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當代名家】——張英才(2017年第8期)

【當代名家】


張英才 1961年出生於北京,祖籍山東德州。中國美協編審、致公黨中央文化委員會委員、中國致公畫院畫家、中國美協會員、中國攝協會員、中國畫藝術創作院執行院長。現供職於中國美協展覽部。作品參加由中國美協主辦的古韻流村——全國山水畫寫生展、由中國國家畫院主辦的融聚——2009中國國家畫院學術邀請展、由文化部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在法國舉辦的中華底蘊——中國山水畫藝術展、由中國畫學會主辦的神奇的鄂爾多斯——全國中國畫名家作品邀請展等,獲第十一屆全國美術作品展提名獎等。


返丹青寫春山

——讀張英才山水畫有感

□賈德江

近年來,張英才以其清新朴茂、溫潤華滋、獨具面貌的山水畫屢屢展露於全國各類的展事中,就像平地里響起了一聲春雷,他的山水畫受到了極為廣泛的關注。

其實,張英才並非是「一超直入如來地」的天才。他對於繪畫的酷愛是從少年時期開始的,畫過素描,也畫過一些水彩。15歲那年,他師從京城山水名家王碩成先生習畫。其後的20年間,他都以極強的社會責任感為中國美協做著服務工作,只能在公務之餘沉浸於繪畫的探索中,堅持不輟,銖積寸累。真正有機會名正言順地拿起畫筆,是從2007年調至中國美協展覽部工作後開始的。這期間,隨著美協組織的一次次全國性寫生活動,他有機會隨同當代知名畫家們一起採風於天南地北、長城內外,畫江南也畫北國、畫雲貴也畫太行。

他的山水畫多以表現江湘、雲貴一帶綠水青山為主,丘陵山崗、林麓映帶、山寨木樓、煙雨迷濛,一派南方的幽野秀色。無疑,張英才緊緊抓住了貼近生活、實鏡寫生這一基本點,使他的作品充實而多樣,溫厚而清曠,沒有空洞和重複的樣式。對於空間的掌控和再組合,打破了原來自然主義的場景描繪,凌亂的景物如今在嚴謹的構圖中具有了一種沉穩的秩序,通過點線披離、落英繽紛的交織穿插,獲得了整體性的視覺力度,含蓄而通透,有平和儒雅之氣。

張英才的作品,注重骨法用筆、點線造型,勁健俊爽,發揮了以書法入畫法中線條的抒情表現能力,但他也注意到了明清以來的山水畫過分注重局部筆墨的表現力而忽視了全局構圖結構整一的流弊。在這一過程中,筆的提按使轉、輕重疾徐、乾濕濃淡,成為一種綜合性的和聲織體,與多樣化的線條組織共同表達出顧盼有情的筆墨交響。正如石濤在《畫語錄》中所言:「取形用勢,寫生揣意,運情摹景,顯露隱含,人不見其畫之成,畫不違其心之用。」張英才經過多年實踐,反覆探索,已經把握筆墨相生相發的規律,揮毫運墨已達到筆中含墨、墨中見筆的境界。

不僅於此,為了達到和諧的空間關係,張英才又把色彩引進了他的山水,追求一種平實、清靜、典雅的色彩感覺。他選擇一兩種色彩作為畫面的基調,以單純來烘托意境氛圍。將色彩的冷暖、深淺和色相的對比控制在一定的範圍內,與筆情墨韻相得益彰,使每一處顏色都能傳遞沉靜細膩的感情,從而達到一種淡泊秀雅、富於生命活力之境,與他所尊重的畫家相比,他更善於在單純和變化之間取得平衡,整體性的氣脈貫通的單純一直是他統領畫面的主旨。

細讀張英才的作品,使我想到中國畫的創新之途,可以從傳統中獲取很多啟發,古人之優長如淺絳之法、青綠之法,自可以研究發揚,古人之不足如結構、色彩交織的薄弱,更可以借西方之石而攻之。張英才正是在中國傳統藝術的厚蘊上,借鑒現代藝術的探索成果,將自然山水與人文景觀轉換為當代精神的形象表達。在張英才的山水畫中,不僅色彩與筆墨達到一種微妙的和諧,而且由於西方水彩法的妙用、傳統青綠設色的雅化、筆墨皴法鋪陳敷彩的互補,使得他沒有像古人那樣「隨類賦彩」,而是以主觀化的色彩基調錶達不同的心境,使色彩的運用從視覺的愉悅進入到情感的表達這一層次。

張英才的山水畫是在與大自然的謙和對話中,重建了人與自然的詩意化聯繫,那裡的山情水境散發著迷人的色澤,那裡的雲蒸霞蔚呈現出內美的天趣,使我們在忙碌的日常生活中時時擁有一份青山綠水的心境和懷抱。我想,張英才在多年的靜心體悟大自然的過程中,已經在不經意中抵達了心靈的彼岸,從而將自然景色的再現轉換為精神家園的呼喚。對於這樣一位執著者,我們有信心看到他對當代山水畫有更多的貢獻。

(有刪節)


張英才國畫作品選刊

國畫山水


國畫 溪山秋水


國畫山水


國畫山水


國畫山水



推薦閱讀:

關於圍棋的一些名家
[轉載]名家談「太極拳的身法問題」
太極名家詮釋楊氏傳統太極拳「提手上勢」之異同
中國畫創作參考圖譜:駿馬百圖,駿馬畫圖片,古今名家畫馬圖欣賞
清代名家筆下春色圖

TAG:名家 | 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