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經典資源庫6 | 曹操《觀滄海》,氣勢如此磅礴(內附視頻)
【小編說】為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部、國家語委精心製作了「中華經典資源庫」,選取百篇文質兼美的中華經典詩文,邀請當代名家以誦讀、書寫、講解的方式,發掘經典的時代意義。
近期,「微言教育」開設「中華經典資源庫」欄目,為大家一一展示詩文經典!
作為建安文學的代表人物,曹操在那個特殊的戰爭年代,寫出了具有獨特魅力的詩篇。一代梟雄在面對蒼茫大海時,心中彷彿也激蕩著波濤。那時的他,回望自己曾經走過的歲月,是在感嘆宇宙之大,還是在感嘆人生之短?曹操會在詩中抒發怎樣的情感?
【誦讀】
誦讀專家:方明(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播音指導)
﹀
【書寫】
書寫專家:洪厚甜(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
﹀
【講解】
講解專家:李山(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
《觀滄海》
《觀滄海》講解
專家 | 李山(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
大家好,下面我們一起來學習和賞析曹操的詩《觀滄海》。
曹操,何許人也?
曹操此人有些特別,把他放到中國古代這些君主、帝王,所謂的政治家群體裡面,他不是最好的。而把他放到文學家群體裡面,作為詩人、散文家,也不算是最好的。但是他的特點在於難得的提供了一種機會,使我們認識到,一個帝王和一個有個性的、個人色彩極濃郁的詩人,這兩種身份結合到一起時所產生的這種特點,正是這個特點使他不同於一般的帝王——「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顯風騷」,也不同於一般的詩人,一般的詩人文詩居多,像杜甫、李白這些詩人,確是偉大的詩人,但是他們在政治上缺乏建樹。而最要命的是他們認為在政治上缺乏建樹,就是一輩子白過了,杜甫的這種感受尤其強烈。偉大的杜甫,他登高有言:「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裡面有「來」、有「下」,但是整個「萬里悲秋常作客」是潦倒的,心情是很不好的。而且還有一股莫名的凄惶,其中登高和悲秋合到一起了。我們要理解《觀滄海》這首詩,先要注意這個特點——也就是要找到一個觀察這個詩的角度,就是看一個人在人生事業上,想做事且做到了,當他面對著一種獨特的情景,抒發他的情感的時候,他會呈現什麼樣的特色。
這是一首什麼樣的詩?
從詩歌題材說,這是一首登高望遠詩,從所寫的內容來講,這又是一個寫秋天的詩。登高望遠,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且往往一般壯懷激烈。比如登香山時有個特點,大家都喜叫喚,會作詩的人說幾句詩,不會作詩的人叫一叫、抒抒情,那也是一種抒發情感的方式。中國古代文獻里有話說道「登高而賦,可以為大夫」,就是說作為一個搞政治的,登高望遠的時候能抒抒情、能用有格調的文字抒抒情,這是本領之一。所謂士大夫九能,這就是九能之一,所以登高詩在中國並不鮮見,而是有著很悠久的傳統,也有著千姿百態的作品。但是,登高看什麼,登高以後的情緒表現如何,這就不同了。我們要說的這首詩,實際就是具有曹操文學特點的登高詩。我們要看的就是他所展現的人生自我,是他面對著一個偉大光景的時候的反應,以及在這種反應之下,他寫的這種文學。
作品背景是怎樣的?
