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肯定是偽經非如來說! 【貓眼看人】

楞嚴百偽呂澂(不完全校對版)  唐代佛典之翻譯最盛,偽經之流布亦最盛,《仁王》偽也,《梵網》偽也,《起信》偽也,《圓覺》偽也,《占察》偽也。實叉重翻《起信》,不空再譯《仁王》,又偽中之偽也。而皆盛行於唐。至於《楞嚴》一經,集偽說之大成,蓋以文辭纖巧,釋義模稜,與此土民性喜鶩虛浮者適合,故其流行尤遍。賢家據以解緣起,台家引說止觀,禪者援以證頓超,密宗又取以通顯教。宋明以來,釋子談玄,儒者闢佛,無不涉及《楞嚴》也。一門超出而萬行俱廢,此籠統顢頇之病深入膏肓,遂使佛法奄奄欲息,以迄於今,迷惘愚夫堅執不化者猶大有人在。邪說不除,則正法不顯,辭以辟之,亦不容己也。唯此經流傳既久,附會滋多,辨析披陳,遽難周盡。今先舉經文偽撰之證百餘條,以備論列,余則待師友之補正焉。  《楞嚴經》題下原注云:「一名《中印度那爛陀大道場經》,於灌頂部錄出別行。」此竊取《陀羅尼集經序》「從金剛大道場經出」之語而臆改之。金剛道場,謂菩提金剛座,佛於彼說《一字頂輪王經》等者是也。改「那爛陀」則不可通。其偽一。  密部經軌有灌頂曼荼羅作法乃稱「灌頂部」,如《大日經》、《金剛頂經》等是。《楞嚴》全經無入灌頂壇之說,而杜撰為灌項部出。其偽二。 ·  智升《續譯經圖記》錄傳聞之辭,《楞嚴》是神龍元年五月二十三昌極量所譯,房融筆授。按融以神龍元年二月甲寅(四日)流高州,州去京師六干二百餘里(們日唐書》四十一),關山跋涉,日數十里,計百數日,幾不達貶所,安能從容於廣州筆授而即成其所譯耶?其偽三。智升又謂懷迪證譯,懷邊曾預《大寶積經》之證文(《開元錄》),按塗鍔《大寶積經》述譯場證文有慧迪而無懷迪。又《開元錄》謂懷迪於《寶積》譯畢南歸,乃譯《楞嚴》。《寶積》竣事在先天二年,《楞嚴》譯於神龍元年,前後相去八載,又安得為之證耶?其偽四。   《楞嚴經序》,先出阿難墜摩登伽咒術一事,此竊取《摩登經》而撰之。據《楞嚴》卷二,波斯息王自說年六十二。佛與王同歲(《毗奈耶雜事》二十等)。當亦為六十二。阿難於佛滿六十歲時,已為佛待者(《中阿含》卷八等)。此時何得離佛遠遊致道魔難?其偽五。   《楞嚴經序》又雲,「屬諸比丘休夏自恣」,按諸律文,安居之時,不得離界,何況遠遊?如其受日未還,亦應於異界內共行恣。何能獨行乞食?此全不明憎制妄為之說。其偽六。經言:「自恣會訖,即赴王齋」。然依律制,自恣後當作衣,作訖,乃得他去,何得即受王請?此亦不明僧制妄說。其偽七。  印俗:旃陀羅等「賤族」,屏居城外,律制,比丘不得入舍,故佛經中只說入城乞食,不聞郊遊。阿難何得過淫女之居,自取煩惱?此亦杜撰。其偽八。  《楞嚴經序》列眾云:「比丘千二百五十人,皆阿羅漢。」而下又云:「應身無量,度脫眾生。此與菩薩何殊?又列眾中,有辟支無學,辟支正以不值佛為名,既同來會,又何異於聲聞?不明三乘異同。其偽九。  經說:「摩登伽女用娑毗迦羅先梵天咒。」按此娑毗迦羅,即經卷二、卷十所謂「先梵志說真話者」。印度外道惟迦毗羅說冥諦,今乃杜撰娑毗迦羅以湊字句。其偽十。經云:「阿難問儲妙奢摩他三摩禪那最初方便。?按奢摩他等三法並舉。