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的歸宿——中國皇陵最後的輝煌
清朝是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起來的王朝,他曾經統治著中國長達268年之久。如果說赫圖阿拉(今遼寧新賓)是清朝的起點,那麼位於河北省內遵化市的清東陵和易縣的清西陵便是這個王朝最後的歸宿......
遠眺清東陵
清東陵
清東陵位於河北省遵化市馬蘭峪西部,距離北京市區125公里,自順治十八年(1661)籌建孝陵開始,到光緒三十四年(1908)重修慈禧陵全工告竣,歷時247年。建皇帝陵5座(即:順治帝的孝陵、康熙帝的景陵、乾隆帝的裕陵、咸豐帝的定陵、同治帝的惠陵)、皇后陵4座、妃園寢5座, 公主園寢1座。埋葬著5位皇帝、15位皇后、136位妃嬪、3位皇子、2位公主,共161人。
清東陵石牌坊
清東陵大碑樓
清西陵清西陵位於河北省易縣梁各庄西,是清朝在關內開闢的第二處皇家陵園。建於雍正八年(1730),到1914年崇陵建成,歷時185年,建皇帝陵4座(即,雍正帝的泰陵、嘉慶帝的昌陵、道光帝的慕陵、光緒帝的崇陵)、皇后陵3座、妃園寢3座、親王園寢2座、阿哥園寢1座、公主園寢1座。埋葬著4位皇帝、9位皇后、57位妃嬪、2位親王、6位皇子皇孫、2位公主,共80人。
清西陵
清西陵石牌坊
順治帝的孝陵是清朝在關內建造的第一座陵寢,是清東陵的主陵。孝陵面朝金星山,背靠昌瑞山,位居陵區的主軸線上。其建築布局由南向北依次為石牌坊、大紅門、具服殿、神功聖德碑亭、石像生、龍鳳門、一孔橋、七孔橋、五孔橋、三孔橋、神道碑亭、神廚庫、東西朝房、隆恩門、焚帛爐、東西配殿、隆恩殿、陵寢門、二柱門、石五供、方城明樓、寶城寶頂。這些建築由一條長約6公里的神道貫穿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序列。孝陵也是清陵中規模最大的一座陵寢。
《昌瑞山萬年統志》關於孝陵的相關記載
清東陵孝陵的建築序列
清孝陵石像生
孝陵石像生局部及靠山昌瑞山
康熙帝根據「子隨父葬」的喪葬制度將自己的萬年吉地選擇在孝陵東面1公里處。陵寢始建於康熙十五年,完工於康熙二十年,名為景陵。
但是這樣的制度到了雍正朝發生了變化。按照慣例,登基後的雍正帝理應在景陵附近給自己選擇萬年吉地,營建陵寢。但是雍正認為昌瑞山下沒有令其滿意的地方,於是堪輿術士們相中遵化東北面的九鳳朝陽山,後來發現此處「規模雖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帶砂石,實不可用」,因而將其廢掉,另選萬年吉地。最終雍正帝將怡親王、福建總督高其倬為其選中的縣易永寧山下的太平峪定為自己的萬年吉地。
康熙景陵神道
遠眺景陵
遠眺景陵雙妃園寢
公元1735年,雍正帝在圓明園駕崩,葬於易縣永寧山下,易水河畔,是為泰陵,成為清西陵的首陵,居於陵區的中心位置。
乾隆繼位後亟待解決父親留給他的難題--自己的萬年吉地選在東陵,還是選在西陵?為了平衡兩處陵園的關係,乾隆帝經過深思熟慮想出了一個「昭穆相建」的方法。「昭穆」是宗廟或墓地的輩份排列規則和次序。昭居左,穆居右。東西兩陵相對北京而言,東陵為昭,西陵為穆。所謂「昭穆相建」,就是以後各帝分別在東、西兩地建陵。如果父親葬在東陵,那麼兒子就葬在西陵,孫子便葬在東陵。這樣便不會出現冷落某一處陵園的尷尬局面。
清西陵泰陵航拍
清泰陵神道碑亭
清泰陵隆恩殿
乾隆帝帶頭執行了這個制度,將自己的陵寢建在了東陵。為了讓這個制度貫徹執行,在他退位為政時期又下令在西陵鏡內為嘉慶帝選擇萬年吉地,也就是現在泰陵西側的太平峪。嘉慶元年和嘉慶二年,乾隆帝兩次叮嚀後世子孫,東西陵吉地很多,不要再開闢新的陵園。
乾隆裕陵神道
裕陵神道石像生
裕陵三座門
但是很可惜,後世皇帝選陵並未嚴格按照「一代東陵一代西陵」的祖訓執行。嘉慶帝的昌陵建在西陵,那麼其子道光帝的陵寢理應建在東陵。但是道光帝不顧其祖父「昭穆相建」的規定,最初打算在北京西南的王佐村建陵,後來改在遵化的東陵寶華峪建陵,最終以地宮出現滲水為借口,將他的萬年吉地搬到西陵。這就打亂了昭穆順序。之後的咸豐帝、同治帝的陵寢都建在了東陵,而光緒帝的陵寢則又建在了西陵。
清西陵道光帝的慕陵
慕陵隆恩殿局部
慕陵隆恩殿的雕龍
清東陵惠陵
清代東、西二陵是我國規模宏大、體系完整、布局得體的皇家陵園建築群,營造時間跨越了二百多年,幾乎與這個王朝相始相終。它不僅反映了清初到清末陵寢規制演變的全部過程,同時也從側面記錄了這個王朝的盛衰興亡史。
清東陵的景陵明樓
埋葬著孝庄文皇后的昭西陵
星空下的菩陀峪定東陵
慈禧菩陀峪定東陵隆恩殿內景
乾隆裕陵地宮
夕陽下的望天吼
推薦閱讀:
※中國酒店設計的八大趨勢是什麼?
※中國自春秋,戰國至當今各時期版圖
※中國人「誰都不容易」?
※中國維和部隊都在哪裡維和過?
※【政治|第1期】從國家監察機構的設立看看各代監察制度的比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