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閑暇解惑之五

閑暇解惑之五

剛曉法師

  問: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怎麼才能看見?

  曉:你憑當下問我時的心念則永遠看不見。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的願力顯現的,當你與彌陀本願相應時才能看見。可我們現在所看見的一切,都是眾生業力所顯現的。業力與願力截然不同。還有,凈空法師說過,佛教的一切東西都是表法的。比如西方,絕不是陝西那個方向,藥師佛的東方也絕不是上海方向,我們大殿中的橫三世佛,就是東方藥師佛,中間釋迦佛,西方彌陀佛,他所表示的就是任何地方、任何處所都有佛,不讓人執著。再者,西方指黃昏,東方指早晨,這是說任何時間都有佛,還是讓人不要執著。佛法時時處處都在讓人破執著,如此而已。

  問:有人說極樂世界的人無男無女,挺奇怪的。

  曉:胡說,經典上說無男無女?極樂世界的人都是不退位聖者,該顯何身度人時就顯何身!應該說是可男可女。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中,第二十二願為國無女人願,二十三願為厭女轉男願。為什麼呢?我們知道,若一個地方既有男人,又有女人,就顯得關係很複雜,很難處理。法藏比丘在世間自在王如來面前發願,就得避免這複雜局面,讓人都顯同種相,若顯男相都顯男相,要顯女相都顯女相,既然法藏立願顯男相,自然那兒都是丈夫相。當然,有女才有男來以示區別,既然只男無女,就不必要「男」這個名身了倒是真的。

  問:我也想學佛,法師能否介紹一下該按什麼順序學。

  曉:先學因明,即佛教邏輯,若一個人邏輯思維不清楚,你沒有資格學佛法,現在欠缺的就是因明,故很多出家師父的話是經不起推敲的;第二步學對法,即俱舍;第三步是戒律;第四步是般若;第五步是瑜伽(藏地把第五改為中觀)。這是當初那爛陀寺規定的學佛次第。

  問:佛教是無神論,為什麼《地藏經》中有那麼多鬼神?

  曉:《地藏經》中有不少的神鬼,但絕不能因為這而說佛教是有神論。為什麼呢?佛教承認有我們看不到摸不著的種種不同生命形態,如餓鬼、山神、樹神、草木神,但他們都是「眾生」之一,與我們人平等,他不可能主宰得了我剛曉的一切,絕不能成為第一因,佛教徒絕不能把他們當作崇拜對象。

  問:《普門品》中說的觀音菩薩,活脫脫就是神。

  曉:《普門品》的重點有兩個,一是觀音菩薩觀世間苦難聲而去解救;二是觀音菩薩解救苦難的方式是應以何身得度而現何身救之,靈活之極。這其中的內涵就是--第一個重點是說觀音菩薩具無量大悲,第二個重點是觀音菩薩有無量的智慧。凈空法師說,什麼叫觀音呢?觀音表徵慈悲,不懂得的把觀音看作神,明理的方解佛陀說《普門品》的真實意--佛陀是向我們發出號召,向觀音菩薩同志學習。

  問:既然存在餓鬼、天神等生命形態,我為什麼看不見?

  曉:你太笨了!就象一台電視機,你天線不好,只能收一個河南台、中央台,你架一個鍋,立馬可以收看幾十個台。你把你的思維維度調調,立馬可以覺察天神。

  問:做佛事超度到底是否管用?

  曉:從道理上來說絕對有用,在經典上完全可以找到做佛事有功德利益的依據。比如誦《地藏經》,經文上就把誦此經的功德利益列得清清楚楚。而且說,幫死去的人誦經,死者只能得到七分之一的功德。但從實際情況來看,做的大部分佛事幾乎是毫無用處。因為我們誦經者的心是散亂的,而且有時候為了趕時間還偷工減料故意漏幾句,你想這樣的佛事還能超度人嗎?絕對不能!

  問:有無依據?

  曉:在《相應部五》中記載,一個佛弟子發現有人在幫別人做超度,就去請教佛--大德,你是世尊、正等覺者,請問能否把所有的亡者超度到天界?佛回答的很巧妙--若一個人一直造殺、盜、淫……死了後,別人為他祈禱,合掌繞行,念誦「願此人死後超生天界」,這個人能生到天界嗎?接著佛又舉了很多比喻、例子。這就很明顯。

  問:那我們現在可以請和尚做佛事嗎?

