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沒有責任感和女人強調「經濟獨立」,其實是這個社會的一個大陰謀
喊「經濟獨立」的男男女女
無論是否被賣,不過是在幫它數錢。
歡迎轉發到朋友圈,轉載、合作請後台聯繫1如果一個人很好笑的話,也許他的人生就是一個笑柄。
多年前,在我所曾經工作的單位,發生了一個奇怪的現象。
似乎是一夜之間,很多同事出軌、離婚了。每個男人或女人,出軌的對象都是同事,越熟悉,搞在一起的概率越高。局面看上去很混亂,這個搞那個的老婆,那個又搞另一個的老婆。有些男人、女人,在以前是非常要好的哥們、姐妹,但並不妨礙他們跟對方的老婆、老公出軌。
從小區的人口比例上,這是一種恐怖的出軌、離婚率。在這個熟人社會裡,當時最熱的一個話題是:誰誰誰又跟誰搞在一起,然後離婚了。
但有意思的是,呈蔓延之勢的出軌、離婚並沒有引發各種安全事故,我沒有看到有哪一個男人去找和自己老婆搞在一起的同事甚至哥們算賬,也沒有看到有哪一個女人去揪另一個女人的頭髮。一切看上去風平浪靜,在一種相當和平的氛圍中進行,受害者似乎只是孩子。
我觀察到了一個規律:出軌、離婚的人,主要集中在28-35歲這個年齡段。
這樣的醜事讓領導大跌眼鏡。按照組織的功能,顯然應該干預。不過,由於它沒有妨礙到正常的秩序,再加上是家務事和屬於私人的情感領域,組織的干預是軟性的,基本上是思想政治教育那一套。
那一幕幕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從一開始,我就目睹過我關係很近的一個男同事追上了本單位一個年齡比他大,但人很漂亮的文靜女生,摟著她在小區里曬幸福。由於我們是樓上樓下的鄰居,一兩年後,在他老婆身體很弱的時候,他還扶著她到我家休息。但是,幾年後,我沒有想到,他和一個我也非常熟悉的女同事出軌了,並且,和老婆離婚。
這一切是怎麼發生的?
2當生存陷入危機的時候,情感和婚姻是很脆弱的,它的穩固性會被一個沒有安全感的世界裡的生存邏輯瓦解。20世紀90年代中國的「下崗潮」,很多國有企業職工的生存境遇已經提供了答案。那是被拋棄的一代人的辛酸史。
但那個單位不是這樣。它有相對於地方來說很好的福利待遇,並且直到現在仍極具吸引力。在當時,除了個別的人家(比如我)外,幾乎家家「有房有車」。
那屬於「飽暖思淫慾」嗎?
有一點起碼社會學意識的人都知道這是一個淺薄、無能的解釋。而且,在語言的所指上,這個說法不是對應於中產中下層這樣的階層。
出軌的對象全是同事,再婚的對象同樣也只局限於同事,不是外面的老闆、帥哥、美女,故事只發生在「內部人」之中,顯然,這值得注意。
我想到了在大家結婚前,所發生的一些故事。
當時,單位男多女少,狼多肉少,而從年齡結構上,很多都是在幾年之中分配進去的學生,年輕人居多,面臨著談戀愛、結婚的人生重任。所以即使是最丑的女生,在單位里都非常的搶手,至少有幾人以上排著隊追。追的人中,甚至不乏會被小女生驚艷的「帥哥」。
說實話,當時這種現象已經超出了我價值觀的認同能力。
按理,資源少,可以到地方上去找啊!可問題恰恰就在這裡。從經濟的角度,和本單位的女人結婚,對於一個並沒有遠大抱負或絕佳運氣的男人來說是最好的選擇,「雙職工」的家庭在收入和其它福利上是很讓人羨慕的。而地方上的,有些並沒有一個「好的工作」,甚至沒有工作。從價值排序和現實約束來說,這不是多數人的優先選擇。
所以可以想像,很多人的戀愛結婚,除了同事的這種認同,以及條件適合之外,缺乏深層次的情感聯結。
經濟因素和身份因素成了選擇的標準。結婚成了一種社會學意義上的階層配置。
很多人以為,無論過去自己有過什麼樣的故事,有過什麼樣的經歷,也無論對對方是否有過遺憾和失落,「結婚」這樣的人生儀式,就可以讓歷史翻開新的一頁,而過去的東西,則會被遺忘,會被赦免。「結婚」隔開了兩段人生。
可在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這一頁真能翻過去嗎?
