事業隨類而相應。言去垢辟除結界護身一切事業等隨其類而用之也。故知此印言名為成辨諸事印言。二說心印並一字明。初雲成辨一切事。後雲加持此眾物。是亦成辨諸事名義分別也問。兩種印明何殊堪所用耶答。隨事依物所用不同也。先印言摧滅內外種種障難。後印言使菩提心堅固不動故。各所望不定也。已上成辨諸事真言料簡大概了。已下一切法事所用方便加持須准知之(云云)凡內五寶時等者。內猶入也容也。即應如前者指前驚發地神時運心作禮等。故云敬禮十方諸佛也。而請白言等者。如是運心作禮了。對彼周遍法界重重帝網無盡莊嚴胡麻諸佛。以重重無盡周遍法界三業而請白一一海會聖眾也。我者阿闍梨自稱也。明日者指第三日也。當作請法者。第三日已去定白檀曼荼羅可作召請也。  三從若深下。明深秘義中。安立菩提心中五智之寶者。於行者自性清凈大菩提心中。安立五智金剛寶玉。所謂金剛即寶光。蓮華即羯磨。如如同一體。即之身五佛是也(更問)已上五寶密釋也。能起五種善萌者五點具足是也。如雲自心發菩提即心具萬行見心正等覺證心大涅槃發起心方便嚴凈心佛國(更問)已上五穀秘釋也。滅除五種過患者。以舍無量心之葯滅除前五識之過患。以喜無量心之葯滅除第六意識之過患。以悲無量心之葯滅除第七識之過患。以慈無量心之葯滅除第八識之過患。以平等法界之葯滅除第九識之過患。故云滅除五種過患也。已上五葯秘釋也。  三從如是下。明第三日行事中。自為四。初明結前生後句。二明置瓶作法。三明日日加持。四明準定曼荼初結前生後句。自可見。  二從應下。明置瓶作法中。應取欲灌頂瓶者。今造壇所用瓶總有百餘。其中用五瓶為灌頂瓶。故云應取欲灌頂瓶也。瞿醯雲。其欲灌瓶置五穀等物。及善花枝。置少許水貯以凈水等者。貯猶盛也。入也。余分自可見。  三從自下明日日加持中。置瓶者。置灌頂瓶於埋寶處。以後日日三時以不動印言加持也。必先作此加持。然後作自餘事業也。故云自第三日乃至作餘事業也。瞿醯雲。日三時持誦其瓶。應用彼瓶持誦灌頂(云云)  四從從此下。明準定曼荼羅中。從此第三日以去者。從第三日置瓶以來也。漸當準定者。先相計曼荼羅大小廣狹。以白檀點記之。準定其方角及初二三四等次位也。故云從此第三日乃至點記之也。若阿闍梨不能具記持者。言以白檀點記之。猶不分明者。或畫其尊形。或畫種子字等。使一一方角次位分明也。故云若阿闍梨乃至灑凈竟也。  四從第四下。明第四日行事中。自為二。初明加持遍數。後明加持真言。  初中。至第四日暮者。指第四日之日沒分也。故瞿醯雲。於日沒時用灑其處(云云)次用香水真言者。次左真言是也。加持香水者。非彼瓶水。別器在之。所謂洒水器是也。  二明加持真言中。亦為二。初舉彼真言。後釋彼字義初真言。自可見。  後從初句下。釋彼字義中。自有七。一釋初句。二釋第二句。三釋第三句。四釋第四句。五釋第五句。六釋第六句。七釋末後句。  初從初句中。釋初句中。亦為五。一普歸命三字舉能歸心。二諸佛兩言出所歸境。三明能所細釋。四齣初句功能。五明普被一切。  初中。普者普遍法界義。運心於三世十方。無所不至如前運心作禮故。初舉能歸心。歸命者。夫一切眾生貪著財寶。輪迴六趣彾跰四生。然其財寶有三種。所謂身命財是也。其中最重者命根。次重身根。最輕財寶也。最輕財寶猶難捨。何況於身體乎。自體尤難捨。何況於命根乎。舍如此難捨之命根。以普歸十方三世不可說不可說不可說展轉展轉展轉自法界他法界一切如來。然此因緣所生命根從本已來遍周法界常住不變。故與諸佛如來金剛不壞壽命一體平等。名為歸命也。以此一體平等為諸佛三昧耶故。功能中雲。欲令此諸世尊不越本誓故同共加持而作證明也。  二明諸佛兩言出所歸境中。所言諸佛者。指十方三世五佛。如理趣釋雲(云云)問。若然者何唯歸佛寶不歸法僧耶答。歸佛境時自歸法僧也問。何故爾耶答。密教所說。一法攝一切法。一切法攝一法。一字攝一切字。一切字攝一字。卷舒自在不可思議也。況一一名言者是法寶義也。此一一諸佛理智和合是僧寶義也。複次一切諸法以名句文身成義。名句是佛寶。文是法義也身是僧義也。複次一切諸佛同體三寶本來成就。故歸諸佛時自歸三寶也(云云)  三從如下。明能所細釋中。如毗盧遮那三身等者。變化等流合論名曰應身也。四身三身是只開合之異耳。然此三身周遍法界無有間隙。譬如麻油猶似空光。如大日如來。一切十方如來亦爾也。故云如毗盧遮那乃至亦復如是也。已上細釋諸佛兩言也。所歸境已遍法界。能歸心亦爾也。故云今皆以普遍一切歸命也。已上細釋普歸命三字也。第四第五自可見故。委悉不記之(云云)  二從第二下。釋第二句中。自為二。初釋字義。後釋句義。  初中。以最初阿字者。所謂之初阿字也。為真言之體者。今此真言以此阿字為體。以下諸字明此字具德莊嚴也。故云為真言之體乃至皆為莊嚴此字故。非但此真言以此字而為體。十佛剎微塵數不可說不可說海會聖眾所說一切真言皆然。以此字為體。如一切真言者。他受用應化所說一切契經。乃至世間治生產業。皆悉以此字為體。何以故。開口最初之音自字也。下筆最初之點亦阿字之點也。況諸字自具阿響。故第七捲雲。阿字是一切法教之本。凡最初開口之音皆有阿者。若離阿聲則無一切言說。故為眾聲之母(云云)又雲。聞一切語言時即是聞阿聲。如是見一切法生時即是見本不生際。若見本不生際者即是如實知自心。如實知自心者即是一切智智。故毗盧遮那唯以此一字為真言也(云云)又第六捲雲。此阿字門為一切真言之王(云云)明知此宗是一切諸法根元凈菩提心本極也。故云以此字門即是菩提心本源也。此事最秘也(更問)今所造大悲胎藏等者。今此擇地造壇等本意擇治此行者本來字本不生之心地。為令無垢平正也。故此真言以此字為體。以此字加持灑凈故。今所造曼荼羅全體是法界大悲胎藏生曼荼羅王也。故云今所造乃至令離諸垢穢故也。若論外境亦如是等者。內證真實境界如此。若寄外境時世間森羅萬法亦金剛輪大地所持。若非金剛輪際者全無其所依也。今此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亦如是。非字本不生心地全無所依也。故云若論外境亦如是所持金剛心地也。是故余字等者。言於此字有無量無邊義門故。為使此無量義門之顯了故說諸字門也。故云是故余字皆為成此字門也。余文自可見。次有底字正體是多字門者。於字加點故。其字體如如不可得字門也。以帶三昧聲者指點。是根本不可得義也。所謂以如如法界為諸法根本。此根本入阿字門故即無根本也。無根本即是凈菩提心。故云次有底字乃至凈菩提心。已上釋底字義了。凈菩提心於一切法等者釋字義。字是蓮華部之心真言故名蓮華三昧也。住是三昧者釋迷字義也。故次明者次上字如如法界說字之三昧之大空。使彼如如法界體定慧均等也。故云故次明乃至均等也。具三昧聲者。迷字傍角點也。如諸大乘經論等者。經謂指大品等諸大乘經。論謂指大論等諸大乘論等也。四悉檀者。悉檀此雲遍施。一世界悉檀。說諸法隔異之相。二為人悉檀。使人生諸善為義。三對治悉檀。使人斷諸惡為義。四第一義悉檀。使人證入理為義。今若以此四悉檀義釋阿字門者。於阿字有無量句義世界義也。以阿字為凈菩提心種子是為人義也。以阿字本不生故諸過失殄滅是對治義也。以阿字本不生故證入諸法本原是第一義諦也。故第七卷釋入佛三昧明雲。最初阿字以本不生義故即有息災用(私雲當用第一義)以本不生故一切功德具足無缺即有增長用(私雲當為人義)以本不生故無量過失殄滅無餘即有降伏用(私雲當對治義)如是本不生中元所有功即能成辨一切諸事(私雲當世界義)已上約四悉檀作阿字釋大略爾也。若約四不生等者。從自不生以阿字本不生故。從他不生以字本不生故。從共不生以阿字二性本不生故。從無因不生以阿字本不生之生故。複次非有阿字本不生故。非無阿字本不生之生故。非亦有亦空以二性本不生故。非非有非空以本不生之萬德故。如此或約二諦三諦。或約五蘊六度七覺八正九識十地等眾多法門廣應說。故云等也。例如大品等中約眾多法門說般若大空三昧也。種種因緣譬喻者。以自身本來阿字本不生為因。以已成如來阿字本不生為緣。感應道交而成不思議之緣起。雖然於此不思議之緣起不生一念之著想。何以故阿字本不生之緣起故。譬如幻夢陽焰芭蕉泡沫鏡像水月。猶如旋火輪空谷響乾闥婆城等。以如此十喻可釋阿字本不生義。故云以種種乃至不可具論也。  二從複次下。明句義中。又為二。初明結前生後句。二正釋句義初結前生後句。自可見。  二從若句等下。正釋句義中。無等無對等者。阿是無義。缽羅底是對義。三迷是等義也。以上阿被下二句故云無等無對義也。倫匹者。倫猶與也等也。匹又比也類也。所謂無與等義。無比類物也。何故如此等者。此曼荼羅王所以無倫匹者。如上來所說字門。以具足圓滿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義理故也。故云何故如此乃至所說義故也。  三從第三下。釋第三句義中。自為四。初明表。二明句義。三明字義。四明三平等初表。自可見。  二從虛空下。釋句義中。虛空等者。伽伽那此雲虛空。三迷此雲等。故云虛空等也。余文自可見。  三從複次下。釋字義中。那是大空等者。等五字是大空點故也。自余文可見。  四從以我下。明三平等中。以我心地者指阿闍梨自心地。與此大空者。指字大空。自心與大空平等故。弟子心地並所造曼荼羅地亦平等如此。我心地弟子心地道場地平等無二者等虛空之大空也。故云以我心地乃至等虛空也(云云)  四從第四下。釋第四句中。又為三。初明表。二釋句義。三釋字義。初表。自可見。  二從等下。釋句義中。等隨者。雲等。雲隨。下下合論故云等隨也。余文自可見。  三從複次下。釋字義中。者大空三昧者。字體字故云大空。下有字點故云三昧也。而能如其心量等者。隨所被之機緣心量廣狹。無到而到不來而來。應現無方。故云如來住此乃至故云等隨也。  五從第五下。釋第五句中。自為二。初明表。二釋句義初表。自可見。  二釋句義中。本性凈者。此雲本性。此雲凈也。還轉釋阿字凈菩提心者。今此本性凈者最初字凈菩提心本初不生之性凈本心義。故云還轉釋也。余文自可見(云云)  六從次明下。釋第六句中。自為三。初明結前生後句。二正明釋句義。三明次第轉釋初結前生後句。自可見。  二從雲凈下。釋句義中。凈除法界者。雲法。雲界。雲凈除。前後相連雲凈除法界也。如來亦爾。以性凈之戒香者。以性凈圓明三轉而釋香水。所以性凈為戒香。以圓明為悲水。然後又以香水義轉釋凈除法界義也。故云以性凈之戒香乃至皆凈除故也。亦當以諸字門者。以字義可說之故云爾也。  三從複次下。明次第轉釋中。又為三。初舉六種轉釋平等義。二舉譬顯阿字德。三明虛空不及初文。自可見。  二從如等下。舉譬顯阿字德中。如虛空無染等者。虛空有三種德。所謂無染者清凈德。無變者不壞德。無動者常住德也。如虛空離一切相者。釋含藏事業義也。余文自可見。  三從非彼下。明虛空不及。文自可見。  七從末下。釋末後句中。莎訶是驚覺義者。出莎訶含五種義。所謂究竟義圓滿義驚覺義成就義散去義也。然今舉驚覺一義攝自餘四義故。今釋文中其義在之。遍凈無盡眾生界者是散去義也。言凈除一切眾生妄想戲論名為散去義也。複次聖眾作同一本誓之加持了所作已辨故云散去義也。則當如其所願皆充滿之者究竟義圓滿義也。具足嚴凈者成就義。故知驚覺一義攝在於余義也。以下諸真言者。從此已下諸真言皆以可效之。但隨佛菩薩諸天等之類。其義少別異也。故云其義大同。故知歸命莎訶義。以此真言釋。可通知一部始終真言之踏冠也(云云)  八從當用下。明白檀曼荼羅位中。自為六。一明九位方角。二明舉六位攝余。三明諸尊觀想。四明自加持觀。五明受持地法。六明香花供養。  初中。自為二。初明圓壇分量。二明九點陣圖位。  初中。當用白檀等者。於經文有爛脫。任疏文可見知。於此當用白檀之上可引牒經之白檀等二句也。自余文可見。  二從最下明九尊圖位者。此是疏爛脫也。  二從經雲下。舉六位攝余中。以五佛當共置一壇者。大日一位攝餘四尊位也。即是諸佛菩薩等者。出第二遍知院。總有三位。其中一切佛位。其右佛母虛空眼位也。其左一切菩薩位也。故中佛位與左諸菩薩位也。故云諸佛菩薩也。亦分為二位者。一切佛位分為二分。所謂諸佛位與一切菩薩位是也。第三彼同等者。虛空眼位也。彼者指大日如來。同等者。此佛母般若與彼如來之無等同等。故云彼同等即是乃至故云彼同等也。則降三世可知者。與不動相對可有其位故云爾也。此即皆是等者。今此二明王者共是成辨諸事持明王也。故隨行者心。隨一可用之也。但上以不動為通。以余為別者。是約大途云爾也。故今經雲或用降三世。或字所克可思之(云云)當知舉此六位者。所謂一大日位。二一切佛位。三虛空眼位。四蓮華手位。五金剛手位。六不動位也問何舉於此六位攝諸位耶答。大日位攝四佛故。一切聖眾此五方佛所攝也。故云以五佛當共置一壇也。一切佛位攝一切菩薩位。故云即是諸佛菩薩亦分二位也。不動位攝降三世位。故云則降三世可知也。複次今此曼荼羅次位雖多。不出三部故。毗盧遮那位攝一切佛部聖眾。蓮華手位攝一切蓮華部諸尊。金剛手位攝一切金剛部諸位也。複次或一位攝一切位。一切位攝一位故。一位即一切位。一切位即一位。卷舒自在廣略無礙。重重不可思議也。不可具記。故經舉要句雲想念置其下也。謂一一諸位下想置一切位也(云云)  三從然後下。明諸尊觀想中。自為二。一明方位尊形觀。二明轉字法。  初中。亦二。初明中台。二明八葉。  初中。亦為三。一明結前生後句。二明觀所居宮殿。三明觀能居如來初結前生後句。自可見。  二從觀下。明所居宮殿中。觀作寶蓮華台等者。始從字終至彼。如法可觀想也。故云觀作寶蓮華台寶王宮殿也(最秘更問)  三從於中下。明能居如來中。自為二。初約淺略釋義。二約深秘明義。  初中。於中敷座等者。於彼中觀八葉白蓮華台。其上觀阿字。轉此字作大日如來也。故云於中敷座乃至如來也。如菩薩像者。非螺發形。有頭冠。故云菩薩乃至冠形通身放種種色光等者。其色五色交色重重無盡故云種種色光也。被絹谷衣者。似常絹谷故。且云爾也所以然者。常絹谷有銖兩此是不可有銖兩也。此是首陀會天等者。於色界天降伏魔醯首羅成最正覺故示同彼天形色。故且云爾也。實不可其形一定。示同無盡無餘眾生界時有無量無邊形色。故經雲。毗盧遮那如來加持故奮迅示現身無盡莊嚴藏。疏雲種種隨類之形等也。彼界諸聖天眾等者。聖者異生同居故云聖天眾。然其衣服自細輕微妙無銖兩故云無有銖兩也。其本體端嚴清凈。以外飾不莊嚴其形色。故云本賢乃至外飾也。十善有漏功德力用尚爾。何況畢竟無漏清凈形色豈可假外飾乎。故云世尊備同其像也。  二從若作下。明深秘中。如來妙嚴乃至不以外寶為飾等者。本質嚴凈等秘釋也。乃至十住等者。被絹谷衣等秘釋也。就中乃至者。上從等覺十地。下至十住。故云乃至十住也。彼住行向地諸菩薩承佛威神力雖得見加持身。而不得見自性法身常寂之體。譬如隔羅谷故。如來□絹谷衣意在之。所謂如來本質即是常寂之體也。障此常寂之體而不令知見是細細妄執。所謂佛果一障是也。故大論第六雲。問曰。如法身菩薩則與佛無異。何以名為菩薩。何以禮佛聽法。若與佛異云何有無量清凈智。答曰。是菩薩雖為法身無老病死。與佛少異。譬如月四日。眾生生疑。若滿若不滿。菩薩亦如是。雖作佛能說法然未實成佛。佛如十五日滿足無礙。譬如一燈能除諸暗得有所作更有大燈倍復明了。佛及菩薩斷諸結使。亦復如是(文)故云乃至十住諸菩薩乃至故以為況也。閻浮檀金等者。如上閻浮檀金紫磨金色等秘釋也。閻浮檀金者。大論第三十五雲如閻浮提者。閻浮樹名。其林茂盛。林有河底有金沙。名閻浮檀金(文)然此金不待百練之功而自明凈。故云自然性凈色也。自然性凈者所謂自性凈也。自性者名本有決定。故大論雲。自性者名本有決定實事(文)又雲。性名不相待不相因。常應獨有(云云)又最深明者。非但自然性凈。又勝真金最深凈清明也。故次下釋開敷佛身色雲。此是世間上妙之金。若比閻浮檀金則色淺而稍濁。不得如彼自然鏡徹清明(云云)故云又最深明也。余文可見(云云)  二從次於下。明八葉中。自為四。初明正方位。二明四維菩薩位。三明一切佛位。四明諸尊像位。  初中。又為四。一明東方。二明南方。三明北方。四明西方。  初中。次於四方八葉之上者。四維是四方所攝故云爾也。如朝日等者。赤自相交色也。所謂白是本有大菩提心之體。赤是修生顯德大智三昧也。故修性不二名曰發菩提心。故云如朝日乃至是發菩提心義也。譬如軍將統御大眾等者。言大將軍舉其幡時。其部類眷屬見其幢標幟已。隨大將幡足集會於一處也。故云譬如軍將乃至要得幢旗也。集於一處之後。部類雖分分。皆悉通其密號。故云部分音一。音一者音符也。是即同一密號意也。然後離合進退同心與力殄國敵流其高名也。故云能破敵國成大功名也。合譬可見(云云)  二從南下。明南方中。娑羅樹王等者。釋如上。普放光明等者。是即字智光也。故舉其字雲如住離垢三昧之標相也。始自菩提心種子者。指東方發菩提心門也。長養等者指南方自體也。此是世間上妙等者。判中台與南方之同異也。其文自可見(云云)  三從次於下。明北方中。觀不動佛等者。是即以義立名非本名。故云非其本名也。其義自可見(云云)非如二乘永寂等者。佛所證大涅槃具足眾德。不動本際驚悟眾德故。不動心際故名不動佛。驚悟眾生故名鼓音佛也。故不同二乘所證沈空盡滅之小涅槃。故云爾也。  四從次於等下。明西方中。此是如來方便智者。此智是上冥下契故名曰妙觀察智。故云方便智也。此二佛者西北二佛也。諸佛例如是者。如此二佛。一切諸佛皆通如此故也。余文自可見(云云)  問今經疏文何故不列東南西北。而列東南北西耶答四方次第依物隨時所望不定。所謂五點門時列東南西北中。或列中東南西北。五字門時列中西南東北。故秘記列五如來雲。寶勝如來(南方寶勝佛)妙色身如來(東方阿□佛)甘露王如來(西方無量壽)廣博身如來(中央毗盧遮那佛)離怖畏如來(北方釋迦牟尼佛)此列南東西中北。秘記即其布列次第問答決疑成其義。如此依時所望不同也。  問。若從時所望不定者。今所列次第有何意耶答。中台是本有大菩提心也。依此字本心發菩提心故曰因。次東方依本有大菩提心發歸命之心修行故曰行亦因也。故云寶幢是發菩提心義。如來萬行亦復如是(文)次南方依東方歸命修行成南方萬德開敷正覺。故云始自菩提心種子(中央)長養大悲萬行(東方)今成遍覺萬德開敷(南方)也。次北方依南方成正覺。自證已極滿所作已辨證大般涅槃也。次西方者雖證此大般涅槃。以妙觀察智力用故大悲方便慈濟無量眾生故云仁者。以大智方便降伏四魔三障故云勝者也。以如此大智大悲約大日如來常住惠命故云無量壽也(云云)  二從花台下。明四維菩薩位中。有四菩提者。普文觀彌是則四維四菩提也。如下文說者。指示下圖位曼荼羅並秘密曼荼羅等位也。  三從其一下。明一切佛位中。但觀一佛者。所謂遍知院是也。  四從余各下。明諸尊像位中。余者除中台遍知院。自餘六位也。各依經中等者。今經既說六位分明也。故任經像位次第。其位置其種子。轉其種子成其身也。故云各依經中乃至明了也。

