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攝大乘論卷中

攝大乘論卷中

   應知勝相第二之二

若唯識似塵顯現依止。說名依他性。云何成依他。何因緣說名依他。從自熏習種子生故。系屬因緣不得自在。若生無有功能過一剎那得自住故。說名依他。若分別性依他實無所有似塵顯現。云何成分別。何因緣說名分別。無量相貌意識分別。顛倒生因故成分別。無有自相唯見分別故。說名分別。若真實性分別性永無所有為相。云何成真實。何因緣說名真實。由如無不如故成真實。由成就清凈境界由一切善法中最勝。於勝義成就故說名真實。複次若有分別及所分別。分別性成。此中何法名分別。何法所分別。何法名分別性。意識是分別。具三種分別故。何以故。此識自言熏習為種子。及一切識言熏習為種子。是故此生。由無邊分別。一切處分別但名分別。說名分別。此依他但是所分別。是因能成依他性為所分別。此中名分別性。云何分別能計度。此依他性。但如萬物相。緣何境界。執何相貌。云何觀見。云何緣起。云何言說。云何增益。由名等境界於依他性中。由執著相。由決判起見。由覺觀言說緣起。由見等四種言說實無有塵計實有為增益。由此因故能分別。此三種性云何。與他為異為不異。非異非不異。應如此說。有別義依他性名依他。有別義此成分別。有別義此成真實。何者別義說此名依他。從熏習種子系屬他故。復有何義此成分別。此依他性為分別因。是所分別故成分別。復有何義此成真實。此依他性或成真實。如所分別實不如是有故。復有何義由此一識成一切種種識相貌。本識識所餘生起識種種相貌故。復因此相貌生故。依他性有幾種。若略說有二種。一系屬熏習種子。二系屬凈品不凈品性不成就。是故由此二種系屬說名依他。分別性亦有二種。一由分別自性。二由分別差別真實性。亦有二種一自性成就。二清凈成就。復有分別更成四種。一分別自性。二分別差別。三有覺。四無覺。有覺者。能了別名言眾生分別。無覺者。不能了別名言眾生分別。複次分別有五種。一依名分別義自性。譬如此名目此義。二依義分別名自性。譬如此義屬此名。三依名分別名自性。譬如分別未識義名。四依義分別義自性。譬如分別未識名義。五依二分別二自性。譬如此名此義。何義何名若攝一切分別。復有十種。一根本分別。謂本識。二相分別。謂色等識。三依顯示分別。謂有依止眼等識識。四相變異分別。謂老等變異。苦樂等受。欲等惑及枉。時節等變異。地獄等欲界等變異。五依顯示變異分別。謂如前所說變異起變異分別。六他引分別。謂聞非正法類聞正法類分別。七不如理分別。謂正法外人非正法類分別。八如理分別。謂正法內人聞正法類分別。九決判執分別。謂不如理思惟種類身見為根本。與六十二見相應分別。十散動分別。謂菩薩十種分別。無有相散動。有相散動。增益散動。損減散動。一執散動。異執散動。通散動。別散動。如名起義散動。如義起名散動。為對治此十種散動分別故。於一切般若波羅蜜教中佛世尊說。無分別智能對治此十種散動。應知具足般若波羅蜜經義。如般若波羅蜜經言。云何菩薩行於般若波羅蜜。舍利弗。是菩薩實有菩薩。不見有菩薩。不見菩薩名。不見般若波羅蜜。不見行。不見不行。不見色。不見受想行識。何以故。色由自性空。不由空空見色空。非色無色異空故。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何以故。舍利弗。此但有名。所謂色是自性。無生無滅無染無凈。對假立名分別諸法。由假立客名隨說諸法如如。隨說如是如是生起執著。如此一切名菩薩不見。若不見不生執著。如觀色乃至識亦應作如此觀。由此般若波羅蜜經文句。應隨順思惟十種分別義。若由此別意依他性成有三性。是三性云何。性有三異。不成相雜無相雜義。由此道理此性成依他。不由此成分別及真實。由此道理此性成分別。不由此成依他及真實由此道理此性成真實。不由此成依他及分別。云何得知此依他性。由分別性顯現似法。不與分別性同體。未得名前於義不應生智故。法體與名一則此義相違。由名多故。若名與義一。名既多義應成多。此義體相違。由名不定體相雜此義相違。此中說偈

