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華孝道·朱翔非》筆記

中華孝道·朱翔非(北京師範大學)

中華孝道01_孝經傳世-朱翔非.2011.02.01

一千八百多字的《孝經》佔有重要的地位,以孝經為綱,以孝道為線索,來談孝,看歷史中前人如何認識孝道和實踐孝道的。

在我們今天,大家也不陌生。青年人敬老,孝順,大家都讚賞。當然,現代人遵守孝道時,也有問題。像家長教育孝道時,都說自己當年付出了多少,丟工作,損失多少,讓孩子有了壓力,孩子要還人情,這樣的說教多,很多家長都用這種方式,這是功利式孝道。用商業原理來教育,這種說法有問題,效果也不好。沒有人會為此打動,壓力在心中。這個困惑在《孝經》中得到了解答。教育孩子,要孝順,因為我付出多。人類的孝道似乎在還債。《孝經》說是「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也」。孝道像日月一樣是永恆的,每個人對子女要慈愛,對父母要孝順,這是本性的自然流露。人就得這樣做,不是要求回報的。

《孝經》談的內容實際是站在之前的孝的基礎上。倡導家庭倫理的一種結果。

中國人孝的歷史得推多遠?很遠,能推到夏商周前的原始社會,父系社會。傳說時期,有中華的祖先生活。最著名的聖王舜。舜是第一位值得重視的孝子。當時並不是世襲,是禪讓制。母親早年去世,與父親相依為命,父親失明,有繼母,生了一個弟弟,叫象。一家的感情發生了變化。父母偏心小兒子,對他怨恨。一天,父親讓舜修穀倉,高,舜就上去了。正忙著呢,父親悄悄把梯子撤了,點火,穀倉著了。舜發現火上來了,趕緊逃,看到梯子沒了,跳吧會摔死,戴著草笠,成了降落傘了,活了下來。一家人不高興了。二計來了,父親叫他修一口井,挖唄,井挖深了,頭頂的天小了,忽然天空塌了黑了,上面的土正填著呢。井被填滿了。上邊的人以為可以了。回家了。一家人開始分財產了。象得到宅子和琴。象正彈琴呢,哥哥回來了。剎那間,象說,哥,你回來了?舜,一看,沒說什麼。舜不知道這些事針對他嗎?不知道要害死他?他肯定知道。

進入文明社會,周到了春秋時期,社會道德狀況禮崩樂壞,社會惡劣,大教育家孔子出現了。他看到社會秩序混亂,心疼。想重新恢復秩序,拯救民眾。他要把孝道傳遞下來,讓人間充滿天倫之樂,選哪個弟子來傳呢?沒有選最聰明的。他挑了一個不太聰明的。他曾評價過,有點「魯」的曾參,也稱曾子。說他個性遲鈍。孔子選中了他來傳孝道。他平時不機靈,但是內心有數。《論語》中說「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人以為己任,不宜重乎?死而後已,不宜遠乎?」這都是曾子講的。表現他剛健篤實的個性。他孝順,父親也是孔子的學生,父親曾叫他鋤草,把瓜秧搞斷了。父親嚴厲,勃然大怒,抄起粗棍子打過來,打在後背上,當場昏迷,好久才緩過來,看到父親著急,曾參跑到房間里把琴拿出來,彈琴,彈的曲子告訴父親自己沒事。讓父親高興,這事後來傳到孔子耳中,他不高興,並不認為他孝順。曾子來了,孔子說,打你如果是小木條,無所謂,能打昏迷,你得跑。這不是不孝順,打了你,父親犯罪,他不對,讓父親背上罪名,有責任。不要陷父親於不義。何況你是天子之民,父親沒有資格處理你的生命。盡孝不僅是家事,這回曾子明白了。後來,對孝道理解為子不得不死,這不合儒家教導,孔子並不認同愚孝。曾父去世了,曾子吃魚,沒吃完,把魚收拾,放起來,打算過一段吃,拿東西腌上,正這樣做時,朋友說,不能這樣做,不能用醬來腌,朋友說,拿油炸一下。曾子聽了,心情沉了下來,不高興了。想起父親當年吃魚,捨不得就拿醬腌,說明他活著時吃的都不新鮮就吃了。我早怎麼不知道呢?他是孝順的。跟母親也一樣,去砍柴時,母親在家,客人來了,母親不知道怎麼招待,母親下意識地咬了手指,曾子感覺心口一動,想到家裡可能出事了,趕緊跑回家。是不是出事吧?母親說只是咬了手指。這是生理上的感應。感情深厚可能真有心電感應。

他跟年輕的妻子一起逛街,想買東西,小兒子非得跟著玩。老婆不想帶,就跟孩子講,不去就給你吃豬肉。同意就別跟我們去。回來就讓你吃豬肉。二人去了。老婆好高興。曾子不高興了。一路上不說話。問他怎麼了。她說就那麼說,騙他的。曾子說,孩子怎麼能騙呢?連父母都說話不算數,既然說了,得殺。因為你答應了。她聽了,也理解了,教育孩子就得言必信,行必果。曾子正是這樣的人,被孔子選中了。《孝經》十八章,曾子是站著聽,聽到高興處,激動。記下這些,形成了這本書。

《孝經》產生於春秋末年,進入了戰國時期,這時是殺人盈野的時候。民不聊生,談孝道有困難。社會動蕩,沒有更有力的組織能傳孝道。百姓生活苦不堪言。盼天下統一。天下統一了,到了秦。百姓想社會風氣該好了吧?沒有。秦始皇頒布命令,經典不能讀了,尤其《孝經》,認為講孝道是對國家的威脅。人口多了,必須分家。認為孝會影響忠。不允許家庭講孝道,互相告密才好,沒人敢談孝道了,這本書在社會上消失了。聽說讀《孝經》都得揭發。這推行下來,全國的道德急劇惡化。家庭沒有了溫情,秦始皇覺得這樣的皇帝才安全。人民凝聚力不高,才有更高的效忠。這個算盤錯了,他的統一才十四年。破壞了人倫,能走多遠?其實滅亡的原因是他破壞了人倫,起義只是導火線而已。

