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風雅文化系列
文人為題,從「以資閑談」的話題入筆,緣文有史,既有逆流而上的追溯,又有沿波而下的瀏覽;既有激揚快意之壯筆,又有閑適涵詠之逸筆。 本書可以讓人見見舊文人的種種風致,讀讀他們的山水風月、琴棋書畫、鳥獸蟲魚、名字雅號、哭笑嗔罵,以及他們的恩恩怨怨、生生死死。本書主要介紹了文人與飲食、文人與情愛、文人的生計、文人的雅好、文人與動物、文人與自然、文人情結等。
目錄
第一品文人與飲食文人談吃文人與美食文人品粥文人與川菜文人與螃蟹文人與酒文人喝茶文人煙事第二品 文人與情愛文人與愛情文人與婚戀文人的愛情與婚姻文人與秦淮八艷文人與名妓文人的性愛文人的同性情感文人的自戀第三品 文人的生計文人與稿費文人與窮文人與發財文人與商人文人與賭第四品 文人的雅好文人寫作文人與書文人讀書文人與書齋文人巾飾文人與琴文人與書法文人與畫文人與扇子文人與篆刻文人與戲劇文人與電影文人與醫術文人與壺第五品 文人與動物文人與貓文人與狗文人與馬文人與驢文人與鳥文人與魚文人與蚊第六品 文人與植物文人與松文人與梅文人與菊文人與竹文人與梧桐文人與蓮第七品 文人與自然文人與山文人與水文人與月亮文人與秋文人與雪文人的黃昏文人與盆景文人與園林文人與漫遊第八品 文人性格文人風骨文人的脾氣文人的怪文人的尷尬文人的哭文人罵人文人相輕文人的私敵文人拍馬文人與小人御用文人文人的俏皮話文人與盜賊第九品 文人情結文人的「巫山神女」情結文人的茅屋情結文人的臣妾情結文人與夢第十品 文人與政治文人與科舉文人與文字獄文人與戰士文人隱居文人與小舟文人治稅第十一品 文人與宗教文人與基督教文人與佛教文人與道教第十二品 文人與遊戲文人與網路文人扮戲文人與謎語文人怪聯第十三品 文人名與字文人的筆名文人的字文人的別號文人的名號聯稱文人自況第十四品 文人生與死文人與養生文人長壽文人自殺文人的臨終絕唱文人的自輓聯後記
書摘插圖
第一品 文人與飲食文人談吃林語堂曾寫過這麼一段話:「沒有一個英國詩人或作家肯屈尊俯就,去寫一本有關烹調的書,他們認為這種書不屬於文學之列,只配讓蘇珊姨媽去堂試一下。然而,偉大的戲曲家和詩人李笠翁卻並不以為寫一本有關蘑菇或者其他葷素食物烹調方法的書,會有損自己的尊嚴。另外一位偉大的詩人和學者袁枚寫了厚厚的一本書,來論述烹飪方法。」這形象地反映出了中國才有的「食文化」,以及中國文人對「吃」的特殊熱情。「治大國如烹小鮮」,老子就這樣拿烹調與治國平天下作比。中國歷史悠久的農業文明崇尚精耕細作,人們的目光也自然而然會轉移到越來越精緻的「食」本身上來,所以孔子說「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古代文人在詩中寫吃,總是於碗碟之外蘊含著別樣的滋味。陸遊有一首,食萕》:「小鞽鹽醨和滋味,微加薑桂助精神。風爐*缽窮家活,妙訣何曾肯受人。」詩人生活清貧,連調味也都是「小著」和「微加」,然而這樣菜肴卻是有著山珍海味無法相比的清鮮。蘇東坡的打油詩《豬肉頌》可稱隨意洒脫:「凈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他自熟墓催他,火侯足時他自美。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碗,飲得自家君莫管。」好一個「君莫管」!大碗喝酒大塊吃肉,正是這貴者不肯吃的「東坡肉」,讓詩人吃得開懷暢快,意興遄飛。
摘 要:古代文人在歷史上是一個特殊的群體。文人為文,也須從大千世界汲取創作的養分,但其性格、興趣、追求、生活環境、生活方式等往往構成他們創作的內在動因。幾千年來,由於自身、政治、文化、社會等種種原因,文人與山結下了深厚的情結。
關鍵詞:文人 山 情結
中國哲學中最極致的境界——天人合一。中國許多文人鍾情于山,與山具有深厚的情結,這種山的情結表現在有關山的詩、詞、畫中。面對大自然,中國文人表達得更多的是對永恆自然的敬意與歸依。借景抒情,詠物言志,歷來是文人詩人詞家們所常用的創作手法。面對山,這些文人在享受山的豪放、粗獷、洒脫、雄渾、肅穆及其歷史厚重感的同時,他們嚮往山,眷戀山,膜拜山。
翻開書本,我們看到諸多關於山的文字:《論語·雍也》中有「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的不同旨趣。屈原《山鬼》中有「余處幽篁兮終不見天,路險難兮獨後來。表獨立兮山之上,雲容容兮而在下」的憂國之情。杜甫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邁,有「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沉重。柳宗元《江雪》中有「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的曠達。王維《鹿柴》中有「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的禪味。蘇軾《題西林壁》中有「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文人與酒 古往今來有不少文人喜歡飲酒。曹孟德喜飲杜康,白居易蘇軾好喝屠蘇酒等等。文人的酒是一種寄託,而飲酒更是他們對人生的一種品味。飲酒飲它的醇、烈、綿,更重要的是飲出豪氣,不為懷才不遇嘆息,不為功名利祿惆悵。一杯酒品人生沉浮,平常心造萬千世界;三杯後,一其自得,唯知素琴橫月,短笛聽風。也許這兒才是文人與酒的悲喜愛恨的寫照吧。 東晉南北朝時期的淘潛任彭澤令時,不為五斗米折腰掛職離去,後賦《歸去來》辭以遂其志,朝廷多次徵召不再為官。又有詩文《飲酒詩》,真可謂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於寄託他遠離爾虞我詐黑暗官場後,種花植草,終日飲酒作文的愜意。此酒飲的是心胸的寬廣和去留無意寵辱不驚的從容。 三國時代的三曹之曹操青梅煮酒,放眼天下論英雄,早已運籌帷幄笑傲天下了。釃酒臨江,橫槊賦詩更是英雄的一種豪邁了。 喝酒喝的是人生的豪氣,詩仙李白飲酒放蕩不羈,醉卧如龍,才有了貴妃磨墨,力士脫靴的歷史趣話。李白置酒會友舉杯邀月詩句斗量,「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喝的又是何等的氣勢,喝的又是何等的洒脫。酒中難免也流露出了詩人李白感嘆人生易老和懷才不遇的悲哀,詩人的情感與文思在這一刻如同狂風暴雨勢不可擋,名篇《將進酒》一揮而就。
李白的飲酒作詩的知心朋友杜子美詩《飲中八仙歌》曰:「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更是詩仙傲視權貴的豪氣了。正因為有了這種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豪氣,才有了「以風浪逸其情,乾坤縱其志,以虹霓為絲,明月為鉤,以天下無義氣丈夫為餌」的詩句。這種人生境界已非語言可以表達闡釋的了。 把盞暢飲直酣一種境界,是情感的歸處。黃昏,面對滾滾東逝水,四周青山相對,幾位友人相邀渚上,燙一壺劣酒,吟風弄月,抒懷言志談古論今。無怪金聖嘆先生有《臨江仙》一詞「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已失去了為喝酒而喝酒的意義了。 酒給了文人們快樂,給了文人靈感。而文人付酒於生命,付酒於文化,付酒於情思,他們飲的酒早已隨體內升騰的血液,溶化成他們生命中瑰麗的詩篇。