  於名前無智  多名及不定   義成由同體  多雜體相違   法無顯似有  無染而有凈   是故譬幻事  亦以譬虛空 

云何如此顯現而實非有。依他性一切種非不有。若無依他性真實性亦無。一切無不成。若無依他性及真實性。則有無染污及清凈品過失。此二品可知非無是故非一切皆無。此中說偈

  若無依他性  真實性亦無   則恆無二品  謂染污清凈 

諸佛世尊於大乘中說鞞佛略經。此經中說。云何應知分別性。由說無有品類此性應知。云何應知依他性。由說幻事鹿渴夢相影光谷向水月變化如此等譬應知其性。云何應知真實性。由說四種清凈法應知。此性四種清凈法者。一此法本來自性清凈。謂如如空實際無相真實法界。二無垢清凈。謂此法出離一切客塵障垢。三至得道清凈。謂一切助道法及諸波羅蜜等。四道生境界清凈。謂正說大乘法。何以故。此說是清凈因故非分別。清凈法界流故非依他。由此四種清凈法。攝一切清凈法皆盡。此中說偈

  幻等顯依他  說無顯分別   若說四清凈  此說屬真實   清凈由本性  無垢道緣緣   一切清凈法  四皆攝品類 

何因何緣是依他性。如經所說。幻事等譬所顯。於依他性中為除他虛妄疑惑。云何他於依他性中生虛妄疑惑。諸說。於依他性中有如此虛妄疑心。若實無有物。云何成境界。為決此疑故說幻事譬。若無境界。心及心法云何得生。為決此疑故說鹿渴譬。若實無塵。愛非愛受用云何得成。為決此疑故說夢相譬。若實無法。善惡二業愛非愛果報云何得生。為決此疑故說影譬。若實無法。云何種種智生。為決此疑故說光影譬。若實無法。云何種種言說起。為決此疑故說谷響譬。若實無法。云何成緣真實法定心境界。為決此疑故說水月譬。若實無法。云何諸菩薩故作心無顛倒心。為他作利益事於六道受生。為決此疑故說變化譬。婆羅門問經中言。世尊。依何義說如此言。如來不見生死不見涅槃。於依他性中依分別性及依真實性。生死為涅槃依無差別義。何以故。此依他性由分別一分成生死。由真實一分成涅槃。阿毗達磨修多羅中佛世尊說法有三種。一染污分。二清凈分。三染污清凈分。依何義說此三分。於依他性中分別性為染污分。真實性為清凈分。依他性為染污清凈分。依如此義故說三分。於此義中以何為譬。以金藏土為譬。譬如於金藏土中。見有三法。一地界二金三土。於地界中土非有。而顯現金實有不顯現此土。若以火燒煉土則不現金相自現。此地界土顯現時由虛妄相顯現。金顯現時由真實相顯現。是故地界有二分。如此本識未為無分別智火所燒煉時。此識由虛妄分別性顯現。不由真實性顯現。若為無分別智火所燒煉時。此識由成就真實性顯現。不由虛妄分別性顯現。是故虛妄分別性識即依他性有二分。譬如金藏土中所有地界。複次有處世尊說一切法常住。有處說一切法無常。有處說非常非無常。依何義說常。此依他性由真實性分常住。由分別性分無常。由二性分非常非無常。如依此義說常無常無二。如此說苦樂無二。善惡無二。空不空無二。有我無我無二。靜不靜無二。有性無性無二。有生無生無二。有滅無滅無二。本來寂靜不寂靜無二。本來涅槃非涅槃無二。生死涅槃無二。由如此等差別。諸佛如來依義密語。由此三性應隨決了。常無常等正說如前解釋。此中說偈

  如法實不有  如彼種種現   由此法非法  故說無二義   依一分說言  或有或非有   依二分說言  非有非非有   如顯現不有  是故說永無   如顯現實有  是故說非無   由自體非有  自體不住故   如取不有故  三性成無性   由無性故成  前為後依止   無生滅本靜  及自性涅槃 