  妙印鈔卷第二十六

  (御本雲)元德二年(庚午)十一月十五日加點了

  沙門阿寂(六十一)

  妙印鈔卷第二十七

  沙門阿寂記

  釋入曼荼羅具緣品第二之餘

  二從凡下。明轉字法中。一一諸尊者。從始中台乃至天等也。皆用本種子字者。大日以字為種子等。諸尊各別種子字是也。或以諸餘部等者。三部五部乃至十三大院各有其部主。若三部門時。即佛部通用字。蓮華部通用字。金剛部通用字。若五部門時。三部如前。寶部通用。羯磨部通用或字。若言十三大院者。遍知院通用字。蓮華手院通用字若字金剛手院通用字或字。持明院通用字若字。釋迦院通用字。文殊院用字。除蓋障院用字。地藏院通用字。虛空藏院通用字。外部天等院通用字。如此等可通用其部主種子故云等也。若恐淺行等者。如此不能通用一一種子字並一一部主種子字者。只觀字一字。從此一字放無量色光照十方。而光所至處隨其座位可觀諸尊也。故云若恐乃至即現彼尊身也。非啻此白檀曼荼羅時。亦至灌頂法事夜亦爾也。故云至法事夜亦皆效此也(云云)  四從凡修下。明自加持觀中。自為二。初正明自加持。二明行人所住。  初中。凡修觀行人等者。觀如上之白檀曼荼羅位時。先令觀自身與毗盧舍那同一也。所謂始自焚燒方便終至轉字成佛。了了分明觀之(更問)故云凡修觀行時乃至中說也。即觀自心作八葉等者。彼中八葉也。是即正以此華台為大悲胎藏體也。所謂本有無染清凈蓮華三昧也。阿闍梨言者。指疏家。是記者私言也。汗栗馱心者。指九識清凈無分別心。所謂一切眾生自然具足八分肉團是也。故云狀猶如蓮華。然依此蓮華開合不同凡聖亦異。故云含而未敷之像也。此約凡人當體故云爾也。若依如實聞知。觀此蓮令開敷時即是佛也。故云先觀此蓮令其開敷也。故秘記雲。凡夫心如合蓮華。聖人心似開蓮華(文)又論雲。凡人心如合蓮佛心如滿月(云云)台上當觀阿字者。彼中心二本不生是也(更問)首中置百光遍照王者即是字也。以無垢眼觀之者。字觀也。以此自加持者。指上件妙觀。依此妙觀方便故。大日與我無二平等。以此義故堪作圓壇事為弟子成阿闍梨故也。若不爾者阿闍梨義不成。何使應度弟子同於法界耶。如自者。觀弟子心亦復如是。故次上雲觀弟子心亦如是也。以此義故毗盧遮那三密阿闍梨三密行者三密三三平等平等而無二無別也。故釋治地義雲。又凡欲擇治地時。當自觀心蓮華上如意寶珠內外明徹。彼諦觀察時所有善惡之相悉於中現。阿闍梨即當以惠方便而擇治之令得堅固平正。觀弟子心亦復如是。此中深秘之趣可以意得耳(云云)今此四行余文是雖有當段終。以爛脫置上治地文段末也。所以然者。從今之凡修觀行。至無二無別六行余文意。與彼又凡欲等四行余文意。全分是一也。彼明治地時住自加持方便。此明白檀曼荼羅時住自加持方便也。非啻此兩所。一切行事每始。先可住此秘密加持也。若不爾行事不成也(云云更問有何意)二從而在下。明行人住所中。而在二明王中間者。左不動。右降三世也。住此二明王中間。故云而在二明王中間也。名為住於佛室者。此阿闍梨住如上之秘密加持方便故。其三密全同毗盧遮那萬德莊嚴故。此阿闍梨即佛也。此佛之所住故云佛室。所謂五峰八柱金剛寶室是也(更問)至畫曼荼羅竟時者。畫此白檀曼荼羅竟。移此座位出壇外。此佛室置阿闍梨意樂尊等也。故云至畫曼荼羅竟乃至金剛鐸等(云云)  五從至第下。明受持地法中。或降三世者。以不動為定說故置或言也。其義上記了(云云)  問隨一舉一尊應為彼持明王。何故舉二尊耶答為令發菩提堅固故用不動。為令難調者調伏故用降三世。故次第法疏雲。為令行人初發菩提心守護增長。令至成佛果圓終不退失墮在非道者即不動明王是。為降伏世間難調眾生故即降三世明王是也問若然者為隨一用之。又為並共用之耶答。隨一用之。又並用之亦得。故次第法疏雲。不動降三世各用亦得。雙用亦得(云云)與密印相應者。真言印契觀念三密相應加持。故云與密印相應乃至加持此地也。從第三日以去者。自第三日置瓶以去也。非獨此夜者指第五夜。言非但此夜作此加持。於一切處一切事可作之。故云非獨此夜應一切處用也(云云)又從初日等者。此造壇作業於七日內終功故。初日第二日第三日內留難出來可默止也。如瞿醯雲。若違此法作曼荼羅即不成就。死墮地獄。其入彼者無利益。非但無益諸障難起。所謂饑饉疫病亢旱。諸賊盜起國王相諍。其弟子被魔所損。其阿闍梨必定致死。若不依法作曼荼羅。有如是等種種難起(云云)是故若有如是等種種災難者可停止之也。故云又從初日乃至當收攝停止也。若已塗白檀位竟者。第三日以後圖白檀位竟。縱令雖有種種留難魔事出來。精勤護持必可成就也。故云若已塗白檀位竟乃至必使得成也。此中兩不和合者。或師雖欲授弟子不欲受。或弟子雖欲受師不授與。此名為兩不和合也問以師弟相順故始行此事業。何故俄有兩不和合耶答。天魔托其心作障難。故大論六十八雲。聽者欲聞而法師心欲說。而口不能言。現是魔事。如魔入阿難心。佛三問而三不答(云云)雖師弟共相順。以魔障故俄有兩不和合義不成法事也。所謂今此法界圓壇事業。身命猶能舍。何況有所有財寶乎。盡自命財以奉獻兩部海會。成就無盡福河者也。是故阿闍梨教弟子舍所有財寶。此時弟子以魔事故作是念。師雖贊說布施功德。少物不能舍。何於我為此欺誑。是故生不和合心。又設弟子雖投所有珍財。師以魔事故作此念。以名聞慢心故作此布施。我不可授與。如此以魔事故生種種不和合心也。故大論雲。問曰。弟子法應供養師奉諸所有。何以言師不能施。答曰。弟子作是念。師少物不能舍。何況捨身。雖贊說布施是為欺誑。是故名不和合。弟子欲以四事供養師。師少欲知足故不受。或羞愧似如賣法故不受。乃至亦是魔事(文)又問曰。弟子欲受持般若波羅蜜師不與。或可有是云何師欲與法弟子不受。答曰。如先答。弟子見師有過故不欲受法(云云)又雲。複次師為利養故欲與法。弟子心則不敬師。云何欲賣經法。弟子亦如是。為財利讀誦般若。非清凈心故。師知弟子心如是。則薄賤不與故不和合(文)如此等名為兩不和合也。第三日已後縱雖如此等事出來。阿闍梨是即知魔事所致。彌精勤而作方便加護可成法事也(云云)余如瞿醯中說者。此有二義。一指彼補闕品文。所謂以違法故種種留難起。如上註記。二指凈地品文。彼品雲。次應當作是受持地法。次以右手按其地上持誦曼荼羅主真言。以心受持。此名受持地法(云云)指此文歟。  六從行者下。明奉香華中。自為二。初明結前生後句。後明轉用方便初文。自可見。  二從當轉下。明轉用方便中。當轉阿等者。前自加持時觀三輪五字寶樓寶王等。上當觀阿字。即成毗盧遮那身。我身與大日世尊無二無別故。今為作承仕供養。轉心王毗盧遮那三摩地住金剛薩埵三摩地故。自身全成金剛薩埵無二無別也。故云當轉阿乃至加持自身也。奉塗香華等者。次第法中說閼伽塗香華鬘焚香燈明飲食等六種供養本真言。並以不動印明加持之。故次第法雲復以聖不動加持此眾物也。故云奉香華等乃至廣說也。所言等者。非但此六種供養。又奉自余供養具。所謂飲食衣服卧具醫藥等種種供養也。故次第法雲。及余供養具所應奉獻者。依隨此法則。凈以無動尊。當合定慧掌。五輪互相叉。是則持眾物普通供養印(文)所言及余者。除六種自余供養具也。當合掌等者。以金剛合掌為普通供養印。真言所謂虛空藏轉明妃並三力偈等也。彼經明說(云云)故云皆如次第法中廣說。複次皆如次第法中廣說者。轉阿為縛等加持方便等。並指供養次第。故彼真言事業品雲。爾時真言行者隨其所應如法持誦已。復當如前事業而自加持作金剛薩埵身。思惟佛菩薩眾無量功德。於無量眾生界興大悲心。隨其所有資具而修供養。供養已又當一心合掌。以金剛諷誦及余微妙言辭。稱嘆如來真實功德。次持所造眾善迴向發願(云云)是故云皆如次第法中廣說(云云)當布列香花等者。已明香花供養如法法則了。今當布列等者明備列香花次第儀式也。如法供養指三密相應供養。布列香花者指布列香花事作。故如法供養布列香花共指供養次第法也。故云准同供養次第儀式(云云)  九從然後下。明請白證明中。自為九。一明結前生後句。二明釋請白偈。三明持地真言四明持誦次第。五明悲念弟子。六明繫念安寢。七明思惟菩提心。八明夢中所見。九明總結(矣)  初中。然後兩言為結前句。興大悲心為生後句也。所言大悲心者。於所度弟子發深重大悲心也。  二從至誠下。明釋請白偈中。自為三。一明殷重用心。二明梵漢交舉。三釋偈意。  初中。至誠者三業至誠也。殷重者殷心重法。故次第法疏雲。殷勤者如救頭燃依法念誦也(云云)阿梨沙偈者。大論雲。阿梨沙此雲聖主。所謂以至誠殷重之心。誦請白曼荼羅聖主之偈。故云至誠乃至阿梨沙偈也。如經文者。指諸佛慈悲者一偈也。  二從今存下。明梵漢交舉中。今存梵語者。對經漢語故云爾也。  三從此下。釋偈意中。明日者指第六日也。梵音於存念等者指最初句。此三漫縛訶蘭梵音中以有請赴之意故經雲當降也。降與赴其義同一。可思之。  三明持地真言中。自為四。一明結前生後句。二明梵語。三釋句義。四明字義。  初中。其第五等十言明結前句。所謂從第三日已來。每日三時具種種法則了。然後必誦不動真言一百八反加持地也。故第三日第四日第五日等。隨日時其法則雖改變。誦不動真言不易也。是故今第五夜者第五夜諸法則周備竟。如例誦不動真言一百八反竟。故云誦不動真言竟也。生後句中次當以大日如來身者。轉縛字成阿字。當成大日如來身也(如例更問)次第法雲如前轉阿字而成大日尊。法力所持故。與自身無異(云云)及作三昧耶印者。指彼持地印如儀軌法則(云云)  二從彼真言曰下。明梵語。自可見(云云)  三從初句下。釋句義中。又分為二。初約淺略明義。二約深秘明義。  初中。第二第三義者。薩婆怛他揭多第二句也。此雲一切如來。地瑟□那地瑟恥帝第三句也。此雲加持而加持之。第二第三兩句合成而成一義。所謂一切如來加持而加持之也。意言疏家釋句意故云爾也。如彼金剛道場者。有兩義。一指釋迦牟尼菩提樹下。於金剛座上成正覺故云金剛道場也。一指大日如來成正覺金剛道場也。道場義神力義加持義等。如上釋之。今令此地者。今指擇地造壇。已上淺略釋了(云云)  二從複次下。約深秘明義。自可見(云云)此意言等者。釋第四第五句意也。以一切如來等者。次第相釋也。所謂以一切如來神力正加持之者。第二第三句義也。令得安固不動者。第四句義也。非但不動而已又令離一切垢也者。第五句義也。正以第四句等者。還釋以第四句初阿而為真言體也。余文自可見。猶如比丘作羯磨法等者。追可勘也。此即轉釋前句等者。以本性凈義轉釋阿字義。如釋香水真言云。第五句義雲。本性凈者還轉釋阿字凈菩提心門(云云)  四從此中下。明字義中。所謂字諦義又漏義。所謂有漏也。入阿字故有漏即無漏真實諦理也。所謂凈菩提心也。字是言說也。上有字。是塵垢。入阿字門故證無言說。即塵垢不可得也。自余可准知。恐繁不記之。故云亦當廣分別說(云云)  四從時彼下。明持誦次第中。自為二。一明持誦八方。二明就座位持誦。  初中。次往虛空眼位者。遍知院北故。是當東北角。至彼角背檀位。面向東北誦之也。故云次虛空眼乃至背檀位誦之也。余准知之。一周竟者。上一周竟者。始自東方終至北方故云一周也。今又始自東北角終至西北角故云又一周竟也(云云)  二從更當下。明就座位持誦中。又為三。初明自身加持。二明次第持誦。三明阿闍梨口傳。  初中。更當至誠作禮等者。如彼驚發地神時運心作禮無殊異。故云更當至誠作禮也。種種供養者。如例以香花等種種供養也。就阿闍梨座位者。上所言佛室也。所謂二明王中間也。向曼荼羅而座。故云東面而坐誦本受持真言等者。如例始從字終至轉阿字成大日也。明了觀察持誦。是即阿闍梨行住坐卧常本受持故云誦本三昧也(更問)次第法中明說。故云皆如供養次第中說也。  二從又次下。明次第持誦中。又者待自加持故云爾也。次第持白檀位者。白檀曼荼羅八位。始從五如來位終至降三世。次第結其印誦其真言。故云次第持乃至結彼印也。  三從阿闍下。明闍梨口傳中。所餘八位者。加阿闍梨位。是言總也。意別七位也。大小持之者。大謂大咒。小謂小咒也。若更能誦者。堪能仁者非但八位而已。又可結誦第二院第三院上首諸尊印明也。故云若更乃至上首諸尊。若猶堪能者可結誦自余諸尊乃至外部天等上首印明。故云乃至都誦諸位亦得也。其白檀位等者。言塗泥未乾者第四日香水漉竟後又作之無咎也。故云其白乃至即得作之。亦不克在第四日等者。言作如上自加持並次第持誦等。唯不限第四日。夫第三日從置瓶了已來。每日三時可作此持誦也。乃至灌頂夜亦爾也。故云亦不克乃至可知也。克猶限也。  五從當於下。明悲念弟子中。又二。一明極生大悲。二明指瞿醯。  初中。極生大悲等者。於所度弟子可發深重之大悲心也。所謂可起如是心。彼自性清凈大菩提心八葉心蓮華台之功德。令周遍於法界與毗盧遮那同等無異。然而如實不知故作種種業沈輪生死。是故我運大悲致種種方便令離諸障難。建立此造壇。令一大事因緣必成就圓滿。故云當於乃至憐愍之心也。  二從若下。明指瞿醯中。若瞿醯等者。彼經凈地品雲。次以右手按其地上。持誦曼荼羅主真言。以心受持。此名受持地法。次復應以辨事真言。受持弟子。用童女合線。以辨事真言。各持誦七遍。以心觀念一一弟子。乃稱名號。更持誦七遍。一誦一結乃至七結。如是受持弟子無諸障難(云云)  六從其受下。明繫念安寢中。又三。一明如法持誦。二明遍嘆諸佛。三明宴坐疲極。  初中。阿闍梨如法持誦等者。從至大日以加持自身(更問)故云如法持誦覺也。  二從乃下。明遍嘆諸佛中。乃至以金剛等者。布列香花等種種供養。而以普供三力並金剛吉祥等種種贊。普恭敬讚歎諸佛菩薩等。故云乃至以金剛乃至菩薩也。  三從宴下。明宴坐疲極中。宴坐疲極者。如此持誦供養讚歎。漸身心及疲極之時。於阿闍梨坐處。以三三昧並成辨諸事印明等。如法護身結護東面而睡卧。故云宴坐乃至而卧也。  七從彼安下。明思惟菩提心中。心蓮華台中者。例自加持也(更問)摩字門等者。於此心蓮上或置字。或置阿字。共是如意寶珠種子也問。何故置兩字耶答。是兩部不二意也問若然者可置字。何故置字耶答。其義相亘故以易也問。相亘義如何答。字約智體字約智用也問何故爾耶答字離言說故是約智體。字我不可得故。降魔醯首羅時入字門三摩地故。雲約智用也。故更互用之也。是故秘記中。字為智法身種子。摩字為化身種子。此意也深秘有此中(更問)  八從彼阿下。明夢中所見中。自為二。一明地前所見。二明地上所見。  初中。又為二。初明吉祥。二明不吉祥除初文。自可見。  二從若有下。明不吉祥除中。若有障礙者。於夢中所見有種種障難魔事等相。若有不吉障難之相。作相應護摩。所謂息災護摩也當發大勒勇心等者。即如次上雲。從初日至三日以來。若有留難。即當收攝停。若已塗白檀位竟。設有種種魔事兩不和合。要當勤加方便必使得成也(云云)今既塗白檀位已後故。設雖有惡夢之相。大阿闍梨發廣大慈悲。住精勤勇猛。或作種種方便。或作除障護摩。必應成就一大事因緣也。故云若有障礙乃至成就也。  二從複次下。明地上所見中。則於蓮華三昧等者。指初地所證得本有大菩提心也(更問)自然明見等者。自然智無師智開發。常垣處於佛會。行住坐卧與海會聖眾同其事業。於所被機根有障無障本末因緣。明了見知。自心本來兩部曼荼周遍法界。面面勸囑各各授決故云自然明見乃至所疑也。如其覺知等者。有障無障明見故。覺知其中所有魔障也。當以大智慧等者。所謂魔障者色心各別六大不和故當現起故。大智慧大方便者以理智不二六大無礙故所有魔障消滅也。所謂燒煩惱之薪以字大智之火。濕菩提之種以字大悲之水。轉如此二字作護摩法要。使弟子入法界曼荼羅。故云當以大智慧乃至休息也(云云)  九從複次下。明總結中。加持念誦者。