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向正骨法——頸椎病 2
06-05
定向正骨法——頸椎病 2 2010-08-30 12:28:43| 分類: 岐黃針推 |舉報|字型大小 訂閱中醫認為頸椎病多為經絡不暢通、氣滯血瘀、腦及臟腑、骨骼失養所致。臨床上充分應用定向正骨手法,從多角度多方向、多層次利用滑動重力等物理力學效應,在患者脊柱後方及周圍有節奏地施行按壓、提、拉、滑動等方式,刺激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手少陽三焦經、督脈等多條經絡線,一方面能使這些經絡線產生特殊的酸、麻、脹甚至循環傳導性麻竄的感覺(即得氣現象),促進生理功能發生變化,以疏通經絡,滑利各椎間隙、增強氣血運行,營養腦及臟腑骨骼功效,使頸椎病多樣癥狀獲得緩解。另一方面手法定向正骨產生的刺激信號,可迅速地傳到中樞,在脊髓、低位腦幹、丘腦、邊緣系統、基底神經節及大腦皮層等各級水平,與頸性眩暈、頭痛、肢體麻木無力等異常信號相互作用和整合,從興奮和抑制兩個方面實現經絡—大腦—臟腑的整體調控效應,從而使相應的隱性經絡感傳轉化成顯性感傳,達到抗病能力增強,使頸椎病獲得痊癒的目的。 3.治療效果標準及時間: 3.1療效標準 治癒:臨床癥狀消失,頸部活動範圍正常,能正常工作和活動。影像學顯示頸椎恢復正常生理曲度或接近正常曲度。顯效:臨床主要癥狀消失、疲勞後仍有主要癥狀輕度發作,影像學顯示椎間隙好轉或無加重,椎間盤突出、脊髓硬膜受壓稍好轉或無加重,能從事一般體力活動。好轉:臨床主要癥狀部分消失,影像學顯示椎間盤突出、擠壓硬膜囊、神經根的受剌激程度減輕或無變化。無效:癥狀與體征與治療前比較無改變。 3.2治療時間:無論急性還是慢性各類型頸椎病,如果治療1次患者癥狀和陽性體征消失,即可停止治療,如果是較重或頑固性類型患者,一般每3日治療1次(中間自我休整1天),3周為1療程,自我休整1周後,可再次進行治療。達到癥狀消失或減輕穩定。 4.探索與注意事項: 4.1什麼原因導致頸椎病:自清朝初期,西方醫學大部分以客觀存在的科學論據與技術傳入中國各地,促進了近代醫學的發展。但在什麼是頸椎病的主要原因這個問題上,西醫數百年的教課書反覆提示人們頸椎病是因為:「枕頭過高、扶案低頭時間過長、老年組織退變等原因是頸椎曲度變直、角度反向等頸椎病的主要原因」。但中國民間醫學數千年流傳著:「高枕無憂」的著名論語,與西方醫學所提示的頸椎病導致的原因有很大的區別,那麼,究竟什麼是頸椎病的發病原因呢?帶著這個問題,自70年代初開始,先後深入到河北、河南、山東交界處農村農民和邯鄲、開封、武漢城市紡織廠職工中,了解和觀察了2000多名人群中,頸椎病發病率發現農民從小到老,數十年要枕睡在用麥秸、蕎麥皮等植物填裝的高25cm左右的枕頭上,頭頸長久在這樣的既高又硬的枕頭上睡覺,其發病率比城市長久睡低軟枕頭人數要低50%左右,同時發現城市紡織廠工人自18歲入廠工作至50歲退休,數十年幾乎每天低頭從事紡織工作8小時,其頸椎病發病率也沒有升高超越其它行業人員。在來診頸椎病患者中發現,凡患慢性咽喉炎、慢性食道炎、長期嗜60℃以上飲食,長期卧式或坐式頭頸扭轉式睡覺,長期進行搖頭晃腦活動的人群頸椎病發病率最高。因為咽喉和食道後壁就是頸椎前壁,中間相隔前縱韌帶,距離很近,如果長期患咽喉炎、食道炎或吃喝60℃以上過燙飲食,就會導致前縱韌帶鬆弛,同時頸後韌帶相對就顯示出牽拉力過緊,這種「前松後緊、牽拉移位」的物理「弓弦效應」,就會將頸椎曲度由前凸的生理角度拉直或拉向後方形成後凸的病理現象,構成頸椎病的基礎發生。還有長期頭頸扭轉式睡眠,無論卧式還是坐式均可導致頸椎間隙不等寬或錯位椎間孔變小、椎間盤突出等病灶刺激神經血管形成頸椎病;目前有些人利用搖頭晃腦的鍛煉運動姿式防治頸椎病,但在實踐中,看到不少頸椎病患者既往健康或頸部只有輕度不適癥狀,自從天天進行搖頭晃腦鍛煉後癥狀明顯增多加重,出現頭暈頭痛、手麻等不適。經先後赴瑞士、法國、土耳其等國家進行學術授課和技術交流同骨科專家共同認為:人類是唯一的直立行走的高級脊柱動物,其頸椎相互排列面多屬水平結構的,周圍韌帶多呈上下或略斜走向,相互協調起固定作用的,生理功能最適應左右水平旋轉頭頸和低頭抬頭運動。幾乎所有爬行脊柱動物的頸椎和附屬韌帶生理結構則適應搖頭晃腦使用,如馬、牛、羊等脊椎動物常見搖頭晃腦,不會引起頸椎損傷就是這個道理,主要原因是頸椎結構與人類不同。因此人類最好不要去進行搖頭晃腦鍛煉活動,在西歐有搖頭傷腦而頭暈等說法。當然也要看到世界上少數專業體育文藝人員(如朝鮮搖頭舞、中國京劇搖頭戲等動作),在演出時「搖頭晃腦」為什麼不會引起人人患頸椎病呢?經過觀察了解分析,發現這些人員從小就開始進行長期一定規律和方向的固定姿式鍛煉,並配戴有維持平衡功能的較長的假髮、彈性支撐起的較輕長條狀絲稠等物品,進行重複性左右前後幾乎相等方式的固定範圍活動,這種經過專業性鍛煉、又配戴平衡維護頭頸的工具,專在演出時進行四肢及軀體相互配合平衡扭動中去「搖頭晃腦」,整個過程是在全身動態姿勢下完成的,因此損傷頸椎的程度要小,一般不會引起頸椎病,如果這些人去掉保護工具、站立在原地不動進行「搖頭晃腦」,儘管進行長期鍛煉,也同樣會導致頸椎病的發生。