複次有四意四依。一切佛世尊教應隨決了。一平等意。譬如有說。昔是時中我名毗婆屍久已成佛。二別時意。譬如有說。若人誦持多寶佛名。決定於無上菩提不更退墮。復有說言。由唯發願於安樂佛土得往彼受生。三別義意。譬如有說。事如是等恆伽所有沙數諸佛。於大乘法義得生覺了。四眾生樂欲意譬如如來先為一人讚歎布施後還毀呰。如施戒及余修亦爾。是名四種意。四依者。一令入依。譬如於大小乘中佛世尊說人法二種通別二相所攝俗諦。二相依。譬如隨所說法相中必有三性。三對治依。此中八萬四千眾生煩惱行對治顯現。四翻依。此中由說別義言詞以顯別義譬。如偈言

  阿娑離娑羅摩多耶  毗跋耶斯者修絺多   離施那者僧柯履多  羅槃底菩提物多摩 

若人慾廣解釋大乘法。略說由三相。應當如此解釋。一廣解緣生體相。二廣解依因緣已生諸法實相。三廣解成立所說諸義。廣解緣生體相者。如偈說言。熏習所生諸法。此從彼如此果報識及生起識。由更互因生。廣解釋依因緣已生諸法實相者。諸法者。謂生起識為相。有相及見識為自性。複次諸法依止為相。分別為相。法爾為相由此言說於三性中諸法體相則得顯現。如偈言

  從有相有見  應知法三相 

云何得解說此法相。分別性。於依他性實無所有。真實性於中實有。由此二不有有故。非得及得未見已見。真如一時自然成。於依他性中分別性無故。真實性有故。若見彼不見此。若不見彼即見此。如偈言

  依他中分別  無但真實有   故不得及得  於中二平等 

廣解成立所說諸義者。譬如初所說文句。由所余諸句顯示分別。或由功德依止。或因事義依止。功德依止者。廣說佛世尊功德。最清凈慧無二行。無相法為勝依。意行住於佛住。至得諸佛平等行無礙行。不可破無對轉法。不可變異境不可思惟。所成立法。至三世平等。於一切世界現身。於一切法智慧無礙。一切行與智慧相應。於法智無疑。不可分別身。一切菩薩所受智慧。至無二佛住波羅蜜。至無差別如來解脫。智究竟已得無邊佛地。平等法界為勝虛空界。為後邊最清凈慧。如此初句由所余句。次第應知分別解釋。若如此正說法義得成最清凈慧者。諸佛如來智慧。於一切法清凈無不了別。如此本義應知由二十一佛功德所攝。於所知一切無障行起功德。於有無無二相真如最清凈令入功德。不由功用不舍如來事佛住功德。於法身依止及意事無差別功德。修習一切障對治功德。降伏一切外道功德。生於世間非世間法所染污功德。安立正法功德。四種善巧答他問功德。於一切世界中顯現應化身功德。能決他疑功德。由種種行能令他入功德。於未來世法生智功德。隨眾生樂顯現功德。能行無量依止眾生正教化事功德。平等法身波羅蜜成就功德。隨眾生意顯現純凈佛土功德。是三種佛身無離無別處功德。窮生死際能生一切眾生利益安樂功德。由無盡功德。因事義依止者。如經言。若菩薩與三十二法相應說名菩薩。於一切眾生與利益安樂意相應。令入一切智智意。我今於何處中當相應如此智。舍高慢心堅固善意。非假作憐愍。意不貪報恩。於親非親所平等意永作善友意。乃至無餘涅槃稱量談說歡笑先言於諸眾生慈悲無異於所作事無退弱心無厭倦心聞義無足。於自作罪能顯其過。於他作罪不怪訶責。於一切威儀中恆持菩提心。不求果報而行布施。不著一切怖畏及道生受持禁戒。於一切眾生忍辱無礙。為引攝一切善法行於精進。修三摩提滅離無色定。與方便相應智。四攝相應方便於持戒破戒中。善友無二。事善知識恭敬心。聽法恭敬心樂住阿蘭若處。於世間希有不生安樂心。於下品乘不生喜樂心。於大乘教觀實功德。遠離惡友敬事善友。恆治四種梵住。治無量心清凈。恆遊戲五神通。恆依智慧行。於住正行不住正行眾生。無舍離心引攝大眾。一向決定言說恭敬實事先恭敬行。菩薩心與如此等法相應說名菩薩。由如此文句前說初句應知。解說初句者。謂於一切眾生利益安樂意。此利益安樂意文句別有十六文句所顯業應知。解說十六業者。一傅傅行業。二無倒業。三不由他事自行業。四不可壞業。五無求欲業。有三句解釋應知。不貪報恩。有恩無恩眾生不生愛憎心。隨順行乃至餘生隨處相應言說業。有二句解釋應知。有苦有樂無二眾生平等業。無下劣業。不可令退轉業。攝方便業。厭惡所對治業。有二句解釋應知。無間思量業。行進勝位業。有七句解釋應知。正修加行六波羅蜜。恭敬行四攝成就方便業。有六句解釋應知。事善知識聽聞正法。住阿蘭若處。遠離邪覺觀。正思惟功德。有二句。顯事善友功德。有二句。顯成就業。有三句解釋應知。治無量心清凈得威德。證得功德安立他業。有四句解釋應知。引攝大眾無有疑心。立正教學處。法財二攝無染污心。如此等句。應知解釋初說文句。此中說偈