自加持並或驚發地神或加持香水或持地念誦等也。審諦觀察者。此句向上向下讀文也。所謂向上讀文意者。審實諦了觀察相應而可作加持念誦。故云加持念誦審諦觀察也。向下讀文意者。審諦觀見所造壇地之長短方圓曲直高下等。能能可修治。故云審諦觀察乃至修治之也。又思惟眾緣等者。此間漸漸所可入。或寶瓶閼伽香花飲食燈明等。或青黃赤白黑彩畫具等。如此等種種無盡具支支分等明了思惟觀察。兼日儲置之。臨時迷惑而不可有思案。故云又思惟乃至疑惑也。即應規畫界域者。受持以下漸規畫四重法界大小廣狹等界畔邊域也。布定方位者。安布治定中台八葉方角並東方遍知釋迦文殊。南方金剛除蓋。北方觀音地藏。西方持明虛空蘇悉乃至外部天等院等之方位也。然後至第七日夜。可畫諸尊形像也。故云至灌頂夜方造諸尊也。若不能速成者。若第七日夜許不能速畫者。持地已去可畫之也故云若不乃至無咎也。已上第五日事也。上來釋治地支分了。  大文第四從經次雲下。明護持弟子支分中。自為六。一明弟子十德。二明應度人數。三明薩埵疑問。四明世尊答問。五明諸無礙智戒。六明世尊說戒。  初中。亦為十二。一明分科段。二明信心堅固德。三明種姓清凈德。四明恭敬三寶德。五明深惠嚴身德。六明堪忍無惓德。七明屍羅無缺德。八明忍辱成就德。九明不可慳吝德。十明勇健菩提心。十一明要心行願。十二明結釋。  初中。明夜者。指第六夜也因此廣辨等者。初從驚發地神至受持地已。雖明五日眾多行事。未辨應度弟子之相。是故因此受持地辨之。故云此廣辨弟子應度之相也。  二從偈雲若下。明信心堅固中。若弟子者指所應度弟子也。信心謂信師信法之心至骨髓也。觀彼現在根性者。觀彼弟子惡性善性貪性不貪性瞋性不瞋性痴姓不痴姓三毒等分性如此等種種性慾也。故云現在根性也。或久遠因緣者。若未見諦師者。見彼弟子現在根性作法。推知先世業報因緣也。如心地觀經等說。若見諦阿闍梨。於法界凈心滿月輪中。明知見三世因緣也。於此不思議緣起等者。指此釋地造壇曼荼羅。言非一切如情所謂有心境界故云不思議也。緣起者自性清凈本心為因。具支支分為緣。不思議法界四重圓壇聖眾現起。故云緣起。三種秘密等者。身之印契口之真言心之妙觀是也。所謂於此曼荼羅體相用而真信無疑也。複次言不思議緣起者指曼荼羅體相。三種秘密者指曼荼羅用也。是故今信者。或依師教化。或依經論說相。直信六大四萬三密之體相用無礙不疑。聞自心是佛之妙旨不作怖畏。此名曰信心堅固德也。故云於此不思議乃至乃堪攝受也。余如師德中說者。指阿闍梨十三種德中信諸佛菩薩德也。又如瞿醯經阿闍梨相品雲凈信正念(云云)又彼同經擇弟子品雲。具信能忍深信三寶深信大乘(云云)蘇悉地阿闍梨相品雲。深心大乘(云云)  三從偈雲生下。明種姓清凈德中。自為三。初明堪能之姓。二明不堪姓。三明久遠發心人。  初中。四種大姓家生等者。所謂剎利波羅門毗舍首陀是也問。若然者此四種大姓本宗如何答。蘇摩呼舉外道所計雲。汝是族姓剎利之種。應須祭禮舍施自學。如斯三法是汝本宗(云云)又雲。汝是凈行波羅門種。汝應自學及心教他。自受。施他。自祭天神。常為他祭。如斯六法是汝本宗(云云)又雲。汝是毗舍下賤之種。應作農田及雜產興易等務(云云)又雲。汝是首陀最下之種。應常供養凈行波羅門(云云)生如此家業之家。故云于波羅門等四種大姓家生也問。若然者此四種大姓共可雲種姓清凈耶答爾也。所以然者。如此四種大姓各住世間妄分別家業。則假雖有四種差別。若入佛家即同一佛子也·故增一阿含經雲。四姓出家同一釋子(云云)又蘇磨呼雲。良由世間妄分別故。假立毗舍及波羅門。首陀若能修善當證涅槃。剎利造罪不免惡道(云云)是故於四種大姓之家。名為種姓清凈也。又瞿醯雲。族姓家生清凈無畏(云云)故云生種姓乃至大姓家生也(云云)  二舉不堪姓中。亦為三。初明家業。二明不堪傳法。三明結緣不簡。  初中。若是旃陀羅者。四種大姓之外極惡最下之種姓也。以家法相承等者。其家業次第相續殺生等極惡為業。牛馬肉食為糧。其衣服住所又異人。相傳如此等不清凈事業而祖習。故云以家法乃至不清凈事故也。姓多弊惡者。弊謂六弊。惡謂十惡也。以如此弊惡之心地為性故云姓多弊惡也。  二從若為下。明不堪傳法中。使流通大法等者。指傳法灌頂所授兩部大法灌頂。繼先師事業不斷佛種故云流通大法也。則生他輕慢者。今此大法是大人所乘也。然如此等弊惡最下之種流傳之故。雲異學人或顯乘之人等可輕秘藏慢顯乘。故云則生他輕慢也。瞿醯雲。生穢族作惡業事。若有此相必應遠離(云云)或成匱法等者。如初品記之。  三從若但下。明結緣不簡。文自可見。  三從複次下明久遠發心中。若久遠以來者。於生死流轉中發一念持齊之心乃至一道極無等之心地。皆是本有曼荼羅具體法身也。故莫非發菩提心之因緣。以此因緣故為生如來種姓中也(云云)問。此人是見未見中何師所見耶答見諦阿闍梨所見也。  四從偈雲恭下。明恭敬三寶德中。起淳厚謙下之心等者。淳厚三寶致稽首頂禮。謙下自身作懺悔歸依也。常好親近者。初心始行人常不遠三寶境界而應供養恭敬尊重讚歎也。何以故。若不爾適雖發心修行可退墮故也。故大論第二十九雲。常欲不離諸佛者。菩薩世世所生常值諸佛。問曰。菩薩當化眾生。何故常欲值佛。答曰。菩薩來入菩薩位。未得不退受記別故。若遠離諸佛。便壞諸善根沒在煩惱。自不能度安能度人。如人乘船中流壞敗。欲度他人反自沒水。以是故新學菩薩不應遠離諸佛(云云)此中嬰兒等多譬說之。恐繁不書耳。是故初心行者尤可親近三寶也。供養者。同論第三十雲。菩薩既不離諸佛。當應供養。若得值佛而無供具。甚為不悅。如須摩提菩薩。秦言妙意。見燃燈佛無供養具。周旋求索見賣花女。以五百金錢。買得五莖青蓮華以供養佛。又薩陀波侖菩薩。為供養師故賣身血肉。如如是等菩薩既得見佛心(云云)複次向三寶善三業。名供養。故同論雲。善身口意業。是為供養。複次有事理供養。余處記之(云云)尊重者。同論第三十雲。知一切眾生中德無過上故言尊。敬畏之心過於父母師長君王。利益重故言重(云云)讚歎者。同論第三十雲。美其功德為贊。贊之不足又稱揚之故言嘆(云云)當知是人等者。若有如此相。當知是即先世宿福甚幸也。故云當知是人等也。如常不輕菩薩者。如法華常不輕品所說。彼品雲。是比丘凡有所見。而作是言。我深敬汝等不敢輕慢。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薩道。當得作佛(云云)彼所見者。於一切眾生身中。即一體三寶常住。所謂佛性常住故。以是義故全不作余行。但行禮拜。故云是名深敬一切眾生信佛法僧寶也。又瞿醯雲。但於三寶有敬信心。應當攝受(文)蘇悉地雲。於三寶處常起敬信(云云)  五從深惠下。明深慧嚴身德中。所言深慧者。非凡夫二乘所發之智慧。知常住佛性。名為深慧。以此深慧莊嚴自身故。四重五逆皆悉斷盡心器清凈也。故涅槃經雲。能知如來深密義者。所謂即是大般涅槃。一切眾生悉有佛性。懺四重禁除謗法。盡五逆罪滅一闡提。乃至是名甚深秘密之義。又雲光明名為智慧。慧者即是常住(云云)大論雲。於諸寶中。智慧寶為最。一切利器中。慧刀利為最(云云)既諸寶中智慧第一寶也。以此第一寶莊嚴自身。取第一慧刀以自衛護。故云慧乃至乃可為說也。此中等虛空無邊佛法者。虛空無垢大菩提心是也。劣惠者。如上記之(云云)又瞿醯雲。具解諸論智慧具足(云云)  六從堪忍下。明堪忍無倦德中。此是有所堪能等者。以求法因緣故。堪忍種種苦事更無懈倦也。故云此是乃至退屈之義也。然此忍是非忍辱之忍。忍辱者。是則忍辱成就中可釋之也(云云)謂求法因緣等者。或善財求於南。常啼啼於東。或半偈投身。一偈破皮肉等皆是以求法因緣重法怪身。於難堪忍之處能堪忍。敢不生一念懈倦之思也。故華嚴經雲。假令有一人語此菩薩言。汝令若能入是大猛火聚。然後當與汝諸佛所說法。聞已即歡喜自投無有疑(文)又同經第二十雲。為求法故為難得法。能施法者作如是言。若能投身七仞火坑。當與汝法。菩薩聞此歡喜無量。作此思惟。我為法故。尚於阿鼻地獄諸惡趣中受無量苦。況入人間微少火坑而得聞法。奇哉正法甚為易得。免於地獄無量楚毒。入小火坑而聞正法。汝但說法。我入火坑(云云)至極大乘之直說如此。誰致於疑。如此等難事一一堪忍聞法不懈倦。故云求法因緣雖種種艱苦之事皆悉能作也。假使一度不成者。設一度聞之而雖不悟。不作退屈而復勤苦習修。故云假使乃至發跡修之也。如誓挹大海者。如大論精進波羅蜜中說。大施太子失如意珠而挹大海因緣可思之。瞿醯雲。能忍。勇猛精進。心求大乘事。不懷我慢(云云)  七從屍羅下。明屍羅無缺德中。屍羅者。此雲性善。即如大論第十三雲。罪不罪不可得故。應具足屍羅波羅蜜。屍羅(秦言性善)好行善道不自放逸。是名屍羅。或受戒行善。或不受戒行善。皆名屍羅(云云)故知今凈無缺者。一切不放逸而奉行諸善。名為凈無缺也。謂於在家出家律儀等者。在家謂優婆塞優婆夷。出家謂比丘比丘尼是也。戒總有二種。如大論第二十二雲。戒有二種。有漏戒無漏戒。有漏戒復有二種。一者律儀戒。二者定共戒(文)今所言律儀者。彼有漏戒中一分律儀戒也。於此律儀。略有八十部。故大論第一百雲。略說有八十部。亦有二分。一者摩偷羅國毗尼含阿波陀那本生有八十部。二者罽賓國毗尼除卻本生阿波陀那。但取要用作十部。有八十部毗婆沙解釋問。於在家有幾律儀耶答。在家有二種律儀。所謂五戒八戒等也。若依大論。於五戒有五種不同。即如彼第十三雲。五戒有五種受。名五種優婆塞。一者一分行優婆塞。二者少分行優婆塞。三者多分行優婆塞。四者滿行優婆塞。五者斷淫優婆塞。一分行者。於五戒中受一戒。不能受持四戒。少分行者。若受二戒若受三戒。多分行者。受四戒。滿行者。盡持五戒斷淫者。受五戒已師前更作誓言。我於自婦不復行淫。是名五戒(文)問。在家唯局此五戒耶。將為有自余戒耶答。大論雲。問曰。白衣居家唯此五戒。更有餘法耶。答曰。有一日戒。六齋目持功德無量。問曰。何以故六齋日受八戒修福德。答曰。是日惡鬼逐人慾奪人命。是故劫初聖人教人持齋修善作福以避凶衰。是時齊法不受八戒。直以一日不食為齋。後佛出世語之言。汝當一日一夜如諸佛持八戒過中不食。是功德將人至涅槃(文)是故八齋戒亦是亘在家也問。出家律儀有幾種耶答。有其四種。即如大論十三雲。出家亦有四種。一者沙彌沙彌尼戒。二者式刃摩那戒。三者比丘尼戒。四者比丘僧戒(云云)此中初二眾受十戒律儀。次一眾受五百律儀。後一眾受二百五十律儀也。於如此等諸戒。各守所受如吝浮囊。故云於在家乃至無有毀缺也。余文可見。又瞿醯雲。具律儀戒。但四部眾具本戒。亦應攝受(云云)  八從忍下。明忍辱成就中。又為二。初舉經分句。後正釋忍辱初舉經分句。文自可見。  二釋忍辱中。忍辱等者。於忍辱有生法二忍。即如智度第十四雲。忍辱有二種。生忍法忍。菩薩行生忍無無生福德。行法忍得無量智慧。福德智慧二事具足故得如所願。譬如人有目有足隨意能到(文)問。若然者何名法忍。何名生忍耶答。忍順違之人名生忍。忍順違之法名法忍。故同論第十五雲。云何名法忍。忍諸恭敬供養眾生及諸瞋惱淫慾之人。是名生忍。忍其供養恭敬法及瞋惱淫慾之法是名法忍(云云)內者六根。外者六境。於此內外十二處。能忍不作分別著相也。故智度雲。法忍者於內六情不著。於外六塵不受。能於此二不作分別。何以故。內相如外外相如內。二相俱不可得故(云云)八種大風者利衰毀譽稱憂苦樂。利譽稱樂順境也。衰毀憂苦違境也。於如此內外違順八風。能忍不動轉。故云於內外乃至無所傾動也。如智度等者。彼論第十四雲。複次菩薩思惟。我初發心誓為眾生治其心病。今此眾生為瞋恚結使所病。我當治之。云何而復以之自病應當忍辱。譬如藥師療治眾病。若鬼狂病拔刀罵詈不識好醜。醫知鬼病但為治之而不瞋恚。菩薩若為眾生瞋惱罵詈。知其為瞋恚煩惱所病狂心所使。方便治之無所嫌責亦復如是(云云)又雲。複次菩薩育養一切愛之如子。若眾生瞋惱菩薩。菩薩愍之不瞋不責。譬如慈父撫育子孫。子孫幼稚未有所識。或時罵詈打擲不敬不畏。其父愍其愚少愛之逾至。雖有過罪不瞋不責。菩薩忍辱亦復如是(云云)論文繁多。恐繁不抄也。余文自可見。又蘇悉地雲。常行慈忍離諸諂誑(云云)瞿醯如前(矣)  九從不等下。明不可慳吝德中。謂於所有財法者。財謂財施。法謂法施也。夫有求財者。乃至不慳身命。況於金銀等耶。若有求法者。乃至往無間可與。況於來求者耶。故大論八十八雲。菩薩以二種施攝取眾生。財施法施。何等財施。以金銀琉璃頗梨真珠珂具珊瑚等諸寶物。或以飲食衣服卧具房舍燈燭花香瓔珞。若男若女若牛羊象馬車乘。若以己身給施眾生語眾生言。汝等若有所須各來取之。如取己物莫得疑難。是菩薩施己教三歸依。教受五戒。乃至或教四念處。乃至九次第定佛十力。乃至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乃至阿耨菩提。如是菩薩行般若波羅蜜。以方便力教眾生。財施已後教令得無上安穩涅槃。是名菩薩希有難及法(云云)又雲。法施有二種。一者世間。二者出世間。何等為世間法施。敷演顯示世間法。所謂不凈觀安那般那念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如是等世間法。諸餘共凡夫所行法。是名世間法施。何等是菩薩出世間法。不共凡夫法。所謂四念住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三解脫門八背舍九次第定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五百陀羅尼門。是名出世間法(云云)又有二種布施。所謂凈不凈是也。如大論第三十三雲。布施有二種。一者凈二者不凈。不凈者直施而已。或畏失財故與。或惡訶罵故與。或無用故與。或觀愛故與。或為求勢故與。或死急故與。或求善譽故與。或求貴勝齊名故與。或妒嫉故與。或憍慢故與。少人愚賤尚施。我為貴重大人云何不與。或為咒願福德故與。或求吉除凶故與。或求人伴黨故與。或不一心恭敬輕賤受者而與。如是種種因緣為今世事故施。與凈相違名為不凈。凈施者。如經中說。治心故施。莊嚴竟故施。為得第一利故施。生清凈心能分別為助涅槃故施。譬如新花未萎色好且香。凈心布施亦復如是(云云)又依時分布施功德增多也。如大論第三十三雲。問曰。此布施云何增長。答曰。應時施故得增長。如經說。饑饉時施得福增多。或遠行來時若曠野險道中施。若常能以凈心行之。如韋羅摩菩薩。十二年布施已。嚴飾乳牛。七寶缽及婇女各有八萬四千。及諸餘物飲食之屬不可稱敷。又如須帝隸拏菩薩。下善勝白象施與怨家。入在深山以所愛二子施十二丑婆羅門。復以妻及眼施化婆羅門。爾時地為大動天為雷震空中雨花。又如薩婆達多王。自縛其身施婆羅門。如屍毗王。為一鴿故自持其身以代鴿肉。又如菩薩曾為免身自炙其肉施與仙人。如是等菩薩本生經中說(云云)問。若然者如上財施法施等深位並所行。於凡夫云何答。大論雲。如末利夫人。供養須菩提故得今世果報。為波斯尼示王后。如屍婆供養迦旃延故得今世報。為旃陀波周陀王后(云云)又雲。佛弟子未得聖道者坐禪誦經。不壞諸法相教化弟子。皆名法施(云云)  問。若爾者財施法施何勝耶答。如大論第十一雲。問曰。財施法施何等為勝。答曰。如佛所言。二施之中法施為勝。所以者何。財施果報在欲界中。法施果報或在三界或出三界。複次財施有量。法施無量。財施有盡法施無盡。故云謂於所有財法乃至廣說。余文可見(云云)又雲。蘇悉地雲。復離慳吝(云云)

  妙印抄卷第二十七

  (御本雲)元德二年(庚午)十一月十七日加點了

  沙門宥范(六十一)

