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入伏第一天(教你怎樣計算入伏)

今天是入伏第一天(教你怎樣計算入伏)三伏天, 入伏

常言道:「冬練三九,夏練三伏」今天是入伏的第一天,那麼什麼是三伏,三伏天是怎麼計算的?一、「三伏天」的由來三伏的最早記載見於春秋時代的秦德公二年,即公元前676年,三伏是初(頭)伏、中(二)伏和末(三)伏的總稱。「三伏天」是按照我國古代的「干支紀日法」確定的。三伏的日期是按節氣的日期和干支的日期相配合來決定。按農曆的規定,數伏,並不是從夏至數起,所謂「夏至三庚便數伏」。這就是說,在夏至以後的第三個庚日(指干支紀日中帶有「庚」字的日子)是「初伏」,第四個庚日是「中伏」, 第五或第六個庚日是末伏,這就是所謂的「三伏」。由於天干地支配製組合日子的六十循環情況,有的時候初伏結束之後,不見得馬上就會出現庚日,這個時候中伏期間可能就會超過10天,也就是20天的情況。兩個庚日之間是10天,初伏與夏至之間的天數不一定,最少是21天,最多是30天。俗話說「熱在三伏」,按照我國傳統曆法,自初伏開始進入夏季常年相對最熱的「三伏天」。一般說來,「三伏天」中以「中伏」的平均氣溫最高。當然,古人的這種推算方法並不十分科學,並不一定與當年的氣象實際緊密結合,各地全年中的極端最高氣溫也不一定出現在「中伏」,甚至不一定在「三伏」。但不管怎麼說,「三伏天」確實是盛夏酷暑的時候。根據我國相關曆法,立秋後的第1個「庚日」,是盛夏暑期「末伏」的起始日;立秋後的第2個「庚日」,是盛夏暑期「出伏」日。「末伏」結束、「出伏」的一天,也是「三伏」天告別酷暑的日子。二、「三伏天」的日期確定方法我國古代,每年每月每日每時都有對應的干支,年月日時的干支互不干擾。天干地支是早在公元前二千六百九十七年,於中華始祖黃帝建國時,命大撓氏探察天地之氣機,探究五行(金木水火土),始作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十天干,及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地支,相互配合成六十甲子用為紀曆之符號。把天干與地支相配,就得甲子、乙丑、丙寅、丁卯……,交叉配合60次,故稱60花甲子。「三庚」就是遇上3個「庚」字,到第四個庚日為初伏。由於天干是10個,所以每隔10天就出現一個庚日,如庚子日、庚寅日、庚辰日等。一年365天(閏年366天)都不是10的整數倍,今年某一天庚日,明年就不一定是庚日。由於庚日的變化不定,所以每年入伏的日期不盡相同。要確定夏至後的第1個庚日,首先要掌握某一日干支是如何計算出來的。從已知日期計算干支紀日的公式為:G=4C+[C/4]+5y+[y/4]+[3*(M+1)/5]+d-3Z=8C+[C/4]+5y+[y/4]+[3*(M+1)/5]+d+7+i其中C是世紀數減一,y是年份後兩位,M是月份,d是日數。1月和2月按上一年的13月和14月來算。奇數月i=0,偶數月i=6。G除以10的餘數是天干,Z除以12的餘數是地支。計算時帶[ ]的數表示取整。例如:查2006年4月1日的干支日。將數值代入計算公式。G=4*20+[20/4]+5*06+[06/4]+[3*(4+1)/5]+1-3=117除以10餘數為7,天乾的第7位是『庚』。Z=8*20+[20/4]+5*06+[06/4]+[3*(4+1)/5]+1+7+6=213除以12餘數為9,地支的第9位是『申』。答案是:2006年4月1日的干支日是庚申日。再例如:查2009年6月7日的干支日。將數值代入計算公式。G=4*20+[20/4]+5*09+[09/4]+[3*(6+1)/5]+7-3=140除以10餘數為10,天乾的第10位是『癸』。Z=8*20+[20/4]+5*09+[09/4]+[3*(6+1)/5]+7+7+6=236除以12餘數為8,地支的第8位是『未』。答案是:2009年6月7日的干支日是癸未日。

推薦閱讀:

戴妃二十年,今天我們不談王室是非,來談談王妃的衣品
今天12月6日,666,順順順,誰打開!誰就順!(此文無價)
今天是個好日子
今天,農曆九月十九日,恭逢觀世音菩薩出家紀念日。
今天8月8●8888●發發發發●送給你的,打開看看,越快越好!

TAG:計算 | 一天 | 今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