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養成我們的功夫?

怎樣養成我們的功夫?(一)

20070812-2-下午於《禪文化夏令營》

聽到剛才的隆重讚歎,用明海大和尚的話來說:慚愧!真的很慚愧!

每次到寺院里來親近慧公老和尚,都感到自己是無話可說,不知道該說什麼。我的這點經歷、這點學問、這點功夫,比起老和尚來說,非常淺薄,差得太遠太遠!所以我個人是抱著一種學習的態度,來向老和尚學習,向常住的師父們學習,不敢有一點認為自己怎麼不得了的感覺。如果這樣的話,我應該馬上從山門被踢出去了。所以一個人要有自知之明。為什麼要有自知之明?它使我們保持一個清理的頭腦。

這次禪文化夏令營的主題是「生活中的禪」,禪,表現在什麼地方?我們應該明白。禪並不是一種理論,雖然禪有理論;禪並不是一種說詞,但是禪可以說。我們到這裡來,看到牆壁上有這麼幾條,這是我們老和尚從幾十年的功夫中總結出來的。如果我們細細地去體味,細細地去感覺,的確可以使我們的身心得到凈化,得到提升。

我在成都辦龍江書院,我對書院提了這麼四條:一是立志。人在社會中生活,特別是年輕的朋友,應該立志。借用現在的話來說叫做定位——我這一輩子該怎麼過?這十年、這五年該怎麼過?今年該怎麼過?這叫定位。但是這個定位必須服從於立志。我記得階級鬥爭時代有這麼個讓我們熱血沸騰的口號:「胸懷祖國,放眼世界。無產階級只有解放了全人類,才能最後解放自己。」借用佛教的話來說大概就是「覺悟人生,奉獻人生」吧!怎麼樣在我們的生活中找到自己的方向,而且一生堅忍不拔地貫穿下去,達到自己的目標?使自己在老年時覺得一生沒有空過,對社會作出了有益的貢獻,我想這是每個人都關注的事情。所以各位年輕的朋友都要立志。立什麼志?就是要「以聖賢之心為心,以聖賢之用為用」。聖賢,在中國來說,祖師大德都是我們的聖賢。我們怎樣把自己的價值觀念確定下來?價值觀念的優劣,它代表了我們一生作為的一個基礎,或者說一個種子。是什麼樣的種子呢?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如果我們種下的是菩提種子,有很大的志向,有很大的抱負,幾十年能夠一以貫之地把它運作下去。當然這裡也有取捨。我取此,就意味著放棄了彼。我在文化上學習,那麼在生意上就做不了;我要做生意,那麼官場就混不好;如果我要在政治上做一個好的公務員,那就別去做老闆了。因為人生只有一個選擇。現在、當下的選擇是唯一的,選擇了此就放棄了彼。這是唯一的。我們在生活中要明白這個事,不要像猴子掰包穀,這個弄下來,卻把那個丟掉了。儒家講一,道家講一,佛家也講一。知其一,萬事畢。所以我們在立志的時候,也要有一個恆定的、如一的方向。

二是煉性。煉性是道家的說法,佛教里是叫修行,儒家是叫修養。佛教裡面說,我們是煩惱眾生,五濁惡世,貪嗔痴慢種種煩惱積聚;道家說我們有七情六慾,八萬四千屍蟲在我們身上蛀噬著我們的生命,怎樣才能把這些不幹凈的東西清理掉?用電腦術語來說,病毒太多了,電腦就沒法運行,所以必須殺毒,必須清盤。只有把我們精神裡面不幹凈的、影響我們工作的東西去掉,那麼才能有一個良好的工作狀態。這就叫煉性,也叫修行。我們在生活之中習染很重,佛教為我們指明的貪嗔痴。用我們中國人了解的話來說,我們的精神結構,一方面是理性的,一方面是欲性的。用佛教唯識學的話來說,一個是第六識的,一個是第七識的。第六識受到了第七識的污染,理性的光輝就不能透出。第七識是煩惱識,貪嗔痴慢疑。我們來思考一下我們的性情結構、意志結構,意志是第七識的。你的心胸寬闊,還是狹隘?你是疑神信鬼,還是坦誠待人?你是鐵公雞,還是樂善好施?平常你把私字、我字看得重,還是把大家的利益看得重?儒家學說里有「公生明,廉生威」六個字,公是什麼?大公無私。明是智慧。真正有智慧的人,一定是心胸寬闊的、為大眾著想、不打小算盤的人。打小算盤的人,他自己運行的思維半徑、利益半徑很狹小。在狹小的生活半徑、工作半徑裡面,他能夠有大的智慧嗎?只有放下了小我,融入大我的人,他的半徑才會大。半徑大了,自然所包羅的因果、因緣、因素的內容就豐富了。在豐富的內容之中積澱下來的,肯定是大智慧。廉生威,廉潔的人才有威風。如果都是貪官污吏,或者酒色財氣充滿一身,走到哪裡去都沒有威風。眼神都不行,哪有威風?只有光明無私,無私才無畏,無畏才有威風。結合煉性來說,怎樣把我們性格裡邊不幹凈的、狹隘的、偏激的、不中用的東西去掉?讓優秀的、光明的、陽光的、健康的思想情緒浸透我們的身心,那麼我們在生活之中、工作之中,自然就大放光明了。