有一個卻讓人感到尊敬。他藏了《孝經》,這是河間人顏芝,他覺得以後的歷史還會用。人類的道德會回歸。漢初,他的兒子顏貞獻了出來,用當時的通行文字寫的,用隸書寫的。若干年後魯王在修自己的屋子時,發現了許多儒家經典,又發現一部《孝經》,文字是戰國時的文字。對當時的漢人來說,叫古文,流行的叫今文。於是歷史上有兩個版本的《孝經》,今文版的影響更大。這是2500年前的特殊課堂。我們要跟著曾子一起聽孔子怎麼講孝道的。

中華孝道02_孝的力量-朱翔非.2011.02.02

被稱為十三經的內容最少的就是《孝經》,內容深厚,影響深遠。前後有許多皇帝為此做註解。這本書當然講的是孝道。

先是開宗明義章,是漢代人寫的。「仲尼居,曾子侍」,孔子這一天在家裡清閑地待著,曾子在邊上侍奉他。這是一幅圖畫。儒家師生在生活中正是這樣相處的。這與我們接受的教學內容不太一樣。我們課堂上是台上講台下聽。儒家講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儒家教學特點。孔子說,「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汝知之乎?」歷史上的帝王,有大道,有重要的高尚的品德傳出來可以使天下民心歸順,百姓生活安定和睦,所處的社會地位不同但沒人抱怨。這種真理是什麼,你知道嗎?曾子一聽,站了起來。弟子要侍坐,要有弟子禮節,這時站起來,「避席」,說「參不敏,何足以知之?」我不知道。這不完全是謙虛。曾子平時反應就不快,請老師來講,這也是禮。孔夫子就說:「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教化從孝開始展開的。孔子一看曾子還在避席呢,就叫他坐下。曾子就落座了。這又是禮,他就安心地來聽。

孔子會從哪裡講起呢?孔子說,要仔細聽我來講,他說,孝道從自己人身體開始,「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不要讓自己被傷害,這是孝道的開端。曾子曾有一事,曾被父親打昏了,是不是對症下藥?但主要的還是針對所有人來說,首先要保護自己的生命。道理是,生命固然是父母給的,一代代人向上追,追到家族之初,再追就追到宇宙與人類。宇宙給人的印象是敬畏與偉大。個人,渺小的身體是宇宙力量的反映。就不可以隨便對待。儒家講的正是這個道理。曾子被觸動了。中國人都愛惜自己的身體,「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講的正是這個理。因為下邊會有生命危險。

舉例來說,漢初漢文帝,淳于意小官不適合與上下級溝通,就覺得不如去給人看病來謀生。行醫也不順利。給大商人夫人看病,這病沒好,死了。來一個醫患糾紛。控訴了他。淳于意被抓,判有罪,要執行肉刑。殘害他的身體。正要用刑時,他垂頭喪氣,跟自己的孩子告別,五個孩子都是女兒,小的叫緹縈,聽到父親抱怨,就說要幫助父親。父親直搖頭。緹縈一直跟到長安,她託人寫狀子,遞進皇宮,漢文帝看到狀子寫,父親要被施以肉刑,要知道這是痛苦的事,要改過都難,能不能寬大一些?我可以無償地出力都行。薄太后曾有病,漢文帝很孝順,他特別地認同孝經的內容。看到這個狀子,他決定把國家的肉刑廢除掉。因為這殘害人的身體。

儒家講了,在關鍵時,應該挺身而出,《論語》中也說,「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關鍵時要為正義敢於犧牲。曾子也有這種看法,曾子也說過:「戰陣無勇,非孝也。」臨陣脫逃,不是孝。漢朝時,漢軍能作戰,著名的衛青等遠征大漠,像李陵表現出來的勇武也是讓我們觸動的。李陵的祖先是大將軍,李廣。父親也是軍人,後來去世後,他才生,是遺腹子。李陵對軍事也熱愛,曾帶士兵訓練,他做過射箭總教練,他的兵都是精兵。一心想圖報國家。這一年,漢武帝執政,決定北伐匈奴,李陵搞運輸,他覺得沒什麼意思,想上前線,就找到漢武帝,打動了武帝,有條件,你要帶步兵才行。李陵就帶了五千步兵北上。遭到了對方三萬騎兵。他被包圍。匈奴一接近,射殺了五千多騎兵。匈奴就動員騎兵八萬,對五千漢軍的步兵。這場仗打得激烈。漢軍每次都殺幾千匈奴。一天能躲五十萬箭。後來,匈奴準備撤退了。出了個叛徒。是李陵手下的,告訴匈奴,這邊箭快沒了。匈奴一聽,加緊進攻,李陵想突圍,沒成功。最後他長嘆,手下只要再有幾十支箭,就能殺出去。最後只四百多人回去,其他覆沒了。漢軍強大的戰鬥力,敢從容作戰。有人講,孝子(漢代最重視孝)能讓人懦弱,這完全是無稽之談。

再來看,孔融四歲能讓梨。孔融讓給兄弟,了不起,身上有特殊秉賦。悌是對兄弟的感情。在孝上,十六歲的孔融,家裡來了客人,發現客人是朝廷的緝條犯,張柬得罪了皇帝與宦官,亡命來到他家,找他哥哥孔褒,但他哥不在,張柬為難。他就想走,孔融說,我可以作主,你待著吧。你是天下聞名的義士。張柬就在這裡住下來了。後來,接著逃跑,風聲還是走漏了,朝廷知道了這事。要追究責任。哥哥說,我在家是長兄,這事我來承擔。孔融說,哥不在家,我來承擔。辦案猶豫,抓誰呢?媽媽來說,是我教育出來的,我來承接罪責,抓我吧。這叫一門爭死。誰頂誰死罪,震動了社會。最後,朝廷把孔褒殺了。這家人的溫情得到充分體現。再後來,孔融長大了,他剛正不阿,到曹操手下當差,曹操不喜歡他,找借口說孔融不孝,殺了他。孝道不僅僅是保護自己,有動人的力量在。

