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納最全的古代詩歌意象之「動物類」

1、蟬

⊙(1)品行高潔。

古人以為蟬餐風飲露,是高潔的象徵,所以古人常以蟬的高潔表現自己品行的高潔。《唐詩別裁》說:「詠蟬者每詠其聲,此獨尊其品格。」

由於蟬棲於高枝,餐風露宿,不食人間煙火,則其所喻之人品,自屬於清高一型。

例1:駱賓王《在獄詠蟬》:「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那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兩句中字字說蟬,也無一字不在說自己。露重」、「風多」比喻環境的壓力,「飛難進」比喻政治不得意,「響易沉」比喻言論受壓制。蟬如此,人也如此,二者融為一體,寄託遙深。因為上書議政事,冒犯了武則天,被人誣陷下獄。賓王憤懣之極,在獄中寫下這首詩。

例2:王沂孫《齊天樂》:「甚獨抱清高,頓成凄楚。」

例3:虞世南《蟬》:「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他們都是用蟬喻指高潔的人品。

例4:李商隱《蟬》:「我亦舉家清」。

⊙(2)悲涼凄切

秋後的蟬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後,蟬兒便剩下幾聲若斷若續的哀鳴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蟬就成為悲涼的同義詞。

例1:唐人駱賓王《詠蟬》起首兩句:「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以寒蟬高唱,渲染自己在獄中深深懷想家園之情。

例2:宋人柳永《雨霖鈴》開篇是:「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息。」還未直接描寫別離,「凄凄慘慘戚戚」之感已充塞讀者心中,釀造了一種足以觸動離愁別緒的氣氛。

例3:三國人曹植《贈白馬王彪》:「寒蟬鳴我側」

例4:許棠的《蟬》,「報秋涼漸至,斯夜思偏清。默守疑相答,微搖似欲行。」 詩中的「默守」、「欲行」語義雙關,不但寫蟬,而且寫人,詩人的離愁別恨寄寓於蟬身上,而蟬的孤單悲涼卻是詩人的化身,而作者把這種羈旅之悲寄托在蟬身上,體現出人作為普通生命體面對廣漠宇宙所擁有的孤獨無助。

例5:朱熹的《宿寺聞蟬作》,「樹葉經夏暗,蟬聲今夕聞。已驚為客意,更值夕陽薰。」客聽到蟬鳴而驚,夕陽之蟬,凄惻哀惋。夕陽西下,蟬不得不離白晝而去,在凄寒的夜晚哀鳴,令人感到悲愴,而作者把羈旅之悲寄托在蟬身上,體現出人作為普通生命體面對廣漠宇宙所擁有的孤獨無助。「蟬」、「客」在一個「驚」字中合二為一,同在夕時發嘆,在讀者的藝術想像中,兩者可以換位,物我感應、融為一體。

例6:李商隱:「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蟬,作為自然界中客觀存在的弱小生命體,朝飲甘露,暮咽高枝,夏生秋亡,在蒼茫宇宙中顯得微不足道。然而正是它的這一生命規律博得了文人墨客的厚愛,蟬被帶入詩詞中成了較多的描寫對象。

⊙(3)人生短暫,憐惜生命

蟬在白露到來時,必死無疑,給人無可奈何的傷悲之感。詩人常以蟬喻指自我生年不滿百的悲劇情懷,凄冷的人生風雨,字裡行間滲透著作者憐惜生命的主觀感受。

例1:「紅樹蟬聲滿夕陽,白頭相送倍相傷」(元稹《送盧戡詩》)「紅樹」、「蟬」、「夕陽」、「白頭」自然融為一體,落日相伴的「蟬」恰恰是白頭之人的真實寫照。加上離別之悲,是一種下降凝縮的力的運動。蟬的這一寄託,突出了詩人的主體感受,即天步悠長,人生如白馬過隙,倏忽即逝的悲劇意象,蟬的這種意象,詞微旨遠,妙不可言。

例2:陳子昂的《感遇詩三十六首 其十二》「玄蟬號白露,茲歲已蹉跎。群物從大化,孤英將奈何。」這首詩即明寫蟬,暗傷己。該詩表面寫蟬在白露到來時,必死無疑無可奈何的傷悲之情,實質上是以蟬喻指自我生年不滿百的悲劇情懷,凄冷的人生風雨,字裡行間無疑滲透著作者憐惜生命的主觀感受。