  取如前說句  隨德句差別   取如前說句  由義別句別 

   攝大乘論應知入勝相第三

如此已說應知勝相。云何應知應知入勝相。多聞所熏習依止。非阿黎耶識所攝。如阿黎耶識成種子。正思惟所攝。似法及義顯相所生。似所取種類有見意言分別。何人能入應知相。大乘多聞熏習相續已得承事。無量出世諸佛。已入決定信樂正位。由善成熟修習增長善根。是故善得福德智慧二種資糧。諸菩薩於何處入唯識觀。有見似法義顯相意言分別。大乘法相所生。於願樂行地入。謂隨聞信樂故。見道謂如理通達故。修道謂能對治一切障故。究竟道中。謂出離障垢最清凈故。一切法實唯有識。如說隨聞信樂故。如理通達故。能對治一切障故。出離障垢最清凈故。云何得入。由善根力持故。由有三相練磨心故。由滅除四處障故。緣法義為境。無間修。恭敬修。奢摩他毗缽舍那。無放逸故。十方世界無數量故。不可數量在人道眾生。剎那剎那證得無上菩提。是名第一練磨心。由此正意施等諸波羅蜜必得生長。是我信樂已得堅住。由此正意我修習施等波羅蜜。進得圓滿則為不難。是名第二練磨心。若人與眾善法相應。後捨命時於一切受生中。可愛富樂自然而成。是人得有礙善此義尚應成。云何我得圓滿善及無礙善。一切如意可愛富樂而當不成。是名第三練磨心。此中說偈

  人道中眾生  念念證菩提   處所過數量  故無下劣心   善心人信樂  能生施等度   勝人得此意  故能修施等   若善人死時  即得勝富樂   滅位圓凈善  此義云何無 

由滅除四處障故。由舍離聲聞獨覺思惟故。邪思惟滅於大乘中生信心及決了心故。滅一切邪意及疑。是所聞思諸法中。舍離我及我所邪執故。是故滅除法執。安立現前住一切相思惟悉不分別。是故能滅除分別。此中說偈