因此這些人在平時非演出時間裡是不會常常去「搖頭晃腦」的。其它沒有經過從小專業鍛煉的人員,更不能去進行,無論是站立時或是坐靠式的「搖頭晃腦」的各種頭頸部損傷性活動,以免頸椎病的發生。 關於頭頸似揮鞭樣突然搖動或各種外傷碰撞頭頸部同樣會導致頸椎病發作的觀點,目前國內外觀點是一致的。 頸椎病定向正骨禁忌症:凡患神志不清、昏迷、高燒、醉酒、頸部較重膿腫、頸椎區腫瘤、結核、骨折和全身主要臟器疾病危重、衰竭等危及生命者,都不適應定向正骨治療,需待病情痊癒或好轉穩定後,才能適時進行定向正骨治療,以防各類醫源性再損傷的發生。 4.2預防頸椎病 目前方法眾多。但常見簡便方法有:①避免俯卧爬式睡覺姿勢,凡是胸在下爬著睡眠者,都是頭頸扭轉睡姿,因為口鼻必須斜向一側才能進行呼吸,此種睡姿要糾正到仰卧或側卧式姿勢,睡眠時儘可能保持鼻、胸、臍三點一線的角度,避免脊柱扭轉性損傷,以睡醒後感到自己頭頸肩部舒適為最佳標準。②睡前醒後平穩緩慢活動頭頸部,使頸椎左右相互水平旋轉範圍達60°—80°注意活動時速度要慢、角度要大(向左旋轉時左眼餘光看到左肩峰約60°,看到左肩後背或左肩胛骨上方部約80°。看右側角度同左側);頸椎左右側屈活動範圍在45°,頸椎低頭活動範圍在35°—45°,抬頭後伸在35°—45°,首次鍛煉抬頭時,可將自己左手拇指和食指儘力伸直叉開,拇指尖放在胸骨上窩天樞穴位處,食指呈垂直方向向上伸直指尖頂在下頜骨中央,這樣撐住抬起的頭後伸正好達35°—45°,臨床上將這種度數稱為安全性抬頭。如果過度後伸仰頭超越45°,就屬危險性抬頭,容易造成頸椎損傷和椎動脈供血阻斷。有些人常因抬頭過度看飛行物出現突然性眩暈而昏倒在地。就是擠壓阻斷椎動脈向腦供血所致。③經常鍛煉12式脊椎保健操中雙手掌向枕後反疏頭,雙手指達頸後利用掌外4指力量按壓滑行在頸項肌、斜方肌等軟組織至頸胸椎部,這樣就可充分利用反活動力收縮和舒張頸後兩側肌肉、肩背各肌群,使其松解協調互相配合,對預防頸椎病是有益的。大家都知道,頸椎中央脊髓管道和周圍各種營養物質管道,都是人體生命存在延續的唯一通道。只要我們不斷地將這些管道維護好,醫療保健好,使全身所有臟器系統所支配的各類組織活動、感覺、代謝等信號和能量物質完整無阻滯地運送到大腦(總司令部指揮中心),再將大腦分析整合後發出的指令,通過頸椎脊髓等組織,傳送到機體各級組織,進行有規律的內外隨意性協調活動,這種分秒不停地「上令下行,下情上控」的相互暢通功能只要正常工作,就標誌著生命延續並健康地渡向長壽彼岸。 應用定向正骨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 提要 腰椎間盤突出症,是手法治療上的難題。為了探索有效的療法,應用定向正骨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20多年,逐漸顯示了該療法的安全性、有效性和持久性的特點。就其病因、病理和手法效應,分析認為,腰椎韌帶內松外緊,力點失衡是椎間盤突出的原因,其「弓弦效應」牽拉椎體旋轉移位是椎間盤突出、脊柱畸形形成的結果。定向手法治療可激發經絡感傳,牽拉增大椎間隙,增加髓核內負壓回吸力,矯正腰椎側凸、旋轉等畸形,從而使突出物與神經根空間獲得改善。主題詞:腰椎間盤突出症/治療 定向正骨 手法 經絡感傳 自1975年以來,應用定向正骨手法,治療各種類型腰椎間盤突出伴有脊柱側凸或旋轉畸形的患者,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現總結並探討其作用機理如下。自我國《黃帝內經》描述「腰痛如裂,腿痛如折」和國外mixter(1934年)報告腰椎間盤突出症手術所見以來,引起了世界骨傷醫學家普遍重視腰椎間盤突出症,認為它是下腰腿痛的主要原因之一。1952年北京骨傷專家方先之和楊克勤分別提出了腰椎間盤突出症簡要的診斷、鑒別診斷和治療方法。1982年以來,全國骨科會上,分別比較正確地提出了此病的非手術療法和手術療法的指征,因為多年以來,自然手法治療腰椎盤突出症,不斷取得了明顯療效,總結出來的經驗,為現代的非手術之徵,方法改進和療效提高奠定了迅速發展的基礎。目前醫學家除對腰椎間盤的病理學、生化學進行研究外,還正在進行生物力學,免疫學及藥理學方面的研究,對較重的或特殊類型的患者,多採用中醫正骨或中西醫結合正骨,推拿方法,都取得非常良好的效果。若屬重度中央型腰椎間盤突出頑固者和保守治療了3-6個月無效者,可考慮手術治療。但必須明確的是:經數十年應用定向正骨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的臨床驗證,95%腰椎間盤突出症是可以治癒(臨床癥狀消失)的,只有不到10%的患者需要手術治療。自80年代初開始,美國和加拿大試用將纖維組織溶解劑,有選擇地注入突出椎間盤內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顯示有些效果,但也出現一些注射後癥狀反而加重的患者,引起了骨科醫生的爭論。在我國也有個別地方開始向椎間盤內注射纖維組織溶解劑(chemopapin)的報道,據有些應用患者來診反映,溶解療法效果不明顯,在沒有獲得可靠數據以前,最好不要盲目應用推廣。