一個人一生不見得一帆風順,有些人會對自己失去信心,沒有朝氣了。有些人會自殘甚至自殺。這是不合適的。這是損害了神聖的生命。這是什麼心理呢?孔夫子分析是人一時的糊塗,表現為一種強迫性心理。「一朝之憤,忘其身,以及其親,非過以。」這是最糊塗的事。每個人要對自己自殘,有自己的原因,你應該再堅強一些,不應該因一時挫折走這樣的路。中國人珍惜自己生命的傳統。一個人要愛護自己的身體,要到社會上實現自己的人格,這是「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終點是對自己的生命有一個交待。許多學者也關注這個永恆的話題。像陶淵明有詩:「縱浪大話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需盡,無復獨多慮。」整個宇宙起伏呀都像波浪一樣,起起落落,小的生命在這樣的起伏中表現著存在著,這樣的狀態,我們談不上高興與畏懼,應以平常心來對待,應該豁達看待的。生命就應該有生有滅,得豁達對待。有些人想不開,壓抑自己,實際這是問題。沒必要。張載《正蒙》也說過:「存吾順事,末吾寧也。」

行孝道是個人的問題嗎?父親之上還有列祖列宗,下邊還有兒孫,家族怎麼發展才算維護了家族的榮譽呢?

中華孝道03_家有家風-朱翔非.2011.02.03

一個人是否孝,不是個人的事,是整個家族的事。孔子對曾子說,「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做的事要讓人覺得你顯出了父母的名聲,這是最終完成了孝道。這在歷史上影響極大。許多家庭靠的正是孝義傳家。有些一傳就傳十幾代幾百年。這樣的家族也不少。我們起名為義門。這個家族有孝義的門風,像浙江浦江的鄭氏家族,也叫義門鄭家。南宋初,鄭綺文化程度不太高,也沒什麼地位,但是極孝順,有一年,大旱,母親正生病,要喝溪水,鄭綺刨溪水,深仍沒有水。母親病難好了,他大哭。這時,水來了,這只是傳說。說明鄭綺是孝子。這個孝子鄭綺給家族帶了個好頭,傳到第四代,鄭德珪鄭德璋,哥哥被誣陷,告官。有死罪,弟弟想替哥哥出來。行動沒效果時,哥卻死了。他決定不管代價也要撫養好哥的後代。家族團結。就這樣傳了下來。到明洪武年間,朱元璋重視孝道,他父母去世早,安葬的地都沒有。朱羨慕鄭家的溫情,心裡有情結,他請來天下義門,特意找江南鄭家,當時是鄭濂是家長,稱他為孝義之首。這成為對鄭家的讚揚,江南第一家。朱元璋給朱允玟物色老師,選了二十四家。最後選了鄭家的鄭濟。叫他教孫子,不要學法律去治人管人。而是要他講鄭家幾百年為什麼過得好,人與人間的親情與溫暖。

但是,不久,鄭家招禍了,被牽扯到了大案中,謀反的主要人物是胡惟庸。牽扯三萬多人。朱元璋不手軟,像宋濂的兒子都被殺。宋濂都是馬皇后保住了。這事朱元璋非常嚴厲。凡是跟此沾邊的都是死罪。辦案時,查到鄭家介入了,胡惟庸有三千貫錢在鄭家,這大約相當於三千兩銀子。上報了,鄭家當然知道厲害,鄭濂與鄭湜兄弟倆也開始爭死了。希望家族能保全。朱元璋知道了,決定對鄭氏家族赦免。原因是爭死嗎?打動朱元璋的另有原因,叫來鄭濂,原因是你們是受害者,朱元璋有道理,說胡惟庸放三千貫錢,胡的目的是什麼?要生利息。最後人家垂涎你家的財產。他心裡對鄭氏家族當回事。你們家不僅僅沒參加謀反,是受害者,當然無罪。朱元璋去世,朱允玟繼位。但朱棣篡位。怎麼處理江南鄭家呢?因為他們參與了抵抗。這是朱允玟的老師呀。據說十大櫃里都是兵器。朱棣打下天下後,對反對的人趕盡殺絕,歷史罕見。江南鄭家也有名單之中。涉入政治極深。但是處理結果上讓人出乎意料。明成祖下令赦免江南鄭家無罪。這家之所以這樣,就因為他的這種地位是皇權要格外關注的。皇權羨慕,明成祖也是。皇帝的權力,有多長時間,不過幾十年。幾百年的王朝也充滿刀光血影,掌握了最高權力又能怎麼樣?所以他們對鄭家非常嚮往。

鄭家的家規有哪些呢?有文獻叫《鄭氏規範》,有168條。不是一時一人所寫,是多少代人一條條彙編而成的。這才是真正使鄭家源遠流長的根本原因。講幾條對今天有用的內容,像一條規定結婚一定看道德人品不能單看經濟實力。個人操守有問題,大家族離分裂不遠了。還規定對所有成員,三千多人一視同仁,有些分支生活差一點,在過節時,要由整個家族提供保障。增強了親和力。這個家族還規定所有人都要守法,尤其是做官的人。有貪贓枉法的家族除名。不得進公墓祖墳。從親情上開除。出過一百七十多高官沒一人貪官。早晨起來,敲鐘聲,所有人起床,梳洗,響八聲鍾時,所有人去祠堂,由族長宣讀家族家訓。家訓有這樣的內容:「愛子孫者,遺之以善,不愛子孫者,遺之以惡。」如果真的愛後代,要把善良傳下去,不愛呢,你就把不良的習氣就傳吧。常講這個,對家族影響極大。這種發展對當時社會風氣帶動極大。我的一些朋友跟我探討問題,我也羨慕這個家族,但是要這樣做會不會有副作用,孩子是否不能適應惡劣的社會環境?要不要學這樣的家族呢?