在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長河中,酒文化亦淵源流長。關於我國酒的歷史,甚至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據考古學家考證「新石器時代之前古人就已掌握了釀酒的技術」。通過一些列的考古發現證明:在原始社會,我國釀酒、飲酒已蔚然成風。 酒,自產生之日開始,就倍受先民歡迎。也許國人天生就對酒有著別樣的眷戀,是以酒文化也成為了我國文化史上的一朵奇葩。酒,激活了騷客文人的靈性,是以備受推崇;酒,歷經騷客文人追捧,是以愈加盛行。二者相輔相承、相得益彰,淵源流長的酒文化更為我國幾千年的文明發展史增色頗多。 試看我國歷史上那些文人騷客,似乎個個都是從酒缸里泡出來的。從我國文學史上第一個偉大詩人屈原的詩句中,我們已然讀出酒味、品出酒香。《離騷》、《九歌》、《九章》、《天問》千載傳唱,為我國積極浪漫主義創作手法樹立了榜樣,誰敢說他那奇特的構思、豐富的想像、高度的誇張里沒有酒的力量?才華秀逸的大文士宋玉(也是歷史上著名的美男 (⊙o⊙)哦~~)也對酒多有頌揚;建安文學的領袖曹操與其子曹丕、曹植對酒更是情有獨鍾;建安七子之首的孔融,傳世最廣的名言是「座上客常滿,樽中酒不空」;「竹林七賢」個個都是大酒徒,蔑視禮法,放浪形骸;縱酒放達的劉伶更是嗜酒如命的酒狂;陶淵明的詩中有酒、酒中有詩,甚至連口糧都釀成了酒;素有詩仙之稱的李白,相信國人皆知其有酒仙美譽:「百年三萬六千日,會須日飲三百杯」這是何等豪氣?「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這是何等的暢酣?「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又是何等的率真?「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恐怕舉世無二了吧?誠如後人所言「李白的詩中若沒有酒,恐怕色香味俱為之失色」,呵呵,雖言過其實,但卻也算是對其詩酒合一的另類解釋吧;白居易也是位大酒徒,他的一生不僅以狂飲著稱,為官時甚至不以無政績而恥而以釀出好酒為樂(雖然這不值得學習,也不為「河蟹」社會 所提倡);歐陽修是婦孺皆知的醉翁,「無酒不成文、無酒不成詩」、著名的《醉翁亭記》肯定是酩酊大醉之作;蘇軾更是著名的酒徒,他的詩、詞、散文都散發著濃郁的酒香;…… 子曰:「百禮之會,非酒不成」。一貫強調禮樂治國的孔夫子不僅在飲酒方面是實戰家,而且是個理論家。雖然他把飲酒提升到了政治哲學的高度上,但誰知道他不是個愛酒之人呢?莫非這孔聖人也是個「性情中人」——想「借酒蒙面」說些平時想說而不敢說的話、做些平時想做而不敢做的事?(如此說,絕無「鄙薄」聖人的意思:俺行者也姓孔,孔子是俺的老祖宗。)在老夫子看來:飲酒乃是人生的需要,其意在飲酒之外、在於禮儀文化,在於共樂同歡。孔子的酒思想淵源流長,滲透在我國文化的骨血里。以酒交流、歌樂歡敘,造就了禮儀中國和燦爛的文化。
我們從歷史中、從古詩文中讀出了酒的醇芳、品到了酒的酣暢。飲酒想作詩,賦詩想飲酒。酒與詩好象是孿生兄弟,酒與文化與詩的聯姻古已有之,也是我國酒俗文化的一大特色。酒文化,已深入人們的生活之中。山東人素以豪爽、曠達著稱。我想:恐怕這「豪爽」二字上也沾染了些許酒氣吧。豪爽好客的山東人多善飲、大都信奉「無酒便不能成席」一說。特別是在社會穩定和諧、人民安居樂業、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只要是幾個人聚在一起,無論是公幹還是私會,總是要和酒較較勁、一起喝兩杯的。2009年3月21日,應邀參加了「黃河龍 --百位作家大型採風紀行」活動。說實話:我很是慚愧、惶恐。首先是不敢當這「作家」盛名;其次是怕受不了黃河龍酒香誘惑、經不起這些作家大哥大姐們的巧言勸酒喝多失態。
是日,大家饒有興味地參觀了地處桓台的黃河龍酒廠。黃河龍酒廠,地處桓台、屬齊地。深厚的文化底蘊以及厚重的文化積澱決定了它在酒文化領域內得天獨厚的優勢。「在齊魯古韻的浸染下,傳承魯酒精髓,以開創當代釀酒工藝的重大變革,進而誕生的佳釀臻品,憑藉其嚴謹的原糧甄選、獨創的釀製工藝、細膩綿長的醇美口感,被全國著名白酒專家沈怡方先生評定為"黃河龍酒、魯酒典範"的北方濃香型白酒代表品牌。」(廣告詞 )黃河龍酒——稱得上是傳承和發揚魯酒文化的最佳載體。 在黃河龍酒廠,通過一上午的細緻觀察、與釀酒師傅親切詳盡的攀談,我非常用心地了解了釀酒的整個過程。之後,我們十分榮幸地被邀請進入酒窖參觀,得以看到平時難得一見的酒廠窖藏珍品系列。那一行行、一列列經名師專門設計的,典雅莊重的青花瓷、黑陶、翡翠、水晶裝的那些醇香的、靈動的瓊漿玉液:似聖水般亭亭,愈久彌芳、使人心生敬意……
中午,熱情的酒廠領導留我們吃飯,我恰好與市旅遊局局長鄰座、豪放爽朗的山東漢子,用最能表達熱情的「乾杯」與我們不停碰杯。不擅飲酒的我,沾唇觸舌輕抿一小口:並沒有感覺到往常喝酒的辛辣刺激,但覺滿口溢香、柔和甘美,余香悠長、回味不盡。於是,本不善飲的我「放量豪飲」。與文清兄、安黎兄、廣袖兄、唐婉兒姐姐、雨後新晴、踏歌而行、冷月清輝等諸位文兄詩姐一一碰杯。
今夜,與文友小聚,喝得還是「黃河龍」。趁著滿口酒香、趁著醉意正濃,用純正的淄博口音喊一嗓子:「喝黃河龍酒,作天下文章」!
文人與酒及其它 |
生活中離不開酒,人逢喜事,藉酒開懷;心頭煩悶,以酒遣情;身心勞頓,飲酒活血;良辰佳日,好友相聚,更少不得推杯換盞,至於婚嫁慶弔,逢年過節,生日宴會,新居落成,店家開張……倘無酒助興,只是賓主枯坐悶吃,生活中便少了一份情趣。怪不得宋人朱翼中在《北山酒經》中慨乎言之:「大者,酒之於世也。」由此而派生出酒文化,成為華夏飲食文化的一個重要方面。 武人藉助酒膽以壯聲威,以壯行色,在無意有意之間促成了事業的成功。譬如《三國演義》中「關羽溫酒斬華雄」,《水滸》中「武松醉酒打猛虎」,都是人所共知的。武人嗜酒壯烈,文人嗜酒儒雅,但過度飲酒以致亂了性子,也儒雅不起來了。 例如漢初的東方朔就出過洋相。《芙蓉鏡寓言》載:「東方朔豪縱不羈。嘗醉入殿,至小遺殿上。」這位滑稽之雄的東方先生步履歪斜帶醉上殿,竟至在皇上面前撒尿,想來那場面一定是很尷尬的。與酒為伍全力以赴的要算晉代「竹林七賢」之一的劉伶了。此君寫過一篇《酒德賦》,與酒不能須臾相離,乘鹿車,攜酒漿,叫家人荷鍤相隨,揚言道:死便埋我。劉伶之嗜酒,可以說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給他評個特一級酒徒大概沒人會投反對票罷。 文人中飲酒出名的除了劉伶,唐代大詩人李白應該坐上第二把交椅。這位詩仙一生嚮往的是「金樽清酒斗十千」,過的是「青蓮居士謫仙人,酒肆藏名三十春」的寄情山水的漫遊生活。據說他喝了酒以後,文思格外敏捷,格外富於想像力。他一生寫過很多與酒有關的詩篇,在民間還留下了李白晚年「酩酊捉月」而死的美麗傳說。後來安徽當塗人民就在李白酒醉捉月入水而死的采石磯上造了一個捉月亭,紀念這位詩仙兼酒仙。 文人中另一位大名鼎鼎的嗜酒者也不可不提,那便是寫《紅樓夢》的曹雪芹。他常常與同窗好友聚飲終日,以酒助詩文。到曹雪芹晚年著《紅樓夢》於黃葉村時,仍喝酒如狂。後來即使已十分窮愁潦倒,酒也是不能不喝的,「舉家食粥酒常賒」就是這種窘況的寫照。 在我國書法史上,書法家與酒結下不解之緣的也不少。最著名的是每每酩酊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筆的張旭,時人因之稱為「張顛」;還有「一日九醉」的懷素,時人稱作「醉僧書」。他們往往在酒後揮筆疾書,一氣呵成,於是一件件書法精品便在酒精的激發下產生了。 文人聚飲最有趣的是《六如集》中記載的一段故事:明代蘇州才子唐伯虎曾與好友祝枝山、張夢晉在大雪天里學乞丐唱《蓮花落》(一種地方小調),向路人求乞,把得來的錢買酒,在野寺中痛飲,並表示遺憾地說:可惜這種樂趣沒能讓李白看到。真是畸人畸行,匪夷所思! 明人張岱《快園道古》記一則酒事更趣,照錄原文如下: 越中(今浙江紹興)讓檐街王禹屏家善飲,子弟皆豪量。凡款(款待)客,一入門即加鎖鑰,竟日(終日)不開,恐客逃席。