總之,臨床醫生要嚴格掌握各類人員的腰椎間盤突出的程度和表現指征,在可靠數據條件下精心操作手法,爭取獲得最好的治療效果。腰椎間盤突出症概要1、 腰椎間盤的解剖生理:腰椎常見5節,位於活動角度較小的胸椎與固定在骨盆上的骶椎之間,是軀幹多角度活動的樞紐。各節腰椎間盤有較大的活動角度,其運動軸心(支力點)在椎間盤中心略偏後處。各椎小關節在其範圍內以滑動形式來導引椎體間的角度活動。脊椎與脊椎兩者之間有間盤組織,相鄰兩個腰椎骨相互組成一個功能單位,稱為活動節段。椎體與間盤前緣與腹腔相鄰處有前縱韌帶,後緣與椎管相鄰處有後縱韌帶,後部還有椎板及小關節,小關節由韌帶及關節囊相連接,椎管後緣及兩側有黃韌帶,向後還有棘突間韌帶、棘上韌帶和腰方肌,豎脊肌等有關肌肉組成的比較穩定的腰部綜合結構。如果上述任何結構受到損傷破壞,則會引起下腰部不穩,甚者造或間盤突出,隨之出現相應的腰腿疼痛等癥狀。椎間盤的成份組成:①軟骨板——有上、下兩個軟骨板,它與椎體邊緣粘貼緊密相連,上、下軟骨板的間距形成椎間隙,軟骨板實為椎體的一部分。軟骨板內下有層骨板,兩者之間承擔著較多的壓力,當有退行性病變時,軟骨板可出現裂隙,當承受的壓力超負荷過大時,軟骨板則會破裂或形成空洞,椎間盤突出其間,形成斯莫若(schmorl)結節。②髓核——位於纖維環中央略稍後,外觀呈乳白色半透明膠凍粘性狀體,富有彈性,占椎間盤的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二體積,它周圍被纖維環及軟骨板緊密包裹著。無論從何角度來的外力,只要傳到髓核,都會立即被平均地分布到各個方向,外力瞬間被減少或緩解。當腰椎活動時,髓核如擬兩個椎體間的彈性皮球,由小關節滑動式的方法來引導這樣的節段性運動。若壓力加大,正常椎間盤不易破裂,而首先造成軟骨板或椎體的部分破裂。③纖維環——是分層的,每層互相交叉形成120度角,有較強彈性。在組織學結構相互連接中,纖維環與軟骨板經軟骨細胞相連形成30度角。在相鄰邊沿,纖維環由斯海皮(sharpy)氏纖維直接與軟骨板連接,促使四周更牢固結實。當垂直壓力直接作用到纖維環時,恰擬像日常橡膠皮網兜那樣的纖維,可延伸收展而不斷裂。在脊椎左右彎曲或處於剪力作用時,一部分纖維就會出現緊張,而另一部分同時出現鬆弛,當外力消除後,纖維的彈性又恢復到原來的相互平衡狀態。如果下腰突然進行超負荷的旋轉運動,無論當時是否暴力,一般都會造成纖維環外層破裂,隨之出現首發癥狀腰痛似裂腿似折。椎間盤在椎體間隙形成一個密閉的具有流體力學特點的結構,由於它以膠狀流體的形態在彈性組織中流動,可引起椎體間象搖椅一樣的搖擺運動。椎間盤含水80%,它具有可變性,可變性只有變形而不是變小,在變形前後及過程中其容積是同樣大小的。正常的椎間盤能承受300公斤的壓力而不破裂,如果壓力過大造成破裂,也往往首先是椎體破裂或壓縮性改變。因椎間盤能對抗很大的壓力,它象充滿氣的皮球,保持椎體間隙的正常距離,並吸收著大量來自多方向的震動力,以維護大腦臟腑肢體之間的神經信息傳遞和血液系統的交運。各個椎間盤、椎體後的小關節和各層韌帶,將脊椎緊密地連接在一起,使脊柱形成了很好的彈性和穩定整體的效應。若因累外傷或疾病等條件刺激,使髓核失去充盈、彈性及內壓力,則椎間盤不能發揮正常的膨脹和厚度,椎間隙就會變狹窄,這個節段就會失去穩定性而出現異常,國外耐克遜醫生1981年觀察第三與第四腰椎的間盤發現,人體仰卧與站立位相比,可減少椎間盤內壓力50—60%,如果無支持的坐位,椎間盤內壓力比站立位的壓力增大40%,這可能是久坐司機、職員較易發生腰椎間盤突出症的原因。實驗證明,人彎腰40度時椎間盤應力點比站立位增大100%,如前彎加旋轉時,其壓力比站立位時增大400%,因此,目前多數骨科專家認為,經常或突然前彎並旋轉運動及負重時,是引起腰椎間盤突出症的主要原因。另外突然咳嗽、噴嚏也會使椎間盤內壓力明顯增大。若前屈提舉20公斤物體時,椎間盤內壓力瞬間就會比仰卧位增大10倍。上述生物力學數據的變化,對腰椎的穩定性起著重要作用。纖維環如髓核所需要的營養,靠通過纖維環周圍微小血管及椎體內血管滲透而來的淋巴液。在脊椎活動擠壓時,血管內物質可被推出椎間盤,在脊椎平靜不動時,椎間盤內壓力明顯減少,血管內物質通過分子擴散形式進入椎間盤,椎間盤內因有較大的對抗體液流動的力量,因此,每邁步行走一次,可增加10%~30%的交換量。氧分子、葡萄糖分子和氨基酸分子擴散到椎間盤內的量大體相同,激素、酵母大分子進入椎間盤後則較長期存留使用。椎間盤勞損或突出後其含水量由正常的80%下降到65%時,新陳代謝功能明顯降低,隨後引起椎間盤退行性改變等一系列相關病症。2、 腰椎間盤突出症的病理:1961年醫學家發現,正常人椎間盤內粘多糖隨人年齡增長而增加,但在破裂後則減少,透明質酸也減少,從而導致纖維環在軟骨板相連接處鬆弛或脫落。破裂椎間盤生化改變主要降低粘多糖,增加膠原纖維沉積,增加不成熟的和退變的膠原纖維,增加低分子糖蛋白。椎間盤退行改變則顯示透明質酸及角化硫酸鹽減少,低分子量糖蛋白增加,原纖維性變及膠原纖維沉集增多,從而使髓核膠狀體功能下降,破壞了椎間盤彈性吸震功能,造成了椎間盤內容物突出。因下腰椎承受內壓力最大,其破壞也最重,臨床上可見80—90%腰椎間盤突出發生在此處。