三是開眼。開眼就是開智慧。我們的智慧從什麼地方來?當然是從煉性中來的。成都武侯祠有一副對聯,是讚歎諸葛亮:「文章與伊訓說命相表裡;經濟自清心寡欲中得來。」特別是下聯,說諸葛亮經邦治國的雄才大略,是從清心寡欲中得來的。清心是智慧的修養,寡慾是道德的修養。如果滿肚子的酒色財氣,能有多大的智慧呢?就拿時間的分配來說,有時間去玩酒色財氣,哪有時間去思考軍國大事?哪有時間去思考人生宇宙的真理?哪有時間去自身排毒?把身體上的毒素、精神上的毒素排斥掉,你沒有那個時間和精力。哪怕你聰明萬倍,如果你染上了這些不好的習氣,你就不可能有智慧。所以煉性緊接下來是開眼,開大智慧。

最後是致用。並不說出家了、學佛了,我們天天就在蒲團上眼觀鼻鼻觀心,什麼都不幹。不是這樣的。菩薩見道之後,正好學修萬法,正好利益眾生。佛教裡面有句口頭禪:「莊嚴國土,利樂有情。」他是為大眾服務的。用我們老和尚的話來說,就叫「覺悟人生,奉獻人生」,用孟夫子的話來說,就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要有這樣的胸懷,年輕的人更應該有這樣的胸懷。有這樣的胸懷,你才可能去學修這樣的技藝,才能有這樣的能力,使我們有更大的負荷力來完成別人難以完成的任務。

所以我對我們書院的宗旨立了這麼四條:第一是立志,第二是煉性,第三是開眼,第四是致用。涉及到致用,內容就很多了。現在不止三百六十行了,各行各業大家都在起用。有的人干工作能夠幹得很漂亮,效益很高;有的人不管什麼事都不能做,或者做不好。兩相比較,做不好的就太可憐了。如何使我們成為一個優秀的人,如何使我們成為一個能幹的人、大有作為的人?我想,作為一個年輕人,都希望自己成為大有作為的人,而不願意自己成為一個庸庸碌碌、無所事事的一個閑人,或者社會上的一個廢人,只知道要社會救助,讓國家的社保體系作保護傘把你養起來,那該多可憐哪!不好。

如何養成我們的功夫?昨天晚上小組討論時我也說過,我們今天也選了兩句莊子《南華經·達生》中的話來與大家共享。

因為禪達到一定的境界之後,並不局限於佛教,不局限於儒教,也並不局限於道教。它包容了一切的生活層面,包容了一切的思想層面。如果禪局限在寺廟裡面,局限在蒲團上,那就不是禪了。什麼叫放之四海而皆知的真理?它沒有局限性,它帶有絕對地無限性,它帶有絕對地實踐性,那才稱為真理。

我們都有這個小冊子,禪生命、禪生活、禪文化,就是說禪可以從三個層面去把握。第一個層面,禪是生命的自在,是從信仰的角度把握禪;第二個層面,禪是生活的瀟洒,講得是和光同塵,教化眾生的生活實踐;第三個層面,禪是思想的空靈,是從文化層面來把握禪。禪是生命的自在,禪是生活的瀟洒,禪是思想的空靈,這些都是美好的境界。我們怎麼才能達到?功夫從哪裡來?這個結論看起來很容易,老和尚是過來人,這是他總結歸納出來的,作為我們,剛剛入門,甚至還沒有入門的人,該怎麼去料理這些事?就給我們提出了幾方面的要求。