  妙印鈔卷第二十八

  沙門阿寂紀

  釋入曼荼羅具緣品第二之餘

  十從勇健下。明勇健菩提心德中。又為二。初明舉經分句。二正明釋勇健句初文。自可見。  二正明釋勇健句中。勇健等者。如先阿闍梨眾德中第十三(云云)故云即是阿闍梨等也。種性於行道時等者。五教章引瑜伽論雲。種性略有二種。一本性住。二習所成。本性住者。謂諸菩薩六處(私雲六根)殊勝有如是相。從無始世展轉傳來法爾所得。習所成者。謂先串習善根所得。此中本性即內六處中意處為殊勝。即攝賴耶識中本覺解性為種性。故梁攝論雲。聞薰習與阿梨耶識中解性和合。一切聖人以此為因。然瑜伽既雲具種性者方能發心。即知具性習二法成一種性(云云)既引二論以性習和合為一種性。故知今種性者。本覺性與修生善習和合名為種性也。以本覺內薰力與修生解薰力故住勇健菩提心也。雖遇種種可畏等者。於彼人行道之時。以魔障放雖示現可畏鬼神惡形羅剎毒龍猛獸等形色音聲。心更不傾動敢不作怯弱退心。猶如師子王。故云種性於行道時乃至心不怯弱也。如此等難忍事非一。故云乃至出生。出生謂不怖來生故。入死謂不恐現滅故。如此人正相順菩薩摩訶薩捨身重法大慈大悲。故云出生入死乃至大人所行(云云)  十一從慳行下。明要心行願德中。堅行願等者。堅謂堅固。如十地論雲。堅有二種。一決定信堅。二證得堅(云云)信堅者因位。證得堅有果位。故知今所言堅者是信堅也。行謂日夜行一切善法無退轉也。如十地論雲。云何修行成就。經曰日夜修集善根無厭足故。親近善知識故。常愛樂法故。求多聞無厭故。如所聞法正觀故。心不貪著故。不著利養名聞恭敬故。不求一切資生之物故。常生如實心無厭足故。此十句說修行成就也(云云)如此等名為行也。願者。十地論雲。願者復樂行大乘法(云云)作利益眾生義攝善法故(云云)又雲。願者發心期大菩提故(云云)今所言願者。當彼發心期大菩提文。是即從發菩提心已來。以要期之心。於大菩提之妙行無中絕之義也。故云此是噁心之願也。雖遇種種異緣者。異緣雖多不出違順二緣。如先記(云云)瞿醯雲。堅持大願(云云)余文。自可見矣。  十二從然此下。明結釋中。自為三。初明十德具足。二明不舍偏長。三明小不同大。  初中。然此所說者指十德也。若具備此德者希有難得也。故云若兼乃至希有也。  二從但使下。明不舍偏長中。但使偏有所長等者。雖具不備如上十德。此中有一二等德者。其師以善巧工匠大方便。補攝其闕德可令成就也。故云堪可匠成者即應攝受耳(云云)  三從又如下。明小不同大中。但令道機可濟等者。彼小乘但護身口之嫌非。不論內心之道機。摩訶衍不爾。雖有外相嫌訶。道機若開發可攝受也。故云又如聲聞乃至皆無所觀也(云云)  問曰。經說有十德者可攝取。其餘無所觀。何故疏雲但令道機可濟。雖有諸餘過失皆無所觀。然者經疏相違如何答。經略說故多含少文。故云如是應攝取余則無所觀。意謂說如上所說十德中雖一二有之可攝受。若無一二等其餘無所觀也。故如是者被一二德雲如是。非總有十德雲如是也。是故疏家從然此所說以下得廣本意釋成此者也。故不相違也(云云)  二從偈中下。明應度人數中。是一期道場者。是即指一度造壇雲一期。非果報之一期。故云一期道場也。作阿闍梨灌頂之限數者。對下結緣灌頂故云爾也。此中約超數等者。一二四五等不列。而列十八七等。是約超數說之。若依本數。應說從一至二等。故云此中約超數乃至從二至十人也。複次超數者。從二超三至四。從五超六至七。從八超九至十。故云約超數也(云云)自余文可見。大方等陀羅尼經者未勘。要攬之人勘之。過此已外等者。一壇中十人外不可攝受之。所以然者。若過十人者阿闍梨加持事業不可周備。故云過此已外乃至不周也。若應度人猶有。以後緣可攝取。故云當待後緣別為作法也。又十人以下等者。於同壇攝受十人時者。彼十人皆同具如上十德。若全若少分多分而同時發起。舍內身命並外財寶供養三寶成辨曼荼羅事業者。可得同時作法。故云又十人乃至同時作法也。故瞿醯雲。彼等皆悉互相歡喜。調伏寂靜。於尊者所有敬愛心。生善因者。如是弟子方可攝取(云云)又雲。其諸弟子互相有諍及懷怨心不應攝受(云云)若不然而雲。法緣難值乞引攝者。假使雖授結緣分。不可授阿闍梨位也。故云若人因遇道場便乃至作阿闍梨灌頂也(云云)問曰。瞿醯雲。應所受持弟子等數。或一或二或七乃至二十五隻。不得雙取。更不得已上(云云)然者何故今雲不得遇十人已上耶。爾者如何當會通耶答。彼經總說三部曼荼羅並三千五百曼荼羅中次第法要故。不分正機結緣。又不論普門一門。廣攝根機。故彼經說曼荼羅所求果雲。凡入曼荼羅者總有三種所求。一謂成就真言故。二謂滅罪獲福故。三謂為求來生果故。若為求來世果故以起信心入曼荼羅者。非但成就來世果報。亦於現在獲得安樂。若為現在求安樂者。不如彼人求未來果。是故智者為未來果入曼荼羅。即獲得二世安樂果報既云為現在求安樂。是豈非結緣機耶。又雲獲得二世安樂果報。轉又非一門所攝之機耶。是故彼經擇弟子立三品擇之。上品諸德具足。中品具三德。下品唯具二德。是等皆是一門灌頂並結緣機故應度數多也。今此灌頂不爾。是即普門法界大阿闍梨位大傳法灌頂也。是故攝阿闍梨擇弟子定十人。不攝其外。何以故恐師加持方便不周備故。若於結緣一門法等不論劑限。故云複數過此乃至或複數過此也。此偏以同彼經說。是故兩經所望不一準。仍無相違也(云云)  三從經雲下。明薩埵疑問中。自為二。初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又為三。初明問名。二明問義。三約兩句明義。  初中。此因如來等者。上如來簡無機人限十人眾。因之金剛手為散眾疑致此二問也。故云此因如來乃至轉生疑問也。金剛手本請等者。當品初。金剛手白佛言。希有世尊說此諸佛自證三菩提。不思議法界超越心地。以種種方便道。為眾生類如本性信解而演說法。唯願世尊次說修真言行大悲胎藏生大曼荼羅王。為滿足彼諸未來世無量眾生。為救護安樂故(云云)指此文也。所謂稱此加持境界者。上文所言諸佛自證三菩提乃至如本性信解而演說之句是也。是即住心品所說自證三菩提乃至無盡莊嚴藏是也。故云稱此加持境界也。演說大悲藏生等者。上文所言次說修真言行乃至為救護安樂之句是也。是即請說當品所說之擇地造壇法界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也。故云演說大悲藏生大曼荼羅王也。此兩句是結成上金剛手致請而為問端也。然此請問本意。以平等大悲不存應度限量。何故如來限十人。不取餘人非普門具體。然者問難當云何名也。故云則是平等乃至何名此曼荼羅也。  二明問義中。又曼荼羅等者。言以輪圓具足為曼荼羅之義。若局人數者非輪圓之義。然者問難今所言曼荼羅義者為是何等義也。故云又曼荼羅乃至為是何義也。  三約兩句明義。可見(云云)  四從世尊下。明世尊答中。自為二。初明答名義。二明護持方便。  初中。又分為四。初明分科段。二明答名。三明答義。四明廣義除疑初明分科段。文自可見。  二從就答下。明答名中。自為二。初約六大明義。二約四點明義。  初中。還復申明本旨者。言此經本旨者。以發生一切眾生本有曼荼羅而為本旨。本有曼荼羅者六大法界是也。所謂下菩提心種子於一切智心地中者字門地大也。潤以大悲水者字門水大也。照以大惠日者字門火大也。鼓以大方便風者字門風大也。不礙以大空等者字空大也問。若然者識大如何答。初句中一切智者識大也。  問。何故爾耶答。於本有字心地有智心理心。為顯此義故云於一切智心地中。故知一切智者識大。心地者地大也(云云)以此六大無礙大菩提心為今教本旨也。故云還復申明本旨乃至不礙以大空也。  二從空能下。約四點明義中。空能令不思議法性牙者字發心也。次第滋長乃至彌滿法界者字修行也。此中乃至者修行位廣多故云乃至。成佛樹王者字成菩提也。成佛已後必所作已辨是即字大般涅槃也。故成佛句攝涅槃也問曰。何故以六大與四點為今經本旨耶答。悉地出現品說二種明為經宗體。所謂五字門並四處流出句也。故彼品名出現品。與今發生義同一。可思之(云云)複次空能令不思議法性牙者菩提為因句也。次第滋長等者大悲為根句也。成佛樹王等者方便為究竟也。是即此經宗旨也(更問)夫雷雨作解等者。譬如春時雷聲普驚四天下。春雨遍灑地中所有卉木叢林種子之上時。彼種子中甲開者先萌其牙。甲未開者遲萌其牙。是則作雷雨不等之思而非致差別之相。只依卉木性分成如此別也。今如來世尊簡人限眾亦復如是。神變加持雷聲普響於法界。大悲方便春雨平等灑法界眾生心地。雖然機緣甲拆者先萌大菩提種疾成沙羅樹王果。機根甲未拆者不能蒙現益也。故今弟子中備眾德。又十人以上同時發心者是甲已拆者也。眾德無之而同時不發心不舍內外所有者是甲未拆者也。是即於機根之處自有善別。全非阿闍梨不平等之心也。故云夫雷雨作解乃至亦成限量也。  三從次答下。明答義中。自分為二。初約五味明義。二約三密明義。  初中。是攢搖乳酪等者。是即五味轉生次第也。所謂乳味有最初。次酪。次生蘇。次熟蘇。次醍醐也。其義在文可見。  二從以三下。約三密明義中。攢搖眾生佛性之乳等者。口密之器入字本不生之乳。身密之薪木付意密之智火。練薰之故轉字之乳成字之酪。轉字之酪成字之生蘇。轉字之生蘇成字之熟蘇。轉字之熟蘇成字之醍醐。此第五之後悲智究竟極無復可增。故云以三種秘密方便乃至不可復增也。此處是法界曼荼羅諸尊各捧智印。主伴具足同共集會。常住不變而受三世常恆之法樂。故云一切金剛智印乃至最為第一等也。  四從經雲下。明廣義除疑中。自為四。一明引經分科。二明普門無限。三明限人眾所由。四明勸囑悲願初文。自可見。  二從就初下。明普門無限中。自為二。初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若行下。明隨釋中。又分為三。初明曼荼廣義。二明廣義所由。三明發心無限。  初中。又為三。一約中胎明義。二約第二重明義。三約第三重明義。  初中。若行人自見中胎藏等者。行者自見中台八葉之藏時。自然覺知自心本有花台八葉德。此時如知自心者。他一切眾生亦復如是自他同共備八葉德。從本初已來圓滿成佛因緣。是故自法界他法界大悲曼荼羅周遍法界無所不至。故云若行人乃至亦周法界也。  二從且如下。約第二重明義中。且如者。今此諸內大眷屬等實法界量等塵數聖眾也。雖然且約十十無盡等雲十世界。故云且如也。執金剛者指內眷屬。菩薩眾者指大眷屬也。諸與等者通用內外。具如上品記(云云)隨以一門作曼荼羅主者。蓮華金剛手十佛剎微塵數內大眷屬皆各為一門曼荼羅主。自餘一切諸尊以為眷屬。是即互為主伴成重重無盡曼荼羅。故云隨以一門乃至譬喻之所能及也。  三從何況下。約第三重明義中。何況者。言十佛剎微塵數上首諸尊各以一尊作曼荼羅主。余尊為眷屬。而成重重無盡曼荼羅海會。猶非算數譬喻之所及。何況此十佛剎微塵數上首諸尊。各以十佛剎微塵數諸尊為眷屬。一一眷屬亦具十佛剎微塵數之眷屬。如此重重無盡不可說不可說展轉十佛剎微塵數眷屬等。各作一曼荼羅。成重重不可思議曼荼羅。各以無盡莊嚴種種無量三密方便。攝化眾生令得入法界曼荼羅。說者不可能說。觀者不可能觀。故云何況是中乃至又可勝紀乎也。於此一字法門中者。如以中台為主者。以一字攝無量廣多。如以觀音為主者。以字一字攝無量廣多。如以金剛手為主。以字一字攝無量廣多。如此十佛剎微塵數諸尊一一種子攝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廣多。如字者。表示尊形亦如是。此則旋轉三密廣略隨時。常利樂眾無有間斷也。故云若行者乃至漫荼羅廣義也。  二從次雲下。明釋廣義所由中。自為二。初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此釋廣義所由者。從中胎藏出生八葉。從八葉出生內大眷屬。從內大出生普門隨類曼荼羅。是即廣義也。如此廣多所以何者。如來本行菩薩道時。於無量劫。積集無邊行願。證得無上菩薩故。具無量無邊功德。以是義故所現法門眷屬無量無邊不可勝計也。如華嚴入法界等者。彼經四十六雲。爾時善財童子從文殊師利聞佛如是諸妙功德專求菩提。隨從文殊師利以偈頌曰。具足菩提願。積集功德藏。饒益一切眾生。大師願度我(乃至以三十四偈頌請之)爾時文殊師利為善財童子以偈頌曰。善哉功德藏。能來詣我所。發廣大悲心。專求無上道(乃至十個偈)爾時文殊師利說此偈已。告善哉言。善男子。於此南方有一國土。名曰可樂。其國有山。名曰和合。於彼山中有一比丘。名功德雲。汝詣彼問雲。何菩薩學菩薩行。修菩薩道。乃至。云何具普賢行。時善財從文殊聞法歡喜(乃至)泣涕辭退漸漸南行。乃至七日見彼比丘。見已頭面禮足右繞而住。自言。大聖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我聞大師善能宣揚。唯願垂慈具足演說。時彼比丘告善財言。善哉善哉乃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問菩薩行。善男子。如是事者難中之難。乃至善男子。我於解脫力逮得清凈方便惠眼普照觀察一切世界境界無礙(乃至)善男子。我唯知此普門光明觀察正念諸佛三昧。豈能了知菩薩圓滿清凈智行。善男子。南方有國。名曰海門。彼有比丘。名曰海雲比丘。汝應諸彼問(乃至)海雲比丘雲。我住海門國十有二年。境界大海觀察大海(乃至)思惟未曾增減(乃至)我唯知此一法門。乃至第五十一善知識。名曰德生童子。告善財言。善男子。我等證得菩提解脫。名曰幻住。得此解脫知見。一切世界皆幻住。因緣所生故(乃至)一切菩薩眾會皆幻所成故(乃至)我等二俱能知此幻住解脫(云云)除最初文殊最後彌勒。從第二功德雲比丘。至第五十一德生童子。五十人知識皆悉雲唯知一法。然而如功德雲比丘者。於觀察一切世界無礙能窮其源底。如海雲比丘者。於觀察大海普眼經能窮其源底。乃至如德生童子者。於幻住解脫法門能窮其源底。如此於自己通達門各雖窮其源底。於自餘一切法門互不相知。是則於一門雖能通達。未通達普門妙行故也。入彌勒廣大寶樓閣。於寶鏡中得見普門海會諸大菩薩不可思議自在力也。今曼荼羅廣義亦復如是。過剎塵海會諸尊一一所通達門皆悉能窮其源底。雖然互不相知。如彼諸善知識唯知一法。如來獨盡剎塵源底。如於彼彌勒寶樓閣中得見剎塵知識。故云如華嚴入法界乃至現作法門眷屬亦復無量無邊也。彼真言門行者等者。言真言行者如此等十佛剎微塵數諸尊。皆悉於一門能窮其源底。於一門曼荼羅而為其主。以無量諸尊為眷屬。是則如來普門萬德中一德也。何況於普門境界手。知如此等義理名為通泰曼荼羅廣義。故云當通泰其心作如是解也。  三從已知下。明發心無限中。自為三。初明結前生後。二明牒經。三明隨釋初二。自可見三明隨釋中。此中發菩提心義者。經文五點中唯舉成正覺句方便具足句。