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值得一去的地方

-

中山陵

文:網路 http://www.zschina.org.cn/zsldyc.aspx

整理:飄渺

攝影:飄渺

各位朋友,到了一個地方,你們一定想去看看當地最有名氣、最具特色的景點吧。儘管南京素有「六朝古都」之稱,擁有「金陵四十景」等眾多名勝古迹,但中山陵無疑是其中最具吸引力、最有知名度的一個。到了南京,如果沒去中山陵,可以說您不算真正到過南京。 由廣場踏上石階,迎面是一座衝天式石牌坊。這座牌坊建於 1929-1931年,高12米,寬17.3米,大家抬頭可以望見額正中金光閃閃的「博愛」兩字。這兩個字是孫先生手跡,原出自唐代文學家韓愈《原道》「博愛之為仁」一語,體現了孫中山先生「天下為公、公天下」的資產階級民主思想。據說孫先生生前最愛題這兩字送人。孫先生一生以偉大的博愛精神致力於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前後數十年,為民族的獨立自由奮鬥不息,可以說「博愛」二字正是對他一生的高度概括和最好寫照。

由博愛坊向前走,是一段長 480米的墓道。中山陵的整體設計,突出中國的傳統風格,莊嚴肅穆、獨具特色。為了體現孫先生的崇高偉大,中山陵沿用了古代依山為陵的慣例,將墓室築于海拔約158米的全陵最高處。此外,整個陵區的建築植被講求中軸對稱,更給人以法度莊嚴之感。請大家向前看,朝北順著山坡,依次有陵門、碑亭、祭堂和祭堂後的墓室等建築。而我們兩邊的這些雪松、松柏、銀杏、紅楓兩兩相襯,代替了古代慣常的石人石獸,更好地象徵著孫先生的革命精神和高尚品質。這其中的雪松是世界四大觀賞樹種之一,現已成為南京市的市樹。 墓道盡頭的這座宏偉的三拱門,是陵區的開端即陵門。它高- 16米,寬27米,進深8.8米,也是用福建花崗岩築成的。中門橫額上是孫中山手書「天下為公」,出自《禮記?禮運》中的「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意思是說國家政權不是哪一家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老百姓的天下。這是孫先生畢生奮鬥的理想,也是他所倡導的三民主義中民權主義的極好註解。

過了陵門便是碑亭。亭正中這塊 9米高的巨碑上,刻有國民黨元老譚延闓手書的「中華民國十八年六月一日中國國民黨葬總理孫先生於此」24個鎦金楷體大字。當初討論立碑時,計劃由汪精衛、胡漢民等人分別撰寫碑文、墓志銘等。可花了兩年時間也沒有寫出來。大家都認為先生的思想功績都是文字所無法概括的,於是索性不寫碑文,改用現在的形式。出碑亭,迎面石階層層疊疊。南京人常說中山陵的台階像是「盧溝橋的石獅子—數不清」。所以來這兒遊覽的客人常常要問:中山陵究竟有多少級台階呢?各位朋友,大家不妨也來數數看,怎麼樣?答案等會告訴您。

來到第五層平台,可以看見一對大銅鼎,上刻「奉安大典」字樣,是當時上海特別市政府捐贈的。大家仔細看,會發現在左邊那個鼎下面有兩個孔。為什麼會這樣呢?原來這是 1937年末日軍攻佔南京時被炮彈擊穿的,換句話說,這兩個孔是當時留下的彈坑。如今雖早已時過境遷,但這兩個彈坑時時提醒我們莫忘國恥。在第七層平台的兩側,還有一對人造石仿銅獅子。

拾級而上,終於登上頂處的大平台。此處陣陣松濤,更覺偉人浩然正氣與天地同存。

從博愛坊到祭堂總共有 392級台階,高差約70米,總計有大小10個平台。

更妙的是,從下向上看時一望到頂,石階連綿不斷,不見平台;

而各位現在朝下看時,卻反而不見台階,只見平台。一路登行,「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 心嚮往之,敬仰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說起中山陵,當然要提到偉大的中國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孫先生本名孫文,字逸仙。外國友人都稱呼他為「孫逸仙博士」。因為他在日本從事革命活動時曾用過「中山樵」的化名,所以他在國內被尊稱為孫中山先生。孫中山 1866年11月12日出生於廣東香山縣(今中山市)翠亨村的一個農民家庭。他少有大志,先後求學於檀香山、香港等地,畢業後在澳門、廣州等地行醫。後來他棄醫從政,並於1905年在日本組織中國同盟會,被推舉為總理,提出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著名綱領,及「民族、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學說。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後,孫先生被17省代表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並於次年元旦在南京宣誓就職。此後,經歷了討袁護國、「二次革命」、「護法運動」等風風雨雨,1921年他在廣州就任中華民國非常大總統。在1924年1月廣州召開的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他提出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同年11月他應馮玉祥之邀抱病北上討論國家大計,終因積勞成疾,於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

中山陵的墓址是孫先生生前選定的。這裡視野開闊,氣象雄偉,前臨平川,後擁青嶂,的確是一塊風水寶地。你們也許會問:「孫先生出生於廣東,逝世在北京,為什麼要選擇南京作為自己的長眠之地呢」?