乃竊取《圓覺》之文,《圓覺》則本諸《智論》。《智論》卷五分別三昧,有定、有禪、有三昧。此中定謂三摩咽多與三摩缽底,《圓覺》改為奢他三摩底與禪那,已是杜撰,今經又略三摩缽底為三摩,愈見支離。且三昧中豈有但止無觀而稱奢摩他者?其偽十一。  阿難共諸釋種出家,由於王命,時猶童稚,本無發意(《中阿含》三等),今經中乃有見佛三十二相渴仰剃落等語,發生七處征心一大段,豈非杜撰?其偽十二。經說:「眾生輪迴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凈明體。」此常住心,即後所云如來藏心妙真如性,實則法性假名心也(《莊嚴論》卷三)。法性之常,謂無我理,有佛無佛,恆不變易,豈別有體堪言住邪?臆想立言,其偽十三(此常任真心說,為後世誤解佛法之本,應辨)。 『「佛告阿難,有三摩提名大佛頂首楞嚴王。」按大佛頂是密法尊相,如何連首楞嚴以成一詞(首楞嚴,意雲健行。不可雲佛頂健行也)?又首楞嚴三昧是十地菩薩所得(見《首楞嚴三昧經》卷上),豈為最初方便?問答不符。其偽十四。 『  經說:「無始菩提涅槃元清凈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按佛法有自性涅槃而無自性菩提,無始之言,實為臆造。元清凈體,應指法性,法性為法所依,非能生法。今說能生諸緣(經卷二,諸緣謂色心),亦出杜撰。其偽十五。  經云:「執分別所了為心。」又云:「若分別性離塵無體,斯則前塵分別影事。」按此分別影事,竊取《深密》分別所緣影像所緣境事之名,原意謂識所緣唯識所現也。佛法說境從心,不聞說心從境,如何分別離塵無體?其偽十六。  經云:「縱滅予切見聞覺知內守幽聞,猶為法塵分別影事。」按見聞覺知乃六根功能,根塵相對而有分別,既滅意根(知),何有法塵分別?若猶有知內守幽閑,徒成戲論。其偽十七。   經云:「若離前塵有分別性即真放心。」按心有真妄,為此經得意之筆。尋其本意,真心謂法性心,此即假稱為心,非亦有別也。且法性與法不得相離,即法性心亦應法所依(如《中邊》空性為虛妄分別所依),如何得離前塵獨有此性,其偽十八。  經解客塵:「不住名客,搖動名塵。」按突如其來為客(藏文譯為突然),塵為塵垢,狀其不凈,豈是動搖(經後文因動搖生出動久發勞一段妙文,更覺支離)?望文生義,其偽十九。  經言:「迦旃延毗羅胝子咸言,此身死後斷滅。」又言。:「末迦黎等都言此身死後斷滅。」按伽旃延等,是六師外道,通途皆說(《沙門果經》等)伽旃延與末伽黎俱說自然解脫,豈是斷滅?毗羅胝子立不死矯亂論,亦不執一邊。經文杜撰。其偽二十。  經說:「身心真妄生滅與不生滅即於生滅心有不生滅地。」按此全抄《起信》一心二門之說。實則身心法與法性,雖有生滅,中見不生滅之意,但生滅與不生滅,事仍不類。法雲生滅者.謂其有為念念不住也;法性雲不滅者,謂有為無我之理不變也。此非別有堅固安住之法與生滅相併。撰經者不解此義,乃謂見精性未曾皺元無生滅,似於見道外別有此一法者。其偽二十一。  經云:「諸所緣法,唯心所現。」按此竊取《楞伽》唯心之心,應指八識,而經撰者為妙明真心。其偽二十二。  經云:「拘舍離等昧為冥諦。」按拘舍離即前所云末伽黎,不計冥諦。