不說餘三點。是則舉終二點。發心等三點自顯。是故經說終二句。言發心者後四點自顯。是故疏不釋後四點。是則影略互顯交文融義也。如入法界品者。彼品末。善財重子見彌勒嚴凈高大樓觀而作是念雲。此是解空無相無願者之所住處。離虛妄者之所住處(乃至)以一劫為一切劫。以一切劫為一劫者。以一切剎為一剎。以一剎為一切剎而亦不壞諸法相者。以一眾生為一切眾生。以一切眾生為一眾生而解眾生無差別者。以一佛為一切佛。以一切佛為一佛而解諸佛無有二者。以三世為一念以一念為三世者。於一念中詣一切剎者。普照饒益一切眾生得一切入者。乃至自身客受一切世界而不壞法性者。盡未來劫修諸願行而不取劫長短相者。不離一毛端處而現一切世界。普為眾生說正法者。乃至如此樓觀住一切功德者之所住處。乃至。爾時彌勒菩薩告善財言。善哉善哉童子乃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專求一切佛法。饒益一切世間。救護一切眾生。善男子。汝得善利。人身壽命值遇諸佛。得見文殊師利大善知識。汝為法器。善根潤澤諸佛護念何以故。菩提心者則為一切諸佛種子。能生一切諸佛法故。菩提心者則為良田。長養眾生白凈法故。菩提心者則為大地。能持一切諸世間故。菩提心者為凈水。洗濯一切煩惱故。菩提心者則為大風。一切世間無障礙故。則為盛火。為凈日。為凈月。為凈燈。為凈眼。為大道。為正濟。為大乘。為門戶。為宮殿。為園觀。為勝宅。為依止。為守護。為慈母。為養育。為善知識。為大王。為最勝。為大海。為須彌山。為金剛圍山。為雪山。為香山。為虛空。為蓮華。為寶象。為寶馬。為調御師。為良藥。為沃焦。為金剛。為和香。為妙花。為白旃檀。為樂器。為勇健。為善攝。為尊主為毗沙門天王。舍離一切諸貧苦故。為妙德。為莊嚴。為火災。為無壞藥王樹根。為龍珠。為水珠為如意珠。為大德天。為劫初樹。出生一切莊嚴具故。為恆裟衣。不受一切諸塵垢故。為正業。為利犁。修治一切眾生田故。為那羅延箭。為厭離。為利鎖。能判一切煩惱故為甘露。為利劍。為金剛。為利刀。為勇健幢。為釿斧。為器杖。為善手。為妙足。為眼藥。為善拔刺。為安穩床。為善友。為善利。為天人師。為寶藏。為湧泉。為凈鏡。為凈池為大河。為龍王。為命根。為甘露。為羅網。為善罥。為鉤餌。為阿伽陀葯。為波羅提毗刃葯。為大地。為風輪。為寶洲。為種性。為居宅為大城。為金葯。為香蜜。為正道為寶器。為時澤。為安住。為壽行。為琉璃寶。為押尼羅寶。為法鼓。為凈水。為閻浮提金。為山王。為歸依。為實義。為無上寶。為大會。為尊長。為寶藏。為因陀羅網。為毗樓那風。為因陀羅火。為無上塔。佛子菩提心者如是無量功德成就。悉與一切諸佛菩薩諸功德等。何以故。因菩提心出生一切諸佛。三世諸佛成正覺故(云云)已上以一百一十四譬說菩提心功德廣大無邊。於一一喻有表釋。恐繁略之(云云)及智度等者。彼論第五釋摩訶薩義雲。欲度多眾生故名摩訶薩埵。如不可思議經中。漚舍那優婆夷語須達那菩薩言。諸菩薩摩訶薩輩不為度一人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亦非為二三乃至十人故。非百非千非萬非百萬。非一億十百千萬乃至億億。非為那由他億眾生故發心。非那由他億非阿那陀眾生故。乃至非阿僧祇(私謂從一迄至干阿僧祇有一百轉數。恐繁不抄之)非阿僧祇阿僧祇。非無量非無量無量。非無邊非無邊無邊。非無等非無等無等。非無數非無數無數。非不可計非不可計不可計。非不可思議非不可思議不可思議。非不可說非不可說不可說。非為一國土微塵等眾生故發心。非為二三乃至十百千萬億阿由他乃至不可說不可說國土微塵等眾生故發心(私謂於度眾生如無齊限。供養諸佛亦爾也)故云及智度摩訶薩論議中廣說也。此論中如不可思議經中者。指彼經第十卷功德品文。彼品雲。爾時天帝釋白法惠菩薩言。佛子初發心菩薩為成就幾功德。法惠答言。佛子乃至我當承佛神力具足演說。佛子假使有供養東方阿僧祇世界眾生一切樂具。乃至一劫。然後教令凈修五戒。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佛子於意云何。彼人功德寧為多不。帝釋言。佛子除諸如來其餘一切不能稱量彼人功德。法惠菩薩語帝釋言。佛子初發心菩薩之藏。百分彼人功德不及其一。千分百千億分。乃至百千億那由他分。乃至不可數不可譬喻不可說分。彼人功德不及其一。乃至何以故。佛子一切諸佛初發心時。不為供養十方各十阿僧企世界眾生一切樂具。百劫乃至千億那由他劫故出興於世。乃至不斷佛種故發菩提心。欲悉度脫一切眾生故發菩提心(云云)此文全似智度文。故知如不可思議經中者指此品文歟。但今文雲法惠答帝釋。論文雲漚舍那優婆夷語須達那菩薩。然者法惠帝釋梵語如何。尋之可詳(云云)無餘記等者。如法花三周得悟之聲聞記□。所謂說舍利弗之記□雲。舍利弗汝於未來世。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供養若干千萬億佛。奉持正法。具足菩薩所行之道當得作佛。號曰花光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國名離垢。其土平正清凈嚴飾安穩豐樂天人熾盛琉璃為地其劫名大寶莊嚴。何故名曰大寶莊嚴。其國中以菩薩為大寶故。彼諸菩薩無量無邊不可思議。花光佛壽十二小劫。正法住世二十二小劫。像法住世亦三十二小劫(云云)如此始從因地佛供養佛等。終至像法住世等。因地之人名。果地之佛號。所住之國土。當劫之名字。其佛之眷屬。其佛之壽命。彼正像住數。一一次第無餘殘說之。名為無餘記也。故云如佛現前乃至故名無餘記也。有餘記等者。大論第十一引阿婆檀那經雲。佛告舍利弗。此鴿除諸聲聞辟支佛所知齊限。復於恆河沙等大劫中常作鴿身。罪訖得出。輪轉五道中後得為人。經五百世中乃得利根。是時有佛度無量阿僧企眾生。然復入無餘涅槃。遺法在世。是人作五戒優婆塞。從比丘聞贊佛功德。於是初發心愿欲作佛。然復於三阿僧企劫行六波羅蜜。十地具足得作佛。度無量眾生已而而入涅槃(云云)如此非現前授記。又不說劫國名號眷屬住世等之相。是名為有餘記。故云如告眾生言乃至授記之類是也。複次如世尊說者。指法花法師品之所說也。若言一切眾生等者。如涅槃第三十雲。善男子大慈大悲名為佛性。何以故大慈大悲常隨菩薩如影隨形。一初眾生畢竟當得大慈大悲。是故說雲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大慈大悲者名為佛性。佛性者名為如來。大喜, 大舍名為佛性(云云)故云若言一切眾生乃至是名有餘記也。我今為此等眾生等者。如此等有餘記無餘等盡虛空遍法界為令一切眾生皆悉盡成等正覺故發菩提心。修菩提行證菩提果。故云我本乃至成等正覺也。況今所願以滿等者。如法花雲。如我昔所願。今者已滿足。化一切眾生。皆令入佛道。言爾前諸教為一機一緣雖說兼但對帶之法門。未開純圓一實之教門。故無量義經雲。四十餘年未顯真實(云云)然今至法花會座。正直舍方便但說無上道故。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云云)是故三乘五乘七方便九法界二乘闡提鬼畜惡逆皆悉開會於一佛乘。授有餘記無餘記等之記□故。於盡空法界無非一切眾生成佛之器。所以者何以有同一實相同一佛性故。若此一切眾生中雖一人有不成佛之器。佛本願未滿。以何故。不果遂眾生無邊誓願度故。然一切眾生皆悉具佛性常住。應成佛道理決定露顯畢。是故眾生無邊誓願度願滿足。故云如我昔所願今者已滿足。今亦復如是。一切眾生皆悉備六大四萬三密體相用之瑜伽。本來成正覺之如來也。如此令必定師子吼故。佛本願無有限數。以無數限量故佛本願滿足。故云今所願以滿乃至當有何限耶。且據惡世等者。為上根上智雖超越三時三世常恆之化儀。為鈍根淺行有濁世末代去來生滅之垂跡。故云且據惡世弘經淺行之一跡也。一期法事等者。非果報之一期。即是擇地造壇之一度也(云云)  三從從此下。明限眾所由中。自為三。初明分科段。二明牒經。三明隨釋初分科段。自可見。  二從經雲下。明牒經。自可見。  三從此意下。明隨釋中。自為五。初明取意釋文。二明引證。三明普眼所照。四明兼釋名義。五明結釋。  初中。若諸眾生等者。言若無宿福者適雖聞此法。不能信受還作誹謗。依遺法業墮在無間獄。是故限有緣之人簡無福之眾也。故云此意雲乃至斷彼善根故也。  二從法下。明引證中。又為二。初明引法華。後明引華嚴初法華文。自可見。  後明引華嚴中。十方世界諸眾生等者。五教章中卷引華嚴經偈雲。一切世界群生類。鮮有欲求聲聞道。求緣覺者轉復少。求大乘者甚希有。求大乘者猶為易。能信是法甚為難。良由此法出情難信。是故聖者將彼三乘對比決之(云云)彼經意以三乘法為易信。以華嚴頓大為難信。今意以顯教大乘為易信。以三密法教為難信。故云十方世界乃至信此法者最為難也。  三從故下。明普眼所見中。普眼觀之者指如來大慈大悲之普眼也。是法者指此三密平等法句也。猶須彌大海等者。言如來以普眼觀見盡空法界一切眾生之機緣。墮三途者如十方土田。生人天者如爪上土。發聲聞心者轉少。發獨覺心者甚難。何況於發菩薩心者哉。何況於發一道極無之心者哉。發一道極無之心地者雖甚難猶為易。難之中甚難者發秘密最上大菩提心者是也。猶鮮自須彌之一塵。鮮從巨海之一渧。是故云堪受是法乃至猶須彌大海之塵渧耳也。如涅槃經雲。世有六處難可值遇。何等為六。一佛世難遇。二正法難聞。三歸心難起。四中國難生。五人身難得。六諸根難具(云云)將護彼意時等者。若如此發難發三密菩提心之時。尤作難遭之思應將護彼意也。爭輒爾機非機雜亂而不略制其名數哉。若不爾者彼弟子壞疑網不能進入秘密曼荼羅。故云既將護彼意乃至造立名數畢。  四從所下。明兼釋名義中。又為二。初明釋義。後明釋名。  初中。名為聚集者。曼荼羅梵語多含故莫有應翻譯。只以義言之應名為聚集。言盡空法界三部五部等一切諸尊一一三密。周遍於法界過於剎塵。如此等一切萬德合會聚集。名為曼荼羅也。故云名為聚集乃至說為曼荼羅也。  二從所云下。明釋名中。又為二。初明名略。二明教略。  初從所云下。明名略中。所云略者指經之限一字。次上以哀無邊眾生為廣義。然限十人是略義故也。如阿字五轉等者。五方佛攝無量佛德故也。以字輪百明者百光遍照也。合上字為百光遍照王。今以此為大悲胎藏曼荼羅之略名。故云此則名之略也。  二從以下。明數略中。以剎塵方便者指四重法界諸尊一一三密。統如此萬德為八葉華台。故云開八葉之壇也。以無極大悲等者。無緣大悲橫收法界豎盡三世雖無限量。且約一壇之化儀。限十人略數。故云是則數略也。若深秘義者。度一人之時開出無邊萬德圓滿無極大悲。何況於十人哉。是則略即塵。塵即略。廣略同際而無二無別也故云以無極乃至是則數略也。  五從然下。明結釋中。隨於一法門道等者。從此一門得入法界之意也。如從一門見王等者。言從一門而奉見其公王之時。剎那布遍入千門萬戶之功能也。令亦如此。從一門而奉見心王毗盧遮那之時。普門萬德剎那開覺。故云如從一門乃至千門萬戶也。若不能如此說等者。設雖一門之機。相應證入一尊三摩地之時。自然流入普門海會。此旨從最初發心不教示而但說一門三摩地者。不異於顯教悟一法門得一位。頓覺成佛神通乘教名言從何立哉。雖說種種無量諸尊所通達之門。於普門攝入無具益也。故云若不能如此乃至無所益也。  四從故第下。是勸囑大悲中。自為三。一明結前生後。二明牒經。三明隨釋初結前生後。自可見。  二從經雲下。明牒經。自可見。  三明隨釋中。又分為三。一明結緣不空。二明以有相覆無相。三明普眼度人。  初中。隨有見聞觸知等者。有眼雲見。有耳雲聞。有身雲觸。有心雲知也。夫於結緣機。有種種無盡淺深不同。或見聞佛菩薩等而觸知。或見聞四依弘經大士乃至祖師先德。乃至有低頭舉手之輩。此等人皆為無上菩提安足之處。故云隨有乃至菩提也。如法華方便品說十成佛等(云云)是以阿闇梨以平等大悲。知見此等眾生定可成無上菩提。是故上從聞法歡喜下至舉手低頭。更敢不輕慢。必定師子吼遂可成無上大菩提也。故云下至舉手低頭乃至令廣洽也。又見有二種。所謂涅槃雲。是有二種。一者眼見。二者聞見。諸佛世尊眼見佛性。如於掌中觀阿摩勒。十住菩薩聞見佛性不了了。唯能自知定得無上正等菩提。而不能知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乃至九地聞見佛性(云云)今見聞者是非眼見。聞見於諸佛菩薩功德法門而生一念信心。如涅槃經第十九雲。至心聽法是則名為聞(云云)雖不得差機等者。夫於傳法阿闍梨位灌頂者。能鑒五德等應可攝入。若不爾以差機故還斷彼善根。故云雖不得差機乃至具支灌頂也。雖然於結緣機者。不舍彈指散花之小善。不漏舉手低頭之微功。運無極大悲可洽布之。所謂遙見投花之灌頂是也。故云然系珠乃至務令廣洽也。系珠者。法華經雲譬如有人。至親友家醉酒而卧。是時親友官事當行。以無價寶珠系其衣里與之而去。其人醉卧都不覺知。起已遊行到於他國。為衣食故勤力末索甚大艱難。若少有所得便以為足。於後親友會遇見之而作是言。咄哉大夫何為衣食。乃至如是。我昔欲令汝得安樂五欲自恣。於某年日月以無價寶珠系汝衣裹。今故現在。而汝不知勤苦憂惱求自活。其為痴也。汝今可以此寶貿易所須。常可如意無所乏短(云云)今亦如是。一念信樂之衣里裹以六大一實如意寶玉故。遂以凈菩提心勢力故。更不留生死之貧里。還值阿闍梨得入法界曼荼羅。速成無上大菩提也。毒鼓者。涅槃第九雲。譬如有人。以雜毒藥用塗大鼓。於眾人中擊令發聲。雖無心欲聞聞已皆死。唯除一人不橫死者。是大乘大涅槃經亦復如是(乃至)犯四重禁及五無間。聞此經已亦作無上菩提因緣。除不橫死一闡提輩(云云)今亦如此。以六大無礙之雜毒。塗三密平等之大鼓。於四重法界大集會中系之時。三障四魔皆悉死滅。但除一人不橫死者。所謂不信放逸闇證斷空者是也。但彼經以闡提人為不橫死人。今以不信密義闇證之人為不橫死人。所望不同。所以者何。彼經以闡提為難治故作是說。今經不爾。二乘已死之人闡提必死之病。莫不一對治之。故以之不為不橫死之人。二乘闡提猶爾。何況於余類而有不橫死之義。但不信如來內證之法者。永無成佛之期。故以之為不橫死之人也(云云)  二從復下。明以有相覆無相中。迴轉密意者。今擇地造壇密意者為使十界眾生滿足十度圓滿十地證得十真如也。迴轉此密意。於無限量之法中限以十人也。故云迴轉密意乃至世諦曼荼羅耳也(云云)  三從然下。明普眼度人中。所言然者。上來於傳法灌頂者。釋成限十人之所由了。雖然阿闍梨自賓士我心地。畫作大悲曼荼羅了。復以大悲方便普眼鑒應度之人。而以利益多多弟子。甚為吉。不可得如言以十人為限也。故云然阿闍梨(云云)勿得如言而解也(云云)  已上第四卷了