另一個大家族似乎沒有鄭家那麼大。這是湖南曾氏家族,曾國藩是著名人物,晚清重臣。他家並不是從他開始,家裡幾代傳承而來,像爺爺爸爸等,爺爺曾告訴整個家族,曾家家風不能改,要樸實。曾國藩做大官,影響家族時,他特意說,青少年們,錢不可多,衣不可多,助長奢侈之風。他培養孩子還有獨特處,他教育兒子時,大兒子曾紀澤小時就聰明,一點就明白,曾國藩憂慮了,他覺得氣質中缺乏更根本的內容,渾厚是男孩應該有的東西,否則不能自律。他一再跟他說,說話舉止要養成厚重的風格。後來長大了,成才了,是重要的外交家。晚清外交弱,但是曾紀澤簽的條約最大限度地維護了國家的利益。二兒子是曾紀鴻喜歡數學,曾國藩告訴他不要太苦,不必殫精竭慮,告訴他從樂趣入手。這仍然繼承了祖父打下的家風。曾氏家族在近現代史經歷了許多社會轉型。但是,曾家並不像一些家族過眼雲煙,曾家能做到人才輩出,今天仍有影響力。像他的家書,我們仍然能獲得智慧。

如何培養良好的家風呢?孔子也注意到,他特別談父母在教育上要有分工。父親要像父親,母親要像母親。父教該怎麼做呢?孔子說,父親重要,「資於事父,以事君,則敬同。」社會責任,面對社會怎麼做,父親得做表率。古代講母親家慈,稱父親叫家嚴。時代變化了,家族變故了,怎麼辦?沒問題,現代社會女性也有社會身份,母親也同樣可以講社會教育這一部分。強調的父教不僅僅是父親能說,而是一種社會教育。父親承擔得多一些。像儒家孔子孟子早年都是孤兒,父親去世得早,兩位母親培養的是儒家的宗師,像孟母三遷就是如此。就表明社會教育的重要意義。

中華孝道04_孝的真相-朱翔非.2011.02.04

《孝經》中孔子的一句話引起了軒然大波,甚至讓人懷疑這本書不是孔子所寫。

在這書中,孔子在力闡揚的正是孝道。但是長輩做的一切都對嗎?這在現實中許多人都會提出這個問題。這不好回答。卻常在心中。曾子也想到了這個問題。他父親脾氣不好。我們可以推想,曾子心裡有點壓抑,就問老師,「敢問,子從父之令,可謂孝乎?」請問做子女的一切都聽父母的無條件服從是不是算孝順?孔子一聽,火了。「是何言與?是何言與?」這是什麼話?孔子激動,你聽了這麼久,卻還問這樣的問題。一切都聽怎麼可以呀?儒家講孝道,因為長輩是從祖先的鏈條延續到我們,最近的是父母,要對宇宙有敬畏心,這是儒家立場。不是因為父母十全十美才聽的。孔夫子決斷的語氣把他的念頭打斷了。他接著講:「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父母也會犯錯誤。甚至會犯罪。這種情況下,孝子應該怎麼做?當父親不仁不義時,一定要爭,不能沉默,把意見說出來。不爭就不算孝道。這是非常明確的。民間流傳說,天下沒不是的父母。這是講父母的愛心,而不是說什麼做法都對。有些事是不妥的,因此做子女的可以去爭。可是,有人對此懷疑。孔子怎麼能說這種話呢?這是清一些學者,一些考據家說的。他們認為孔子應該是溫文爾雅的人,說話含蓄。不會這麼直接。還有《論語》的依據。「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無怨。」談的也是父母做事認為不合適時,可以提自己的意見,但是用的是「幾諫」,用含蓄委婉的方法來表達不滿,「敬不違」是不要違背父母的意志。還得「勞而無怨」。這句與「必爭於父」矛盾。這種判斷是不是對的?今天要講的正是這個。這句話對嗎?對一部分。仔細來看,《孝經》中講的是父親不義時,不一般。「多行不義必自斃」,這兒可以知道,不義是嚴重的問題。事父母幾諫,不是大是大非的問題。儒家的規矩講,作為子女,在家裡對父母長輩應該有一個原則,有隱無犯。「有隱」就是有很多分歧,沒必要談得清楚。有些得含混地過去,「無犯」是不要表現在臉上。我送大家「居家是非勿太明」,居家過日子,家裡的是非不要太清楚。家不是是非的辯論場。家是親情,不是是非的共同,親情至上。不要動不動上升到原則上分清孰是孰非。

中國歷史上,有跟父親爭的,民族英雄鄭成功,清初,鄭成功在東南沿海,父親叫鄭芝龍,擁兵幾萬,作戰勇猛,對抗清沒什麼信心。他決定投降。有一乞求,希望當個官,當閩浙總督。他投降了,寫信給兒子,勸兒子過來。信到了鄭成功手中,父令來了,要你投降。鄭成功心情沉重,回信說,「從來父教子以忠,未聞父教子以貳」,從古到今沒有父親教兒子做判徒的。他告訴父親,危機四伏了。要注意了,不幸有那麼一天,被清殺了,我給你披麻戴孝,我要忠孝雙全。時間不長,北京,父親連十一人被殺死,歷史上沒有人說他不孝。他追求的是大孝。他沒從父之令,是我們景仰的英雄。而他父親卻為人不齒。但是如果沒有原則性問題,就不應該這樣地爭。

《孝經》中孔子要求大臣們怎麼做呢?要與天子爭。「天子有爭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諸侯有爭臣五人,雖無道,不失其國;大夫有爭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家」,有人敢提意見,局面或許可以挽回。最糟糕的是沒人提意見。這裡有明確人信號,要與天子說清楚。《孝經》影響大,漢有漢章帝,天下學者聚集到一起,要討論,班固記錄,有一句說:「諸侯之臣,爭不從,得去。」君主不聽你的,就要辭職。不聽我的,想法無法落實。「屈尊伸卑」,讓尊的低下頭來要讓卑的抬起頭來。這是《白虎通義》。這解釋為「孤惡君」讓犯錯誤的君主孤立。這是了不起的作法。

