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張面孔 漢武帝
06-05
漢武帝 生年:前156年 籍貫:陝西 長安 劉徹,一開始叫劉彘,漢景帝第九子。(此時,凱撒上任羅馬帝國。) 劉徹他娘叫王娡,這個女人的命運說起來也很離譜,她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二婚頭的皇后。 就算是現在,結過婚的女人也難辦,更別提是漢朝。但她不僅當了皇后,還生了劉徹這千古一帝。 說起此人,就要說說劉徹的外婆臧兒。 臧兒是燕王臧荼的孫女。燕王臧荼是項羽封的王,後來被韓信所迫,歸降劉邦。由於不是嫡系部隊,臧荼未獲信任,所以漢朝建立不久起兵。劉邦御駕親征,僅用兩個月便平定,臧荼兵敗被俘,兒子臧衍化裝成老百姓避到匈奴。 家道敗落時,臧兒,當時是小姑娘,嫁給槐里(陝西興平)的個體戶王仲,生一子叫王信,生兩女:長女王娡,次女王皃姁。(這王仲恐怕想不到他死後多年的福分:漢武帝追尊共侯,設二百戶園邑。) 後來王仲死了,她改嫁長陵(陝西咸陽)也是個體戶的田氏,生兩子田蚡、田勝。(田蚡即後來的武安侯、太尉及丞相) 王娡長大了,最初嫁給個體戶金王孫為妻,生一女兒金俗。(個體戶世家啊,另外這名字的確夠俗。) 太子劉啟選美,當時著名算命專家姚翁受到臧兒聘請,來為女兒們相面,而王娡此時剛好在娘家,當姚翁先生看到王娡時,立刻目瞪口呆:「貴不可言,將來定生天子,貴為皇后。」 臧兒鬱悶啊,王娡嫁人了,怎麼辦呢? 臧兒決定找來女婿金王孫,要求他把女兒休掉,並說我家姑娘要去選美。金王孫堅決不同意。臧兒也不管他同不同意,強行接走女兒,報名參加選美大賽。(重婚罪?) 王娡應該是個大美人。你想她一個已婚婦女,孩子都生了,那身材那容貌不都走樣了嗎?但她居然進入了太子宮。 漢朝也有處女情結,王娡怎麼逃過這關?但王娡她就真的進了宮做了太子劉啟的侍姬。好吧,就算王娡入了宮,但是太子劉啟早晚要驗貨的啊。但不知道是劉啟笨,還是王娡確實太美艷了把劉啟迷倒了,她這已婚婦女的身份愣是沒 發現,還被封為美人。 王娡嫁過人,在先天條件上有缺陷,她所以能亂中取勝,憑藉的應該是縝密的心機,以及貌似賢淑的性格——成功是要有原因的! 此時的太子妃是薄太后(文帝媽,景帝奶奶,竇太后的婆婆)的侄孫女,薄妃。 這薄太后,是私生女,母親是魏國貴族,和人私通後生下她。在王子魏豹復國後,母親就把她獻給了魏豹。魏豹在楚漢相爭傾向劉邦。算命專家她以後能生天子。魏豹心花怒放,兒子是天子?那自己不也是天子嗎?於是他決定中 立,自起爐灶。劉邦捉住魏豹,將他處死,老婆被送到織室做工。(專家的話不一定能聽。) 劉邦到奴工營巡查時看見她,美啊,下令送進宮,但隨後忘了。她夠鬱悶的! 有一次劉邦正和兩名美人調情,這兩個人是薄姬小時的朋友,曾約定長大後如果誰富貴了,不能忘記。現在她們得到皇帝寵愛,想這誓言時,就笑了起來。 劉邦問:「為何發笑?」她們就介紹了薄姑娘。劉邦當晚就召侍寑。 一次就懷了孕,生一男孩,劉恆。而後,劉邦好像忘了她一樣,從此不再找她。當劉邦死後,呂后掌權,就把她送到兒子封地,代王劉恆在呂氏之亂後被迎回做了皇帝,她就成了薄太后。 現在,王娡想要成為皇后,有兩個障礙: 一是薄皇后,薄皇后和劉啟是表兄妹,劉啟不喜歡她,重要的是她沒兒子,不足為慮。果然等到薄太后死後沒幾年,劉啟撤銷薄皇后的封號。 二是劉榮他媽栗姬。栗姬就不同了,受到劉啟的寵愛,生下了長子劉榮。 王娡還有希望嗎? 待續…… 王娡生孩子會挑日子,當太子劉啟轉正,成了漢景帝,孩子生了。 對於劉啟來說,真是雙喜臨門。你說哪兒那麼巧,我剛當皇帝你就出生了呢?一看你是接班人嘛! 王娡在兒子快出生的時候做一夢:夢見一隻紅色的豬從天而降入宮。巧的是劉啟也做夢,夢見這劉邦,說你這個孩子就起名叫劉彘。(彘是豬的意思) 這名字聽起來彆扭,反正在七歲之前,這劉徹就叫劉小豬。 王娡生了兒子,也沒把握勝利在望。這劉小豬,排行第九,當時漢朝是「嫡長子繼承製」,要不立嫡要不立長,數也數不到劉彘。 還好,皇上沒嫡子。但剩下這十四個兒子子里,最大是栗姬的劉榮,比劉小豬小朋友大好多歲呢,已經是小夥子了。 王娡是個隱忍的女人,她不會輕易認輸,她在策劃…… 王娡本身和她媽一樣是個非常好的謀略家,「王美人夢日入其懷」,漢景帝說「此貴徵也」。這就是很成功的案例。因為大家知道,一個帝王出生時總會有異常現象出現。用現在的話來說,叫造勢,叫炒作。 就因為這,難道天意嗎?漢景帝立太子的事猶豫了…… 景帝和他媽瞎眼竇太后吃飯,酒後喝暈了,信口開河,立什麼太子,將來朕千秋之後,把皇位傳給弟弟算了。 竇太后一聽,大兒子當皇上,小兒子還當皇上,多好啊。你甭猶豫了,立你弟弟梁王劉武吧! 竇太后的侄兒竇嬰一見不妙,馬上給景帝下台階說,這不對啊,「父死子繼」,您說錯話了,罰您一杯。 景帝趕緊說,我喝多了,喝多了,再喝一杯,自罰一杯,喝了。 漢景帝怕有變,一激動,就立了劉榮。 王娡鬱悶了,用心良苦的努力,看來沒起什麼作用。 栗姬母以子貴…… 這時,出來個人,劉嫖,館陶長公主,竇皇后唯一女兒,漢景帝姐姐。 長公主希望自己的女兒陳阿嬌能成為皇后,就想把女兒許給太子劉榮。 這本來是好事,不料栗姬政治太幼稚,看不起長公主屢次給景帝進獻美女而拒絕,長公主十分惱火! 長公主想了,讓你掌了大權,我以後還怎麼活? 王娡柳暗花明又一村,積極配合。 歷史記載:長公主抱置膝上,問曰:「兒欲得婦不?」膠東王曰:「欲得婦。」長主指其女問曰:「阿嬌好不?」於是乃笑對曰:「好!若得阿嬌作婦,當作金屋貯之也。」長主大悅。(成語「金屋藏嬌」的由來)。 於是決定把賭注全都押在劉徹的身上。劉徹經過他媽成功炒作,深得景帝寵愛,四歲就立為王,可見是一隻潛力股。 為了讓女兒成為一國之母,也為了報復栗姬,長公主經常在景帝面前說壞話,說小劉徹如何如何之好。 王娡又添了把絕妙的火:暗中派人催促大臣奏請立栗姬為皇后,激發漢景帝的逆反心理,景帝非常生氣,竟論罪處死了大行官,並廢了太子,改封他為臨江王。栗姬貶入冷宮憂死。 經過這一系列滴水不漏的策劃,王娡就要成功了…… 當王娡就就要成功把劉小豬推上太子的時候,出現意外:梁王出來搗亂。 上次說過,漢景帝喝酒的時候說過,把皇位傳給小弟也不是不可,酒後失言,竇太后和梁王都認真了。 梁王劉武想著,我哥都說可以,況且我還立了大功,現在太子位置空置,那我就有機會了。 梁王有什麼功勞?我們說說七國之亂, 七國之亂也可以說是吳王劉濞之亂,性質猶如明朝的朱棣,不同的是朱棣成功了,成了永樂皇帝,這是一件幾乎改變歷史的大事。 劉濞,劉邦的侄子。前196年,淮南王英布謀殺了荊王劉賈。劉邦率軍親征。劉濞隨軍出征,身先士卒,屢立戰功,引得了劉邦垂青。平亂之後,劉邦改荊國為吳國,封劉濞為吳王,統治三郡五十三城,以廣陵(揚州)為都。 劉濞是人才,不光勇猛,還有經邦治國之才。 劉濞治吳四十多年,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要致富,先修路。 前179年,劉濞開邗溝,鑿通了茱萸灣(揚州)向東經海陵倉(泰州市)到蟠溪(南通市)的運河。這條運河是溝通江淮的邗溝支流,促進了當時的「吳國中央企業」迅速發展。 一是鑄錢。劉濞以丹陽之銅鑄錢富國。天下形成了「吳鄧錢布天下」(漢朝中央人民銀行行長是鄧通)的局面。 二是煮鹽。兩淮鹽場,兩千多年來均屬海內產量最豐富的鹽場。鹽是重要生活資料,劉濞大量開發鹽業,使吳國大富。廣陵在漢代迅速發展成為大城,也多半依賴鹽業。 三是造船。歷史記載,「吳地以船為家,以魚為食」,吳國所造之船「一船之載當中國數十輛車」。 由於鑄錢、煮鹽、造船、運輸和漁業的發展,又促進了農業的發展,並帶動了民間漆器、竹器、紡織、建築等手工業的發展,形成了百業興旺、舉國繁榮的局面。 《漢書》「夫吳有諸侯之位,而實富於天子」。 吳國經濟高度發展,因而,百姓無賦。可以說,劉濞是第一免除農業稅的國家領導人! 劉濞不但免除了農業稅,而且拿錢抵消中央要求的勞役。逢年過節,劉濞親自慰問人民群眾,送溫暖,發紅包。 漢文帝時,中央受不了了! 劉恆下令吳王太子劉賢進京。名為「駐京辦事處主任」,實為人質。劉啟邀請劉賢飲酒下棋。劉賢是公子哥,脾氣不好,和太子鬧上了,劉啟(漢景帝)惱羞成怒,打死了劉賢。 劉濞很生氣,銜恨在心,稱病不朝,分庭抗禮。 晁錯認為劉濞「於古法當誅」。劉恆忌憚吳國實力,許其不朝。晁錯進而提出了削奪諸王、修改法令等主張。劉恆也未敢輕舉妄動。 漢景帝即位之後,晁錯又提出削藩,鞏固中央集權。理由是:「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劉啟也忍耐多時,好開干吧。 劉濞本來就恨劉啟殺其兒子,加之削蕃,反了!「誅晁錯,清君側」起兵。 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淄川王劉賢、濟南王劉辟光、楚王劉戊、趙王劉遂等起兵配合。以吳、楚為首的「七國之亂」,爆發了…… 開始,劉濞親率20萬大軍西渡淮水,並與楚軍會合後,組成吳楚聯軍,隨即揮戈西向,殺漢軍數萬人,節節勝利。 但到了梁王劉武那裡,梁軍被擋住了。 劉啟藉機喘息,命周亞夫領兵抗擊,幾經血戰。戰爭陷於膠著狀態。 劉啟無勝算,束手無策,只好「斬御史大夫晁錯以謝七國」,七國之亂很快慢慢瓦解。 劉濞逃到東越(浙東地區),被殺。 梁王劉武就此立下汗馬功勞,況且還有老娘竇太后的支持,就像漢景帝提出立儲君的要求。 袁盎出來反對,這是景帝比較看重的人。 袁盎說:春秋宋國國君把自己的位置,不肯傳給自己的兒子,傳給了自己弟弟,結果,他也死了,他弟弟也死了之後,他的兒子跟他弟弟的兒子們,打起來了,宋國大亂,從此一蹶不振,您難道想自己的國家也像宋國一樣嗎? 漢景帝深以為然,拒絕劉武。 劉武一看爭不上了,就給漢景帝提出,修一條高速公路,從梁國的國都一直修到長安城,孝順老娘。 袁盎當即表示:這不利於國防,千軍萬馬直逼京城,不能修。 劉武又失敗了。 劉武憤怒了,搞恐怖活動,長安城內曾經反對的人,轉眼,一夜之間呀,全部死於非命。 袁盎逃過一劫。 當時梁王派了刺客到京城,抓過來一個人問,袁盎是個什麼人?袁盎是個大善人,再抓過來一個人問,袁盎是個什麼人?袁盎是個好人,再抓過來一個人問,袁盎是個什麼人?袁盎是個正義之人。