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運六氣:中國古代的災害預測學!
五運六氣是中國古代的災害預測之學。其預測原理是以天之五運與地之六氣相結合,推測氣候變化規律,以及氣候變化對自然界的動植物生長發育、水旱風蝗螟災害、人體疾病瘟疫等襁祥災異情況。因其系統的理論首見於唐代醫學理論家王冰在次注《素問》時所補入的「七篇大論」,故在後世主要在醫學界中傳播,遂被視為疾病預測的專著,但該著作的原著旨義由此而被局限,同時也引起對疾病預測價值歷代以來的不休爭論。
1.五運六氣理論的淵源
五運六氣一語,見於《素問·六元正紀大論》所言:「五運六氣之應見」,又簡稱為「運氣」,現也稱為「運氣學說」。遠古先民,生產力低下,對水、旱、風以及疾病瘟疫最為恐懼,故而重視其預測。農業社會又非常重視天象,先民們還發現了許多天象與災害周期的規律。觀測到星象之變與地面災害有一定聯繫,遂把驗天以應人作為星象學主旨,用為預測。之後,又在星象基礎上結合物候發明了曆法,由是,曆法也具有常態預測的價值。中國的曆法以干支為紀,干支還是由星象而推出,干支與五行、六氣程式格局相結合,便形成了五運六氣的災害預測之學。
《山海經》中有司天、司地的記述。《靈樞·九宮八風》記載著據北斗七星預測風向的方法。近年從河南濮陽西水坡45號墓等有關星圖考證等有關資料表明,中華文明早在6千年前,先民們就以觀星以應地的理念生活著。預測災害是巫覡們的重要內容,世代流傳。災害之預測已經成為一門古老的學術,屬於術數之學。春秋戰國時代的文獻中,不乏有關於農業年景的預測。例如,《越絕書·計倪子》記載:「太陰三歲處金(金星)則穰(豐收),三歲處水(水星)則毀(欠收),三歲處木(木星)則康,三歲處火則旱,故散有時,積有時。領則決萬物,不過三歲而發矣。以智論之,以決斷之,以道佐之,斷長續短。一歲再倍,其次一倍,其次而反。水則資車,旱則資舟,物之理也。天下六歲一穰,六歲一康,凡十二歲一飢,是以民相離也。故聖人早知天地之反,為之預備。」西漢初,一部專門預測天氣與災害的專著《婁景書》已經問世,併流傳到現在。兩漢之際,有多種預測性質的緯書盛行,特別是在東漢,緯書已成為顯學,形成一股壓倒性的主流思潮。所謂緯書,是一批流行於西漢末年至東漢末年帶有相當神秘色彩的書籍的總稱,其內容極為龐雜,涉及天文、地理、哲學、倫理、政治、歷史、神話、民俗,以及醫學等自然科學。《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易緯》曾說:「緯者,經之支流,衍及旁義。」緯書中以神秘主義內容為多,但也包括包含宇宙發生論和時空圖式等哲學範疇,還有很多屬於科學知識的精彩論述,有人稱此為「科學理性主義」。緯書中有五行占和六氣占的內容,系以五行和六氣進行預測,它源自古代靈物崇拜,後經方士的發展,從戰國開始,即有專書。 1972年馬王堆漢墓中就出土了《五行占》。《易緯》之一的《易緯河圖數》論道。:「五運皆起於月初,天氣之先至,乾知.大始也。六氣皆起於月中,地氣之後應,坤作成物也。」其他緯書中也多有論運氣者,如《易緯乾鑿度》之言「天元紀」、「氣交」、「五常」、「五日為一候」、「五音」、「六律」,《易緯通卦驗》之「當至不至」、「未當至而至」。又有《孝經緯·援神契》依據《周髀算經》的蓋天說,提出了「七衡六間氣」之說,與現代地理五帶的劃分是相對應的,中衡與赤道相應,「冬有不死之草」,「萬物不死,五穀一歲再熟」;內衡與北回歸線相應;外衡與寒帶相應,「六月見日,六月不見日」,「夏有不釋之冰」,按這套理論推出的氣象結論與事實基本相符合,並指出各季節與_『『五臟六腑各有所象也」,等等。