說其冥諦,數論外道,與拘舍離何涉?其偽二十三。  經說八還辯見,以見還塵,仍屬倒心從境,佛無此說。其偽二十四。  經云:「明暗差別,見無差別。」又云:「物類差別,見性無殊。」按此欲以見性為我體。然雲見者,本屬眼根,對塵鑒照,眼識據以種種分別,設於明暗見無差別,眼識行相復於何有見性之說?(經又雲見精)如指法性,則屬空無我等,豈見之所以為見音,其偽二十五(經又以屬識、見性覺性、根識不分、法與法性亦不能別,仍為偽說)。  經云:「坐祗陀林,遍觀林渠,前對恆河。」按祗陀之距恆河,在三百里以外,坐於林中云何觀見?此由不明印度山川形勢,妄為之說。其偽二十六  經云:「此見及緣元是菩提妙凈明體。」又云:「本是無上菩提凈圓真心.妄為色空及與聞見。」按《大般若經》等以無明法性與菩提法性等同一味故說煩惱即是菩提(見《莊嚴經論》卷六及同論安慧《釋》),非謂煩惱以菩提為體,更非菩提能生煩惱。且菩提是果,必見佛性乃得《見涅架經》卷七等).安有本來菩提真心妄為聞見者?其偽二十七。  經云:閻浮提州大國,二干三百。」按印度舊說閻浮,以其本土為準,故通說大國十六或三十六,至於小國乃二干余(見《十二遊行經》、《樓炭經》等),今誤讀舊典,顛倒大小。其偽二十八。   經說:「五陰六入十二處,本如來藏妙真如性。」按入之與處,本是一法,舊譯為入,新譯為處,如何分成兩句?亦猶舊譯為陰,新譯為蘊,豈可說一陰五蘊耶?其偽二十九。經於十八界中辨識與意同異云:「又汝識心與諳思量兼了別性。」按意界之意本說意根,應是無間滅識。今乃專指思量末那,亦為誤會。其偽二十。  經說:「如室羅城迎毗羅仙。」按跡毗羅印度傳說居迎毗羅衛(見《本行集經》卷五),今乃撰為室羅。其偽三十一。  印度種族與姓氏有異,剎利等為族,頗羅墮等為氏。今經以頗羅墮與剎利等並舉,不知分別。其偽三十二。  六大之說源於六界,謂士夫色心之所本也。今經益以見大為七。見本屬根,根即清凈四大為性,安有別法?且大謂周遍,本經後說六根功德,三根不遍,安得為大?其偽三十三。識大中有見相之說,而以囑見明暗為見。與通途所說見分不同,此乃不辨根識差別而然。其偽三十四。 『  經說富樓那問如來藏清凈本然,云何忽生河山大地。按如來藏之名出於佛性。佛性謂如來種姓(玄類譯《大論》中如來種姓,真諦皆譯為佛性),如來藏謂如來胎藏,皆從凈法因邊立稱,其實則法性也。生死輪迴固亦同依此性,如《勝鬘》說生死依如來藏等。然依與因異,為生死因者,別有法在。《楞伽》所說「如來藏名藏識,為善不善法因」是也。故說山河大地依如來藏,理尚無妨,說如來藏生山河大地,則成顛倒。不知此義,故有富樓那問答一段。其偽三十五。 ,  《勝鬘》說生死本源無明住地。今經乃云:「性覺必明妄為明覺。」實則無明之迷,非以明彼覺而成迷,彼覺之明亦不能自明自覺,法性無我,無明我痴,豈為明彼無我?無我理待般若而明,又豈自明覺者?徒弄文字,愈說愈迷。其偽三十六。  世界成劫之次第,大小通說,風依空,水依風,地依水(見《樓炭經》、《智度》七、《瑜伽》二等)地性堅凝,故稱金性地輪,本非別有金輪也。今經誤說金輪依風輪等。其偽三十七。  五濁本就世界而言,故有劫濁,眾生濁等。今經納諸有情於惡慧為見者,誤解為覺知相識壽命為命者,亦誤為見聞失准,種種乘違。