(司馬遷評價袁盎:仁心為質,引 義慷慨,好聲矜賢。) 當時這個刺客就想,算了,我走吧,不但走,還提醒了袁盎。 這還得了,漢景帝非常憤怒,馬上命袁盎組織中央調查小組,派田叔、呂季主去梁國調查。 這兩個人很容易查出是梁王手下乾的,但不敢下手。皇上交給的任務無法完成,怎麼辦呢? 韓安國出來了。韓安國,字長孺,梁縣成安(河南汝州)人,西漢著名政治家。 能稱上「家」的人,多有點本事。韓安國上學的地方是山東鄒平縣田生家裡,專業是《韓子》及雜家學說。畢業後,考上樑國公務員。韓安國穩重,被梁王發現,做了中大夫,當上了梁王秘書。 七國之亂,任梁王軍師,多次出謀劃策,外有張羽奮力作戰、內有安國穩重老成,長時間阻擋吳兵於梁國東界,給漢景帝贏得寶貴時間。 他還是梁國著名外交官,有一次成功的外交案例。 那時,因為竇太后的寵愛,梁王自己任免中央派來的檢察機構,自己監督自己。這還不夠,還用和皇帝一模一樣的儀仗車馬等等,非常惹漢景帝不高興。 竇太后也恨鐵不成鋼,很惱怒! 韓安國進見長公主說:「太后對梁王的孝心和對皇帝的忠心,怎麼不明白呢?七國叛亂時,只有梁國與皇上關係最親,阻難叛軍進攻。梁王為了保護太后和皇上,跪著送我等領兵擊退吳楚叛軍。現在太后卻為了禮節這等小問題責 怪梁王。梁王的父兄都是皇帝,大排場慣了,梁王的儀仗車馬都是皇帝賞賜的,他這是炫耀太后和皇帝喜愛他。現在遭到責備,梁王恐懼不安,茶飯不思,太后竟不憐惜?」 長公主轉告竇太后,竇太后很認同,又轉告漢景帝,漢景帝內心的疙瘩才解開。 韓安國就這樣憑藉卓越的軍事手腕和外交才華聲名遠揚。 另外,還有一個小故事,能幫助我們理解韓安國的性格: 安國犯了輕罪,囚于山東蒙城監獄,獄吏田甲虐待羞辱他,他憤憤不平:「死灰難道不會復燃嗎?」田甲說:「復燃了,我就尿滅它。」不久,安國復官,將田甲叫來說:「死灰復燃了,你怎麼不尿呢?」田甲叩頭求饒,安國一笑了之。(成語:死灰復燃) 言歸正傳。 漢景帝嚴令使者務必捉拿到公孫詭、羊勝。但全國大搜查一個多月還是沒有抓到。 韓安國知道公孫詭、羊勝藏在梁王宮中,入見梁王說:「現在事情已經到了這種地步。既然抓不到公孫詭、羊勝,請賜我自殺。」 梁王莫名其妙:「你這是為何?」 韓安國:「您與皇上的關係比劉榮,哪個更親?」 梁王說:「比不上。」 梁王說:「劉榮只因為他媽一句話說錯,講不想照顧漢景帝的兒子們,就被廢太子;又因建宮室侵佔了祖廟,被逼得自殺。為什麼呢?治理天下不能因私損公。現在您危險啊。太后日夜哭泣,希望您能自己改過,可您執迷不悟。 假如太后突然逝世,大王您還能依靠誰?」 梁王恍然大悟:「我現在就交出公孫詭、羊勝。」 公孫詭、羊勝兩人自殺,事情暫時結案。 韓安國說:還沒完呢,這隻能讓您暫時活下去。您要長遠地活下去,我還得給您支一招。您親自到長安城,跟皇帝解釋清楚,謝罪。 梁王同意了,但到函谷關的時候,梁王猶豫:跟哥哥溝通,他能信我的話嗎?不行,得找姐姐做中間人。 長公主如何安頓他這個闖了大禍的弟弟呢?一頭是她的女婿劉小豬,一頭是弟弟,兩個都要爭太子。但再一想,您都混到現在了,對我女婿沒威脅。我幹嘛不救弟弟一命啊。 她給梁王劉武出主意:你啊,長安城門口,午朝門外跪著,我陪你,往那一跪,負荊請罪。 漢景帝一看,馬上出來迎接,三個人啊,就抱在了一起,抱頭痛哭。竇太后作為母親來說,兄弟和解,喜在心上。 到此,梁王的恐怖活動的後果成功被韓安國化解。 經過了這場風波之後,竇太后也不說太子的事了,劉武也不提了,爭奪太子這事就算過去。 王娡舒了一口氣,這太子啊,只有劉小豬這個人選了。 一天,景帝把劉小豬抱在膝蓋上,問他,兒子,你想不想當皇帝?這小劉彘說:由天不由人,兒願每天都居住宮裡,在父親面前遊戲。 您說這話講的,多一個小大人。 漢景帝也覺得,瞧來瞧去還就是我這個兒子,又聰明又伶俐又會辦事兒,就你了吧。 這些事,歷史上,就四個月的時間,正月廢劉榮,四月立王美人為王皇后,又過了十二天,立劉彘為太子。 劉小豬太難聽了,漢景帝正在看一本書《莊子》:「心徹為知」他一想「知」「彘」同音,你以後不叫劉彘,劉小豬了,你改叫「劉徹」了。希望太子聰明聖徹。漢武大帝這名字,就被定了下來。 七歲的劉徹,戰勝了所有對手,榮登上太子的寶座。當年朱元璋殺人無數,太子朱標勸他不要再殺了,他就扔給太子一根棘杖,讓他撿。他沒法撿,扎手。 朱元璋過去就說,我把這刺兒全給你拔了,你就可以容易地撿起來。 道理一樣。 景帝為劉徹呢順利登上皇帝寶座,精心布局和策劃。 最大的一根刺,是周亞夫。(周勃兒子) 「七國之亂」可以說沒有周亞夫就勝不了,周亞夫是頭號功臣,聲名顯赫。 那個時候皇上想廢太子劉榮,他反對,廢不了,後來又說,立王皇后,立王美人皇后,他反對,然後緊接著說,讓那個王皇后的那個弟弟王信當這個侯,我反對。周亞夫這個一直都反對這個,反對那個,得罪的都是皇親國戚。(另外一方面則反映出這個人的剛正不阿。) 景帝就開始琢磨了,這個人在我在的時候還老反對我,到了我兒子的時候。他成了三朝元老了,這還得了啊。 漢景帝使了一計。 一天,漢景帝劉徹兩個人請周亞夫吃飯。酒宴擺上來,沒筷子,周亞夫特別生氣,叫太監拿筷子來,武將出身,態度還非常橫。 皇上沒下令,旁邊太監沒人動彈。 周亞夫那個脾氣,火更大。正要發火,漢景帝說話了,我請你,你還這麼大的脾氣? 立馬,周亞夫明白了,這是皇上給我好看呢,所以馬上周亞夫也不敢說話了,就悄沒聲地開始吃了,但是火還是很大,一邊生著氣一邊吃著飯。 這個時候劉徹的眼睛一直在盯著周亞夫看。周亞夫一看,這讓我吃不讓我吃了,算了,我吃好了,氣哼哼就告辭了,甩門,走了。 周亞夫剛一走,這景帝就問:你幹嘛老這麼看著他? 這個時候小劉徹說了:這人可了不得,您請客,他還這樣呢,要我請客,他不把我給吃了?(分量大啊,小傢伙厲害!) 景帝說:放心吧,他不會作為你的臣子。(已經表態了) 剛好,出事了,不是周亞夫的事,是周亞夫兒子的事。 他給老爸預備好了一口上好的棺材,金絲楠木棺材。棺材裡都準備什麼呢?他就想,老爸生前帶兵,死後也得帶兵啊。就從國庫裡頭買那廢舊武器,買了五百套。他私下裡買的,怎麼會走漏風聲?原來他兒子雇一幫人搬運工,但拖欠農民工工資,被告了。 漢景帝馬上派人去查。「私藏兵器,圖謀造反」! 派了一個小吏去周亞夫家問。(「吏」和「官」不一樣,就連官都不是。一到七品叫「官」,八品以下為「吏」。) 周亞夫窩囊氣啊!周亞夫跑到廷尉那去問。 這個廷尉,原來跟周亞夫面前,說話都不敢高聲的。這回好傢夥揚眉吐氣的,一拍桌子,你為什麼要造反? 周亞夫:我買的是我陪葬用的東西,叫造反? 廷尉說:你是生前不造反,死後要造反了? 莫名其妙的強詞奪理,周亞夫沒轍了。他非常清楚,廷尉一定是受高人指使了。 周亞夫要找皇帝去溝通。廷尉大叫:關起來。 叫天天不靈,叫地地不應,周亞夫決定自殺:絕食。絕食五天五夜,最後大口吐血而死,一代名將周亞夫就這樣死了。 景帝為兒子拔掉了最大一根刺,同時也想考考這兒子。 故事很簡單: 有個小夥子叫防年,媽早死,老爸有了後媽。 防年老爸經常出差,這後媽不規矩,有了婚外戀。防年老爸在外面做生意 回來,推門一看撞上了。這兩人一不做二不休,就把防年老爸弄死了。 防年知道後,就把繼母給宰了。 按照大漢法律,殺母死罪。 漢朝的死刑都由皇帝欽定。當漢景帝到這個案子,把這個卷宗給兒子:你看看該怎麼判。 劉徹看完:廷尉判得不對,這個孩子有罪,但罪不當死。這繼母,最多只是假母,因為她與兒子並非親生骨血,而僅僅是由於與父親有情愛,但是繼母已經殺死其父,這就表明這種情愛已絕,而且對防年來說,這女人乃是殺死其父親的仇人,防年為父復仇,只應以殺人罪追究,而不應以殺母大逆論。 景帝拍案叫好:哎喲,這麼點的小孩,比廷尉說得還好! 這時劉徹十四歲。從七歲到十四歲,七年的時間,這小劉徹,怎麼會這麼厲害?他有個好師傅,衛綰。 衛綰,儒學大家,文武全才,德才兼備。大漢以來崇尚「黃老之學」,怎麼選一個儒家來教太子? 漢景帝,為了把兒子培養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皇帝,有自己獨立思維的皇帝,他明知道整個大漢的江山,一直這麼多年以來,一直執行的是「黃老」道家思想,但是他仍然給劉徹找大儒來教他,目的就是讓這個孩子自己判斷,到底這個國家的未來,是需要儒家還是道家? 換句話說,景帝已經感覺到,在他的江山中,在日後的中國,需要的是儒家思想,而不是道家。 衛綰這人講起來是兩朝元老,文帝時就是中郎將,學問高、善打仗。 他的教育成果鼎鼎有名,他曾經教過一孩子:河間獻王劉德。這劉德就是那個被廢的太子劉榮的一母所生。從小不學好,天天吃喝玩樂,一點正事不幹。(畢竟是栗姬的兒子呀) 皇上派衛綰教導,結果只用十年時間,這個劉德就變成一個非常知書達禮有學問,而且是尊重知識分子的一個人了。(不簡單啊) 就在他的影響之下,整河間地區,從西漢一直到清朝,兩千年都是文獻名邦,人人以讀書為樂,人人以讀書為榮,最後還出現一人:紀曉嵐。 劉徹成才了,景帝放心了。 前141年,漢景帝去世,太子劉徹成為帝國的新一代皇帝。 這個16歲的少年背後,不但有皇太后,還有太皇太后,而且還有一個既是他姑姑,又是他丈母娘的長公主。 他這皇帝該怎麼當? 這位雄心勃勃、精力旺盛的小皇帝想一改文景時代一切因任自然、因循守舊、無所作為的黃老思想施政方針,招考第一次國家公務員考試。(舉賢良直言極諫之士) 這就引出一個上繼孔子下開朱熹的里程碑式的人物,他的出現使中國的儒學成為統治思想,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這個人就是董仲舒。 董仲舒廣川人(河北棗強),這個人在景帝朝已經是做了博士(皇帝顧問),講授《公羊春秋》。董仲舒讀書非常的刻苦,據《史記》和《漢書》的記載,董仲舒讀書曾經是三年目不窺園,有三年時間,他沒有到過自己的後花園去。(成語:目不窺園) 小皇帝發現了這個人才。 董仲舒在著名的《舉賢良對策》中系統地提出了「天人感應」、「大一統」學說和「罷黜百家,表彰六經」的主張。董仲舒認為,「道之大原出於天」,自然、人事都受制於天命,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應該是統一的。 小皇帝雖然欣賞,但有他的考慮,並沒有安排董仲舒進中央政府,而是任命為江都王國相,這一干就是10年;前125年,任膠西王國相,4年後辭職回家。