當上一個間盤突出後,下一個間盤承受力明顯加重,常常引起鄰近椎間盤破裂,出現多個象糖葫蘆一樣連貫的椎間盤突出征,此症目前在我國約佔椎間盤突出症的10—25%,西歐各國也不少,嚴重者壓迫馬尾神經表現大小便失禁症。當第四至第五腰椎間盤突出壓迫第五腰神經根及經過此間隙的第一骶神經根時,有時可因神經根變異而使兩條神經根共同經一個椎間孔竄出來,此患者則表現出雙椎間盤突出癥狀。若是第四至第五腰椎間盤突出是極外側面型,患者多表現第四腰神經根受壓癥狀,無第五神經根癥狀,當第四至第五間盤只有破裂,患者出現腰痛,但直腿抬高試驗陰性,而股神經牽拉試驗陽性,這一特殊癥狀要引起注意。3、 腰椎間盤突出症的發病機理:腰椎間盤突出症多發生於20-50歲之間的青壯年,少年和60歲以上老年發病較少。人們隨著年齡增長和伸屈旋轉脊椎活動,可使腰椎間盤內水分營養減少,出現退行性改變而顯示彈性下降,膠原纖維上升而椎間隙變窄,造成周圍韌帶鬆弛,椎體失穩移位,可能是腰椎間盤破裂,甚者突出的原因。例如突然彎腰旋轉提取重物時,此時腰椎間盤不僅受到內壓力,還要受到強大的張力和剪力作用,使髓核後移,直接衝擊已有退變基礎的纖維環,導致其破裂後擠入纖維環內,首先形成椎間盤內破裂,出現腰痛而無坐骨神經痛,如果繼續發展引起椎間盤突出,突出的物質多數在無後縱韌帶的椎體後外側區,直接擠壓神經根,此時出現坐骨神經痛(腿痛),如果繼續發展,必然使其椎間隙更窄,骨質增生加快,形成不斷加重的退行性腰椎病。疼痛是腰椎間盤突出的主要癥狀,目前國內外研究學者有幾種不同解釋如下:一種解釋認為,腰椎間盤內水分增多,壓力也會升高,當外力損傷性操作或多次反覆刺激時,可引起纖維環由內向外斷裂,造成髓核向後突出,激活纖維環外層及後縱韌帶及後縱韌帶的感覺神經竇神經而出現下腰疼痛,疼痛屬牽掣性痛,但無真性坐骨神經疼痛。只有在神經根受鄰近破裂椎盤產生的化學物質刺激(過敏或免疫反應),神經根出現無菌炎性反應及水腫,在突出物壓迫或刺激水腫的神經根時,則出現真性坐骨神經疼痛。臨床表現有運動改變及感覺改變(腰腿痛)等一系列癥狀時,才能診斷為「腰椎間盤突出症」。另一種解釋認為,神經根一旦被突出的椎間盤頂起,神經根及其硬膜軸就會被拉長,引起神經根缺血缺氧而疼痛。這種解釋不全面。多數認為神經根放射性疼痛因素第一是要有椎間盤破裂,產生化學物質,使神經根發炎或敏感反應。第二是突出物加壓刺激神經根,使其缺血缺氧。經過合理的保守療法顯示,90-95%腰椎間盤突出症者是可以治好的,不需要手術。這可能是手法等治療能矯正腰椎位置,消除神經根水腫,恢復靜脈迴流和動脈供給量的效應所示。康復期加強腹肌和腰背肌鍛煉,也能有效地降低複發率。4、 腰椎間盤突出症的類型過去國內外分型種類較多,目前多數學者認為MRI和CT發展迅速,按椎間盤突出位置分型較方便。依據椎間盤突出位置分型:①單側型,突出物偏向一側,引起同側癥狀,這一型患者占絕對多數。②雙側面型,突出物發生在同一間隙的兩側,患者兩下肢交替出現癥狀,逐漸發展成雙側肢體都有癥狀,一般 無馬尾神經受壓癥狀。③中央型,突出物在中央,往往直接壓迫馬尾神經,患者出現大小便異常及鞍區麻木。以上各型較重者,都有可能出現不同程度的患側下肢肌肉萎縮乏力,隨著椎間盤突出症的康復,肌肉萎縮乏力也會好轉。腰椎間盤突出症臨床表現1、病史與癥狀:腰椎間盤突出症是一種常見病,多發於20-50歲青壯年,男多於女,男女之比為6:1。體力勞動者最多,當前腦力勞動者有上升趨勢。有外傷者佔50-70%。主要癥狀是下腰痛和坐骨神經痛,一般先出現急性腰痛,過1-3個月才有坐骨神經痛,兩者同時出現約佔89%,只有1.4%始終只有腰痛,另外9.6%始終只有腿痛。坐骨神經痛常起始於腰部,沿臀部到大腿後部小腿外側至足跟或足趾,痛的範圍與神經根接觸突出椎間盤多少位置有關。少數患者疼痛起始於小腿或外踝,半數常因咳嗽、打噴嚏或腹部用力而疼痛加重,多數卧床休息減輕,只有少數站立時疼痛減輕,坐下反而加重,嚴重者可伴有下肢麻木或感覺遲鈍。中央型椎間盤巨大突出可發生大小便異常或失禁,馬鞍區麻木、腳下垂。少數椎間盤突出可出現下肢發涼,也有出現單側或雙側面下肢水腫,這都與腰部交感神經受刺激有關。2、體征:①外觀脊椎形態;從後面檢查患者姿勢,如腰椎過度前凸時,多數是椎間盤後外側較小突出,神經根躲離刺激物,使破裂的纖維環鬆弛以減少纖維繼續破裂。此型患者可以將腰伸直或側彎,但當前屈時,因腰部肌肉痙攣而受到限制。②坐骨神經性腰椎側凸,此型患者多數腰椎凸向病側,只有少數伴有健側椎間盤陳舊性突出時才使脊椎凸向健側,故脊椎側凸對此病診斷極為重要。③突出的椎間盤在神經根外側面(肩上型)時,患者脊椎向健側彎屈時無疼痛,向病側彎屈時則疼痛放射到小腿;如果突出的椎間盤在神經根內側面(腋下型)時,患者向健側面彎屈則有放射性疼痛,而向病側彎屈時無疼痛。如果突出物頂起神經根時,則無論向病側還是向健側彎屈,都會出現疼痛。 壓痛點和放射性痛檢查:在病變的棘突間隙常有壓痛點,約佔有病變的95%左右,如果讓患者後伸向病側彎屈上身,同時用手指尖擠壓病變相對應棘突旁約0.5—1cm處,多能引起放射性疼痛,疼痛象觸電一樣放射至足跟或足趾。 肌萎縮及趾伸肌肌力檢查:在慢性或重型病人中,常有病側股四頭肌及小腿腓腸肌萎縮,檢查時應同時測量對側相對稱的腿周徑。一般以臏骨中央或內踝及外踝中央為長度起點,在相同止點對稱處分別測其周徑,就能獲得是否有肌肉萎縮及萎縮多少的正確數據。