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金華宗旨》心法之五眼、五神

《金華宗旨》心法之五眼、五神

孤獨居士 講授

天道酬勤 整理

不管在道教還是佛教,都有五眼之說,就是:肉眼、天眼、慧眼、法眼和道眼(佛教叫佛眼)。《太乙金華宗旨》用五眼,佛教訓練《楞嚴經》時也用五眼,這兩種訓練方法差別不大。《楞嚴經》在從梵文翻譯成漢語時,得有一個比較,要對照一些經典著作和文章,對照的實際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太乙金華宗旨》,所以《楞嚴經》上有很多話跟《太乙金華宗旨》基本都是一樣的。《楞嚴經》中也講了這五種眼的變化,經中說佛祖用上、中、下三光去普渡眾生,佛祖教弟子們如何發光、如何運用光;用佛光展現自己的形象時佛教叫大光明、大釋放,道教叫虛室生白。呂祖是唐朝人,《楞嚴經》成書也是在唐朝,學者們至今也未考證出這兩部經典哪個在前、哪個在後,但這兩部經典的訓練方法確實很接近。

佛教有三身四智五眼六通之說:三身指法身、報身、化身;四智指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做智;五眼指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六通指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盡通。《六祖壇經·機緣品第七》中說:「自性具三身,發明成四智」。「三身者,清凈法身,汝之性也;圓滿報身,汝之智也;千百億化身,汝之行也。若離本性別說三身,即名有身無智。若悟三身無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既會三身,便明四智,何更問耶?若離三身,別談四智,此名有智無身,即此有智,還成無智。」「大圓鏡智性清凈,平等性智心無病。妙觀察智是非功,成所做智同圓鏡。」五眼出自《金剛經·一體同觀分第十八》。《大智度論》,云:眼,即照燭之義。《瑜伽師地論》云:能觀眾色,故名為眼。眼是總名,從用分別,則有五種:

(一)肉眼:肉眼者,肉身所具之眼,假父母氣血所成也。用以觀察六塵境界,常人皆具此眼。即人中能見之眼,見近不見遠,見前不見後,見內不見外,見晝不見夜,見上不見下,因有色質障礙故也。

(二)天眼:天眼者,於眼得色界四大造清凈色,是名天眼。天眼所見自地及下地六道中眾生諸物,若近若遠若粗若細諸色莫不能照,天人及修禪定者所具之眼。謂諸天因修禪定而得也。此眼遠近前後內外晝夜上下皆悉能見,以無色質障礙故也。

(三)慧眼:慧能觀照,故名眼。慧眼者,照諸法皆空真理之空慧名之,見思二惑斷盡之羅漢證得。謂二乘之人,以所得慧眼,觀一切法皆空,不見有眾生相,及滅一切異相,舍離諸著,不受一切法也。(二乘者,聲聞乘、緣覺乘也。)

(四)法眼:法眼者,菩薩為度眾生,以清凈法眼遍觀一切諸法,能知能行,謂因行是法,得證是道,亦知一切眾生種種方便門,令修令證也。分明觀達緣生差別之法謂之法眼,初地以上之菩薩所證得此眼。

(五)佛眼:佛眼者,謂具肉天慧法四眼之用,無不見知。如人見極遠處,佛見則為至近。人見幽暗處,佛見則為顯明。乃至無事不見,無事不知,無事不聞,聞見互用,無所思惟,一切皆見也。無始無明習氣斷盡而證得究竟圓滿佛所具。

《楞嚴經》中有六通之說,佛家之六通,三乘聖者所得之神通:

(一)天眼通者,見佛性,洞徹本地風光。以色界天趣清凈之四大所造之眼根,而知遠近粗細之形色及六道眾生之死此生彼,通達無礙者,有修得報得二種。

(二)天耳通者,能懂最上乘法,證與證者,言語互相了解,旁人不知。以四根本靜慮為依地,得色界四大種所造淨色之耳根,稱為天耳。以此天耳能聞自地及下地之天聲、人聲、非人聲及遠近等一切之音聲,稱為天耳通。悟與悟者,心得相同。