此後,居家著書,朝廷每有大議,令使者及廷尉就其家而問之,仍受武帝尊重,這是後話。 作為漢武帝來說,他決定尊儒了。 小皇帝按照「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開始建元新政,辦理了兩件大事: 一是興儒學,任命了信奉儒學的竇嬰為丞相,另選拔大批儒生進入中央; 劉徹先後提拔兩個儒生進入中央,代郡(河北蔚縣)趙綰和蘭陵(山東蒼山)王臧。 趙綰擔任御史大夫(最高監察長),這個崗位和丞相、太尉並稱「三公」;王臧任郎中令(警備司令),位列「九卿」,可見劉徹的重用程度。 趙綰和王臧一上崗,提出建議:修人民大會堂(明堂)。帝國舉行朝會、祭祀等典禮,接受各封國朝覲,一要氣派,二要規範,要按照「周禮」記載的古制修建。 根據儒家理論,治國的第一要務是「正名」(必也正名乎),明確尊卑貴賤,大家各盡本份、各安其位,天下自然太平。 竇太后對這個明堂十分不滿。她是是黃老之學的信奉者,本就厭惡儒家的繁文縟節。另外,漢朝一直崇尚節儉,劉恆曾經要修一個露台,一算賬,需要大約十戶中等人家的財產,害怕勞民傷財,只得作罷。 劉徹一上台就大興土木,但竇太后很生氣,但沒立即發作。 二是除弊政,就是根據董仲舒的建議進行改革。 漢武帝認為妨礙漢帝國進一步強大的弊政,有三條: 第一條,列侯就國。但是封了侯的這些人,按照規定應當到他們的封國去,但很多侯爺就不去。為什麼呢?京城的生活條件太好。另一個原因是很多侯爺娶了公主。假如走,公主也不幹。況且京城離權力中樞近,容易跑官。所以這改革,觸動了這些既得利益者。 第二條,就是除關。就是解除函谷關的關禁。秦始皇以來為了保持首都的安全,函谷關有嚴格的關禁,進入函谷關需要通行證。這到無關緊要。 第三條,檢舉。檢舉劉姓及諸竇違法者。就是皇親國戚中間那些違法亂紀的人是要受到檢舉和懲處的。 權貴肯定不樂意了,對16歲的小皇帝很不滿,不滿就去找竇太后告狀。劉姓宗族、竇氏宗親、侯王,還有那些公主都紛紛地跑到竇太后那兒告狀…… 此時,朝廷大事雖然都得奏請竇太后首肯,但竇太后對建元新政一天一天不滿意了。 御史大夫趙綰向皇上建議,走了一步險棋,他要求漢武帝下一道詔令,所有國家大事不要再向竇太后報告。 這一下子算是把竇太后給惹毛了,這就是竇太后最後發難的導火索。 竇太后就發怒了,要整頓,要廢除…… 待續…… 竇太后,做了二十三年的皇后,十六年皇太后,兩年的太皇太后,那一年,她已經在東宮,已經是做了有四十一 個年頭了。 老太太一聽說這事,馬上從東宮直接闖進漢武帝的辦公大殿,直接跟他就說了:你手下這倆人不是新垣平第二嗎? 新垣平是漢文帝時期的一個方士,他叫人在一個玉杯子上面刻上,「人主延壽」四個字,謊稱這是一個仙人送給漢文帝的,漢文帝那個時候一心想長生不老,就對這種鬼話是深信不疑,這樣新垣平就靠騙術,爬上了大夫的官位,當 時丞相張蒼和廷尉張釋之,就暗地裡派人調查,真相大白。結果他被判為大逆不道,滅門三族。 竇太皇太后:你奶奶就這麼讓你扎眼嗎?你以為自己翅膀硬了,可以飛了,那你就飛吧,我倒要看看,你究竟能飛多高? 漢武帝,哪兒見過這奶奶發這麼大火啊?這可不賴我,您整天說,竇嬰好,田蚡好,說他們倆個人文武雙全,我可不就用他們,他們推薦誰我就用誰,這倆人不是我要用的,是竇嬰和田蚡讓我用的。 你馬上給我把趙綰、王臧下獄,把竇嬰、田蚡免職。拿出一大批證據,鐵證如山。 趙綰、王臧除了教人不忠不孝之外,還有自己貪贓枉法 所以漢武帝沒辦法呀,趕緊地違把趙綰、王臧,自己心裡頭最喜歡的這倆大臣,趕緊開到監獄去,這倆人一看,這回婁子捅大了,倆人一商量,自殺了。 田蚡、竇嬰給免職,竇嬰開除竇家家籍,你不要管我叫姑姑,我不認識你。 老太太給漢武帝身邊安排人,安排了什麼人呢? 一個叫石奮的人,石奮這個人吧,經歷過漢高祖劉邦,惠帝,呂后,文帝,景帝到武帝,五朝元老。 石奮歲數太大,所以當時漢武帝一看,然後就把石奮兒子都調過來,讓老大石建當郎中令,小兒子當內史,管理整個長安城(西安市市長)。 有這麼一個事情,關於一個「馬」字的。石建是個恭敬謹慎的人,有一次抄寫奏摺,這先帝已經批閱過了,可他自己拿起來重看了一遍,發現其中有一個「馬」字,下面應該四個點,他寫了三個,少了一個點,於是誠惶誠恐又上疏 向皇上請罪。說「馬有一尾四足,少一點,真該死罪。」 你看,有了這位循規蹈矩的石家子弟,老太太可以放心了。 小兒子石慶那更認真,他給皇上駕車,然後皇上問他,我說石慶,前邊有幾匹馬呀?皇上坐的車都是六匹馬,這還用問嗎?但是他然後不說話,親自挨個數完了,自己再度確認是六匹以後說,六匹。 這夥人,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無語了」。 石奮這一家就這樣,被安排到了漢武帝的身邊了。竇太后又配了兩個道家的人物,一個叫許昌,當丞相,一個叫庄青翟,當御史大夫,加上這個石奮這一家人當太尉,保衛著這個漢武帝,這回我讓你再折騰。 另外,夫妻關係也在此不和,當初武帝被立為太子,靠的是長公主。條件是娶陳阿嬌為妻。長公主自恃擁立皇帝有功,囂張。而陳皇后也很驕悍,於是劉徹漸漸疏遠阿嬌。 明眼的王太后出來警告:你新即皇位,大臣未服。現在改制,太皇太后已怒。現「又忤怒長公主,必重得罪!」所謂「大臣未服」就是皇帝要當不成了。 武帝根本還沒有力量和竇氏較量,無奈,馬上討好長公主、陳皇后。 從建元二年至建元六年間,他四處游浪射獵,不再過問大政方針。 長公主的保護與劉徹的韜光養晦,終於穩住了帝位。 這種忍氣吞聲的日子,就一直要這樣過下去嗎?十九歲的漢武帝開始出遊生活。 他改穿百姓衣服,稱平陽侯(武帝姊夫曹壽的封號),讓親信侍從約定好在宮殿的大門外秘密會面,趁天還沒亮,策馬而出…… 天亮以後,他們抵達終南山,射鹿逐狐趕兔,亂馬在農田裡馳奔。 老百姓不得了,報案。縣長馬上帶領一幫人馬圍捕。農夫也操起菜刀和農具,前來助陣。 農田裡一片喊殺聲。漢武帝一夥被圍在地里。群情激憤,只得亮出皇帝的信物,才解圍。 漢武帝仍然四齣遊獵,而且越走越遠。 一次漢武帝他們半夜來到柏谷(河南靈寶)。玩得太高興了,一個勁地追逐野獸,不知不覺天色已晚。 想連夜返回皇宮不可能了,就找個客棧暫時住下。 這些年輕人到了一個小客棧里,馬嘶人喧,傲慢無禮。大聲吆喝老闆出來,要湯水喝。 老闆脾氣挺大:沒有湯水,尿倒有。 侍從們馬上想動手,老闆怕吃虧,召集一幫年輕人來幫忙。 此時,老闆娘看漢武帝長相與眾不同,斷定來頭不小,就勸她丈夫別亂來。 丈夫不聽,老闆娘沒辦法,就拿出好酒,說是給她丈夫壯壯膽子。老闆娘邊陪邊勸,把老闆灌醉,找條繩子綁在床上。做完這些,出門驅散小夥子們。 然後殺雞宰鴨,殷勤招待。本來漢武帝他們一看本地人人多勢眾,也擔心。後來見老闆娘灌醉老闆,勸走人,這才放下心來,大嚼大吃了一頓。 第二天,漢武帝一早便返回長安,召見老闆娘入朝,認為她護駕有功,特賞黃金一千斤。另外,她警惕性很高,任命宮廷禁衛官。 由於這次冒險,漢武帝下令修建行宮,也就是中轉站,從宣曲宮往南一共12站。 慢慢的,漢武帝又不滿意了。12站也不夠,出遊仍然十分辛苦。而且遊獵的地方大多有農田,到處是村野鄙夫,這不行。 漢武帝決定把終南山和臨近的山林、河道和農田圈起來,原來的民房一律拆去,然後在四周砌上圍牆,修成一個龐大的上林苑。 恰好這一年,黃河決口,特大水災,老百姓餓死的很多. 漢武帝的計劃遇到了來自大臣的阻力,領頭不同意的就是滑稽大王的東方朔。 東方朔,是平原厭次人(山東惠民),從小用功讀書,喜歡講些笑話。他知道漢武帝好動愛玩的脾氣,認為跟他一本正經地講道理不行。他就用滑稽的方式,講一些嚴肅的道理。 最初,他到長安想求得一官半職,很長時間也沒有人推薦他。他就毛遂自薦寫了一封信給漢武帝,要求皇上用他: 我叫東方朔,從小死了父母,靠著兄嫂拉扯大。十二歲時開始讀書,三年就學好文史足夠使用。十五歲時學劍法;十六歲時讀《詩經》和《書經》,能背誦二十二萬字。十九歲時又學習孫子和吳起的兵法,又背了二十二萬字。臣東方朔已經能背誦四十四萬字的東西了。臣今年二十二歲,身長九尺三寸,眼睛像一對夜明珠,牙齒像兩排潔白的貝殼。臣的勇敢、靈活、廉潔和信義就像古時候最勇敢的孟賁、最廉潔的鮑叔、最講信義的尾生和最敏捷的慶忌一樣。像臣這樣的人可以做皇上的大臣了吧? 漢武帝一邊讀這篇自吹自擂的自薦信,一邊忍不住大笑。吩咐下去,叫東方朔暫時住在公車令處(官方招待所)準備任用他。 誰知此事過後,漢武帝忘記了。東方朔心裡著急,正好同住有一幫侏儒,準備留著宮中選用。東方朔來了主意,他故意說:你們快要死了知道嗎? 這幫侏儒覺得很奇怪,東方朔繼續忽悠:「你們什麼用處都沒有,成天白穿白吃,皇上要把你們都殺了。朝廷讓你們到這裡來,就等你們進宮慢慢殺掉你們,這樣掩人耳目,為國家節省糧食。 侏儒個個眼淚汪汪,懇求東方朔給他們出個主意。 東方朔說:你們等皇上車馬出來,就擋在車前面叩頭求饒。皇上問你們什麼?你們就推在我東方朔身上,剩下的事由我來解決。」 這班侏儒感恩不盡,在宮門外規規矩矩等著,漢武帝的車一出宮門,這些侏儒們就齊齊地跪在道邊,叩頭大哭不已。 漢武帝覺得奇怪,聽了侏儒的哭訴. 漢武帝問:「誰說朕要殺你們?」 侏儒說:「東方朔。」 漢武帝召來東方朔問:「你為什麼要嚇唬他們?」 東方朔機會來了:「那幫矮子身長三尺,每月領一口袋米,二百四十錢。臣東方朔身高九尺,也一樣俸祿。他們這些矮子吃得撐得慌,而臣卻餓得要命。要是臣可以用,就加點工資。如果不能用,就放臣回去。」 漢武帝聽了,大笑起來,拜東方朔為郎中。讓東方朔隨行左右。 一次,漢武帝獵獲一頭野豬,為了顯示皇恩浩蕩,漢武帝讓大臣到宮中領肉。 大臣們來到,野豬肉已放在席上,分肉的太太監沒來。這些人從早上等到中午,天越來越熱,只見蒼蠅亂飛,大家敢怒不敢言,又不好空手回去。 東方朔忍不住了,拔出劍割了一塊野豬肉,回頭說:「這大伏天的太熱,應該早點回去睡午覺,還不如自己動手,拿了肉就回家去吧。」說完走了。 其他官員誰也沒膽量這麼做。他們耐著性子又等了好長時間,分肉的太監才來。 太監按名單發肉,東方朔不在,一問,知道東方朔自作主張,大怒,告到皇帝那裡。 漢武帝把東方朔召來問:朕賜肉給你們,你不等太監到,就擅自割肉回家,這怎麼解釋? 東方朔摘下官帽,趴在地上向漢武帝賠不是。 漢武帝並不想小事治罪,說:「你認個錯吧。」 東方朔說:「東方朔呀東方朔,受賜肉不等詔書,這是多麼的無規矩呀!