  妙印鈔卷第二十八(一交了)

  (御本雲)元德二年(庚午)十一月日加點了

  沙門阿寂(六十一)

  妙印鈔卷第二十九

  沙門阿寂紀

  釋入曼荼羅具緣品第二之餘

  第二從偈雲下。明護持建立方便中。自為十一。初明第六夜加持。二明三歸依戒。三明懺悔先罪。四明發菩提心。五明供養諸尊。六明無礙智戒。七明授與齒木。八明授修多羅。九明釋教誡偈。十明定請諸尊。十一明夢中所見。  初中。亦為二。初釋持等一句。二從時下釋如等一句。  初中。至第六夜等者。上從驚發以來。下至攝受弟子等。是第五日行事既已。今此護持建立方便是第六日行事。故云爾也。皆澡浴清凈者。夫於澡浴有二種。所謂內外也。依內浴而凈內不凈。所謂貪瞋痴等是也。以外浴而凈外垢。所謂身上污穢不凈等是也。然以內浴能除內外不凈。而凈法身亦凈肉身(凈三業訶面授之)以外浴唯凈肉身不凈法身。如不思議疏雲。如法澡浴者。外浴必用香湯水也。或不浴者。內浴達無身法可浴也(云云)於此內浴亦有淺深兩釋。若淺略者。以五眾和合假名身。五眾離時何有身。若無身者亦澡浴何物乎。故云達無身法可浴也。若深秘者。此身是本來成就法界塔婆也。以自性清凈故無垢塵可澡浴。如此通達名真實之澡浴。故云達無身法可浴也。如法之言有存此澡浴也。是故彼頌文雲。如虛空如蓮華不著水。心清凈超於彼(云云更問)如此二種澡浴師弟相共如法清凈。故云師及弟子皆澡浴清凈也。齎持供物者。香花燈塗飲食衣服等諸供養之具也。如瞿醯蘇悉地等廣說。當如法加持自身等者。始從字等觀。終至普門法界身。於自身壇上弟子三種。以平等無二觀想並彼印明等致加持方便也。即如警發地神中釋雲。然此中地有三種。謂以啰字門凈除自心地弟子心地及道場地。皆以阿字門加持之使成金剛。具如上記(云云)其護弟子方便如下文等者。指下文明曼荼羅所須次第中加持教授支分。至下可詳之(云云)  二從時下。釋如等一句中。時阿闍梨等者。所云次第法則者。指供養次第卷也。觀白檀等者。指以前所說白檀曼荼羅八位也。諸尊者彼八位諸尊也。與密印相應者。隨彼八位諸尊次位。結彼彼印誦彼彼真言令加持相應。故云與密印相應持彼真言也。瞿醯雲者。彼經召請品雲。於日沒時澡浴清凈。著凈白衣。及與弟子持諸供具。詣前所凈曼荼羅處。次於中央以白檀塗香作圓曼荼羅。量十二指。為曼荼羅主座故。即以手按上誦彼真言一遍。一誦一按乃至七遍(云云)所言日沒者。指第六日夕也。今雲至第六夜。尤符合也(云云)余位亦爾者。於中胎作持誦。如此自餘七位亦如此結誦彼彼印明。應一誦一案乃至七遍。故云爾也。  二從次當下。明三歸依中。諸弟子者指今應度之人也。隨順者。隨彼上中下三種機根說法教化之時。機法相順故不懷疑怪。不懷疑怪故信任阿闍梨之言。堪受三歸依也。開謂開發。能開發弟子昧心故。導謂引導。能引導其弟子於曼荼羅海會故(云云)教彼三自歸依者。華嚴凈行品雲。自歸依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竟。自歸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惠如海。自歸依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文)蘇悉地雲。起至誠心。盡形歸命三寶。瞿醯雲深信三寶(云云)問。何故於最初授三歸耶答。簡異諸外道故(云云)問。今此應度人已備眾德。自本深敬信三寶。何故更授三歸乎答。就之可有二義。一今此應度人從外道等中來。直受阿闍梨教授故。更授三歸戒也。二先已於顯教中雖受三歸戒。重受秘密最上三歸戒。所謂授三歸印法等也。故不思議疏釋歸依方便門雲。此真言智外無妄。外無妄處即是真言。自身若誦此真言。悟自真故言歸依(云云)故今所言三歸依者與顯教所授異也已上釋命彼三自歸一句了(云云)  三從懺下。明懺悔先罪中。懺悔者。不思議疏雲。懺者此雲請受也。悔者解也。言對諸佛菩薩等請受解散於罪障也。複次有身雲懺。有心雲悔。所謂身心發動慚愧懺悔先罪也。故涅槃經雲。心悔熱故遍體生瘡(云云)問。以何等義故依懺悔消滅先罪耶答。夫懺悔有二種。所謂事理懺悔是也。事懺悔者。如涅槃經第十七阿闍世王懷慚愧雲。我今病重。一切良醫所不能治。何以故。我父法王如法治國實無過咎。橫加逆害。如魚處陸當有何樂。如鹿在^7□初無歡心。如破戒者聞說罪過。是人必墮地獄。我今如是。云何得安穩眠耶。耆婆答言。善哉善哉王雖作罪心生重悔。而懷慚愧。大王諸佛世尊常說是言。有二白法能救眾生。一慚二愧。慚者自不作罪。愧者不教他作。慚者內自羞恥。愧者發露向人慚者羞人。愧者羞天。是名慚愧。無慚愧者不名為人。名為畜生。善哉大王具有慚愧。大王且聽。巨聞佛說。智者有二。一者不造諸惡。二者作已懺悔。愚者亦二。一者作罪。二者覆藏。雖先作惡復能發露。悔已慚愧。更不敢作。猶如濁水·置之明珠。以珠威力水即為清。亦如雲除月則清明。作惡能悔亦復如是。王若懺悔懷慚愧者。罪則除滅清凈如本。大王富有二種。一者象馬種種畜。二者金銀種種珍寶。象馬雖多不敵一珠。大王眾生亦爾。一者惡富。二者善富。多作諸惡不如一善。臣聞佛說。修一善心破百種惡。大王如少金剛能壞須彌。亦如少火能燒一切。如少毒藥能害眾生。少善亦爾。能破大惡。雖名少善其寶是大。何以故。破大惡故(云云)已上耆婆為大王說慚愧懺悔功德也。又雲。阿闍世言。如我解佛所說義者。我從昔來未曾觀是少事故多眾惡。造眾惡故則有死畏三惡道畏。世尊自我招決造茲重罪。父母王無事橫加逆害。是母事設觀不觀必定當墮阿鼻地獄。佛告大王。一切諸法性相無常。無有決定。王云何言必定當墮阿鼻地獄。王白佛言。世尊若一切法無定相者。我之殺罪亦應不定。若殺定者一切諸法則非不定。佛言。大王。善哉善哉諸佛世尊說一切法悉無定相。王復能知殺亦不定。是故當知殺無定相。大王如汝所言。父王無事橫加逆害者。何者是父。但於假名眾生五陰妄生父想。於十二入十八界中何者是父。若色是父四陰應非。若四陰是父色亦應非。若色非色合為父者無有是處。何以故。色與非色性無合故。大王凡夫眾生於是色陰妄生父想。如是色陰亦不可害。何以故。色有十種。是十種中唯色一種可見可持可稱可量可牽可縛。雖可見縛。其性不住。以不住故不可得見。不可提持。不可稱量。不可牽縛。色相如是云何可殺。若色是父可殺可害。獲罪報者餘九應非。若九非者則應無罪。大王。色有三種。過去未來現在。過去現在則不可害。何以故過去過去故。現在念念滅故遮未來故。名之為殺。如是一色或有可殺或不可殺。有殺不殺。色則不定。色若不定殺亦不定。殺不定故報亦不定。云何說言定入地獄(云云)又雲。大王眾生狂惑凡有四種。一者貪狂。二者葯狂。三者咒狂。四者本業緣狂。大王我弟子中有是四狂。雖多作惡我終不記是人犯罪。是人所作不至三惡。若還得心亦不言狂。王本貪國興此逆害。貪狂心作(云云)何得罪。大王如人醉酒而害其母。既醒悟已心生悔恨。當知是業亦不得報。王今貪醉非本心作。若非本心云何得罪(私謂以十喻一一說殺之無性)爾時阿闍世王。如佛所說觀色乃至觀識。作是觀已。即白佛言。我今始知色是無常乃至識是無常。我本若能如是觀者。則不作罪。世尊我見世間。從伊蘭子生伊蘭樹。不見伊蘭生栴檀者。我今始見從伊蘭子生旃檀樹。伊蘭子者我身是也。旃檀樹者即是我心無根信也。無根者。我初不知恭敬如來。不信法僧。是名無根佛言大王。善哉善哉。我今知汝必能壞眾生噁心。世尊若我審能破壞眾生諸噁心者。便我常在阿鼻地獄。無量劫中為諸眾生受大苦惱。不以為苦。爾時摩訶陀國無量人民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以如是等無量人民發大心故。阿闍世王所有重罪即得微薄。王及夫人後宮辨女悉皆同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云)已上經文取要抄之。要攬人披本經。今此經文中有事理二種懺悔。所謂初耆婆所示者事懺悔也。復如來所說者理懺悔也。依如此二種懺悔之力。轉決定應受無間業。住無上大菩提心·故同經雲。爾時佛告諸大眾言。一切眾生為阿耨菩提近因緣者無先善友。何以故。阿闍世王若不隨順耆婆語者。來月七日必定命終墮阿鼻地獄。是故近莫若善友(云云)五逆闍王既爾也。何況於余類乎。是故至心應懺悔無始已來罪障也。若依深秘義者。以六大法界實相自然智照自身所具無盡莊嚴藏時。從無始生死已來所起貪瞋痴等諸煩惱罪障。皆悉覺知本來成就三部聖眾三摩地法門時。諸尊萬德外更無一物。更無一物故煩惱罪障都盡身心清凈。如辰旦摩尼珠內外明徹也。故不思議疏釋出罪方便雲。誦真言同前。實相智自無罪。若執有罪。此智能令解無罪。是故言出罪(云云)如此等事理懺悔如法如說令慚愧懺悔故。煩惱罪垢盡滅身器清凈也。故云既懺悔已身心乃至真正發心也。涅槃經雲。雖先作惡。後能發露悔已慚愧更不敢作。猶如濁水置之明珠。以珠威力。水即為清。亦如雲除月則清明(云云)複次秘密字懺悔法。具如蘇悉地並無畏禪要等。顯乘懺悔法。具如涅槃普賢觀並南嶽六根懺悔法等(云云)  四從是下。明發菩提心中。皆如供養法中所說者。供養次第法雲。凈菩提心勝願寶。我今起發濟群生。生苦等集所纏身。及與無知所害身。救攝歸依令解脫。常當利益諸含識(云云)私謂。此中初一句自證。後五句化他也。凈菩提心者。指理智不二自性清凈心也。勝者大智門。所謂勝義菩提心也。願者大悲門。所謂行願菩提心也。寶者此大智大悲勝義行願和融涉入為凈菩提心如意寶。開發此如意寶珠以利群迷。故云我今起發濟群生也。然此群生蓋障雖多。不出煩惱所知二障。所謂生苦等一句舉煩惱障。及與等一句舉所知障也。救攝如此煩惱所知所纏害眾生。令歸自性清凈本宮。令解脫四魔三障。故云救攝歸依令解脫。如此常於三世以不壞化身利益諸眾生界無時暫忘。故云常當利益諸含識也。複次初一句中有自證化他。所謂勝者自證之家自證也。願者自證之家化他。後五句中亦有自證化他。所謂利者化他之家自證也。益者化他之家化他也。能能可思之。又說真言云。唵菩提質多母怛播娜夜弭。是中增加句言。菩提心離一切物。謂蘊界處能執所執舍故。法無有我。自心平等本來不生。如大空自性。如佛世尊及諸菩薩發菩提心乃至菩提道場。我亦如是發菩提心(云云)同疏釋雲。我身佛身既無別。佛菩提智同我智。此真言令悟此法。能令知雲發菩提。增加者能顯真言義加也。菩提心者自性清凈自覺也。心者中實義也。故云離一切等也。蘊者五蘊也。界者十八界也。處者十二處也。能執者妄心也。所執者妄境也。舍離也。法無有我者離妄境等也。自心平等者無妄想也。又自心者妄想自心也。平等者妄想自心本不生也。是故云能執所執乃至本來不生。如大空者。大惠日輪中無生死晝夜別。自性者惠日即為身。撥妄不生令同真性。故云如也(云云)如此經疏委細說故。全讓彼雲皆如供養法中所說也(云云)  五從次下。明供養諸尊中。又二。一明引牒。二明隨釋。  初中。應引牒奉塗香等二句文也。  二明隨釋中。次當授塗香華等者。為授三世無礙智戒。先教弟子捧塗香華等令運心供養也。即教可令運心遍想。於十方一切諸佛及無盡法界微塵剎海重重帝網不可說不可說曼荼羅海會之前。自身遍居一一佛前讚歎供養如對目前。又於自法界中八葉九尊乃至四重法界不可說不可說曼荼羅海會之前。自讚歎供養如對因前。故云教令運心供養諸尊也。  六從然下。明無礙智戒中。然後者。如上歸依懺悔等是為授此三世無礙智戒先方便也。故云然後為受等也。三世無障礙智戒者。指佛性三昧耶戒也。以住三三平等法門故名三世無障礙智戒也。此受菩薩戒法別有行儀者。就此有二義。所謂一者指發菩提心三昧耶戒儀。是金剛薩埵造也。二者指無畏禪要也問。若然者彼禪要雲。今者且依金剛頂經(云云)故知非今經受三世無障礙智戒之法則如何答。受方便學處品疏釋雲。此經十萬偈大本具有授此戒等方便。今未到此土。然金剛頂中自有授法。與彼不殊當出之耳(云云)然者且依金剛頂言尤符合今文故。今別有行儀者遠指發菩提心三昧耶戒儀。近指禪要也。但三昧耶戒儀直授三昧耶戒作法故無羯磨儀軌。禪要兼明受菩薩戒羯磨儀軌故。略作十一門分別。披文可見之。並為分別十種方便學處者。十善戒也。為授佛性三昧耶戒為方便故云方便學處也。然此三世等者。指三平等法門雲三世無礙智戒也。故釋雲住三平等法門所以得名三世無障礙戒也(云云)此三平等句法門阿闍梨存毒鼓之因系珠之緣。普令聞於一切結緣者。故云皆令預聞也。其四種根本者真言家之重戒也。所謂不舍正法。不舍離菩提心。不慳吝法。不饒益眾生是也。及三昧耶者。所謂平等本有薩埵戒也。又一偈等者。付之有兩義。一指下三世無礙智戒戒相之梵語。是梵語者一偈故。一指禪要所明四個陀羅尼中一個。所謂開發本覺種智心陀羅尼。正說是發生無漏戒種智真言也。由誦此真言得一切甚深戒藏及一切種智。速證無上正等菩提。所以者何。禪要中初說顯教所制之三聚凈戒。複次後說四攝十重戒。而結雲已上三聚凈戒竟(云云)此意以四攝十重。猶屬先令饒益有情戒之攝也。故結雲已上三聚凈戒竟也。次說諸佛內證無漏凈戒雲。前雖受菩薩凈戒。今須重受諸佛內證無漏清凈法戒。方可入禪門。入禪門已要須此陀羅尼。陀羅尼者究竟至極同於諸佛。乘法悟入一切智海。是名真法戒也。此法秘密不令輒聞。若欲聞者先受一陀羅尼。曰(云云)次說三個陀羅尼。所謂發菩提心陀羅尼。為證入陀羅尼·入菩薩行位陀羅尼。授此四個真言畢結雲。已上受無漏真法戒竟(云云)初表雲此陀羅尼者究竟至極同於諸佛。乘法悟入一切智海。是名真法戒也。明知以此四個陀羅尼為甚深秘藏無漏清凈真法戒(云云)是故以此四個戒為耳語戒也問曰。若爾者何故云一偈耶答。此四個陀羅尼皆各初表受一陀羅尼。故知各可一偈。然今言總雲一偈也問。若爾者彼品四重與今四個陀羅尼。如何得意合耶答。今禪要四個陀羅尼與受方便學處品四重戒。是同一也問。若爾者何故云四重與四個陀羅尼同一耶答。初普賢三摩耶是不舍正法戒也。所以者何。以舍邪歸正為十方三世諸佛菩薩本誓。是即本有薩埵本誓也。忘此本誓舍正法起邪見無惡不造。無惡不造故犯諸佛三昧耶。不至本有薩埵極位。故三摩耶與不舍正法同一也。次發菩提心與不舍離菩提心同一事。