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布希遇刺」電影痛並快樂著
死亡威脅針對《總統之死》(Death of A President)導演加布里埃爾.蘭奇和製片人西蒙.芬奇。《總統之死》10日晚在加拿大多倫多舉行全球首映儀式時,會場如臨大敵,布滿私人保安和警衛。
所有持票進入多倫多派拉蒙電影院的人須接受檢查,以確認包內是否藏有危險物品。電影放映過程中,安全人員部署在導演和製片人身邊,警衛也不斷巡邏過道,一方面是為了保障安全,另一方面也防止有人偷拍影片。
布希遇刺?
這部影片飽受爭議,因為影片中出現了現任美國總統布希「遇刺」場面。影片把「總統遇刺」時間設在2007年的一天。布希那天將在芝加哥演講,1.2萬名示威者聚集在街上,手中揮舞寫有「戰爭是恐怖主義」和「阻止布希」的牌子。
一名虛構的特工處官員回憶說,當時他感到有什麼不對勁,「他(布希)看著我,然後問我,『拉里,有什麼不對嗎?』」拉里回答說沒事,但他的眼睛盯著人群。
數秒鐘後,人群中一個中東裔模樣的年輕人,突然對著不遠處的總統連發兩槍,子彈全都射入布希的胸膛,布希應聲倒地。隨後人們看到布希被送往醫院之後不治身亡的新聞。副總統切尼宣誓就職。當「切尼」宣讀悼詞時,電影製作者使用的是電腦合成頭像和修飾過的聲音。
與此同時,美國「國家機器」也發動起來,全力追尋這名殺手,當公眾了解到主要嫌犯出生於敘利亞時,更大的憤怒和恐懼蔓延開來……
將在美國上映
據《名利場》雜誌報道,新市場影業公司11日在多倫多簽訂合同,將在美國影院放映有關美國總統布希成為虛構的暗殺事件受害者的電影《總統之死》。
英國第四頻道電視台即將在其數字頻道上放映一部名為《總統之死》的政治紀錄片,該片假想美國總統布希於2007年10月在芝加哥的一個旅館裡被一名狂熱的狙擊手暗殺身亡。目前,人們對這部飽受爭議的電影的爭論聲正在轉化成大量的財富。
加拿大楓畫電影公司和獨立電影院聯盟的五家歐洲影院也在11日簽訂合同購買放映權。
《總統之死》在10日的多倫多國際電影節上首映。非常巧合的是,就在電影放映結束之後,布希總統在紐約參加9.11恐怖襲擊五周年的紀念儀式,進行默哀。簽署合同的公司代表們都不想談論價錢的問題,但這三份合同總價值據說高達300萬美元。
目前,美國影院播放這部電影的日期還沒有敲定,新市場影業公司則正在仔細研究,計劃於秋季放映此片,從而搭上多倫多電影節首映式的便車。
這部由加百利.蘭傑導演的電影主要是在芝加哥拍攝的。英國第四頻道為本片的拍攝提供了近400萬美元的預算資金,而第四頻道的電影工作組則享有這部電影的全球放映權。電影
《總統之死》看上去就像是一部「犯罪調查」片,跟蹤了調查「布希被殺事件」的種種轉折,從而揭示了這個事件的背景:伊拉克戰爭的繼續、「愛國者行動」的擴大化,聯邦政府獲得了更大的監視公民的權力,以及其他在「9.11」事件後發生的事情。
英國數字電視頻道More4的編輯莉莎.馬歇爾為《總統之死》播出開了綠燈。她認為,影片的出發點是觀照反恐戰爭的影響以及它如何影響美國。但第四頻道還是認為,如果影片只是塑造一個完全虛構的總統,就不會引起這麼大爭議,也不會被一些人看成是聳人聽聞的電影。
這部電影的導演為加布里.蘭傑,他曾拍攝過紀錄片《英國停頓之日》,該片假想一連串事件最終導致英國交通系統完全癱瘓。蘭傑說:「我們研究了很多有關布希的紀錄片。這部電影混合了特技、紀錄片剪輯和數字造型技術。」蘭傑表示,他獲准在芝加哥的一個旅館裡拍攝這部電影中的暗殺場面。
「我和其他所有人一樣,在看這部電影前都很好奇這部電影講了些什麼,我很驚訝這部電影是一部非常棒的商業和政治驚悚片,但絲毫沒有聳人聽聞或者宣揚暴力。」新市場影業公司的合夥創辦人克里斯.博爾說。
滿堂彩與憤慨反映不一
《每日郵報》報道,《總統之死》冷靜探視了美國的外交政策如何窒息公民自由,並探討了伊拉克戰爭的起因、影響和美國安全問題。
《今日美國》報道,《總統之死》看上去就像是一部「犯罪調查」片,跟蹤了調查「布希被殺事件」的種種轉折,從而揭示了這個事件的背景:伊拉克戰爭的繼續、「愛國者行動」的擴大化,聯邦政府獲得了更大的監視公民的權力,以及其他在「9.11」事件後發生的事情。
《總統之死》在多倫多電影節上映之後贏得滿堂彩,觀眾在電影結束後的問答環節上鼓了好幾次掌。很多觀眾都表達了對這部影片的喜愛,房地產商林達.沃爾什說:「我真的喜歡這個片子,它看上去非常真實,很難相信那些演員是在表演,我覺得我被催眠了。我一直希望能看到像這樣的電影,它能讓人們去想以前從沒有想到過的事情,比如戰爭,比如愛國行動,比如我們的司法系統。」
