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型關大戰國共合作得與失(2)– 鐵血網
平型關大戰國共合作得與失
(二)平型關戰役中的「失」 若要論「失」,熟悉平型關戰役的人都知道,平型戰役中,最大的「失」是中國軍隊未能在日軍大批增援部隊尚未趕到之際,集中優勢兵力多路出擊,全殲關前敵人。歷史不能假設,研究可能假設。如果沒有這個失,平型關戰役的戰果就不僅僅是八路軍115師大捷,而是凡參戰的中國軍隊全部大捷。那時候,從平型關升起的抗日明星隊伍就不僅僅是八路軍115師,而是第二戰區全體中國參戰部隊。同理,那時候,從平型關升起抗日明星指揮將領就不僅僅是林彪,而是第二戰區司令閻錫山。再進一步試想,如果平型關戰役全部大捷,那麼平型關戰役的意義將是特別巨大的,甚至可能大大縮短中國抗戰爭的進程。然而事實上這樣的戰果未能取得。為什麼會這樣?這得從115師取得平型關大捷前平型關敵我雙方的態勢談起。
不了解平型關戰役的人,不清楚在八路軍115師平型關大捷前,日軍第五師團21旅團的幾個大隊已經開在平型關內長城下的東跑池村一帶,與守在山上的中國軍隊接戰。敵人的目的是沖跨中國軍隊的防線,越過平型關,向太原方向開進。中國守軍的目的當然是守住陣地,不讓日軍的目的實現。面對敵人的進攻,配合楊愛源指揮平型關戰事的傅作義,建議在日軍大批增援部隊尚未趕到之際,集中優勢兵力多路出擊,全殲關前敵人。傅作義的建議被接受,閻錫山方面還制定了各參戰部隊於9月24日四面出擊。然而由於郭宗汾師「因天雨行動困難」, 以「行軍疲勞之故,變更為25日拂曉前」動手。而到了25日拂曉,內長城一線的國民黨部隊仍沒有出擊,數小時後,八路軍115師以喬溝為主戰場的三十里陣地上槍聲大作起來,此時如果內長城上的10萬大軍從山上猛衝下來,對東跑池溝內的故人給予迅雷不及掩耳的痛擊,原先制定的「在日軍大批增援部隊尚未趕到之際,集中優勢兵力多路出擊,全殲關前敵人」的計劃,是完全可以實現的。然而內長城下蛇樣起伏的一系列關山峰巒,卻成了國民黨軍坐山觀虎鬥的平台。平型關下,115師鏖戰數小時,從始至終也沒有看見關山上的國民黨軍10萬大兵「從天而降」的情形,也沒見關山上的國民黨軍前來支持八路軍115師的戰鬥。八路軍115師全殲了陣地前的敵人後,師長林彪曾命令686團轉移到東跑池村和幸庄村的後樑上,充實了685團的陣地,此時,如果關山上的國民黨軍從山頭上衝鋒下來,八路軍115師的685團和686團同時對溝下的敵人發起進攻,平型關戰役的「多路出擊,全殲關前敵人」的計劃仍能實現。然而,關山上的國民黨軍仍沒有出擊。為了實現平型關戰役的預定目標,115師派人跑步趕到關山頭上國民黨軍陣地,通知他們八路軍已經在他們對面的山樑上形成陣地,希望他們出擊,可得到的回答是,他們沒有得到長官出擊的命令,不能出擊。事後,林彪在總結這次戰鬥時,惋惜地寫道:「友軍在戰鬥中的配合,實在太差了。他們制定的出擊計劃,他們自己卻未能遵守。你打,他旁觀,他們時常吹牛說要決戰,但卻決而不戰;或向敵人打而又不堅決打,他們的部隊本來既不充實,在一個突擊中,卻以區區的八個團兵力分成三大路,還留了總預備隊,而每路又相隔十多里或二十多里,這樣不僅缺乏出擊力,而且連被我們打敗了而退下的敵人他們碰著了,竟不但不能消滅之,反而被這些突圍的敵人沖坍了,他們的指揮真笨極了,特別不能真正了解與運用在戰役上與決戰的地點與時機集中絕對優於敵人的步兵、炮兵、飛機以猛攻敵人。」
為什麼「他們制定的出擊計劃,他們自己卻未能遵守」?原來國民黨軍隊的配合出了問題,致使「多路出擊,全殲關前敵人」的計劃泡湯了。平型關戰役中,參戰的國民黨軍隊並不是鐵板一塊,他們分屬於兩個利益集團,晉綏軍屬閻錫山的利益部隊,高桂滋指揮的17軍,則是閻錫山利益以外的部隊。正如後來高桂滋所說,他指揮的部隊是「雜牌軍」,包括他的84師和當時交給他指揮的李仙洲21師,且21師還是蔣介石的嫡系中央軍。就是說,對於閻錫山而言,第17軍是客軍。這樣,在平型關戰役的戰場上,就有兩股部隊實際上被閻錫山視為客軍。這兩支客軍都沒有得到閻錫山的及時援助。