拔劍割肉,這是多麼的豪壯呀!割下的肉不多,這是多麼的廉潔呀!回去後把肉送給老婆這又是多麼的仁義呀!」 武帝忍不住笑了:朕讓你責備自己,你反誇自己。照你這麼說,你不但無過反而有功了? 漢武帝又賜一石酒,一百斤肉,讓他拿回去送老婆。 現在,漢武帝上林苑,東方朔說:千萬不要擴建上林苑。終南山是關中天險。漢王朝興起,拋開老都城洛陽,遷居到涇水和渭水之南的長安。這裡正是所謂天下富庶之地。秦朝就是利用這裡的便利條件,西吞西戎蠻夷部落,東吞六國。 終南山是座寶山,不但出產木材,而且出產金、銀、銅鐵和玉石,工匠們靠它提供原料,百姓也靠它維持生計。而且這地區,出產稻米、黍,此處還有梨樹、桑樹、麻類和竹子。土地里有薯類,水塘里有蛙類和各種魚。窮苦人家,靠著這些自然的物產就可以維持溫飽。所以當地人都把這塊地方看做是最好的土地,每畝田價都達到黃金一斤。 而今把終南山和附近的土地圈在上林苑裡,根絕了人民林產漁業的利益,又使百姓離開肥沃的土地,減少了國家賦稅收入,人民生活陷入困苦。這是不可以的第一個理由。 廢掉農田,遍地是荊棘、雜草和林木,擴張野獸活動的領域而毀壞人家祖先的墳墓,拆去百姓的房屋讓人思念故土,悲泣命運。這是不可以的第二個理由。 這麼大的上林苑,工程巨大。這裡沒有平道,遍布亂石和深溝。為了一時的快樂忘了隨時的危險。這是不可以這樣做的第三個理由。 當初,殷紂在宮中設九市,做買賣,最後各封國背棄他。楚靈王蓋章華台,楚國民心離散。秦朝築阿房宮,天下大亂。希望皇上體察。 漢武帝覺得東方朔的話有理。把東方朔誇獎一番,提升他為太中大夫,另賞一百金。 可漢武帝剛打發走東方朔,回頭繼續修。 上林苑周圍三百里長,離宮七十座,樹木茂盛,奇花叢生,怪獸雜集,禽鳥群棲,山嶺相連,溪澗相通,如入仙境。 從此,年輕的漢武帝就這樣快樂著…… 上面說到,劉徹領著一幫人到處玩耍。這裡面有個歷史人物就是衛青。 衛青赫赫有名呀,抗匈名將,霍去病的舅舅,二者並稱「帝國雙璧」。衛青對匈戰爭七戰七捷,無一敗績,為歷代兵家所敬仰。 衛青出身奴隸,母親衛媼在平陽公主家做僕人。 衛媼與衛姓男子生有一男三女,衛長君和衛君孺、衛少兒、衛子夫。丈夫死後,與同在平陽侯家中的縣吏鄭季私通,生了衛青。 衛青被送到了這個鄭季家裡。鄭季讓這私生子放羊,鄭家的幾個兒子也不把衛青看成手足兄弟,經常欺負。 衛青稍大一點,來找老娘,做了平陽府騎奴(馬童)。 前139年,衛青的姐姐衛子夫被18歲的漢武帝來平陽府玩得時候一眼看中,帶入宮中。 命運開始眷顧衛青了,衛青在建章宮得到了個工作。 一年後衛子夫有了身孕。陳皇后因為一直無子,嫉妒啊。 長公主為給女兒出氣,派人捉了正在建章宮當差的衛青,意圖殺害。 衛青的好友公孫敖聽到消息,立刻和幾名壯士趕往搶救,把衛青奪了回來。漢武帝得知後,大為憤怒,任命子夫為夫人,衛青為建章監(羽林軍)侍中(替補),從此引為親信,陪伴左右。 漢武帝玩了三年,情況有變了。 前138年,在我國的東南方,有漢朝的兩個屬國,一個屬國叫東甌(溫州),另外一個國叫閩越(福州),這兩個屬國打起來了。 閩越欺負東甌,東甌國王一看打不過,派人到中央求幫忙。 那時候漢武帝19歲,面對這樣的一個事情,他趕快召集大臣商議。 大臣有兩種主意: 中大夫嚴助說,幫忙打是理所當然的,我們是宗主國呀。 但許多大臣看竇太后眼色行事,不主張打。 這就給了漢武帝一個可乘之機。漢武帝首先把支持打仗的大肆地表揚了一番。 皇上沒軍權啊,過去打仗都有虎符,虎符分兩半,一半在地方,另一半在中央,現在竇太后手裡。 漢武帝就說了,打是應該的,但是不戰而屈人之兵,這才是上上之策,所以我決定只派少數人馬,不動用虎符來解決戰鬥。 誰剛才主張打?中大夫嚴助,這事就交給你了。 但沒虎符,我給你一節杖。 嚴助帶著人去了,到了會稽太守地說:我有節杖,調你兩千人馬。 郡太守想:誰都知道虎符在竇太后手裡,沒虎符,我給你兵,將來我也落不著好,說:不見虎符不發兵。 嚴助看到有個人吵吵嚷嚷說不發兵,,就是郡太守手下的司馬,推出去,殺掉。 郡司馬是部隊的直接指揮官,這麼就給「咔嚓」了。 郡太守趕緊一想,那算了,我給你派兩千人。 嚴助帶著這兩千人,從浙江去福建,還沒有到福建呢,閩越王害怕,投降了。東甌之圍就此而解。 嚴助解了圍就應該回去復命,但有人把他給攔下來了,東甌國王派人說:天子之使,您要走了,閩越要再來打我,我可惹不起,我求您帶一句話給皇上,能不能在中原找個地兒,我們國家這四萬人全都搬進去。 嚴助特高興,馬上把這件事兒告訴漢武帝,漢武帝特別高興,馬上找一個地兒,在長江和淮河之間,讓這四萬人全都搬了過來,居住下來。 這漢武帝成功了,這事兒解決得漂亮,大家都服氣。但主要是開了不用虎符調兵的先例,直接給竇太后一個信息,我有能力調東軍隊……竇太后想啊,畢竟是孫子,況且現在有能力,有威望,還是把兵權(虎符)交給你吧。 建元六年,歷經文、景、武三朝的竇太后終於謝世了,這是一個歷史上很難理解,很難評價的女人。竇太后的去世是一個時代的結束,黃老時代的結束,儒家時代的開始。 竇太后的去世給了漢武帝一個絕好的機會,漢武帝借故,找了個理由,說竇太后的喪事辦得不好,把竇太后在建元二年改組中央領導班子任命的丞相許昌、御史大夫庄青翟這兩個人免職。 任命舅舅田蚡做丞相(王太后的壓力,難道歷史又要重演?),任命韓安國做御史大夫。 在漢朝的整個政治架構中,外戚一直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也始終是縈繞於劉徹心中無法消退的陰霾。 怎麼辦?怎麼辦?劉徹在考慮著…… 竇太后去世後,竇嬰和田蚡,一個是失勢的外戚,一個是得勢的外戚。他們怎麼處理關係? 劉徹一直在觀看…… 其中牽涉到一個人,就是灌夫。 因為竇嬰有一個喜好,而竇嬰這個喜好在西漢初年很多人都有這個喜好,就是養門客。 竇嬰得勢的時候門客非常多,但是一旦到竇嬰失勢,門客紛紛離開。這時田蚡炙手可熱,蒸蒸日上,所以門客都轉投到田蚡那。 門可羅雀,一冷一熱,竇嬰受不了。 這時,灌夫一如繼往地來看竇嬰。這樣一來,竇嬰跟灌夫就越走越近,兩年人年齡相差很遠,竇嬰年長,灌夫年幼,忘年之交,生死之交,甚至於感到相見恨晚。 我們來說說灌夫。他本來姓張,老爸叫張孟,是劉邦手下騎兵司令灌嬰的門客。後來,因為他得到灌嬰的欣賞,他就把自己姓改,由張孟改成灌孟。 灌孟打仗很勇敢,在七國之亂時,夫父子兩人同時參戰。因為灌孟年老,所以特別危險的事就不讓他去。但是灌孟不服老,越危險他越往那兒沖,結果戰死了。 按照漢代規定,父子參軍,一人戰死,另一個可以扶著靈柩回家。但灌夫堅決不走,一定要留下來 灌夫帶了十幾個家奴,又選了幾十個壯士,去闖吳國的大營。這太危險了,幾十個壯士都害怕,退縮了,只有兩個壯士,十幾個家奴跟著他。 他就帶著這十幾個人,闖吳營,殺了不少吳軍,十幾個家奴全部戰死,兩位壯士剩了一個跟他回來了,灌夫從此成名。 名氣出來了,漢景帝就任命灌夫做中郞將。但灌夫這個人打仗可以,讓他做官,沒幾天就丟了。 漢武帝也對灌夫非常重用,灌夫作了淮陽(河南淮陽)太守,淮陽是交通樞紐,很重要。 建元元年,漢武帝把灌夫調回作太僕(車隊長,別看小,皇帝最信任的人才能擔任)。 灌夫第二年喝酒,跟竇甫打了一架(竇太后的娘家兄弟),灌夫力量大,竇甫被捶了一頓,死了。 這事鬧大了,漢武帝就趕快把他調走。調到外地去做官,結果沒幾年又犯法了,這下漢武帝也不敢用他了。 本來他們兩個人走到一起沒有太大的妨礙,但是,灌夫姐姐去世,他穿著喪去拜見田蚡。田蚡一看到喪服開玩笑說:我想和你去魏其侯家喝酒,你穿著喪服就不去了。 灌夫當真了:既然將軍要去,咱們就定下來,哪一天去竇嬰家裡去? 田蚡無話可說,顧左右而言它。 灌夫立即告訴竇嬰。竇嬰一聽說丞相要來,連夜打掃房間,夜半就開始起來準備飯,天亮的時候酒宴就準備好了,從五更等到中午,丞相沒有來。 田蚡沒來,灌夫覺得很沒面子,就親自去請。田蚡還在睡覺呢,叫起來,田蚡說:我昨晚喝多了,忘了。既然你來叫,咱們就去吧,可走得慢騰的,根本不當回事。 這樣一來,灌夫窩了兩把火,忍不住了,就用話去刺田蚡,魏其侯本來想結交權貴,結果反倒得罪田蚡。 田蚡報復了。派一門客到魏其侯家,要他在長安城南的一塊地。魏其侯不願意給。灌夫知道後,就指大罵田蚡,田蚡非常惱火,他拿灌夫開刀。 灌夫家族在他老家穎陰(河南許昌)是個豪強。老百姓恨之入骨,當地一首兒歌說:穎水清,灌氏寧。穎水濁,灌氏族。 灌夫不是等閑之輩啊,灌夫的手裡邊也握著田蚡的把柄,就是在武帝繼位第二年,淮南王進京的時候曾經田蚡去送他,田蚡告訴他:你是高祖皇帝劉邦的孫子,如果皇上萬一不在了,你是最適合的接班人,淮南王很高興了,寶賞了一大批金銀財。 田蚡一看,不敢動了。 元光四年,田蚡結婚,王太后下詔要求大臣都參加。 這回,出事了,因為敬酒。竇嬰敬酒時,有一半人都不當回事。 灌夫心裡開始憋火,他也起來敬酒,敬田蚡。田蚡也沒當回事。灌夫更火,借酒打了一個人。 田蚡說:今天婚宴是王太后的詔書辦理的,灌夫是對太后的大不敬。對太后大不敬,那是要殺頭的,把灌夫抓起來,而且立即把灌氏家族的人全部逮捕,一網打盡,怕把柄呀。 竇嬰去營救,給皇帝上疏,說灌夫這個罪是喝多了酒,酒後失言,不值得殺。皇上同意竇嬰的看法,還招待魏其侯吃了頓飯。 怎麼處理呢?漢武帝提出了一個方案,叫「東朝廷辯之」,東朝就是東宮。 竇嬰首先說,灌夫七國之亂他有大功,不能因小過殺大功。 田蚡說:灌夫是豪強,按照國家政策必須除掉。 竇嬰一看沒法解決,就開始揭田蚡的短, 田蚡說:我無非是愛好土地、金銀、女人、房子,我有什麼大錯?我不像竇嬰你們,整天在家裡面不是看天文,就是看地理,意思是說竇嬰和灌夫策劃於密室,兩個人想謀反。 這時皇上看兩個人爭來爭去沒結果,就讓大臣們發表意見。 大臣們只有一個人說話,這個人就是御史大夫韓安國,說:灌夫立有大功,酒後失言,沒大錯不能殺。丞相說他家族為非作歹,要不鋸掉將來會有麻煩,所以丞相說得也對。最後一句話,唯明主裁之。 漢武帝沒有想到韓安國來了個魏其侯也對,田蚡也對,你來裁決,等於說是漢武帝不想得罪太后,把球踢給大臣,韓安國踢回漢武帝。 漢武帝這個東朝廷辯最後不了了之。 但竇太后不依不饒,迫於王太后的壓力,漢武帝不得不把竇嬰抓起來了。 竇嬰被捕以後沒辦法,想起漢景帝在臨死之前給他一道遺詔:「事有不便,以便宜論上」。就是說如果遇到棘手的事情,可以拿出遺詔,直接向皇上報告。 