曹操有一個故事,這時當上魏王了,手下許多大臣,在聊天,曹操說,各位,從小背過《孝經》,現在幾十年了,對哪句話最有印象呀?有人就記不起來了。大臣們沉默一下,想想怎麼說。這時一個大臣說,記得一句,「匡救其惡」,幫助君主改正錯誤,曹操不高興了。另一個補充記住一句,「夙夜匪懈,以事一人。」他高興。不喜歡人提意見,把這人撤職了。聽不進前者的話。曹操後來對中國歷史對道德都產生過許多負面作用。比如孝順不孝順不重要,有才能就行了。這些人有權有勢了,給草根百姓起什麼榜樣呢?家族倫理敗壞,成績就成了過眼雲煙。他不講孝道是有原因的。對道德強的人讓他覺得不安。他得天下不正,他篡漢。諸葛亮討伐的正是,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曹操得天下不正,就得提防道德水準高的人。他用人就用那些道德一般的,形成不好的風氣。他安全了,中華道德危險了。陳寅恪指出他功勞是大,但是對後代道德負面影響極大。這個值得注意。

中國歷史上,要想跟君主爭是非,難。大臣們前仆後繼,九死不悔。付出的代價極大。漢成帝把老師封了侯爵,張禹驕奢淫逸,容不得人,天下人怨聲載道。有儒生朱雲在青少年時代有俠義作風。後來認真讀書,成一代儒者,上書皇帝要求單獨召見。機會來了。朱雲到了皇帝面前。周圍百官都在。朱雲說一個意思,請賜的寶劍,要斬一人謝天下。這是安昌侯張禹。張禹正站著呢,皇帝一聽火了。你這個罪是什麼,知道嗎?是不赦之罪。拉出去。朱雲也來了脾氣。兩手攥住欄杆,欄杆斷了。朱雲說,我告訴你一句話,我死,與比乾等在一起了。今天算什麼時代算什麼時代?自己想去吧。一位左將軍跪下了,說,無罪不該處死,如果有罪,應該寬容。提意見的人不應該處死。明知不可而為之。朱雲感動了他。這位大臣拚命磕頭,血流滿地。漢成帝心裡也不是滋味。火氣有點降下來。大臣們這樣為什麼呀?還不是為江山?好吧,饒了吧。宮人們上來修欄杆。漢成帝一看,修那個,別修了,斷了,就那樣吧。也是一道風景,對忠臣要有胸懷。要讓人知道這兒曾有忠臣冒死直諫。這叫朱雲折檻。近代魯迅曾有文章《中國人失去處自信力了嗎?》曾深情地說,「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樑。」我們應該記住他們,他們用自己的人格造就了中華民族的精神。

中華孝道05_非常底限-朱翔非.2011.02.05

一個想實現抱負與理想,本無可厚非,但是如果不擇手段,會帶來什麼後果呢?

按孔子的觀點,孝道適用於所有人。天子、諸侯、庶人怎麼做,沒有人可以不盡孝道。「自天子至於庶人,孝無終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如果孝道沒始沒終,一定會有禍患。有人不在乎,有人覺得不孝順,但我立了大功,用功來彌補。我們來看吳起這個典型。他年輕時告辭母親找曾子學本事。曾子跟他講,他學得快,因為他有天分。家裡有噩耗,曾子想他應該回家吧,沒動靜。曾子一看,問他怎麼想的。他回答,我得學習,家裡的事,管它去。曾子一聽,透過勤奮的外表看到了冷酷的內心。你走吧,你不是我的弟子。儒門沒有這樣的弟子,勸退了。吳起覺得差不多了,自有留人處。魯在用人。鄰國是齊。齊國準備進攻,魯備戰。吳起去了,他可是有軍事天才的。寫過《吳起兵法》,魯國用了。但是出事了,準備用他時,發現他妻子是齊國人。挂帥,你妻是齊國人,能忠誠於魯國嗎?魯國不放心,這可以理解。吳起著急了,成功不了,怎麼辦?做出了駭人聽聞的,殺妻求將。親手殺了她。用人之際,可以,帶兵,打完勝仗,沒有陞官。魯畢竟是孔子故鄉,魯認同孝忠義。這人不義,對妻子不義,為功名這麼干。魯國不適合,走吧。無官了。找,下一個。魏國。當將軍,打仗,政績依然卓著。

吳起多才少德,他想,百官中第一名,新君主繼位,決定任命新宰相,吳起想,誰能趕上我呀?等著任命呢。沒等來,別人當宰相了。他倒直爽。找人家去了,新任宰相,憑什麼當宰相?你能趕上我嗎?不行。管理民眾你行嗎?也不行。外交行嗎?不行。真不如你。你什麼行呀?趕緊辭職吧。這人說,這些都不如你,可是,現在君主小,主少國疑,舉國都懷疑,大臣忠心也受到懷疑。這樣的情況下,誰能給魏國帶來信任?我覺得我可以。你不行。所以我做了宰相。吳起是利欲熏心的人,但他不糊塗。一聽,他不說話了。半天,才說,的確我不行。人品不行,也不反思,到楚國,又成功了,官大了。被人亂箭穿身,死得慘。至死不悟。吳起當然是成功人士,大軍事家。能贏得敬意嗎?如果不按成功來,按人格能贏得尊重嗎?這是法家,像韓非,李斯,都沒有好死,對道德虛無,不當回事,只看立功,實力是一切,他們想錯了。孔子早就說過:「不在於善,而皆在於凶德,雖得之,君子不貴也。」只為建立功業,不擇手段,雖然得到成功,君子也不會佩服。

孔子講,孝是德之本也。離開孝道,其他道德會化為問號。忠?算道德嗎?許多皇帝看準了。朱元璋規定百官父母去世,把手中工作立即放下,火速奔喪,上級是不是要交接呀?接的人來沒有?朱元璋說不管,立即奔喪。遲一步可能見不到了。朝政為這開綠燈。有人也想試。像張居正就是不走,萬曆初年,權傾朝野。他的權力大於宰相。仕途一帆風順時,父親去世。他開始內心鬥爭。結果是不回去奔喪了。這一下,滿朝掀起風浪。許多人激烈爭議。包括學生這些年輕官員都反對。他痛苦。大明近三百年,沒有門生彈劾座師的,要有,從我開始。內心痛苦可以想像。張居正對此處理也是千古談論。這樣的人物對百姓起怎樣的作用。後果不堪設想。宰輔道德的表現力為萬眾矚目。民眾看著他們呢。「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論語》)民眾看著他們行事。好時代都有著道德底線。