但是,在英國的美國人對這部電影都感到震驚。35歲的米歇爾.鮑曼說:「多數美國人將認為這部顯示一位現任美國總統被暗殺的電影格調低下,我猜測任何一家美國電視網都不會願意播放這部電影。」
新市場影業公司發行的最成功的電影是梅爾.吉布森主演的《基督受難記》,這部電影耗資3億7000萬美元。《總統之死》的大部分觀眾是福音派信徒,他們中大部分都是政治保守派,他們非常憤慨地反對虛擬布希總統被謀殺的情形。
美國福克斯新聞網的羅傑.弗里德曼,指責影片聳人聽聞、不負責任,「徹頭徹尾的低格調」。他說,這好比在布希的頭上放靶子。一些美國人也有同樣想法,認為導演這樣做無異於在鼓勵激進分子「照葫蘆畫瓢」,把布希給幹掉。
英國第四頻道也認為,如果影片只是塑造一個完全虛構的總統,就不會引起這麼大爭議,也不會被一些人看成是聳人聽聞的電影。但導演蘭奇反駁說:「關於刺殺的虛構電影很多,我想沒有人會因為我的影片冒出刺殺布希的想法。」而且,蘭奇認為這是一部嚴肅的電影,希望可以讓人們重新審視美國外交和國內政策,究竟要把世人帶到何處去。
英國惡搞美國?
英國電視台為什麼在當前特定時空出台了這麼一部「惡搞」布希的影片?英國媒體在評論《總統之死》時說,這部影片最終讓美國人明白,「雖然英國首相被視為美國總統的跟班,但實際上英國人有多麼憎恨美國人」。或許吧,該片的出現的確讓英國人感到「解恨」。
在美國的歷史上有7位總統曾遭遇暗殺事件,巧合的是,他們均為「0」年當選總統,即1840年的當選總統哈里遜、1860年的林肯、1880年的加菲爾德、1900年的麥金利、1920年的哈丁、1960年的肯尼迪、1980年的里根。
在美國的歷史上有7位總統曾遭遇暗殺事件,巧合的是,他們均為「0」年當選總統,即1840年的當選總統哈里遜、1860年的林肯、1880年的加菲爾德、1900年的麥金利、1920年的哈丁、1960年的肯尼迪、1980年的里根。
布希是2000年的當選總統,很容易讓人產生歷史聯想,或許,這其實是《總統之死》創作的「歷史靈感」。據英國報刊介紹,故事中的殺手來自敘利亞,背景是伊拉克戰爭之後的世界性混亂。
據中國媒體評論,這種與當今現實「無縫對接」的選材手法,無疑將使影片具有一種現實衝擊力。它可能會激怒布希的支持者,但它提出的問題不容迴避:這場反恐戰爭究竟要走向何方?在取得正面效果之前,它造成的破壞效果還要持續多久?
在文化上,英國和美國是「近親」,但英國似有一種從文化上對美國進行「大批判」的傳統。上世紀90年代初,英國BBC電視台播放過兩部專題片,一為《受審判的美國》,一為《美國中央情報局》,其收集材料之詳盡,批評手法之銳利,真是箭無虛發,刀刀見血。
英國媒體在評論《總統之死》時說,這部影片最終讓美國人明白,「雖然英國首相被視為美國總統的跟班,但實際上英國人有多麼憎恨美國人」。
折射「反恐戰爭走向何方?」
《總統之死》尚未公映,細節尚不得而知。根據英國報刊介紹,故事中的殺手來自敘利亞,背景是伊拉克戰爭之後的世界性混亂。這種與當今現實「無縫對接」的選材手法無疑將使影片具有一種現實衝擊力。
英國《每日鏡報》評論說,這部電影挑戰了藝術極限,向渴望思考的人提供了「與眾不同的食物」;它會激怒布希的支持者,但它提出的問題不容迴避:這場反恐戰爭究竟要走向何方?在取得正面效果之前,它造成的破壞效果還要持續多久?
反恐戰爭走向何方?這或許是當今人們最想知道答案的一個問題。布希總統近來將其定義為反對「伊斯蘭法西斯主義」的一場戰爭,此前他還無意識地提及過「十字軍」,讓許多人深感困惑和擔憂。
這種帶有文明衝突、宗教對立、意識形態對抗色彩的定義內含著極為恐怖的不祥之兆。在人類社會中,宗教和信仰極具敏感性,不可褻瀆,衝突一旦圍繞這一命題展開,恐怕將是一種曠日持久的「血拚」。影片未面世先轟動,原因就在於它觸動了當前人們心理上最敏感的一根神經。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螢火蟲之墓》這部電影?
※馬特呆萌版[蟻人],給大人的世界一個白眼
※影片《失戀33天》王小賤演藝了什麼樣的角色?
※《昆池岩》算什麼?史上最恐怖的TOP排行保證讓你過癮!
※血狼犬成功在那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