其偽三十八。  經云:「世為遷流,界為方位。」又云:「過去未來現在為世。」按以此釋世界,純依譯家錯解。實則世間之名出於破壞,何關遷流?又過末三世,原系三時,譯人改作世字,豈即世間?其偽三十九;  六根功德,或則八百,或千二百,此出《法華》。然據《聖陀羅尼大自在王經》,六根功德,亦得俱為一千二百,《莊嚴經論》即本此說。無性《釋》云:「因六根有執,則對境成礙,若清凈互用,無彼過失,即為功德。」是則六根之功德,由於六根之清凈互用。而八百或千二百,本指成數,不可拘泥。今經乃附會三世四方流變三疊,曲為之解。其偽四十。經說「諸根非一非六,但於圓湛粘發見聞。」按此即本經四纏分妙明心為視聽等之意,背覺合塵,說之為粘(下文雲拔,更屬離奇)。實則妙圓明心六根法性,說為一味則可,說為一體則不可;豈有一渾濁心,可以剖六?圓明周遍,又何可粘?徒有空言,其偽四十一。 『  經說眼體如蒲萄朵等,此竊取《俱舍》而改之。《俱舍》本說根極微之形,今乃以扶塵臆改(如眼微本雲香菱花,臆改為蒲萄朵)。至於身根,本雲如身,其中女根,乃如鼓頹,今經作者誤讀文句,競以根全作鼓頰豈人以女根成身耶?又意根本屬心法,而亦言有浮根四塵,種神乖違。其偽四十二。  經云:「果位七名: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羅識、空如來藏、大圓鏡智。」按如來藏、佛性、本就因值得名(《勝鬘》說在纏如來藏,出纏法身;《涅槃》二十七說,佛性是諸佛無上菩提中道種子),而並列為果。其偽四十三。』  經云:「使汝生死,唯汝六根,令證解脫,亦唯六根。」按此說染凈根本皆在六根,佛無此說。五根是無記法,且不能造業,何得為生死本?五根清凈,隨圓鏡智而又何得為解脫本?至謂由塵發知,因根有相,相見雜說,亦無憑依(經前亦說見托於根,相推前境)。其偽四十四。 『  經說「真性有為主」一頌,竊取《掌珍論》而臆改之。《掌珍》本云:「無為無有實,不起似空華;」今乃改「無為無起滅,不實如空華」。宗因困置,固不必論。且無有實者,謂實無其法,上有之對。不實者,謂虛妄有,是真之對。兩者意殊,何可改易?又梵文頌法,此頌屬首廬迦體,每句八韻,改不起為無起滅,多出三韻,則不成句。凡此皆撰經者所不知,故成謬失。其偽四十五。  經說「陀那微細識」一頌,竊取《深密》經文,亦加臆改,《深密》本云:「恐彼(凡愚)分別執為我。」今經改「真非真恐迷」,既識為真,何迷之有?其偽四十六。  舊譯煩惱亦曰塵勞,取譬為名,非必勞動為勞也。今經取此譯名以意詮釋,既云:「目瞪發勞,菩提亦有勞相。」又云:「勞久發塵,引起煩惱。」又云:「發妄不息,勞見發塵。」然則瞪而末勞.勞而末久,將無塵惑而不害明凈耶?此亦不應理。其偽四十七。  僑陳如自陳圓通,謂在鹿苑雞園見佛成道。按諸史乘,於伽耶(金剛證)成道,鹿苑轉輪,詎可相混2又王舍雞園,阿育王后始著(《西域記》八)佛之成道與彼地何關?種種臆造。其偽四十八。 』優波尼沙陀是數量極少之稱,故經中較量常雲優波尼沙陀分不入一。佛弟子並無此號(勘《中阿含弟子品》等皆不見此名)。今杜撰以說色因圓通。其偽四十九。: 』藥王、葯上,原第長者,施僧眾葯,發心成道,故以葯為號(《觀藥王葯上經》)今乃說為世間良醫,中嘗葯。