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良好自控力讓寶寶人際關係更「吃得開」

良好自控力讓寶寶人際關係更「吃得開」

  經常有媽媽說寶寶總是愛打小夥伴,愛與人爭搶玩具,結果導致小夥伴們都不喜歡和寶寶玩了。其實這是因為寶寶的自控能力沒有得到很好的培養,從而影響了寶寶的人際關係。

  媽媽不讓寶寶飯前吃零食,寶寶也知道,但當他看到香噴噴的點心和甜甜的巧克力時,禁不住美味的誘惑,趁媽媽不在家就拿來吃了,到吃飯時就不能好好吃飯了。

  寶寶去了醫院,在路上,他答應媽媽看病時不哭。但當醫生把聽診器放在他的前胸時,他又哇地哭了出來。

  寶寶的這些行為都說明,他們並非有意和大人過不去,而是缺乏控制自己的能力。

  自控力是一種善於控制自己的情緒、支配自己行動的能力。對於寶寶來說,由於中樞神經系統尚未發育完善,神經纖維尚未全部髓鞘化,傳遞的神經行動容易泛化,不夠準確,因此會常表現出自控能力比較弱。

  寶寶自控能力發展的三個階段

  外部控制階段(0~2歲)

  這一階段的寶寶本身缺乏獨立判斷能力、易衝動,常常是為了成人的要求、為了獲得獎勵或逃避懲罰而產生或抑制某種行為。處於這一階段的寶寶關心的往往是社會環境對自己的評價,尤其是在其心目中有重要地位的他人對自己的讚許或否定。

  外部控制向內部控制過渡階段(2歲後)

  此階段的寶寶由受外在力量控制逐漸轉向受內在規則或道德力量的控制。會考慮到不好的行為可能會傷及他人,並引起內疚,從而主動控制自己的行為,但此階段寶寶的自我控制能力還不成熟,外部控制還佔有一定比重。

  自我控制階段(4歲後)

  在此階段,寶寶已經形成了內部的準則,可以通過自己的價值和判斷來形成對自己行為的控制,能夠自己監控自己的行為,並通過自身的調控而克服自己內心的衝動,開始表現出合宜的社會行為。

  分階段培養,效果更明顯

  0~1歲:發展自我控制的第一步

  對於1歲前的寶寶來說,由於大腦皮質的抑制機能還很不成熟,興奮過程佔優勢,因而往往表現出很強的衝動性,以前強調過的事情再次發生時,他未必會遵從規則。

  專家建議:

  告訴寶寶哪些可以做,而不是哪些不可以:對外界進行試探和觸摸是寶寶的本能,或許有些行為在大人看來是不對的,但是在寶寶1歲前,他們是不可能立即就明白哪些行為是錯誤的,然後記住。對他們來說,任何規定和說教也都是不起作用的。所以爸媽首先要引導寶寶知道哪些是可以做的,而不是大聲訓斥他們的過錯。這時候,安全的環境和耐心的引導,是教育寶寶的最重要的條件。

  父母冷靜的情緒:面對一個無法溝通,動不動就嚎啕大哭的嬰兒,絕大多數爸媽都會深感沮喪、煩惱,甚至大發脾氣。直接把這些感受表現出來並不是明智之舉,父母應先控制自己的情緒,不妨在心裡先默數到10,或者先深呼吸,讓心情平穩下來。記住,只有父母安靜下來,寶寶才能有安全感。

  1~2歲:「叛逆期」的界限設定和自我控制學習

  當寶寶快1歲的時候,開始能把自己的動作和動作的對象區分開來,之後進一步能把自己和自己的動作區分開來。這時候的寶寶開始探索事物的因果關係,同時自我意識的覺醒讓寶寶認識到自己的存在和自己的力量,從而產生了一種新奇的「自豪」之感。然而這種強烈的自我意識的存在、探索的熱情高漲,常常和各樣的行為規範產生激烈的衝突,這時候的寶寶開始經歷他們人生中「第一個叛逆期」。

  專家建議:

  以身作則: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行為模式,尤其是在緊急情況下對自我情緒的控制方式,給寶寶一個學習的樣板。比如,告訴寶寶:「媽媽找不到鑰匙了,媽媽也感覺很生氣,來,讓我們一起深呼吸,一起來找找看。」這樣克制情緒、有效的處理危機的方式,日後會成為寶寶效法的一個模式。

  延遲滿足:寶寶在2歲後,就應該接受「延遲滿足」和「適當不滿足」的教育。經常性的即時滿足,對寶寶有害無益,而「超前滿足」則是愚蠢而浪費的舉動。「延遲滿足」的目的在於訓練寶寶的自我控制能力,讓他們學會忍耐。