竇嬰被抓起來以後,竇嬰就讓侄子報告漢武帝。 漢武帝一聽,這是大事情,立即派人去查皇宮存檔,一查沒有。這樣一來,偽造遺詔罪。(又一歷史之謎!) 接下來灌夫被殺,竇嬰跟著被殺。 竇嬰死的冤,田蚡也沒得好死。 前132年,黃河改道,在瓠子(河南濮陽)決口,有16個郡遭受水災, 災情十分嚴重。丞相田蚡封邑鄃(山東平原)在舊河道以北,未受水災,力阻治理。 同年淮南王劉安謀反的事被發覺了…… 田蚡最終在驚懼和恐慌中死去,王氏外戚逐漸失勢。 接下來,長公主呢? 衛子夫生兒子了,劉據。這次生子,令衛子夫在宮中的地位獲得空前的鞏固。 陳皇后又怨又氣,思前想後,陳皇后想到巫蠱。有陳皇后宮中的侍女向武帝密報,武帝大怒,巫蠱相關人員,牽連三百餘人。皇后廢黜,居長門宮。長公主等外戚實力也落幕了。 此時的漢武帝再也沒有可抗衡的力量!大權在握,志在四方。 這年27歲,漢武帝,等這刻好久了!!!劉徹要展翅高飛了,多年的醞釀,就等英雄一嘯! 第一,就是要報國讎家恨,打擊匈奴侵略者,為國家和民族雪恥,這才是大丈夫所為。這也難怪漢武帝,那時的匈奴像小日本一樣可恨,屈辱的「和親」政策,情何以堪?決定對匈奴實施軍事反擊。 蔣委員長說過,攘外必先安內,這是非常有道理的。 劉徹看到,由於老一輩們一直忙著穩定大漢江山,沒有科學的公務員錄取制度。到他這輩,有功大臣漸漸凋零,人才逐漸出現緊缺狀態。這是大問題,不利於可持續發展,必須解決。 漢朝以前的的公務員錄取制度是世官制,也就是兒子接班制,這容易產生一個與國家抗衡的家族集團。這不行,而且不利於從平民中選賢,這是追求中央權力大一統的漢武帝不願意看到的。 漢武帝選擇了舉孝廉制度,也就是中國歷史上公務員制度的第二階段,察舉制。(世官制、察舉制、科舉制) 此事是歷史進步的標誌性事件,意義十分深遠。 具體是這樣,按照4標準: 1.以「德」為主的有孝廉、孝廉方正、至孝、敦厚等科; 2.以「文」為主的有明法科; 3.以「才」為主的有尤異、治劇、勇猛知兵法、明陰陽災異、有道等科。 4.以「儒」為主,所有的科目,都以「德」為先,在學問上則以「儒」為主。 每年,漢武帝「令郡國舉孝廉各一人」。(還記得曹操吧,就是舉孝廉當的官。) 漢武帝完成了比較完備科學的公務員制度,國家內政穩定,沒有什麼可擔憂的了。 於是,醞釀向匈奴開戰,著名的馬邑之謀(山西朔州)上演…… 前134年,匈奴再次要求和親。 漢武帝開會討論。 大行令王恢反對。 韓安國說:匈奴兵強馬壯,還是和親吧。 群臣頻頻點頭深以為然。 漢武帝看時機不成熟,決定和親。 前133年,馬邑縣愛國商人聶壹同志找到王恢說:匈奴剛和親,缺乏防備,誘使匈奴深入,打個伏擊戰,定可大勝。 王恢來見漢武帝:戰國是代國雖小,北有強胡,南有中原大國威脅,君臣尚能同仇敵愾,抗擊侵略者;匈奴雖強,也不敢輕易侵擾。如今大漢強盛,海內一統,陛下威名遠揚,匈奴屢犯國土,每次和親,數年即違,國恥!大漢血 氣何在?打吧,老大! 漢武帝要的就是這種血氣!決定伏擊匈奴! 前133年,30萬精兵出發了。計劃是這樣的: 1.韓安國、李廣、公孫賀率主力埋伏馬邑附近山谷。 2.王恢和李息率3萬出代郡(河北蔚縣),從側翼襲擊匈奴的輜重並斷其退路。 3.聶壹前往誘敵。 聶壹以商人兼黑社會老大的身份見匈奴軍臣單于說:我有數百號兄弟,現在想斬殺馬邑縣令,舉城而降,牲畜財物歸匈奴,地盤歸我,但你們要派兵來接應,不然官兵打來就完蛋了。 軍臣單于覺得這買賣不錯,親率10萬大軍進入武州塞(山西左雲),派馬仔隨聶壹進入馬邑,等斬殺馬邑縣令後進兵。 聶壹與縣令殺死一囚犯,割下首級懸掛在城門上,跟馬仔說這就是縣令了。 馬仔回報,軍臣單于按計划進軍。路上,軍臣單于奇怪了,發現沿途有牲畜,卻無人放牧?於是停下,派出偵察連,俘獲漢雁門尉史(縣武裝隊長),計謀泄露。(連個縣武裝隊長都知道國家軍情大事,這等匪夷所思,劉徹的此次亮劍行動,不敢恭維。) 軍臣單于大驚之後大喜:隊長啊,你就是天使呀。封此隊長為「天王」,立即撤軍。(隊長因禍得福?) 此時,王恢和李息的3萬軍得知匈奴退兵後,王恢自思3萬軍敵不過匈奴大軍.只好退還。 韓安國等了好幾天不見動靜,率軍出擊,但出擊誰? 馬邑之謀流產了,這粗糙的軍事計劃註定是要流產的。 漢武帝沒面子,第一次就搞得灰頭土臉。 沒面子就不好當皇帝,這不行,得挽回。 於是,有了王恢臨陣脫逃,畏敵觀望,死刑,王恢自殺。(可惜了這抗匈英雄!) 馬邑之圍雖未成功,但從歷史上來講,結束了多年來屈辱的「和親」政策,這是歷史的轉折,拉開了漢匈大規模戰爭的序幕。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王昌齡《出塞》 龍城,河北長垣,匈奴祭祀天地、祖先、鬼神的地方。在此,我不禁想起這首詩,因為衛青直搗龍城的壯舉令人感慨,熱血不已。 前129年,匈奴兵入侵上谷郡(河北張家口),邊關告急! 為挽回馬邑之謀的失敗局面,打擊匈奴的瘋狂報復,漢武帝親自部署戰略計劃,分派4路各一萬兵出擊: 1.漢武帝果斷任命衛青為車騎將軍,直出上谷,迎擊匈奴。(衛青開始了戎馬生涯。) 2.公孫敖從代郡(河北蔚縣)出兵, 3.公孫賀從雲中(內蒙古托克托)出兵, 4.李廣從雁門出兵。 大家規規矩矩進兵,結果: 第2路,公孫敖出代郡後被匈奴擊敗,損失了近七千將士,狼狽地逃回; 第3路,公孫賀出雲中後沒有與匈奴遭遇,無功而還; 第4路,李廣與匈奴單于主力相遇,兵敗被俘,依仗過人的機智與精湛的騎射本領,奪取匈奴的戰馬逃回。 四路大軍之中,只有衛青贏了,為什麼贏了?因為他不按規矩出牌,在擊潰上谷後,深入匈奴境內,直搗龍城!攻破龍城,斬敵上千。 龍城之戰跟後來漢軍動輒斬敵上萬相比,太渺小了,但和抗日時的平型關戰役一樣,打破了匈奴不可戰勝的神話,全國人民沸騰了,其意義開天闢地!武帝極為高興,賜衛青關內侯。 從此,進入對匈戰爭的轉折點。 前127年,漢武帝推行推恩令,繼續加強中央集權,因為強大的軍事勝利是以強大的國家政權做後盾的。 什麼是推恩令?簡單說,就是中央允許諸侯王將自己的封地分給子弟,諸侯國越分越小,再趁機削弱其勢力,慢慢下去,就無法和中央對抗。聰明啊! 誰提出來的?主父偃。 主父偃臨菑人(山東臨淄),出身貧寒,早年學縱橫學。 到中年,聽漢武帝重視儒術,改學儒術,但一直懷才不遇。 前134年,主父偃拜見衛青,經衛青多次引薦,無結果。 前127年,主父偃等不得了,直接上書《推恩令》,當天就被召見,與徐樂、嚴安同時拜為郎中。一年中升遷四次,得到武帝的破格任用。(看來,有時後門行不通的,還是前門好走些。) 同年,匈奴集結大量兵力,進攻上谷、漁陽。武帝派衛青進攻黃河河套地區。 漢匈真正意義的第一次大戰開始。 衛青率4萬大軍從雲中出發,迂迴側擊繞到匈奴軍的後方,迅速攻佔高闕(內蒙古杭錦),切斷了河南地的匈奴白羊王、樓煩王同單于王庭的聯繫。 然後,衛青率精騎,飛兵南下,進到隴縣,形成了對白羊王、樓煩王的包圍。 匈奴白羊王、樓煩王見勢不好,倉惶逃走。漢軍活捉敵兵數千人,奪取牲畜一百多萬頭,收復河套。 首戰告捷!真正意義上的大捷!河套乃糧倉啊!匈奴的重要物質來源。 為了鞏固勝利成果,大漢修築朔方城(內蒙古杭錦),從內地遷十萬人定居,修復秦時蒙恬所築的邊塞和沿河的防禦工事。這樣,解除了匈奴對長安的直接威脅,同時也成為前方基地。 衛青被封長平侯,食邑3800戶。 從此,匈奴不敢南下而牧馬…… 待續…… 前126年,也就是河套大捷的第二年,大名鼎鼎的張騫回來了。 老實說來,還是漢武帝命好,張騫回來的正是時候。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抗匈戰爭缺少的就是對對手的了解。 想瞌睡就來了枕頭,天佑大漢! 張騫,漢中郡城固人(陝西城固),生年和早期經歷沒有正史記載。他一出現就是在少年漢武帝四處遊玩的那批隨從中。 張騫出西域,一直被國人所稱道。但一開始,其實只是少年漢武帝的天真爛漫之想。 當時國人對西域一無所知,僅僅是《山海經》之類飄渺的傳說,什麼汗血寶馬,什麼長生不老…… 前139年,少年漢武帝偶爾從來降的匈奴人口中得知,在敦煌、祁連一帶,曾住著一個游牧民族大月氏,古書稱「禺氏」。秦漢之際,月氏的勢力強大起來,攻佔鄰國烏孫的土地,同匈奴發生衝突。漢初,多次為匈奴冒頓單于所敗 ,國勢日衰。至老上單于時,被匈奴徹底征服。老上單于殺掉月氏國王,把頭割下做成酒杯,大月氏那個恨呀。 月氏人被迫西遷,在新疆西北伊犁一帶,趕走原來的「塞人」,重新建立國家。 少年漢武帝很高興,馬上想出一招:聯合大月氏,夾擊匈奴。這裡面其實少不了少年對未知世界的嚮往和探索,史界更是提出這其實是漢武帝的求仙動機。 接著馬上下令選拔人才,出使西域。同樣年輕的滿懷抱負的張騫,挺身應募,走上了征途……差點風蕭蕭不復還…… 劉徹無心插柳,13年就這樣過去了……歷史選擇了張騫…… 現在的漢武帝一聽,張騫回來了,激動啊,少年無心插柳,今天柳成蔭了。 歷史感人的一幕出現了,張騫手持節杖,拉家帶口,眼淚旺旺,衣服襤褸向迎接他的漢武帝走來,漢武帝也感慨萬千,群成也配合得當,總之就是大家都很感動。 張騫用幾句話簡單講了他的傳奇:那年,我們路過匈奴的時候被俘。在匈奴一呆就是10年,娶妻生子,但我始終秉持漢節。後來逃脫了,西行到大宛,經康居,抵達大月氏,可人家大月國人民安居樂業,生活很享福,不想打仗了 。再後來,我到了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歸途中,我怕匈奴啊,改從南道,但仍被匈奴抓住,又被拘留了一年多。現在,你們打匈奴,匈奴內亂,我乘機逃了。 就這樣,用了13年的時間,張騫去新疆和中亞繞了一圈,回來了。一百多人出去,現在隨從只剩下堂邑父一人。 漢武帝一聽三天三夜,對張騫這次出使西域的成果,非常滿意,主要是他帶來了漢帝國此時最想要的資料——《匈奴情況大全》。封張騫太中大夫,授堂邑父為奉使君。 現在我們轉過來講匈奴。 匈奴丟失了土地肥沃的河套地區,不甘心呀。匈奴右賢王不斷地從代郡(河北蔚縣)、定襄(內蒙古和林格爾)騷擾…… 前124年,漢武帝決定要打,滅了你個右賢王的幹活! 派衛青領十餘萬人,從朔方反攻,隊伍浩浩蕩蕩慢悠悠出發了…… 匈奴右賢王認為漢軍一時不可能來到,就放鬆了警惕,該幹什麼就幹什麼,養好精神給漢軍教訓。 不料衛青命部隊馬不停蹄、兵不卸甲,長途出塞奔襲六七百里,乘夜悄悄包圍了右賢王的王庭。 