2、杜鵑

⊙悲苦、哀怨、凄涼、鄉愁鄉思

杜鵑鳥俗稱布穀,又名子規、杜宇、子鵑。春夏季節,杜鵑徹夜不停啼鳴,啼聲清脆而短促,喚起人們多種情思。如果仔細端詳,杜鵑口腔上皮和舌部都為紅色,古人誤以為它啼得滿嘴流血,湊巧杜鵑高歌之時,正是杜鵑花盛開之際,人們見杜鵑花那樣鮮紅,便把這種顏色說成是杜鵑啼的血。正像唐代詩人成彥雄寫的「杜鵑花與鳥,怨艷兩何賒,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中國古代有「望帝啼鵲」的神話傳說。望帝,是傳說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讓位給他的臣子,自己隱居山林,死後魂化為鳥,暮春啼苦,至於口中流血,其聲哀怨凄悲,動人肺腑,名為杜鵑。於是古詩中的杜鵑也就成為凄涼、哀傷的象徵了。

杜鵑在中國古典詩詞中常與悲苦之事聯繫在一起。

例1: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子規鳥即杜鵑鳥。起句寫即目之景,在蕭瑟悲涼的自然景物中寄寓離別感傷之情。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豐富想像,表達對友人的無限懷念與深切同情。

例2:李白《蜀道難》:「又聞子歸啼夜月,愁空山。」

例3:白居易《琵琶行》:「杜鵑啼血猿哀鳴。」

例4:秦觀《踏莎行》「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

例5:宋人賀鑄《憶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勝凄斷,杜鵑啼血。」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鵑鳥在凄厲地鳴叫著,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親人,傷心欲絕。詞人通過描寫凄清的景物,寄託了幽深的鄉思。

例6:文天祥《金陵驛二首》:「從今別卻江南路,化作啼鵑帶血歸。」

杜鵑的啼叫又好像是說「不如歸去,不如歸去」,它的啼叫容易觸動人們的鄉愁鄉思。

例7:宋代范仲淹詩云:「夜入翠煙啼,晝尋芳樹飛,春山無限好,猶道不如歸。」

例8:宋人王令《送春》「子規夜半猶啼血,不信東風喚不回。」

3、鷓鴣

⊙鄉思、羈旅行役

鷓鴣的形象在古詩詞里也有特定的內蘊。鷓鴣的鳴聲讓人聽起來像「行不得也哥哥」,極容易勾起旅途艱險的聯想和滿腔的離愁別緒。

例1:「落照蒼茫秋草明,鷓鴣啼處遠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聞鷓鴣》)

例2:「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辛棄疾《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4、鴻雁

⊙思鄉懷親、羈旅傷感、孤獨、書信、消息

鴻雁是大型候鳥,每年秋季南遷,常常引起遊子思鄉懷親之情和羈旅傷感。

例1:隋人薛道衡《人日思歸》:「入春才七日,離家已二年。人歸落雁後,思發在花前。」早在花開之前,就起了歸家的念頭;但等到雁已北歸,人還沒有歸家。詩人在北朝做官時,出使南朝陳,寫下這思歸的詩句,含蓄而又婉轉。

例2:「夜聞歸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華。」(歐陽修《戲答元稹》)

例3:「殘星數點雁橫塞,長笛一聲人倚樓」(唐人趙嘏《長安秋望》)

例4:「星辰冷落碧潭水,鴻雁悲鳴紅蓼風」(宋人戴復古《月夜舟中》)

也有以鴻雁來指代書信。鴻雁傳書的典故大家比較熟悉,鴻雁 《漢書·蘇軾傳》載,匈奴單于欺騙漢使,稱蘇武已死,而漢使者故意說天子打獵時射下一隻北方飛來的鴻燕,腳上拴著帛書,是蘇武寫的。單于只好放了蘇武。後來就用「鴻燕」、「雁書」、「雁足」、「魚雁」等指書信、音訊。

例5:晏殊《清平樂》:「生箋小字,說盡平生意。鴻雁在雲魚在水,惆悵此情難寄。」

例6:李清照詞云:「雁字回時,月滿西樓。」李清照另一首詞云:「好把音書憑過雁,東萊不似蓬萊遠。」大雁在這裡是傳書的信使。

鴻雁作為傳送書信的使者在詩歌中的運用也就普遍了。

例7:「鴻雁幾時到,江糊秋水多。」(杜甫《天末懷李白》)

例8:「朔雁傳書絕,湘篁染淚多。」(李商隱《離思》)

例9:「鴻雁長飛光不渡,魚龍潛躍水成文。」(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例10:「中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蔣捷)