高桂滋者,陝西省的定邊縣,頗有愛國情懷,曾任84師師長,「七七事變」爆發時,主動請纓抗戰,並立下遺囑:「立志抗日,如果犧牲,將遺產給定邊縣建中學一座。」7月9日他從陝西綏德出發,東渡黃河,開赴南口抗日前線。行軍至大同時,接到蔣介石來電,蔣任命其為17軍軍長兼84師師長,轄84師和李仙洲的21師,歸湯恩伯指揮。南口戰役中,高桂滋部隊曾在井兒溝、喜峰砦兩地與日軍藤井少將指揮的偽蒙軍教導團惡戰。後來,高桂滋部隊負命在山西省廣靈縣的火燒嶺阻擊犯晉之敵。作戰中,又接閻錫山命令趕到平型關北翼的團城口至東跑池之間約30多里的山頭上布防。開到平型關陣地上的高桂滋部隊實際上已是疲憊之軍,各連排減員很多,也丟失了一部分武器彈藥,整個部隊可以說是遍體鱗傷,傷痕纍纍,但是戰事緊急,他的部隊來不及休息,也來不及補充兵力和彈藥,急急忙忙開進了此前閻錫山在這裡利用蔣介石撥給他的國防經費修築的半拉子工事。22日夜,高桂滋派出一支部隊,破壞陣地下面的公路,11時斷路隊與向前開進的日軍相遇,爆發激戰。他們邊打邊退,一直退到部隊的主陣地上,躍入戰壕,與早已埋伏在這裡的官兵一起抗擊追來的敵人。從此,第17軍與日軍的陣地戰開始。高桂滋的部隊打的很頑強,他們不僅堅守自己的陣地,而且還替孟憲吉旅(此旅屬閻錫山部隊)數次奪回失守陣地。然而,由於高桂滋部隊原是疲憊之軍,強敵面前,漸顯乏力不支。陣地幾度危機,幾度向閻錫山部隊求援,而閻之部隊,一次也沒有派一兵一卒支援過高桂滋部隊的陣地。9月24日是高桂滋的將士打得最慘烈的一天。敵增兵五千餘,向平型關東西跑池、團城口及講堂村各陣地猛攻。炮擊甚烈,激戰終日,高軍傷亡慘重,各處告急,回答仍是無兵可派。高桂滋急電閻錫山和孫楚請求增援,同樣沒有盼來援軍。24日夜,下起了瓢潑大雨,陣地上的官兵被大雨淋成了落湯雞,刺骨的寒冷不可抗拒地襲上身來,腳下積水盈尺,上下牙齒在打架,握槍射擊的手在顫抖,更糟的是他們的槍口內很快就塞滿了雨泥,不能射擊,陣地上指揮官命令戰士用手榴彈打擊敵人。就在高桂滋的部隊在雨中鏖戰之時,郭宗汾的部隊不但按兵不動,不去增援高桂滋的陣地,還打電話要求閻錫山改變出擊時間。閻居然把出擊時間改為25日凌晨8點。25日凌晨4時到了,此時,高桂滋部隊的陣地,除了緊挨下凹嶺高建白旅的部分陣地尚在外,其他陣地全部被日軍衝垮。在高桂滋部隊拼垮、潰退時,大公報記者孟江秋正在戰場採訪。他在10月份連載的紀實文章《大戰平型關》中為高桂滋鳴不平說:「大的戰爭我沒見過,尤其是幾個師的集團作戰。但是,鄉下小孩子打架,我倒常看過,兩個孩子對打,旁邊一個孩子看見他的同伴打不過,他自動上前一拔頭髮,或者抱住大腿,幫著同伴,打倒了才歇。我沒有見過他會站在旁邊取既不出擊又不增援的態度的。」高桂滋部隊的潰退,迫使原先計划出擊的郭宗汾部隊,只好由出擊改為回復陣地了。至此,由傅作義倡導的乘日本人援軍未來之機,全線出擊,消滅關前敵人的計劃,也就流產了。
三、平型關戰役的啟示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1937年平型關的槍炮聲離我們遠去已有78年,但它仍在那樣強烈地震撼著我們的心智,給我們以眾多的啟示,而在眾多的啟示中,以下兩條,中華民族任何時候都不能忘記:
一、中國任何時候都要弘揚「兄弟鬩於牆,外御其務(侮)」的優秀文化。
中華民族是一個多災多難的民族,任何時候都有外敵惦記著我們。我若處亂局,故人就會趁虛而入,干亡我中華的勾當。而當此時,我中華兒女不管有多少不同利益,都要以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為最大利益,跳出自己的小利益圈子,同仇敵愾,一致對外。平型關戰役,是抗日戰爭時期國共合作,實行民族統一戰線所進行的第一個戰役,由於國共基本上進行了合作,使八路軍115師取得了平型關大捷這樣的輝煌戰果,粉碎了日軍不可戰爭的神化,極大地鼓舞了中華民族的抗日鬥志。之後的抗日戰爭史,也一再證明:合則勝,不合則敗。因而中華民族任何時候,都要弘揚「兄弟鬩於牆,外御其務(侮)」的優秀文化。
二、合作一定要以大局為重,不懷一已之私。平型關戰役中,之所以僅僅八路軍115師取得了大捷,整個戰役沒有取得預期的更大的戰果,就合作的角度而言,閻錫山是懷有一已之私的。眾所周知,閻錫山一向把晉綏當作自己的勢力範圍,認為晉綏是自己的地盤。因此他既害怕日本入侵山西,又害怕延安共產黨的力量、蔣介石的國民黨力量進入山西。由於一已之私作怪,在平型關戰役中,即不增援八路軍,又不增援高桂滋的第17軍,結果延誤了戰機,輸掉了整個戰役。既合作,就不可懷私,懷私必然損害合作。合作一旦失敗,敗局就是必然之果。這一點,中華民族尤其要時時牢記。
推薦閱讀:
※外逃經濟嫌犯自首期限今日到期 「獵狐」行動已抓獲329人(圖)– 鐵血網
※[鐵血春秋第14期]盤點近幾年我軍墜機事件– 鐵血網
※古老的八字配婚 超准 不信您試試! – 鐵血網
※港府完成清場激進佔中示威者夜晚再次佔領旺角與警方爆發激烈衝突!– 鐵血網
※[原創]對越作戰老兵張貴丁:給你看一張步兵連的作戰地圖– 鐵血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