  曉:若自己家人死了,最好自己誦經,這樣最有效,因為親人對自己很有感情,自己誦經時可以很投入。你到廟裡請和尚誦,其效果值得懷疑,因為和尚的道行也不過爾爾,真正的大德高僧有幾?在古代,印刷水平有限,所以只有廟裡的和尚們才有佛經讀,一般人沒有讀佛經的機會,使得要誦經做佛事只能請廟裡的和尚。而現在呢,佛經隨處可見,你只要願意,任何人都可以研讀,明白了道理,最好自己誦。這樣也可以改變和尚在有些人心目中的印象--和尚的任務就是給死人念經的。

  問:現在還有居士在到處忙忙碌碌的去給人做佛事,這樣還闊闊綽綽。

  曉:那不是居士,是騙子。

  問:人家這是勞動所得。

  曉:那麼你是傻子!這件事就是騙子與傻子共同上演的鬧劇。

  問:現在也有不少的感應故事,法師你怎樣看待?

  曉:我們看歷史,會發現一個很奇怪的現象--新皇帝登基瑞相什麼的特別多,為什麼呢?臣子們為討新君高興附會的!注意--附會不是瞎編,瞎編是無中生有,而附會是對某件事做錯誤的解釋,做這解釋還有可能是別有用心。感應故事也是,本是很平常的事,當事人或出於什麼目的,也或者是愚昧,認為真是佛菩薩感應。哪來那麼多感應?佛教注重的是你德行夠不夠,而不是怪事多不多。況且經上明明有言--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問:難道感應故事都是假的?

  曉:真的不多,但不全是假的。我記得天津有居士給寄過一篇稿子,內容是這樣--他們買了些魚去放生,放入水中後魚卻不動,於是他們懇切地念觀音菩薩,念大悲咒,七八分鐘後,魚會動了。他們說這是觀音感應。

  其實,這有什麼奇怪的。你去買來那將要被殺的魚放生,魚離了河水,環境大變,當然不適應。南方人剛遷移到西北大草原上,也得好長時間去適應草原環境。我剛到九華山也是水土不服,好長時間一直肚子不好,這沒什麼。魚對於環境大變不適應,於是「昏迷」了,剛放入水中,一時還沒有緩過勁兒來,因此不動。七八分鐘後緩過勁兒來,當然就會遊動了。剛開始時魚不動也並不是死了呀。你若真能把一條已死好幾天,已經臭了的魚用大悲咒念活,那我真服你。寫這樣的稿子我只能說你學佛根本還沒沾住門邊兒。這稿子我就沒用。後來大概是《台州佛教》登了這篇文章。還有種情況--集體說謊,有人為了本集體的利益,中間再有些愚昧不明真相者起鬨,會造成很大聲勢。氣功界集體說謊這事兒最多。這就得靠智慧辨別。故,要明白,所謂感應故事,一定得是不可思不可議的事兒,可思可議的不算。

  問:金山活佛能把死動物救活。

  曉:問題是你不是金山活佛。當然這居士時時想到佛菩薩比心中整日是嗔恚、憤怒要好得多,但不可否認你仍然是愚昧,學佛就為的不愚昧。

  問:那麼該怎麼放生?

  曉:古德們編有放生儀規。

  問:有人說我們放生的同時也造很大業。

  曉:放生的功德是很大的,但放生也有一定的規則,你得注意。比如放泥鰍,就得明白泥鰍的生活習性,要把它放在河邊淺水處,若你為防止再有人捉,而把它放入長江當中,則它必死無疑,這樣呢,你放生的功德就打了折扣,不圓滿,但到底有多大罪過?大乘主要看發心,罪一定有,但絕不是十惡不赦,不必為此擔憂過甚。我們知道,只有不做事才不會犯錯誤,但不做事你就是廢人。若怕造罪而不放生,就是因噎廢食,也不對。同樣,是草原上的生物你就別拿到山林中放,淡水中的生靈也別往海水中放……還有,不要非擠到諸佛菩薩節日時放生,因為在平時,阿叔還擔心他們抓的活物賣不了,到節日時知道有佛弟子要買東西放生,就在前一天捕許多等我們買來放,這最要不得。所以,放生也有講究,雖然罪不十分大,但能避免最好。

  問:人家說虛雲老和尚是八地菩薩,是不是?