我們先來談談這個作品的背景。這個作品的背景是建安十二年,當時發生了一場戰爭,這場戰爭所打擊的對象是當時我國的北方——主要在遼西一帶,古代的遼西,實際上就是遼寧與河北北部、東北部交界的這一帶——有一個人群名烏桓,他的大本營在柳城,而柳城就在今天遼寧省朝陽市往西南走若干里。由於他總是在邊疆上跟曹操勢力範圍的中原民眾發生衝突、戰爭,不斷騷擾魏國的邊境,有時還闖進來進行掠奪,所以曹操就想下決心解決這個問題。故而在建安十二年五月份,他率領大軍來到了一個古代名叫無終的地方,也就是今天天津市的薊縣這一帶。他在這裡駐紮軍隊,準備作戰。五月出發,轉眼之間,走到河北北部、天津這一帶就到秋天了。而那一年天工不作美,正趕上陰雨綿綿。他本準備走山海關沿海這一線往外包抄,然後再向北打,結果一下雨道路泥濘,所以,他就採取了另一種策略:走人跡罕到的地方,避開海濱,然後一路上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率領騎兵出大凌河上游,走了800多里,一戰就直搗烏桓的老巢,真是出其不意。而這個詩篇就是以這個戰爭為背景,它的時間正好是陰雨綿綿的秋天,不過當曹孟德登上高山望大海的時候,這種天工不作美的不順,還有那種天氣泥濘潮濕的氣候,都沒有了。由此,他創作了這一首著名的詩篇。正因為這樣的詩篇,曹孟德在中國的詩壇佔有他一席之地,且地位頗為獨特。
這首詩說了什麼內容?
接著我們下面來看作品。「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滄海」,滄海橫田大海,「臨碣石」,登臨碣石。他看到的先是近景,「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由於這是一個秋天,他看到的大海不是掀起萬丈巨浪的那種大海,不是那種浪花和礁石相撞擊的大海,而是一個長養的世界、一個包容的世界。自然這可以說是因為大海降溫慢,草木豐茂,但不如說,他眼中的這個大海的世界是一個蘊育的世界、豐富的世界。從寫作上說,他看的大海確也符合遠望大海的情景,澹澹的有波紋,而不是很大的波紋。但是他看到的更是裡面的「山島竦峙」。另外,「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天的氣息何在,但他告訴我們這是秋天,即在大海的世界中,還是這麼生機勃勃。不過雖有這一部分的突出,但實際上他知道這是秋天,他寫道海上刮秋風——他不能背離了這個時節。所以此處的「秋風簫瑟」,不是要把海上的生物都吹得蕭索了、吹得掉了葉子、吹得黃落了,而是要讓大海見其精神——秋風一吹,「洪波湧起」,這裡才起浪頭。與現實中真的登上幾百米的高山、看幾十里外的海不同,這裡不是一個實景,但是這就是文學。
所以在這裡,當大海呈現了它動的這一面、奔騰的這一面的時候,它的偉大氣象越發地偉大。剛才是靜態的長養,現在是吞吐宇宙。何以描繪呢,「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日月之行」,也可以讀成日月之行(háng)。「若出其中」,這個句子是曹孟德自己造的嗎?曹孟德有時經常向古人集子裡面借用,如「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如這個句子就曾被他借到自己的一首詩裡面,他成段地借用。而在這裡,他借用了兩句——借的是司馬相如的。司馬相如的《子虛賦》《上林賦》裡面說到皇家園林的大,就說太陽、月亮是從這個園子的東邊升起,從這個園子的西邊落下,這個句子當時就有,略有不同而已。可是,司馬相如寫的那個句子沒有那麼顯著,即這個句子沒有突顯出來,其意被遮蓋了。另外,一個皇家園林再大,你說太陽從它的東邊出來,落到它的西邊,這有點誇大了,所以並不令人覺得如何。可是經過曹操如此一借用,這個句子陡然生輝。
再看「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大海如斯的包容精神,這個地方就見出曹孟德的心胸了。故而他遇到大海,和大海遇到他,是相得益彰的。他遇到大海這種偉大的光景,大海在風吹下的這種壯闊,好像找到了可表達自己心胸的光景。而大海要沒有他曹孟德,也難以顯現出那麼好的、那麼大的氣象。
這個詩篇確實在一種自然的光景和人格的魅力互相照映下,成為了一個很好的詩篇。兩相照映爆發了一種壯麗、雄渾的大境界。自然的偉大,和心胸的這種了不起,相得益彰。所以這個作品應該說是很少見的。像杜甫那麼偉大的詩人,他未必寫得出這種詩,因為整個的時代不讓他有機會寫,他人生的設想跟他的生活現實差異太大,所以看到偉大的場景的時候,他會馬上有種主體人格的對不住、對不起。比如他上岳陽樓,他也去看水:「夕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月浮」,好偉大的景象——吳楚從中間裂開,乾坤在裡面浮現。但接著下面,「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鼻涕眼淚一塊兒下來,清朝便有人說,這有點煞風景。這首詩是了不起的,但是其中寫的杜甫的人格確是有杜甫那樣沉鬱的特徵。之所以說《觀滄海》這首詩奇特,在整個文學史裡面,它有顯著的位置,就是因為它獨特的特點。
所以「日月之行,星漢燦爛」,寫的是大海包容天地的氣象。而最後兩句,「幸甚至哉,歌以詠志」,這是套詞,是樂府歌唱最後都加的這麼一句,音樂上屬於亂、或者類似於亂的一種音樂形式。
這首詩有何特點?