至丙夜(深夜),客皆醉倒。令稚子(童子)舉火照之,客有展側者,必呼曰:「客尚能動,快拿酒來!」留客喝酒,必置之於醉倒而後已,真滑天下之大稽!好酒者遇到王禹屏這樣的主人,即使量大如海,在軟硬兼施之下,一個個都成了酒陣上的降將。 中國酒文化綿延二三千年而不墜,文人實在是支中堅力量。作家老舍也曾說過「文章為命酒為魂」。喝酒最妙的境界是微醺狀態,一種昏昏然飄飄然陶陶然的醉眼矇矓,但心是清醒的,林語堂先生如是說(大意)。 朱自清的日記多處記著請酒聚飲的內容:在(夏)丏尊家飲酒,甚適;十時余,在家中飲酒,有丏尊……諸人。在白馬湖春暉中學期間,夏丏尊、朱自清、俞平伯三位常在一起詩(文)酒留連,申眉暢談。俞平伯謙虛地說:「丏佩二君皆知酒善飲,我只勉力追陪耳。」丏即丏尊之省稱,佩為佩弦的省稱,朱自清字。 值得一提的是俞平伯寫過兩篇論酒的文章:《瓶與酒》和《酒》。他談到品酒的心得時說:辨別酒味的範疇約有兩個:一、酒力,二、酒性。前者是醉的量度,後者是醉的趣味。從第一義說,我希望你既有志於酒,切不可一杯便醉,更不可慘淡了它,尤其不可只憑瓶上的籤條,不辨嘴裡的感覺。從第二義說,我希望你即使只喜歡喝一種酒,但其它酒味亦總應當遍嘗一下,方才評論它們的好歹,固定你的嗜好。這是知味之言,更是知酒之言。 (來源:香港大公報 文:魏泉琪) |
|
李白斗酒詩百篇,杜甫「性豪業嗜酒」。兩人詩歌上雙星交輝不相上下,但論起嗜酒的程度,杜甫可能超過了酒仙李白。 杜甫在《與李十二白同尋范氏隱居》中寫道:「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說他們二人曾在一起暢飲,醉後共蓋一條被子。杜甫可能比李白喝得更饞,醉的次數也 更多。他這樣記載當衣買酒: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頭盡醉歸。郭沫若先生更是煞費苦心地統計,在李白和杜甫現存的詩作中,談到酒的,李白佔17%%,杜甫佔21%%。這也是一個例證。現實生活中,兩人肯定拼過酒,至於誰的酒量更大,就無從得知了。 「酒有別腸,不必長大」,古人似乎認為人體內專有一段腸子,來裝載這種液體。梁實秋也曾引用這句話說:「壯健者未必能飲,瘦小者也許能鯨吸」,並舉自己為例,說小時瘦弱如豆芽,也善飲,第一次醉酒竟在6歲。梁實秋說自己酒量不大,是謙詞,比胡適可能還是要強些。 胡適曾因酒出過一次洋相。那是一個雨天,胡適和一幫朋友喝得盡興,獨自雇一輛人力車回家。那沒有職業道德的車夫乘他酒醉,順手牽羊,剝了他的衣裳,偷了他的錢包,把他扔在雨里。此後,胡適再不敢隨便亂喝。 現代文人中的善飲者,當推豐子愷和鄭振鐸。有一次兩人是闊別十年,歷經浩劫後相逢。恰好豐子愷剛剛在自己家中喝過一斤酒,鄭先生也在別處喝過一斤,兩人又「添酒回燈重開宴」,在燈下展開下一輪豪飲。鄭振鐸提議不要蔬菜下酒,與豐子愷一拍即合。豐子愷認為「夜雨剪春韭」是最愚笨的事,實際的韭菜遠不及詩中的韭菜下酒來的好吃。世間最好的酒肴,莫如詩句,另外還有一種美味的酒肴,就是話舊。 文人的率性天真讓人嚮往。我身邊有一個自由撰稿人,有一次從武昌坐火車到懷化,12個小時車程,就幹掉了兩瓶「白雲邊陳釀」,而他的女朋友又偏偏極討厭他喝酒。那次我們在小攤上宵夜,女朋友看見他醉醺醺端起酒杯,就給他下最後通牒:「我和酒,你選擇誰?」這時候,撰稿人斬釘截鐵地告訴她:「選擇你!」然後一仰頭幹掉了杯中酒。結果可想而知,女朋友沒了。 文人嗜酒,大概是文人骨子裡的剛性與酒里的烈性相通的原因吧。【 |
讀王蒙的《文人與酒》,篡改80%
自古文人愛美酒,酒類文化如星斗。太白遺風真高節,天子聖呼不應酬。
詩聖杜甫在草堂,筆伐朱門酒肉臭。鍾離手提酒葫蘆,盡裝人間悲和愁。
誰人不識劉伶醉,至今酒香在心頭。汝陽杜康入吾口,亦顛亦樂晃悠悠。
風雪山廟林教頭,醉槍挑透陸虞侯。雪芹典衣沽薄酒,且酌且悲寫紅樓。
至今千萬風流事,那個不在酒裡頭。中華美酒不勝數,芳香有別各千秋。
茅台醇厚剛亦柔,杏花汾酒最清秀。蝕骨銷魂五糧液,瀘州特曲芳潤喉。
紹興黃酒狀元紅,再加一杯雕花酒。西鳳四特劍南春,同桌共飲交朋友。
竹葉青酒能解愁,沾唇留香逍遙遊。仙上瑤池飲玉露,客醉邯鄲貞元酒。
四海酒客千千萬,相聚團圓要飲酒。安全二字記心頭,飲而不貪真風流。
王蒙是在29歲時「發配」到新疆後學會豪飲的,肯定是受了新疆人大塊吃肉大碗喝酒的熏陶,在那個百無聊賴、戰戰兢兢的時期,酒幾乎成了他唯一能夠獲得一點興趣和輕鬆的源泉。王蒙曾妙談飲酒的四個階段:第一階段像猴子,活潑、殷勤、好動;第二階段像孔雀,得意洋洋,炫耀吹噓;第三階段像老虎,怒吼長嘯,氣勢磅礴。第四階段是豬,醉卧不起,鼾聲陣陣。他說,在「文革」中像老鼠一樣地生活,多麼希望有一刻成為猴子,成為孔雀,成為老虎,哪怕最後爛醉如泥,成為一頭豬啊!
那時的王蒙喝起酒來,不拘形式,不分場所,也不講究下酒菜。一天,他正騎車趕路,突然被大隊會計截住,把他拉到路邊玉米地里。會計從腰裡掏出酒瓶,沒有酒杯,沒有下酒菜,就順手擰下自行車的鈴蓋,把酒倒在裡面,仰頭一飲而盡,兩人就這樣大喝了一通。有一次,王蒙和一幫人喝57度的劣質散白酒,下酒菜是幾頭大蒜瓣,只有一個酒杯,每個人喝一口酒,唱一支歌,然後把酒杯傳給下一位。從下午喝到晚上9點還沒回家,夫人去找他,在半路上只見他扶著電線杆大笑,口中不停地說:「好,好,好……」
又有一次王蒙喝醉後騎著單車見到一株大樹,便棄車扶樹而俯身笑個不住。這個醉態讓人想到辛棄疾的那首《西江月》詞:昨夜松邊醉倒,問松「我醉何如」。只疑鬆動要來扶,以手推松曰「去!」。
再一次王蒙小醉之後去打乒乓球,每球必輸。他意識到,喝醉了去打球,不是一個正確的選擇。喝醉了便全不在乎輸贏,這倒是醉的妙處了。
王蒙曾和蔣子龍、范希文等人游泰山,在旅館裡喝了不少酒,趁醉夜遊天街。星月朗朗,夜色迷人,便覺漸入佳境,乃仰天長嘯,壯懷激烈,唱「妹妹你大膽地往前走啊!」一位不相識的老哥便喊此歌不讓唱了,王蒙幾個略一遲疑,繼續唱自己的:「我們共產黨人好比呀種啊啊啊子,人民好奧比土啊啊啊地,嘔唆羅蜜藕」,竟然是義大利名曲《我的太陽》的調子。第二天酒醒,規規矩矩,客客氣氣,作嚴肅狀。王蒙因此寫了一篇《夜遊天街》。
好好的一個人,為什麼要花錢買醉,一醉方休,追求一種不清醒不正常不自覺渾渾噩噩不知所以的精神狀態呢?王蒙解釋說,人生本來就是痛苦的,處於各種緊張和壓迫中的,而飲酒如同追求宗教,追求藝術一樣,都含有緩解一下自我的緊張與壓迫的動機,表現了人們在一瞬間寧願認同一隻猴子,一隻孔雀,一隻老虎或者一頭豬的動機。因為宗教、藝術包含著更高更闊更繁複的動機,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做到的。而飲酒,就比較簡單易行、大眾化,立竿見影。
因此,人們愛飲酒,愛喝醉,就可以理解了。
第一部分 我為什麼而活著
◎[英]羅 素 我為什麼而活著
◎馮友蘭 人生的意義及人生中的境界
◎朱光潛 「慢慢走,欣賞啊!」——人生的藝術化
◎[英]阿蘭·德伯頓 伊壁鳩魯的快樂清單
◎王世寰 生活就是藝術(訪談錄)
第二部分 人間煙火
◎夏丐尊 談吃
◎車輻 成都花會、燈會中的小吃
◎汪曾祺 汪曾祺談吃兩則
◎逯耀東 銀絲細面拌蹄膀
◎唐魯孫 北平-上海·台灣的包子
◎劉枋 大塊文章
◎張抗抗 稀粥南北味
◎陸文夫 吃喝之外
第三部分 壺中日月長
◎朱自清 談抽煙
◎林語堂 我的戒煙
◎邵燕祥 關於喝酒
◎陸文夫 壺中日月長
◎王蒙 文人與酒(唱詞)
◎蕭乾 茶在英國
◎舒湮 坐茶館
第四部分 水遠山長
◎郁達夫 釣台的春晝
◎徐遲 黃山記
◎邵燕祥 大峽谷去來
◎(美]約翰·繆爾 優勝美地(日記片段)
第五部分 花鳥蟲魚
◎于光遠 花鳥蟲魚
◎楊絳 花花兒
◎王世襄 秋蟲六憶·憶捉
◎賈平凹 弈人
◎南帆 玩具讀解
◎董橋 說品味
第六部分 多年父子成兄弟
◎朱自清 兒女
◎傅雷 家書二封
◎汪曾祺 多年父子成兄弟
◎余光中 我的四個假想敵
◎史鐵生 秋天的懷念
