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妄念太重,求大師指點,雖然我也有做修行,但是,修行不得法,每晚的打坐功課也不得法!求指導

靠自力救度,當然很難放鬆身心了。三藏十二部佛經,只有無量壽經是阿彌陀佛宣說的,其他的都是釋迦牟尼說的。佛祖對眾生開示8萬4千法門,眾生絕大多數大多不能即生成佛,故最後阿彌陀佛以其大悲願力,開示了一個特別法門----凈土法門,三根普被。所以善導大師說:「釋迦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大乘佛教從龍樹菩薩起,判為難行道與易行道。凈土宗,是易行道,只要信願行,根本在信,有人只是在臨終時才遇善知識開導,信阿彌陀佛救度,就往生極樂,不再輪迴六道;而其他各宗各派認為必須要逐漸修行,把身心塵垢都洗掉了才可以成佛。就是橫超與豎出的區別。《大集月藏經》雲:「我末法時中,億億眾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只有凈土門可以。 藕益大師的《彌陀要解跋語》中說,「經雲,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以念佛得度。」為什麼?聖道門是站在「人的佛性」立場上看待問題,主張依靠人為的努力可以成佛,但實際上成佛的人沒幾個;而凈土門本是站在罪惡凡夫的立場上看問題的,阿彌陀佛用五劫的時間來思考,參考無數佛國眾生情況,才想出一個持名念佛的方法,作為眾生與他交流的一種密碼信號,裡面暗藏了無量不可思議的功德(普通人不去研究,認為太簡單)。靠信願持名念佛就可即生得度,往生極樂,不退成佛。惜此法門,為佛所嘆:難中之難,無過此難!難者,難「信」也,非難行也。信此法者,無量劫來,有善根深厚者,有敦厚老實者,就是沒有我見甚深而致聞大道而大笑者!何也?大道至簡,至易。而眾生累生多劫以來,性習繁雜,心慣馳外,不喜簡易!君不見,愛因斯坦當年,發明E=mc^2 ,總示宇宙微觀之相,而時人皆以為謬。所以,善導大師勸末法凡夫徹底死了靠自力就能即生成佛的心,近代以來,高僧大德皆認為能做到五戒十善的都罕見了,更無論四禪八定,阿羅漢菩薩了。原因很簡單。比如禪宗目的在明心見性,然而別教初地菩薩或圓教初住菩薩才明心見性,不說近代,那麼現在地球上還會有明心見性的人嗎?楞嚴經說坐禪不能突破50種陰魔,就淪為魔子魔孫,終不能出三界六道。佛祖當年悟道後,說人人皆有如來智慧德能,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楞嚴經說有絲毫執著就不能突破50陰魔了,試問,自慧能大師後,哪個高僧大德有此修行功夫呢?世間之人,智慧微淺,坐禪坐到精神錯亂,瘋狂的人大有人在,故稱為「走火入魔」。禪宗歷史上有過很多高僧大德,開悟的程度很高,有很大神通,還能知道自己幾世後的事。但該輪迴還要輪迴。正如蓮池大師當年說,禪宗凈土,殊途同歸。若一味說【無相】話以為高,則資性稍利者,看得兩本經論,記得幾則公案,即便能之,何足為難?故1、印光大師(復周志誠居士書一)說:至於修持法門,固無高下,禪律密凈,皆是了生死之大法。然末世眾生分上論,則非修凈土法門,決難現生了脫。以余法門,皆仗自力。凈土法門,兼仗佛力。佛力自力,奚啻天淵懸殊。不知此義,妄效大力量人之修法,殊難得其實益。以故禪宗百丈禪師,謂修行以念佛為穩當。從知西方極樂世界,為一切上聖下凡,修佛道者之歸宿處也。