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靳三針」臨症舉例

1.中風後遺症【概念】中風是以不省人事,和(或)口眼歪斜,語言不利,半身不遂為主症的病證。中風後遺症是指中風發病6個月以後,仍遺留不同程度的口眼歪斜,語言不利,半身不遂等。本病相當於西醫學腦血管意外(腦卒中)後遺症範疇,包括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後引起的一系列病症。【中醫辨證要點】經絡辨證:手足內收者為陰急陽緩,手足外翻者為陽急陰緩,軟癱者為陰陽俱虛。臟腑辨證:伴頭暈脹痛,耳鳴,面紅,目赤腫痛,急躁易怒,口苦口乾,舌紅苔黃,脈弦數者為肝陽上亢;伴精神萎靡,失眠多夢,脅隱痛,腰膝酸軟,舌紅苔少,脈弦細數者為肝腎不足;伴大便溏薄,完谷不化,面色萎黃,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脈細弱者為脾胃虛弱;伴畏寒肢冷,頭暈耳鳴,視物昏花,心悸氣短,手足麻木,失眠多夢,健忘,舌淡苔白,脈細弱者為氣血不足。【選穴及補瀉手法】主穴:顳三針、腦三針、四神針、足智針。分經辨證配穴:陰急陽緩者應瀉陰經補陽經,上肢取陰經的尺澤、內關穴行瀉法,取陽經的曲池、外關、合谷穴行補法,下肢取陰經的太沖穴行瀉法,取陽經的足三里、陽陵泉、解溪穴行補法。陽急陰緩者應瀉陽經補陰經,上肢取曲池、外關、合谷穴行瀉法,取太淵、神門穴行補法,下肢取陽陵泉、懸鐘、崑崙穴行瀉法,取足三里、三陰交穴行補法。陰陽俱虛者應陰陽同補,以補背俞穴為主,並補氣海、關元穴,針後加灸或溫和灸。臟腑辨證配穴:肝陽上亢者瀉太沖、行間穴,肝腎不足者補太沖、太溪穴,脾胃虛弱者補足三里穴,氣血不足者取關元、氣海、歸來穴行艾灸補法。頭部穴位一般留針1小時,每隔5~10分鐘行捻轉飛法1次。補瀉主要在五輸穴上,瀉法不過三,補法必過六(即在一次治療中,同一個穴位上行瀉法不超過三次,行補法一定要超過六次)。【取穴要點及入針方法】中風後遺症患者常坐輪椅來就診,此時不必搬動患者,以其舒適為度,最佳體位是坐位(坐在輪椅上);當然,步行就診者亦可採取仰卧位。一般選用1寸毫針針刺,針後加灸的穴位(例如四神針、關元、氣海穴等)亦可選用1.5寸毫針,以防燙傷。頭部取穴盡量讓受術者剪短髮,既便於針刺前定位,又可避免出針時漏針。顳三針:針刺時先扎顳Ⅰ針,再扎顳Ⅱ針、顳Ⅲ針。施術者左手摺受術者的耳廓向前。右手食指、中指、無名指自然屈曲,取顳Ⅰ針時,中指在耳尖直上2寸處揣穴,取顳Ⅱ針、顳Ⅲ針時,食指、無名指分別在顳Ⅰ針水平向前、後各旁開1寸處揣穴。用酒精棉球消毒後,施術者手持針柄,將針尖置於受術者的顳Ⅰ針穴位上,向上拖動針身2~3分,兩神合一。避開顯露的頭部靜脈,針身與皮膚呈45°斜刺入針,快速捻轉透皮後,扳平針身,使針尖垂直向下,平刺緩慢進針,察言觀色。針下應無阻力感,若感到針下有阻力,或受術者表情痛苦,則可能扎中骨膜或血管,應將針身稍微退出,調整方向,重新進針,得氣為度。顳Ⅱ針、顳Ⅲ針入針方法同顳Ⅰ針。顳三針入針完畢後,3支毫針應在同一水平線上,針間距離相等。腦三針:針刺時先扎腦戶穴,再扎腦空穴。施術者左手掌心向著受術者額頭,輕扶固定,右手食指在受術者後髮際正中上0.5寸的凹陷處探及啞門穴後,在啞門穴直上3寸處垂直向下尋穴,約在啞門穴直上2.5寸處可觸及枕外隆突上的凹陷,此處即為腦戶穴。用酒精棉球消毒後,施術者手持針柄,將針尖置於受術者的腦戶穴上,向上拖動針身2~3分,兩神合一。針身與皮膚呈45°斜刺入針,快速捻轉透皮後,扳平針身,使針尖垂直向下,平刺緩慢進針。若針下有阻力感,則可能扎中骨膜或血管,應將針身稍微退出,調整方向,重新進針,得氣為度。