第七部分 生死相許
◎[英]羅 素 愛在人生中的地位
◎(英]勞倫斯 性慾與可愛
◎[美]弗洛姆 愛是一門藝術嗎
◎[蘇]蘇霍姆林斯基 給女兒的信
第八部分 夫子循循然善誘人
◎季羨林 站在胡適之先生墓前
◎啟功 夫子循循然善誘人——陳垣先生誕生百年紀念
◎黃永玉 離夢躑躅——淖念風眠先生
◎錢理群 我還感覺到他的手溫
◎陸谷孫 秋風行戒悲落葉——憶師長
第九部分 友誼地久天長
◎朱光潛 談交友
◎巴金 朋友
◎冰心 巴金這個人
◎台靜農 傷逝
◎張中行 劉佛諦
第十部分 百年思索
◎[德]叔本華 讀書與書籍
◎[美]赫欽斯 致讀者
◎龍應台 百年思索
◎陳四益 站著讀還是跪著讀
◎嚴鋒 好書
第十一部分 獨語天涯
◎周國平 自我二重奏
◎葦岸 大地上的事情
◎王小波 思維的樂趣
飲食文化--品酒
酒 文 化
酒是不是文化?作為酒文化有無特殊的結構?它的文化品味,究竟通過何種特殊的功能發揮出來?以及與中國傳統文化有什麼聯繫?這些都是本欄目力求要探討的問題。
(一)
酒作為文化現象,不是因為它古老,而是因為它具有創造的內涵和審美的形態,在人類創造的物質產品中,不是「粗陋」的實踐和需要所為,而是經過世世代代的勞動創造出的一種精品。它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在人類之前,就有類似於酒一樣的東西。《清稗類鈔·粵西偶記》有這麼一段記載:「粵西平樂等地,山中多猿,善采百花釀酒。樵子入山,得其巢穴者,其酒多至數石,飲之,香美異常,名曰猿酒。」《紫桃軒雜綴·蓬櫳夜話》中,也有類似的記載:「黃山多猿猴,春夏采雜花果於石窪中,醞釀成酒,香氣溢發,聞數百步。」
按這兩則古籍的記載,再對照一下江蘇省淮陰洪澤湖畔下草灣所發現的醉猿化石,說明所謂「猿酒」是確實存在的,且年代十分久遠,但決不是我們今日所說的酒。這是因為人類在長期制酒過程中,有兩大創造發明,極大地提高了工藝水平:
其一是去掉酒糟,把酒液分離出來。這比較明顯的記載在《韓詩外傳》中:「桀為酒池,可以運船,糟丘足以望十里,而牛飲者三千人。」
從這一誇張的描述,已經分離出酒液成池行船、酒糟堆積如山丘,可望十里,但未描述如何分離。到了《左傳·僖四》中,有了「包茅」可以「縮酒」的記載,真正觸及到分離法。後來,人們製造了專門榨酒的工具,取代了茅草過濾法。有宋人黃庭堅、楊萬里的詩句為證:「榨頭夜雨排檐滴,杯麵春風繞鼻香」。「松槽葛囊才上榨,老夫脫帽先嘗新」。
榨床的接酒槽子是松木作的,釀熟上榨床備榨的料,倒進葛布制的口袋裡,然後對口袋加壓,酒漿自然流落榨床的槽子,再流入盛酒的陶罐之類。起初也許酒會流得很旺,傾瀉如注,但過了一會就像夜晚的小雨從屋檐瓦上滴嗒滴嗒地下落,要壓榨很長時間才能完成這道工序,將含在糟中的酒汁壓得一乾二淨。所謂的「猿酒」無法作到這一點。
其二是蒸餾,據李時珍《本草綱目》所說的「燒酒」,又稱「火酒」或「阿剌吉酒」,並認為「元時始創」。「阿剌吉」是蒙古語「燒酒」之意。「澆酒」俗稱「燒刀」。這在明人作品中有記載,反映它經過蒸餾的高度酒力甚強、甚大。如湯顯祖《牡丹亭·肅苑》中,讓小花朗冒出一句話:「狠燒刀險把我嫩盤腸生灌殺。」
二.酒的創造內涵,還與審美形態相結合。所謂審美是建立在社會實際基礎上的主客體的一種特殊關係。既要有審美對象的特定屬性、條件,又要經過審美、審美主體的審美感覺器官,引起快感,又超越快感而產生一種高級的精神享受。酒的審美形態,具體來說是通過「觀色」、「聞香」、「嘗味」、「品評風格」體味出來的。當代作家王蒙在《文人與酒》一文中指出:「茅台醇厚,亦剛亦柔。杏花村裡,汾酒清秀。瀘州特曲,芬芳潤喉,最銷魂。五糧液,本色天成能解愁。」
動物,包括製造所謂「猿酒」的猿沒有人類的審美感覺器官,又怎能欣賞酒的審美形態呢?從這麼一個意義上來比較,人類是會勞動、有思維、過著社會性生活的群體。世世代代的勞動和創造,給酒文化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有一幅對聯:「酒味衝天,飛鳥聞香化鳳;糟粕落地,魚得味成龍。」恰恰點明和讚美了這一點。
(二)
既然酒文化已有了上述的創造的內涵和審美形態的結構,它的文化品味,究竟經過何種特殊的功能發揮出來?這在古人早已有足夠的認識。甲骨文中的「酒」有以下幾種寫法:。有人指出:「它們和殷墟文字所有『水』旁的字形都不一樣,給人感覺:這不是一般的水,這是放射著光和熱的聖水。也因這罈子生產得多了,漸漸普及了,也裝別的,用這特殊的水旁表示,這裡面的酒,不是別的液體,是神秘美妙的仙液」。
酒的主要成份是酒精和水,但不等於酒精加水。酒精能加速人體血液循環、擴張血管、起到舒筋活血的作用,使人無比興奮、無比陶醉,富有刺激性。飲酒是人的「全身心」的接納和開放。眼可觀酒色、鼻可聞酒香、舌可嘗酒味。酒杯帶動觸覺器官——手的感覺與感受。羅馬人發明的「杯聲」則滿足耳的感受。如果從人的生理、心理的角度來看,酒文化功能多種多樣,歸納起來,大致有四類:
情感的紐帶
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需要溝通,也是可以溝通的。除了談話、禮儀的動作和互贈物品外,酒由於能促使彼此興奮、陶醉,也是一種重要的交際手段。「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正是作了如此的描繪。古人離別時,「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相逢時,「晚來無欲雪,能飲一杯無」;思念時,「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這些名篇名句說明,酒成了人們表達感情、寄託思想、增進友誼或愛情、擴大交往、維持心理平衡、調節人際關係不可或缺、不可代替的靈物。
慾望的疏導
人的慾望是多層次、多變化的。一定的慾望,經過一定的努力,在現實中加以實現往往出現了兩極——或成功的高興,或失敗的沮喪。在某種條件或場合下,酒能對此作出相應疏導。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在其詩中,借酒來品味人生處於兩極的境況,在這裡,酒和樂觀者結為良友,把悲觀者視為知己。酒,讓失意者超脫,讓得意者放達。這是對能力較強的人來說的。「嗜酒如命」,也是一種滿足生理、心理快感的慾望。
靈感的助燃
酒,能夠激發人的豪情壯志,激勵鬥志(如戰鬥前的壯行酒),誘發靈感,對人類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產生過積極的影響。在中國酒文化的歷史長河中,出現過「酒詩百篇」的李白,被稱為「酒仙」;也出現過所謂「醉僧書」,即杯素醉後寫的書。長篇歷史小說《李自成》的作者姚雪垠認為:「當寫作感到疲倦的時候,沒有靈感時,文思便要遲鈍,甚至枯竭。這時候最好休息,不可勉強,若小酌一杯、兩盞好酒,確實有助於解消疲倦、恢復精神;只有恢復了精神,文思才會重新敏捷。」
為什麼會如此呢?按王蒙說法,「有酒方能意識流,人間天上盡遨遊,神州大地多瓊液,大塊文章樂未休。」
理性的升華
儘管飲酒能使彼此興奮、陶醉,溝通情感,其樂融融,但不等於彼此完全喪失了理性。相反,古人飲酒也十分懂得節制,充分顯示一種智慧的美。比如,《三國演義》上的「曹操煮酒論英雄」,請劉備喝酒,試探他有無自立門戶的「英雄膽略」。劉備一聽,大吃一驚,失色落筷。碰巧打雷,便將一貫裝呆的假象再推進一步,說自己從幼至長,怕聽雷聲突發,以示膽小絕非英雄。這是「摸底」。還有一次「反摸底」,就是周瑜裝醉使蔣於中計,曹操失誤,也表明了酒文化中的大智大勇。又比如,「裝酒瘋」在《水滸傳》中有一男——魯智深;在《紅樓夢》中有一女——尤三姐,都寫得十分精彩傳神。其實他們二人心中的一切都很清楚。沒有高智商的人,不可能達到如此水平。古人說「花香半開,酒飲微醉」,應是一種盡興中的最佳狀態吧!
