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陰陽五行」——對陰陽五行思想的詮釋

何謂「陰陽五行」——對陰陽五行思想的詮釋

何謂「陰陽五行」 ——對陰陽五行思想的詮釋 前幾日,與茶友品茶論道談及中國傳統文化陰陽五行,並讓本老齋在網上聊聊。 中國傳統文化有四個核心思想,或者說四個支柱,即作為基本哲理的陰陽五行思想,說明人與自然關係的天人相應思想,處理人際關係及社會問題的中和與中庸思想,以及如何對待自我的克己修身思想。 這四個思想之所以成為核心與支柱,是因為它們對其它文化思想、文化創造都有放射作用;也就是說對其它文化思想、文化創造起到指導、滲透、影響乃至派生的作用。 時至今日,這四個思想已不大有人講了,然而它們的「基因」卻早已滲透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各個領域並代代相傳;更值得注意的是,它們在長期被「揚棄」之後,現在又出現了重新撿回來、加以再認識的趨勢。這並非因為現代人對復古有興趣;而是因為四大核心思想,在傳統文化中最有中國特色,最能表現中華民族的智慧;更加重要的是它們能夠古為今用,即對解決中國乃至世界上的問題有用處。今天,想先對陰陽五行思想試作一點詮釋。 從文本上看,陰陽與五行兩種思想的成熟與合流,是在戰國時代;它們又分別有更古的來源。 陰陽思想是在南方的楚文化中醞釀出來的。從楚文化最有代表性的著作來看,例如《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老子》第四十二章) 陰陽思想傳到中原後,在儒家經典中多所傳述與發揮。首先在《易傳》中就比較多見,例如《繫辭上》說:「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智)者見之謂之知(智),百姓日用而不知,``````陰陽不測之謂神。」又說:「陰陽之義配日月。」 又說:「《易》有大(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兩儀即陰陽)又《繫辭下》說:「陽卦多陰,陰卦多陽。」 又說:「乾,陽物也;坤,陰物也。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 「五行」之說最早見於《尚書*洪範》。 在楚文化與中原文化交流融合的過程中,陰陽、五行二說逐漸發生聯繫,最終結合在一起。 「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種物類及其運動變化。「五行」思想之所以能上升到哲理的高度,乃是因為古代思想家在傳承這個思想的過程中,沒有停留在僅僅探討金木水火土五種物類及其相互關係上;而是力求以「五行」模式來觀照各種各樣的事物。下表所列只是部分例證,從中可以看出古人怎樣把全然不同的事物來與「五行」相配: [五行] 木火土金水 [五化] 生長化收藏 [五帝] 太嗥炎帝黃帝少嗥 [五方] 東南中西北 [五氣] 風暑濕燥寒 [五色] 青紅黃白黑 [五音] 角zhi宮商羽 [五聲] 呼笑歌哭呻 [五味] 酸苦甜辣咸 [五臭] 膻焦香腥朽 [五臟] 肝心脾肺腎 [五體] 筋脈肉皮毛骨 [五志] 怒喜思憂恐 [五畜] 雞羊牛馬豬 [五穀] 麥黍稷稻豆 `````` 由於諸如此類的相配,世上事物便都被納入「五行」的系統,同樣也有「五行」模式所表明的關係與變化。因此,「五行」之說便滲透到各個領域,成為解釋世界物質性及各種事物聯繫變化的基本哲理。這種哲理具有很大的樸素性,不夠科學;但我們今天仍能從中得到種種有益的啟示,這主要應從兩方面來看: 第一,「五行」之說在其發展中,曾經歷從物類擴大到物性、更抽象化為「五行」符號的變化;而在「五行」 符號化之後,其詮釋範圍便大大擴展,甚至可能與現代的事物「接軌」 第二,「五行」模式中更有意義的內容,還在於它不把代表各種事物的「金木水火土」分別看成孤立、靜止和不變的,而是致力於揭示事物之間的關係和作用,以及由此引起的運動變化,甚至還藉助符號製成模式來加以顯示。這樣,不論古今就都有可能通過對模式作某種「異質同構」模擬,來認識客觀事物運動變化的複雜性,並有助於找到促成事物積極變化的制衡方略。 