(三)他心通者,能如實知十方沙界他有情類心心所法,謂偏知他貪嗔痴等心,離貪嗔痴等心。乃知聚心散心,小心大心,寂靜不寂靜心,解脫不解脫心,皆如實知。

(四)宿命通者,又名宿命智通,宿住隨念智證通,自在知宿世生命行事之通力也。無量劫生死種子,和盤托出。

(五)神足通者,又雲神足通,神境通。變現自在如意,故名如意。飛行自在,故名神足。六塵之境,轉變自在,故名神境。佛性遍滿虛空,無所不在,如旭日當空。

(六)漏盡通者,又名漏盡智證通,證漏盡即涅槃之境而無礙自在之智也。證無餘涅盤,不受後有。

一、五眼

五眼在道教修鍊時也是這五種用法,道眼很巧合,在佛教叫佛眼。在修練《太乙金華宗旨》時我們主要用這五種眼法,如果沒有這五種眼法,《太乙金華宗旨》就很難練了。實際上不是五種眼睛叫五眼,並不是眼睛,而是肉眼和身心感悟結合到一起叫眼,這時會有五種變化、五種會意,就能感悟到。五眼又分為三品,修道人分為三品,三品中沒有常人。下面都是從最下品開始介紹。

(一)肉眼:可見神動之處,可知動神之地。

處是一個地方。從最下品看肉眼能看到、可看(見)神動之處,神動之處大致就是看神的動向。神動分為物動(身動)、心動、靈動,說明肉眼並不是平常眼,因為用肉眼確實能看到神動之處。身體有動,或者要出自發動,不知道為什麼動,就用自己的肉眼去看一下、想一下、感悟一下,看看自己內動或外動的原因是什麼,是在哪裡動?爆發點在哪裡?為什麼能帶動那麼大面積的動?同時自問一下自己,是我願意的動,還是我不願意的動?是否是我動也得動,不動也得動?這種動我們想控制可能也控制不了,但是把盤式打開就不動了,要想想是為什麼。

(二)天眼:可見神靜之處,可知靜神之地。

在盤坐時什麼感覺也沒有,但我們還能坐得住,就應該找一下是什麼原因使我們能很靜地坐住。靜坐時間很長,腿也不疼,古時說得找一下靜神在哪裡。天眼不是指天目,在開始階段天目可能是開的,但還看不見外部的東西;用天目能看見的東西不能說是假的,應該說是虛無的,是另一個空間的東西(如看見的月亮、太陽、景色等)。天眼也叫三目合一,要三眼合一地去看神靜之處。在神靜之處會出現另一個空間和我們相連。與鏡子對練時有時會用到神動之處,有時會用到神靜之處。「我」一動時我們用肉眼,「我」不動時我們用天眼。鏡中的「我」有時會缺一樣東西,如缺頭、缺身、或者變形了,變時用肉眼看,因為用眼睛看見的東西你就認為是真的,那「我」就變,變到一定程度,不管「我」出現胖瘦,只要「我」一靜下來,不變了,我們就用天眼。動時用平常眼,因我們看平常的東西都是真的。

(三)慧眼:可見神出之處,可知出神之地。

神可能不在我們身中,而是在外邊。神到了一個地點,有些人會看到一些景色或光亮。神有時在身中,有時在身外,所以導引詞的「把呼吸調整好,把神收回身中」,用的是慧眼;說「看一看空間有多大」、「把神放出去」,用的也是慧眼。慧眼沒有出入的通道,但慧眼能夠感悟到周邊的變化,感悟到周邊的大小、形狀、變化。慧眼可以在空間之中,「想一下空間有多大,想一下前後左右上下這六個面」,用慧眼,因為這時肉眼已經關閉了,天眼又找不到神靜之處,收回身中了。我們身體還未靜,這時我們又要想到空間,就用慧眼。

(四)法眼:可見神入之處,可知入神之地(妙)。

神進入體內,實際上會非常微妙,這時可以看到內臟、骨骼,可以看到內里的好多東西,可以回憶起過去,同時也能讓人知道人體出現的七情六慾是怎麼來的,人為什麼要這麼做。這時用的都是法眼。「法」分幾方面講:(1)要用方法:從下品來講,用一種方法能(可)看到入神之處,如調整鼻吸鼻呼,常人沒有一個法則,也沒有一個規律,就不是入神之處。這時「法」講的就是一種方法。(2)必須有一個法則:我用鼻子吸進來時是有選擇的,並不是不管什麼東西我們就隨便吸進來了,練功時也一定要確定下來吸進來後要到哪裡去。按醫學講吸進來就進到兩肺了,別的地方進不去。但是如果吸氣時把食道口和通肺口同時打開,吸進來的氣就有可能進入胃,否則吸一口涼氣肚子怎麼會痛,可見這時是有氣進入胃,這樣就違反了法則。(3)法眼還有一個妙處,看神之妙。神入非常微妙,看神的微妙之處。導引詞中吸氣呼氣時有「微妙,微微妙」,一定要看到微妙微微妙之處。要呼吸到那麼細、那麼好。