檢查伸趾肌力時,讓病人伸直雙腿仰卧,用力背伸各趾或踇趾,兩側同時比較,即可明確其肌力的強弱,上述患者,約75%的有不同程度的肌力下降。 直腿抬高試驗檢查:患者仰卧,雙下肢放平,先抬高健側腿,正常腰骶神經根可有4mm的滑動範圍,故抬高達70度不緊張;然後再抬患側腿,病變重者只能抬高5—10度即出現腰痛或放射性腿痛;嚴重者表現針刺刀割樣或撕裂電擊樣疼痛而不能抬腿,一般來講,抬高在50度以內出現腰腿痛則為陽性反應。 股神經牽拉試驗檢查:讓病人俯卧,將患腿的膝關節屈曲90度,將其小腿上提,出現大腿前側疼痛為陽性,表示第四腰神經根或第三腰神經根受擠壓。 不同水平癥狀特徵檢查:臨床上常把腰椎錯位、嚴重間盤突出擠壓脊髓後,依據出現癥狀按節段特徵顯示屈髖和股內收困難屬L1—2病變,小腿外側和大腿外側疼痛,膝反射消失屬下腰段L3—5,S1—2病變,鞍區疼痛、感覺障礙、性功能不能和大小便障礙及下肢運動功能受累可屬圓錐馬尾神經病變。脊椎運動受限檢查:100%的腰椎盤突出病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某些活動受限。脊椎活動受限早期多是功能性的,若突出物是嵌頓性,則前後彎屈伸展都會刺激神經根使疼痛加重。凡是脊椎側凸者,上身向凸側彎屈多受限,而向健側彎屈基本不受限,如果突出物較大,無論向左還是向右面彎屈都受限。1 臨床檢測腰椎間盤突出症是骨傷科常見多發病之一,目前有上升趨勢,男多於女,大多好發於腰4、5和腰5骶1之間。它是腰椎間盤突出發生退行性改變之後,在外力旋轉擠壓作用下,纖維環破裂髓核突出凸向椎管,刺激或壓迫神經根、血管和脊髓等組織所引起以腰腿疼(坐骨神經疼痛)為主的綜合癥狀。經觀察統計,臨床約20%以上的腰腿疼是由本病引起的。 1.1手指檢查腰椎方法:述患者取坐位,雙手持平放在大腿內上處,術著坐在患者腰後,外觀腰椎、胸椎是否有側彎,同時注意腰4、5椎間隙與髂骨最高處連線中點上方凹窩(俗稱:腰眼)是否雙側平行和深淺相同,如果有差異,表示腰骶椎有失穩可能。外觀檢查後,即用雙拇指自腰骶椎間隙交界處開始,左手拇指尖按壓固定在上一個腰椎關節間隙處,右手拇指尖同時檢查相鄰的下一個腰椎關節間隙是否有壓疼竄行、壓力增大、棘上韌帶鈣化等異常反應,自下向上一直連續檢查到第12胸椎和第1腰椎間隙。然後術者用左手中指尖,按壓在第1胸椎棘突最高點,食指和無名指尖緊隨中指貼靠左右兩側維固中指,右手五指伸展緊緊按壓在左手掌背上,增加左手中指檢查脊柱按壓力。防止左手中指在動態中滑離脊柱。在做好上述準備後,及時自第1胸椎棘突開始,沿脊柱排列走向和曲度連續不斷的按壓滑行到第1骶椎中央,該檢查方法是一氣呵成的,在數秒鐘內完成。能迅速了解到是否有腰髂肋肌痙攣收縮形成的硬塊、脊椎側彎程度、間隙壓疼輕重及脊柱周圍其它陽性體征,為正骨提供依據。1.2 影像學檢查①腰椎X線正位攝片時顯示,在腰椎間盤突出時,可出現側彎,側彎多見於腰4、5椎間盤突出,腰5骶1椎間盤突出時腰椎側彎較少。側彎可凸向患側,也可以凸向健側。椎間隙左右不等寬時,側彎凸側的椎間隙增寬。②腰椎X線側位攝片,對診斷腰椎間盤突出價值較大。正常腰椎前凸曲度是由正常完整的椎間盤維持,從側位片所見,腰椎間盤呈前寬後窄的楔形。這樣保持腰椎的生理前凸弧度。正常的腰椎間隙寬度,除腰5骶1以外,均是下一間隙較上一間隙為寬。即腰4、5間隙較腰3、4間隙為寬;腰3、4間隙較腰2、3間隙為寬,依次推類。當腰椎間盤突出時,腰椎生理前凸減少或消失,嚴重者甚而反常後凸,這是由於為了減輕神經根受壓所致的疼痛,而造成的繼發性畸形。椎間隙表現前窄後寬,這常是腰椎間盤纖維環不完全破裂,髓核膨出,當椎間隙減小或明顯狹窄,則是纖維環破裂髓核突出。CT和MRI檢查能進一步明確椎間盤突出的程度及神經受壓的程度,能夠對多種組織定位、定性和定量。 1.3 探測經絡感傳線 按照祝總驤教授發明的小錘機械叩擊探測經絡的方法,囑患者取俯卧位,在T11-S1兩側,用尖頭小橡皮錘沿古典足太陽膀胱經循行線,呈垂直方向叩擊,叩擊的力量要均勻,當小錘尖一碰到這條經絡線,即出現高亢震聲(用聽診器在對側的3cm水平位可聽到)併產生酸、麻、脹感覺上下「竄動」時,即用彩色筆點上一個標記,然後再順序地用同樣方法敲另一側。當又敲出一個敏感點時,繼續標記。最後把這些點連接起來,就是行走在腰椎兩側的足太陽膀胱經感傳線。這條經絡線被當代經絡研究專家們命名為隱性循經感傳(LPSC)線。該線位終生不變,測標後即是長期定位治療的依據。臨床上應用手法的不同定向力。分別從多個角度去激發、活化經絡線感傳,促其發揮調控功能,是有效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的關鍵。 1.4腰椎間盤突出症的鑒別診斷:腰椎結核和骶髂關節結核:部分病人有坐骨神經癥狀,但其血沉高,膿腫及X線片上有骨破壞。②馬尾部腫瘤:有中央型腰椎間盤突出症表現,但其發病慢、繼續惡化,腦脊液檢查蛋白增高。③腰椎管狹窄症:此症有神經性間歇跛行,直腿抬高陰性,無知覺改變。④下腰椎神經管狹窄症:此症有真性坐骨神經痛,X線側位片有椎間隙嚴重狹窄及椎體滑動。⑤梨狀肌綜合症:此病有真性坐骨神經痛,在病側肛內可摸到緊張的梨狀肌、壓痛明顯,壓痛點在尾骨中點與大粗隆聯線的中點。