最近我在成都講《莊子》,《莊子》三十三篇裡面有很多精彩的東西。去年在公益課上講《論語》,在講的過程中,我同樣發現孔夫子的思想裡面有豐厚的道家思想,如果用禪宗的話來說,孔夫子實際上也有很多禪宗的思想,這引起了我的深思。為什麼我們的古人,用空靈來說,用瀟洒來說,用自在來說,大家都是同在的呢?最近講莊子,更是感受到了這種受用。我們在生活中有很多誤區,莊子把這些誤區都點撥出來了。

比如《養生主》裡面說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遂無涯,殆也。」我們的生命是有限的,精神也是有限的,但是我們面對的世界是無限的,我們想以有限的生命把握無限的世界,累死了也完不成,達不到。在《達生》裡面,莊子又說「達生之情者,不務生之所無以為;達命之情者,不務命之所無奈何。」達生是什麼呢?就是通達我們的生命,通達我們的生活,通達我們的生存之道。這個生,包含了很多東西,包括精神、生命、生活、工作、生存等等,我們生命過程中的一切一切,都可以包含在裡邊。人從生到死,也就僅僅這100年。這100年的意義是什麼?我們該怎樣過好我們的日子?我們該怎樣提高自己的修為?這是稍有教養的人、稍有層次的人都要追求的目標。生命的意義,生存的意義,東西方都有一定的差別。在東方來說,伊斯蘭教也好、印度教也好、佛教也好、儒家也好、道家也好,相比較而言,都會有差別。我們怎樣看待這個差別呢?我們在學修古代先賢智慧的時候,在學佛教的、禪宗的、道家的、儒家的學說的時候,我們如何對待這些概念?什麼叫「達生之情者,不務生之所無以為」。無以為是什麼呢?

我在講《易經》講《大學》的時候,多次談到一個知止的問題。莊子在《齊物論》《大宗師》《養生主》裡面,也都談到了知止的問題。《齊物論》裡面提出了「故知止於其所不知,知也」的概念,孔夫子也說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我們永遠有已知的東西,也永遠有未知的東西,用愛因斯坦的話來說,就是「已知的半徑越大,所接觸的未知的空間也就越大;已知的半徑越小,所接觸的未知的空間也就越小。」這是我們人在精神認識中的悖論。如何來認識呢?實際上,在中國兩千多年以前,儒家和道家就把這個精神思想的悖論早就戳穿了。在禪宗裡面,更是把這種悖論,用康德的話來說,就是二律背反的東西玩得爐火純青。《易經》裡面的艮卦也說「君子以思不出其位。」我不知道我們這裡的朋友對易經有沒有感覺。學習《易經》,有的人從術數入手,看相算命看風水。當然,易經的流派也很多,有儒家的易,有道家的易,也有佛家的易。那麼我們該如何面對艮卦呢?我們不說遠了,畢竟我們不是專業的宗教界人士,也不是專業的易經學修者。我們怎樣通過易經里的東西來提高我們修為?來規範我們的精神,規範我們的理性呢?「君子以思不出其位。」,的確給我們點到了思想工作的重要方法。什麼是位呢?就是思維不能超過自我的半徑。當鄉長的,就不要去管縣長的事情;當縣長的,也不能把省長的事情做了;當省長的,也不能去把中南海的事情做了。反過來也是一樣。當省長的,不能把街道辦事處的事情做了,把鄉里的事情管了。要各就各位,當老師的就當老師,當老闆的當老闆,當公務員的就當好公務員,打工仔就好好打工。自己守位,整個社會的機器才能夠健康運轉。如果你不守位,自己的眼耳鼻舌聲意,自己的五臟六腑非要爭個高下優劣。眼睛說我是老大,耳朵說你是什麼老大啊?我才是老大。眼睛不服氣,舌頭也不服氣,牙齒也不服氣,心肝脾肺腎都要爭老大,誰能當老大呢?誰也當不了。大家都在共同的生命聯合體中,只能各就各位。如果誰要當老大,要把別的人撂在一邊,那他就死定了,肯定死定了。如果你說,思想是老大,思想無所不知無所不能,脾胃說,我不給你吃飯,三天餓死你,你還有什麼思想?社會就是一個巨大的生命體,每個人只有各安其位,才能體現出一個和諧的社會。如果這個位亂了,就不行,就會誤入歧途,就會犯錯誤。所以,易經的艮卦就是這麼來談知止的。