這裡只介紹了呼吸,法眼就有法律,到最高時有妙處,過去叫妙法。法眼沒有明確的進來、出去的通道,處處有妙處,是說法眼無所不在,隨時都可以進到體內,所以導引詞中有毛孔。毛孔還不演算法眼,法眼超出了毛孔,涼、熱、喜、怒、哀、樂法眼都能看到,但法眼又不是用眼睛,不是用我們的肉眼,也不是用慧眼、天眼,用法眼能感覺到。

現今社會發展了,人的智力提高了,都用法眼,法眼就用得多了。人們只要一聽到哪裡地震,就知道不好了,用的就是法眼,實際上我們並沒有看到地震。即使是小孩子,沒看到電視里的情形,說哪裡地震了,閉著眼睛就知道那裡肯定又死人了,但死的是誰不知道。有地震發生先問死沒死人,過去說這是法眼之通的一個表現。高鐵互相撞了,人們的第一印象就是死人了沒有。有關部門什麼也不管,也不管死人沒有,就先把掉下來的車埋起來了。後來調查時又挖出來了。法眼不一樣,所以結果就不一樣。

(五)道眼:可見神窮之處,可知窮神之地。

道眼無窮盡。科學家也在探討無窮之處,只是到現在也未研究出來,宇宙外還有宇宙,但佛眼和道眼可以看到無窮之處。

窮(qióng):(1)缺乏財物;(2)環境惡劣,沒有出路;(3)達到極點;(4)盡,完;(5)推究到極限。「窮」在中國文字上說是沒有了,實際上也變成無窮大,有時是變得足夠小,我們都看不見。

道眼(佛眼)主要訓練的是自己是了解自己的,我們自己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有多大本事、有多大能力,但我們每個人所辦的事情都會超出自己的能力範圍。所以要求我們要變傻一點,糊塗一點,別太清醒了。道眼(佛眼)就偏大了,偏到神上來,窮就是少了。這裡「窮」不是指貧窮、窮富的「窮」。大部分人的神都大於窮。我們每一個人都不想讓神窮了,都想表現得很風光,都想比其它人強,比其它人更有本事,我們無所不知,無所不能,沒有把窮看成一個很偉大的東西。我們覺得窮神可能不好,道教認為窮神也很好,神虧了我們可以納神。實際上窮是一個很偉大的東西,有神跟著,窮越大慾望越大,窮越小慾望越小。書看過了也叫窮,有的人看過很多書,許多經典一看名稱就知道已經讀過了,這時他肯定比我們大,肯定比我們窮。幾乎讀遍了所有的書,為窮盡。

二、五神

眼睛是明竅當中能表達身體內或身體外發生的事情或感情最好的地方,用嘴說、表達時人可以說謊、說假話,但眼神沒有假的。眼是傳神入神之地,五種眼在運動,實際還是神在運動。眼可以表達出人內心的一種感情世界,實際還是表現在神上。

佛道兩家都認為神分許多種,現階段我們在練功當中暫時用的是「動、靜、出、入、窮」這五種神態。我們現在要練的就是五神和五眼之間的變化,也就是神的「動、靜、出、入、窮」。五種神是我們自己要用的,自己做,神在後;外用,神在前。

(一)神動和動神

神動:從文字上講是神在前動在後。睜著眼睛看一下鏡子,實際上是神在前;摸一下鏡子,動在後。活佛摸頂時,先看後摸,看你一下,再摸摸你的頭,神在前動在後,神動;看見自己的孩子後,抱一下,也是神在前,動在後。

動神:動在前神在後。如果孩子不想讓我們抱,我們強行抱過來,對孩子是動在前,神在後,孩子反應會很劇烈;人在心煩時,不想抱孩子,把孩子抱起來,為動在前,神在後,孩子也會有反應。

肉眼的神動和動神之處是最敏感的。練功時坐不住是動神,動神有感情。男女都會情發動神之日,女子在排卵期非常嚮往異性,就出現了動神之日,男人也是一樣。情發之日動神來了會很麻煩,怎麼坐怎麼鬧心,多發於青春期的孩子身上和年青人身上,年齡大的人也會有這現象。所以情發之日要注意收動神,收時也得有方法。家裡有事,或有事要去辦的人神也動。

(二)神靜和靜神

靜神:練功中靜坐那一段為靜神。神者不出外,在內。靜坐時兩個眼睛返觀內視往裡看,兩個耳朵返聽內里的聲音,確實很難做。眼睛是往上看,眼睛是往下看,意思要到。靜神在人體的內里,第一步就是在人體的內里,等著神出現。五神和五眼都是聯繫在一起的,出去為動神。現在的小止觀、觀音法門的修鍊方法和這種方法差不多一樣。