此外,酒還有保健醫療的功能。「雲南蛇酒」、「雄蠶蛾大補酒」、「人蔘果珍品曲酒」、「竹葉青酒」、「東龍黃金酒」、「阿膠酒」、「五加皮酒」、「麥飯石健身酒」、「味美思葡萄酒」等等,都是各有其功效的保健酒和補酒。周恩來總理生前偶感風寒,就喝三小杯茅台,就一把花生米,發了汗,睡一覺,就好了。
(三)
前面說到酒文化具有創造的內涵和審美的形態,實際上是「內結構」。作為中國酒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關係來說,筆者是作為「外結構」來研究和探討的。
中國傳統文化,大致上有三種哲學思想基礎,即儒家、道家、佛禪。這三種哲學的思想基礎,又相應地與食文化、酒文化、茶文化,不期而然地發生了關係。為了說明酒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哲學思想基礎的關係,不妨先談談飲食文化與儒家,茶文化與佛禪的關係,然後再談酒文化與道家的關係。
飲食文化與儒家
「民以食為天」,這本是儒家民本思想的典型談法。台灣《漢聲》雜誌社長黃永松在《淡中滋味長》一文中有一節是「敬天惜谷話米食」。其觀點主要如下:「天人合一」的哲學中有著生生不息的內涵,那就是人定勝天。表現在米食的審美觀點上,為「一」與「多」的辯證法。如果把米飯看成「一」的話,米飯的存在形式是「多」。在南方有燜飯,北方有撈飯。飯是用竹筒在火上烤,使竹味入飯,稱為竹筒飯。由於水份的多寡,飯又產生了兩極分化。米少水多,把米煮得稀爛,可做成風味多樣的粥食;米多水少,把飯的最底層,烤得極干、烤得焦糊,又可做成香脆的鍋巴。這一系列的成果,它並未改變米的形狀。
另一系列則是改變了米的形狀,而產生了顆粉,在製作上也是一種「多」了。……舂年糕、打糍粑、做米粉、包湯圓等等。中國人的米食審美文化積澱了上千年,絕不僅僅是創造了許多食譜,而且與整個中國審美文化及其哲學思想血脈相連。正月里的圓宵、五月里的粽子、重陽米糕、中秋月餅,一年到頭,歲時節慶的米食,載滿了中國人對幸福生活的祈望。嬰兒的油飯、新婚燕爾的新娘圓,直到生命終止之際一碗腳尾飯,以及周年忌日祖墳墓里的祭飯。米食種種無不蘊藏著「天人合一」的哲學理念,體現了對生命的敬重、對祖先的懷念和對人文的張揚。
茶文化與佛禪
我國古代茶與寺院,茶與佛教之間的關係十分密切。唐宋時代是種茶業的發展時期。特別在寺院中,實行「戒酒」,提倡飲茶。飲茶坐禪,能提神,清滯,清心修行。正如唐代陸羽的《茶經》中寫道:「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
《茶經》記載了當時寺院和上層階級中的「煎茶敬奉」等儀式,宣傳茶的功效和修行的精神道德。唐代義興縣(今宜興)《重修茶舍記》記載了「陸羽薦茶」的故事,所薦之茶為僧人所獻。
中國禪宗,雖然名義上來自印度,實則上完全是中國自身的產物。印度高僧菩提達摩「面壁九年」,初尊為東土初祖。由於茶葉形態多為細嫩而舒捲狀,被譽為達摩祖師割下的眼皮。由於禪宗是由佛教界的中下層僧人與上層士大夫結合而傳播開的,所以涉及到中國的傳統文化,相繼出現了詩禪、畫禪和茶禪。
「七碗受至味,一壺得真趣。空持百於偈,不如吃茶去」,此為中國佛教學會會長趙仆初居士之偈,廈門南普陀寺已故方丈妙湛大和尚曾題寫給天緣茶藝館。當然,真正沿著唐宋茶藝路子,又有所發展,並推到極致的日本「茶道」,貫穿了「和、敬、清、寂」四規精神,如同園林中的枯山水一樣,更有佛理禪味。
酒文化與道家
魯迅在《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葯及酒之關係》一文,談到了「正始名土服藥。竹林名土飲酒。……嵇康也兼服藥,而阮籍則是專喝酒的代表。但稽康也飲酒,劉伶也是這裡面的一個。」魏晉是人的自覺、文的自覺,也是酒的自覺的時代。竹林名士飲酒是那個時代的產物,有文化底蘊的。魯迅又說:「他們的態度,大抵是飲酒時衣服不穿,帽也不帶,若在平時,有這種狀態,我們就說無禮,但他們就不同。」 魏晉時期政治動蕩,反映在思想意識上,儒家勢微,老莊玄學抬頭。魯迅說,竹林名土「他們七人中差不多都是反禮教的」。其中以阮籍為典型,「他連上下古今也不承認,在《大人先生傳》里有說:『天地解兮六合開,星辰隕兮日月頹,我騰而上將何懷?』他們的意思是天地神仙,都是無意義,一切都不要,所以他覺得世界上的道理不必爭,神仙也不足信,既然一切都是虛無,所以他便沉湎於酒了。」他還一醉兩個月,躲避了與司馬懿聯姻之事。魯迅說:「吃藥可以成仙,所以敷衍了事。」
儒家提倡社會責任感,維護「三綱五常」。而這種借酒的「亂世的逃避」,大概只能從莊子的「醉者神全」中找根源罷。此後,李白、辛棄疾、蘇軾等人,在酒中或抒發豪氣,或傲視王侯,或探究人生,無不與莊子追求「人生的藝術化,藝術化的人生」有著密切的聯繫。
以上說到的「飲食文化與儒家」,「茶文化與佛禪」與「酒文化與道家」是相對意義上的。在漫長中國文化史上,素食是飲食文化與佛禪相結合的產物;酒一開始是作為祭天、祭祖的物品;茶也與道教發生一定的關係。
所以筆者認為不能把這一比較絕對化。不過,飲食文化與儒家結合,提倡圓融;茶文化與佛禪結合,趨向空寂。相比之下,酒文化與道家結合,帶來人的自傲奔放,平添了幾多色彩,幾多華章!