5、烏鴉 

⊙衰敗、荒涼、小人、俗客庸夫

按照迷信的說法,是一種不祥的鳥,它經常出沒在墳頭等荒涼之處。在中國古典詩詞中常與衰敗荒涼的事物聯繫在一起。

例1:李商隱《隋宮》:「於今腐草無螢火,終古垂楊有暮鴉。」

例2:秦觀《滿庭芳》:「斜陽外,寒鴉萬點,流水繞孤村。」

例3:馬致遠小令《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

6、蟋蟀

⊙思鄉

作為被吟詠的對象,最早見於《詩經·豳風·七月》。它對蟋蟀的活動規律觀察得相當細緻:「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那時古人已經覺得蟋蟀的鳴聲同織機的聲音相仿,時令又屆深秋,因而就跟促人紡織,準備冬衣以至懷念徵人等聯繫了起來。蟋蟀被直接喚為「促織」。

例1:在古詩十九首中就出現過:「明月皎皎光,促織鳴東壁。」

例2:姜夔《齊天樂》:「哀音似訴,正思婦無眠,起尋機杼。曲曲屏山,夜涼獨自甚情緒。」寫出了一位緬懷遠人的女性聞蟋蟀聲後的惆悵。

7、鴛鴦

⊙夫婦恩愛

例如:「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唐人盧照鄰《長安古意》)

8、精衛

⊙復仇、奮鬥、不畏艱難

古代神話。炎帝的女兒在東南海淹死,化為精衛鳥,每天銜西山的木石來填東海(見於《山海經·北山經》)。後來用精衛填海來比喻有深仇大恨,立志必報;也比喻不畏艱難,努力奮鬥。

例如:陶淵明《讀〈山海經〉》:「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9、青鳥

⊙信使

傳說西王母有三青鳥,一隻選遣為信使,前來給漢武帝報信,另外兩隻隨西王母而來,並服侍在王母身旁。

例1:南唐中主李璟有詩:「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

例2:李商隱詩云:「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青鳥在此已成為傳書的信使。

10、燕子

燕子屬候鳥,隨季節變化而遷徙,喜歡成雙成對,出入在人家屋內或屋檐下。因此為古人所青睞,經常出現在古詩詞中,或惜春傷秋,或渲染離愁,或寄託相思,或感傷時事,意象之盛,表情之豐,非其它物類所能及。

⊙(1)表現春光的美好,傳達惜春之情。

相傳燕子於春天社日北來,秋天社日南歸,故很多詩人都把它當做春天的象徵加以美化和歌頌。

⊙(2)表現愛情的美好,傳達思念情人之切。

燕子素以雌雄頡頏,飛則相隨,以此而成為愛情的象徵。

例1:「思為雙飛燕,銜泥巢君屋。」

例2:「燕爾新婚,如兄如弟。」(《詩經·谷風》)

例3:「燕燕于飛,差池其羽,之子于歸,遠送於野。」(《詩經·燕燕》)。

正是因為燕子的這種成雙成對,才引起了有情人寄情於燕、渴望比翼雙飛的思念。

⊙(3)表現時事變遷,抒發昔盛今衰、人事代謝、亡國破家的感慨和悲憤。

燕子秋去春回,不忘舊巢,詩人抓住此特點,盡情宣洩心中的憤慨。

例1:劉禹錫的《烏衣巷》:「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例2:宴殊:「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浣溪沙》)

⊙(4)書信,幽訴離情之苦。

唐代郭紹蘭於燕足系詩傳給其夫任宗。任宗離家行賈湖中,數年不歸,紹蘭作詩繫於燕足。時任宗在荊州,燕忽泊其肩,見足系書,解視之,乃妻所寄,感泣而歸。其《寄夫》詩云:「我婿去重湖,臨窗泣血書,殷勤憑燕翼,寄於薄情夫。」誰說「梁間燕子太無情。」(曹雪芹·《紅樓夢》),正是因為燕子的有情才促成了丈夫的回心轉意,夫妻相會。

⊙(5)表現羈旅情愁,狀寫漂泊流浪之苦。

「整體、直覺、取象比類是漢民族的主導思維方式」(張岱年·《中國思維偏向》),花鳥蟲魚,無不入文人筆下,飛禽走獸,莫不顯詩人才情。雁啼悲秋,猿鳴沾裳,魚傳尺素,蟬寄高遠,燕子的棲息不定留給了詩人豐富的想像空間。

例1:漂泊流浪:「年年如新燕,飄流瀚海,來寄修椽。」(周邦彥·《滿庭芳》)

例2:身世浮沉:「望長安,前程渺渺鬢斑斑,南來北往隨征燕,行路艱難。」(張可久·《殿前歡》)