神靜和靜神不一樣:帶功當中有時讓大家神先到,然後讓大家靜下來,用很短的一句導引詞,神先靜下來,然後再達到身靜。有時是先把身體靜下來,慢慢地再讓神入靜。就以呼吸而言:「呼吸轉為細微長」,就是為了體驗神靜和靜神。如果導引的聲音很大,語氣很生硬,就是神在前,靜在後,這時學員做得不會好。有時靜在前,話雖短,用的語言很好,這裡有一個相戀相愛之處,有情跟著,這時也是體驗「神」、「靜」兩者之間的關係。導引者想幹什麼、想讓學員幹什麼,就會採用不同的導引方式。

(三)神出和出神

神出:是神自己出去了。

出神:是我們要神出去。

神出和出神皆慧眼所為。要出神體內得有神,盤坐安定下來之後,我一直在外面想,神出;如果神在身中,神已經回到身中,又出去了,叫出神。出神是我們有一個定數,我們想讓神出去。安神祖竅就是我們想讓神出去,導引時突然說,把神放出去,這是我們特定的讓神出去,為出神。我們身心已經安定下來了,神自己出去了,為神出。

(四)神入和入神

神入:是我們沒有意識時神進來了。

入神:是我們有意識地讓神進來。

神出、神入這二者相對,是神自己要跑,自己要出去;出神和入神相對,比較有禮貌,是我們想讓神來,我們想讓神出去。

(五)神窮和窮神

為道眼(佛眼)的變化和運用。神可以用到無窮無盡,神可以無窮盡地出入。

三、五眼和五神之間的關係及解釋

五眼歸結起來實際上就是一個眼,就在我們頭上、身上。實際上是在教我們如何知道五眼及五眼的用法。我們平常看東西肉眼用的並不多,因為我們眼睛的視野有限,古時認為眼才觀六路,耳聽八方,眼睛還沒有耳朵知道得多。眼睛只能看到前邊的視野,我們看不到身後的東西;想知道後邊,就必須得有慧眼;想知道後邊事情的對錯,必須得有法眼確定。如果我們能感到虛無之處,與鏡子對練時會要求鏡子越來越大,因為小了就看不到無窮之處,而只看一個局部。

我們也要想辦法把五種眼的變化用到生活中去,來觀察周圍的人、事、物。有的人很會用肉眼看領導的眼色,古時說看見有的領導一笑就是要殺人了,像朱元璋,這時就不要靠近。五眼用到練功上會更好。「返觀內視看人體宇宙內里的變化」,這時肉眼肯定看不見,神動之處用肉眼肯定看不見,這時要關閉肉眼;但肉眼可以勾神、勾魂,可以把東西送下去。

神一靜有東西到了,就要收神,收神用法眼,關鍵是神入炁穴後要知道幹什麼用。神靜以後,還有出神。在練功中也要注意出神和入神,到底是先入神好,還是先出神好。坐功不在長短,這裡有個變,得有體會、感悟。要外用(按摩、針炙等)時,要求神在前;自己盤坐修鍊時是神在後。

《楞嚴經》中講了這五種眼的變化,練止觀(佛教的大止觀和小止觀)時五眼的應用也說得很清楚;練小止觀時主要用的是慧眼,慧眼才能返觀內視,因為慧眼可見神出、出神之地,所以小止觀用慧眼用得最多。道教也是這五種用法,引仙法用慧眼用得非常多,默運五行主要用的也是慧眼,因慧眼可知出神之地,也知道神出之處。在《太乙金華宗旨》中五種眼的用法講得也很清楚:「看鼻端,只在最初入靜處,舉眼一視」,這時是肉眼,就是我們現在的眼睛;「止、觀二字,原離不得,即定慧也」,用的是慧眼,止觀入內以後,用的慧眼;在這一段的修鍊中五種眼都要用到,並且都已經說得非常清楚。

這五種眼法是我們練《太乙金華宗旨》時一直要用的,因為眼是傳神入神之地,所以五眼就是神的「動、靜、出、入、窮」,它們之間的關係見下表。如果沒有這五種眼法與五神相配合,根本無法修鍊《太乙金華宗旨》。具體在安神祖竅時,就是什麼時候讓神光動起來?神光出自於哪裡?神光應該到什麼地方去?神光到眼前什麼位置後就不讓神光動了,什麼時候把神光拿回體內來?拿回來放到什麼地方去?這一系列問題和動作都需要五神和五眼密切配合才能完成。

五神(有意識)