  曉:不知道。

  問:虛雲和尚生下來時是肉團包著的,這是瑞相。

  曉:佛還是從母親脅下生的,你信嗎?上座部的出家人都不承認這回事。按說整個剎帝利都是從脅下生的,這本是婆羅門教教義。我告訴你,你生下來也是肉團包著的,你想,在媽媽肚子中時都是胎盤包著的,生下來當然有肉團,若沒有,那就要了媽媽的命。瑞相多是附會!

  問:密宗說「六大緣起」,唯識說「賴耶緣起」,還有「真如緣起」等,到底是什麼在緣起?

  曉:你這問題純粹亂彈琴。

  問:我是聽到有人否認「真如緣起」才問的。

  曉:好吧。要說緣起,我們得先明白有為法、無為法。無為法無所做作,有為法則是「我們凡夫所面對的所有一切境界」,或物質的,或精神的,統統全是,它的特質就是緣起。這個一定得記住。密宗我不懂,不提它。阿賴耶是有為法,當然可以緣起,至於唯識的「賴耶緣起」,有聖言量做依據,沒有問題。說到真如的緣起、受薰,真如是無為法呀,這不是很明顯的嗎?印度的大菩薩祖師們是沒有這個說法的,但佛教傳入中國之後,中國的祖師們給添了這麼一個說法,這只是祖師們為了適應中國人的根性而用的方便權巧而已。

  問:法師,現在人人慨嘆「世風日下、道德淪喪」,你怎麼看待?

  曉:前世忘了,不提。單說這一世,我打眼看著的這二十多年,並沒什麼「世風日下」之感,七十年代我還不懂事,在八十年代,記得八幾年有過一次全國性嚴打,那時社會治安與現在相比,還不如現在。咱看世俗,李宗吾有篇《我對聖人之懷疑》,說為何上古出聖人,堯、舜、湯、文王、周公,三代以後沒聖人了?這最可懷疑。說佛教界,最明顯的,宗喀巴大師當時為何整頓僧團,提倡戒律,因為僧團太混亂了,從資料上看比現在更亂。世俗敢於對聖人提出懷疑,我們這些「人天師表」,卻還目光短淺得死死抱住這觀點不放,還怎麼提起信心?

  問:《阿彌陀經》為啥有好幾本?經文還不一樣~~

  曉:小朋友你幾歲了?

  問:八歲。

  曉:你怎麼來這兒了?

  問:隨媽媽來的。

  曉:好,你能聽懂嗎?

  問:聽不懂,但我問呀。

  曉:你能問這問題?

  問:媽媽讓問的。

  曉:棒極了!那是因為譯師們各人的境界高低不同,也或者是他們翻譯時所依據的梵本本來就不同。

  問:同樣是釋迦所傳為什麼會有不同的梵本?

  曉:佛陀入滅後,弟子們結集經典,但當時只是鑒定經文,加以統一、規範,以便於流傳,而並無寫成文字,全憑師父背下來教給弟子,這樣一代代傳下來,就有可能變樣,到後來人們將經文記錄成文時,就有了不同的梵本,當然,各種本子的根本精神是相通的,這很明白。比如我這幾天說的話,來這麼多人聽,回去後你們再傳,各人領會不同,再加上方言的差異,所以過不了多久,我就該挨罵了,說剛曉在亂彈琴,其實,是傳的時候變了樣。好在你們錄了音。

  問:各種譯本哪個最好?

  曉:適合自己脾胃的最好。我看過一篇文章,他說作者投稿,把文章投了好多家,哪家發我的,我就說哪家的編輯是慧眼。我看玄奘的本子過癮,就是玄奘的最好。我看什師的本子對口味,那就是什師的最好。套用一句廣告詞來說,實際上是「只有更好,沒有最好」。

  問:為什麼古代開悟的那麼多?