正在帳中暢飲美酒的右賢王,忽聽帳外殺聲震天,火光遍野,衛青大軍猶如神兵天降,匈奴頓時亂作一團。 右賢王驚慌失措,倉惶中只帶了幾百壯騎突出重圍,向北逃去。 輕騎校尉郭成等向北追趕了幾百里。俘獲匈奴的小王10餘人,右賢王部眾男女15000人,牲畜數十萬頭。漢軍大獲全勝,凱旋而歸。 第二次大勝,漢武帝得到捷報異常興奮,歷史記載:天子于軍中拜其為大將軍,諸軍皆從大將軍號令。 對匈奴戰爭,大漢雄風再起兮……第二年,衛青領軍出定襄(山西忻州),史稱漠南之戰。18歲的霍去病跟從舅舅衛青出征,為嫖姚校尉,帶領八百騎兵,脫離大軍,在茫茫大漠里賓士數百里,奇襲匈奴。 霍去病斬敵兩千人,殺匈奴單于祖父,俘虜單于的國相和叔叔。首戰以這樣奪目的戰果,向世人宣告,漢家最耀眼的一代名橫空出世了。 漢武帝太高興了,封「冠軍侯」,出手不凡,功冠諸軍啊! 霍去病什麼出身?他和舅舅衛青一樣也是私生子,衛青姐姐衛少兒和平陽縣吏霍仲孺的兒子。父親不敢承認的私生子、母親又是個女奴,本來命運給霍去病開了個殘酷的玩笑,但衛家一不小心成了外戚,雞犬升天了。 在舅舅的影響下,他自幼精於騎射,渴望殺敵立功。 漠南一戰成名,漢武帝大為重用。 前121年,霍去病任命為驃騎將軍,獨自率領精兵一萬出征匈奴。 19歲的統帥霍去病在千里大漠中閃電奔襲,六天中他轉戰匈奴五部落,一路猛進,在皋蘭山與匈奴盧侯王、折蘭王打了一場硬碰硬的生死戰。在此戰中,霍去病一萬精兵僅餘三千人。而匈奴更是損失慘重,盧侯王和折蘭王戰死,渾邪王子及相國、都尉被俘虜,斬敵八千,匈奴休屠祭天金人也成了漢軍的戰利品。 河西大戰後,漢武帝封霍去病二千戶。 同年,漢武帝決定乘勝追擊,收復河西走廊。 霍去病統帥漢軍,率老將李廣、公孫敖等出兵。 開始,李廣被匈奴左賢王包圍,配合作戰的公孫敖常在大漠中迷了路,霍去病遂再次孤軍深入,再次大勝。 在祁連山,霍去病斬敵三萬餘人,俘虜匈奴王爺五人以及匈奴大小閼氏、匈奴王子五十九人、相國將軍當戶都尉共計六十三人。 成功收復河西走廊。 漢武帝再次封霍去病五千戶。 經此一役,匈奴不得不退到焉支山北,匈奴哀歌:「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燕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可見,匈奴敗得太慘了。 從此,漢軍軍威大振,19歲的霍去病成匈奴人歷史記載中,讓人聞風喪膽的戰神。 匈奴渾邪王和休屠王河西大敗,匈奴單于想處理下,穩定軍心。 消息走漏,兩人決定投降漢朝,霍去病前往受降。 當霍去病度過黃河的時,匈奴軍中嘩變。霍去病當機立斷帶數名親兵衝進營中,直面渾邪王,逼他誅殺嘩變士卒。 渾邪王被這名少年的氣勢鎮住了他,同時鎮住了四萬匈奴大軍。 河西受降順利結束! 我腦中海突然浮現:那個危機四伏的局勢,那位19歲的少年站在敵人的營帳里,何等的氣勢將帳外四萬兵卒、八千亂兵制服?壯哉! 河西走廊正式併入漢王朝。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面對外虜的受降,不但為飽受匈奴侵擾之苦百年的漢朝人揚眉吐氣,更從此使漢朝人有了身為強者的信心。 此為大漢民族歷史上永遠的榮耀! 待續…… 漢朝消滅右賢王,但左賢王和匈奴單于仍然威脅漢北邊境。 此時,匈奴單于感到慘敗到無可奈何,一籌莫展。 這時,出來個人,漢奸趙信。他深受單于器重,經過多年的經營,地位僅次於單于,在匈奴那是汪精衛般的顯赫人物。 他建議:大軍退居大漠以北,引誘漢軍來攻,待漢軍疲憊不堪之時,大舉攻擊,必置漢軍於死地。 此軍事計劃,受單于高度重視。 前120年,以兩路大軍,每路各數萬騎,進襲右北平(遼寧凌源)和定襄(山西忻州)。 此前,漢武帝由於長期對匈奴用兵,財政發生困難。漢武帝改革,調整政策,實行整理幣制、專賣鹽鐵、加重商稅等措施,經濟收入好轉。 剛好,匈奴來了,經過精心準備,整頓兵馬再次出擊。 衛青、霍去病、李廣三路大軍出發…… 衛青行軍千里,穿過大漠,與早已布陣的單于本部接戰。 衛青先以武剛車(新式兵車)環繞為營,穩住陣腳,5000騎出戰。 至日暮,大風驟起,沙石撲面,衛青乘勢指揮騎兵從兩翼包圍單于。 單于見漢軍兵強馬壯,難以取勝,率精騎數百,突圍向西北逃走,匈奴軍潰散。 衛青輕騎追擊,自率主力跟進。直至顏山(蒙古杭愛山)趙信城,殲近2萬人,三光政策後,凱旋而歸。 從東路出擊的前將軍李廣和右將軍趙食其,因迷路,未能如期抵達漠北與衛青大軍匯合,這是死罪。 此戰,李廣已年過60歲,漢武帝本不欲派他出征,經李廣再三請求,才同意,但告誡衛青,不要將重任交給李廣。再加上衛青想讓公孫敖立功,因此,臨戰遣李廣從東路出擊。而東路道遠,且水草少,不利於行軍,李廣也非常不滿。李廣知罪大,不願對刀筆之吏,引刀自剄。右將軍趙食其下獄,贖為庶人。 終李廣一生,始未得封侯,給後人留下「馮唐易老,李廣難封」的感慨。 霍去病率校尉李敢等出塞,同右北平郡(內蒙古寧)太守路博德部會師,穿過大漠,與匈奴左賢王遭遇。奪左賢王指揮旗鼓,匈奴兵潰逃。霍去病率部窮追,轉戰漠北,直至狼居胥山(蒙古烏蘭巴托)等地,深入兩千里,殲七萬餘人,也凱旋而歸。 漠北之戰,漢軍準備充分,以騎兵實施突擊,步兵擔任保障,分路進擊,果敢深入,是中國戰爭史上的成功創舉。是西漢與匈奴戰爭中規模最大也最艱巨的一次作戰,打通了到塔里木盆地及中亞的商路。從此,在從中原到中亞的 絲綢之路上,西漢的外交使節和商人往來不斷。 漢武帝對漠北戰役的勝利極為滿意,漢軍凱旋後,他加封衛青、霍去病為大司馬,從此兩人各號大司馬大將軍、大司馬驃騎將軍,地位與丞相不相上下。 而伊稚斜單于,左賢王敗逃而去,匈奴之患徹底解決,從此一蹶不振,「漠南無王庭」。 漢武帝14年的抗匈奴戰爭終於勝利了…… 這是百年的抗爭,這是偉大的勝利……仗打完了,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歷史會重演嗎? 霍去病與舅舅衛青關係親厚,兩人戰功顯赫,權傾朝野,但從不結黨,更不養士,有人曾經勸告衛青養士以得到好名聲,衛青認為養士會讓天子忌諱,而且作為臣子只需要奉法遵職就可以了,何必為求得好名聲去養士呢? 霍去病也跟舅舅一樣看法。 霍去病成長起來之後逐漸代替衛青出征,霍去病跟舅舅有矛盾嗎?漢武帝為什麼用霍去病取代衛青? 1.正常的新老交替,給新人出頭的機會; 2.衛青做為位高權重的萬戶侯,公主之夫,已封無可封,為避嫌而不再出征,做為衛青的外甥和皇帝的愛徒,霍去病的成長是皇帝和衛青都願意的; 3.少時受苦的衛青身體並不好,隨著年紀漸長,加之漢代醫療條件有限,衛青不再適合常年奔戰。 這樣導致,衛青部下紛紛離開轉投霍去病門下,那二人感情如何? 從霍去病維護太子劉據地位可以看出他和衛青的政治立場是一致的,從李敢事件中我們可以看出霍去病與衛青依然親厚,漠北大戰一年後,李敢因為錯怨是衛青導致了父親的自殺,擊傷衛青。霍去病知道後,射殺了李敢為舅舅報 仇。 歷史上的帝王術告訴我們,大臣太團結不是好事,二虎相爭還好,若二虎同盟,這叫不平衡。 國家兩個軍事大將又是親舅侄,又是外戚,又是太子黨,又是皇后黨,這不行。 京城有歌謠:生男無喜,生女無怨,獨不見衛子夫霸天下。 這是天意,制衡衛氏集團,刻不容緩。 霍去病才20歲就成此功名,戰神無敵,年輕得讓人嫉妒,害怕。那時漢武帝40歲,太子劉據10歲。 抗匈戰爭勝利兩年後,即前117年,23歲的大司馬驃騎將軍霍去病年紀輕輕生病死了。 霍去病為奴子,從來不曾沉溺於富貴豪華。漢武帝曾為霍去病修過一豪華府第,霍去病拒絕了說:「匈奴未滅,何以家為?」這短短八個字,震撼人心,歷代將士楷模。帝王術告訴我們,沒慾望的人是可怕的。 另外,霍去病縱橫沙場,能騎善射,身體素質過硬,不可能體弱多病; 23歲的身體處於上升期,不可能積勞成疾; 若是瘟疫,為何沒有大面積蔓延?為何隨同他一起征戰漠北的將領沒有染上?為何潛伏期會長達兩年? 何況如果真的是病死,司馬遷為什麼不記?他為什麼記了那麼多細節卻漏掉這個?只有一個合理的解釋,病死只是一個託詞,在當時根本就沒人相信,司馬遷也不相信。他本著對史實負責的態度,不將虛假的死因寫在他的史書上 。 如果是真的,那便是為將者的悲哀,人才發掘出來,用完之後就丟。但誰敢保證霍去病繼續壯大下去就不會是王莽?假使當年身便死,一生真偽有誰知。——只是對王莽的感慨。 漢武帝,喜歡霍去病,但唯一不能隨手丟的,只有江山和他的雄才大略。 霍去病去了,名將之花凋零,「封狼居胥」的佳話流傳著…… 後來出了個權傾漢朝的弟弟霍光,這是個安慰獎。 一切似乎安靜了。慶祝,慶祝! 前110年,漢武帝率群臣東巡,至泰山。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的第三年,東巡郡縣,召集齊、魯的儒生博士七十餘人到「天下第一山」——泰山下,商議封禪的典禮,以表明自己當上皇帝是受命於天的。 刻石頌秦:皇帝臨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飭。二十有六年,初並天下……」云云,稱頌自己功德。 漢武帝也認為自己牛呀,不比秦始皇差,為什麼不學下,玩玩泰山封禪? 衛青跟著參加泰山封禪,巡幸各地。接下來,也就是衛青一回去,就身染重病死了。身染重病?劉徹應該不會要一個身染重病的病人陪自己四處慶祝吧? 匈奴打完了,慶祝也差不多了,帝國的錢庫也要空了。 漢武帝的國稅局有的是辦法,頒布算緡令(讀「民」)。所謂算緡,1000錢為一緡,就是徵收財產稅、車船稅。 由於後來有許多人隱匿財產,偷稅漏稅,於是下令百姓告發偷漏緡錢者,稱為「告緡」,此事由國稅局局長楊可同志主管。 規定凡告發屬實,沒收偷漏緡錢者的財產的一半賞給告緡者。(打擊偷稅漏稅的力度,有點恐怖色彩。) 於是「楊可告緡遍天下,中家以上大抵遇告」,政府「得民財以億計,奴婢以千萬數,田大縣數百頃,小縣百餘頃,宅亦如之」。(《漢書》) 武帝將沒收來的田地、奴婢分配給各個部門。告緡制度沿續近十年…… 這是自漢初以來,在經濟領域對商人打擊最嚴重的一次,使工商業的發展受到了壓抑。 歷史學界一直認為,這是重農抑商政策的體現,我認為「告緡令」沒這麼高深,僅僅是政府沒錢了或者政府貪慾起了,如此而已。