取腦空穴時,施術者左手輕扶固定受術者額頭,右手在受術者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平風府穴的凹陷中探及風池穴後,在風池穴直上2.5寸處垂直向下尋穴,約在風池穴直上2寸處可觸及一凹陷,此處即為腦空穴。入針方法同腦戶穴。腦三針入針完畢後,3支毫針應在同一水平線上,針尖距離相等。四神針:施術者先正視受術者的印堂穴,印堂穴直上入前髮際3.5寸(即距離百會穴1.5寸)的凹陷處為前頂穴(四神Ⅰ針)。用酒精棉球消毒後,施術者手持針柄,針尖向前髮際方向,置於受術者的前頂穴上,向百會方向拖動針身2~3分,兩神合一,斜刺進針,快速捻轉透皮後,緩慢進針,得氣為度。後頂穴(四神Ⅱ針)在後正中線上,與百會穴的距離同前頂穴,針刺時針尖向後髮際方向,入針方法同前頂穴。四神Ⅲ針和四神Ⅳ針在百會穴左右各旁開1.5寸處,針刺時針尖向各自本側的耳尖,入針方法同前頂穴。四神針入針完畢後,4支毫針的針柄往往靠在一起,呈尖塔狀。足智針:施術者用左手固定足弓,右手持針柄,並用針柄點探湧泉穴,即足趾跖屈時,足趾關節與足跟連線的前1/3凹陷處,然後掉轉針尖方向,使其垂直於足底皮膚,置於穴位上,兩神合一,快速捻轉透皮後,針尖向太沖穴方向,緩慢進針3~5分,得氣為度。泉中穴在足趾關節與足跟連線的中點上,方向為直刺,入針方法同湧泉穴。泉中內穴在泉中穴與內踝前下方凹陷處的連線上,當泉中穴旁開0.8~1寸處,針刺時針尖稍向足心方向,入針方法同湧泉穴。【臨床體會】顳三針位於顳部,是少陽經分布的區域,針刺可鼓舞少陽升發之機。顳三針在解剖上與大腦顳葉相對應,顳葉與肢體運動功能關係密切,故針刺顳三針有利於患肢的康復。為了避免針刺耐受,常選取顳上三針與顳三針交替進行。針刺顳上三針時,常以1.5寸針向顳三針方向透刺。腦三針在解剖上與小腦相對應,小腦與人體的平衡、技巧、五官的功能關係密切,針刺腦三針有利於語言不利、口眼歪斜的康復。四神針位於巔頂,是調神最常用的穴組之一。根據經絡學說中的「頭上有病足下取」,常選取足智針來治療腦病。針刺時,深度越淺,針感往往越強,故針刺深度以3~5分為宜。由於久病必郁,臨床上常可見中風後抑鬱的患者,治療上應重視調神。此外,配合中藥及康復訓練治療本病,效果更佳。2.痛經【概念】痛經又稱「經行腹痛」,指經期或行經前後出現的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暈厥者。以青年女性多見。西醫學將其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原發性是指生殖器官無明顯異常者;繼發性是指生殖器官有某些器質性病變,如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腺肌病、慢性盆腔炎、子宮肌瘤等。【中醫辨證要點】中醫認為,本病的發生與沖任、胞宮的周期性生理變化密切相關。而與沖任之脈關係較密切的臟腑主要為肝、脾、腎。痛經的病因包括虛實兩個方面,主要為「不通則痛」或「不榮則痛」。在臨床中我們可根據疼痛的部位、性質、時間來進行辨證施治。小腹痛多為腎虛,少腹痛多為肝鬱,腰骶痛實者多為瘀血,虛者多為腎虛。痛發於經前或經行之初,多屬實;經期疼痛者多與氣滯有關,而月經將凈或經後始痛者多屬虛。隱痛、墜痛、喜揉喜按者屬虛;掣痛、絞痛、灼痛、刺痛、拒按者屬實。其辨證主要分為寒濕凝滯、氣滯血瘀、氣血虛弱三型。同時在針灸施治過程中可結合其經絡歸屬辨證施治。【選穴及補瀉手法】主穴:陰三針、陽三針。配穴:局部可取中極、歸來穴,遠端可配以地機穴,證屬實者,加太沖、合谷穴,虛者,加足三里穴等。