最終我的那些前同事發現,其實無法騙自己,自己真的會去做點什麼,去彌補當初的缺撼。
也許很殘酷的一點是:無論是我們個人的心理經歷,還是彼此關係中的心理反應,只會被「結婚」這樣好像可以隔開兩段人生的儀式,還有一些現實的考慮暫時壓抑了而已。無論壓抑多久,它們並沒有真的消失。於是,在合適的情境里,它們終會以一些現象、行為、「癥狀」的方式表現出來。
過去並沒有真的成為過去,只是拖到了現在來埋單。
3好像有足夠的理由去說我的那些前同事,男的沒有責任感,女的則不守婦道。
不過這種道德話語實在沒有什麼意思。
我注意到,一直到現在,自己還在為和他們當時在價值觀上的一個區別而念念不忘。
他們中,男人預設了自己要考慮結婚的女人,必須是有一個好工作,或至少是有一個能稱之為「工作」的職業,本單位的女同事、地方上的公務員、教師是他們最佳的追求對象。而女人則無一例外,都強調自己的「經濟獨立」,似乎如此才能換來自己的話語權。
男人女人合在一起的特徵是:文化程度和經濟能力相差很大的人在一起,在他們看來是無法想像的,不是傻了,瘋了,就是無能。
我全無這種概念。
女人要求男人要有「工作」,也即「經濟能力」,好像是天經地義的,它映射出了傳統,以及現實中對一個家庭的穩固、幸福的能力的要求。但男人和女人都對女人的「經濟能力」(女人把它提煉為可以折射出某種價值觀的「經濟獨立」,而女權主義者則把「經濟獨立」跟「人格獨立」捆在一起,視「經濟獨立」為女權主義這種意識形態的核心要件、前提要件)提出要求,意味著什麼?
看上去,男同事們的心理很簡單:有一個擁有經濟能力的女人一起養家,自己這輩子就不會那麼累,那麼窮;同時,有一個有「工作」,也就是說,擁有一定身份、社會地位的老婆,自己的階層地位、社會形象就可以得到確認,至少不存在在階層上「下墜」的風險。
女同事們的心理好像也不複雜:擁有經濟獨立,自己在家庭里就擁有不少於老公的話語權;同時,它還能確保自己在社會上擁有一定的身份、地位。「經濟獨立」既是跟老公博弈的籌碼,同時也是在社會上體現自己「價值」的武器。
從心理上分析上說,我發現,男人和女人對「經濟能力」(它化為一種價值觀或意識形態的表達是「經濟獨立」)有這樣的共識,真相併沒那麼簡單。
它實際上充滿了玄機。
4從我的前同事,擴展到現在的男男女女,尤其是女人身上,「經濟獨立」已經成為一種絕對的政治正確。
在知識分子圈,我親眼目睹過一個鼓吹儒家的朋友,說女性應該做「全職太太」的可恥下場,他的言論被視為是對女性的極大侮辱。有知識或自認為有點知識的女性幾乎都會本能地捍衛跟「經濟獨立」好像聯繫在一起的「女權主義」的價值體系——儘管我認識的幾個,實際上已從職場中退出,或從一畢業就開始「輔佐」老公,並沒有工作。
小資白領們呢?「經濟獨立」事實上已經變成了她們面對這個世界的一個防禦系統。它是安全感、價值感的根本保證。她們根本無法想像失去這種「經濟獨立」的現實和心理後果。
另外,即使有些女性因為個人能力或家庭幸福最大化的原因而做「全職太太」,在社會的眼光中也背負著重重壓力。壓力之一,就是被認為會「與社會脫節」。
正是如此,情感磚家們、網紅們深諳作為觀眾或讀者主體的女性的心理需求。他們在鼓吹女性的「經濟獨立」上並不亞於女權主義者。
希望女人工作,這是男人女人共同的意志。如果大家在別的方面沒有共識的話,在這一點是有共識的。
但讓人疑惑的是,局面並沒有皆大歡喜。越來越多的女人指責男人沒有責任感,很多男人的表現好像也很渣。「經濟獨立」、「人格獨立」的女性,並沒有就此幸福,而是很累。觀念的絕對政治正確背後,有著無法掩飾的焦慮。
於是進入了一個問題的循環:到底是男人靠不住,才讓女人需要用「經濟獨立」、「人格獨立」來自我保護?還是女人自己都一副「經濟獨立」、「人格獨立」的樣子了,也就弱化了男人責任感的必要?