例3:相見又別:「有如社燕與飛鴻,相逢未穩還相送。」(蘇軾·《送陳睦知潭州》;

例4:時時相隔:「磁石上飛,雲母來水,土龍致雨,燕雁代飛。」(劉安·《淮南子》)

燕子,已不僅僅再是燕子,它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象徵,融入到每一個炎黃子孫的血液中。

11、猿啼

⊙凄清、哀傷、悲涼

猿啼出現在詩歌中常常象徵著一種悲傷的感情。

例1:杜甫《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例2:酈道元《小經注·江水》中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例3:李端《送客賦得巴江夜猿》:「巴水天邊路,啼猿傷客情。」

12、飛鳥:(自由的靈魂)

⊙某種理想、願望,自由,與自然同一的寧靜、和諧,鄉愁

⊙(1)比喻人生理想的實現

人類從遠古以來就有自由飛翔的夢想,曹植有「願接翼于歸鴻,嗟高飛而莫攀」(《九愁賦》)的感嘆,閨中小姐林黛玉哀婉的《葬花吟》中,也曾出現「願奴脅下生雙翼,隨花飛到天盡頭」的高亢之聲。生命的缺憾在藝術中得到補償,中國古典詩歌中反覆出現的空靈自在的飛鳥意象,是「身無彩鳳雙飛翼」的人類藉以實現精神遨遊的媒介。

詩人們常以鳥的自由飛翔比喻人生理想的實現。

例1:漢末《古詩十九首》「不惜歌者苦,但傷知音稀。願為雙鴻鵠,奮翅起高飛」(《西北有高樓》),以雙飛的鴻鵠,比喻覓得知音的願望;

例2:無名氏的古詩「我欲渡河水,河水深無梁。願為雙黃鵠,高飛還故鄉」(《步出城東門》),詩人希望化身黃鵠,展翅飛越無法渡過的河水,飛因日夜思念的故鄉。

例3:「目送歸鴻,手揮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贈秀才入軍》)是嵇康的名句,詩人的視線追隨著天空中自由飛翔的鴻雁,隨歸鴻遠去的,不僅僅是目光,也是他那渴望精神自由的心靈。他已化身為鳥,神遊寥闊長空,達到一種超然玄遠的境界——道家嚮往的逍遙的境界。

例4:「詩佛」王維「開軒臨穎陽,卧視飛鳥沒」(《留別山中溫古上人兄並示舍弟縉》)的詩句,與此意境相似。

例5:宋代文豪蘇軾「欹枕江南煙雨,渺渺沒孤鴻」(《水調歌頭·快哉亭作》)。在政治上遭受打擊,自請放外任期間,在詩詞中都沒有直接描寫自己的心境,但是從「卧視」「欹枕」之語中,我們可以體會他們內心的平靜怡然。「沒」是一個延續性的動作,表明詩人的目光追隨飛鳥,看了很久,詩人精神的翅膀也許正隨之自在地飛翔;飛鳥隱沒天際,平淡無奇的現象中,體現著詩人與自由的那份和諧、認同之感。

例6:崇尚道家思想、追求精神自由的詩人嚮往隱跡江湖的生活,願與悠閑自在的鴻鳥為友、忘卻世間的爭鬥。陶淵明做官時甚至「望雲慚高鳥,臨水愧游魚」(《始作鎮軍參軍經曲阿詩》),辭官回鄉後,則以「眾鳥欣有托,吾亦愛吾廬」(《讀山海經》)等詩句表現自己的耕讀之樂。眾鳥安居巢中,詩人愛其廬宇,人鳥之間有種幻化為一的感覺。

⊙(2)與自然同一的寧靜、和諧

歷代表現人鳥和諧相處的詩句很多:

例1:一重一掩吾肺腑,山鳥山花吾友與。(杜甫《嶽麓山道林二寺行》)

例2:自去自來樑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杜甫《江村》)

例3:無機終日狎沙鷗,得意高吟景且幽。(李中《思九江舊居》)

詩人不僅與鷗鳥為友,還要與它們定下永遠相守、忘懷世事的盟約。

例4:北宋黃庭堅的《登快閣》可以說是「盟鷗」詩中最著名的一首: 「痴兒了卻公家事,快閣東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遠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朱弦已為佳人絕,青眼聊因美酒橫。萬里歸船弄長笛,此心吾與白鷗盟。」 在處理完公事之後,詩人於傍晚時分登上快閣,落木千山、澄江映月的壯闊景色,讓他生髮出乘扁舟、弄長笛、歸隱江湖的願望。