其偽五十。跋陀波羅十六開士,《寶積》、《大集》皆說為在家菩薩。今經云:「於威音王佛所聞法出」。又云:「今時從佛出家。」顯與教違。其偽五二一。  舍利弗遇馬勝比丘說因緣偈發心出家,目連後因舍利弗而剃度,此為大小共說(《本行集經》四十一、《智論》十一等)。今乃撰為逢迦葉兄弟說偈出家。其偽五十二。優波離從諸釋子出家,亦為演部共說(《本行集經》卷五十三)。今乃隨佛逾城,觀佛成道。其偽五十三。  「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一段,經取《法華普門品》加以開合。《普門品》但舉應身種類,不釋其義。今悉妄解,觸目乖違。如原雲辟支,今分為獨覺、緣覺、又不似部行磷角。又自在天,原謂樂變化天,今仍釋為遊行自在,又原雲小王,系人中王對輪王而則言者,今乃錯解為四天王太子。至於人非人,原為八部總名(見《台利弗問經》),今乃錯解為有形無形,有想無想,詭異莫名。其偽五十四。  觀世音本為觀世自在之誤譯,自在,梵文雲伊醴伐羅,舊誤為婆伐羅,遂雲音矣。然《普門品》中解釋名義,猶謂觀世人稱名之音(梵無此語,但譯人解之耳),尚與本名不相背謬。今經改為不自觀音。又云:「今彼眾生觀其音聲即得解脫。」是則應稱世觀音,何得為觀世音耶?其偽五十五。  觀音之名,既是誤譯,耳門圓通,當然無據;且其重頌圓通云:「聲無無滅,聲有非生。」又云:「聲性動靜,非實聞無。」宛然通於外道聲論,豈是佛說?其偽五十六。  安立道場,先說四戒,全同小乘,固無論矣。殺戒之中,佛本說三凈肉,而撰為五比丘食有五,嚼食根莖葉花果,其類繁多。此即蔬菜而撰為婆羅門地草菜不生,至說比丘不服乳酪醍醐,《涅槃》卷七明言此是魔說,今乃誣為佛說。其偽五十七。  盜戒中說修定人於佛前燃身燒指,可酬宿債,此正唐人陋習,律家所痛非者(《寄歸傳》四).今乃撰為佛說。其偽五十八。建立道場一段,竊取《陀羅尼集經·佛頂法》之文,恣意改竄,批繆尤多(日本另有《大佛頂別行法》偽書一種,即合《集經》《楞嚴》而一之)。如云:「於道場中出入澡浴,六時不寐,經三七日。」按《集經》本說日日瀝冰,坐卧凈草,豈是不寐?今經杜撰,乃同邪道。其偽五十九。  又云:「先取雪山白牛之糞以泥其地。」實則道場泥地,以不食糟豆犢糞為第一,無取雪山白牛。如必雪山,則他處道場,何緣建立?其偽六十。  又云:「別穿平原五尺取土塗地。」實則應於道場本地掘去惡土,以好土填,乃合凈地儀軌,豈唯掘他處哉?其偽六十一。  又云:「方圓丈六為八角壇。」實則曼荼羅通式,外方內圓(外方便於結繩。並辟四門),有八葉蓮形;安得為八角?又壇量有八時,十二時法,何謂丈六?其偽六十二。又云:「壇心置蓮花,安缽盛水」。實則壇心應安尊像(經下有懸像說。則是大曼荼羅,即應中安佛頂像)。今改置水,宛同水壇,亦非軌式。其曲六十三。  又云:「八方八鏡,十六蓮華香爐十六器乳以為供養。」實則佛頂法,二七日中倍增供養,乃安十六鬘,十八瓦水,八瓦牛乳,其數參差,非均十六。恣意改式。其偽六十四。  又云:「中夜食時,焚燒酥蜜於小火爐以為供養。」實則中夜非行道時(見《大日經》卷七等)。又焚酥蜜應是二七日作法訖時,護摩儀式,今乃誤為先設。其偽六十五。