  曉:不多。自往而今算下來,比如我們從東漢算起,東漢一朝無資料可找,出家人大概總數多不過千。兩晉時就以萬計了,南北朝時大增,北魏孝文帝承明元年有七萬七千,西魏文帝大統六年就兩百萬了,這是梁啟超統計的數據。接下來隋唐就不得了,唐時一次就還俗二十六萬。直到民國時,太虛大師在《整理僧伽制度論》中提到說有八十萬。這些數字我們注意,它都是「橫截面」式的數字而不是累計。現在的數目是無法與以前比的,現在九華山只有五百六十多(這是佛協登記在冊的數據),那麼漢地也僅只有萬數左右(在發稿時見到一篇文章,是一九九七年十月十六日發表的,說現在佛教有僧尼二十萬,這數字水分太大)。自古到今累計下來,將是一個天文數字。那麼你看各種有關本子中記載有成就的才多少,大概也僅是萬數左右,這樣的比例一算我們就明白了。比如九華山,若出一個,那麼就是五百六十分之一,這比例與歷代的成就者與總累計人數的比例是無法相比的。況且古代所謂有成就者到底怎樣,我們不能僅憑書上的記載就說確實古代好。盡信書不如無書。比如《本朝高僧傳》,有七十五卷,師鸞著的,記了一千六百六十人,接著竺道契著了一本《續本朝高僧傳》,有十一卷。這兩本書現在人都是做為資料來運用的。他記載了那麼多,真的所記載的人都是證悟到了什麼境界?天知道。只是記載他做了什麼事值得記載,那麼這只是因地修行,在果上如何,不一定!所以看《高僧傳》,應知道,能上《高僧傳》的,只能算是歷代修行者的代表,絕不能說是成就了多少。

  問:上傳燈錄的呢?

  曉:大概是李炳南說過,我記不確了,他說:能上傳燈錄的都是光耀千古的人物。但也不能說就是證到了什麼樣的境界。我承認你高,但絕不是高不可攀,我們努努力,一定可以達到象他們那樣的境地,若《高僧傳》--注意,剛才提的《本朝高僧傳》、《續本朝高僧傳》那是日本的--《傳燈錄》等讓我們這些後輩小子越看越自卑,越看越喪氣,越看越覺得無奈,那麼慧皎、道宣、贊寧、寶唱等大德與魔王何異?其實人家是高僧,給佛教的弘傳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象剛才那位師父說「虛雲老和尚是八地菩薩」,我只能說這句話的始作俑者極不負責任。印光大師的態度很值得讚賞,有人說印光大師是大勢至菩薩再來,印光大師就喝斥。而有些人說自己是什麼菩薩什麼佛再來,自己有多高多高果位,一定是別有用心,象盧勝彥、清海無上師等,只能說是敗類。

  問:好象沒聽說現在有什麼高人?

  曉:實際上,古人並不比現在人高明,只不過古人已死了,我們看到的只是別人評價他的資料,而現在人還活著,你看到的是活生生、實實在在的「有生氣的人」,再過幾百年你看,真禪、茗山等大和尚,一定入高僧傳。而現在有人罵他們,為什麼?人們都有個通病:不知道珍惜已經擁有的。真禪老和尚圓寂了,《真禪紀念集》已在華東師大出版社出了,裡邊絕沒有壞話,幾百年後你看到的只能是這些書籍資料。古人也是,他在世時絕對也有不少人罵。憨山大師,當時還坐牢呢;太虛,現在稱他大師,但當時有多少人反對他?現在還有一些老和尚見過他~~現在宣傳他們是高僧、是大師,對佛教有好處。況且人已經死了,你若再說他的壞話,就顯得太不厚道。

  問:凈空法師說夏蓮居的彙集本《無量壽經》最好,法師你怎麼看待?

  曉:當然最好!老法師在大力推廣會集本,當然說這最好。我如果是推廣奘師譯本,我就要說奘師最好。我若推廣甲本,卻說乙本最好,我不是自己給自己設障礙嗎?凈空法師是了不起的「醫生」,現在有許多眾生適合於會集本這味葯,老法師就推廣它。老法師罵過康僧鎧嗎?沒有!罵過前幾位譯本之師嗎?也沒有!我們看隋唐時創宗立派的大師,天台宗說天台是最了義的,唯識宗說唯識最了義,凈土說凈土最好,華嚴說華嚴最棒,三論、禪都是把自己的宗派放在最高位置,但統統都不排斥其他宗派呀,都給其他宗派安放了一個相應的位置,這就是法住法位。因為大師們這樣做了,所以才使得佛教在隋唐時代出現了一個百花齊放的繁榮局面。

  問:法師你講了這麼長時間,我發現一個特點,你很少引用古來祖師大德的原話,引用經論中的原文,那樣豈不是更有說服力嗎?是不是你根本沒看過多少書?

  曉:是的,我沒有看過多少書。但我不引用經論原文,是我對自己的思想充滿著信心,不必要憑拉大旗來壯膽兒。

  問:法師你怎麼看待本願法門?它到底是不是佛教?