《二十四孝》中兩個故事,一個叫蔡順的人對母親孝順,趕上饑荒,沒吃的,他採桑葚,一天,碰上了賊,看到他背兩個筐,一個是黑紫的,成熟的可以吃的,一個是紅的酸的。前者給我媽吃,後者我吃。這些賊被感動了。給他糧食。又給他牛蹄。漢代一個人叫江革,與母親相依為命。他母親可能是腳不好,跟母親走總是背著母親跑,社會太亂了,強盜拉人入伙。一天,跑時跑不快,被逮著了。怎麼回事?這些強盜也被感動了。放了。這兩件事,相同處在於兩人遇著強盜,強盜都敬重這樣的孝子。盜亦有道。社會邊緣人物也會尊重這樣的孝子。這是社會的道德底線。

漢代能背《孝經》,有些人用這事能救出自己的哥哥,不至於死在外國。這是漢才女班昭。班昭,一個哥是班固,一個是班超。班超是傑出的外交家與軍事指揮。她怎麼救班超呢?當時班超年近七十了。想當年,班超帶著外交團隊到了鄯善國,在匈奴與漢朝中間。是漢一定要爭取的國家。是非常危險的使命。他帶了36人,剛開始談得不錯,後來不行了。匈奴使節來了。這是漢敵。情況危急,班超還是代理負責人,決定動手,36人急行軍,武力解決匈奴使團。從此班超有了地位。漢在邊疆的外交交給了他。他立下汗馬功勞。年復一年,當年的戰友都去世了。他還活,年近七十了,想回國了。這是本能。思鄉是本能。這是一種內在的深沉的要求。他要求皇帝回去。請允許回去。如果不回去,請允許踏入玉門關。向家鄉眺望幾眼也行。這樣的小小要求。讓孩子回去。這個要求皇帝是嚴辭拒絕,不允許。什麼原因?哥哥班固,介入了謀反案。他有連帶責任。就在那待著吧。這事,班超也告訴了妹妹,她決定要向皇帝再陳述。她寫信,相當感人。她舉例「子方哀老」。田子方有仁愛之心,走在路上看到馬,老得不得了。馬的主人不想再費事了,不想喂東西了。它成了廢物了。讓它自生自滅吧。馬奄奄一息了,田子方牽回來了,找東西它吃。人們不理解。活幹不了,肉不能吃。子方說,它壯年時幹了多少呀,這是最忠實的朋友呀,所以,等它動不了,就殘忍地對待,多殘忍呀。我心不安。一定要喂它,我的心才安。這是人性。消息傳開了,大家覺得他厚道。許多大臣投奔他,因為他值得信任。人要的正是這種尊重。這個故事流傳廣。班昭是想讓皇帝知道哥哥當年叱吒風雲,現在老了,就不管了,歷史怎麼評價皇帝怎麼評價這個時代?上疏中,她還說,「陛下以至孝理天下,得萬國之歡心,不遺小國之臣,況超得備侯伯之位?」((後漢書))孔子在《孝經》里說過「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遺小國之臣,而況公侯伯子男乎?」在這裡,才女巧妙地用了這句話。《孝經》里說過呀,怎麼能視若無睹呢?用聖人的經典來施加壓力。「帝感其言」,受觸動了,想起班超一輩子不容易,就允許他回國來養老。定遠侯回來,一個月就溘然長逝了。這是動人的一件事,從這裡可以看出經典的力量。

中華孝道06_人際的溫情-朱翔非.2011.02.06

現代社會人際交往越來越頻繁,儒家認為人與人間應該是什麼樣的關係呢?今天仍能吸取有益的成分嗎?

一個人在家裡要盡孝道,要有家人的配合。一個人的影響力會擴展開來。整個社會會形成良好的影響。孔子說:「教以孝,」會擴展天下都對自己的長輩尊重孝順。這是逐層擴展的效果。儒家看重這一點。孟子有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能在家裡孝,在社會上也會表現出良好的修養。最後會波及到整個社會。孟子說這話,也注意到不同人群受這影響,像他曾舉例,戰爭年代鄭國與衛國作戰,鄭打衛,鄭將領是子濯孺子,百發百中,沒想到衛國不容易打,被打得落花流水,他回跑,生病了,弓也拿不起來。緊張地奔跑,衛軍追趕,也被人家眼看著要攆上了。現在身體不好,不行了。他就跟人們打聽,追的人是誰呀?是庚公之斯,是神箭手。咱們大概沒命了。一聽說,他反而放鬆了,這回我們安全了。怎麼可能呢?不要擔心,這人我了解。他跟我有淵源。他老師叫尹公之他,也是衛人。尹公之他的老師是我。他來追我,應該沒問題。兩軍陣前,應該不講這些感情呀?得講武藝呀。有用。戰時都能打,得真本事。我現在生病了,拿不起來弓。尹公之他是高尚的人。我知道他道德好,教學生一定是他認同的人,我推斷,這人品德不錯,不會殺一個拿不起武器的人。這是戰士的底線。我估計他下不了手。庚公之斯追了上來。一看這時,不還擊,子濯孺子說自己生病了,拿不起弓,庚公之斯就心理鬥爭了。他想辦法,把箭頭去掉,躲箭,四支,傷不了人。子濯孺子說,表示戰爭情形下我為國儘力了,我不能用真箭傷你,說明我的尊重與愛護。你教我的老師,他教了我,我不能趁機殺了你。古代講師徒如父子,這裡涉及更寬泛的孝道。完成了國家任務,又讓良心獲得了安寧。射完,回去了。這是孟子講的故事,說的是有道德的人行事是可以預測的,他們有自己的底線,對社會有聯繫有影響。當時庚公之斯說,我不忍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這是他的主張。這種做法在整個社會應該有良性的發展。儒家特別注意這一點。這種人際溫情會讓社會更加溫暖。