華嚴經普賢行願品,盡華藏世界海諸法身大士,以十大願王功德,迴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期圓滿佛果。況末世眾生,根機陋劣者乎。禪宗功夫,雖到大徹大悟地位,以煩惑未斷,猶不能即生了脫。五祖戒再為東坡,草堂清復作魯公,是為前鑒。(五祖,寺名。戒,即師戒,人名。師戒曾作五祖寺住持,故稱五祖戒,乃雲門法孫大覺璉國師法祖,見地高超,門庭高峻,學者多畏懼不敢親近,死後做蘇東坡,大有證據。草堂,寺名。清,人名。曾魯公名公亮,乃草堂清後身,五十七拜相,封魯國公,亦大有證據)觀此可知仗自力了生死之難。禪宗每雲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明心見性,乃大徹大悟也。言見性成佛者,以親見自性天真之佛,名為成佛,乃理即佛與名字佛也。非福慧圓滿之究竟佛也。此人雖悟到極處,親見佛性,仍是凡夫,不是聖人。若能廣修六度,於一切境緣,對治煩惱習氣,令其清凈無餘,則可了生脫死,超出三界之外,不在六道之中矣。佛世此種人甚多,唐宋尚有,今則大徹大悟尚不易得,況煩惱凈盡者乎。密宗現身成佛,或雲即生成佛,此與禪宗見性成佛之話相同,皆稱其工夫湛深之謂,不可認做真能現身成佛。須知現身成佛,唯釋迦牟尼佛一人也。此外即古佛示現,亦無現身成佛之事。無知之人,每每錯認,其失大矣。在家近事男女,以老實念佛為本。居士信佛有年,想修持定有把握矣。切勿以凈土法門,看作等閑。並祈轉令貴地信佛男女努力修持,一心念佛。則為最合時機也。(譯文: 佛在世的時候,十個人修行,就有九個可以成道,因為那時的人,天性淳厚,根機是很猛利的。到了後來,眾生的業障逐漸增加,根機也就漸漸的陋劣下來,再要和從前一樣,是不可得了。然在晉、唐時候,還有這種仗自力可以了脫生死的人,但已是逐漸減少,越後越少的,到了現在已沒有這樣的人了。如此看來,就曉得仗自己的力量去斷煩惱了生死,是一件很難的事情。此時如仍不自量力,要說大話,輕視這個念佛橫超法門,而是別修其他法門,那恐怕要了生死,就比登天還要更難了。 我並非說其他的法門不好,實在是因為法門有契理不契機的,有契機不契理的。唯有這個念佛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不可思議,尤其是在末法世中,更為適合眾生的根性。所以《大集經》雲:「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還有密宗即身成佛的話,縱然聽起來,是如此動人,但是事實上,並沒有如此快便。即身成佛的意義,是說密宗功夫修到成功的時候,現身就可成道。然而這樣成道,不過是了生死而已,勉強說成佛也可以。如果是真的當做成了五住究盡、二死永忘的佛,那就大錯特錯了。 譬如一個小孩子,剃下頭髮,人人就叫他和尚,或是受了三壇大戒的比丘也叫他為和尚,或是在叢林裡頭做方丈的也是叫做和尚。但如上的和尚,勉強也可說得,如果是當做真的和尚也是不對的。就事實來講,是要有道德學問,能夠有使人生長法身慧命的力量,才算是名副其實的和尚的。 要知道我們這個世界,在釋迦牟尼佛的佛法中,只有釋迦牟尼一人是即身成佛,再要到了彌勒佛下生的時候,才可算又是一尊即身成佛的佛。在釋迦牟尼滅後,彌勒未來的中間要再覓個即身成佛的,無論如何也是不可得的,即使釋迦牟尼尊重來世應,也無示現即身成佛的道理。 在前清康熙、乾隆年間,西藏的活佛到臨終的時候,能曉得死後要去哪家投胎,叫弟子們到時去接他。且在出胎時候,也能說他是某某地方的活佛,然而雖有這樣本事,也還不是即身成佛。 何以知道呢?