  曉:絕對是佛教,若有人因信本願法門而證道,了脫了生死,我也不反對。但我要告訴你,當初楊仁山居士是竭力駁斥。因為本願法門中間攙雜了太多的日本武士道,而且痕迹明顯。但我們看,比如密宗,攙雜了許多婆羅門教、笨教等的東西。中國化了的佛教也攙雜了太多的儒、道內容。這就需要正義的佛教徒來做正本清源的工作。我們知道,大藏經的編輯,這就是正本清源的工作。古來大德編《大藏經》費盡心神,大德們把有些經典就放在疑偽部中間,所謂疑偽就是值得懷疑,就是說這部經思想不純正。

  問:疑偽經到底怎麼判定。

  曉:拿三法印去恆量,這個我說過好幾遍了。就是常說的「抱團」,那麼多經典,但都有共通的根本點,主旨不相違背,但若有幾部經橫放、豎放,想盡辦法也調和不了這主旨的背謬,那麼就可以說這部經是偽經。比如《佛說天地八陽神咒經》等就是。這就是偽經。古來大德做這件事時態度是很嚴肅的。比如見了這一部經,一看它跟別的經論完全反個兒,大德們一般都是先懷疑自己的學識不夠,為什麼這部經我沒辦法讓它與別的經論貫通呢?在這個問題上用功喲~~到最後祖師們工夫用到一定程度後,對自己的能力學識有了絕對的信心,可以說就是得了法眼凈,仍然不能把這部經與其他經論貫通,就下了結論:這部經是偽經。這就是特點--先懷疑的是自己,而不是這部經,最後不再懷疑自己。而我們現在的師父們,一看經論:喲,這唯識怎麼與凈土說法不一樣呢~~什麼五種種姓,「情與無情,同圓種智」!玄奘、窺基怎麼搞的,竟然與華嚴經不一樣。如此誹謗祖師,還認為自己勇氣可嘉,這樣只能落笑柄。

  問:法師,我想出家,你能否幫我?

  曉:為什麼?

  問:看透紅塵了。

  曉:真的?你今年有二十歲嗎?孔老二有言: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而不逾矩。你比孔聖人還「聖」,人家是四十方不惑,五十才知天命,看破紅塵。你現在才二十歲就看透了。我已出家這麼幾年了,接觸了不少的出家眾,還沒有發現有一個是真看透紅塵的。每一個出家人的背後差不多都有一個不忍猝說的故事,但這個故事輕易不示於人前令知。年輕人說看透了紅塵而要出家,我實話告訴你--你不僅是沒有看透紅塵,而且根本還沒看見紅塵!不錯,有一本《出家功德經》,出家有功德,但我先要給你做個預測--你如果現在出家了,早晚一定會後悔的。或許你到時候迫於習俗在僧團中強熬,你會活得很難過、很不自在。

  問:法師你呢?

  曉:我也不能說當時出家是正信。好在遇上的上紹下梵老師父。出家後我也曾有過動搖,好在有老方丈領路。借口看透紅塵而出家的人,我敢說他出家時的心態偏得厲害。出家後若遇不到好師父絕對做不了一個好和尚。

  問:大和尚怎麼樣?

  曉:大和尚也不例外,出家時也沒幾個因正的。老和尚傳記中寫的,那都是真真假假、虛虛實實,你根本搞不清哪真哪假,傳記的作者給我們描繪的就是一個朦朦朧朧的形象。我們知道,霧裡看花、水中望月,這才最美,一下子看得清清楚楚的就不符合美學原理,失去了「美感」。傳記本來就是文學作品,是藝術品。藝術品本來講究的就是美不美,而不是真實不真實。大藏經中的高僧傳還可以看,但裡邊也運用有誇張手法。我記得哪一個高僧,是唱念極棒,傳記中說「聲傳十里」。你算算聲傳十里,人的發音聲強得多少分貝。不可能的事!高僧傳的可信度大概有百分之八、九十。但現在的傳記作品,完全是文學作品了,可信度有百分之五十就不錯了。孟子說,「盡信書不如無書,吾於《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他這懷疑更厲害,只信百分之二三十。

  問:法師你為什麼打擊別人要出家的積極性?