  現住及安立  一切相思惟   智人不分別  故得無上覺 

緣法及義為境。何因何方便得入。由聞熏習種類正思惟所攝。顯現似法及義。有見意言分別故。由四種尋思。謂名義自性差別假立尋思

由四種如實智。謂名義自性差別。如實智四種不可得故。若菩薩已入已解如此等義。則修加行為入唯識觀。於此觀中意言分別似字言及義顯現。此中是字言相。但意言分別得如此通達。此義依名言唯意言分別。亦如此通達此名義自性差別。唯假說為量。亦如此通達。次於此位中但證得唯意言分別。是觀行人不見名及義。不見自性差別假說。由實相不得有自性差別義。已由四種尋思及四種如實智。於意言分別顯現似名及義。得入唯識觀。於唯識觀中入何法。如何法得入。但入唯量相見二法。種種相貌名義。自性差別假說自性差別義。六種相無義故。由此能取所取非有為義故。一時顯現似種種相貌及生故。譬如闇中藤顯現似蛇。猶如於藤中蛇即是虛實不有故。若人已了別此藤義。先時蛇亂智不緣境起。即便謝滅唯藤智在。此藤智由微細分析虛空無實境。何以故。但是色香味觸相故。若心緣此境。藤智亦應可滅。若如此見已伏滅。六相顯現。似名及義。意言分別塵智不生。譬如蛇智。於伏滅六相義中。是唯識智亦應可伏滅。譬如藤智。由依真如智故。如此菩薩由入似義顯現意言分別相故。得入分別性由入唯識義故。得入依他性。及云何得入真實性。若舍唯識想已。是時意言分別。先所聞法熏習種類。菩薩已了別伏滅塵想。似一切義顯現。無復生緣故不得生。是故似唯識意言分別亦不得生。由此義故。菩薩唯住無分別。一切義名中由無分別智。得證得住真如法界。是時菩薩平等平等能緣所緣無分別智生。由此義故菩薩得入真實性。此中說偈

  法人及法義  性略及廣名   不凈凈究竟  十名差別境 

如此菩薩由入唯識觀故。得入應知勝相。由入此相得入初歡喜地。善通達法界。得生十方諸佛如來家。得一切眾生心平等。得一切菩薩心平等。得一切諸佛如來心平等。此觀名菩薩見道

複次何故菩薩入唯識觀。由緣極通法為境出世奢摩他毗缽舍那智故。由無分別智後所得種種相識為相智故。為滅除共本阿黎耶識中一切有因諸法種子。為生長能觸法身諸法種子。為轉依。為得一切如來正法。為得一切智智故。入唯識觀。無分別智後所得智者。於本識及所生一切識識及相識相中由觀似幻化等譬自性無顛倒。由此義故。菩薩如幻師於一切幻事自了無倒。於一切相因緣及果中。若正說時常無偏倒

是時正入唯識觀位中。有四種三摩提。是四種通達分善根依止菩薩云何應見。由四種尋思。於下品無塵觀忍光得三摩提。是暖行通達分善根。依止於最上品無塵觀忍光增三摩提。是頂行通達分善根。依止於四種如實智。菩薩已入唯識觀了別無塵故。正入真義一分通行三摩提。是隨非安立諦忍。依止此三摩提最後剎那。了伏唯識想。轉名無間三摩提。應知是世第一法依止四種三摩提。是菩薩入非安立諦觀前方便。若菩薩如此入初地已得見道。得通達入唯識。云何菩薩修習觀行入於修道。如佛廣說。所安立法相。於菩薩十地。由攝一切如來所說大乘十二部經故得現前。由治所說通別二境。由生起緣極通境出世無分別智。及無分別智後所得奢摩他毗缽舍那智。由無量無數百千俱胝大劫中依數數修習。由昔及今所得轉依。為得三種佛身更修加行。是聲聞見道。是菩薩見道。此二見道差別云何。聲聞菩薩見道應知有十一種差別。何者為十一。一由境界差別。謂緣大乘法為境。二由依止差別。謂依大福德智慧資糧為依止。三由通達差別。謂通達人法二無我。四由涅槃差別。謂攝無住處涅槃以為住處。五由地差別。謂依十地為出離。六七由清凈差別。謂滅煩惱習氣。及治凈土為清凈。八由於一切眾生得平等心差別。謂為成熟眾生不舍加行功德善根。九由受生差別。謂生如來家為生故。十由顯現差別。謂於佛子大集論中常能顯現為攝受正法。十一由果差別。謂十力無畏不共如來法。及無量功德生為果故。此中說兩偈

  名義互為客  菩薩應尋思   應觀二唯量  及彼二假說   從此生實智  離塵分別三   若見其非有  得入三無性 

又正教兩偈。如分別觀論說

  菩薩在靜位  觀心唯是影   舍離外塵相  唯定觀自想   菩薩住於內  入所取非有   次觀能取空  後觸二無得 

復有大乘莊嚴經論所說五偈。為顯此道

  菩薩生長福及慧  二種資糧無量際   於法思惟心決故  能了義類分別因   已知義類但分別  得住似義唯識中   故觀行人證法界  能離二相及無二   若離於心知無餘  由此即見心非有   智人見此二不有  得住無二真法界   由無分別智慧人  恆平等行遍一切   染衣稠密過聚性  遣滅如葯能除毒   佛說正法善成立  安心有根於法界   已知憶念唯分別  功德海岸智人至 

