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津液與衛氣
來源於 http://sczr-zrm.blog.163.com/blog/#m=0順從自然
津液與衛氣 血為氣之母,氣為血之帥。離經(離帥)之血,是為瘀血。
劉師多次強調「衛氣就是津液」,這也是劉師理論的一個精髓。 南陽一品堂求醫,有幸能與堂主相見,堂主在論壇上的《衛氣營血、麻黃湯、桂枝湯瑣談》。
關於「軍隊打仗」的比喻,感觸頗深,「衛是氣中血,代表人體一切津液,溫養表裡。在外像部隊,防衛外邪侵入,在內如警察,保衛內部治。」
水谷精微,呼吸精氣,衛氣,津液。津液,是機體一切正常水液的總稱,包括各臟腑形體官竅的內在液體及其正常的分泌物,如胃液、腸液、唾液、關節液等,習慣上也包括代謝產物中的尿、汗、淚等。津液以水分為主體,含有大量的營養物質……
《素問。痹論》:「衛者,水谷之悍氣也,其氣慓疾滑利,不能入於脈也,故循皮膚之中,分肉之間,熏於肓膜,散於胸膛」 《靈樞。本藏》:「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合者也」
衛,是氣中血。「氣」 指廣義上所謂人體無形之用,一切動力與能量。「血」 指廣義上人體一切有形之體,一切物質態。體用關係。「血為氣之母,氣為血之帥。」 這是廣義。
離經(離帥)之血,是為瘀血。」 這就是狹義了。
「津液為衛之母,衛為津液之帥,離帥之津液,是為水飲。」
津液,就是 「有帥 (悍將,衛) 統領著的水加精微」。
衛,就是「精微中的悍將」。統領人體一切津液(小兵和輜重),溫養表裡。
「痰熱」是時方派講法,在經方理論里,後世的「痰濕水飲」皆屬於「飲證」的範疇。
水飲,它可以郁而化熱,也會參與水熱互結,水飲是什麼?「離帥(衛)之津液,是為水飲」,直白說: 津液,是「有帥(衛)統領著的水加精微」,是有悍將帶領著的紀律分明的部隊。
水飲,則是失去了帥(衛)統領的水加精微(糟粕),亂成了一鍋粥,甚至佔山為王,當了草寇。
設想下,如果一個人的胸口有痰(飲),他的衛氣(這裡是廣義,代表所以津液)會有什麼反應?
堂主的「衛是氣中血,代表人體一切津液,溫養表裡。在外像部隊,防衛外邪侵入;在內如警察,保衛內部治安。」 胸口的這塊痰(飲),就像一些小販,大張旗鼓得在公路上擺起了攤,搞得汽車都沒法開了,城管(衛氣津液)此時不出現,更待何時?
多數時候情不順利的,一言不合,甚至械鬥了,「這塊痰它化熱了」。
水飲鬱熱也是如此,水飲本性是寒涼,如果它是孤立存在的,不可能無故化熱,之所以化熱,那是它和津液衛氣起衝突了,是二者共同作用的結果。「
「水飲鬱熱」,以五苓散證為例
霍亂,頭痛,發熱,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五苓散證,有水飲參與的,也有熱。這個熱,可以是太陽綱發熱的殘留餘孽,可以是合併陽明熱,也可以是水飲鬱熱。這裡就說這個水飲鬱熱。
單純水飲,它不會化熱,得有「城管」跟它打架才會化熱,這裡就是如此。有津液衛氣和它起衝突了,它就化熱。
看看病位,五苓散證,水飲所在的位置,應還是算「里」的;若是表的話那成了「溢飲」,大小青龍湯證。
前文說,「津液在表為衛,在里為胃氣」,這個裡位的水飲鬱熱,何嘗不能說是水飲在與「胃氣」起衝突。