又云:「壇室四壁設佛菩薩像。」壇在室中(經雲圍壇行道,四周應有隙地),像懸壇外,此經懺壇式耳,安有如此曼荼羅耶?且雲「十方如來」而止有東(阿閥)西(彌陀)二佛,余方名字,撰者蓋不能舉之也。其偽六十六。   又云:「當陽張釋迦等像,觀音、金剛藏安其左右。」實則佛頂另有尊像,不可但云釋迦。又觀音在右,金剛藏安其左,乃是通式,今乃恣意顛倒。其偽六十七。  又云:「從三七日後,端坐百日得須陀洹。」按陀羅尼所求悉地,有世出世,此下咒文全是世間悉地所用(參照《集經》、《大日經》卷七及《疏》),鄭重說為成佛不謬,已為矛盾。至雲「百日得須陀洹,」仍屬小果,又何益於成佛?蓋撰經者於此等分別全不明晰也。其偽六十八。  《白傘蓋陀羅尼》一篇系撰者別有所受,雜抄入經,較之當時流行之梵字本音譯本(舊傳為不空譯,但《貞元錄》記不空譯籍最詳,並無此種,殆系後人誤歸之不空耳),又較之西藏譯本,訛略既多,句讀尤謬(另有考證),本不堪持頌也。且就咒文音譯觀之,與經大有出入(如咒譯路他伽多而經譯但閡阿竭;咒譯婆伽婆,而經譯薄伽梵;咒譯薩但多,而經譯悉但多;咒譯文非出一手。如認咒文有據,好可反證經文之出撰述。今乃有人以咒成經,謂其俱實,誠顛倒矣。其的六十九。  咒文有意義可尋者,為陀羅尼楞嚴經咒是也。今乃謂為伽陀(頌)。又佛頂心咒謂短咒,大咒乃謂長咒(見《集經》。又一般通例如是),今乃混稱為咒心。又建壇結界,供養祈求,咒本有別,今亦混為一談;至於結界之法,較為繁雜,作者不能詳知,遂使阿難有問,佛無其答。其偽七十。   經說修行漸次,干慧之地四十四心。按干慧本是三乘共地之初地,正譯應雲凈觀,日讀凈字修伽為修怯,故云干矣。《智論》七十四說,大乘干慧從初發心迄於順忍(地前),小乘于慧亦迄暖法。今乃撰為十信之前,非小非大。其偽七十一。  經云:妙性本無,世界眾生,因安生滅,滅妄為真。」按此種真妄之談,全不知有幻義佛法,遂說成死相世界。眾生若本來無,豈非有始?眾生妄生真滅,豈非量有增減?世界眾生滅已為真,諸佛功德盡未來際,又復何說(或解此本無世界眾生者,乃假說名耳,然上下文義不符也)?其偽七十二。  經說眾生有十二類,此由《金剛經》三番解說一切眾生改竄成文。《金剛經》說卵生等四,以受生區別一切,眾生;又說有色無色二,以依止區別一切眾生;又說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三,以境界所攝區別一切眾生。三番疊說,本非並列(詳無著《金剛經論》)。又非有想非無想亦止一種,即非想非非想處也。今經乃割裂為非有想及非無想,又妄增非有色及非無色。其實非有色即無色,無色即有色,反覆立名,適成戲論。其偽七十三。羯邏藍等胎藏五位,乃由有色根次第增長在而分,無色有情,既無色根執受(《深密·心意識品》),則化生頓起(《瑜伽》卷二)。今經於有五位次第者,隨意說為卵羯藍胎遏蒲曇,豈有胎生不從羯邏藍起耶?又化相以下悉稱揭南,豈無第五缽羅賄去位耶?至於無色無想,本無五位,亦慨稱羯南,種種顛倒。其偽七十四(土梟破鏡,明明有色,乃說為無想,更屬杜撰,不值一辨)。   四十四位中,初列十信,竊取《嬰珞經》文。《理珞》又從《梵網》杜撰。《嬰珞》十信名字,前後互異,自無定說。如初五名用:信、進、念、定、慧。