自可知。次證入陀羅尼與於一切慳吝同一也。所以然者。夫以三平等秘句為甚深戒藏。然深住不平等之見作惡愛違順之思。是故於一切非但慳吝財寶。乃至可授不授。是則重罪也。故疏不傳機斷頭。傳非機斷頭(云云)故住三平等。於一切諸法不見差別相。故持明禁戒品雲。常住於等引。修行戒當竟。同疏釋雲。能住如此真實乃至等引。即是住佛戒也。又雲。觀五逆闡提與如來功德等無有異不生增減。何況余耶。今於一切不慳吝。是又三平等佛戒也。故是即同一也(云云)次入菩薩行位陀羅尼與於一切眾生不作不饒益行。是亦同一也。所以然者。說彼陀羅尼功能雲。即證一切灌頂曼荼羅。於諸秘密聽無障礙(云云)一切灌頂者。授明阿闍梨位並三部五部各有灌頂故云一切灌頂也。曼荼羅此名發生諸佛。又雲。哀愍無邊眾生界義也。是故今經說曼荼羅名義雲。佛言。此名發生諸佛曼荼羅極無比味無過上味。是故說為曼荼羅(已上說名)哀愍無邊眾生界故是大悲胎藏生曼荼羅廣義(已上說義)故知曼荼羅者是即名發生諸佛。發生諸佛者。所謂大慈大悲是也。經雲。佛心者大慈悲是。又言其義者哀愍無邊眾生界義也。故名義共以大慈大悲為其體。然證一切灌頂曼荼羅位者。令證入彼大慈大悲海故。於一切眾生不作不饒益行也。是故同一也(云云)複次結四個陀羅尼雲已上受無漏真法戒竟。表四重戒雲無為戒蘊有四種根本罪(云云)彼雲無漏。此雲無為。無漏故無為。無為故無漏也。自余說戒皆是有為有漏方便學處。而非無漏無為也。故授方便學處品雲。隨順往昔諸如來學處住有為戒(云云)禪要雲。前雖受菩薩凈戒。今須重受諸佛內證無漏清凈法戒(云云)明知自餘三聚凈戒等皆是有為有漏戒。而非內證無漏清凈法戒也(云云)問。若然者今文其四種根本及三昧耶(云云)以普賢三昧耶雲不舍正法戒者。何故四種外雲及三昧耶乎答。於三昧耶戒有廣中略三種之受持。其廣者護持本薩埵本誓。下至堀地拔草。不違背於彼三昧耶。何況於有情類本三昧耶乎。爰以論雲十方含識猶如己身。又大師三摩耶戒私記此意也。次中者。三時四時六時十二時等法則次第行法也。論所云修持次第不闕法則是也。次略者三部三昧耶是也。論雲勝義行願三摩地為戒乃至成佛無時暫忘是也。故三昧耶戒廣故四重內雖有普賢三昧耶。為顯自餘三昧耶故云及三昧耶也(云云)菩薩所以發心攝受方便等者。言所以攝受如上三聚凈戒者。偏為成就如來一切智智圓滿三世無障智戒故方便學處也。故云菩薩乃至無掛礙也。其本有住斯戒者等者。有兩義。一義雲。斯戒者是指方便學處也。言未入真言乘已前住如斯三聚凈戒。故云其本有住斯戒者。依住此方便學處故。於真言乘初發心而受三世無礙智戒。故云乃至也。故下受方便學處品疏雲。先受此戒已住斯學處。然後令開如來秘密之行。如此修行升進入諸法明道位時。自然得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勢力。故云初見心明道乃至勢分也。以此戒者。指佛性三昧耶戒所以然者。雲親能發生佛惠故。若方便學處戒不可雲親也(云云)一義雲。其本有住斯戒者。指三世無礙智戒。言本有而自住斯三世無礙智戒故。以此內薰力故。初值灌頂阿闍梨現前受此戒。修行升進入法明道位。親能發得一切智智也。故云其本有乃至親能發生佛惠也(云云)又對二乘律儀有限量者。彼小乘戒藏限盡形壽。故云爾也問。今正是應授三昧耶時分。何故但云應授彼三世等。而不說其戒相耶答。所難尤可然。但今真言家一切皆悉可人法相應也。故下文雲上文但說受三世無障礙戒。未顯其相。是故住無戲論金剛重開發問也。複次世尊所以待問方說。且為法門眷屬相發明故(云云)問。若爾者下持明並學處品所說戒何等人所受耶答。是皆今具支灌頂弟子所受戒也問。若然者何故於此處不說。而程久說之耶答。下文方便學處品疏釋雲。佛前說入曼荼羅時。為弟子授戒。即合說此戒法要。先受此戒已住斯學處。然後令開如來秘密之行。此戒未造曼荼羅前即令為說也。佛前說人曼荼羅時。為正說入曼荼羅方便故。未及說之。故金剛手騰前事復問(云云)故知彼品所說戒。亦是今具支灌頂者最初所受方便學處也(云云)次持明禁戒品。此戒之戒體並修行時分等。如來與金剛手為未來眾生問答決疑而說其因緣(云云)故彼品疏釋雲。時金剛手為彼真言行諸菩薩等。當有持明禁戒之法。猶未說是因緣。是以次復以偈問佛。故言諷誦也(云云)問曰三世無礙智戒即是為四重三昧耶也。將又為別異如何答。三世無礙智戒者總名。四重三昧耶者別號也問何故作是說耶答。受方便學處品疏釋雲。如前三世無障礙戒中。先令不舍三寶。又令不舍菩提之心。此即菩薩真四重禁也(云云)明文在此。不可疑(云云)  七從次當下。明授齒木中。自為五。初總明與齒木。二明順方俗。三明深秘義。四明所用木。五明結護作法。  初中。又二。一明引牒。二明隨釋。  初中。引牒應雲次當授齒木者。次當授與齒木等(云云)  二明隨釋中。令諸弟子者指應度弟子也。因即觀彼人等者。上中下三品成就相是成器之相也。背身等。是非器之相也(云云)  二從所以下。明順方俗中。是順彼方俗者。指天竺俗法也。印度國者。亦云月支。或雲天竺。皆是五天竺異名也。先遣其齒木者。俗方楊枝也。余文自可見。  三從今阿下。明深秘義中。今阿闍梨者。指能度之大阿闍梨也。我方當授汝佛性等者。指兩部傳法灌頂雲佛性醍醐極無過味也。已教汝發菩提心者。指自宗初發菩提心也。凈除三業宿障者。指九種住心之顯網也。以三世無礙智等者。言以三世無礙智之牙。噬摧九種顯網令歸入於法界胎藏表示也。故云以三世乃至諸煩惱竟也。滌除身心過患等者。發六大無礙菩提心故除身心過患也。依發此菩提心故直信法信師。信法信師故隨順師教誡。妄不說所傳法是除口過也。故云滌除身心乃至而妄宣傳也。明日等者。今此三昧耶戒作法是第六日故。指正法事日故云明日也。不死者字第一命故。甘露者字甘露智水故。所謂字頂上灑字智水。令發生曼荼羅聖眾。名曰灌頂。故云當貽汝不死甘露皆令充足也。貽猶送也。  四從彼當下。明所用木中。又二。一明引牒。二隨隨釋。  初中。引牒應雲。若優曇缽羅或阿說等者。彼當取優曇缽羅等(云云)  二從彼當下。明隨釋中。所言優曇缽羅者。演密雲。烏曇跋羅。此雲合歡(云云)是即當此土眠木也。阿說他木者。演密雲。阿說他樹者柳也·梵語雜名雲。白楊。阿(引)殺拏(二合)縛(云云)依此等說者。此方楊柳也。端直嫞好等者。端直而無疵節。嫞好而無蟲食。故云端直嫞好者也。不粗不細者。橫量也。劑十二指量者豎長也。此二木是過去佛菩提樹者。優曇阿說二木也問。若然過去諸佛皆悉以此二木為菩提樹耶答。約大旨云爾。必不一定歟。是故心地觀經出七佛菩提樹雲。毗婆尸佛屍俱陀樹。無量樹。畢缽羅樹(西域記言賢劫千佛皆坐此樹下)尸棄佛尸利沙樹。奔陀利樹。俱留孫佛無憂樹。尸利沙樹(陀羅尼集經此雲合歡)俱那含優曇(演密此雲合歡)迦葉佛婆陀樹。弱窶洛陀樹。釋迦佛畢缽羅樹。菩提樹。阿輪陀樹(云云)故知隨佛不定。不可一定(云云)皆以枝末為上者粗方木末也細方木本也。下末者是木末粗削方也。以香水灌洗等者。瞿醯雲。以香水洗已。於其木根頭。以白線纏花。復以香塗。及燒香薰(云云)  五從當以下。明結護作法中。自為二。初明結護作凈。二明觀成不。  初中。又二。一明引牒。二明隨釋。  初中。引牒應雲結護而作凈者(云云)  二明隨釋中。當以手等者。言如此削庄了。以不動真言加持之。遍數如文。瞿醯雲。以手按木持誦部心真言。誦數多返或七返(云云)今不動是佛部部心故云不動真言也。師當取一齒木等者。如此結護作凈了。取其木一奉獻諸尊聖眾也。余各各一一授弟子。弟子嚼之也。故云既受戒乃至嚼之也。  二從嚼已下。明觀成不中。嚼已令向所面之方者。向東或向北等而擲之也。其作法有面授。而驗其相者。成不成之相也。若嚼處向外者。木本細削方也。故瞿醯雲。嚼其小頭(云云)向外是背自身內證向生死流轉外境。故云悉地不成也。向身者。翻之可知。若遠擲卻來身等者。遠擲者是表化他無盡。卻來身者表自證非他。若首直豎等者。以嚼方為首也。舍心量之邊域而直入直滿於如來果德。故云成就更速也。首向下者。設雖不得上下成就。以一念微薄菩提心勢力故。常生三善道中不受三惡道生。法華雲。不墮地獄餓鬼畜生。涅槃經雲。若有眾生一經耳者劫後七劫不墮惡道(云云)彼佛性一乘聽聞功德猶爾。何況於真言三密教主而信敬發菩薩三昧耶之人耶。彼人入修羅宮得住壽多劫。菩提心勢力念念增進無有退墮義。遂成佛道。故瞿醯雲。應知得入修羅宮成就。論雲常在人天憶持不忘。亦此等義也。何況於上中下成就之人乎。余文可見。余如瞿醯中說者。彼經召請品雲。優曇婆木或阿修他木。取無疵者無蟲食而作齒木。量十二指。不粗不細。以香水洗已。於其木根頭。以白線纏花。復以香塗及燒香薰。以手按木持誦部心真言。誦數多遍或七遍。隨弟子數木數亦然。皆須一向根頭齊置。嚼其小頭(云云)又擇弟子品雲。次弟子與前辨齒木。還面向東坐。而嚼齒木。嚼已勿碎。莫擲左右側邊。直向前擲。其所嚼頭。或對向身。及向上豎。應知得上成就。若嚼頭背身向東。應知中成就。若向北者及余方橫墮。應知得世間及出世間成就。若嚼頭著地直豎者。應知得入修羅宮成就(云云)  八從次當下。明授修多羅中。自為三。初明隨文解釋。二明深秘。三明面授口言。  初中。又三。初明表。二明隨釋。三明結。  初表中。引牒應雲。三結修多羅。次系等持譬者。次當作金剛線法(云云)  二從當擇下。明隨釋中。當擇上好細具縷者。不可用蠶糸。麻糸可用之。香水洗之等者。以香水如法清凈令洗凈也。令潔凈童女等者。使未懷少人沐浴並授五戒可令縒也。是調縷時事也。非總合也。瞿醯雲。用童女合線(云云)秘釋雲。童女是三昧像也。可思之。右縒合之者。謂左手為下右手為上。右手內縒右線也。右手外縒左線也。但大師御系併當時世流布糸皆左線也。可勘之。合五色縷等者。總合時事也。當用五如來真言者。秘密八印中五佛真言是也。若又金剛線者可用金剛界五智明也。成辨諸事者。不動真言也。造曼荼羅綖者。大壇所引線也。余文自可見。三結作金剛結等者。縒線了阿闍梨取之可結成三古金剛形也。其結樣種種不同。具在面授(云云)用系左臂等者。阿闍梨先以辨事真言七遍加持了。系自身左臂護自身。故云阿闍梨乃至護持自身也。然後移授弟子教令系左臂。故云以一一為諸弟子系臂也。  三從如是下。明結中。又二。一明引牒。二明隨釋。  初中。引牒可雲。如是受弟子遠離諸塵垢者。如是等(云云)  二從如是下。明隨釋中。如是攝受弟子等者。如上如法縒合如法作凈護持故離諸四魔三障之難也。瞿醯雲。如是受持第子無諸障難(云云)其義如深秘中釋(云云)其金剛結法等者。言其線一一造作一一加持作凈結護等皆悉從師可面授之。妄不可談說也。故云其金剛乃至面授之。  二從複次下。明深秘中。綖者即是如來五智者。白赤黃青黑五色是也。如次大日寶憧花開無量鼓音五佛色也。一一線中間不斷者一一智常住不變義也。初後空無者前際後際不可待義也。五色縒合者五智交通無礙無障義。亦配五根五力可見。以此五法者。指五智並五根等也。貫攝一切教門者。顯密一切教門皆悉以五根為身體。以五智為壽命。是故敢不散失者是貫攝之義也。菩提心中五種善根者。五智五根等是也。系持瑜伽之臂者左臂也。左是定也。以五智圓滿修多羅持三昧臂故定惠具足悲智方便成就。故出生入死更不菩失菩提心行願也。故云能以如來五智乃至善作金剛結也。  三從阿下。明面授口決中。此夜者指第六日夜。當減第七夜之半者。以第七日法事夜供養半分。第六日夜可供養曼荼羅也。故云欲此夜乃至第七夜之半也。(云云)  九從又當下。明釋教誡偈中。自為三。初明增信說法。二明梵漢交舉。三明釋偈意。  初中。又二。一明引牒。二明隨釋。  初中。引牒可雲。增發信心故乃至堅其意者。又當觀等(云云)  二從又當下。明釋釋中。當觀彼情機者。觀察應度弟子志願分齊。隨順彼願等。種種贊說真言秘密自身是佛之旨。令增進信心令堅固菩提心也。故云又當觀乃至堅固其心。  二從其所下。明梵漢交舉中。又二。一明引牒。二明隨釋。  初中。引牒可雲。告如是偈言。汝獲無等利乃至當得大乘生者。其所教誡二偈等(云云)  二從其所下。明隨釋中。阿梨沙者如上記。余文自可見。  三從偈意下。明釋偈意中。汝者指應度人也。從今者從授佛性戒已去也。既受無漏清凈三平等戒故得無上無等利位同於大日。故云便為已獲乃至大我也。所謂大我者如來最成正覺之自稱也。對魔醯首羅之小我故云大我(更問)成就八自在我者。對彼天小自在故云八自在我也。所謂超八葉有心之境界。於周遍法界之三種世間諸法中得最自在故云大我謂諸乃至摩訶薩埵也(已上釋初二句)一切諸如來並乃至攝受於汝者。一切諸如來此教菩薩眾皆已攝受汝等三句未會引之也。余文自可見。能成大事者明成就大智也。成辨大事因緣者明成就大悲也。開示悟入如來知見者開者發心。示者修行。悟者菩提。入者涅槃。如次四點也。如來知見者中台也。所謂開示者大智門也。悟入者大悲也。複次開悟自他大智也。示悟自他大悲也。此大智大悲一體平等如來知見。所謂中台也。以含如此等旨趣。會意雲成辨於大事。故云故經中會意言之也。次偈於明日者指第七日夜也。入大悲曼荼羅等者。入佛三昧耶位也。生於一切如來等者。法界生位也緣業生者如上品記(云云)得大空生者轉法輪位也。  十從時阿下。明迎請諸尊中。自為三。初明結前生後句。二明至心迎請。三明指瞿醯。  初中。如是教誡等者。以四點而教誡。以三三昧耶而印持了。令應度弟子於曼荼羅外東向一一次第而坐也。故云時阿闍梨乃至東向而坐也。  二從阿下。明至心迎請中。阿闍梨復當供養者。如此令弟子宴坐已。言當如法修供養。以極重殷勤之心可奉迎請曼荼羅諸尊也。其文自可見。  三從余如下。明指瞿醯中。余如瞿醯等者。彼經召請品雲。次應作召請法。一日已前。於晨朝看日出。方著衣而記以心。布置諸尊座位。依其本法所說。飲食如法凈潔意所愛樂。自及弟子應吃其食。於日沒時澡浴清凈。著凈白衣。及與弟子持諸供具。詣前所凈曼荼羅處。次於中央以白壇塗香。作圓曼荼羅。量十二指。為曼荼羅主座故。即以手按上。誦彼真實一遍。一誦一按乃至七遍。次復心念及稱名號。諸本尊等亦為作如前香曼荼羅。各以部心真言奉請。加持諸香花乃至飲食。而用供養。用部心真言而作召請(云云)