用六綱套一套,里實熱,又在陽明病位,能不能說是「有陽明熱?」
太陰和陽明,關係很密切的,太陰不就是「陽明中寒」嘛,這裡「陽明」指病位而言了。
與理中湯證對比一下,同樣有水飲,為什麼理中湯證沒這個「鬱熱」?津液衛氣(胃氣)不足了,城管負傷躺醫院了,不能和小販干架了,就這麼簡單。
「濕熱」與「飲證」的不同處
陽明熱,陽明病位的熱,就是衛氣津液這隻部隊在體內激烈作戰嘛,不需要搞複雜化。
什麼情況下可以激烈作戰? 首先,它得有對手,有敵人,這個敵人可以是痰飲、瘀血、宿食,也可以是外邪(若是外邪,則必須此外邪已經入里,才是陽明病位的戰場)。 其次,這個衛氣津液的部隊能夠激烈作戰,它的部隊人員以及後勤必須夠強啊,領軍的將軍必須夠瘋狂啊,狗頭軍師也已經喪心病狂了啊,不然如何打得這麼瘋?西醫講就是IgE啊,超敏反應啊,免疫系統調節失衡啊…… 若是這個津液衛氣的部隊弱了,那就三陰病了,陽明熱不會這麼強了。
所以,這個所謂的「濕熱」,是以衛氣津液的過激鬥爭為主的,津液本身是「有帥統領著的水加精微」,現在這個「帥」瘋狂了,殺紅眼了,但是它畢竟不是「沒有帥」。
也就不是「沒有帥統領的水加精微」,不是「水飲」,只是一群瘋狂的殺紅眼的部隊,這就是差別。
「津液,它的寒熱屬性是怎樣的?」 換個問法——「衛氣(這裡是廣義,代表了人體一切津液),它的寒熱屬性是怎麼樣的?」
醫經者會毫不猶豫地說「津液是陰液」,時方派喜歡「滋陰」。 經方者時刻注重津液胃氣,一部傷寒論,可以得個別稱「津液大論」,但是經方者不會滋陰,經方者會的是補津液,會的是化水飲為津液。——參考十二劑之清滋、溫滲。參考甘味葯之甘滋、甘淡。
經方的衛氣營血,可以看成是三陰三陽六綱的代名詞。太陽主衛,少陰主營,陽明主氣,太陰主血,少陽主衛氣之間,厥陰主營血之間。六綱是公式,各有所主,本於一陰一陽。氣血為體,營衛為用,營衛偏於主外,氣血偏於主內,分陰陽而已。 衛氣營血篇。恩師劉志傑先生以及地平線師兄、超明師兄、安宇師兄、醫者仁心師兄、曹林輝師姐、小水師姐等等,對此都有詳細的講述。 我這個人邏輯思維不強,這裡說到哪兒算哪兒,呵呵。世上萬事萬物一理,就像醫理、文學、武學、軍事等等是相通的一樣。無論生活中或臨床上,要想接近真理,就得打好相關專業基礎,開拓思路、觸類旁通,所以要不厭其煩的反覆的溫習這些基礎...... 衛是氣中血,代表人體一切津液,溫養表裡。在外像部隊,防衛外邪侵入;在內如警察,保衛內部治安。 營是血中氣,是血中的精氣養分,滋潤內外。它和衛相隨互化,出表入里,巡行內外,使病邪無所遁形。 營衛在外就像機體的兩道邊防線,第一道防線就是衛,是要正面迎敵的。那麼第二道防線營呢,就是預備隊呀,隨時支援。 敵人發起進攻了,衛首當其衝,衛呢,很強大,陣地牢固,兩軍集重兵於邊界而吶喊廝殺。在人體表現呢,比如會出現「脈浮緊,惡寒發熱身疼痛......」等一系列癥狀群。敵人的頑固不退,卻惹惱了一支勁旅——麻黃湯大軍,它就迅猛如青龍出海,幫助衛殺退敵軍。因為機體陽氣津液充足啊,這支勁旅又是速戰速決,有炙甘草先生隨軍給養足矣。所以不用啜熱粥,更不用姜棗相助。 只是個別機體「陽氣重」——津液旺盛,在麻黃湯大軍殺敵時,機體會「發煩目瞑」、「劇者必衄」,但是一般能夠「衄乃解」——「或因致衄而不解者」,尚需麻黃湯大軍再戰,這些是常識。 