或者,問題的根源不是在這裡?
我確實發現了一個陰謀。
5
我在看一檔關於美國的印鈔導致通貨膨脹,稀釋普通人財富的電視節目(中國現在印錢的速度會讓人感覺到,多少年後人民幣會變成開屁股的紙呢?)時,注意到了一個經濟學家的發言。他講了他祖父的故事。
他祖父是一個高中生,做著技術類的藍領工作,老婆不工作,生了八個子女,但在當時,他一個人的收入,就可以養活一家十口人。
現在呢?經濟學家呵呵了一下:你根本無法想像一個人可以養活不工作的老婆和孩子。為了保持基本的、符合自己所在階層的生活水準,有一點安全感,夫婦倆都必須工作!而如果繼續通貨膨脹,說不定夫婦工作都不夠,還需要向銀行借錢生活!
中國的發展跟美國不一樣,但有些地方也有相似。在20世紀80年代,一個人工作,也基本可以保證養活一家人。但現在呢?
假如這個世界上有一種東西叫做「壓榨」的話,我們其實可以問一下,無論是在美國,還是中國,在一到三代人之間,壓榨是加重了呢,還是減輕了?
對於希望女人工作,並且用「經濟獨立」這種絕對政治正確的辭彙進行包裝的男人女人來說,面臨的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是:女人不工作行嗎?能支付得起房子、教育、醫療等等的巨大開支嗎?
不得不工作,同時「經濟獨立」又顯得如此的具有合理性和魅力。這種被迫和「自願」的詭異融合,其實已經泄露了天機:這是一種人為的設計。喊「經濟獨立」的男男女女,無論是否被賣,不過是在幫它數錢。
6誰幹的呢?
我們回到歷史,簡單地看一下一些現象。
在基督教剛開始傳播的時候,「家庭」是它獲得信徒的一個大障礙,所以它所要做的一件事就是打破家庭,捨棄家庭的人才可能去信仰基督教。
所以《聖經》說:「人的仇敵,就是自己家裡的人」;「因為我來、是叫人與父親生疏、女兒與母親生疏、媳婦與婆婆生疏。」
至於後來,基督教又鼓吹家庭的重要性,甚至有「家庭教會」,那是因為一人信教,全家都信了,通過家庭的傳播最牢固、緊密,而且父母信子女也會信,可以最有效、自然地實現教徒的「代際再生產」,傳教可以少干很多活。
這種價值觀,看到是一種人為的設計了嗎?
又比如「婦女能頂半邊天」。它確實對婦女解放作出了很大貢獻,但當時需要勞動力啊親!
又比如西方資本主義開疆拓土的時代。按照《聖經》的說法,一個富人要進入天堂,比駱駝穿針眼還要難。這怎麼發展資本主義呢?於是,德國社會學家韋伯老師告訴我們,新教發展出了新的價值觀(新教倫理),把一個人賺錢當成是一種天職,一種對上帝的敬奉。於是,大家賺錢就很high了。
弗洛姆老師告訴我們,一個社會中的控制力量,總會設計最有利於它的利益的運行機制,並著力去培養符合這種運作機制的社會性格。野心、貪婪、瘋狂的佔有之類,都是被培養出來的。
有時候我真的感到,其實人類的生存處境,跟在金三胖面前激動得哭了的朝鮮女兵沒有區別。哭的時候,自我感覺是多麼的偉大,然而,它不過是被他人和自己催眠的結果。
「經濟獨立」的背後,同樣不過是支撐現代的生產-消費模式的一種需要,而且是滿足控制了這個社會的運行機制的權力、資本最大限度地攫取利益的需要。在它的邏輯源頭上,跟人格、尊嚴、價值有什麼相關呢?