  曉:現在收徒太濫了,需要把把關。在我口中絕不會勸人出家的,至少目前我有這個想法,或許以後我想法會變,但目下還沒變。可是,假如你已經剃度出家了,那麼我會說出家有很大功德。嘴是兩張皮么,說啥都是看自己。一定得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這就叫做應機說法,人不同、地方不同,說的話也就不同。

  問:一會兒結束後我們想去放生,師父與我們一塊兒去吧。

  曉:我休息一下,就不去了,我這兒有一些錢,你們帶去買些東西隨喜隨喜吧。

  問:那你來給魚說說法吧。

  曉:也不用,我不會說魚話,語言不通,它聽不懂的,沒有用處。魚現在需要的是活水,而不是別的,你們趕緊把它放水裡,它會感激不盡。阿狗、阿貓或鸚鵡還可以訓練,魚的生活環境決定了不行,我要教它就得去適應它的環境,我還真的沒有這本事。

  問:種種善根呀。

  曉:請老和尚說最好,老和尚德行高得多。

  問:上座部與藏地都是吃肉的,好不好?

  曉:吃什麼都沒關係,漢地吃素是漢地的習俗而已。普獻法師還是慧律法師講的,我一時忘了,他說,你把世界上的青草吃完也吃不成佛的,因為佛是修出來的而不是吃成的。若吃青草能成佛,牛比人殊勝,它永遠吃草,但人身最難得而不是牛身最難得。但你現在到外邊一定要吃素,不然你會壞了佛教的形象。上座部及藏地主要從平等心入手修行,故而有什麼吃什麼,不加分別。漢地從修慈悲心入手,故而吃素。還與梁武帝的倡導有關係。

  問:菩薩是什麼意思?

  曉:你是遊玩的吧?

  問:是。

  曉:菩薩是「覺有情」,有情就是我們,「覺有情」是漢語的使動用法,使有情覺悟,就是說觀音、文殊這些菩薩可以使我們這些糊塗蟲明白事理。

  問:法師,我回去找到書上的依據了,你看看這一段,這是老和尚開示,上邊明明寫的清清楚楚虛雲老和尚是八地菩薩。

  曉:不要給我傳了。盡信書不如無書,老和尚開示也不行,老和尚在「騙人」,文明一點兒說是方便權巧。有人說印光大師是大勢至菩薩,印光大師喝斥「我是印光,哪裡是大勢至。」在九華山佛學院第二屆開學,或者是第一屆畢業,我記不準了,當時廬山東林寺方丈果一大和尚講話,他中間說了這麼幾句--仁德法師就是地藏王菩薩,聖輝法師是道明和尚。地藏王是什麼?經中說是十地菩薩!你若沒一點兒智慧,看書把你看到邪路上去。你看老和尚開示應該看他教的怎樣用功,而不是看到上邊說虛老是八地就出來向人標榜自己知道。難道這麼一本開示錄就說了這一句?這句才是最無關緊要的!你這才真叫書白看了。該忘的不忘,該記的不記。況且,虛雲老和尚是八地、是十地跟我們又有什麼關係?我即使知道他是什麼果位,可虛老吃飯我剛曉總不會飽。所以修還是得靠自己,來不得半點投機。現在是要向虛老的修行精神、修行方法學習,而不是標榜自己知道他是什麼果位。

  問:老和尚不會說假話的。

  曉:好心做了錯事的可不少。

  問:大家公認的事你也反對。

  曉:人應有點理智。舉個例子來說,儀潤法師編有一本《百丈清規證義》,這很著名吧~~中間寫九華山金地藏,是這樣寫的--《神僧傳》雲,佛滅度一千五百年,地藏降跡新羅王家,姓金,號喬覺……這夠明白了吧,《神僧傳》上這麼記載的!可是我們翻一下《神僧傳》,《神僧傳》收在《大正藏》第五十一冊,《神僧傳》中根本沒有這話。儀潤法師編造的。現在九華山還是這麼認為。這個觀念在九華山人的心目中已根深蒂固了,善良的人們都被儀潤騙了。所以大家千萬不能只聽別人說,老讓別人牽著我們的鼻子走。除了釋迦,任何人都不可信。有疑問,就找經典,這多好了,為什麼不讀圓滿的經論,卻看不圓滿的雜書呢?我希望大家讀原典,而別讀什麼小冊子之類的。我當初學佛時,剛開始讀的那些入門書,現在細想起來,那根本不是佛法,只是相似佛法,甚至可以說是邪法。記住!任何人的話都不可相信,連我剛曉也是整日里在胡說八道!說得吃了不少西瓜霜,可吃過西瓜霜後接著說的還照樣是胡說八道。

  問:任何人的話都不可信,佛的卻可信!?