因為如果真是即身成佛的,自然就能像釋迦牟尼佛那樣的,能說各種方言,一音說法,也能令一切眾生皆能會得。何以西藏的活佛,中國的語言他就不懂呢?如此一件小事,就可證明他不是即身成佛了。何況後來的活佛,死時也無遺言,生時也無表示,都是有人安排,拈鬮而定的,那更是不必說了。 而且修密宗的功夫,要成功也是很不容易的,如果專求神通速效,不善用心,且還有遭遇魔事的危險,還不如念佛來得穩當。 民國十七年(1928年),上海有一皈依弟子,請我到他家吃齋,便說他有個親眷是學佛多年的女居士,學問也很好,已有五十多歲了,可否叫她來談談?我說可以的,於是就叫她來。 等到見面的時候,我就對她說:「年紀大了,趕快要念佛求生西方。 她答道:「我不求生西方,我要生娑婆世界。」 我便回答她道:「你的志向太下劣了。」 她又說:「我要即身成佛。」 我又回答她道:「你的志向太高尚了,為什麼那個清凈世界不肯往生,偏要生在此濁惡的世界?要知道,即身成佛的道理是有的,可是現在沒有這樣的人,也非你我可以做得到的事。」 像這樣不明道理的女居士竟毫不自量的口出大言,實在是自誤誤人的。 )大師又說:宗門以開悟為事、凈宗以往生為事。開悟而不往生者,百有九十;往生而不開悟者,萬無有一。此義認不準,或致因求悟而反不以往生為事,則其誤大矣。大師《文鈔》之《復鄭慧洪居士書四》里說:汝欲開悟,豈須用參究工夫,但能念到念極情忘時,自可開悟。即不悟亦無所礙。須知有信願,不悟亦可往生。得悟無信願,仍是六道輪迴中人。汝欲舍坦途而趨險道,是尚得謂之知凈土法門乎。(你想要開悟,哪裡一定要用參究的工夫,只要念佛能念到極處,使凡夫的情見忘卻之時,自然能夠開悟。就是不能開悟也沒有關係。要知道有信願不開悟也可以往生。而開悟沒有信願,仍然是六道輪迴之中的凡夫。你想要捨棄坦途而選擇險道,這樣還能說是真正懂得凈土法門的偉大嗎?)2、據佛教經典大乘《同性經》卷下、大乘《法苑義林章》卷六本等記載:到「佛教末法時期」時-- 「教法垂世,人雖有稟教,而不能修行證果,稱為末法。」 「不能修行證果」,這是佛經中這麼明確的話。佛祖說話絕不「妄語」的。「妄語」是佛教的根本大戒。3、佛經中關於「佛教末法時期」「已經度不了人」的問題有具體的論述-- ①《占察善惡業報經》:末法時期-- 人們「於佛法中鈍根少信,得道者極少,乃至漸漸於三乘中,信心成就者,亦復甚少,所有【修學世間禪定,發諸通業,自知宿命者,次轉無有,如是於後入末法中,經久得道,獲信禪定通業等,一切全無】」。 佛教基本原理「一切法由心想生」,你真誠的想,久而久之,你會見到的。我小時候喜歡畫古人,特別喜歡,大家都說我有繪畫天賦。當我初中一年級時,在老家平房上夏天睡覺,見到滿天的古人,峨冠博帶,還有帝王乘坐四匹馬的大車,雖在天上,卻看的很清晰,如同在我眼前。這種狀態最少持續了三個月之久。一個念佛人,當念到功夫成片,或一心不亂時,可以見到。這時,他就能隨意往生,想何時走就何時走,預知時至。想坐著走就坐著走,想站著走就站著走,還有高僧倒立著往生的。念佛人能做到。 往生者有的沒什麼佛教學問,甚至是普通老太太,都能預知時至,還有的能隨意挑選哪天走,真正是跳出三界,不在五行。這就足以證明凈土法門的偉大和阿彌陀佛無窮的神力。
推薦閱讀:

有沒有打坐有成就的人在這裡啊?
打坐與禪修
怎樣培養正念?
以戒色的目的去打坐,會有效嗎?我真的很想寡慾。自己在戒,用心理暗示的方法,直到剛才,失敗了。?

TAG:修行 | 打坐 | 大師 | 指導 | 不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