五運六氣和曆法的關係最早的文獻可見於《尚書·堯典》:「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成歲。」其一歲366日接近陽曆回歸年,當時已經從原始社會時期以物候(春花、秋實、燕南歸、雁北來……)定農時歲月過渡到依星象定農時的時代。漢代學者李尋在注《尚書·堯典》「曆象日月星辰」句時說道:「觀日月消息,候星辰行伍」,指出當時通過「觀」與「候」(物候),其中也包括星象占筮等社會人文內容制定曆法,確定四季,指導農業生產和預測災害和吉凶,了解天意,調整政策。從《尚書·堯典》四中星的記錄說明,當時先民們已經根據自.己民族文化體系來構建上天的體系,初步形成了類似後世二十八宿的框架。二十八宿乃是我國最早的天文座標圖。當代天文考古學者馮時指出:「公元前3000年無疑應該視為這一體系建立的時間下限。」同時指出,二十八宿體系由中國傳向印度,繼傳古波斯和阿拉伯國家。《漢書·藝文志》所說的:「序二十八宿,步五星日月,以紀吉凶之象。」七篇大論中的《五運行大論》就是以二十八宿作為五運和十干相配的理論依據的。干支作為曆法,其本身就具有預測功能,凡以5、6、10、12等約數為周期的事物,都能在60周期中顯現。西漢易學家孟喜將《月令》和《說卦》四時配四方結合,提出了卦氣說,解決了一年24節氣、72候的節氣推斷。另一易學家京房的納甲納支學說解決了十天干、十二地支和五行相配的問題。東漢鄭玄創新的爻辰說,以12地支為12爻辰,運用五行生剋沖和及六親的概念,整合了星象28宿,12月曆法和音律。它為五運和六氣結合提供了依據和橋樑,並可以用宮商角徵羽的五音表述五行,以其太少示其太過、不及,以生克分析其關係。以此可以說,五運六氣預測理論是五行預測、六氣預測和60干支預測三種預測方法的綜啥。
五運六氣運季和節氣的劃分來自古老的分至四氣與四時,從河南濮陽西水坡45號墓穴及遼寧省建平縣牛河梁的三環石壇考察,二分二至四氣的概念形成於公元前4500年至公元前3000年。四氣後來演為四時,在陰陽合曆曆法思想發展過程中,總結出了二十四節氣,《淮南子·天文訓》一書中記敘了二十四節氣的全部名稱和來臨時間。春秋時代,在《管子·五行》中,即提出五行用事,各主七十二日。漢代人尊五行,把五行按照一定規律運轉、消滅和生髮稱為五運。《漢書·郊祀志》中如淳日:「今其書有主運,五行相次、轉用事。」
重視運氣已經成為漢代人的一種時尚。《史記》還曾記載五運和六氣的代表人物。《史記·封禪書》講鄒衍「以陰陽主運顯於諸候」,可以說,五運的始祖當是鄒衍。《史記·天官書》講運變於三五:「夫天運,三十歲一小變,百年中變,五百載大變,三大變一化,三紀而大備,此其大數也。為國者,必貴三五,上下各千歲,然後天人之際續備。」同書分別記載五大行星之變時的氣象、國情、軍隊戰事、水旱災害與疫情等,七篇大論之《氣交變大論》以此說:「太過不及,上應五星。」《史記·天官書》還記載了西漢時代三個預測災害的專家:「夫自漢之為天數者,星則唐都,氣則王朔,占歲則魏鮮。」值得注意的是王朔,他可謂是論六氣的領軍人物。