  曉:即使佛說的,你也得經過思維而後再相信。

  問:憑意識的思維分別不會壞事嗎?

  曉:《長阿含經》(第三卷)中說有四大教法,其中第一就是對佛的話也要思維之後再相信。大乘經中也經常出現這樣的句子,「諦聽諦聽,善思念之」,或者,「極善思維之」。這就是說必須得經過思維才能夠決定是否可以信受。有一句壞話,「思量即不可得」,很多人都受它的流毒影響,不去思維,不想,你應知道,不想的結果是將來生到無想天,這是外道!有人給加了一句,使它變成了「思量即不可得,不思量更不可得」,這就對了。一定得思維,不然的話,佛還是佛,你還是你,二者毫不搭界。況且,還有些魔化現作佛,大藏經疑偽部中的偽經,可以說就是魔假冒佛說的。

  問:我又聽了一遍錄音,關於阿賴耶,還有疑問,它怎麼可能是一呢?

  曉:誰說是一了,絕對不是一。

  問:可你明明說是一呀。

  曉:明師說是一,我並沒有說,你既然聽,乾脆就再聽一遍,我最後引用《大乘起信論》中說「不一不異」!我當時之所以附和明師,是因為開始時私下明師給我聊過一會兒,他說自己在專修凈土……明師現在到哪兒去了?好吧,不管他了--他認為阿賴耶為一也好,為多也好,不影響凈土要求的不間斷、不夾雜,信、願、行三資糧,我一駁他,他就要想這賴耶了,必然對念佛有影響。你若認為是多,那就「多」好了。我同樣可以舉出不少「多」的例子。不知小師父你所選的宗派法門,我就沒辦法給你講,你若選凈土,可你認為賴耶為多,我就告訴你多對,二十頌有「展轉增上力,二識成決定」,顯揚論十七上也說,眾生各一阿賴耶,你若學唯識,則我就給你詳細說它的體、用等。

  問:我剛結婚,倆人關係很好,可我也相信極樂世界好,然而實在放不下,怎麼辦?

  曉:「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魚而取熊掌也。」你掂量掂量,分清哪可比魚哪可比熊掌後,自己決定。

  問:放下凈土吧,是取的煩惱法,放下家人,又實在不甘。

  曉:那你還是放下凈土吧。

  問:師父怎麼這樣勸人呢?

  曉:難道你讓我勸人家離婚?你問問小夥子願意嗎?人家不願意我不是說的廢話嗎?這不是罵了人嗎?你想,現在我讓他放下凈土,目下可以使他家庭和睦,他這樣可以做一個好居士,這不是很好嗎?若放下挺好的家人,心就不靜了,那麼,他不出家就成壞居士,出家就是壞和尚。你願意看見佛教徒中出一個壞蛋?不會吧~~

  問:佛經說我們所居的地方是香水海、鐵圍山,而學生課本上說是地球。區別怎麼這麼大?

  曉:怎麼了?若無區別,佛教也不成為佛教,世俗也不成為世俗。

  問:既然不一樣,總有對不對吧?

  曉:都對。平面幾何對,立體幾何也對;牛頓力學對,相對論也對。它們不能放在一起比較。就象舉重,先是要划出多少公斤多少公斤的級別,不在同一級別就不放在一起比賽。我寫一篇文章幾十塊稿費,不夠買一本工具書,魯迅寫一篇文章,可以象模象樣地請一次客,我怎麼給魯迅比,人家是大師,我呢?就是這樣!所謂地球,那是在一個很小的時空觀念中說的,雖然太陽系、銀河系在我們心目中已經夠大了。而香水海、鐵圍山則是在動輒多少多少大劫那麼一個時空觀念中說的。

  問:往生極樂世界的人還有慾望沒有?

  曉:往生西方是要求臨終時心念與彌陀相應,這就是說他們八識田中仍然有惡法的種子,只不過臨終時惡法種子沒現行。生到極樂後還有九個品位。極樂世界很殊勝,有七寶池八功德水,鳥在說法,樹在說法,那裡的人都是「諸上善人」。我們知道,種子加上助緣才會起現行。雖然生到極樂的人心識中也有惡種子,但沒有使惡種生起現行的助緣,當然那裡的人不會有惡的慾望!最不濟的是無記。比如猛然想到吃飯,吃飯就是無記,但一想到吃飯,馬上就滿願了。極樂處處是善法種子的助緣,善法欲當然還有。

  問:不對吧~~若有慾望還怎麼往生?