儒家也看到,親人間的互動。人間的互動,有更有效的聯繫。〈孝經〉中說,「故敬其父,則子悅;敬其兄,則弟悅;敬其君,則臣悅;敬一人,而千萬人悅。所敬者寡,而悅者眾,此之謂要道也。」意思是,社會上尊重一個人,這人有自己的親屬的關係,會有善意的回報,許多人都對你有一種善意的態度。這是孔子說的。歷史上這種現象普遍。中國人特別注重這一點。像敬辭的使用。令堂令尊,令妹,令郎令愛。這是對親情關係的認同。社會交友很看重這一點。

晚清曾國藩也曾因此拉近一個同事的關係。曾國藩是湘軍統帥,另一個是胡林翼,兩人想成為朋友。曾國藩在找機會。胡林翼的母親去世了。曾想,他內心肯定脆弱,得安慰他。曾要寫輓聯。曾是學問好的人。下了不少功夫,認真寫。寫成,對弟弟說,胡林翼母親去世,我不知道我寫的能不能進前五。輓聯是這樣的:「武昌居天下上游看郎君新整乾坤,縱橫掃蕩三千里;陶母是女中人傑嘆仙馭永辭江漢,感激悲歌百萬家。」有文采。以後胡林翼關係拉近了。兩個統帥沒有那種老套的拆台。通過親情來獲得了友誼。這不完全是利用,認同對方也得有恰當的方式。這種人際交往,社會空氣得到有效的凈化。這是突出的通過孝來治理國家的思想。

這個思想就是君子之教以孝,非家治而日見之也。不像政府派人來告訴你怎麼做並且定時檢查的事。孝道不是如此。那樣只能是勞而無功。歷史上有一個人用強力來管理百姓,有隱患。這是漢人趙廣漢。他在穎川做官,到處是豪族,他管理他們有辦法。事先找人談話。把他們放出去,說這些人揭發了一些人,一放風出去,大家族就對這些人不滿意。又發展幾個卧底,各家族形成了互相揭發的風氣。不團結,就好辦了。到處有眼線,他什麼都知道。居然這兒維持了一定的統治,百姓不敢鬧事。人與人間沒有了信任,但是,這番治理把這兒倫理道德破壞得厲害。他被調走了,來了韓延壽,來做官,剛好相反,把老先生請來,告訴他們好好過日子,不要互相揭發。不要損害倫理。大家開始時將信將疑,人家來告密,他也不聽。官府也閑得沒事了。讓民眾自治自理,有人提議去視察一下。他說不行。擾民。要讓百姓好好過。偶爾去一次發現百姓生活不錯。碰到一家兄弟爭田產,他碰到了,沒有處理,他走了。回去後,閉門思過,想自己不足,手下人傳話出來,說你們不顧情分爭財產,是他的失誤,沒引導好。這兩人受不了,良心發現了,把自己頭剃了。說自己有罪,並且來承認錯誤。韓延壽感化人,時間不長民風回來了。百姓非常講孝道了。他走時,百姓聚起來挽留,感情深厚。這是自然的行為,不需要額外加什麼力量的。這是無為而治。儒家講治國,不是要你去做人性外的事,要自然嚮往並提供這種環境。

還有一個更突出的,是西漢末年的卓茂,開始在丞相府做事,後來去做縣令,用的是人性治理,本來很好,一天,一個人到這兒來告密,說要舉報亭長。收我的禮了。問他收禮是你主動的嗎?還是索要的?還是因為他有助於你你想感恩?這人說,不是索要也不是感恩,我主動給的,倒是。那你為什麼告呢?不主動給萬一不好呢。放在趙廣漢手中,肯定會抓起來。那隻能是人心惶惶。這個理由牽強。他就講,這樣不合適,這是禮的往來,先別舉報,先安定一下。這人聽了。走了。他這消息傳了出去,亭長聽到了,就來承認錯誤了。只要你不過分就可以了。卓茂把這事就穩了下來。慢慢地,「教化大行」。據說想騙人的都不好意思了。這種好的效果就是儒家的無為而治,是民眾的自治,是發自內心的親情流露。

再推廣來,就有感應了。孔子專門講,「孝悌之志,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感應是這個,人的自然本性的流露一定能傳遍四海。到民間,走型了。舉例來說,〈二十四孝〉中有幾個故事,實際上是民間傳說。像卧冰求鯉,王祥母親去世早,侍奉後母盡心,後母想吃魚,這是冬天,山東人。冬天河凍著,他就把衣服解開,用身體來融冰。傳說魚都蹦著出來了。這表達一種善良的願望。這顯然有傳說性質,不是實際寫照。還有哭竹生筍。吳國孟宗冬天母親要喝筍湯。他孝順就找,哪能找到呀?對著竹子哭,效果有,長出了竹筍了。這仍然是傳說。哭出竹筍這類故事只是善良的願望。這與儒家講的感應不同。那講的是周圍人在你影響下會互動,有了感應,是人為的,是理性的。

具體在做時,還要有形式,有許多固定的,否則難切實推廣,到底有哪些呢?

中華孝道07_長大成人-朱翔非.2011.02.07

要在生活中推廣孝道,得有形式,孔子用的是禮,這是中華文化的突出特點。孔子說「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安上治民,莫善於禮」。中國人注重禮,像弟子禮。今天有許多人在學《弟子規》,這也是出於孔子的話。「弟子入則孝」,推廣開就形成了《弟子規》一書。把對孝道的認同落到實處。中國的禮博大精深,方面都有。今天先來說冠禮,成年男子二十歲加冠,代表成人了。女孩子笄禮,這都是成人禮。成人不成人當然不同。成人要承接家族興衰的重要責任。經過成人禮的人社會會另眼相看。古人相當看重,孔子也一樣。有一個故事,當時是魯哀公十一年,戰爭不斷,魯國力弱小,沒辦法,動員抗敵。一個小孩叫汪踦(音qí),也參與打仗,在戰爭中,戰死了。屍體運回來,魯國人覺得為難。怎麼處理呢?一般是按成人禮隆重的葬禮,他只是孩子,在未成年去世,當時有殤禮。魯國人覺得這不足以表達表彰。所以困惑,找到孔子,他說,這孩子現在能夠執干戈以衛社稷,擔負了神聖的責任,可以不用殤禮,而用成年禮。這少年英雄享受了戰士的葬禮。