據說,早在 1912年的初春一天,孫中山與胡漢民等人到明孝陵一帶打獵,當時他環顧四周,對左右說:「待我他日辭世後,願向國民乞此一抔土,以安置軀殼爾」。當然,紫金山的氣勢風水還不是孫先生作出決定的根本原因。孫先生臨終前囑咐左右:「吾死之後,可葬於南京紫金山麓,因南京為臨時政府成立之地,所以不忘辛亥革命也」。因此,他選擇南京紫金山為墓址,從根本上說,是為了紀念辛亥革命,激勵革命同仁。

為尊重孫先生的遺願,由宋慶齡、孫科等人組成的孫中山葬事籌備處實地察看,選好陵址,劃地 2000畝修墓,又登報懸獎,徵集陵墓設計方案。在眾多應徵者中,青年建築師呂彥直設計的大鐘形圖案被一致評為首獎,他本人也被聘為中山陵的建築師。1926年3月12日孫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際,舉行奠基典禮。歷時3年多,耗資 240多萬銀元,終於在1929年春竣工。1929年6月1日,舉行隆重的奉安大典,孫先生一直長眠在這裡。

呂彥直是山東東平人, 1894年出生,早年在清華大學建築系畢業後,又到美國康奈爾大學深造,得到美國著名建築師茂菲的指導。他設計中山陵的時候,才31歲。這次懸獎徵求陵墓設計圖案,當時被人們稱為中國建築史上空前的一次設計大競賽,呂彥直因名列榜首而聲名鵲起。後來,他還設計了廣州的中山紀念堂。遺憾的是,他因主持建造中山陵,嘔心瀝血,鞠躬盡瘁,不幸在工程臨近尾聲時病逝,年僅35歲。

呂彥直設計的中山陵,平面圖呈大鐘型,給人以警鐘長鳴、發人深醒之感,寓意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整個建築樸實堅固,合乎中國觀念,又糅合了西方建築精神,非常符合孫中山先生的氣概和精神。

中山陵的建造可以說是南京城建設史上的一件大事。當年為了迎接孫先生靈柩,南京修築了第一條柏油馬路——西起中山碼頭,東至中山門,長達 24里的中山路。直到今天,中山路依然是南京最主要的交通幹道之一。同時又改造翻修了明代城門朝陽門,並改名作中山門。在中山門到中山陵之間還築了一條陵園路。如同巴黎人以他們的香榭麗舍大道為驕傲,紐約人為他們的第五大街而自豪一樣,南京人對自已城市美麗的林蔭大道最是得意。而這條長達3公里的陵園路則無疑正是南京林蔭道的最佳代表。在這條「綠蔭長廊」兩側,種植著南京最主要的行道樹——梧桐。梧桐樹,學名懸鈴木,雖然習慣上人們稱它為法國梧桐,但追根溯源起來,它可是我們中國的「土特產」哩。只因當年法國人將它從雲南帶回國,又移植到了上海法租界,才得了現在這麼一個土洋結合的名字。

車出中山門,沿陵園路行駛,前方終點便是中山陵前的半圓形廣場。大家請朝南看,廣場正南有一座八角形石台,內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外鑲蘇州金山石。台分三層,每層圍以石欄,台上那尊雙耳雙足的紫銅寶鼎,重有萬斤,是中山陵紀念性建築之一。此鼎鑄於 1933年秋,由廣州中山大學全體師生和當時的中山大學校長、國民黨元老戴季陶捐贈。鼎一面鑄有「智、仁、勇」三個字,是中山大學校訓。鼎內豎有一塊六角形銅牌,上刻戴母手書《孝經》全文。

各位朋友,孫中山先生一生為革命奮鬥,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建立了偉大的功勛,也贏得了中外進步人士的廣泛擁戴和頌揚。解放後,中山陵受到國家高度重視, 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如今,作為在海內外享有盛譽的旅遊紀念勝地,中山陵每年接待著來自世界各地的無數炎黃子孫與國際友人。人們懷著對中山先生偉大精神的崇敬與景仰來到這裡憑弔拜謁。在統一成為大勢所趨、人心所向的今天,面對目前海峽兩岸的現狀,海內外炎黃子孫都衷心期盼著祖國統一、繁榮昌盛的那一天早日到來。彼時彼刻,倘若孫先生泉下有知,也必會含笑長眠!
推薦閱讀:

香港衛生局長:法律禁止任何人在公共地方便溺
有錢人家裡這幾個地方從不掛鏡子,影響家庭運勢,越住越窮!
這三個地方長痣,桃花遍野,大多都是二婚命
她是不是渣女,看她身上這三個地方就知道!
女人容不容易追,就看這三個地方!

TAG: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