所以,「經濟獨立」的你,真的消除了焦慮和不安全感嗎?
7
我想揭開一下它的玩法。
「人格獨立」是必須的,它自然而正當。有「經濟能力」也是一種能力指標。
但「人格獨立」跟「經濟獨立」,在邏輯上並無直接的聯繫哦。跟人格是否獨立有邏輯聯繫的,是愛,是理性,是尊重之類東西,包括你對自己,包括別人對你。
換句話說,把「經濟獨立」跟「人格獨立」捆綁在一起,在頭腦上是一種出老千的行為。
為什麼要出這個老千?
在一個家庭中,如果有愛,有幸福,預設了兩個人的自我應該是融合在一起的,不分你我。說「獨立」在這裡很不合情境,它相當於把一個自我拉開,和另一個自我保持距離。
「經濟獨立」不僅僅是把一個自我從另一個自我那兒拉開,而且預設了對對方的防禦和必須擁有防禦的能力。這樣,在心理上好像才可以避免一些傷害,從而,才可以「人格獨立」。
它是以在心理預設上破壞家庭情感為代價的。當雙方的防禦心理形成,當兩個自我拉開距離,必然就會產生一些心理後果。責任感很可能在男人那兒已經不是一種跑不掉的義務,而是一種美德。可是誰願意做聖人呢?
換句話說,「經濟獨立」原本只是一種價值觀念,是被灌輸或主動認同的價值觀念,但它預設了一種防禦,預設了不安全,在實際的「運作」中,當它變成一種心理體驗,以及關係的狀態時,造成了沒有安全感的後果。
而沒有安全感,又需要用「經濟獨立」來療治。
於是,這個時候,「經濟獨立」已經不僅僅是一種價值觀念的認同,而是處境的需要。是為了解決沒有安全感的處境。
在這裡其實我們可以看到,製造這種價值觀念的社會力量,把它壓榨男人女人的真相給掩蓋了,並且,把它和男人女人的矛盾,成功地轉換成了男人女人的矛盾。然後,又利用男人女人的這種矛盾所導致的處境,去激起男人女人拚命工作的心理能量。
只要是一種處境的需要,那就太好了,按照心理保護的機制,它變成了大家心理上的需要,會像捍衛自我一樣地去捍衛這種價值觀念。於是,它終於變成了一種絕對政治正確的話語,看上去,屬於知識分子,屬於男人女人——尤其是女人,跟權力、資本好像沒什麼關係。
這裡其實有動物實驗的痕迹:
先給你製造出匱乏,然後,讓你在匱乏中感到一種需要,再接著拋下好像可以解決這種需要的價值觀,於是,你會認為,這種價值觀是你自我的產物。你死命地捍衛它,因為沒有它,你就沒有了安全感和價值感。
8
我好像已經說得太多了。
需要澄清一下的是,我不反對女人「經濟獨立」。我只是希望剝去它的心理保護色彩。有經濟能力可以讓我們更幸福,但影響到了自我的交融的意識形態不會。
男人的沒有責任感有很多原因,主要是人格上的、心理上的原因。但這個社會所設計的運作機制和與此配套的價值觀念,其實在男人女人的心理博弈中,也是一種鼓勵。隨著壓榨的增強,情況還會更惡化。
別忘了一個思維:製造一種價值觀念甚至意識形態,對誰最有利。所以,男人女人無論對對方怎麼著,最好記得背後有一雙手。
能夠看到這個世界的一些真相,但又對改變它的現狀和運作機制無能為力,是一件讓人不太舒服的事情。
我可以在犀利中更淡定一些。
出品|IMP心理(ID:xinli-fenxi)
作者| 石勇
整理| 藍
推薦閱讀:
※日媒:女人婚後大不同 男人有責任
※員工營業場所故意傷害他人,單位承擔主要賠償責任
※?男人再帥 ,扛不起責任 ,照樣是廢物!
※30年人文社科話語:中國的文明責任
※珍惜生命是最基本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