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建交

1 歷史背景

  新中國成立以來,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對第三世界國家,同時中國恢復了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國際地位日益重要。自20世紀50年代末開始, 中蘇之間的裂痕加大。從美方來說,美國經過二十幾年對新中國的孤立政策,逐漸意識到外交政策的失敗,而當時美蘇爭霸中,美國處於劣勢,不得不考慮改善中美關係。中蘇關係的惡化為中美關係改善提供了契機。

  1966年2月12 日, 美國遠東事務助理國務卿威廉· 邦迪(W illiam Bundy)在一次講話中提出, 美國應在堅持抵制亞洲共產主義擴張的同時, 嘗試同中國接觸的可能性。邦迪的講話標誌著美國對華政策鬆動的開始。自邦迪的講話起, 美國官員改用「北京」來稱中國的首都, 而在此之前他們一直沿用「北平」的稱呼。作為對這些變化的回應, 中國政府於1966年春傳達給美國政府一個信息: 如果美國不侵略中國和越南北方, 而且不轟炸紅河河堤, 中國將不直接介入越南戰爭。美國政府接受了這一條件。

  1966年7月, 約翰遜總統在一個題為《亞洲和平的要素》的講話中, 呼籲在亞洲的敵對國家相互和解, 重申他對進行雙邊接觸的興趣。這是15年來第一位美國總統對新中國做出的最為和解的姿態。1966年9月以後, 美國官員在華沙的雙邊會談上不再提中國共產黨在亞洲的「 陰謀」。這一對華政策的新路線被美國政府稱之為「遏制但不孤立」的政策。

  約翰遜政府對中國的新態度反映了越來越多的美國公眾對中國問題的關注。1966年3 月, J. 威廉· 富布賴特( J. W illiam Fulbright)領導的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舉行了12次關於美國對華政策的聽證會, 吸引了美國公眾的廣泛興趣。在聽證會上,除了少數保守主義者之外, 所有著名的中國問題專家和國際問題專家在發言中都要求政府軟化其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策。到1967年, 美國情報官員得出結論," 中國的主要敵人是蘇聯而不是美國"。

  在中國方面, 蘇聯於1968年8月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後, 中國對蘇聯擴張主義的擔心增大, 開始把蘇聯稱為「社會帝國主義」, 公開把蘇聯視為比美國更大的威脅。中蘇邊境衝突不斷發生, 並在1969年3月珍寶島戰鬥中達到了頂點, 兩國都在共同的邊境地區大量陳兵。尼克松注意到了這一點, 他把中蘇分裂看做是當代世界上最深刻的國際衝突之一。當尼克松政府迫於國內反戰運動和國際局勢的壓力實行美國逐步從越南脫身的計劃時, 中美之間矛盾的重要性減輕了。

  實際上, 早在1967年尼克松就在《外交雜誌》上發表了題為《越南後的亞洲》的文章。他強調,「將來美國作為世界警察的作用可能是很有限的」,美國不應當「 把中國永遠排斥在國際大家庭之外」。尼克松接受了基辛格對世界的看法, 認為二戰後初期和20世紀50年代那種雙邊衝突的時代業已結束, 世界出現了由美、蘇、中、日、西歐五種力量組成的多極結構, 美國應在這個「多邊外交的新時代」中利用中蘇分裂, 並在五種力量中心之間尋求新的平衡。 1969年2 月1日, 尼克松在宣誓就職僅僅12天之後就要求政府官員試探同中國官方接觸的可能性。同年7月21日, 美國政府宣布取消某些對華貿易管制, 並放寬了去中國旅行的限制。不久, 尼克松政府決定停止第七艦隊在台灣海峽的巡邏。1970年1月8日, 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在宣布恢復中美華沙大使級會談時第一次使用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名稱。

  中國領導人注意到了這些跡象。此時, 中蘇之間的嚴重對抗對中國的國家安全造成了極大的威脅, 中國因此面臨著同時與兩個超級大國對抗的局面。在這種情況下, 毛澤東做出了重大的戰略決定。1971年4月,中國邀請美國乒乓球隊訪華,先打開了兩國人民友好往來的大門。「小球轉動了大球」,乒乓外交推動了世界形勢的發展。

2 建交成就

  

中美建交中美建交30年來,在兩國幾代領導人和各界有識之士的共同努力下,中美關係取得了歷史性發展,雙方在廣泛領域的交流合作卓有成效,兩國人民的了解和友誼與日俱增,中美關係的戰略意義和全球影響更加突出。事實證明,中美建立和發展正常的國家關係,符合兩國人民的根本利益,順應了時代潮流,不僅給兩國人民帶來巨大福祉,也為亞洲和世界的和平、穩定與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中美建交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西方關係突破的標誌性大事。隨後幾年間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紛紛與中國建交,而就在幾年前還少有人會相信社會主義的中國會與「腐朽的帝國主義者們」共謀發展。 3 建交過程

  

中美建交1971年7月8日,基辛格在訪問巴基斯坦期間,秘密登上了巴基斯坦航空公司的波音707飛機飛抵北京。

  7月9日至11日,周恩來同基辛格進行了會談,為中美關係打開了一個新的篇章。

  1972年2月21日,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

  2月28日,中美兩國在上海簽訂了《上海公報》,奠定了兩國關係正常化的基礎。

  1978年12月16日,中美兩國《中美建交公報》發表,美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是中國唯一合法政府。

  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公報》正式生效,中美正式建交。

4 建交原因

  中美建交(一)從美方來說,美國經過二十幾年對新中國的孤立政策,逐漸意識到外交政策的失敗,而當時美蘇爭霸中,美國處於劣勢,不得不考慮改善中美關係;

  (二)從中方來說,中蘇關係惡化,蘇聯屯兵於東北造成威脅,也要改善中美外交關係,中美關係緩和、乃至建交,這是中美兩國人民的共同的願望。

  (三)從國際來說,新中國成立以來,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對第三世界國家,同時中國恢復了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國際地位日益重要。

5 影響意義

  中美建交 中美建交的影響及意義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①結束了長期的對峙,開始了兩國關係的新階段。

  ②提高了兩國的戰略地位,改變了國際戰略格局,對亞太地區的和平與穩定有重大的意義。

  ③有利於兩國的經濟、貿易、科技、文化、金融等各方面的交流與發展。

  ④中國處於美蘇之間的關鍵性制衡地位,使中國戰略地位空前提高。


推薦閱讀:

扒一扒古裝劇中美女沐浴照,你覺得哪個最美?
尼克松總統首次訪華與中美建交宣傳報道紀實
平視 | 美國網友發出真實中美救災對比圖,細節令人震驚!
決戰華盛頓,中美再談判下的底氣與優勢
生命如春,愛在記憶中美麗【情感驛站】

TAG:中美建交 | 中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