⑥強直性脊椎炎:脊椎強直疼痛,活動受限,化驗血B27陽性。 2 治療方法 2.1 衝擊椎間盤迴縮 患者取坐位,全身自然放鬆,挺胸收腹使腰椎順勢前彎,兩肩持平衡,雙上肢伸直沿軀體兩側向頭頂上方擬「V」型舉起,手掌朝內相對持平。助手位於患者胸前,雙手緊握患者雙腕關節內緣下(圍繞內、外關穴位處),準備用力向正上方牽拉。治療者坐於患者腰後方,右手拇指略曲屈擬「虎爪」勢朝向掌心,拇指尖貼緊患者皮膚,按壓在椎間盤左後突出相對應的上下腰椎棘突與橫突交匯點、神經根或硬膜囊受壓相平行的椎間隙處,其他4指略分開伸直按壓並固定在椎間盤突出相水平對應的右側腰部,左上肢緊緊摟抱患者椎間盤突出水平以上的腹部帶脈經絡感傳線上,將其向下後固定。上述程序準備完畢後,治療者囑患者向後伸展腰並放鬆腹部,當感覺到伸腰松腹已經開始的瞬間,右手拇尖突然集全身力量速猛略向上按壓煽動椎間隙,使瞬間(約0.3—0.5秒)產生的衝擊波(指推力和擠壓力約達100—128公斤),直接衝擊椎間盤突出病灶,同時囑肋手,完成上提患者椎間盤突出以上肢體重量和治療者左上肢固定並上提椎間盤突出以上肢體重量和患者自身腰、下肢重量自動下拉的手法效應,這種上提下拉中間推的定向匯合力,幾乎是在瞬間同步完成的。病灶椎間隙在上提下拉力作用時增寬,使髓核內負壓升高,同時拇指推力震動衝擊椎間盤,促使椎間盤向負壓區回縮,從而使突出物與神經根空間獲得改善,臨床癥狀緩解。患者右後腰椎間盤突出、治療者則用左手拇指尖推,中央型腰椎間盤突出,多用右手拇指尖推棘突中間間隙或推癥狀較重則,其它程序手法相同。上述整個治療手法過程同樣是一氣呵成,時間約0.3—0.5秒,每3日一次。在沒有助手條件下,治療者手法程度同上,其療效基本相同。 2.2 激發經絡感傳 在測定標準經絡線後,患者取坐位,全身放鬆,挺胸收腹使腰椎順勢前彎,兩肩持平,雙上肢伸直沿軀體兩側向頭頂上方舉起,手掌相對,助手位於患者胸前,雙手緊握患者雙腕關節內緣下(圍繞內、外關穴位處),準備向上牽拉。治療者坐於患者後,右手拇指尖分別按壓在患者腰骶關節兩側足太陽膀胱經感傳線上,左上肢摟抱患者下腹部帶脈經絡感傳線上(兩側髂嵴最高點約平第4腰椎上緣),將其向下後固定。上述程序準備完畢後,助手即可漸加力(約40—45kg),將患者腰骶椎以上的肢體緩緩向上拉起,同時治療者左上肢用力(約40—43kg)向下按壓骨盆固定(使骶椎以下肢體不被拉起並阻抗腰後推力過度向前,維護腰椎在上提下壓垂直力的作用下使椎間隙增寬,同時也可激活帶脈經絡的顯性感傳效應),右手拇指和食指沿經絡感傳線,自腰骶關節兩側用力(約40—43kg)向上均勻緩緩推移,當推移滑動到椎間盤突出的椎間隙或感酸、麻、痛、脹點時,可適當加力(約40—49kg)。在推過這些異常點後,逐漸減力到40kg以下。至第l腰椎與第12胸椎交界處時停止。上述整個手法過程是一氣呵成,時間約10秒左右,每3日治療1次。 2.3 松解攣縮組織 完成上述治療後,在患者脊柱棘突中線的督脈至橫突足太陽膀胱經感傳線的範圍內,應用深撥淺揉等傳統按摩手法, 自下而上地沿脊神經分布區域和各層不同組織的走向與排列,松解腰骶至胸段的攣縮組織。該手法每3日進行1次,每次約l—2分鐘。 2.4 消除腰椎旋轉 在完成上述治療後,囑患者取側卧位,腰椎旋轉方向朝上,伸直雙下肢。治療者位於患者背後,依據x線片所示和手感體表定位,將左手拇指尖按壓在腰椎旋轉的對側,右手食指和拇指分別按壓在旋轉腰椎棘突的右側和下一個腰椎棘突的左側。在助手向足底方向用力(拉力約為患者自身體重50%)牽引雙下肢的同時,術者左拇指尖用力(約lokg)向內上撥壓滑動,右食指和拇指相互交夾用力(約40—42kg)促使旋轉歪斜的棘突重新上下排列整齊,恢復正常角度,達到腰椎旋轉消除、局部血液循環改善、周圍軟組織水腫消退和神經刺激症減輕的目的。 2.5 矯正脊柱側凸 在完成上述治療後,椎間盤突出和腰椎旋轉相對獲得整復,各腰 椎間隙及周圍軟組織也相對得到松解,為有效矯正脊柱側凸創造了條件。此時囑患者取側卧位,脊柱凸側朝下,同側下肢屈膝向上擠壓腹部,第l助手或患者用雙手將其屈曲的下肢固定,以免從腰後矯正脊柱時過度向前推動;第2助手雙手握緊患者脊柱凹側伸直的下肢踝關節,向足底方向用力牽引,牽引力大小以患者軀體不被拉動為宜。治療者位於患者背後,在兩助手用力的同時,左手扶按患者脊柱凹側肩胸前部,將其固定;右手拇指沿脊柱凸側的椎體橫突外緣,自腰骶關節距中線旁開4cm處用力(約40—48kg)均勻地向上按壓推動。當推移滑行到側凸最高點或椎間盤突出處時,要逐漸向凹側或突出方向適當加力,離開時緩慢減力,連續推壓到第12胸椎橫突外緣時停止手法。囑患者仰卧於硬板床上休息2小時以上。每3日治療1次,每次約1分鐘左右。在仰卧期間,盡量少翻身或側卧,必要時可臨時伸屈雙下肢以減輕久卧產生的不適感。在治療和康復期間,行走或坐式等活動中,需用彈力腰圍固定腰椎,盡量避免過度側彎運動和猛烈咳嗽、噴嚏等,以鞏固矯正效果。在沒有助手時,治療者可用左上肢和手指沿患者左下肢腹股溝前後部緊緊旋抱住,在右手矯正脊柱側凸時,同步像儘力拉弓一樣向前後牽引拉動,換左手矯正對側時,其手法程序相同,療效也基本相同。3 診斷依據及療效標準3.1診斷依據①.常有外傷或慢性腰痛史,多見於青壯年。②.