  曉:問得好。我們要明白為什麼而往生--為成佛而往生極樂的。按佛經上說,成佛其實很簡單,只要你福德、智慧二者圓滿具足就行了。但在娑婆世界逆緣多,正見樹立不起來,菩提心發不起來,於是到西方極樂去,到那兒有阿彌陀佛,有觀音、勢至教我們學真俗二諦,學三性三無性,學一切大乘微妙教法。那兒沒有逆緣,正見很容易的就可以樹立起來。把道理徹底搞清楚了,有智慧了,還得修福德,娑婆比極樂修福德容易得多。這就象五四前後,我們國家落後,於是有不少有志青年到美國、日本、法國去學習人家先進的東西,然後還回來報效祖國一樣。

  現在有人是認為娑婆太苦,到極樂就好了。不錯,往生極樂應該厭娑婆,要有堅固的出離心,但得明理,佛教絕不讓人逃避,而是勇敢承當。

  問:世親是唯識祖師,最後還不是回歸凈土?

  曉:對的,凈土是一切法門的歸宿!但是,你得明白,凈土絕不是指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更不是藥師佛的琉璃世界,也不是彌勒菩薩的兜率天宮。是哪兒呢?是修行者自己的凈土。西方極樂是他法藏比丘因地的大願而成就的他自己的凈土,他在他的凈土成佛。我此生髮願往生西方極樂,但絕對不可能在那兒成佛的。比如我剛曉,要想成就佛道,我現在就必須發願、行願,精勤修行,這樣就可以成就我剛曉自己的凈土。最後我剛曉要在我自己的凈土成佛。我們說凈土是一切法門的歸宿,從來沒說過極樂世界是最後歸宿。極樂是凈土,凈土不是極樂。白馬是馬,馬不是白馬。現在人都誤解凈土。

  問:這是凈空法師說的。

  曉:我不信。老法師的帶子我也聽過一些。你再仔細聽聽,你誤解了老法師~~現在念佛號求往生,是根本沒接觸到佛法的實質。比如美國計算機技術發達,我想到美國留學學計算機,我現在就要學英語,就要與美國的大學聯繫,就要辦簽證等,這一切準備工作辦好了,坐上飛機到美國,到了那兒是學計算機的。現在念佛就相當於學英語、辦簽證這些工作,到了西方阿彌陀佛那兒是學大乘教法的!現在有能力讀大經大論,就讀,若無能力就懺悔自己的業障,不能說什麼都不要了,一句佛號就夠了,這不對。目下對佛法的理解程度直接影響你到西方極樂的水平。你現在是初中生,到美國該從高中學起,你現在是高中水平,到美國得從大學學起,你現在是研究生,到美國就是讀博士,你現在就是教授,你到美國是訪問學者。不一樣的。

  問:頓悟成佛呢?

  曉:方便說法!那是見道了,見到法身。成佛是兩足尊,三身成就。一定得三大阿僧祗劫!在娑婆世界你也不可能成佛的,娑婆只有化身佛,如二千五百年前的釋迦牟尼,下一位是彌勒,中間沒有。

  問:那現在還要不要往生極樂?

  曉:一定要。大家往生極樂我十分讚歎,你已經發願生西的千萬不要退心,但極樂世界只是你修行路上的一段路程而已,就象你要到九華山去,中間到蚌埠停一下,因為得轉車。你現在不管修什麼法門,因為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成佛,所以最後都要到你自己的凈土世界去,這就叫「凈土是一切法門的歸宿」。

  問:凈土宗不就是念佛嗎?

  曉:不。我們念阿彌陀佛只能叫念佛法門,叫彌陀法門,叫往生法門,而不能叫凈土宗。凈土宗的教理也是很微妙的。老法師說過,萬修萬人去的法門現在變成了十修九不去,很可惜,為什麼?有一個居士,平時念佛很用功的,後來害了病,要做手術,可一上手術台,想的再也不是彌陀了,她想若手術失敗,就再也見不到自己那可愛的女兒了。彌陀變女兒了。


推薦閱讀:

你的前途,決定於怎樣利用空閑時間!
閑暇時,不妨品一品

TAG:閑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