五根即應從其次第,乃錯亂為信、念、進、慧、定(唐譯《仁王》即取此文改易舊譯)。今經抄襲其文,強為之解,以為智明遍寂,故先慧後定。然則五根、五力皆誣說耶?共偽七十五。十地最後金剛喻心,剎那斷證,更無漸次(《成唯識》卷九等)。今乃說有金剛心中初干慧地重重十二。其偽七十六。  結出經名一段,模仿《圓覺》。《圓覺經》末云:「三世如來所守護,十方菩薩所歸依,十二部經清凈海眼。」今經遂名十方如來清凈海跟。《圓覺》名大方廣圓覺陀羅尼,今經亦名大方廣佛母陀羅尼。《圓覺》名修多羅了義(此名實不可通),今經亦名修證了義。《圓覺》名秘密王三昧,今經亦名灌頂首楞嚴(三昧)。抄襲之跡,一望而知。其偽七十七。  經說琉璃王誅釋種生入獄。按琉璃王事,在殺波斯匿王自立之後,與佛滅同年,今經序分既說波斯匿王在眾會,安得有此?或解此經非一時說,然佛說琉璃王事,不應更在舍衛(《琉璃王經》等即說佛在迦維)。說既異處,經亦異會,安得集為一篇?其偽七十八。  經說眾生升沉以情想區分情類。愛欲是生死因,固無輪迴不涉於情,想為遍行,無心不具,亦何有能外於想者。今乃說為純想即飛,純情即墮。其偽七十九。  經說十因六報。按淫貪實一煩惱而分二習詐訟諸名,亦為臆造。生死業因,貪嗔痴三,不可缺一。今說十習,獨遺愚痴。其偽八十。  經說眾生惡業同造,入阿鼻獄,六根各造,八大無問,按此說六根造業,固是創聞,而阿鼻音譯,無間義譯,實是一法,安分為二。又八大地獄,第八即為無間,亦不容異說。其偽八十一。  舊說八大熱獄,十大寒獄,故稱十八地獄。然本獄外,增獄各在十六,則新舊無異辭。今經取十八地獄舊說,而一再倍之為三十六獄,百八獄,臆造無據。其偽八十二。  鬼趣即是餓鬼,《正按念處經》卷九。說有三十六種,皆以饑渴自燒。今經乃於鬼中別出怪鬼、魃鬼、餓鬼等,以總為別,固已無據。至雲餓鬼遇風成形,鬼有形質,四大畢具,豈但風耶?其偽八十三。  印度外道,苦行有得,亦稱仙人,然屬人類,不為異趣也。今經於六趣外,別立十種仙趣。趣謂所至,是業所招。若諸仙人,藉修習成無生具者,何關業感而亦稱趣耶?其偽八十四。  六欲天中樂變化天,本謂自樂變化五塵受欲。今經撰為生越化地,何得名化?又他化自在天者,自變塵外,亦令他變,故稱自在。今經乃謂超化無化,亦為不倫。其偽八十五。  又色界天,舊稱光音,本是誤譯(正譯光凈)。今經沿用之而不知其非,又妄解言:吸持圓光(此解光字),成就教體(此解音字)。又無想天,除初後念,悉無粗想。今經又杜撰為初半劫生,後半劫滅。又有頂之稱,謂三有頂,應屬無色。今經乃稱色邊際為有頂,皆是杜撰。其偽八十六。  又無色天識無邊處仍系意識分別,論說五位無心,不聞除此(《成唯識》卷七等)。今經乃撰為唯留賴耶於末那半分微細,此則與滅盡定有何異耶?其偽八十七。  修羅惟通三趣,今經乃說亦通畜生。又鬼趣但有化生或兼胎生(《婆沙》一百二十,又《智論八》,今經乃謂卵生是鬼。其偽八十八。  經總說止觀魔事為陰魔、天摩,次第而盡,按《涅槃》二、《智論》五,菩薩得法身故,乃破五魔,安有止觀初修即得陰盡?其偽八十九。  經說「空生心內」,又說「一人發真歸元,此十方空皆悉銷殞」。按眾生心法性雖是一味,然非一體,故非一人成佛,一切解脫,安有心內虛空十方同殞?