腰痛向一側或兩側下肢放散至小腿或足背外側,活動或腹壓增加、咳嗽、打噴嚏時加重,卧床則減輕。可有脊椎側彎、旋轉等畸形,腰部活動受限,壓痛及叩擊痛多在腰4、5或腰5骶1間棘突旁足太陽膀胱經線上,壓縮性腰椎外傷伴椎間盤突出則多在腰1、2間棘突旁,並放散到患肢。直腿抬高試驗陽性,部分患者抬健腿時引起患側疼。多有腿前外或後外、足背或足外側感覺障礙,重症者可超過此範圍。伸踇伸趾肌力減弱。骶1神經根受壓,跟腱反射減弱或消失。腰5神經根受壓,跟腱反射正常或減弱。腰4神經根受壓,膝腱反射減弱。③.中央型椎間盤突出:兩側或一側下肢放散痛,重者可有大小便、性功能及鞍區感覺障礙,馬尾神經受壓嚴重者可有兩下肢感覺喪失及癱瘓。④.管狹窄症:多繼發於腰椎間盤突出症黃韌帶肥厚,骨性關節炎等。多有間歇性跛行,蹲下、卧床可緩解。惻隱窩狹窄常有單側神經受壓癥狀,腰4、5多見。必要時查CT或MRI。⑤.X線攝片一般無明顯改變,可有脊椎側彎旋轉、腰椎生理曲度消失,偶有椎間隙變窄、不等寬或骨質增生。CT或MRI檢查有助於診斷及定位。 3.2療效標準 治癒;臨床癥狀消失,前彎、側彎和直腿抬高試驗陰性,影像學顯示椎間盤突出明顯好轉,神經根和硬膜囊的受壓消除或程度減輕,脊柱側凸〈5°,無旋轉,無運動障礙和畸形,能從事正常活動。顯效:臨床主要癥狀消失,勞累後仍有腰腿痛。前彎、側彎和直腿抬高試驗弱陽性,影像學顯示椎間盤突出無明顯好轉,神經根和硬膜囊的受壓程度明顯好轉,脊柱側凸〈10°,旋轉〈1°,腰椎在較大角度運動時稍受限,能從事輕體力勞動。好轉:臨床主要癥狀部分消失,前彎、側彎和直腿抱高度試驗陽性,影像學顯示椎間盤突出無改變,神經根和硬膜囊的受壓程度有好轉,脊柱側凸〈15°,仍有1°以下的旋轉。無效:癥狀與體征與治療前比較無改變。 4 討 論 4.1 椎間盤特點與衝擊震動作用 腰椎具有椎體大,橫斷面呈橫位腎形,椎體前面略高於後面的特點,臨床上需要來自相應方向一定量的力,才能起到正骨作用。腰椎間盤同樣具有前厚後薄的特點,纖維環排列是成同心圍繞性環層,每一環層的纖維與其鄰層纖維的斜行方向相反,交叉成角。髓核位於其間呈粘膠樣物質,由粘多糖和膠原纖維組成,一般成人含水量在80%左右,所有髓核幾乎不在纖維環中央而是偏後,而椎體的後縱韌帶無論在寬度還是強度上都不如前縱韌帶,尤其是後縱韌帶兩側更為薄弱,該處軟組織長期受擠壓而血流量減少,彈性保護功能下降,加重椎間隙變窄,是導致椎間盤突出壓迫周圍神經的主要原因之一。臨床治療利用上提下拉中間推的物理反作用力,多方位匯聚到一點的定向正骨暴發衝擊力,使其在瞬間產生同步的速度加力效應,當力達到l00kg以上時,就會產生衝擊波去震動已經鎖定的目標(病灶突出區),促使椎間隙突然快速增寬,髓核內負壓升高,從後方向前方在椎間隙內傳導的強大動態衝擊力,推動著髓核向前回縮滑行,從而使突出的髓核所引起的周圍受壓組織與神經根相互空間獲得改善,使腰腿痛、麻木、酸脹、乏力及活動受限等癥狀緩解。 4.2 定向激發經絡調控作用 中醫認為經絡是主宰全身氣血運行、調節生命活動的信息反饋系統。經絡失去控制是疾病形成的原因,而疾病的痊癒則是經絡調控作用的結果。在多年對多種手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療效比較中,體會到定向定位激發經絡線感傳,促其恢復調控作用,比單純針刺穴位、理療或牽引的效果明顯,與「寧異其穴,不能離其經」的古典經絡理論相吻合。足太陽膀胱經起始於足小趾,沿足跟外側上行膝、臀部,自腰骶挾脊柱至頂上。本經腰段病變表現腰以下至足疼痛似折如裂,甚者脊柱反張。腰椎間盤突出症及脊柱側凸旋轉,也恰恰符合了「不通則痛」和「走上極端即離整體」的中醫著名的辯證論述。當代經絡研究證實,人體經絡互吻聯網,具有很多複雜的潛在功能,靜態時僅有5%—l0%是顯性的,而90%—95%是隱性的,還沒有被激活利用,其功能則成為潛在的。無論是隱性的還是顯性的功能,都具有一套行使其激活的特殊裝置,它們在體內相生轉化、互依制約地網路結合,主要包括中樞、臟腑和軀體三大部分,這三大部分常常隱藏著非常錯綜複雜的分節性牽聯。在患腰椎間盤突出、脊柱側凸旋轉時,病灶及周圍組織因「失度」不平衡產生的刺激信號,通過經絡感傳,使中樞內建立起病理反射來溝通許多功能裝置。臨床上利用手法產生的定向力,連續刺激腰椎周圍病變區的經絡感傳線,誘發的信息可將經絡感傳系統激活,促其從隱性的靜態轉化為顯性的動態,充分活化體內的潛在功能及裝置,從整體上重新把握各組織消長適度,從全局上調控各組織平衡,消除過度極端的組織異位,使腰椎間盤突出症在較短時間內獲得康復。 4.3 手法松解的意義 解剖和體檢證實,凡腰椎間盤突出者,其腰椎生理前凸多消失;凡突出位於神經根內側者,腰椎多向患側凸起;突出位於神經根外側者,腰椎多向健側凸起。而脊柱旋轉則多偏向側凸的對側。有些醫家通過對腰椎間盤突出伴脊柱側凸的病因病理研究發現,脊柱凹側和旋轉對側軟組織攣縮也是重要的病理基礎。在臨床上腰椎間盤突出症反覆發作加重,就會使脊柱側凸旋轉的角度不斷增大。凹側的軟組織攣縮程度也同步增高,形成的牽拉性張力也增大。這種牽拉性張力恰如弓上的弦,隨著側凸旋轉加重和凹側軟組織攣縮加重, 「弓弦效應」(Bowstringeffect)也就大,椎間盤等組織承受的歪斜壓力和旋轉擠推力也加大,癥狀則越重,形成惡性循環。