品評中國古代詩歌中的「酒」
作者:朱慶和
中國古代詩歌中的「酒」,成為騷人們抒發情懷,寄託理想,慨嘆人世,以及歸隱避世之情物,更成為了作者醉鄉中的自由天地。正是「一曲新詞酒一杯」
中國古典詩歌中,「酒」文化的意旨豐富多彩,源遠流長。如對酒的雅稱就有「杜康」、「歡伯」、「美祿」、「酉栗」、「酉也」、「酉盎」、「洞庭春」、「 劍南春」、「薔薇露」等。而就它的內容和表現手法來看,從《詩經》到《楚辭》、從漢魏六朝的《短歌行》到大唐詩歌盛世,再從宋詞到元曲、明清詩壇,與「酒 」相關的詩篇猶如參天繁星,光彩奪目,「各領風騷數百年」。大凡名人騷客與「詩酒」結緣,他們往往借「杯中物」抒發真性情。
「詩酒」結緣起源於先秦
借「酒」抒情與鋪陳手法。「詩酒」結緣的濫觴,起源於先秦時代的《詩經》和《楚辭》。有人曾經做過統計:《詩經》三百零五篇,「酒」融入「詩」的竟達到四十八篇。且看《鄭風?叔于田》:「叔於狩,巷無飲酒。豈無飲酒?不如叔也。洵美且好!」這是女子對獵者的讚歌。那獵者可能是她的意中人。藍菊蓀教授翻譯成:「叔哥兒冬天打獵去到田園,這巷子飲酒人一個也不見。難道是飲酒人一個也不見?原是趕不上叔哥兒的條件。叔哥兒真夠稱漂亮而樂觀!」可見男人如「酒」一樣的陽剛之美,早在先秦時代就成為女子心目中崇拜的偶像。這種「寄情於物」的表現方法,對詩歌的發展有著極大的影響。再看《湛露》(「小雅」)「厭厭夜飲,不醉無歸 」,這裡卻反映了「隨著周初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王朝統治地位的鞏固,統治階級的生活也日趨腐朽。」(《中國文學史》第一卷第36頁,人民文學出版社)更能如此反映的當數《豳風?七月》:「……曰殺羔羊,躋彼公堂;稱彼兕觥,萬壽無疆。」透過詩句,我們可以看到:可憐的農夫宰殺羔羊,抬著很多禮盒到公堂賀朝;端起兕角酒杯向老爺跪倒,「萬壽無疆」是他們不得已祝禱。可見一年忙到頭,老百姓寧可自己從嘴裡省下來也得敬貢他們的主子,為的是來年求得不再加租。這首農事詩就是封建社會階級對立的剪影。詩中溢著酒香;酒在詩中流淌;喜怒哀樂之情隨著「詩酒」吟唱。所以,詩歌一開始就漾著濃濃酒香,源遠流長,千古不絕!而《楚辭》寫酒雖然不如《詩經》那麼多,但仍然魅力無窮。例如,「蕙餚蒸兮蘭藉,奠桂酒兮椒漿。」(《九歌?東皇太一》)「操余弧兮反淪降,授北吉兮酌桂漿。」(《九歌?東君》)詩中以酒款待佳賓的熱情,對美酒飄香的渲染和對醉翁之意的讚賞溢於言表。從屈原的詩句中,我們已經看到加入「桂」、「椒」這些香料的酒,釀造工藝更具有地方特色。尤其是《招魂》這篇奇文,是屈原放於江南時根據民間招魂詞的寫法而創作的。後半部分,則竭力鋪陳楚國宮廷的富麗奢華,以招魂歸來,輝煌的殿堂,華貴的陳設,妖嬈的女子,醇酒美食和誘人的歌舞,又是那樣耀人眼目,動人心魄。最終以「目極千里兮傷春心,魂兮歸來哀江南」收結,流露出無限深情。詩中數次見酒,且富有楚地風情。詩中把他曾與楚王「圖議國事」,經常出入游宴的處所,耳聞目睹的事物,藉助「詩酒」融合在一起,正是詩人的苦心孤詣之所在。從《詩經》到《楚辭》以後,「詩酒」文化一直深深影響著中國幾千年的詩歌藝術。它的借「酒」抒情,鋪陳手法,則直接影響了漢賦。
漢魏開創詩酒風流、飲酒賦詩的先河
乘酒作詩與借酒澆愁。漢魏六朝七百餘年,詩與酒的結緣日趨緊密,這一時期開創了詩酒風流、飲酒賦詩的先河,詩酒融合影響後世,使人們感受到酒賦予詩歌的文化蘊含。有了乘酒作詩、借酒澆愁的習俗,出現了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竹林七賢 」和歷史上第一個以酒為吟詠對象的陶淵明。其中曹操的《短歌行》最為有名,「對酒當歌,人生幾何?」並非消極遁世,這是面對社會動蕩不安,戰爭頻仍和朝代更迭的感慨良多以及借酒澆愁的方式而已。「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體現了這個時代的詩酒風骨。從此「杜康」,便成了酒的代名雅稱。魏晉之際,政局更為不穩,文士動輒得咎。為逃避禍患,他們沉湎麴櫱。如果說飲酒是樂事,那麼他們這一杯酒則是飲得很痛苦的。時人號為「竹林七賢」。他們一個個都是大酒徒,蔑視禮法,放浪形骸。這是有歷史背景的。而這七人之中,嵇康與阮籍,在文學史上齊名。阮籍早年「好詩書」,有「濟世志」,當魏晉易代,抱負無由施展,只落得消極反抗,「飲酒昏酣,遺落世事」。在他的《詠懷詩》中,隱約地傾瀉出這種痛苦與憤懣。嵇康是個憎恨虛偽,反對俗禮,不滿黑暗統治的名士。他頗知言論不慎會招災惹禍,但生性耿直,而酒後尤甚,故不免遇害。他的詩作雖然不多,但我們都看到他飲酒時歡樂的讚頌。
飲酒賦詩與渾然忘我。晉代的陶淵明是實現詩酒真正結緣的第一人,歸隱田園的他雖有「飲酒避世、借酒澆愁」的思緒,但更多的卻是通過飲酒來實現物我兩忘、回歸自然、超然脫俗的境界。享受美酒、體會酒趣,酒成了他詩中的最主要的題材;飲酒賦詩、渾然忘我,把酒與詩真正結合到一起。正如他在飲酒二十首《並序》中所言:「閑居寡歡,兼比夜已長,偶有名酒,無夕不飲。顧影獨盡,忽焉復醉。既醉之後,輒題數句自娛。紙墨遂多,辭無詮次。聊命故人書之,以為歡笑爾。」序言道盡了陶公歸隱後內心的愁苦與借酒派遣心中的鬱悶而暫得愉悅的豁達心境。例如:「忽與一樽酒,日夕歡相持」(其一)這是儒家的「獨善其身」的思想反映;「棲棲失群鳥,日暮猶獨飛」(其四)這是仕途不得志的焦灼和悲憤的心理感受;「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其五)這是對純潔的田園的熱愛;「嘯傲東軒下,聊復得此生」(其七)這是對污濁的社會完全絕望之後,所發出的潔身守志的情懷;「且共歡此飲,吾駕不可回」(其九)這是濟世的抱負無由施展的痛苦心情;「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十四)這是借酒超脫,用這種態度消除思想矛盾;「覺悟當念遷,鳥盡廢良弓」(十七)這是仕途不得志轉而走上歸田的矛盾思想;「雖無揮金事,濁酒聊可恃」(十九);「但恨多謬誤,君當恕醉人」(二十)這兩句是對污濁社會的憎恨和無奈的表現。這些詩句,從各個角度或直抒胸臆,或間接折射出詩人離開官場、歸隱田園的失落與孤寂、曠達與歡娛、悲憤與無奈的極其複雜矛盾的心理寫照。陶淵明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大量寫飲酒詩的詩人。總之,他的《飲酒》二十首以「醉人」的語態或指責是非顛倒、毀譽雷同的上流社會;或揭露世俗的腐朽黑暗;或反映仕途的險惡;或表現詩人退出官場後怡然陶醉的心情;或表現詩人在困頓中的牢騷不平。從詩的情趣和筆調看,可能不是同一時期的作品。「東晉元熙二年(420),劉裕廢晉恭帝為零陵王,次年殺之自立,建劉宋王朝。《述酒》即以比喻手法隱晦曲折地記錄了這一篡權易代的過程。對晉恭帝以及晉王朝的覆滅流露了無限的哀惋之情,此時陶淵明已躬耕隱居多年,亂世也看慣了,篡權也看慣了。但這首詩仍透露出他對世事不能忘懷的精神。」(引自網文 )
唐朝出現詩酒結緣的盛世
豪飲傾觴與如醉如夢。真正的詩與酒的結緣盛世是在我國的唐朝時期。其詩酒合璧達到了歷史的巔峰。山水詩人王維、孟浩然等人以田園山水詩表現出盛唐時代的和諧寧靜,反映出詩人喜山好水、淡泊寧靜的思想狀態。很多作品都寫出了詩人飲酒游賞、把豪放的詩情合著酒意融入自然,達到令人神往的境界。田園詩中,酒,也是一條亮麗的風景線。如孟浩然的「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過故人庄》),李白的「 我醉君復樂,陶然共忘機」(《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元結的《石魚湖上醉歌(並序)》等都可稱之為代表作。其中抒發與友人離別之愁的應首推王維《送元二使安西》:「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再如他的另一首送別詩《送綦毋潛落第還鄉》中的「置酒長安道,同心與我韋」。還有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李白《金陵酒肆留別》:「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與君嘗。金陵子弟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殤。」描寫的則是眾人相別是的動人場面。抒發對遠方友人思念之愁的詩句有孟浩然的「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秋登蘭山寄張五》),韋應物的「欲持一飄酒,遠慰風雨夕」(《寄全椒山中道士》),戴叔倫的「羈旅長堪醉,相留畏曉鍾」(《江鄉故人偶集客舍》)等。