政府的口號「藏富於民」,在專制下是不可能的,因為人的貪慾不可能杜絕,民主才是根本。所以,大漢帝國的強盛,並不會直接給老百姓帶來自由。國家再強盛,不體現在人民身上,那一切都是零。 接著,廢除諸侯國的鑄幣權力,由大漢中央人民銀行統一發行「五銖錢」,從此這五銖錢通行中國數百年。中國的銀行由國家控股,一直有優良的民族傳統。 做完這一切,漢武帝恭喜發財,大款心態出來了…… 前112年,10萬大軍發兵南越。南越國,現在的廣州,是秦朝滅亡時,南海郡尉趙佗,前204年建立。 為什麼要打南越國?因為南越國丞相呂嘉不服漢朝,漢武帝派韓千秋率2000人前去問問…… 進入南越境內,南越人好吃好住,讓韓千秋的軍隊順利前進,在走到離番禺40里的地方,南越突發奇兵把他們全部消滅。 南越國的丞相呂嘉年齡很大,從趙眜、趙嬰齊一直到趙興,曾經輔助過三位南越王,他的宗族在南越當官的有70多人,又與南越王室有聯姻,在南越國的地位十分顯要,深得南越人的信任,甚至超過國王趙興的威望,是南越國的實 權掌握者。 呂嘉把漢朝使者的符節用木匣裝好,附上一封謝罪信,置於漢越邊境上,同時派兵在邊境嚴加防守。 漢武帝非常震怒,剛好閑得發慌,10萬人馬,五路大軍就此進發…… 1.伏波率軍從夜郎國(貴陽)出發,下湟水,直達四會縣,再順流過石門直搗番禺; 2.楊僕從豫章郡下橫浦關,入涢水,再順北江而下到番禺; 3.4.鄭嚴、田甲,原來都是越將,後投降漢朝,分別被封為戈船將軍和下瀨將軍,他們率軍從湖南零陵出發,一路走灕江,另一路走賀水,然後取道西江,直迫番禺城下; 5.剛剛掛靠大漢的夜郎國,率夜朗兵馬,沿牂柯江向番禺進發。 水軍在水上遭遇南越國的頑強抵抗,激戰持續了一年多。 前111年,楊仆率軍攻陷尋峽,分別擊潰洭口關、萬人城、石門的南越精銳軍隊,並與其它三路水軍合圍,猛攻番禺。《史記》記載:「會暮,樓船攻越人,縱火燒城。」 南越國被攻陷的消息,飛馬報到河東郡(山西聞喜縣)巡遊的漢武帝,漢武帝一高興,便把河東郡改名「聞喜縣」。當他巡遊到中鄉(河南獲嘉縣),得到奏報已斬南越丞相呂嘉,又將中鄉改名「獲嘉縣」。 南越國在熊熊的烈火中灰飛煙滅。幾千年後的現在,我們仍在南越舊地可以看到被大火燒過的磚瓦、焦木,近井底被火燒焦的轆轤,宮苑西面挖掘出大片被燒焦的造船木料。 這些都彷彿在訴說漢武帝的雄才大略…… 待續…… 漢武帝打完南越打朝鮮…… 朝鮮半島一直居住著非常多的原始部落,互不統屬,這個局面到了前13世紀,這片土地迎來了第一個有史可查的主人,箕子,史稱箕子朝鮮。 箕子是紂王的叔叔,他向紂王進諫而不被採納,於是箕子披頭散髮、假裝瘋癲做了奴隸,並隱居起來。 周朝於岐山起兵,滅掉了商朝。商朝滅亡之後由於箕子的賢名很大,所以周武王親自向箕子討教治理國家的道理。而箕子不愧賢良之名,讓周武王很滿意,於是就將朝鮮這個地方封賞給了箕子,為朝鮮候。 歷經了數百年,戰國時代,燕昭王派遣名將秦開進攻朝鮮,併入燕國。燕人衛滿就進入了朝鮮,後來秦滅燕,衛滿臣服秦朝,隸屬遼東郡,大漢建立後,衛滿又隸屬於燕王盧綰,後來盧綰投降匈奴,衛滿征服蠻夷,招募漢族,獨立 為衛氏朝鮮。 漢武帝時期,衛滿的孫子衛右渠在位。漢武帝派外交部涉何同志出使朝鮮,讓衛右渠來長安稱臣見駕。衛右渠說出了很多理由,就是不肯前來。 涉何在回國的時候殺掉了送行的朝鮮副總統衛長,然後渡河。 外交官私自斬殺他國領導人,這很說不過去。如果漢武帝有意和平,也很好辦,把涉何一抓,請朝鮮方面審理,就完了。但是漢武帝認為涉何做得不錯,加封涉何為遼東東部都尉,蓄意挑起戰爭。 朝鮮派出軍隊攻殺涉何。 漢武帝發兵十萬,兩路大軍進攻朝鮮。 1.楊仆率領五萬齊魯軍隊,從山東半島出發,乘船從海路進攻,先頭部隊七千人剛剛登陸就遭到衛右渠的進攻,軍隊被打散,楊仆在山林中躲藏了十幾天,又重新集合部隊。 2.荀彘率領五萬多人馬走陸路,由遼東部隊先行出擊,在邊境上就被打散,逃回家的士兵多被斬首。 兩軍失敗,漢武帝派使臣衛山前往,迫使衛右渠歸順。衛右渠擔憂久戰之後,朝鮮無力抵擋,因此同意降服漢朝,派太子前去談判。 原本就要和平收場的一齣戲,因雙方互不信任,戰事再度登場。原因是朝鮮降兵人人都帶著兵器,荀彘懷疑其中有詐……朝鮮太子憤而返回。 荀彘領軍發動攻擊,比較順利,擊敗浿水的朝鮮軍隊,兵臨城下,與楊仆軍會師,包圍朝鮮。 眼看勝利在望,漢軍發生內鬨。 楊仆先前戰敗,信心不足,主張約降朝鮮;荀彘乘勝而驕,不但主張猛攻,而且輕視楊仆。兩路軍隊就因作戰方針互不協調,圍在城下數月仍未能一舉破城。 朝鮮王右渠得知漢軍兩將不睦,採用離間計分化漢軍,他一方面遣使降服楊仆,而當荀彘的使者也來納降時,卻又故意不從。 荀彘因為楊仆戰敗在先,現在又與朝鮮私睦,懷疑他有叛變之心,於是密報漢武帝。武帝命濟南太守公孫遂前往調查。公孫遂聽從荀彘意見,殺了楊仆。 苟彘率兩路兵馬,持續加緊攻勢,血戰一年後,戰死了數萬將士,終於拿下了衛氏朝鮮,設四個郡,朝鮮歸漢統治。 事情並沒有完,朝鮮人民游擊隊不斷抵抗,其中兩個郡一直沒有建立,一個郡多次遷移,只有樂浪郡堅持了幾十年到了王莽時期,衛氏朝鮮重歸統治。 這註定是一場無意義的戰爭……漢武帝打完朝鮮打大宛…… 大宛,中亞古國,位於帕米爾西麓(哈薩克和阿富汗地區)。該國出產良馬,尤以汗血寶馬著稱。 張騫出西域時到過大宛,受到大宛王的熱情接待。 張騫和漢武帝侃大山時說:大宛汗血寶馬,牛逼得很。 說得漢武帝心痒痒,便派人持千金赴大宛求購。 大宛王不賣,大漢外交官也牛,大罵……大宛王怒殺漢使。 漢武帝大怒,命李廣利領兵數萬遠征大宛。 前104年,李廣利率軍出征…… 一路所經各國都不願向漢軍提供食糧,飲水,閉城抗拒漢軍。(美國打阿富汗為石油,大漢打阿富汗為馬,不得人心。) 李廣利逐個攻打所經各國,以戰養戰。連攻數日不能下者,繞城繼進。 漢軍一路消耗過大,到達大宛邊城時,僅剩數千人,個個餓得皮包骨頭。 大宛軍頑強抵禦,漢軍攻城不克,傷亡慘重。 李廣利見漢軍大勢已去,下令撤軍,回到敦煌。 出征兩年多,生還者不過十分之一、二。 李廣利上書請求罷兵,漢武帝十分不滿,下令玉門關守將不許李廣利軍一人入關。 李廣利只好屯兵敦煌。 前103年,漢武帝派趙破奴遠擊匈奴,打算趕盡殺絕匈奴殘餘部落,但兩萬騎兵全軍覆沒。 大臣建議停止進攻大宛,專力打擊匈奴。 漢武帝認為,大軍已發,不能降伏大宛小國,有損大漢威望。將反對出兵大宛的鄧光等人下獄問罪,然後全國總動員,準備第二次遠征。 下令赦免囚徒,讓他們從軍,又調集惡少年及邊騎六萬,交李廣利指揮,遠征軍總數約10萬之眾。另外,還徵集了牛10萬頭,馬3萬匹,驢、駱駝數以萬計,馱運軍糧及兵器弓弩等。受命參與這次軍事行動的有50餘位校尉。又發天下不法分子(七科謫),負責運送軍糧。還派了許多相馬專家為執驅馬校尉,以待攻破大宛後挑選良馬。 前101年,經過一年多的準備,李廣利浩浩蕩蕩出發了…… 在去敦煌的路上,人車相連,絡繹不絕…… 這次漢軍人多勢眾,聲勢浩大,沿途小國不敢對抗,紛紛開城出迎,供給食糧和飲水。 只有輪台國(新疆輪台)抗拒漢軍,閉城緊守。漢軍攻數日,破城,屠國。 為了便於沿途獲得足夠的食糧和飲水,漢軍分作數隊,李廣利率主力三萬人先抵大宛。 大宛出兵迎敵,被漢軍殺敗,大宛軍退守。 李廣利繞過大宛邊城,直襲大宛首都,切斷水源,團團包圍,日夜攻打,連攻40餘日,破其外城。 大宛統治集團發生內訌,很多人怨大宛王不賣寶馬、殺漢使,招致如此大禍,於是共同殺死大宛王,遣使持大宛王首級求和,並強硬地表示:如果不許和,則殺盡良馬,與漢軍血戰到底。 此時,康居國(哈薩克)派兵來救大宛,駐在附近。 李廣利獲知大宛首都已有漢人提供挖井技術,且存糧尚多,於是答應投降。 大宛趕出所有馬匹,任漢軍隨意選取,同時還供給漢軍大量糧食。漢軍取其寶馬數十匹,中等以下馬三千多匹,與新大宛王盟誓後,撤兵東歸。 大軍回到大宛邊城,李廣利部將王申生索要食物、飲水,被拒絕,於是攻城。此時,王申生離李廣利大軍兩百里,大宛邊城守軍於一日清晨以三千兵馬出城突襲漢軍,全軍覆沒。 李廣利命上官桀攻打大宛邊城。經過激戰,戰敗投降,大宛邊城老大郁成王逃往康居國。上官桀率軍追至康居國要人。康居國無奈交出,上官桀殺掉郁成王。 漢軍擊敗大宛,威震西域。西域諸國紛紛入貢,並派皇室人員為質。 漢武帝對討伐大宛的勝利,十分欣慰,封李廣利為海西侯,從征將士升任九卿者三人,諸侯相、郡守、二千石百餘人,千石以下千餘人。 四年時間,舉國動員,遠征大宛勝利了,勝利了?歷史告訴我們,這還是沒什麼意義…… 待續…… 漢武帝打開大漢全國地圖,他要看看,打完大宛打哪裡?還有匈奴殘餘部落,必須斬草除根,於是多次派使節到匈奴暗中偵察。 這就引出一個人,一個中國人津津樂道的愛國故事,蘇武牧羊。 前100年,匈奴政權新單于即位,漢武帝派蘇武(陝西西安人)率一百多人,出使匈奴。就在蘇武準備返國時,匈奴發生內亂,蘇武受到牽連,被扣留下來。 單于看蘇武這人不錯,許以高官厚祿,蘇武拒絕了。匈奴見勸說沒有用,就決定用酷刑。 當時正值嚴冬,單于命人把蘇武關進露天地洞,斷絕食品和水。 蘇武也強硬,渴了,吃一把雪,餓了,嚼身上的羊皮襖,冷了,縮在皮 襖取暖。 好多天,蘇武仍然沒有屈服,只好把蘇武放出來了。 單于敬重蘇武的氣節,不忍心殺,又不想放他,就把他流放到俄羅斯的貝加爾湖一帶,讓他去放羊。 蘇武放羊,一放就十九年才回國,使節上掛著的旄牛尾都掉光了,頭髮和鬍鬚也都白了…… 漢使被捕,漢武帝借口大怒。 前99年,李廣利帶騎兵三萬出征匈奴,在天山與右賢王相遇、血戰…… 漢武帝召見中南海保鏢(羽林軍)李陵(李廣的孫子),令他當李廣利的後勤部長。李陵不幹,說要上戰場,率中南海保鏢牽制匈奴,輔助李廣利。 李陵率五千名人從居延(內蒙古額濟納旗)北行軍一個月,在浚稽山(阿爾泰山)與且鞮侯單于的三萬騎兵遭遇。 漢軍以輜重車為營,布陣於營外,前列士兵持戟盾,後列士兵持弓箭。匈奴進攻,遭千弩急射,匈奴退走上山,漢軍追擊,殺數千人。 單于大驚,急調左右部八萬餘騎攻打李陵,李陵且戰且退,士兵傷重者卧於車上,傷輕者推車,再輕者持兵器搏戰。 第二日再戰,斬首三千多。 追了10多天到了一沼澤地,有很多蘆葦,匈奴順風放火,漢軍預燒周圍的蘆草自救。 在追,到了山腳下,單于派兵攻擊,李陵斬殺數千人。又發連弩射單于,單于轉頭就逃。 單于震驚了,這夥人太勇猛了:此漢精兵!兄弟們,要不算了? 部將講:不行,10萬打5千,不能滅,有什麼臉見江東父老! 