運氣之預測,在春秋末期已有記載,如《國語》記載大夫文種論述經營商業和農業要重視運氣之變。文種說:「賈人旱資舟、水資車以待也。物之理也。六歲穰,六歲旱,十二歲一大飢。夫糶,二十病農,九十病末,末病則財不出,農病則草不辟矣。上不過八十,下不減三十,則農末俱利,平糶齊物,關市不乏治國之道也。積著之理,務完物,無息幣,以物相貿,易腐敗而食之貨勿留,無敢居貴。論其有餘不足,則知貴賤。」漢代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也記載了魏文侯時,周人白圭,善於運氣預測經商取利的事。當時的計然,也複述文種的見識,可見,運氣在當時已經被商人利用了。
作為預測災害的五運六氣,災害的繁發,顯然為理論的形成提供資料和驗證機會。從災荒看,史書記載兩漢時政府組織救災運輸46次,其中西漢10次,王莽時代1次,東漢時35次。從疾病流行史看,東漢是我國歷史上流行病較為猖獗的時期,在196年間,發生了見於記載的瘟疫大流行22次。面對多種災害,有識之士如王充,在《論衡·明雩》中就指出:「堯遭洪水,湯遭大旱。如謂政治所致,堯、湯惡君也;職非政治,是運氣也。」顯然他已認識到是自然因素的運氣所致。於是,災害的頻發和歷代有關預測理論的積累,使呼出一門災害預測之學—五運六氣。
2.五運六氣的推演格局
災害預測問題乃是世界性的科研難題。
目前,預測災害的方法主要有兩種:
一種是推理法,根據災害的成因和對社會的影響,提出一定的理論模型表示災害,之後由數值計算結果來推演災害的發生。
另一種是歸納法,即從有限數量的災害實例中,歸納出一些經驗性的規律,用於預測未來的災害。例如「看雲測報天氣」就是歸納法的一個例子。目前歸納法是世界各國預報災害的主要方法。從預測的功能而言,有常態預測和異態預測之分。常態預測是指對事物的常情、常見、常規、典型等的預測;異態預測是指對異常、異體、異議、特殊、例外等情況的預測。五運六氣主要運用於常態預測。
五運六氣的預測方法實質上是把五運預測和六氣預測兩種預測法綜合分析評價而進行預測。五運和六氣主要根據天文和地面兩種因素來推斷氣象模式,天文氣象模式由十天干推測,為木運、火運、土運、金運、水運,分別表示風、熱、濕、燥、寒的氣象特徵,推演的過程叫「十干統運」,《天元紀大論》所說的「甲己之歲,土運統之;乙庚之歲,金運統之;丙辛之歲,水運統之;丁壬之歲,木運統之;戊癸之歲,火運統之」。天干配五行的道理,清·唐容川在《醫易圖說》一文中說得最為明確:「問日:十干配五行,是空名乎?答日:非空名,皆實名勝也。」是來自天象的「五氣經天」,而五氣經天的五色之氣出現在遠古二十八宿星座中某些星的固定聯繫。從天乾的來源看,十天干是天象的緯度,是可測量的,天干即是五道分為十,以十干紀之,故天干表示的五運,實質是日地關係。運有主運(表示一年常規氣候)和客運(一個的特殊氣候)之別,主運又稱中運或大運,全年分五步,每步運各主七十三日零五刻,每年從木運起,開始天大寒日,之後按相生順序,直至水運而終。故大運五年一周期。如主運無異常稱為平氣之氣,加上太過不及之變,三者合稱五運三氣之紀。這種劃分,與農牧業生產一年有生、長、化、收、藏的時序相一致,如果從邏輯學來分析,五氣經天化五運,主要是歸納法。
五運是五行學說的發展。秦漢時代,在宮廷的各派方士中,五行家是權威,多種占卜法有多種說法,最後由五行家決斷。《漢書·五行志》曾記有夏侯始昌「善推《五行傳》」,他曾把此術傳於族子夏侯勝,再往下傳給了許商,劉向、劉歆父子推五行也是此派的傳授。七篇大論所預測的內容僅限於自然災害,而拋棄了國政、軍事、人事禍福等,足以說明五運六氣的進步性。《氣交變大論》所言五運之化「太過不及,上應五星」,認為地球上氣候受五大行星影響,這還有待科學界的進一步證實或證偽。