實證者,瀉三陰交穴,配合溫針灸瀉法(灸氣海、關元、腎俞、歸來穴);虛證者,補足三里、太溪或太沖穴;余穴位可施行導氣同精法;配合溫針灸補法(灸氣海、關元、腎俞、歸來穴)。【取穴要點及入針方法】患者一般取仰卧位,寬衣解帶,暴露下腹部,取兩塊毛巾,分別遮蓋患者腹部上下(盡量選取較隱秘的床位)。一般先取仰卧位,若有需針灸背部腧穴者則於仰卧位針刺結束後再選俯卧位針刺。一般選取1.5寸的毫針,以便於施術(補瀉手法、灸法),太沖、合谷穴多選用1寸毫針。陰三針包括關元、歸來、三陰交,關元穴在臍下3寸,以1.5寸針慢慢入針,直刺0.8~1寸深,得氣即可;歸來穴可以直刺0.8~1寸深,也可以稍向內斜刺,針感可以達到小腹部,乃至外生殖器處。陽三針包括氣海、關元、腎俞,氣海穴的取穴要點及進針方法同關元穴;腎俞穴應直刺1~1.2寸深,針感強者可以放散至整個腰部,以徐疾補瀉法補之,也可以用艾條灸之,或針刺的同時行溫和灸或溫針灸,也可以囑患者回家自行灸之,可以增強療效。 【臨床體會】婦人每月行經一次,為新陳代謝必經之生理過程,當此生理過程出現疼痛不能忍耐時稱之為痛經,引起這一病症的主要原因是氣行不順,氣行不順則血行不流利,引起氣不順的原因包括情志、慾望、身體狀況,以及身體受到外邪侵襲等多種原因。因此,治療痛經一定要調其情志,同時根據經前、經期、經後其氣血不同,配合自我保健的艾灸方法相當重要,同時要配合適當的治療方法,加之經前的行氣通絡,經期的活血通絡以及經後的養血調經。當急之時,痛經之刻,以治標為主,經行之後,治本為主,治標以通經活血止痛為治則,採取地機、三陰交、次髎、中極、關元、氣海行針加灸,以止痛治標為主;經前以補氣通絡,分經辨證對症處理,以預防、防病為主,方能治療痛經,因婦人皆以陰血為主,行經之時皆因氣滯血瘀,瘀滯胞宮而引起疼痛,因此一定要重視灸法的作用;無論治標、治本,灸法為先。3.頸勞【概念】頸勞,顧名思義為頸部勞損所致的病證,是指由於長期勞損或外傷,導致頸部活動不利或疼痛。西醫稱之為「頸椎病」,是增生性頸椎炎、頸椎間盤脫出以及頸椎間關節、韌帶等組織的退行性改變刺激和壓迫頸神經根、脊髓、椎動脈和頸部交感神經等而出現的一系列綜合征。【中醫辨證要點】本病以經絡辨證為主。除頸項局部病症外,伴有上肢外側前緣疼痛者為手陽明經筋證;伴上肢外側正中疼痛者為手少陽經筋證;伴上肢外側後緣疼痛者為手太陽經筋證。【選穴及補瀉手法】主穴:頸三針。 配穴:手陽明經筋證取曲池穴行導法;手少陽經筋證取肩井穴留針,外關穴行導法;手太陽筋經證取後溪穴行導法。【取穴要點及入針方法】受術者採取坐位,施術者正對其背而立,頸三針、曲池穴選用1.5寸毫針,其他穴位選用1寸毫針。天柱:施術者左手輕扶受術者額部,右手拇指和食指在其頸部斜方肌外緣之後髮際凹陷中,約在後髮際正中旁開1.3寸處探及天柱穴。用酒精棉球消毒後,手持針柄,將針尖置於穴位上,兩神合一,快速捻轉透皮後,緩慢向正前方入針,得氣為度,注意不得向內上方斜刺,否則易傷及延髓。百勞:施術者在受術者大椎直上2寸,左右各旁開1寸以食指按壓,有明顯疼痛感處即為百勞穴。用酒精棉球消毒後,手持針柄,將針尖置於穴位上,兩神合一,快速捻轉透皮後,緩慢向正前方入針,得氣為度。大杼:施術者在受術者背部,當第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探及大杼穴。用酒精棉球消毒後,手持針柄,將針尖置於穴位上,兩神合一,快速捻轉透皮後,使針尖與皮膚呈45°緩慢斜刺入針6~8分,得氣為度,注意不能深刺,以免引起氣胸。【臨床體會】治療頸勞時,還可取阿是穴進行針刺。頸三針和阿是穴往往行針後加灸法。同時也要囑患者注意頸部保健,防寒保暖。如果是頸椎生理曲度改變的,可囑其將毛巾卷至適當的高度,睡眠時墊於頸部下方,代替普通枕頭。