在手法定向增寬椎間隙、促椎問盤修復、矯正脊柱側凸和旋轉之前,應對椎間盤突出和椎體旋轉的對側,即脊柱彎凹側部位的不同層次的攣縮組織進行深拔淺揉的手法松解疏散,順應性地(沿肌肉筋膜延伸方向)將病變處及周圍的腰方肌、豎脊肌和多裂肌等軟組織松解,同時利用向心性推拿滑動定向手法,把對側較鬆弛的軟組織收縮力提高,消除其局限性水腫。這樣既能有效地消除弓弦效應,也能及時消除組織的水腫和刺激反應,使腰椎兩側軟組織牽拉性張力重新恢復到平衡狀態,為有效地治療椎間盤突出、矯正脊柱側凸和旋轉創造了條件,建立了穩固的維護腰椎正常曲度和角度的自我保護效應。 4.4腰肌鍛煉的必要性 腰椎兩側軟組織松解後,脊柱側凸旋轉在手法矯正治療25—30天時,多數患者可恢復到正常或接近正常範圍,此時軟組織雖獲得松解,但其固定和維護脊柱的功能尚不穩定,需要進行50天以上的伸腰、彎腰等多種姿勢的腰背肌和腹肌鍛煉,促使脊柱兩側腰背和腹肌的肌力同步恢復到正常水平。患者在進行上述軟組織鍛煉或坐、站、走時,早期應用寬15—20cm的彈力腰圍固定脊柱,保護腰椎矯正後在承受自身重量負荷時的穩定性,防止複發。腰圍一般間斷使用3個月左右,應避免長期依賴腰圍,防止腰背肌萎縮。 4.5手法的力學效應 根據腰椎生物力學測定顯示,腰椎側凸時原發性曲線的曲率是最大的。材料力學提示,曲率與應力成正比,故腰椎的最大受力應分布在側凸最明顯處。因此,在腰椎側凸旋轉負重受壓時,凸點處的椎間盤承受的應力最大,在超代償的擠壓旋轉推動作用下,纖維環就會突然破裂,髓核順勢沿破裂處突出,刺激神經,形成椎間盤突出症一一腰腿痛。椎間盤突出後常表現定向定位性腰腿痛,同時又會加重脊柱側凸與旋轉,出現相互「牽拉」性痛、麻、脹等綜合體症。因此,在治療方式上應使患者取側卧位,脊柱凹側向上,用力牽拉凹側下肢,同時加力屈曲凸側下肢,當手指定向按壓力推行至椎間盤突出的間隙或凸側處時,隨著著力點接近、到達和離開這些病變處時,要逐漸向突出間隙、凹側和旋轉對側方向加力和減力。以充分聚集多種治療功能於一點一線,達到最大限度地減少或消除突出刺激和側凸旋轉的畸形效應,儘快地恢復其生理形態和功能。椎問盤突出處和脊柱側凸的基底部的椎間隙是相對狹窄的,這種前後寬窄不均的椎間隙,是導致腰椎歪斜、軀體畸形的重要原因。治療時用力牽拉腰椎凹側下肢和松解各層軟組織,既可造成椎間內負壓,促使椎間盤在負壓吮吸作用下回縮,又可矯正側凸與旋轉,同時也促使椎間隙獲得兩側等寬平衡的效應。 4.6 注意事項 同時伴有腰椎骨折、結核、惡性腫瘤、內臟嚴重衰竭的椎間盤突出症,忌用手法治療,脊柱側凸>30°、旋轉>Ⅲ°者慎用手法治療。適應手法治療者,切忌粗暴大力按壓抖動腰椎或上下強力對拉腰椎,以免加重椎體及軟組織再損傷。臨床證實,伴有較重脊柱旋轉者不適應單純牽引對拉性治療,因單純牽拉可直接導致旋轉區組織原有的扭轉擠壓力升高,出現旋轉越牽拉越重。只有在牽拉時適力推壓旋轉椎體橫突、棘突轉向對側,同上下椎體排列整齊後才能獲取療效。在整個治療過程中,要做到手法定向定位準確,一次到位,刺激小,療效高的目的。 腰椎兩側軟組織松解平衡後,脊柱側凸、旋轉多趨向好轉,椎間隙寬窄不均和椎間盤突出也隨之得到矯正,患者感到腰腿痛減輕或消失。此時標誌著腰椎間盤突出症也從功能紊亂期進入穩定的修復期。此期應注意加強腰背肌和腹肌的功能鍛煉,在鍛煉時需用腰圍。鍛煉方式可多樣,如仰卧時雙下肢屈曲下蹬用力,向上拱腰或俯卧將四肢伸直後抬呈跳水姿勢,每天2次,每次l 5—20分鐘。椎間盤突出症治癒後即進入穩定期,此期盡量不用腰圍,應在較長時間內(半年以上)保持端正的坐立姿勢,在進行太極、游泳、上山下山等活動時注意從多個角度鍛煉腰肌腰椎的靈活性,行走時注意挺胸收腹,每日早晚用雙手自我按摩,激發腰部的經絡感傳線和軟組織,促使其功能不斷加強,以防複發。您可能也喜歡:岐黃天涯真情為你腰椎間盤突出症(定向正骨治療)【上】2011.12.22腰椎間盤突出症(定向正骨治療)【上】腰椎間盤突出症(定向正骨治療)【下】2011.12.22腰椎間盤突出症(定向正骨治療)【下】論脊柱病變論脊柱病變關節複位手法+膏藥製作+根治鼻炎關節複位手法+膏藥製作+根治鼻炎關節複位手法視頻關節複位手法視頻正脊手法正脊手法定向正骨法1——頸椎病2010.08.30定向正骨法1——頸椎病椎間盤突出症詳解椎間盤突出症詳解腰椎間盤突出症的治療經驗(下)2010.09.21腰椎間盤突出症的治療經驗(下)董氏針灸嫡傳弟子王全民醫師<腰腿痛及其治療> 2012.01.18董氏針灸嫡傳弟子王全民醫師<腰腿痛及其治療> 怎樣檢查腰腿疼怎樣檢查腰腿疼急性腰扭傷針灸推拿治療方法彙編2011.04.18急性腰扭傷針灸推拿治療方法彙編40個腰扭傷治療法2011.07.0340個腰扭傷治療法[轉] 急性腰扭傷的經驗學位運用2010.08.30[轉] 急性腰扭傷的經驗學位運用閱讀(15)|評論(0)
喜歡推薦胸椎整脊12絕劇毒中藥口訣歌
歷史上的今天
推薦閱讀:
※頸椎病 預防和自我治療
※知道嗎?牙疼不愈要查頸椎
※頸椎,胸椎,腰椎閱片(下)
※頸後長「富貴包」,其實是一種頸椎病!
※頸椎病簡易按摩這些穴位可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