「五行」之間的關係和作用,古人概括為「生」與「克」兩種情況。「生」是指生髮、促成、助長等作用;「克」是指克制、約束、撲滅等情況。「生」的模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正好構成一個圓圈: 「克」的模式是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正好構成一個星形: 另外,「五行」的任何一行,都與其他死刑發生「生」或「克」的關係: (圖中代表「生」, 代表「克」 ) 這是以「土」為例,標明它與其它四行的關係。以「五行」的任何一行為例,均是這個模式。 這些模式所表示的關係,表現了古人對客觀世界中事物之間的相互作用與變化的樸素認識與概括。它們雖具有樸素性,但包含著深刻的辯證法,主要可以講三點: (1)「五行」生克構成三個模式,這些模式表明世界上沒有一種事物或力量能凌駕於其他一切事物或力量之上而占絕對優勢;任何一種事物或力量都能生克其它某些事物或力量,但它本身也是被生被克的。這樣,物質世界及其包含的一切組成因素就都不是永恆不變的,而是始終處於生滅消長的運動之中。 (2)在「五行相生」的關係中,「生」不是絕對的。例如水能生木,但如水灌得太多,反而會把木淹死。又如木能生火,但如生得太多,木也被燒盡。這都是「生」直接轉化為「非生」的現象。另外還有間接的轉化,情況可能更複雜。例如火生土,土被生得很旺之後,可能出現兩種情況:第一是土因為很旺便胡亂去克水,水「被迫反抗」而去克火,這就恰恰斷絕了生土的根源;第二是土因為很旺而胡亂生金,而金恰恰是火要克的對象。以上無論是直接轉化或間接轉化,都說明「生」只在一定的「度」之內表現「生」的功能;超過了這個「度」,就會導致種種「非生」情況了。 (3)在「五行相剋」的關係中,「克」也不是絕對的。例如土克水,克得過了度,水直接就能反過來把土衝垮。又如金克木,克得多了,金也受到磨損與消蝕。這都是直接轉化。另外,「克」也有間接轉化。例如水能克火,但火能生出土來克水。又如水可以克火,但火可以克金,從而影響到金的生水作用。在「克」的關係中,還有一種轉化更發人深思。例如火克金,金反而因火的冶煉而成器;土克水,水反而因土的遏制而成為大大有用的江河湖池;金克木,木卻因被削刻而成為精製的器具。這都說明克有時反而會導致更高境界的生。 總之,人們通過對「五行生剋」這一哲理的把握和探索,可以吸取多種有益的思維經驗,如:一,任何一種事物都與其它多種事物發生聯繫與作用。在「五行」模式中,任何「一行」都與其它「四行」存在或生或克的關係(如上第三圖所示),這說明觀察事物之間的聯繫必須全方位,不可限於片面與局部。二,看待事物之間的生克關係要用辯證思維,不要絕對化。三,把握和發揮生克作用要有適當的「度」,過度就會有反作用。四,觀察事物生克變化要有預見性,尤其要充分估計種種間接後果。五,事物的運動變化是事物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果,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但人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在全面深入反映事物聯繫的基礎上,調動有利因素,消減不利因素,促成事物的積極變化。這些思維經驗,都是中華民族傳統智慧的重要組成和表現,直至今天,只要善於結合實際加以靈活運用,仍有助於對各種現實問題的觀察、分析、處理與解決。 社會越是現代化,各種力量之間的生克便越是複雜、激烈而快速。在這種情況下,人類顯然應該越來越明智而富有遠見,能夠運用「生克」之理來駕馭「五行」變化,以爭取並保持世界的和平與發展。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五行」之說,由於闡述事物之間的生克關係極為微妙而深刻,所以其中所包含的豐富思維經驗完全能夠給現代世界的人們以巨大的啟迪和教益。


推薦閱讀:

五行命理與趨吉避凶
大五行擇日之禽罡擇日
戴鍚麟論正體五行擇日精要
五行屬「火」的字
五行獨缺隔刑斷

TAG:思想 | 五行 | 陰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