且經文前雲「空非所作,無壞滅故」。然終不聞爛壞虛空,則此銷殞,又復謂何?其偽九十。  五蘊是積聚總略之義,舊譯為陰,旁解為覆,本為不當,今經獨取其意以為陰宇幽暗,陰鎖入明,愈說愈遠。其偽九十一。  世界五濁本不可配五蘊,今經說一陰盡各超一濁,漫無依據。劫為時分、與行陰相關。如何色盡無劫。彼無色天八萬劫,非功耶?受歸煩惱,想屬有情,同此顛倒。其偽九十二。  經說:「色陰銷者,大我慢起,慢與過慢。乃至卑劣慢,一時俱發。」按此七慢境所緣不同,本難全起(見《懼舍》十九、《難集》六)。今經次言心中尚輕十方如來,復對何人而有卑慢?其偽九十三。  經說:「受陰盡者,上歷六十聖位,得意生身。」按變易身,地上所受,與六十位豈悉有關?受是遍行,聖位有心,安得無受?雖變化身,又豈能外?其偽九十四。  經說:「想陰盡者,生滅根元,從此披露。」按生滅根元,應以佛眼方見。禪定滅想,何得至止?經前文云:「九次第定不得漏盡。」是滅盡定,細想雖滅,猶是有漏,不能洞達生滅根元。舍是而外,禪定滅想;復如何等?其偽九十五。  行陰十魔,經依六十二見,總為十類。實則見各不同,非一人所計,今合二無因等為一外道,則不可通。又即二無因論中說得眼根八百功德,見八萬劫。眼根功德,必待無漏轉依(《莊嚴重經論》卷三)。既已轉依,何稱外道?其偽九十六。  四遍常論前際見,均於生滅不如實而有妄執。今經乃說不生滅見以為遍常。又一分常,本就能所生處,不如實知而生妄執。今經乃說五陰或盡或滅以為一分。至於有邊,本指世間,乃說眾生半滅。皆不可解。其偽九十七。  後際五類見中,四死後有想論,乃執我有色無色等,故通三界。今經改為我在色中四句,則不通無色,又本系有想,解作有相,亦屬杜撰,所余無想懼非等論,亦俱出臆解,無所依據。其偽九十八。  經云:「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末圓。」按此文句出於《涅槃》「生滅滅已,寂滅為樂」一頃,此頌本義,指有漏諸行,生已則滅,生滅是苦,彼寂則樂(《瑜伽》十八)。此乃以生滅與寂滅相形,本無滅已方樂之漸次,故《瑜伽》譯為「由生滅故」(勘梵本此句,亦云「生已則滅」無滅已之意)』,又安有已滅生滅寂滅末圓之境界?即如《涅槃》舊譯,滅生滅已,即應寂滅,又安有未圓之說耶?其偽九十九。  經云:「從諸根互用中能入菩薩金剛乾慧,如是乃超十信等入如來海。」按六根互用,必需轉依(《莊嚴論》卷三),此金剛心以後事。今乃說由互用入金剛心,斯顛因矣。金剛心剎那斷惑,次念即證菩提,安有干慧等次?達金剛心本自究竟,又安有超?惟由止觀得金剛心是疑問耳。其偽一百。  經云:「五陰疊起。」又云:「理則頓悟,事則漸盡。」按五陰法,色心相依,起則俱起。又受想三俱是遍行,亦無次第,何謂疊起?至於五陰漸盡,事理所無『:豈能一一拔被遍行,使其不相應耶?撣家北宗有頓悟漸修之說f作者竊取其意以撰經耳。其偽一百零一。
推薦閱讀:

《楞嚴經》簡介
楞嚴經的秘密_3
楞嚴經
楞嚴經通議卷二
大佛頂首楞嚴經大綱(目次解說)第10片

TAG:看人 | 楞嚴經 | 貓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