現在,我們回過頭來整個地看詩,過去有人把它列為中國的山水詩,但是,它絕對不是那種文人雅士的寫山水。它有很特殊的一個地方——我們的詩歌從先秦以來、從《詩經》發展以來到兩漢樂府,兩漢樂府表現社會生活的表現得多,即多關懷現實。而真正將眼光放出去,投身於大自然的這種創作不多,曹操實際上在這個地方是有他獨特的貢獻的。另外,我們說過,寫海,不是中國詩人常見的取材,即這種取材很少見。而且他除了把他的這種眼光投向大海,還賦予大海一種鮮明的個性特徵,也是很少見。所以這首詩它的形式是樂府——因為他後面還加了漢樂府所有的套詞,但是它又有強烈的曹操的個性特點在裡面。
這實際上是在整個詩歌的發展史上,這首詩所具有的地位。此外,這個作品是首四言,我們知道關於四言,《詩經》時代是一個以四言詩為主的時代,漢代人也有寫四言的,但是寫的好的實在少。而四言詩在漢魏之際又有一個小高潮,這應該說是由曹操的幾首詩帶動起來的。不過此時的四言詩,它的整個韻律、句法結構,跟《詩經》時代的四言已經相去甚遠了。而在曹操之後,五言詩也興起了,曹操的五言詩寫得也不錯,但是最代表曹操文學的,應該說還是《觀滄海》《龜雖壽》這些四言詩。這些詩歌總的是以雄渾、壯闊的背景為主,另外它氣韻又很雄沉,都說曹操的詩像幽燕老將,氣度很大而且沉穩。
像這首詩,回過頭再看他特有的風格。他一開始不慌不忙,描寫大海的包容性,雖是秋天,但在他的眼裡,大海是豐富的、蓬勃的。「水何澹澹」,這幾個字實際上給這首詩以一個底色似的東西,增了不少的色彩上的格調。接著,一陣簫瑟秋風。「簫瑟」這個詞用的好,形容秋風,如宋玉寫秋風,也用到一些連綿詞,且一般提到秋風,我們都說,「女士懷春,男士悲秋」,而宋玉正是悲秋之祖,「悲哉秋之為氣也」。但宋玉沒有曹操用的好。這裡雖然用了簫瑟秋風,但是整首詩卻沒有秋天的那種衰颯之氣,這就是人格的體現。它並不違背生活的真實——秋天的時候,雖然萬物行將衰落,但是還是會有一片綠色,秋天也還有新芽在誕生。可不同的詩人,卻是選擇它不同的景象,這是因為它畢竟是秋天。但是若是特殊的人物、特殊的心理、特殊的人格,他便會賦予秋天另外一種格調。這就是說在悲秋詩中,我們放眼整個中國古代文學,悲秋這個題材的作品,曹孟德這首詩《觀滄海》也是獨有格調的。
這首詩歷來有很多人喜歡它,且喜歡它的都是一些成年人,或者說中老年人。比如像王敦做大將軍的時候,總是念著曹操的詩。他拿器物敲壺嘴,一邊敲一邊唱,把壺嘴都敲破了。再如毛主席寫了一首《浪淘沙·北戴河》,「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所以這首《觀滄海》有它獨特的魅力。
推薦閱讀:
※中華元素再度震驚世界!
※中華道藏 06_1---2
※中華經典 | 《易經》第一講:易經真的讀不懂嗎
※中華易經風水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