  2~3歲:主動的自我控制學習

  寶寶大約2~3歲的時候,隨著認知能力和語言能力的發展,寶寶已經能夠理解「等一等」的含義了,但因為他們自我調節能力有限且對於延遲滿足的策略掌握不足,所以遇到需要等待的情況時經常會表現出不耐煩。另外,因為雙向溝通中語言的複雜,寶寶會出現一些無法表達的情況和誤解,會出現打夥伴、爭搶玩具和大聲哭鬧等情況。

  專家建議:

  轉移注意力:忽視寶寶的哭鬧,若無其事地提供給寶寶意想不到的選擇,比如,問他是否願意參與到遊戲裡面來,或者指給他看窗外的小鳥。當寶寶情緒穩定下來後,再理智的解決問題。

  事先提出警告:準備胡亂踢球的寶寶應該被告知:要不就和爸爸一起你一腳我一腳來玩遊戲,要不就把球踢飛,遊戲結束。家長提出警告的時候,口氣要嚴肅但是溫和。告訴寶寶他可以做出自己的選擇,同時需承受選擇帶來的後果。

  教育保持一致性:如果亂丟玩具的寶寶發現每次的搗亂行為帶來的就是沒收,那麼他就知道不再亂丟玩具了。如果這個規定一直在變化,寶寶就無法遵守,也無法發展自我控制能力。

  營造一個安全空間:在家裡給寶寶安置一個空間,在這個空間里寶寶可以不受干擾地完全放鬆自己。可以在這個角落放一些軟墊子、絨毛玩具和寶寶喜歡的書籍。和寶寶一起設計好這個空間後,告訴他,如果他感到情緒低落或者激動,就可以去那個安全地帶「冷靜冷靜」。告訴寶寶,憤怒、難過和沮喪等情緒是正常的,但是尖叫和打人等舉動是不對的。而這個安全地帶就是寶寶可以重新調整自己的緩衝地段。

  3個音樂小遊戲,幫助寶寶建立自控能力。

  遊戲1:開汽車

  適合年齡:1.5~3歲

  遊戲目標:在音樂的起、停中訓練寶貝的注意力,鍛煉寶貝的反應能力和控制能力。

  遊戲準備:音樂CD、音樂播放器(音樂可由家長自行挑選。也可參考如下音樂:如《莫扎特效應》系列裡的《小星星變奏曲》、《D大調嬉遊曲》等)。

  遊戲玩法:

  1.父母進行音樂的播放與停止控制。

  2.父母帶著寶貝模仿汽車司機,做出開汽車的動作,寶貝跟隨在父母的身後,也做模仿汽車司機的動作。

  3.音樂響起時,父母就領著寶貝在音樂聲中做出開汽車的動作,且前進;音樂停下來時,父母就領著寶貝剎車並蹲下;音樂響起,繼續開車。

  4.讓寶貝自己跟著音樂的起、停做出開汽車和剎車並蹲下的動作。

  遊戲2:奇妙的小鼓

  適合年齡:1.5~3歲

  遊戲目標:在聲音的起、停中鍛煉寶貝的反應能力和控制能力,同時還可以鍛煉寶貝的自主控制能力。

  遊戲準備:小鼓、鼓槌(或者用塑料臉盆、桶充當鼓;筷子一雙充當鼓槌)。

  遊戲玩法:

  1.把小鼓放在地上(把塑料盆或者塑料桶底朝上,口朝下放在地上)。

  2.父母拿著鼓槌或筷子敲擊小鼓或塑料盆(桶)。

  3.當敲擊小鼓(或塑料桶、塑料盆)的聲音響起時,父母就帶著寶貝開始走動,敲擊的聲音一停下來,父母就帶著寶貝停下來。

  4.讓父母敲鼓,寶貝自己根據聲音的起、停來做出走動和停止的動作。

  5.可讓寶貝試著敲鼓,父母根據寶貝的鼓聲的起、停而做出相應的動作。

  遊戲3:小白兔與烏龜

  適合年齡:1.5~3歲

  遊戲目標:訓練寶貝能進行迅速的快、慢交替的反應力及控制能力,並能根據形象的小動物進行快、慢交替的表演。

  遊戲準備:小鼓、鼓槌(或者塑料桶、盆、筷子一雙)。

  遊戲玩法:

  1.把小鼓放在地面上(或者塑料盆、塑料桶口朝下底朝上放在地上)。

  2.父母其中一人控制小鼓的敲擊速度。

  3.另一人領著寶貝做動物的模仿,當鼓聲敲擊很快時,便領著寶貝模仿小白兔跑動;當鼓聲敲擊很慢時,便領著寶貝模仿烏龜做慢慢爬行的樣子。

  4.父母繼續控制鼓聲的快、慢變化,讓寶貝自己根據鼓聲的快、慢變化,迅速做出變化小動物的表演。


推薦閱讀:

2018最洋氣的寶寶名字大全,名字好寓意好!
狗年寶寶起名字,不重名,個個時尚吉祥,寓意好!
我是萌寶寶
100位媽媽總結的寶寶最有效吃奶經
4-6個月寶寶輔食製作

TAG:寶寶 | 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