六氣為三陰三陽,即風、寒、暑、濕、燥、火六種氣候模式,分別標以厥陰風木、太陽寒水、少陰君火、太陰濕土、陽明燥金、少陽相火。這種「因天之序」的季節劃分,也是和五行相配合發展而來,只不過是將火分為君火與相火。以三陰三陽為六步來主一年二十四節氣稱為主氣,每步四個節氣,經進60.875日,年年不變。六氣以每年異常變化的客氣最有價值。它可以表示全年度主要變化特點,又以司天、在泉分別表示上、下半年的氣候特徵。如從一年分六段來考慮,司天、在泉和左右四個間氣各分屬一步(二十四節氣中四個節氣)的特點。把一年六段又可再分,即一年十二個月可與十二地支相合。地支又稱十二辰,乃是從地月關係而論,每一年中日與月會,每年約十二會為一周天,雖間有閏月,然閨為閏余,每年十二個月為常度,將一周365度劃為十二方,以紀日月會合之舍次,故名為十二地支,「支」即古代「枝」字,如樹分枝。司天之氣可從年支的屬性推出,《天元紀大論》指出其推法是:「子午之歲,上見少陰;丑未之歲,上見太陰;寅申之歲,上見少陽;卵酉之歲,上見陽明;辰戌之歲,上見太陽;巳亥之歲,上見厥陰。」其意義是:地支為子年或午年者是少陰君火司天,丑年未年太陰濕土司天,寅年申年少陽相火司天,卯年酉年陽明燥金司天,辰年戌年太陽寒水司天,巳年亥年厥陰風木司天,在泉與司天有相對應的關係,如少陰君火司天,則陽明燥金在泉,故可由司天推在泉。其原因是客氣運行是依一陰(厥陰)、二陰(少陰)、三陰(太陰)、一陽(少陽)、二陽(陽明)、三陽(太陽)的順序,一陰對一陽,二陰對二陽,三陰對三陽。其實質是按地面氣象因素把一年分為三陰三陽六種氣候類型,適合我國中原的大部分地區。三陰三陽和十二地支相配稱為「十二支化氣」,從邏輯學上看,這是一種演繹方法。六氣的預測法,在漢代也是一種獨立的預測法,《史記》就記載了漢代的占氣專家是王朔,但其發明人已無從考察。
五運六氣理論的創新之處就是把五運預測法和六氣預測法用以干支為骨幹的爻辰說統一起來。這既有好處又有難處,好處是兩者如一致則是一種情況,此時是兩種來源不同的氣象因素一致而互相印證;難點在於如兩者不一致,則可能有不同情況。五運六氣的創立者運用干支60年既是預測周期又為協調周期的方法把二者統為一個預測體系,又把主氣客氣關係以客主加臨和運與氣間的「五六相合」等關係分為逆、順、相得、不相得、順化、天刑、同化(同化中又有天符、歲會、同天符、同歲會、太乙天符)等情況具體分析。
五運六氣總旨是定出相應的氣象模式,在此模式中就可尋覓到寒、熱(旱)、水濕、溫病等災變情況,以此預測。其總的推演格局概括起來分如下三步:
①依天文知識確定曆法的值年干支;
②據天干、地支推算五運、六氣和五運六氣的制約關係;
③根據各年運氣特點分析可能造成的災變,特別是對人體健康的影響,進而確定防治疾病的原則。七篇大論推出的預測體系有許多不完善之處,後世又有很多補充和發揮,如北宋·劉溫舒又著《素問遺》補充了一些預測內容,時至今日也每每有人創立了新的推演方法等等,但仍不能稱其為完善。這也正是各種預測方法的共性。
【本文選自網路。由「中醫五運六氣」微信公眾號選編,尊重知識與勞動,轉載請保留版權聲明。】
推薦閱讀:
※從五運六氣看六病欲解時及傷寒傳經
※六氣解二:六氣名目
※五運六氣學說研究資料--出生在年尾數「3」
※(1)2015年(乙未年)五運六氣
※五運六氣要訣(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