俗話說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衛的士兵鬆懈了,即便有營派兵協助,但是第一道防線還是被敵人攻破了。不過還好,敵人的攻勢被暫時緩衝了。因為邊防部隊總兵力是一定的,衛津的不足,影響到營, 而營呢,要派去援助衛,卻也被敵人消耗很多,所以第二道防線的營也相對弱了。機體呢,就會表現出「發熱、汗出、惡風、脈浮緩......」等癥狀。這時營就不能硬打硬拼了,要講究策略了。 這時的狀態就好比武術搏擊一樣,對方人高馬大,進攻「快狠准」,勢不可擋。己方身小力弱。那最佳的選擇呢,最好是錯身讓步,避其鋒芒,讓其擊「空」,趁敵舊力已盡,新力未生之際,我方乘勢上步反擊。 記得三國演義有一段鏡頭:曹魏洶湧進攻,蜀軍一觸即敗退,魏軍邊追邊撿蜀軍的糧草輜重,追著追著自然勢衰。這時蜀軍回馬反擊,魏軍大敗而逃。蜀軍一退一進之間,大有奧妙,退時保持著體力和反攻的念頭,甚至邊跑邊喝著水,吃著乾糧。而魏軍「一鼓作氣」卻擊「空」,再而貪心糧草輜重勢衰,未等「三而竭」,就註定要敗了。 桂枝湯就是這個原理,芍藥酸涼,清滯熱、收斂,就像蜀軍的假裝後退,讓過邪氣的銳鋒——恰似武學中的一手搭手牽引,是為了配合另一手的出手反擊。這裡芍藥能使桂枝、生薑溫陽發散不致於太過,用的是一尺的勁力,打出了「寸拳」的威力。而炙甘草、大棗養津液護胃氣,服用時更是啜熱粥,後勤糧草充足,有制之師,表裡寒熱營衛都照顧到了,何愁不克敵制勝呢? 經方六綱病,實際就是衛氣營血之病變。太陽病傷寒證和中風證,是風寒之邪影響衛津造成的。太陽傷寒證是機體偏於感受寒邪,機體衛(津液)凝聚肌表抗邪,麻黃湯發汗就是出陽入陰,使衛顧護周身。中風證是機體偏於感受風邪,風邪耗散衛津,所以用桂枝湯由陰出陽,即要驅邪外出,還要顧護補充津液,解表生津液。 衛特指津液,營就是榮氣。津液在表為衛,在里為胃氣。一部傷寒大論,論的就是津液在人體的分布,即以陽氣為參照物,三陽病是陽盛導致的津虧熱燥,陽氣津液過旺了。三陰病,是陽衰導致的水飲瘀滯。陽氣津液不足了。衛津太過多實熱。衛津不足多虛寒。 氣血就是陰陽,水火就是它的徵兆。營衛就是氣血之陰陽,氣血和營衛原本就是體用關係。師曰:「氣入血,化血以成衛;血涵氣,化氣以成營。氣有清濁,清者,天之清氣,濁者,體之濁氣。血有明晦,明者,奉養之血,晦者,陳謝之血。清氣吸而濁氣呼,本乎胸中。明血養而晦血謝,根乎血海」。 營衛氣血總論:「陰陽者,一身之氣血也。營衛者,氣血之陰陽也。蓋血藏於肝而行於心,氣根於腎而發於肺。血行脈中,其氣者,營也。氣行脈外,其血者,衛也。衛者,津液也。營者,榮氣也。氣血,營衛之本;營衛,氣血之用。津氣營血互化,營衛相隨,陰陽之道也。營賴中焦水谷而資化取汁,入上焦化赤為血,合天地氣而成氣血,化合營衛之用,乃成精氣也。故衛出上焦也。衛氣者,出入表裡,衛正而伐邪。巡行內外,營氣必隨之,邪無所遁也。此生身之必倚。故首重其氣,次重其血也。」 http://blog.sina.com.cn/zhongyi999 南陽一品堂 劉志傑推薦閱讀:
※[轉載]河圖洛書的開示
※一語驚醒夢中人,原來真是這麼回事![轉載]
※[轉載]朱?|起舞弄清影,翩翩何處尋
※[轉載]張鑫周易算命?女命優秀八字案例詳細推論
※轉載:《卜筮易知》(四) 清丶風生閣 著 邵偉華 奌校
TAG: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