莊子在《達生》裡面也在談知止,他談的是什麼呢?達生之情者,不務生之所無以為。我們都知道孔夫子說過,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易經裡面也說,窮理盡性,以至於命。我們的生命是什麼?我的理解範疇里,人有三個生命,一個是自然生命,就是父母給我們的這100年,生老病死,就是自然生命;第二個是社會生命,就是富貴窮達、榮辱是非。這個人命好啊,他中狀元了,當官了,成了億萬富翁了,光宗耀祖了,這是命好的;不好的呢,家破人亡、坐監獄、出車禍、得癌症,這叫命不好。社會裡面的光輝與失落,就形成了人的社會生命。當然,社會生命裡面還包含了政治生命、藝術生命等等。第三,我們還要看到我們的精神生命。精神生命是什麼呢?昨天我還和老和尚談到這個事情,我說人的三個生命裡面,佛教主要談的就是精神性這一塊,道教主要是講自然性,儒家主要是講社會性。這樣使這三者更協調,更圓滿地完成各自的使命呢?需要我們好好地加以溝通,好好地加以提煉,好好地加以提升。如何通達我們的生命之情,生命之理?自然生命,生老病死,我們要保護好,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有的人不守子時,過夜生活,酒色財氣、胡作非為,不注意自己的生命,結果到了中年就得大病,什麼三高、糖尿病、痛風;什麼癌症、腎壞死,莫名其妙,麻煩透了。直到醫院下了病危通知書,才知道自己糊塗生活帶來的麻煩。年輕人,特別是運氣好的時候,意識不到自己生命的重要性,認為自己的時間是無窮無盡的,透支了自己的生命。當噩耗來的時候,就悔之晚矣了,哪怕你掙了一個億,又有什麼用呢?張國榮這種億萬富翁,粉絲那麼多,結果還是跳樓自殺了。林妹妹也是上億的收入,今年(2007年)初還不是一下得了癌症死了?大家都為她惋惜。

上面說的是自然生命,社會生命我們該怎麼愛惜呢?當官的要廉潔奉公,當老闆的就要奉公守法,大家都要遵循王法,才不會橫禍纏身。大家都按照社會正當的遊戲規則來運作,來生存,這樣我們才太平。佛教講因果,社會裡面的窮達富貴是遵循因果而行的。你不能說,我因為想成億萬富翁,就去把銀行搶了,你去搶銀行的同時,就相當於進了監獄。看不過別人大富大貴,就把人家綁架了,把別人綁架的同時,你的死期也就到了。因果是沒有捷徑可走的,只有老老實實地通過自己的汗水,通過自己的辛勤,來得到自己本分的、應該得到的那份俸祿。這個是鐵定的原則,有些人運氣好,做事情很順,發財也快;有些人運氣不好,老是虧本,老是翻不了身。當富人的,永遠都是少數,當窮人的,永遠是多數嘛。從古到今,就是再過一萬年,也還是這麼一回事。當官的永遠是少數,當群眾的永遠是大數,群眾是汪洋大海,金字塔效應,大家都明白。知道了這個,用道家學說來講,就是「知其無可奈何而安之若命」,要安順守時,如果有了這樣的心態,就不會浮躁,有了這樣的心態,我們就心安,心安理得、神閑氣定,這樣來面對我們生存、工作,面對逆境時也會很快樂。我們現在談幸福指數,成都人在這一點很有些優勢。月收入幾百塊的與月收入上萬的幸福指數都差不多,成都人很休閑,每天都可以吃點麻辣燙、打點小麻將,悠悠哉哉地過日子。他們沒有過多的非分之想,就不會給自己造成不必要的煩惱和麻煩。


推薦閱讀:

藏氣法時論,到底要告訴我們什麼?
曾經 我們的童年--史錦萍
其實我們不想長大
我們,終究後會無期
小戶型和沙發不能共存?我們對它Say No!

TAG:功夫 | 養成 | 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