那麼婚禮呢?對一個家族也是非常重要,與孝道關係也極密。魯哀公曾請來孔子,說自己的感想,婚禮有些細節不合理,像男方去接女方,我是國君,我去接她,有必要嗎?孔子說,不是這樣的。一定要接呀,妻子是重要的。「三代明王之政,必敬其妻子。」歷史優秀聖王,統治時就留下好傳統,對妻子要好,要敬,這是從家族的神聖祭祀來說的。多重要呀。得鄭重地表達自己的感情。歷史上許多賢惠的妻子常起到重要作用,能提出自己堅定的態度,讓丈夫把道德修養一以貫之地表現出來。像漢代王霸隱士,品德高,不願意伺候達官。年輕時就歸隱了。不願意給人做事,耕讀,度日。妻子看到佩服他。兩人一直是相敬如賓,日子不錯。妻子也沒有怨言,甚至自豪。有孩子,常去幹活。日子平靜,但有一天不平靜了。好友令狐子伯選擇做官了,當年曾分道揚鑣,現在令狐的兒子也做官了。令狐告訴孩子去看王霸。來了。穿著華麗,舉止瀟洒。到這兒來,兒子正幹活,跑回來一看,對比看出自己兒子的樸實,心裡有點不是滋味。不比較,還沒覺得,一比差距這麼大。人家走了,夫人就看到王霸的沉默,知道他有心事。就跟她說咱兒子這樣的結局跟人家能比嗎?妻子說,當年選擇的路是對的,你是了不起的,今天仍然是。我們過得自在,不受外在束縛,不應該這樣。這樣一說,王霸想通了。感謝妻子。要是妻子抱怨,王霸就不同了,人生或許就不同了。應該說在歷史上有名聲,與妻子有關。

再看一個丈夫幫助妻子的例子。丈夫是宋弘,是東漢初的人,官大。有妻子,仕途也順,皇帝劉秀也器重他。有人看上他了。他帥,而且有正氣,是長公主湖陽公主,是皇帝的姐妹。剛剛喪偶,特色上了宋弘,兩件事,一是曾給劉秀推薦高級參謀,這是桓譚,談話時發現桓譚還多才多藝,會彈琴,劉秀更願意聽他彈琴了。皇帝欣賞桓譚,可是宋弘不願意,叫來桓譚,必須政治上提出主張,發展,不能老玩這個。宋弘地位不低,讓桓譚壓力不小。再讓他彈琴,桓譚也不敢不彈,在宋弘瞪視下,彈亂了,劉秀責備他,宋弘承認是自己的事。這事傳開了,耿直名聲有了。另一件事,劉秀還喜歡美術,屏風上,全是美女。感覺心花怒放。跟大臣們論事,老看屏風,宋弘來一句,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直接指責皇帝。皇帝一聽,撤了吧。自嘲了。這事讓長公主覺得非他不嫁。但是人家有妻子。不做大夫人,心裡也不能接受。跟劉秀說,讓他離,光武帝感情深厚,感覺難辦,就跟宋弘商量。劉秀想了一個辦法,跟宋弘說,聽說,現在社會上流行一句話,許多有戰功的人把自己的妻子換了,富易交,貴易妻。這話似乎有一定道理。身份變了,妻子得換,當時流行這樣的諺語。他就跟宋弘說,試探一下。可是,宋弘斷然說了一番話,「貧賤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患難夫妻絕不能離開我。這話讓劉秀脫口而出,這事完了。倒也更加佩服宋弘。成人禮、婚禮都是成長過程中重要大禮。得隆重地對待。

孔子接著說:「言思可道,行思可樂,德義可尊,做事可法,容止可觀,進退可據」,容顏舉止進退行為一定要有理由,沒什麼道義的力量在支持是不行的。子路這人是「野人」,沒受什麼教育,做事粗枝大葉,好勇,孔子教他「禮」。子路到老年六十多歲,為一國君服務,這是衛國國君,出公輒。做父親的帶著晉國的兵秘密進入衛國。發生了政變。子路應該為出公輒服務,但出公輒大勢已去,許多人跑,城內被控制了。子路聽到消息了,從外往裡跑,要解救他們。倉促間,拿了寶劍去,造成了殺身之禍。衝進去時,大家都覺得他傻。衝進去,看到叛軍,一人對多人。都心有餘悸,因為他勇冠三軍。子路也老了。最後寡不敵眾,圍住了他,要下手了,他傷勢很重了,搏鬥時,帽子的繩子散了,帽子歪了,他把帽子扶正,重新繫上帽子,邊說,老師孔子講,君子的帽子是不能掉的,剎那間,兵刃齊發,他成了刀下之鬼。他死得如此慘死。這個禮,精神一直貫穿,最後的一刻都不忘保持自己的尊嚴。

南宋時也有人臨終扶冠,一位大儒叫朱熹,思想影響中國幾百年,可是活著時是飽受迫害,當時被看作是偽學。當時許多人要升遷,就得跟朱程理學撇清關係,甚至故意去青樓。可以看出他們的孤立處境。他卻始終講學,臨死前幾天還在改《大學》,臨死時,穿好衣服,板上要寫字,筆拿在手中,落不下去。拿走筆時,把帽子颳了一下,歪了。他精氣神體現在眼睛上,瞟著它,弟子們幫著扶正,他溘然長逝,把帽子戴正體現自己的尊嚴。這是內在的一種精神。

沒有禮的孝是空談,禮時為大。要根據時代採取相適應的形式,不要泥於古代的形式。禮的含義也重要。像表現莊嚴,沒有古代的方法,可以自己創造起來。這是祖先也認同的。

【讀後】:祝願普天下的受教育者,以孝為成長之本,拓展自己的成長舞台,增強個人實力,用偉大的孝心來面對父母家族乃至國家,弘揚中華傳統文明,做個地道的有著偉大孝心的中國人。


推薦閱讀:

陳傑思:中華十大義理
沒結婚的必須知道,結婚必知的20條中華傳統新婚禁忌!
中華人民共和國監察法逐條解讀
中華美食— 粵菜大全
伊一搭檔蔣昌建主持《中華好故事》·都市周報

TAG:筆記 | 中華 |