再戰…… 一日戰數十次,漢軍又傷殺匈奴二千多人。還是打不贏…… 硬骨頭呀,難啃,匈奴不想打了。 但機會來了,漢軍內訌。 管敢被校尉侮辱,投降匈奴,說:其實我們彈盡糧絕了,你就放心打吧。(漢奸啊!) 單于大喜,派騎兵合攻,好口號:「李陵趣降!」李陵你知情的話就快投降。 李陵軍在谷中,匈奴在山上,四面對射,矢如雨下。 李陵軍南撤,彈盡糧絕…… 此時,陵軍剩三千人,以短刀,車輻為武器,退到峽谷內。 匈奴切斷後路…… 夜半,李陵與韓延年率十多人突圍,匈奴數千騎兵追擊,韓延年戰死。 匈奴招降投降陵,李陵曰:「無面目報陛下。」暫時降匈奴。 這場戰役李陵以5千步兵與匈奴10萬騎兵抗衡,孤軍苦戰,殺敵萬人,雖敗而不敗!不愧為大漢的中南海保鏢! 因為李陵和單于主力遭遇了,李廣利的無功而返。 漢武帝又大怒了! 李陵在匈奴一年,武帝派公孫敖率兵入匈奴,無功而還,說:「有人說李陵教匈奴練兵」(其實是李緒,是漢軍塞外都尉,後來投降匈奴,為匈奴訓練士兵,李廣利藉此栽贓李陵。) 漢武帝召見李陵的妻母,此時大怒,將李陵一家老小全部誅殺。(司馬遷為李陵辯解,被宮刑。) 匈奴單于因為飛將軍李廣在匈奴中的聲望,以及李陵英勇,對他非常佩服。把女兒嫁給了李陵,封右校王。 漢昭帝時,大將軍霍光、左將軍上官桀輔政,二人與李陵交情好,便派人去匈奴招降,這是後話。 李陵說:「吾已胡服!」「歸易耳,恐再辱,奈何!」「丈夫不能再辱。」決意留在匈奴。 李陵在匈奴二十餘年,前74病死。 雄才大略的漢武帝還要打仗嗎? 前91年,公孫賀做丞相,很得武帝信任,他的兒子公孫敬聲也在朝做太僕,父子二人權傾一時。 可惜公孫敬聲的私生活不檢點,私自挪用了軍費一千九百多萬錢,因而被關進了監獄。 時值武帝下詔通緝黑社會老大,人稱陽陵大俠的朱安世,抓不到。漢武帝非常惱火。公孫賀為贖兒子罪,請求讓他追捕,然後放了他兒子,武帝答應了。 朱安世歸案後,反咬一口,向漢武帝說:公孫敬聲和武帝的女兒陽石公主通姦,誣告公孫敬聲在廟裡詛咒武帝早死,並在武帝經常經過的馳道上埋木偶為巫蠱。 漢武帝大怒,拘捕公孫賀父子,交給廷尉杜周追查辦理。 杜周是漢武帝時期出了名的酷吏,善於羅織罪名。 陽石公主和諸邑公主是同父異母的姐妹,諸邑公主與衛皇后弟弟衛青的兒子衛伉是表親,衛伉承襲父親的爵位。後因犯罪被削封,屢有怨言。因此,杜周全部網羅論罪,連帶衛青之子長平侯衛伉也給辦了。 全部人頭落地,但事情沒有結束…… 一天中午,病中的漢武帝午休,夢見幾千個手持棍棒的木頭人朝他打來,嚇醒了。 於是懷疑還有人搞巫蠱活動,派江充成立整蠱專案組調查。 江充,河北邯鄲人,出身市井無賴,但是個超級大帥哥。 漢武帝第一次見到他,身材魁梧,容貌英俊,穿著談吐很出色,不禁讚歎:「燕趙多奇士,果然不假。」 漢武帝也喜歡小白臉,任命江充為帝國特務處處長(直指繡衣使者)。 就這樣,江充一躍成為漢武帝身邊的近臣。他負責監督貴戚和近臣的言行。任職期間,他行事果決,鐵面無私,對皇親國戚也不徇私情,相當勁爆 整蠱專案組很負責,加班加點,不辭辛勞,大力發揚不怕苦,不怕累的革命傳統,四處處發掘木頭人,沒有木頭人,就製造木頭人,工作很快取得了重大進展。——沒多久,誅殺數萬人,其中絕大部分是江充在特務工作中結下的對 頭。 從漢武帝毫不猶豫殺掉陽石公主、諸邑公主,長平侯衛伉中,江充見到漢武帝對自己的親生女兒都無所謂,那搞搞太子吧,應該也沒什麼問題。 這下,太子倒霉了。 江充為什麼和太子劉據有隔閡? 是這樣的,特務處處長江充同志有一次,懲辦違規行駛的太子家使(御用道馳)。 太子親自出面說情,鐵面無私的江充同志就是不理。 太子怒道;小子,你以後小心點。 太子這句話害死了自己。 別看江充表面強裝著耀武揚威,其實被這句話嚇得半死,你想想呀,武帝已年老,太子繼位那還得了? 整蠱專案組馬上確定了下一步的工作目標,搞死太子。 第一步,江充讓巫師對漢武帝說:「皇宮裡有人詛咒皇上,蠱氣很重,若不把那些木頭人挖出來,皇上的病就好不了。」 英明的偉大領袖漢武帝,覺得非常有道理。 於是,整蠱專案組進駐皇宮。 整蠱專案組先從跟漢武帝疏遠的後宮開始挖……挖……挖…… 一直挖到衛皇后和太子劉據的卧室,沒找到一塊木頭。 這是意料中的事,江充絲毫不意外。 江充拿出了在上一階段的工作經驗,沒有木頭人,就製造木頭人。 結果,挖出了木頭人 整蠱專案組馬上召開新聞發布會:太子宮挖出很多木頭人,並有太子帛書(咒皇上的話),現已軟禁涉案相關人員,等待中央進處理意見。 此時漢武帝在甘泉宮養病,不在長安。 軟禁的太子劉據問少傅石德怎麼辦? 石德說:丞相公孫賀一家、兩位公主、長平侯衛伉都因巫蠱而死,現在根本見不到皇上,甚至連皇上在不在都不知道,江充就是趙高,難道太子忘了扶蘇是怎麼死的嗎? 建議太子當機立斷,反拘捕江充等人。 前91年,太子派人假冒漢武帝名義見江充。 江充助手韓接待,懷疑使者身份,不肯受詔,被殺。 太子派人稟告皇后,分發武器給侍衛。向百官宣布江充謀反,把江充殺了。 當時江充另一助手蘇文逃到武帝處,如此這般…… 漢武帝不相信,派使者召太子,但使者不敢去,繞了個圈,回報說:太子反已成,欲斬臣,臣逃歸。 漢武帝大怒,下令丞相劉屈率兵平亂。 太子糾集了數萬人,與丞相軍激戰五日,死者數萬人,長安城血雨腥風…… 最終,太子勢孤力弱,逃離長安…… 漢武帝收衛皇后玉璽,衛子夫自殺,劉據妻妾子女也被誅殺殆盡,唯襁褓之中的孫子劉病已(漢宣帝)倖免。 海關官員田仁同志放太子逃出長安…… 太子逃到湖縣(河南靈寶)鄉下一農家住了下來…… 不久,新安(河南澠池)縣令李壽知道太子的下落,帶領人馬捉拿。 無處逃跑,上吊自殺…… 此時,漢武帝66歲,接下來他要幹什麼呢?太子事件第二年,全國各地爆發農民起義…… 漢武帝北攻匈奴、南擊百越、西擊大宛、東攻朝鮮,在拓展疆土的同時,竭力加強中央集權,給了人民無限壓力。 為了彌補用度,漢武帝允許買官和犯法者以錢贖罪,繁重的徭役賦稅,苛刻刑法,連年的自然災害,以致「民力屈,財力竭,因之以凶年,寇盜並起」吏治混亂,富者越富,窮者越窮,社會矛盾日趨激化,各地紛紛起義。「百姓 貧耗,窮民犯法。」《漢書》。 有無數支農民起義軍,著名的有四支: 1.南陽的梅免和百政; 2.楚地的段中和杜少; 3.山東的徐勃; 4.河北的堅盧和范主。 起義隊伍大者數千人,小者數百人,攻打城邑,奪取武庫,釋放囚犯,誅殺官吏,所到之處,給大漢政府以沉重打擊。 漢武帝派出大臣前往各郡縣監督地方官吏鎮壓,無效, 錦衣衛(直指繡衣使者)出馬,這錦衣衛的同志們有本事,分赴各地鎮壓,偷摸拐騙,兵不厭詐,起得重大業績,有時一次斬殺義軍達萬餘人。(有種說法是砍老百姓的頭充數。) 但,義軍散而復聚,怎麼打也打不完…… 無奈,漢武帝採取招撫等手段,慢慢勉強平息了全國的農民起義…… 這次農民起義,加劇了大漢社會矛盾,成為由盛轉衰的起點。 前90年,李廣利出征匈奴前與丞相劉屈髦密謀推立劉髆為太子,後事發,劉屈髦處以腰斬,並車裝著屍體在街上遊行示眾。將劉屈髦的妻兒在長安華陽街斬首。將李廣利的妻兒們逮捕囚禁。 出征在外的李廣利投降匈奴。李廣利投降匈奴後,亦被殺。 前89年,68歲的漢武帝暮年,面對國家局面,心情低落,對巫蠱事也有所察覺,想兒子劉據了,但放不下架子承認…… 皇家陵園看守田千秋此時上書為太子鳴冤:子弄父兵,沒什麼罪,鞭打兩下就行了。這是我做夢的時候,一白頭老人教我說的。 漢武帝藉機下台,將太子被逼起兵之事定性為「子弄父兵」。 武帝認為此白頭老人就是劉邦,田千秋是劉邦派來的天使,一年間將田千秋連升數級,一躍而成丞相。 隨後,漢武帝為巫蠱之禍中被陷害致死的太子平反,夷江充三族,燒死蘇文,建「思子宮」「歸來望思之台」以寄託哀思。 經過這一切變故,大漢農業生產凋敝,百姓大批破產逃亡,天下戶籍減半…… 同年,有官員上奏,請派兵「戍邊屯田」。武帝經過深思熟慮,改變既往國策,不予批准,並「深陳既往之悔」,發布了著名的《輪台罪己詔》。這段罪己詔比較長,概括起來三條: 1.輪台戍邊是一項勞民傷財的惡政; 2.我不該為了朝廷的臉面,冒然出兵,輕起戰端,結果損兵折將,大敗而歸。這完全是我的糊塗;(囊者,朕之不明) 3.錯誤的國策,導致了民力睏乏,民生凋敝。為今之計,只有愛護百姓,嚴懲貪官污吏,發展社會生產,讓百姓儘快富足起來。 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份罪己詔。 70歲高齡的漢武帝,在風燭殘年之際,放下唯我獨尊的架子,否定了自己的施政,是非常難得的。並且,他主動承擔失誤責任,還以公文的形式,鄭重詔告天下,表示認真悔悟,這就更不簡單了。 試想,一個雄才偉略的君王,辛苦了一輩子,操勞了一輩子,到頭來發現自己做錯了,這是很殘忍的事,需要多大的勇氣和魄力啊! 從此,他不再出兵匈奴,專心搞建設。 他多次詔告丞相田千秋,要重視生產,保護小農,一心一意發展經濟。切實減輕農民負擔,把田租又恢復到西漢初期的三十稅一。 這就大大挽回了民心,把搖搖欲墜的大漢王朝從懸崖邊上拉了回來。 前87年,漢武帝病重,還有太子問題沒解決,因為太子死後,他卻對其他兒子都不太滿意。 最後他把眼光鎖定在晚年所得的非常像自己的幼子劉弗陵身上,劉弗陵還只有五、六歲。 漢武遺囑,令立太子劉弗陵,為昭帝,殺其生母鉤弋夫人。 有人提出疑問,漢武帝說,往古國家所以變亂,往往是主少母壯。女主獨居,沒有什麼力量可以制約,你們沒有聽說過呂后事件嗎? 同年,漢武帝病逝。年僅8歲的漢昭帝繼位,按照漢武帝的遺囑,由大將軍霍光來輔助漢昭帝,史稱「霍光輔政」。 漢武帝終年七十歲,在位五十四年,葬於茂陵(西安興平)。 《漢武大帝》片頭是這麼評價漢武帝的: 他建立了一個國家前所未有的尊嚴 他給了一個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 他的國號成了一個偉大民族永遠的名字 ………… 第16張面孔結束。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娛樂圈讓人過目不忘的清純女星面孔(圖)
※多副面孔
※如何預測一個人(孩子)若干年後的相貌?
※美國駐華新大使駱家輝:中國面孔,美國心思 [附圖]
※「闖王」李自成的兩張面孔:一面天使,一面魔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