繼黃庭堅之後,南宋詩人屢有「盟鷗」之作:

例5:凡我同盟鷗鷺,今日既盟之後,來往莫相猜。(辛棄疾《水調歌頭·盟鷗》)

例6:呼我盟鷗,翩翩欲下,背人還過木末。(姜夔《慶宮春》)

⊙(3)鄉愁、羈旅、漂泊

跳出自身局限、與大化同一的境界,畢竟不是人人都能達到的。芸芸眾生有的是煩惱:他們為衣食生存而奔波,因戰亂災荒而漂泊……夕舊西下,薄暮冥冥,飛鳥紛紛返回故林的場景,觸動了多少遊子思鄉的愁腸!在中國古詩中,飛鳥意象經常與鄉愁主題聯繫在一起:

例1:游魚潛綠水,翔鳥薄天飛。眇眇客行士,徭役不得歸。(曹植《情詩》)

例2:翩翩堂前燕,冬藏夏來見。兄弟兩三人,流宕在他鄉。(《玉台新詠·艷歌行》)

例3:入春才七日,離家已二年。人歸落雁後,思發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歸》)

例4:背歸鴻,去吳中。回首彭中,清泗與淮通。(蘇軾《江城子·別徐州》)

翔鳥高飛雲天,行士卻羈於徭役;堂前燕子冬藏夏現,兄弟三人卻漂泊異鄉;入春以來,大雁飛回北方,出使南國的詩人卻遲遲不能北返;蘇軾將由徐州南下杭州,正與北飛的鴻雁背道而馳……飛鳥依物候變化自然而自由地來去,比照出人世間的無奈與辛酸。

例5:這類詩中最著名的恐怕當屬有「百代詞祖」之稱的《菩薩蠻》:「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此詞相傳為李白所做,纏綿悱惻的情感蘊含在每一個景物之中:遠樹含煙,寒山蒼碧,昏暝暮色漸漸籠罩高樓,使登樓望遠之人倍增憂愁。他在白玉的台階上久久佇佇,只見鳥兒迅疾滑過天際,飛返故巢。他不由地想到:自己要是能夠回到故鄉該多好啊!可是故鄉是那麼遙遠,那一路之上,不知要經過多少座長亭,多少座短亭!

有人認為《菩薩蠻》從女性角度著筆,是一首望遠懷人的思婦詞,這也可以解釋得通。這位憂愁的女子祈盼丈夫歸來,傍晚時分,看到出外覓食的鳥兒回巢,在心中為丈夫暗計歸程。家人盼歸主題下的詩篇與遊子思鄉詩形成對應,飛鳥也是其中的主要意象之一,比如「困依危樓,過盡飛鴻字字愁」(秦觀《減字木蘭花》)等。

天遙地闊中一隻飛鳥,在詩人看來,可能是孤凄無伴、漂泊無依的,而這種孤獨漂泊的感情,無疑正是詩人內心情緒的反應:

例6:孤鴻號外野,翔鳥鳴北林。徘徊將何見,憂思獨傷心。(阮籍《詠懷》))

例7: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杜甫《旅夜書懷》)

例8: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蘇軾《卜運算元》)

例9:利慾驅人萬火牛,江湖浪跡一沙鷗。(陸遊《秋思》)

例10:以飛鳥比喻人生,蘇軾有一首著名的《和子由澠池懷舊》:

「人生處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哪復計東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騫驢嘶。」

蘇轍(字子由)原詩有「相攜話別鄭原上,共道長途怕雪泥」之語,蘇軾的和詩即從「雪泥」引發,變實為虛,創造出「雪泥鴻爪」的有名比喻,喻指往事在人心中留下的痕迹。雪泥上指痕還在,如詩人心中記憶猶存,然而那隻鳥早已不知飛到哪裡,保存著昔日記憶的詩人兄弟也已歷經磨難。蘇軾以飛鴻踏雪,一去無蹤,暗示人生偶然無定的感慨,形象優美生動,哲理高妙玄遠,讓人發悟,也使人惆悵。

14、魚:自由 愜意

15、鷹:剛勁 自由 人生的搏擊 事業的成功

16、狗、雞:生活氣息 田園生活

17、(瘦)馬:奔騰 追求 漂泊


推薦閱讀:

熊貓繁殖方式是什麼?
最擅長攀爬的動物不是猴子
男人這種動物……
你覺得可以人工養殖穿山甲嗎?
動物也會做夢嗎?

TAG:動物 | 詩歌 | 古代 | 歸納 | 意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