   攝大乘論入因果勝相第四

如此已說入應知勝相。云何應知入因果勝相。由六波羅蜜。謂陀那屍羅羼提毗梨耶持訶那般羅若波羅蜜。云何由六波羅蜜得入唯識。復云何六波羅蜜成入唯識果。此正法內有諸菩薩。不著富樂心。於戒無犯過心。於苦無壞心。於善修無懶墮心。於此散亂因中不住著故。常行一心如理簡擇諸法得入唯識觀。由依止六波羅蜜。菩薩已入唯識地。次得清凈信樂意所攝六波羅蜜。是故於此中間設離六波羅蜜。加行功用。由信樂正說愛重隨喜願得思惟故。恆無休息行。故修習六波羅蜜究竟圓滿。此中說偈

  修習圓白法  能得利疾忍   菩薩於自乘  甚深廣大說   覺唯分別故  得無著智故   是樂信清凈  名清凈意地   菩薩在法流  前後見諸佛   已知菩提近  無難易得故 

何故波羅蜜唯有六數為安立。能對治六種惑障故。為一切佛法生起依處故。為隨順成熟一切眾生依止故。為對治不發行心因故。立施戒二波羅蜜。不發行心因者。貪著財物及以室家。若已發修行心。為對治退弱心因故。立忍精進二波羅蜜。退弱心因者。謂生死眾生違逆。若事長時助善法加行疲怠。若已起發行及不退弱心。為對治壞失心因故。立定慧二波羅蜜。壞失心因者。謂散亂邪智。是故為對治六種惑障。立波羅蜜有六數。為一切佛法生起依處故者。前四波羅蜜是不散亂因。次一波羅蜜是不散亂體。由依止此不散亂故。能如實覺了諸法真理。一切如來正法皆得生起。是故為一切佛法生起依處。立波羅蜜有六數。為隨順成熟一切眾生依止故者。由施波羅蜜利益眾生。由戒波羅蜜不損惱眾生。由忍波羅蜜能安受彼毀辱不起報怨心。由精進波羅蜜生彼善根滅彼惡根。由此利益因一切眾生皆得調伏。次彼心未得寂靜為令寂靜。已得寂靜為令解脫。故立定慧二波羅蜜。由此六度菩薩善教眾生。故得成熟。是故為隨順成熟一切眾生依止。立波羅蜜有六數。由如此義。是故應知成立波羅蜜有六數

此六波羅蜜相云何可見。由六種最勝六波羅蜜。通相有六。一由依止無等。謂依止無上菩提心起。二由品類無等。謂一一波羅蜜略說皆有三品。菩薩皆具修行。三由行事無等。謂安樂利益一切眾生事。菩薩所行諸度皆為成此二事故。四由方便無等。謂無分別智菩薩所行諸度。皆是無分別智所攝故。五由迴向無等。謂迴向無上菩提菩薩所行諸度。決定轉趣一切智果故。六由清凈無等。謂惑智二障永滅無餘。菩薩所行諸度分分除二障。乃至皆盡故。施即是波羅蜜。波羅蜜即是施耶。有是施非波羅蜜。有是波羅蜜非施。有是施是波羅蜜。有非施非波羅蜜。如施中四句應知余度亦有四句

云何說六波羅蜜如此次第。前前波羅蜜隨順次生後後波羅蜜故。複次前前波羅蜜。由後後波羅蜜所清凈故

依何義立六度名。此義云何可見。於一切世間聲聞獨覺施等善根中。最勝無等故。以能到彼岸故。是故通稱波羅蜜。能破滅吝惜嫉妒及貧窮下賤苦故稱陀。復得為大富主。及能引福德資糧故稱那。能寂靜邪戒及惡道故名屍。復能令得善道及三摩提故稱羅。能滅除嗔恚及忿恨心故名羼。復能生自他平和事故稱提。能滅除懶惰及諸惡法名毗梨。復行不放逸生長無量善法故稱耶。能滅除散亂故名持訶。及能引心令住內境故稱那。能滅一切見行。能除邪智故名般羅。能緣真相隨其品類知一切法故稱若

