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來:發揚中華優秀傳統 涵養培育民族精神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社會發展在許多方面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偉大成績。同時,也不能否認,在這樣一個巨大的社會變遷過程中,人的道德觀念和社會道德生活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其中包括很積極的變化,但也出現了不少值得重視的問題。

   目前,道德領域比較突出的問題,是社會公共生活「失序」,人的行為「失范」,人的道德意識混亂。如何正人心、移風俗,建立一個平安、有序、祥和的社會,是大家共同關心的問題。當前受到廣泛關注的食品衛生安全領域,毒牛奶、地溝油等問題頻出,集中透露出當下國人對生命的漠視、道德的缺失、良知的淪沒,也映射出我們社會教育、基礎教育中的品德教育的不足。而尤以各級公務人員權錢交易、受賄謀私對國家經濟生活、政治生活及社會風氣的敗壞影響為最大。

   以上提到的這些問題當然不都是道德問題,也不可能僅僅由道德手段去解決。但不可否認,由這些問題暴露出來的我們所面臨的道德困境是必須重視的。如果簡單地加以概括,可以說,市場法則對道德領域的侵入、傳統道德規範和道德權威的失落,造成了人們道德觀念的迷失、道德情感的冷漠、道德勇氣的沉淪;道德的滑坡體現於個人品格觀念的淡漠、功利慾望的囂張、職業道德的疲軟、群體意識的淡薄、公民道德的闕失這樣幾個大的方面。而從個人的角度來看,最突出的是人的意識的商品化與人際關係的商品化,及其所造成的自私意識的合理化和缺乏「羞恥心」。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和中華文明的道德精神受到了嚴重病害,這是具有根本性的問題,政府必須加大對這個問題的重視。一個國家和它的人民,只有經濟的快速發展,而沒有較高的國民道德素質,沒有對美好價值的追求,是不會受到世界的尊敬的。

   造成這些現象的原因很多,除了由於「文化大革命」的變化與破壞、不規範商品經濟的腐蝕以外,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我們長期以來對傳統文化的無分析的破壞,使我們丟棄以至喪失了我們本有的深厚的傳統道德資源。中國古代文化具有很強的德性的培育的功能,中華文明向以禮義之邦著稱於世,不僅是因為她有悠久的禮儀傳統,而且因為這個文化中很強調道德的價值和道德感,強調理想、正義與良知。在中國文化中有完整的德性人格的理想和道德準則體系,有悠久的道德修養傳統,有豐富的道德格言資源和其他道德文化資源。然而近代以來,我們全力批判傳統道德,力求把我們自己與源遠流長的道德文化傳統切斷,認為只有與傳統徹底決裂才能儘快實現現代化。這種觀念的影響至今仍有不少表現。

   從理論界到知識界,很多人都知道梁啟超早年在《新民說》中提倡公德,但都忽略了梁啟超本人在《新民說》的後期重新強調私德的意義,他提出:「今之學者日言公德、而公德之效弗睹者,亦曰國民之私德有大缺點云爾!是故欲鑄國民,必以培養個人之私德為第一義。」 他所說的私德是個人的品德、修養,公德是指有益於於國家、社會的德行(如愛國)。從《新民說》最後完成的總體來看,梁啟超對公德和私德同樣重視和肯定,新民說中的「私德說」,與「公德說」共同體現了他的道德思想,而且補充了「公德說」的基礎。用今天的例子來說,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愛國屬於社會價值,即公德的範疇;倡導敬業、誠信、友善屬於個人道德價值,即私德。社會對兩方面都需要,而就個人行為來說道德價值是基礎,中華美德在這方面有豐厚的資源。

   馮友蘭曾指出,人類社會所以能存在,要有一些基本條件;這些基本條件就是基本道德,這些基本道德無所謂新舊,無所謂古今,是屬於「不變的道德」,比如「守信」。另有一些是與特定社會的制度有關的道德,隨社會制度變化而變化,屬於「可變的道德」,比如「忠君」。這個分析,我們認為還是有道理的。仁愛、禮讓、信義、和平、勤勉、正直、廉潔、「已所不欲,勿施於人」,這些都是不變的道德,我們所肯定的傳統道德就是指那些不變的道德。在這個意義上,所謂「傳統道德」並不「傳統」,或不僅僅是「傳統」的,因為它們普遍適用於現代社會、未來社會、一切人們所組織的社會。

   道德的繼承問題,在階級鬥爭年代被搞亂了,但社會對繼承中華傳統美德的需要並不因此而消失,一個時期以來社會流行的國學熱,反映了廣大人民群眾在建設精神家園方面對本土的傳統資源的熱切渴求。社會轉型需要一種與革命時代不同的意識形態。在現代化市場經濟發展的同時,社會道德秩序和個人安身立命的問題日益突出起來。社會道德秩序的建立離不開傳統道德文化,這已經是新世紀以來執政黨和人民的共識。市場經濟的發展帶來了人與人關係的新的變化,中華文化的寶庫已經漸漸成了青年人待人、處世、律己的主要資源,與其他外來的文化、宗教相比,在穩定社會人心方面,傳統文化提供的生活理想、德行價值及文化歸屬感,起著其他文化要素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幾千年以人為本的傳統文化,在個人道德和社會倫理的建設方面,為當代市場經濟社會中的中國人提供了主要的精神資源,在心靈穩定、精神向上、社會和諧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積極作用。國學是中國人長久的倫理資源。

   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中心的中國夢,內在地包含著中華文化的偉大復興的使命和民族精神健康發展的願景。政府應當從根本上樹立「固本培元」和「中華民族心靈建設」的觀念,大力支持國學的傳播和普及。在現代社會中,中國傳統文化可以與廣泛的教育領域結合,使中國文化的道德價值透過教育途徑,植根於廣大民眾與青少年的心靈。政府應以一種固定化的制度性形式,以確定和保證中華文化的價值、美德成為小學、中學德育的基本內容。校外的傳統文化教育與經典傳習活動近年也開始流行,應當受各方面的支持。從而使國民從小培養起對包括中華文化經典的敬重之心,熟悉中國文化的價值資源,以不斷把傳統價值與現代生活進行結合。政府與社會應表彰實踐中華文化價值的各類典型人物與事迹,鼓勵各種文藝形式深刻地表現中國文化的價值,發揚中國文化的精神。這些都是富有積極意義的社會教化。文化浸潤的力量往往超出人們的預想,從小熟悉傳統文化,將使這一代青少年對中華優秀文化的嚮往越來越深,有利於新的一代人傳承中華道德文化,涵養和重建民族精神。在這個意義上,對於國學或傳統文化的教育,具有重要的中華文化傳承的意義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義。

  

推薦閱讀:

十個教子高招培養優秀孩子
你美的不是優秀,美的是溫柔
優秀教師的教育智慧
母愛如水|1200字以上優秀作文
9個細節!讓你成為一個優秀的男朋友

TAG:民族 | 傳統 | 精神 | 優秀 | 中華 | 涵養 | 民族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