動神

靜神

出神

入神

窮神

五眼

肉眼

天眼

慧眼

法眼

道眼(佛眼)

五神(無意識)

神動

神靜

神出

神入

神窮

安神祖竅時一定要注意分辨識光、性光、神光和靈光,一定要分得很清楚我們看到的是那個光。四光需要五種眼和五種神相配合,光的感覺靠我們的五眼,神動、神靜、神出、神入等,要靠五神去做,五神和五眼、四光都是分不開的。四光、五神和五眼都是人體的訓練,我們訓練出來的東西別人看不到,也不知道,所以很容易出現偏差。某些氣功就是在「識光」上出現了問題,這是一個純技術的問題。眼前出現了一個形象,我們要知道到底是什麼。我們看見的是什麼景色,是什麼原因,也要很清楚。真正的虛室生白:在小洞里看光沒有界限,身體內出現一種螺旋狀的身動,同時眼睛一定要用好五種神:觀察神動、神靜、神出、神入。安神祖竅時神出去了沒有(出神)?神到外邊後能不能動?神能不能把不動的東西拿回來(入神)?在家裡盡量不要轉動神光,因為轉動神光很危險,會出現很快地旋轉,會使我們身體恍惚,神跟著就進去了。這裡不是肉體進去了,而是神進去了,神出去後人會恍惚。要想辦法讓神光固定下來,往前推,讓神光放大,看能不能出現景色。

動神,自己用,是神在運動,如練功時我們往前看,往回收,收到兩眉中間,再收到下田。神動是我們自己根本沒有讓神動,神動起來了。如在盤坐練功時,可能沒坐多長時間,在無所想時忽然有一個念頭,想起家人了。神靜,從動轉入靜是一個過程,是一個很難的過程,需要鬥爭。在鬥爭過程中就會出現一些很麻煩的不能夠解決的問題。我們自己的身體內不能解決,需要神來解決。那麼神是出去好還是進來好(出神、入神)?還是就讓神在體內好?出神,到哪裡去?神出去可以把美好的東西拿回來,神入。我們要治療別人也是一樣。神用到無窮無盡為高,可以無窮無盡地出入,功夫就很高了,一般用到一定程度神就沒有了。

給自己用,叫人體宇宙形成了,在人體宇宙內用;給別人用,就跑出了人體宇宙外,到另一個空間。安神祖竅是神的運動,就是從一個空間跑到另外一個空間。人體外面有多個空間,我們現在練功就是在多個空間運動。這些都很難用文字來表達,靜功實際上一直在運動,說靜而不靜(靜神)、說動而不動(神動)、神說出未出(神出)、神說入未入(神入)。不知道神入,神入到下田,神到下田了我們也不知道。等到下田有反映了才知道,其實已經晚了。

  整個我們練功的過程就是五神交替運動的過程中。現在盤坐時,眼睛在五種變化之中。只要內里一動,就有神出,有神存在,神就出現了,如肚子痛也是有神出現了。神出就要入,神入到哪裡去?我們現在要求一定要把神放在下田,因為下田是練功中防險最好的位置,不會出什麼大毛病,出神後把神放在腦袋上會出問題。把神放入下田後可能會出現神動和神靜兩種:神一到下田有的人就開始動,控制不了。這時可以讓人看住,讓他動的頻率有規律,不開盤就行。動的原因是神歸不了位,所以動,一直在往裡注入。有的人進去以後出現了靜神,人不動,這時要求下田溫暖,這時有窮神,窮就是虧了。虧了會出現出、入兩種變化:(1)一直從下田往外發、放,是涼的。小腹涼得像冰一樣,此時下田已經到了窮神之地,此時神一直還在出,一直往外放,應該一直坐下去,即使全身涼得發抖,也還要繼續坐,一直到把內風放盡為止。這種人為虛寒。叫窮神的原因就是盡到極點,物極必反。(2)一直往下田進入、凝聚,這是熱的;有的人在進到下田時會極熱,燒得受不了。這時也要坐住,讓神凝聚,聚到一定程度會爆發,要釋放。因為人有一個極限,人不會熱得就沒有了(沒有了就成了)。女的應該做什麼?熏騰到哪裡?應根據當時熏騰到的地方相應地去做;男的應該做什麼?這些已經不是導引能說的,也不能不讓往上升,一直在往上升,熏騰到全身。這時要注意熏騰到全身時有沒有路線,有沒有方向,到什麼地方去了,這些都要記下來。


(點按關注「道藏讀書會」)

推薦閱讀:

《孤獨的美食家》·(九)
《孤獨的美食家》·(十)
一個人的旅行——金華

TAG:金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