由於頸勞常伴有眩暈、頭痛等症,多為氣血不能上榮所致,針灸治療過程中,一定要讓患者放鬆頸項部,手法不當或太過緊張不利療效且容易引起暈針。臨床上最易出現暈針的方法是電針頸部穴位強度過大,因此盡量少用或不用電針,切記!4.肥胖症【概念】本節所講肥胖症主要指單純性肥胖症,即無明顯內分泌、代謝原因,且排除水鈉瀦留或肌肉發達等蛋白質增多諸因素引起實際體重超過標準體重20%以上的一種疾患。【中醫辨證要點】本病以臟腑辨證為主,分虛實兩類,實證多見胃腸腑熱,虛證多見脾胃虛弱、腎氣不足。其中,症見體質肥胖,上下勻稱,按之結實,消谷善飢,食慾亢進,口乾欲飲,怕熱多汗,急躁易怒,腹脹便秘,小便短黃,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有力者為胃腸腑熱。症見肥胖以面、頸部為甚,按之鬆弛,食欲不振,神疲乏力,心悸氣短,嗜睡懶言,面唇少華,大便溏薄,小便如常或尿少,身腫,舌淡,邊有齒印,苔薄白,脈細緩無力或沉遲者為脾胃虛弱。肥胖以臀部、下肢為甚,肌膚鬆弛,神疲乏力,喜靜惡動,動則汗出,畏寒怕冷,頭暈腰酸,月經不調或陽痿早泄,面色【白光】(註:此字應為huang)白,舌質淡嫩,邊有齒痕,苔薄白,脈沉細遲緩者為腎氣不足。【選穴及補瀉手法】主穴:肥三針。配穴:胃腸腑熱者加腸三針、內庭、曲池穴行瀉法;脾胃虛弱者加足三針行補法;腎氣不足者加陰陽三針行針加灸法。補瀉手法主要在五輸穴上進行。【取穴要點及入針方法】選寬敞的診治床,取仰卧位,寬衣解帶,先以1.5寸或2寸毫針直刺中脘穴1~1.2寸,得氣為度,針後以艾條灸之。帶脈穴選3寸針,先直刺入穴約半寸後,將針尖朝天樞方向刺入2~2.5寸,要注意角度,以免刺入腹腔傷及內臟。足三里穴選1.5寸針直刺,得氣為度,根據不同證型分別施以補瀉或導法。臨床上往往取雙側天樞穴,以1.5寸或2寸針直刺,得氣為度。用電針儀以帶脈、天樞穴為一組選用疏密波和連續波交替加電,兩種波型每5分鐘變換1次,震動強度以患者舒適為度。【臨床體會】肥胖症的發生總因多吃、貪睡、少動,與肺、肝、脾、胃、腎等諸多臟腑的功能失調有關。肺氣不宣,腠理閉塞,汗無以出,煉而生痰;肝氣鬱結,克伐脾胃,運化受損,郁而增肥;脾胃功能失常,虛則水濕不化,釀生痰濁;實則胃腸腑熱,食慾偏旺,消谷善飢,多食而生濁脂;腎陽不足,氣不化水,二便排泄無力而肌膚腫脹。在上述多因素的影響下,遂致痰濕濁脂滯留肌膚而形成肥胖。病機主要有肺失宣降、胃腸腑熱、肝鬱氣滯、脾腎陽虛、痰濕閉阻,痰濕閉阻又是其中最主要的環節。靳三針療法以中脘、帶脈、足三里組成的肥三針為主,治療肥胖症,突出調整五臟(尤其是脾胃)功能的治療特色,既注重針灸補瀉手法,又結合了現代電針技術。除以肥三針治療肥胖症外,多以針後行穴位埋線法。常用的埋線穴位有腹部的上脘、下脘、大橫、歸來穴,背部的膈俞、肝俞、膽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腎俞穴。每次選3~ 4組穴位埋線,1周2次。另外,所選埋線的穴位均可行溫和灸法。可教會患者施灸的方法,在家自灸或由家人協助溫和灸背部穴位,每日1次。靳三針治療肥胖症是起到全身減肥的作用,而不是局部減肥。臨床治療過程中,往往注重頭部調神穴組的運用,如四神針、腦三針、顳三針針後加灸。在針灸減肥的過程中,一定要正確引導患者合理的飲食習慣,並囑患者多參加體育鍛煉以配合治療。 來自群組: 雲貴川兩廣善醫行網路
推薦閱讀:

如何抓准八字核心找喜神?(舉例說明) – 楊易德算命史記
第7節 刑、害、比的舉例
要穴點擊技法舉例
假從格的舉例說明
淺談快速作文的自然開頭法和自然結尾法——閱讀教學與作文教學整合研究舉例

TAG:舉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