云何應知諸波羅蜜修習。若略說應知修習有五種。一修加行方法。二修信樂。三修思惟。四修方便勝智。五修利益他事。此中前四修應知如前。利益他事修者。諸佛無功用心。不舍如來事修習諸波羅蜜。至圓滿位中。更修諸波羅蜜

複次思惟修習者。愛重隨喜願得思惟六意攝所修六意者。一廣大意。二長時意。三歡喜意。四有恩德意。五大志意。六善好意廣大意者。若菩薩若干阿僧祇劫能得無上菩提。以如此時為一剎那剎那。菩薩於此時中剎那剎那常捨身命。及等恆伽沙數世界滿中七寶奉施供養如來。從初發心乃至入住究竟清涼菩提。是菩薩施意猶不滿足。如此多時剎那剎那滿三千大千世界熾火。菩薩於中行住坐卧。為四威儀離一切生生之具。戒忍精進三摩提般若心菩薩恆現前修。乃至入住究竟清涼菩提。菩薩戒忍等意亦不滿足。是無厭足心。是名菩薩廣大意。若菩薩從初發心乃至成佛。不舍無厭足心。是名菩薩長時意。若菩薩由六波羅蜜所作利益他事。常生無等歡喜。眾生得益其心歡喜所不能及。是名菩薩歡喜意。若菩薩行六波羅蜜利益眾生已。見眾生於我有大恩德。不見自身於彼有恩。是名菩薩有恩德意。若菩薩從六波羅蜜所生功德善根。施與一切眾生以無著心迴向。為令彼得可愛重果報。是名菩薩大志意。若菩薩所行六波羅蜜功德善根。令一切眾生平等皆得為彼迴向無上菩提。是名菩薩善好意。由此六意所攝愛重思惟菩薩修習。若菩薩隨喜無量菩薩修加行六意所生功德善根。是名菩薩六意所攝隨喜思惟。若菩薩願一切眾生修行六意所攝六波羅蜜。及願自身修行六意所攝六波羅蜜。修習加行乃至成佛。是名菩薩六意所攝願得思惟。若人得聞六意所攝菩薩思惟修習。生一念信心。是人則得無量無邊福德之聚。諸惡業障壞滅無餘。若人但聞尚得無量無邊福德。何況菩薩盡能修行

云何應知諸波羅蜜差別。由各有三品知其差別。施三品者。一法施。二財施。三無畏施。戒三品者。一守護戒。二攝善法戒。三攝利眾生戒。忍三品者。一他毀辱忍。二安受苦忍。三觀察法忍。精進三品者。一勤勇精進。二加行精進。三不下難壞無足精進。定三品者。一安樂住定。二引神通定。三隨利他定。般若三品者。一無分別加行般若。二無分別般若。三無分別後得般若

云何應知諸波羅蜜攝義。一切善法皆入六波羅蜜攝以為彼性故。彼是六波羅蜜所流果故。一切善法所隨成故

云何應知諸波羅蜜所對治。攝一切惑以為彼性故。為彼生因故。為彼所流果故

云何應知諸波羅蜜功德。若菩薩輪轉生死。大富位自在所攝。大生所攝。大眷屬徒眾所攝。大資生業事成就所攝。無疾惱少欲等所攝。一切工巧明處聰慧所攝。如意無失富樂利益眾生為正事故。菩薩修行六度功德。乃至入住究竟清涼菩提。恆在不異故

云何應知諸波羅蜜更互相顯。世尊或以施名說諸波羅蜜。或以戒名。或以忍名。或以精進名。或以定名。或以般若名說諸波羅蜜。如來以何意作如此說。于波羅蜜修行方便中。一切餘波羅蜜皆聚集助成故。此即如來說意。此中說郁陀那偈

  位數相次第  名修差別攝   對治及功德  互顯諸度義 


推薦閱讀:

大乘無量壽經  (第四十五集) ---佛緣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經講記(往生正因第二十五)
【重磅觀察】索達吉堪布《六祖壇經釋》獻疑(五一):硬說禪宗非顯宗,割裂顯宗與大乘
1596 31 P0271 攝大乘論釋論(10卷)〖隋 笈多共行炬等譯〗叄
1595 31 P0152 攝大乘論釋(15卷)〖陳 真諦譯〗肆

TAG:大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