唐代王翰的《涼州詞》:「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卧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詩中透出「豪邁」與「悲壯」之聲,「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成為驍勇豪放的形象符號。歌頌了男兒當馳騁疆場、嚮往軍功,寧可戰死於沙場「馬革裹屍」,也決不於 「床簀」 貪生的豪壯氣概。而眾多借酒消愁詩中最精彩的恐怕還是李白的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可謂千古名句。還有一部分詩句是借酒表達喜悅之情的,如杜甫《聞官軍收復河南河北》中的「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被稱為「元和」詩風的元稹、白居易的詩,尤其是「杯酒光景間的小啐篇章,包括短篇的艷體詩在內,纏綿側艷,風調悠揚,適宜於紅袖佳人在花間尊前的淺言低唱。」(《古代文學三百題》P250)如:「怪來醒後旁人泣,醉里時時錯問君。」(《六年春遣懷八首》)「醉」與「醒」;「錯問」與「難忘」相對相成,其意互見,不言而喻。這是善用細節狀物抒情,刻畫人物心理的詩歌特色。如白居易《琵琶行》:「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 這裡借「舉酒欲飲」、「醉不成歡」江邊夜晚送客的凄慘場面描寫,為琵琶女的出場,引出了個人身世的述說,同時也勾起詩人自身辛酸的回憶,抒發「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別曾相識」的感傷的情懷設置了濃重的悲劇氛圍。又如他《憶江南》其三:「吳酒一杯春竹葉,吳娃雙舞醉芙蓉。」詩人在神奇縹緲、如醉如夢的意境中,追憶嘆惋美好時光的短暫。而現實主義大師杜甫「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則是封建社會階級對立的鮮明的對比,成為千百年來封建統治的現實明證
宋朝「詩酒」聯姻兩大流派
淺斟低唱與寂寞悲哀。宋朝「詩酒」聯姻當數婉約與豪放兩大流派。陰柔之美與陽剛之美相得益彰,成為宋詞文化的兩朵奇葩。如宋人陸遊《游山西村》:「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從今若許閑乘月,柱杖無時夜叩門。」詩人與農家心會神契、親密無間的友情,以及對農村淳樸民風的熱愛躍然紙上。抒寫與鄉人為伍、明月作伴,其清閑安逸的情趣正和官場的勾心鬥角,世俗社會的渾濁不堪形成了強烈的對比。而最能體現這種悠閑、詳和而寧靜風格的要數辛棄疾,他在《清平樂》中描寫了農村田夫野老之家生活情趣:「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媼。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卧剝蓮蓬。」一對翁媼飲酒聊天,身邊有三子陪伴,可謂天倫之樂。詩中充滿著一片生機、和平寧靜、樸素安定的農村生活景象構成詩情畫意,清新悅耳。讀之,我們彷彿聽到了微醉翁媼吳儂軟語的纏綿之情,看到了大兒鋤草、中兒編織鳥籠、小兒卧剝蓮蓬的可喜可愛。就連色彩也顯得十分和諧而鮮明,能給人留下難忘的印象。古今描述醉醒的情境,柳永的「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可謂千古絕唱。其中「楊柳」「曉風」「殘月」,儘管是推想的凄清婉麗的景物,然而將低回悵惘的離境寫得「微妙則耐思,而景中有情」,「 所以膾炙人口也」(謝章鋌《賭棋山莊詞話》)。而蘇東坡「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以舉杯祭告江中的明月自解,其中包含了豐富的抒情義項,將無限感慨,盡蘊其中。讀之,使人感受到有對英雄人物的讚美,有對人生理想的寄託,更有自己的抱負難以實現的感嘆。再看李清照的詞,從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如夢令》),到「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醉花陰》),到「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如夢令》(二)),再到「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聲聲慢》),可見清照詞中的酒味多變,詞清調苦。酒,表現了由寫少女情懷的瀟洒浪漫,相思寂寥與遭遇靖康之難,尤其是丈夫趙明誠死後獨居的凄涼悲哀,令人覺得凄黯,不禁扼腕淚下。
詩酒題材的發展
此外,金、元、明清詩詞中以酒為題材,或與酒聯姻的佳作遠不如唐宋時期,他們僅是繼承,很少有創新。例如「月底花間酒壺,水邊林下茅廬。避虎狼,盟鷗鷺,是個識字的漁夫。蓑笠綸竿釣今古,一任他斜風細雨。 」(元曲胡祗橘《沉醉東風兩首》)主題是好的。寫棄官歸隱的士大夫與漁樵為伍,寄跡於煙水之鄉。不過表現手法落套。姑且不論「一任他斜風細雨」,這是因襲唐代張志和《漁歌子》詞:「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需歸。」單說「月底花間酒壺」,這顯然是襲用了李白《月下獨釣》詩意「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又如,喬吉《折桂令?寄遠》「雲雨期一枕南柯,破鏡分釵,對酒當歌。」其中「 對酒當歌」的詩句,一看便知是沿用了曹操《短歌行》中的詩句。就連白樸《陽春曲?知己(四首)》其中的「今朝有酒今朝醉,且盡樽前有限杯」(其二)、「不因酒困因詩困,常被吟魂惱醉魂」(其三)詩句,讀來也給人以庸俗之嫌。因此,隨著詩歌的走向,明清時期詩酒更是平淡低沉、消極放逸。其根源:封建社會正走向瓦解階段,這一時期的詩詞的發展也處於衰落狀態,詩詞的精神遠不如前代。但也出現了許多借酒抒懷的詩酒佳作。「對酒當歌」的佳作當數「鑒湖女俠」秋瑾的七絕《對酒》:「不惜千金買寶刀,貂裘換酒也堪豪。一腔熱血勤珍重,灑去猶能化碧濤。」全詩表現了秋瑾輕視金錢的豪俠性格和殺身成仁的革命精神。讀來毫無女子的陰柔纏綿,有的是鬚眉的豪俠剛烈之士的氣勢。
總之,中國古代詩歌中的酒文化,博大精深。詩中的「酒」,成為騷人們抒發情懷,寄託理想,慨嘆人世,以及歸隱避世之情物,更成為了作者醉鄉中的自由天地,正是「一曲新詞酒一杯」。讀著一首首與酒為伴的詩作,猶如捧來「一壺濁酒喜相逢」,無不是杯中美酒釀開詩花,詩中飄出酒香醉人。此時,更覺得人生需要「對酒當歌」的真性情。
酒的度數和味道
在中國,大致在公元前5000到3000年的仰韶文化可能已經出現了穀物釀酒。中國的釀酒技術和西方一直不同,仰韶、龍山時期的古人應該是用櫱釀的酒,櫱就是發芽的穀粒,釀出的是黃酒。後來古人們逐漸掌握了用酒麴釀酒的方法,秦漢時雖然仍然用櫱造酒,但是大量的造酒開始用酒麴。《漢書·食貨志》上記載:一釀用粗米二斛,曲一斛,得成酒六斛六斗。事實上,用櫱釀出的酒被稱為「醴」,是甜酒,酒精度很低,所以古人才說「小人之交甘若醴」。而用曲釀造出來的才是真正的酒,酒精要重一些,酒精度大致在10%到18%左右,酒的味道因為製作工藝的不同而所有不同。但是醴和那時的酒都是黃酒。
南北朝時,制酒麴的工藝日益完善,當時的一部奇書《齊民要術》上記載了很多種制曲的方式,這些方式現在有不少還用在造高粱酒里。唐宋時有了紅曲,釀造出來了「紅酒」,不知道古書里說的女兒紅是不是就是這種酒,不過紹興的狀元紅應該不是。
前面說到曲釀酒只能得到酒精度是10%到18%的酒,古人曾經想用酒代水再釀酒以希望得到更高的濃度,可是不成,因為酒精是酵母菌糖代謝的產物,對酵母菌的發酵有一定抑制作用,當酒精成分達到10%左右時,酵母菌就停止繁殖,發酵過程也就隨之放慢。即使是耐酒精能力很強的酵母菌,耐酒精度也不會超過18%,所以就是以酒代水二次發酵,也得不到度數更高的酒了。
到了元朝,出現了蒸餾酒也就是燒酒,把酒麴發酵釀造的酒再蒸餾一下,得到度數更高的酒,大致酒精度有50%,這和現在的酒比較相似了。說燒酒是元朝時才有的,是依照李時珍的紀錄,不過在白居易等人的詩里已經有了「燒酒」一詞,並且對山西汾酒歷史的考證似乎說明早在元以前的南北朝時就有燒酒了,因此武松三碗不過崗有可能是早期的燒酒吧,不然十幾度的酒不會有那麼大的力量。