  妙印鈔卷第二十九

  妙印鈔卷第三十

  沙門阿寂記

  釋入曼荼羅具緣品第二之餘

  十一從彼至下。明夢中所見中。自三。初總明釋大意。二正明夢中所見。三明勸發行人。  初中。宣說金剛句者。四智心略佛贊四方贊等也。復為弟子廣說法要者。迎請供養等畢。阿闍梨為諸弟子廣說三密法門勸誘應度人。然後令繫念菩提心可令安寢也。故云復為弟子乃至面向西寢也。晨起皆當白師者。弟子早朝起而以善惡夢相白其師時。阿闍梨明依經說觀察之。應知其弟子善惡性並成就不成就等也。故云彼於夢中乃至不成之相也。見諦之所見可見(云云)若未見諦者。夫未見諦人宜依今法則可知其成不也。故云若未見諦師乃至勿令虧失也。  二從經雲下。正明夢中所見中。經雲夢中等者。或於夢寢中等二句取意引牒也。遇諸慶善之事者。於諸僧住處聽聞深法等。瞿醯雲。或於僧所聞法(云云)掇猶取也。踐亦履也。綺疏者絞絡義也。顯敞者昌兩反。高開貌也。或見牸牛者辭利反。母牛也。當以上中下類等者。於一一所見事各可有上中下表相。所謂如僧住處者。微妙嚴凈授與秘密甚深明法等為上。或雖不清凈。微妙嚴凈而聽聞諸法門等為中。非嚴凈不聞法要。只見其僧住處等為下也。乃至或於空中有種種微妙之好聲稱揚三寶常住功德。或聞當得作佛之聲等為上。或雖有種種好聲。不稱嘆三寶功德無當得作佛等之告為中。或只聞其好聲無意樂吉祥等聲為下也。如此各隨其表相。委細以智心能能可分別也。故云當以上中下類乃至宜應諦分別之也。若與如前等者。引牒可雲與此相違者當知非善夢者。若與前善相相違等(云云)其文義自可見(云云)  三從所云下。明勸發行人中。自三。初明晨起白師。二明分別善惡。三明勸發偈。  初中。梵雲謂之者。為釋善住之義還舉梵語而釋其義也。是即指應度弟子云善住戒者等也(云云)弟子晨起白師等者。引牒可雲晨起白師已師說此句法勸發諸行人者。弟子晨起等(云云)言其弟子於夢中如上善惡夢相一一次第對其師語之。故云弟子晨起白師也。若得善夢吉祥。以此勸發偈隨順其機根勸發其信心可令離其疑惑也。故云弟子乃至疑網也。  二從時師下。明分別善惡中。又三。初明隨善惡相勸發。二明不吉。三明吉祥。  初中。為斷彼疑網者。是即善惡二機共離疑網也。  二從若下。明不吉中。若觀等者。若所見夢相悉以不吉者不可授傳法灌頂也。故云若觀彼人乃至或生疑謗故也。或如瞿醯等者。彼經分別吉祥品雲。若見惡相應知不成就。故應棄不善夢相。隨所見夢上中下品。獲得成就准此應知。雖見是惡欲將入者。應以寂靜真言護摩牛蘇。經以百遍。即除災障便成清凈。以憐愍故隨意將入(云云)如此說者以護摩滅罪方便故可引入。既雲隨意將入。明知以此方便故可授與傳法也。若結緣者不可待護摩方便也。故云為作寂災乃至然後召入也。  三從若見下。明吉祥中若見種種殊勝等者。如上所說吉祥相廣如瞿醯等說也。若得如此等大吉祥夢者。其時師以法喻因緣等種種讚歎可令歡喜愛樂也。故云若見種種乃至令得歡喜也。  三從經中下。明勸發偈中。自分為二初明梵漢交舉。二明釋句義初自可見。  二從初半下。釋句義中。又分為五。一明稱嘆密乘。二明嘆發心功德。三明菩提如實印。四明究竟方便。五明結勸印持(矣)  初中。稱嘆秘密乘者。指此秘密神通乘教也。殊勝願者。勝謂勝義。願謂行願。此勝義行願奇特殊異於余教故云殊也。乘此秘密神通殊異道。三世諸佛至於大菩提故云道。以是義故云道殊勝願乃至勝願道也。大心義如前等者。指住心品釋也。  二從次一下。明嘆發心功德中。發菩提心者指六大法界凈菩提心。必定法印者指彼印(更問)自然智大龍者。譬如沙渴羅大龍。雖不動其住所。而應念於六天及地上降種種雨悉令充滿。今如來自覺之大龍亦爾也。不動無相法界而於周遍法界以大悲字智水灑一切眾生心地悉令充滿。故云自然智大悲也。世間敬如塔者。發此菩提心住此法印者是一切世間大功德聚也。故云世間敬如塔也。下經文雲。若有諸眾生知此法教者。世人應供養猶如敬制底(云云更問)余文自可見。  三從次有下。明菩提如實印中。即是開佛知見者。解此如實法印故頓開佛知見。所謂初法明道位也。使得清凈者指此印自體。是即本得而非始得故云清凈也。此處超越一切執諍戲論。故云有無悉超越乃至非有非無也。八葉猶居心量而不及。何況於二乘異生心量哉。故云一切心量所不行處也。故名無垢虛空金剛等者。無垢清凈義即蓮華部也。虛空者常住不變義即佛部也。金剛者不壞義即金剛部也。此印是三部總體普門全攝故云爾也(更問)以心性甚深故者。直指一切眾生自性清凈妙蓮不染質多大菩提之心性(更問)此心性是兩部之本源諸佛之依持也。非二乘凡夫之境界故云深。非一道極無之所知故云甚深。十地猶居心量不窮其奧源故云甚深奧也。非但心性如此耳。五蘊十二入十八界三十七菩提分法六度四弘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等一一諸法皆悉甚深奧。故云當知陰界入乃至皆亦甚深也。以一切法不出等者。如此等一切諸法一微塵計莫非心實相。如是心實相佛獨覺了。故云以一切法乃至乃能知之也。世智不能了者。釋未會經也。治定經雲難了。是為嚴偈頌取意譯也。是猶轉釋甚深奧義也。其義可見。無含藏者。此心性雖諸法依持。非世間如情所謂之含藏攝持。譬如虛空而含諸法也。譬如如意寶玉而兩寶財。譬如大頗梨鏡而浮眾像。今此心性亦爾也。無性無相而示現性相。無含無藏而含藏諸法。故云難可了知等也。以如實知蘊阿羅耶等者。以如此義故彼第八識所含藏一一諸法本來無相而不生不滅也。所謂字無自性之體也。以無自性故離能執所執能受所受。離能含所含能藏所藏。故云以實知乃至亦無含藏也。以如此知蘊阿賴耶本不生義故。離含藏而無相凝寂也。一切心意識者如次八七六識是也。圓照如秋月在空等者。非指月圓形。只是如月光明普照離諸邊域而周遍於虛空。今此法界凈心亦爾。離諸心意識而普遍於法界。明朗無礙越於億千日月輪。故云爾時一切乃至離一切妄想也。梵本雲離一切等者。指未會經云爾也。若具存梵本應言等者。是又指未會經也。此兩句在右可見(云云)  四從次有下。明究竟方便中。所言二句者作業妙無比常依於二諦等二句也。言成就此自然智凈菩提心大龍。於普門法界現種種所喜見身說種種所宜聞之法示諸觀照之門。如此等妙業無時暫息。九種住心非能所及。故云明此凈菩提心乃至一切業無比也。次轉釋前句等者。所言前句者指有無悉超越等一偈二句文也。所謂從有無至本無故六句是離一切妄想虛空無垢大菩提心體也。是即真諦也。作業妙無比一句是大悲作業成就之體。是即俗諦也。然如此真俗兩諦是諸佛菩薩常所依止也。無時暫離。譬如車兩輪。猶似鳥兩翅。故云次轉釋乃至常依二諦也。因如四味皆悉無常者。約轉深轉妙而不留當位之邊且雲無常。只是無自性義也。非如彼顯乘所談之無常也。如醍醐是則為常者。五味終窮故色味無變作是故為常。是又無自性義也。非如情所謂之常也。故云此心十緣生句觀之等也。此二句文等者。作業業二句也。文約義豐。故云此二句文雖簡略乃至貫通一部文義耳也。  五從已略下。明結勸印持中。亦是重明等者。前嘆發菩提心功德中雲。即以一切如來必定法印。為授大菩提記故云汝今能志求當成就如來自然智大龍世間敬如塔。今末句雲汝當住斯道者。指前必定法印雲斯道也。是又同前義。故云重明授記之意也(云云)  第五從爾時下。明諸說無礙智戒中。自為二。初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又分為二。初正明請說戒。後從令諸下明請戒由。此二自可見。  二從上文下。明隨釋中。上文但說等者。指次上應授彼三世無障礙智戒兩句文。彼但舉名字未說其戒相。故云未顯其相乃至發問也。  第六從複次下。明世尊說戒中。自分為三。初明告敕。二明正說戒相。三明加持方便。  初中。又二。一明引牒。二明隨釋。  初中。引牒可雲。佛告住無戲論執金剛等言者。複次世尊等(云云)  二從複次下。明隨釋中。今此凈戒等者指三世無礙智戒也。今此戒以三平等故離一切執諍戲論故。與無戲論金剛三摩地相應也。故上品釋住無戲論執金剛雲。所謂住大空惠謂觀緣起實相無生無滅不斷不常亦非去來一異。是處諸戲論息法如涅槃。持如是智印故得以為名(云云)欲令人法相應者。三世無障礙智戒者法也。住無戲論執金剛者人也。此人法一徹而無二無別。故云相應也。  二從阿闍下。明正說戒相中。又分為三。初明舉師傳旨。二明出梵語。三明釋句義。  初中。又二。一明引牒。二明隨釋。  初中。引牒可雲。若族姓等住是戒者以身語意乃至應如是學等者。阿闍梨復言等(云云)二從阿下。明隨釋中。此中復者對前勸發偈故云復。言此戒相亦是加持句者。前當耳語之者。將指此戒也。余文自可見。  二從今具下。出梵本。事自可見。  二從初句下。明句義中。又分為二。初明誡聽。二正明戒相。  初中。佛子者。是未會經雲矩羅補怛羅。是即矩羅族義也。怛羅男子義也。於四姓者。剎利婆羅門毗沙須陀也。此四姓外生非得戒之人也。今於如來種族中生故以義為族姓子。此族姓子是從佛之身口意生故會意而雲佛子也。故云梵雲矩羅是族義乃至佛子於義為著也。  二從經雲下。明戒相中。又分為四。一明合一。二明不作諸法。三明無作戒。四明應學義。  初中。亦分為三。一明平等為義。二明引小例密。三明裂網義。  初中。此戒者指此三世無障礙戒也。共緣共成者。今此戒非但智但理所成。所謂大智為因大悲為緣悲智共成而成戒相。故論雲勝義行願三摩地為戒。今文雲惠方便等之所集成。彼此同一也(云云)若屍羅等者。常途顯教戒名屍羅。是即唯清冷義而非三平等義故也。佛言以身口意合為一者。身等於語語等於心。是故三業平等平等而周遍法界。如我三業者眾生三業亦爾也。如眾生三業者諸佛三業亦爾也。三三平等平等而三世常恆。三世常恆故離過現未來相。所謂超越三時如來之日是也。故云三世無障礙戒也。此中三世者三業不平等故三世隔異。三業平等故三世同際也(云云)  二從如佛下。明引小例密(追可勘)  三從複次下明裂網義中。統末歸本者。以境智平等本心而為本。以種種差別三業而為末。今行者住三平等戒故。攝種種差別之末歸色心平等之本。複次本者本源。末者緣起也。複次本者指心王毗盧遮那。末者指心數眷屬。如此等本末諸法同一相也。所謂如來解脫相也。如來解脫相故解脫無量見網。凈除種種戲論。故云唯是一心乃至得名住無戲論金剛印也  二從經雲下。明不作諸法中。不作諸法者。得三密平等實際故身口意業本來不生也。三業不生故種種業亦不生。種種業不生故無明煩惱不生也。無明煩惱不生故諸法自爾而常住不動。常住不動故非諸佛菩薩之作。又非天人修羅之造作。是即今三世無障礙戒名住無為戒也。故云不作諸法乃至而造作諸法耶也。  三從經云云何為下。明無作戒中。自分為二。初正明持戒具足。二明梵本論意。  初中。次明者。次上釋住無為戒之體畢。然此戒非但無為無作。而明定惠具足悲智兼備。故云次明持無作戒具足惠方便也。所云無作戒者指上住無為戒也。行者觀身等者大智也。罄舍此身等者方便也。所謂觀達身不可得故此身即周遍法界。此身周遍法界故無取捨分別。即名為舍此身。是即離能舍所舍名為舍此身也。用施一切如來者。此身遍入法界一切如來身中故。此身與佛身無二無別。無二無別故我身動止即諸佛動止也。諸佛施為即我身施為也。是故行住坐卧四威儀中所作皆悉佛行佛所作也。所謂發心修行菩提涅槃欲觸愛慢等是也。如此種種無量作業雖多。不出凈佛國土成就眾生之二種也。故云莊嚴佛土成就眾生。此中莊嚴佛土者大智門也。成就眾生者大悲門也。如此等定惠具足者一切眾生色心實相。故三世常恆無時暫息。譬如車兩輪。猶如鳥兩翅。若闕一不到所詣。今此無作無為戒亦如此。智惠方便具足到字本不生之清涼池。故云行者觀身乃至法性自爾非所造作也(云云)其能如是奉修等者。若如此以三平等戒故無盡福河長流無窮渴之期。故云其能如是乃至亦無窮竭也。  二從阿闍梨言下。明梵本論意中。梵本論中者。末度論故。阿闍梨不指其名故不知其名也。此中解脫人者觀察無自性解脫有為無為故。解脫法者所謂無自性法是也。解脫者等者。通達無自性。是即如來也。  四從若有真言下。明應學義中。又分為三。一明經意。二明舉經合三明引小為例。  初中。不曉如是凈戒者。今不覺知此三世無障礙三平等無為戒者。住有相有緣之三密雖修行次第法則。猶住造作遷流之行儀故。不可名不作諸法無作戒故。故不能名菩提薩埵。何以故。菩提者覺知之義。所謂覺知本有無作三平等戒故名菩提薩埵。若不爾不名菩提薩埵。故云若有真言行人不曉乃至云何得名菩提薩埵耶也。  二從故經次雲下。明舉經合中。族性子者。指此教應學行者也。  三從此中應下。明引小為例中。此中應學等者。今經雲應如是學。是新譯之言也。而此應學。舊譯名為式叉迦羅尼故云爾也。猶如第五篇戒等者。第五篇戒名習學戒。此第五篇戒攝一百威儀行法故云爾也。大乘學者等者。指真言行者也。當知此戒等者。指此平等三昧耶具足方便戒也。若能持此戒者頓無量威儀具足。即時入普門法界故云爾也。茍戒有虧等者。今於此真言上乘所制三平等戒少有所闕。無有成菩薩大行。以何故虧犯諸佛同一平等本誓故故云大乘學者乃至無有是處也。  三從經雲次於下。明加持方便中。又分為三。初明加持自身。二明加持凈瓶。三明授與誓水。  初中。又分為二。初明牒經。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即是下。是隨釋中。又分為二。初約凡夫師明義。二約見諦明義。  初中。即是受戒之明日者。受三昧耶戒第六日行事也。其明日者。及第七日之暮而作此加持故云即是受戒之明日。謂第七日暮也。作造曼荼羅等者。至第七日之夜正作授職灌頂作法時也。皆當用金剛薩埵等者。夫大阿闍梨隨其事緣可住二種三摩地。所謂大日如來金剛薩埵是也。若欲作諸作務事業時。當於自身中觀縛字。轉縛字成五胎金剛杵。轉杵成金剛薩埵。然後手結薩埵印契口誦其真言加持自身故。頓成金剛薩埵堪能作諸事業。故今阿闍梨欲作曼荼羅諸作務事業故用金剛薩埵加持自身也。故云作造曼荼羅乃至即是執金剛也。若又阿闍梨欲加持弟子身及授印明等之時。當觀自身成大日如來。然後授與弟子於明法等也(更問)是中方便如下品經文等者。指轉字輪曼荼羅行品也。即彼品雲。爾時毗盧遮那世尊複決定說大悲藏生曼荼羅王敷置聖天之位三昧神通真言行不思議法。彼阿闍梨先住阿字一切智門。持修多羅稽首一切諸佛。乃至次作金剛薩埵以執金剛加持自身。或以彼印或中以縛字。入於內心置曼荼羅。乃至亦當以是方便作諸事業。復以大日加持自身。念廣法界而布眾色同疏釋此文雲。問曰。如前以廣說敷置曼荼羅位。今何更說此有多義。答此問雲。欲更開發一類眾生故令前已聽聞者倍得明了。故前雖說諸位地。然尚未普周遍。今更說令無所闕之故前但說其名。由多未說形狀。然今更說令具足故(云云)故云是中方便如下品經文也。又供養次第真言事業品雲。爾時真言行者隨其所應如法持誦已。復當如前事業而自加持作金剛薩埵身。思惟佛菩薩眾無量功德。於無盡眾生界興大悲心。隨其所有資具而修供養(云云)以是義故云及供養次第中說也。  二從若見下。約見諦明義中。住於金剛薩埵心者。住普賢大菩提心。是即無等等大菩提心也。故云爾也。以此秘密加持等者。以八葉心蓮秘密甚深加持。於普門法界所作皆成就。四魔三障無阻壞者。故云以此秘密加持乃至無能阻壞之者也。  二從次當下。明加持凈瓶中。次當如前運心等者。指地神加持等雲如前也。運心禮事如上說之。故云次當如前運心為大日如來作禮也。從為大日如來作禮至於皆應依供養次第有四個爛脫。依記可知(矣)先當取如法凈瓶等者。言以金銀銅新瓦等。無令闕損之處如法清凈作之也。瞿醯雲。其器用金而作。或銀熟銅寶及娑頗底迦。或白琉璃。或用木石商佉樹葉螺及新瓦而作其器。勿令闕損如法而作(云云)又蘇悉地雲。取以金瓶或銀銅等或新瓦瓶(云云)今亦如是。以如上寶及瓦瓶等也(云云)汲清潔之水等者。言汲深谷絕澗流水等清凈澄寂凈水。而以細密灌漉如法漉之也。盛瓶不太增不太減。瞿醯雲。如法而作中盛香水(云云)蘇悉地雲。盛滿香水(云云)置五寶五穀等者。瞿醯雲。五寶者謂瑚頗金銀商佉或珠或寶。余言一切寶者應知五寶(云云)又雲。其五穀者謂胡麻小豆大麥小麥稻穀。余言一切谷者應知五穀(云云)又雲。五葯者。謂僧祇(一)毗夜(二)乞羅(二合)提婆(三)娑訶提婆(四)枳□羯(上)尼(五)余言一切葯者應知五葯(云云)蘇悉地雲。置於五寶。花葉果香。五種穀子。種種塗香或堅香(云云)又取種種香木眾妙果枝等者。瞿醯雲。及置名花。繒彩纏頸。及纏花鬘。並著花果枝葉。亦著柑欄散花(云云)蘇悉地經雲。以新線帛系其瓶。插諸嚲樹枝或樹枝(云云)以是義故云又取種種香木眾妙花果枝插中種種莊嚴用鮮凈帛彩系頸也。然後持誦降三世等者。如此莊嚴瓶已。然後以不動或降三世真言加持此凈瓶也。此亦是成辨諸事真言等者。根本以不動為成辨諸事故云亦是也(云云)瞿醯雲。以真言寫垢乃至清凈。復以曼荼羅主真言持誦七遍安置內院(云云)以此義故云然後(云云)誦降三世乃至成辨諸事真言也(云云)皆應依供養次第辟除去垢者。言凈以字。然後以不動降三世真言而加持也。故云皆應依供養次第乃至然後加持也。大凡真言遍數等者。言於真言有大咒心咒心中心咒等故。若誦其大咒若誦心咒心中心咒等百返五百遍千遍等。隨其真言大小可思察也。故云大凡真言乃至應以字計之也。如蘇悉地中說等者。彼經雲。用部主真言。或用部母真言百八遍。然後灌其真言主頂(云云)故云如蘇悉地中說又彼中乃至或部母真言加持也。今此經中等者。今此大日經中通用不動降三世。故云今此經中乃至加持其真言也。又兼廣略等者如右記之。故云又兼乃至令至千遍也。既加持竟等者。如此莊嚴加持持誦已。當安置壇門之外。以此瓶水灑所入弟子令凈除宿業重障也。故云既加持竟乃至得見曼荼羅也。  三從又於別器下。明授與誓木中。又分為三。初明和香水並其功德。二明闍梨口傳。三明深秘義。  初中。又於別器調和香水等者。彼門外凈瓶之外別儲一之香水器。和以鬱金龍腦等種種妙香。持以二字並辨事真言。以此香水授與應度弟子令飲之。是名為金剛水。以此秘密甚深加持力故。三業所犯眾罪悉消滅。內外清凈堪能服諸佛內證之甘露法味。故云又於別器調和香水乃至堪為法器也。  二從阿闍梨言下。明闍梨口傳中。此即名為誓水等者。言猶如世俗同心與力令飲一味神水。故云此即名為誓水乃至眾聖前□歃也。此盟誓者契約義誓願義也。此香水等者。今此香水義亦如此。使應度弟子心契誓堅固護持諸佛本誓。令不退大菩提心也。故云此香水自誓其心眾令不退大菩提願也。  三從複次以下。明深秘義中。以無礙戒香者。三世無礙智戒者即是三平等大智門也。縛字門者毗盧遮那大悲字門也。平等大智與平等大悲以和合故理智究竟。以理智究竟故行者心水澄凈而堪浮此理智究竟滿月。所謂月是水精。是故飲香水者浮彼理智和融覺月之意也。以是秘密甚深加持力故。弟子必定可成無上大菩提。故云複次以無礙戒香乃至則堪入秘密曼荼羅也。  第五從爾時執金剛以偈問佛下。明造壇支分中。自今為五。一明圖畫諸位。二明薩埵說偈。三明大眾勸發。四明薩埵發問。五明如來答問(矣)  初中。又分為三。一明結前生後句。二明薩埵樂說。三明世尊答問。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自可見(云云)二從偈中先下。明薩埵樂說中。又分為五。初明讚歎如來。二明問畫諸位時分。三明問普集現瑞時。四明闍梨傳戒。五明結歸。  初中。又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校牒可雲。種智說中尊者。先讚歎佛等(云云)  二從先下。明隨釋中。先讚歎佛等者。言為奉問如是事於如來。先讚歎世尊也。唯願一切智者釋種智兩言。為庄五含偈。呼一切為種。故云一切智也。說法中者釋說中之兩言也。最第一者等者釋尊之一言也。說彼時分也者。取下句之意而加釋上句也。  二從此時下明問畫諸位時分中。又二。一明校牒。二明隨釋。  初中。即校牒可雲。願說彼時分者。此時分即是初畫(云云)  二從此下。明隨釋中。此時分即是等者。言問始從圖諸位畫諸尊。至於法事終時分之限量也。故云此時分乃至時分限劑也。  三從次雲大眾下。明問普集現瑞時分中。又二。初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謂大下。明隨釋中。又分為二。初明曼荼羅現前。二明弟子現見。  初中。謂大悲胎藏中等者。言今此四重法界諸尊聖眾。於伺等時普皆來臨集會於道場。面示現不思議威驗耶奉問於如來也。故云謂大悲胎藏中乃至示現威驗也。  二從若弟子下。明應度弟子現見中。若弟子諸根凈利等者。言若今應度弟子諸根清凈利根者。於此第七夜授職灌頂時。面睹見四重法界聖眾。當列在佛會。猶如靈山虛空會座大眾皆見分身諸佛從地湧出菩薩。故云若弟子乃至無有異也。  四從當知下。明闍梨傳戒中。又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即交牒可雲。曼荼羅闍梨殷勤持真言者。當知爾時即是曼荼羅阿闍梨等(云云)  二從當知下。明隨釋中。爾時即是等者。言如此依聖眾現前故弟子親睹塵教聖眾時。阿闍梨正傳三昧耶無作凈戒。而以殷勤誠實之語勸誘弟子。成就自利利他行如來事也。故云當知爾時乃至故云殷勤持真言也。  五說此偈已者。明結歸也(云云)  三從爾時下。明世尊答問中。自分為四。一明答圖畫時分。二明造立軌儀。三明絣定方位。四明正畫諸尊(矣)  初中。又分為二。初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爾時乃至曼荼羅者。疏舉末會經治定。故可依治定經文也。自可見。  二從謂於下。明隨釋中。又分為六。一明定第七夜始終時分。二約深秘明義。三約淺行明義。四明安置供物處。五明闍梨口傳。六明示有三種方便。  初中。謂於此第七夜中等者。言於此夜中所有法事皆悉修終。故云謂於乃至都畢也。明相出者指晨朝也。初入夜分者指日沒也。於其中間悉行事終也。故云是中從日沒乃至使發遣竟也。然違此法則。或於日沒以前始之。或於晨朝以後終之。則生障礙也故云若違此法則乃至不吉祥也。  二從然深下。約深秘明義中。正以道機嘉會等者。言今於金剛手所問時有淺深義。淺略時如右(云云)其深秘時者。以應度弟子嘉會時而為時。所謂於此授職灌頂之時。頓開發凈菩提心。親睹見海會聖眾歡喜悅樂。故云正以道機嘉會為時也。或以加持方便者。以如來日加持故。三世即一念。一念即三世。平等平等故延促自在也。長短在緣無有日夜修短之限量也。故云或以加持方便乃至無有定限也。  三從若淺下。約淺行明義中。若淺行等者。言未見諦阿闍梨還依前第七夜法則時分可行事也。故云若淺行乃至依於法則也。於晝日分等者。於第七日之晝日先規畫其界域。以白檀等草定尊位等。其後及日沒令備足香花等也。故云於晝日分乃至皆令素辨也。  四從瞿醯下。明安置供物處中。瞿醯雲等者。彼經第二摩訶曼荼羅品第七雲。曼荼羅北面一處先以軍荼利真言辟除諸難。置諸供具。持誦而護及以灑凈(云云)今以白色規畫辨事真言者。彼文雲先以軍荼利真言故。軍荼利真言是寶部辨事真言也。彼寶部故云爾也。今以息災為本故。取意雲以白色規畫辨事真言。然者今所言辨事真言者指不動若降三世真言也。所謂以白色之末書彼真言安彼處。然後以同印真言可辟除結界也。  五從阿闍下。明闍梨口傳中。若不能於一夜等者。言如此圖畫等不能於一夜中而畫者。從第五日以後漸漸作之無過也。故云阿闍梨乃至於理無妨也。  六從又別下。明示有三種方便中。又別有尊形印字者。阿闍梨若不能畫尊形可畫三昧耶形。三昧耶形猶不堪可書種子字。然是即非如法。以尊形為最也(云云)  三從經雲傳下。明造立軌儀中。又自為五。初明結前生後。二明師弟澡浴。三明師資護持。四明二種加持。五明運心頂禮。  初中。又為二。初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已知下。明隨釋中。已知時分者結前也。即明等者生後句也。  二從至日下。明師弟澡浴中。至日入時者謂日沒時也。阿闍梨等者。師資共如法香湯沐浴也。興大悲心者。師資同發大悲利益心。誓度無盡法界眾生也。齎持供物等者。持一切所有供養具往至道場也。先應一一具法加持者。一一供具皆以二字加持。復以辯事真言而去垢辟除也。如供養次第中說者。增益守護清凈行品第二雲。每日先住於念惠。依法寢息初起時。除諸無盡為障者。是夜放逸所生罪。殷勤還凈皆悔除。寂根具悲利益心。誓度無盡眾生界。如法澡浴或不浴。應令身口意清凈(云云)同品疏雲。每日先住於念惠者。每日者從受法當日初修乃至成佛。於其中間三時不闕言每日也。念惠者念師惠也。依法寢息者。右脅而卧右手為枕。左手長申髀上押著即是也。初起時者。受法夜即其後夜出明相時也。為障者。生死流轉三毒煩惱為根本。悟三毒煩惱本不生即是除障也。是夜者受法以前生死長夜也。放逸所生罪者。根塵和合所生罪也。殷勤者如救頭燃依法念誦也。寂根者悟根本不起也。具悲利益心者。簡劣惠小乘顯大悲勇猛也。誓度者。眾生界不盡我願不休也。如法澡浴者。外浴必用香湯水也。或不浴者。內浴達無身法可浴也(云云)  三從次當下。明師資護持中。次當如法護持自身等者。以字智火而焚滅罪垢。以五字嚴身而莊嚴自身。以三種三昧耶印明護持自身等也。故云如法護持自身也。呼所度弟子等者。召呼應度弟子。又如前以字焚滅弟子罪垢。以五字嚴彼身。以三種三昧耶加持彼身。並灑香水在一處。依年戒而令座著。故云呼所度弟子乃至皆令一處次第而坐也。從次第而坐至於複次行者。有四個爛脫。依記可知(矣)  四從次觀自身下。明二種加持中。又分為二。初明以大日加持自身。二明以金薩加持自身。  初中。次觀自身等者。如此師弟共護持灑凈已。次以大日加持自身。所謂以五字布自身。於身中觀八葉蓮華台。於此花台觀字。轉成五輪妙塔。轉塔成大毗盧遮那佛。如此觀察已。結大日印誦大日明。以此三密方便加持故頓成毗盧遮那。為應度弟子堪能畫作曼荼羅。故云次觀自身作毗盧遮那乃至即應以自身作毗盧遮那也。  二從若作下。明以金薩加持自身中。若作緣曼荼羅等者。欲作阿闍梨事業時以大日加持自身。成大日而作阿闍梨事業既爾也。若又欲作諸作務時以金剛薩埵加持自身也。所謂莊嚴道場備香花燈明阿伽飲食等類是也。欲作如此等作務時。轉字成。轉字成五股。轉五股成金剛薩埵。然後以金薩印誦彼真言。以此三密方便故頓成金剛薩埵之三密。而堪能法界曼荼羅諸作務事業。故云若作緣曼荼羅乃至其加持方便也。如此加持方便下文並供養次第中委明。故云如下文供養法中說也。  五從然後下。明運心頂禮中。又分為二。初明運心頂禮。二明頂戴五色線。  初中。亦如上說者。指上驚發地神處也。彼處悉記之故不列記也(云云)瞿醯雲。先應歸命三寶一切諸尊及與供養。然後拼繩(云云)  二從然後下。明頂戴五色線中。然後持五色等者。如此以普遍之心運心頂禮已。以辯事真言加持五色繩。而向壇前頂戴之也。瞿醯雲。次於晨朝時。自應念誦著新凈衣。於曼荼羅所用真言。先須持誦。詣於彼處。先以辯事真言。持誦香水散灑。還以此真言持誦五色繩。得好瑞相方可合繩。其五色者謂白赤黃青黑。如其繩色彩色亦然(云云)依此等義可受持頂戴也(云云)

  妙印鈔卷第三十

  (御本雲)元德二年(庚午)十二月十二曰加點了

  沙門阿寂(六十一)

推薦閱讀:

大日經疏妙印鈔卷三十一至卷四十(大正藏2213部)
G20成員圍攻美國「印鈔」政策
大日經疏妙印鈔卷五十一至卷六十(大正藏2213部)
大日經疏妙印鈔卷四十一至卷五十(大正藏2213部)
大日經疏妙印鈔卷一至卷十(大正藏2213部)

TAG:印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