總結一下,用櫱釀的酒度數非常低,味道也很甜,宋應星說「後世嫌醴味薄,遂至失傳」;用曲釀造的酒度數大致在十幾度,味道因酒麴的製作工藝不同而不同,因為酒麴中一般加入的有草藥,不夠味道要更辛辣些,比較類似現在的紹興黃酒;蒸餾後的燒酒度數很高,大約有50% 左右,所以就更辣了。
古人喝的酒是低度酒。武松喝的十八碗酒相當於是二斤56度的二鍋頭。
不過能一口氣灌下去兩斤56度的二鍋頭也是超級強人了啊
文人的飲酒佳話
中國源遠流長、經久不衰的酒文化如果沒有文人的參與是不可想像的。可以說,中國古代文人對創造具有中國特色的酒文化的貢獻,絕不亞於他們在文學上的貢獻。而他們的飲酒佳話也成為中國文學史上別具特色的相當重要的一章。
清人石成金《笑得好》中有這樣一則笑話:「一人善飲,自家先飲半醉,面紅而去,及至酒席,酒味甚濃,越飲越醒,席完而酒盡無,將別時謂主人曰:『佳釀甚是純釀,只求你還我原來的半紅臉吧』」。但是石成金本人卻不是這樣。他說自己飲酒成癖,但對三種飲法不喜歡:一是不喜歡喝得大醉;二是不喜歡晚上喝酒;三是不喜歡快喝。這種說法一出,立刻遭到人們的反對:這不喜歡那不喜歡,乾脆別喝得了。其實,石成金沒錯,誰都有自己的習慣,人家就是這種喝法,哪能都讓人家跟你一樣呢。比如那梁實秋先生就認為酒不可不飲,但要有一個度,這個度就是要「酒至微醺」。可是,石成金錯就錯在他不應該把自己的習慣說出去。因為他這種習慣實在和大多數的文人們的飲酒習慣不一樣。
中國古代文人飲酒喜歡一個「縱」字。可以說,一個「縱」字極準確地概括了中國古代文人們的言行。他們縱情于山水,縱情於女人,縱情於酒,甚至縱情於官場。因為「縱」,他們當中很少有人能在官場長久立足,倒是有不少人成了十分出色十分有名的大酒鬼。
「一飲一斛,五斗解醒」的劉伶被稱為中國頭號大酒鬼。他在當建威參軍這個不大也不小的官時,常常坐著「鹿車」,拎著一大壺酒,讓人拿著鐵鍬跟在後面,說:「我如果喝死了,在哪喝死的就埋在哪。」不過劉伶並沒有喝死,而且,既沒有喝成肝硬化,又沒有酒精中毒,倒是喝出不少讓人發笑的故事。據說,劉伶有一個毛病,就是喝醉後總要把自己脫的一絲不掛。當然是在自己屋裡,但是這也有傷大雅。
同屬「竹林七賢」的嵇康和阮籍也十分了得。阮籍醉酒時間最長的一次竟多達六十多天,後人皆望塵莫及。
那曹操雖然下過禁酒令,但自己也是常常「對酒當歌」。
就連李清照也經常「三杯兩盞淡酒」、「濃睡不消殘酒」……
後來,人們在探討文人與酒的關係時,總認為文人之所以如此嗜酒,不是這些文人們不得志,就是心中有什麼難以排解的憂愁,而且會舉出「何以解憂,唯有杜康」的曹操等一大批例子。的確,歷史上不乏借酒澆愁的文人,但不是所有喝酒的文人都有愁,也不是所有的有愁人都喝酒。酒與文人、酒與整個中國人的關係遠不是那麼簡單的。曹操雖然下了禁酒令,那實在是戰時為了節約糧食,以資軍餉,但上到政府官員,下到平民百姓,都偷著喝。一種已經被普及被接受了的東西能禁得了嗎?特別是文人,雖然「不能喝酒就不是文人」太絕對,但是,不會喝酒的文人實在少見。因為,酒的特殊功能的確有助於文人們發揮他們的創造性想像,激發他們的激情和靈感的強大作用。王蒙在《文人與酒》中就贊到:
有酒方能意識流,人間天上任遨遊,神州大地多瓊液,大塊文章樂未休。說的是,自古文人愛美酒,酒中自有詩千首。
可以說,中國古代的釀酒技術與當代是無法相比的,現在我國光是名酒就有幾十種,而且,當代文人們也愛酒,但是從沒聽說過有像劉伶那樣縱飲的,倒是聽說,大書法家、金石家鄧散木是因為嗜好杯中之物,酒精中毒而一命歸西。但他也沒有達到阮籍的境界。
唐代是釀酒技術高度發展的時代,酒文化也呈現出高度繁榮的良好局面。僅酒的類別有記載的就有烏程的若下酒,滎陽的窟春酒,富平的石凍酒,劍南的燒春酒,河東的乾和葡萄酒,嶺南的靈溪酒,宣城的九醞酒,潯陽的湓水酒,河漢的三勒酒,京城的新郎清酒、西市腔酒,太原的葡萄酒,江南的紅曲酒,新豐美酒等等。
還有以所釀的花草藥物來命名,如李花酒、蒲黃酒、藤花酒、地黃酒、梨花酒、黃花酒、茱萸酒、石榴花酒等等。而酒從顏色上說也有綠酒、碧酒、白酒、黃酒、真珠紅酒、琥珀色、乳白色、流霞色、瓮頭青等等。唐代的酒器也是十分講究的,有玉缸、玉壺、玉瓶、銀瓶、玉杯、玉碗、金盞、玉觴、羽觴、玻璃碗、夜光杯等三十幾種。
酒多就意味著喝酒的人多,據說,唐代酒的推廣普及率和達到的程度超過了以往任何一個時代,當今時代也望塵莫及。而且,縱飲狂喝是當時的最顯著的飲酒風格,左相李適之「雅好賓友,飲酒一斗不亂,夜則宴賞,晝決公務」,堪稱海量。玄宗時的申王是每喝必多每飲必醉,而每次醉酒後,宮妓就用錦彩織成的一個大兜子把他抬回屋子。宮裡把這個大兜子叫作「醉輿」。大臣石裕更是嗜酒如命,一次,他釀出幾斛酒後,競脫掉衣服跳進酒中,還興緻勃勃地告訴他的子弟們,說,我平生最喜歡的就是喝酒,可是,我身上的毛髮卻還沒有喝過酒,不知酒是啥滋味,我可不能虧了身上的毛髮。據說,元載剛開始當官的時候,一點也不會喝酒,於是同僚們就想盡一切辦法讓他喝。一位同僚說,他的鼻尖上有一條酒魔蟲,這種蟲子一聞到酒味就害怕,所以人就不能喝酒。於是就用針挑破他的鼻尖,說是捉出了酒魔蟲。也怪,元載當天就喝了一斗酒,五天後,就能喝兩斗酒,而且一發不可收,讓原來的同僚們目瞪口呆。
但是,最能代表狂縱飲酒風格的當屬唐代的文人們。
杜甫有一首著名的《飲中八仙歌》,說的就是文人飲酒的「醜態」:
知章騎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陽三斗始朝天,道逢麴車口流涎,
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興費萬錢,
飲如長鯨吸百川,銜杯樂聖稱避賢。
宗之瀟洒美少年,舉觴白眼望青天,
皎如玉樹臨風前,蘇晉長齋綉佛前,
醉中往往愛逃禪。李白一斗詩百篇,
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
自稱臣是酒中仙。張旭三杯草聖傳,
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雲煙。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談雄辯驚四筵。
長安進士鄭愚、劉參、郭保衡、王沖、張道隱等人,每年春天都要帶著妓女到名園曲沼中摘掉巾帽,脫掉衣服,「藉草裸形」,縱酒狂歡。並把這種活動叫做「顛飲」。其情形實在讓當代人自愧弗如。白居易在任杭州刺史時,也經常與官妓高玲瓏、謝好好等人縱酒狂歡。
唐代文人們不僅喝酒能喝得瀟洒,而且論酒也能論出個道道。王績在《答程道士書》中說:「每一甚醉,便覺神明安和,血脈通利,既無忤於物,而有樂於身,故常縱心以自適也。」同時,他們又能喝出個只有文人才有的喝法。據說,唐代文人們喝酒時一是喜歡聚飲,讓歌妓舞女們助興;二是發明了諸多酒令,如骰子令、旗幡令、鞍馬令、拋打令等等。只可惜,這筆可貴的文化遺產現在已經失傳了。那種蔚為大觀、酒風激蕩的時代也一去不復返了。
當然,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酒風,也有一個時代的酒令。唐代的那些酒令雖然已經失傳了,但新的酒令自然也會應運而生。比如,在內蒙古草原上,就有一種酒令專門用來對付外來的客人。如「螞蚱令」,叫做「草原的螞蚱颯颯的」,意思是要喝三大杯。還有「百靈鳥令」,叫做「百靈鳥兒雙雙飛,一個翅膀掛兩杯」,意思是要一口氣喝上八杯。而且,又以「感情淺,添一添;感情深,一口悶;感情鐵,喝出血」來威脅。蒙古族以性格率直、喝酒豪飲著稱。所以,這種酒令的目的就是要把你喝趴下。如果不站著進來倒著出去,主人的臉上是很難堪的。這種酒令的確讓許多外來的客人醜態百出、落荒而逃。
當代的酒令與古代的酒令相比,多的是個狠勁,缺少的是文化底蘊。但是,中國的酒文化作為東方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反映出民族風俗、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而且也折射出民族文化的特有風采。同時,對酒的態度、喝酒的方式、酒後的表演,也最能反映出一個人的文化修養、生活態度、價值觀念。
推薦閱讀:
※半隻腳踏進娛樂圈的許嵩, 不活躍於大眾視線里, 譜寫一曲自由悠然
※中國風水界是否存在神秘且鮮為人知的門派?風水各派的解析
※新聞「發布會」:意樹上海時裝周倒計時前3天
※中國風 | 傳統紋飾- 麒麟紋
※清新淡雅新中式風格婚禮布置現場圖 現代中式婚禮儀式流程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